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梁祝故事简介

梁祝故事简介

梁祝故事简介
梁祝故事简介

美丽传说

相传,东晋时期,大都市会稽(绍兴)下辖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

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好习诗文,恨家无良师,一

心想往会稽城拜师求学。于是女扮男装,去会稽求学。途遇辞家攻读的

梁山伯,二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遂于草桥亭上结为兄弟。后一起来

到会稽城,拜师求学。从此,同窗共读,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时,依依不舍。在

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

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有一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

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后梁山伯被朝廷封为鄞县县令,在赴

任途上路过祝家庄,得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二人楼台

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闻山

伯噩耗,悲痛欲绝。在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

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

,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彩蝶,在花丛中飞舞。

板书设计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作品简介与作品体裁

1、作品简介

2、作者简介

3、协奏曲:

4、奏鸣曲式:

二、作品欣赏_《梁祝》

(一)、呈示部(二)展开部(三)再现部——化蝶

1、引子:1、抗婚

2、主部2、楼台会

3、副部3、哭灵、控诉、投坟

4、结束部

《梁祝》乐曲欣赏及分析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作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 一日,会稽郡上梁村的梁光汉,中年喜得贵子,格外器重,请来识字先生给儿子取名。 先生对梁光汉说:为人处事要重仁义道德,孩子就取字‘处仁’,你身居山村,难得第一子,名叫‘山伯’吧。 梁光汉夫妇对此十分满意。 山伯自小聪明超人。 到四五岁时,听大人讲故事,非但一遍能记住,而且还能原原本本传给邻里小孩听。 数数、算帐一清二楚。 上山砍柴,放羊喂鸡,勤快能干。 长到岁时,一天,他看到几个富家子弟提着书箱去念书,小山伯很羡慕,他好奇地跟到读书处,在窗台上张望。 只见一位老先生摇头晃脑在教书,他觉得很新鲜,不知不觉地竟把先生念的和解释的东西一一记住了。 当先生抽查学生背诵时,有一位学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着背下去了。 先生一听外面有人接背课文,感到惊奇,出来一看,原来是位机灵秀气的孩子,十分讨人欢喜。 先生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上学?山伯有礼貌地回答:家里没有

钱供我上学。 先生有心栽培这个聪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 先生对梁光汉说:我看这孩子聪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 人家孩子读书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书本文具由我资助。 梁光汉一听,很是高兴,心里想,我家世代不识字,能在儿子一代读书识字,再好不过了,于是就答应了先生。 小山伯对先生感激不尽,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学堂念书,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吟诗作文,出口成章。 入学三年,才华出众,年年第一,先生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但是转念一想,这孩子在我地方已无书可读了,应为他的前程着想,不如送他到鄮城四明学馆名师处去深造。 出于爱才,先生说服山伯父母,倾囊相助一百二十两银子,作学费盘缠,并向名师修书一封,引荐梁山伯入学。 春上,梁山伯告别父母,辞谢恩师,肩挑竹书箱,随带干粮,朝东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鄮城赶路。 日出而起,日落歇脚。 一日来到渡口,搭船渡江去鄮城。 上船时,碰到一位书生模样男子,旁边还有一位挑书箱的书童。 同行三分亲,梁山伯上前询问:请问公子尊姓大名,家居哪里,

浅谈梁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浅谈《梁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摘要 梁祝传说从地方的民间传说升华至表象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让我们在对待梁祝传说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梁祝传说的反封建主题,似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依附于传说本身;二是二十世纪以来就以梁祝传说的爱情悲剧作为反封建婚姻的宣传,似乎从粱祝研究开始之际,就具有这种明确的目的;三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似乎据此可以追溯过去评价现在。如果厘清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理解这几个梁祝研究的误区何以成其为误区,可以认识梁祝传说何以成其为现在的粱祝文化。 关键词:梁祝,爱情,影响

粱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粱祝”之恋,与崔张爱情、宝黛爱情一样,以男女主人公的姓名冠之,成为了人们的爱情偶像。一般把它在“四大传说故事”???,(1p169)也有把它看作“流传最远”的三大爱情故事之一。(2p485)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足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人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网上资料)。神话传说是经过人们的幻想运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本身,千百年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神话传说的本来形态已不复存在,它们只在各民族各部落里口耳相传,具有浓郁的演绎性。 那么,梁祝传说它的价值究竟在何方?千百年来它究竟靠何魅力,使人久久难以忘怀,竞相传诵?笔者以为,中国广大民众家喻户晓的梁祝传说,“和而不同”,诸说有异,故不能循用作家文艺批评的一般方式,以“异”——就单一作品作判断。而应是“不同而和”,从各种传说文本的共同点出发,寻求其内在的价值和魅力。顺其历代多种传说文脉的总体走向,笔者感到,化装游学、同窗情生、合冢化蝶“生死恋”三部曲,是梁祝传说故事情节的核心,也是引历代村姑野夫、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奥秘所在。由此切入解析,我们似乎可以获得一些新的人文信息和价值指向。这些,对我们今天似乎也还颇有教益和启迪。 从故事内容来看,梁祝故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是爱情作品。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梁祝故事,是唐代张读在《宣室志》中记述的一段文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求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聪明又美丽,不但会绣花剪凤,还喜欢写字读书。她长到十五六岁了,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学馆里去读书。 但是,那时候是不让女孩子外出读书的,怎样办呢?英台和丫环商量出一个好主意:假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去求学。于是祝英台打扮成一个公子模样,丫环打扮成书童,俩人互相看了看,还挺像的,不禁高兴地笑起来。 祝英台的父亲正在厅堂里喝茶,忽然看见一个书童领着一位公子进来向他行礼,他慌忙起身答礼让坐,还请问公子尊姓大名。祝英台一看连父亲也瞒过了,别提多高兴了。她于是卸装露出真相,使父亲大为惊讶,嗔怪女儿调皮没有规矩。祝英台趁机向父亲说了要外出求学的想法。父亲说:“自古以来哪有女子外出求学的?即使是假扮成男的,在外生活也有许多不方便。”但是祝英台坚决要去,父亲拗但是她,只好同意了。 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样貌十分英俊潇洒,丫环扮作书童挑着书箱,离开家求学去了。她们走了一程,觉着热了,就来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这时,路上走来一个书生和一个书童,也到亭子来歇脚。他们互

相问候,祝英台才明白这位书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学馆求学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在亭子里就结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两岁,于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高高兴兴一同上路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来到学馆,拜见了老师。老师见到这两位聪明英俊的少年来求学,很是高兴。 老师把他俩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上学习。梁山伯对祝英台像对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十分关心爱护。两个人从早到晚在一齐,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一个房间,祝英台为了不让梁山伯发现她是女的,就把两个书箱隔在俩人的床位中间,书箱上还放上满满一盆水,她告诉梁山伯睡觉时要老实,要是乱滚乱动,把盆里的水弄洒了,她可要告诉老师重重地罚他。所以梁山伯总是规规矩矩,从不乱动,一向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 但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的事,早被细心的师娘看出来了。师娘把祝英台叫到跟前,说破了真相,祝英台要求师娘保守秘密,师娘答应了,并对这个聪明的女孩子更加细心关照了。祝英台有什么难处和心事,也都来对师娘讲。 时间一晃三年。一天,祝英台接到家信,说她的父亲病了,要她赶紧回去。祝英台向老师请了假,又来找师娘。说她和梁山伯同学三年,梁山伯为人诚恳热情,学习勤奋,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她把一个玉扇坠儿交给师娘,托师娘做媒,等她走后,为她向梁山伯提亲。

[精品]音乐作品鉴赏_《梁祝》

[精品]音乐作品鉴赏_《梁祝》 内容提要:《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在我国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名。故事女主角祝英台系祝家庄祝员外之女,在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逅了同样赴杭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并在随后的共同求学生活中互相倾心。无奈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梁山伯抑郁成疾,不久身亡。祝英台悲恸不已,誓以身殉。最终与梁山伯化为双蝶,自由而去。这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以音符诠释了作曲者对于这个美丽故事的理解。我的鉴赏主要从《梁祝》传说、作曲者的背景资料、以及在乐曲演奏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变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音乐鉴赏梁祝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以其为创作背景。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陈刚。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剧音乐,陈刚则较全面地掌握各种作曲技法。在创作《梁祝》时,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 为了探索我国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两位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破除迷信,勇于实践,选用了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采用了协奏曲这种外来体裁,吸取了我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这部作品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被广大群众深情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祝》细腻地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情,终究感天动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透过祝英台女扮男装所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表层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会进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唤女权回归这一深层的民族潜意识。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抗争。

梁祝观后感

《梁祝》观后感 民俗学课上第一次看到徐克版的《梁祝》,对于我,看完真是感触颇多啊。 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滥觞于东晋时代,如今不仅故事本身在民间广为流传,由其改编而成的小提琴协奏曲、越剧更是名扬海内外。 长久以来,梁祝故事一直是文人圈与民间共同感兴趣的题目,表演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即使是1949年解放后,梁祝故事也因其强调“反封建”的意义,传播更加广泛。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似乎被“反封建”这一要素所锚定,停滞不前。比如,有学者说,“他的悲剧是一个由于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太深……既不能、也不会、更不敢积极争取,不配享受爱情蜜果的酸臭腐儒”。更有甚者,认为梁山伯在知道祝英台被许配后不敢努力争取,而祝英台自甘认命,就此认为梁祝的主题是批评梁山伯“懦弱无能”,祝英台“作茧自缚”,且断言“这样的作品,能视为爱情作品吗”。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西方民俗学研究理论的引入,我们得以重新解读梁祝,探究其流传甚广的深层原因。正如西方在小红帽的故事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样,本文中,笔者尝试利用民俗学,特别是神话理论中的人类学派、神话-仪式学派、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对梁祝进行全视角的解读。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我们通过对于各种理论的整合,互相取长补短,冀图获得对于梁祝的最深刻的了解。 94版的《梁祝》24岁的吴奇隆,20岁的杨采妮,翩翩少年,盈盈少女,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祝英台的天真活泼,梁山伯的真诚善良,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祝英台出身名门大户,无忧无虑,清纯有加,活泼亲和,却不习女红,不善礼节,不通琴棋书画。那时的她,喜欢抓来蝴蝶,攀上屋檐远眺。英台在去书院读书之前一直是唯父母之命是从。祝母嫌英台走路大摇大摆有违女子礼节,便命下人用短绳绑住祝英台的双腿,用以限制英台的走路步幅,但没想到,这样一来,英台走起路来像个机器人一样,更加难看。看似逗笑幽默的桥段,从更深层来讲,它突出了祝英台与封建社会的矛盾与对立。 “不管多么开心都好,千万不要变实。” 初到崇绮书院,正值阳春三月,山中莺飞草长,落英缤纷。学生们白衣胜雪,端坐在山坡下的空地里由夫子指点琴艺。夫子批评梁山伯“只有琴音,全无神绪”,而山伯却不知情为何物。夫子滔滔不绝,忽然山路上的一行人引过所有学生的目光,镜头随着梁山伯的视角移动而移动,梁祝二人目光交汇。此时此刻,你们可否能知今后那惊心动魄的爱恋,一切早已注定。文库巧遇,不打不相识,友谊初成;敲钟时的互扮鬼脸;同床共寝的嬉笑怒骂;帮英台作弊、陪英台秉烛复习……终成知己。 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白衣僧人若虚在青山碧水间轻描淡写说出来的话却正是那个时代所有有情人的悲哀。上一代的情感悲剧也暗暗预示着梁祝二人的悲剧结局。祝母在年轻时也曾在书院与男子相爱,而结局是嫁入祝家。但是她不但没有因自己的遭遇同情女儿,反而处处阻挠,不敢反抗自己内心对封建思想的恐惧。这更是一种悲哀。 “我早知道我抱着的不是男孩子。”

高三作文续写改写:飞过废墟的蝴蝶(新梁祝传说续写)

高三作文续写改写:飞过废墟的蝴蝶(新梁 祝传说续写)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这梁祝传说是我国四大名间故事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们的爱情始志不渝,而且还是两情相悦,但是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到最后,他们幻化成了翩翩起舞的一对蝴蝶。 这一对蝴蝶在一片森林了,度过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们已经“子孙满堂“了。在这一片森林里,每一朵百合上,每一朵勿忘我上,每一朵野花上,每一处草地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在那里的生活犹如桃花源的生活,是怡然自乐,无拘无束,没有外人的打扰。但是桃花源的生活是永远不会存在的。就在这几天,可恶的人类拿着它们从没有见过的工具,来砍伐它们的家园----树。时间像水龙头的水一样哗啦哗啦地从它们身边溜走,如白驹过隙般,一晃眼一切都在遗失,惟独它们的数量在增加。那片森林已经被砍伐的差不多了。而它们的家园已经快颓废了。它们必须想一些方法再去寻找适合它们的家园。 已经几天的思考,它们终于想出了一些端倪。去城市

的公园里,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小家园。于是,它们商量让梁祝的最大的两个儿子去探个究竟。(大的叫杰,小的叫宇)第二天,它们就起程出发了。它们,飞啊飞,终于发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花园,紧接着,它们决定就住在那里,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正当它们想要回家告诉它们的父母时。有一个人带着一副莫名其妙的东西,手里还拿着一个网袋,居然把杰给抓住,还好宇挺机灵的。但是后来,听那个地方的蝴蝶说,这个人是专门研究蝴蝶的,只要被他抓去了,那就别想活着出来。宇问“为什么啊?他把杰抓去干什么啊!“其中一只蝴蝶告诉宇,“抓走它是让它去做标本。““标本是什么东西啊?“ “就是把活的动物用细细的针把它钉在一块板上,然后把它封在一个密闭的东西里,反正大概是这样的。你明白了么?“ “哦,那我大哥不是得死了啊!不行,我得去救它。“ “没有用的,你去是送死的,人类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我们是比不过它们的。你去是送死的,现在我们的品种是越来越少了。我们不得不搬到别的地方去。“(警告:请那些研究小动物的人,别再找它们做标本了,因为现在蝴蝶的品种是越来越少了。也希望那些做标本的人不要在伤害动物了!!!!) “那怎么办啊。。。。。。。。。?“宇问。

历史上梁祝确有其人 凄美故事发生在上虞

历史上梁祝确有其人凄美故事发生在上虞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四九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上虞祝姓村共有七个,最后,认定离县城三公里的祝家村。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

英台的故乡。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此河可通余姚、宁波。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深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 来源:中国新闻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讲解学习

小提琴协奏曲《梁 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1.引子 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 2.呈示部 (1)相爱: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此主题的旋律特点强弱强,强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

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弱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和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分别出现,大小提琴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和倾慕之情。 (2)连接部:为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连接部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作曲家在此采用华彩乐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3)副部:是整个作品中最轻快、最欢悦的乐段。第一插部速度采用活泼的小快板,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为轻松欢快。速度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采用轻快的速度、轻松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祝》赏析

《梁祝》赏析 记得周总理曾比喻过:“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 作品创作背景简析: 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间称为《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下面依结构欣赏作品 引子: 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 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 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梁祝故事简介

梁祝故事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孔孟之乡。据说,东晋时期,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九曲村,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习诗文,有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女把男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邹城峄山书院求学。途中,邂逅了赴邹求学的两城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吴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邹城的峄山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马家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于微山县马坡镇西南泗河西。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今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西南处泗河西岸有梁祝墓地和碑文。详细记载了这一历史故事和传说。)

梁祝简介

梁祝小提琴曲属于协奏曲,协奏曲可以分为程式部,展开部,再现部,相当于A,B,A的形式,具体如下: 呈示部: 1、引子(春景) 2、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 3、副部 ① 第一插部(三载共窗) ②第二插部(共读共玩) ③结束部(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展开部: 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 再现部: 化碟 各部分具体解释: (一)呈示部 1、引子(春景) 乐曲一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华彩旋律,以此来揭开序幕,接着双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题。整个引子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下,草桥畔桃江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2、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 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全曲的核心音调。 独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中段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而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3、副部 ① 第一插部(三载共窗) 这个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旋律轻松活泼。 ② 第二插部(共读共玩) 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 ③ 结束部(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 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 (二)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这段旋律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 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 楼台会: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把梁祝相互倾诉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投坟:和声、配器等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化蝶: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了,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再现了传说中“化碟”的场景,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体现了对忠贞爱情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最后音乐进入尾声,小提琴奏出最后一句旋律后,音乐减弱,神话般的仙境远去。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赏析教学内容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所体现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 E17研学小组 (组员:冯明坤陈星宇陈燕梅温雨欣王诗敏) 一、课题背景介绍 众所周知,小提琴是一种西洋乐器,但如果你认为,这种乐器演奏不出我们中国的“风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从上世纪开始,中国的音乐家们就在不懈努力地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提琴乐曲,而这些曲目大都改编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经过作曲家的加工、润色,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与西洋小提琴演奏的特点,创造出许多中国小提琴名篇。然而,这其中的代表作当属《梁祝》。1959年,当时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学生何占豪、陈钢、俞丽拿等人成立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他们立志要将小提琴演奏出“中国特色”。当时也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号召全体师生积极创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当时由于受意识形态“左”的思想影响,作为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何占豪在向学院党委征求创作主题时,给了学院这样三个主题供选择:“1、全民皆兵;2、大炼钢铁;3、梁祝”,其实,何占豪早就已经默认了前两个主题,第三个只是凑数。而当上海音乐学院时任党委书记孟波在看到意向书后,毫不犹豫地在“3”的后面打了一个钩。于是,在学生们努力以及孟波的支持下,“蝴蝶”终于破茧而出了。据当时作品首演会上担任独奏的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回忆,当《梁祝》演奏完毕后,音乐厅内掌声持久不断,许多观众热泪盈眶,已经退到后台的俞丽拿和乐队指挥见此情形,不知如何应对观众的热情,由于这只是一次作品的首演会,没有准备“返场”曲目,所以只好将《梁祝》再次演奏一遍。 毫无疑问,《梁祝》是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将从对乐曲的鉴赏开始,研究《梁祝》所体现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 二、乐曲鉴赏 第1部分:梁祝相见 乐曲以竖琴、长笛拉开序幕,将人引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仙境,随后由双簧管带动起全乐队的齐奏,节奏舒缓、温柔,为后面所要讲述的这样一个千古爱情故事营造氛围。 接着,小提琴开始独奏,旋律婉转而悠扬,象征着祝英台的女性形象。小提琴在此处巧用中国民族乐器的“滑弦”技巧。随后,小提琴降低一个八度演奏,意在表达梁山伯作为男子的阳刚、书生之气。接着,小提琴又回到高八度的主旋律上,象征着梁、祝二人初次见面时相互欣赏、惺惺相惜。跟着,全乐队一起重奏一次主旋律,表达了对这份纯洁爱情的歌颂。乐队齐奏完毕后,小提琴走出了时低时高的旋律,象征着祝英台忐忑不安的心情——是否要把自己是女儿身的事实告诉梁山伯呢?如果不坦白便无法向梁山伯说明自己的爱慕之意,可又说不出口。 第2部分:同窗生活 乐曲进行到这里,在长笛的引导下,乐队和小提琴先后奏出欢快而活泼的旋律,象征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学堂里的欢乐生活,同学们每天一起读书、写字、游戏,还一起对付老师,生活相当快乐。

赏析梁祝

赏析梁祝 一.教学题目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授课年级 八年级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梁祝,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协奏曲”的题材特色,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即引子(序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3.通过聆听《梁祝》,模唱主部主旋律,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梁祝》音乐的内涵。 2.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认识学习曲式结构的基本常识。 五.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认识到音乐的内涵和音乐情感的体验。 六.教具 钢琴、多媒体、黑板 七.课的类型 单一课 八.主要教学方法 欣赏法、视唱法 九.教材分析 《梁祝》是一部描写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并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挞,反映人民群众反封建思想感情的爱情悲剧。《梁祝》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创作而成并同年首演。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戏曲了越剧中的曲调作为素材成功的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同时,作者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十.教学过程

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1.说出梁祝的故事 2.弹梁祝的主部旋律,提 问大家是不是很熟悉这首 歌曲,然后提出今天的课 题《梁山伯与祝英台》。 3.再次弹奏逐步旋律,让 学生哼唱,加深印象。 听老师弹奏回 答问题 让学生对梁祝有 一个初步了解。 作品体裁介绍和作者简介1.讲述梁祝的创作背景 2.介绍何占豪、陈钢两个 作曲者 3.讲述小提琴协奏曲的含 义。 使学生掌握作者 及作品体裁,知道 小提琴协奏曲的 含义是什么。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1.提出问题,主部主题在 呈示部出现了几次。 2.逐段播放视频: 一.引子 1.播放引子部分的音乐, 提出问题音乐是由什么乐 器开始演奏的。 二.呈示部 1.播放主部主题,回答之 前的问题。 2.提出问题爱情主题由什 么乐器演奏,表达了梁祝 怎样的感情? 3.播放副部主题的音乐, 提出问题这里的节奏与前 面主部主题的区别在哪 里,想一想这段音乐描写 的是梁祝里哪一部分的情 节。 4.播放结束部的音乐,让 学生认真欣赏小提琴与大 提琴之间传递的情感。 三.展开部 1.欣赏前想学生介绍这一 部分的故事情节。 2.播放展开部音乐,让学 生认真聆听音乐表达的感 情。 1.带着问题欣赏 音乐 2.听音乐并回答 老师的问题。 听音乐回答老 师的问题 听音乐回答问 题 提高学生感 受、分析、 鉴赏音乐作 品的能力, 体会音乐中 的情绪变 化。

《梁祝》音乐赏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Abstract .................................................................... ..x Keys 前言............................................................ 一、《梁祝》的创作 (x) (一)《梁祝》的时代背景 (x) (二)创作的艰辛历程 (x) 二、作品的故事背景及曲式分析 (x) (一)作品的故事梗概 (x) (二)作品的曲式分析 (x) 1.呈现部 1.1引子 1.2主部 1.3连接部与副部 1.4结束部 2.展开部 2.1抗婚 2.2楼台会 2.3哭灵、控诉、投坟 3.再现部 三、《梁祝》的主要演奏者 (x) (一)俞丽娜 (x) (二)西崎崇子 (x) 四、我的感悟 (x) 参考文献.............................................................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摘要:《梁祝》协奏曲是小提琴协奏曲的著名曲目。它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有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通过对音乐鉴赏这门课的学习,我得以深入了解这部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梁祝;小提琴;爱情;音乐鉴赏 Abstract:“Butterfly Lovers” is a famous track. It to Liang Shan Bo and Zhu Yin g Tai’s love story for the theme is regarded as Oriental Romeo and Juliet. By learning this, I was able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is great concerto. Keywords: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Love;Music Appreciation 前言:《梁祝》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因素,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一、《梁祝》的创作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 1958年初秋,盛夏过后。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 0周年献礼”的口号,在校园里激起了一阵热潮。白浪滚滚的长江上,一艘银灰色的船体在月光下驶向温州港。船头甲板上,围坐着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几个同学,这就是以后中华乐坛的风流人物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他们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其奋斗目标为,早日结束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此刻,在去农村劳动的途中,他们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院党委的号召。经过商议,大家最终从三个题材中选择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神奇的蝴蝶由此开始萌发。(二)、创作的艰辛历程 何占豪在进音乐学院之前,在浙江的一个越剧团乐队任二胡演奏员,有一肚子的越剧音乐。这是孟波的选材依据之一。他发挥所长,从越剧、沪剧当中寻找素材,把“满肚子的民间音乐”提炼出来,创作出弦乐四重奏《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祝》细腻地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情,终究感天动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