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校园文化

浅谈校园文化

浅谈校园文化
浅谈校园文化

浅谈校园文化

摘要

现在许多在校学生素质极差,很多孩子沉迷于网吧,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盲目的追求虚荣,模仿明星。无视学业且自私自利,谎话脏话连篇。校园是绝大数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本文首先阐述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具体的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倘若付诸于实践,定会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教育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让学校的每一棵树、每一面墙会说话。

2、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余生活要形式多样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

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劳动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3、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下染缸,给尚未成熟的学生以不良影响。

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议,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可以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4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电子档案

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可涵盖校内外,分两大类摘要。讲诚信言行和不诚信言行。具体可包括:诚实记录、信用记录、特别记录。具体内容有: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品行说明、助人为乐及学习效果、等。诚信档案的记录时间始于学生进校,止于学生毕业。并于每学年结束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到毕业时还可为即将就读的学校提供该学生在校的诚信记录

供其参考。诚信内容的输入应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诚信档案内容上传到网上,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的监督。总之,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相结合,一定能够收获美丽的人生;也一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培养有思想的社会接班人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视野和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日渐式微,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导向的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规范大学人行为,凝聚大学人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涵盖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通过人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应作为高等教育份内之责,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之义。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是新时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文化范畴。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凝炼优良校风,创设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正确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全员性等原则。只有理念先行,培育践行校园文化之魂;构建合力,健全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基础,并且重在理念、机制和内容创新,才能创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征;现状;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校园文化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国家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私人投资办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拓创新,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提供保证。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物质条件。这无疑加速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必然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以外,以校园为活动背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学风等文化环境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内交往的人际关系等。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领导者有意识的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因素、克服不良的校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备设施,文化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的积淀。通常反映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情景设施以及课余时间组织。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及承载它们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最浅层的是环境文化,它包括各种校园环境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组织机构;最高层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及其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学校人际关系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已掀起一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景观堆砌、无核心理念。 校园环境文化先精神文化而行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校园环境文化缺乏主题,缺乏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的提挈,只是一些景观的堆砌,无法表现学校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主旨。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重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 大家较多的关注了学校的发展,注重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够。 (三)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浅谈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浅谈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19-04-09T16:22:01.550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8期作者:苏志杰[导读]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小学,535500) 摘要: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对我们少数民族的乡村学校来说意义更大,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入手构建校园文化,以期营造师生共同的美好的精神家园。关键词:校园文化;少数民族;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设一种氛围,以其陶冶师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育学生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及外在形象。因此,我校注重搞好学校校园环境的规划、做好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工作,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们学校本着“壮瑶一家亲”的办学宗旨,以“圆壮家孩子梦,让瑶家孩子腾飞”的办学理念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我校属于瑶族乡村小学,是少数民族学生居多的学校。学校在校的学生有60%是壮族的学生,有40%的学生是瑶族学生,针对我们学校这一情况,学校注重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的建设是以少数民族的建设风格为主的校园,比如我校在进入学校大门口左侧建设了一座以瑶族风格特色的小花园,里面有凉亭,有走廊,有话,有草……进入学校大门,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块位于左侧草坪中刻着“壮瑶一家亲”的大石头,体现了我校瑶族学生,壮族学生亲如一家和睦相处的和谐环境。 二、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泛滥、思潮涌动的时代,如何避免学生受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正确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功能作用,在校园里形成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如我校在宣传栏设立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栏、好人好事宣传栏、新闻导读、好书推介等,优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启迪着学生的心智。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在长期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班级氛围、班级精神、班级理念,并体现在班级所有学生身上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1、设计班级口号,鼓舞学生干劲。口号可以增强团结精神,可以鼓舞士气,它代表一群人的共同心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句句朗朗上口的班级口号张贴于我校各班级课室门前,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既体现了各个班级的特色,又显示了各个班级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对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培养优良班集体有着深远的影响。 2、精心布置课室,美化学生心灵。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更是学生生活着的一片的空间,对其进行布置和美化,使其成为无声的教育资源,能激发和触动学生的心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课室布置可根据本班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特长,采用“简洁、美观、协调、实用”的原则。如设立班务栏,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部名单、班规制度等张贴在上面,体现出一个班集体的严谨、有序;设立学习园地,用于张贴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手抄报、绘画作品、优秀作文等,让学生找到自我,享受成功,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健康 社团文化,学校每周三下午为“社团活动课”。当前,出于安全考虑或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有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课业和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忽视了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我校响应上级文件精神,特别是今年,上级领导对少年宫文化建设的重视,我校每周三下午为“社团活动课”,适时适度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消除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有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1、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如开展书法小组、美术小组、体育小组、篮球队、田径队、舞蹈队等,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培养出一些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校的舞蹈小组的竹竿舞跳出了瑶族的风格,已成为我校课外活动的一大特色。 2、开展校内、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我校每年结合季节或节日组织一些植树节活动、到烈士陵园扫墓、春游、野炊、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校内、外活动,每当开展这些活动时,也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他们一个个欢声雀跃,兴高采烈,高兴而去,尽兴而归。 当然,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是摆石头,种树木,植草坪,贴标语,喊口号那么简单。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团队持久恒定的价值取向,凝结的是一代代师生积累下来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向心力,还需要再一代代的师生不断努力,精心规划,细心呵护,耐心发展,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凸显自己的特色,使之继承、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8-12-19T16:53:36.33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作者:黄利利 [导读]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广泛,包括大学精神、道德文化、思想文化、教学文化、学术文化、管理文化、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等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广泛,包括大学精神、道德文化、思想文化、教学文化、学术文化、管理文化、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等,这些组成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校园文化整体。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谋求长期发展必须完成的根本性任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明确目标,健全机制,建设高水平的有持久生命力的大学校园文化。本文介绍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分析了大学校园景观与环境艺术创新。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艺术创新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又在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回顾和总结大学校园文化及其机制建构研究成果,对加强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理论研究,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的文化品牌,增强大学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大学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大学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大学校园文化深深的时代烙印就是大学文化时代性的具体体现,这种时代性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通过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我们可知,一定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便是文化,形成什么样文化是根据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也是一样的。大学校园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的主体,大学文化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弘扬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步伐。所以,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并且随着不同时代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校园文化。 2、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为它是一个不断变换和创新的过程。大学校园文化的不断变化表现在有选择性的借鉴以往的文化成果;同时,在不断继承和变化的过程中更少不了文化建设的创新,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比较明显的特征。大学的任务和使命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大学作为社会培养专业知识人才的载体,其任务和使命就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大学校园的师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文化群体,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各地文化的冲击,同时也吸收了各种不一样的文化,他们有能力开辟大学校园文化的空白白区域,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新型的大学校园文化。 二、大学校园景观与环境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校园的视觉景观环境建设成就显著,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进行依山就势的校园布局,以及独特的景观建筑,大众对许多高校校园的景观环境赞美有加。 1、校园绿地系统缺失生态艺术。大学校园绿地系统是校园文化、校园风貌的精致缩影,其造型艺术、品种选取、环境搭配、色彩艺术、空间布局等,对校园文化的传播、生态绿化等起到重要作用。在新校区、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经历过短时间、超常规的改建、扩建、新建过程,由于对原有地形面貌研究利用不够,以及盲目跟风,为节约成本而设计雷同的绿地系统,从而造成生态艺术的缺失。如重庆某大学新校区,景观草坪的尺度过大,缺乏丰富的植被层次,冬季阳光虽好,但在炎炎夏日却酷暑难当,一味地最求“大”“广”“空”,学生无法停留进行校园活动,缺少曲径通幽、清新自然的生态艺术。 2、校园景观建筑与空间艺术设计缺位。校园景观建筑作为文化的容器,其造型风格、艺术色彩、材质肌理等,是大学校园文化底蕴、地域文化的直接载体。但一些大学新区建筑风格整齐划一,空间秩序较为单调,景观形态变化较少,没有很好地利用艺术设计来呈现校园建筑与空间的历史底蕴、遗迹风貌、传统特色等。除学校名称不同,很难找出校园布局、建筑风格与学校办学历史、学科专业特色有多大关联,庞大的规模、空旷的环境使校园优美感、舒适感及艺术创新有所缺位,甚至个别新校区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缺乏校园文化艺术的延续传承。 三、大学校园景观与环境艺术创新 1、完善校园规划,营造校园学术化、艺术化氛围从学术化、艺术化塑造角度对新校区、大学城校园规划设计进行优化。一是要创造灵活的弹簧式校园结构艺术。不同的功能区建筑均空余相应的弹性区域,便于后期学术交流、学术文化景观的建设。二是完善人性化的空间艺术。摒除在以前的校园中心广场设计规划时“死板”的中轴对称建筑与空间尺度艺术,设置非对称格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充满阳光,适量进行硬质铺地,既能大型集会,又供平日休闲读书,且具有独特的格局艺术。三是解决好规划建设中新老校区的衔接过渡问题。综合考虑景观视角、绿植、地形、地貌及坡度、坡向、水文等诸多约束因素,借鉴老校区浓郁的学术景观环境,创新性地衔接新校区,保证校园建筑延续原有场域的历史文脉。 2、突出自然景观艺术优势,校园生态文化 (1)地形地貌的艺术构造。校园建筑、指示牌、景观设施、公共艺术等,应该依据所处的地貌特征建筑。地貌起伏所构成的景观骨架是一种自然美的景观形态,起伏的地形能不断改变观察角度,会给人们带来运动变化且不一样的景致。 (2)生物植被环境建设。生物植被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体现形式,能映照大学精神与文化内涵。桂花飘香、樱花盛开、油菜花黄、桃花潋滟、荷叶田田、梧桐秋叶等树木、花卉、植物已使许多院校美名传扬。基于生物植被的自然艺术,结合教职工、学生的精神文化及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生活区绿地艺术、园林空间,采用艺术设计来进行功能分区,满足课外休息、娱乐、健身等不同使用功能的环境要求;教职工住宅区绿地方面,在住宿地周边和景观园林的旁边设计修读点、游览区,创造充满情趣、安静优雅的生活园区和学习空间。古树名木亦能展现浓郁的文化价值、寓教于乐价值,依据学科特色建筑植物园林、生态园区等主题景观区。依据学科特色选定“校花”、“校草”等特色植物艺术,开拓植物生长栖息地,吸引生物园内驻足。重视睡莲、荷花、菖蒲、芦苇、鸢尾等水生植物和乡土鱼种,让主题园区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3)水体景观的创意设计。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创造了许多“曲水流觞”的动人故事,用水寓志、以水怡情的诗词更是赋予水景真、善、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一)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一) 摘要: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实现学校德育的创新、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避免校园文化的建设误区,仍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校园制度;校园生活;非主流文化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一首小诗《梅花》给了我们一种淡淡的意境,让一切尽在“暗香”中升华。而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就正如这“暗香”,有形无形地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以它特有的形象向学生传播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也以它独有的象征符号感染、同化着学生。现代德育理论指出: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的成功更多体现于学校传统德育,因为校园文化比传统德育说教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使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影响力。而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通过道德内化来形成个人品质,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强制的道德说教。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等德育功能,以至于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有鉴于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主导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行为,促使大家奋发向上。 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在部分学校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为校园制度、人际关系、校园生活和舆论氛围等方面,为此,本人结合数年教育生涯,对此提出一些浅见,希望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完善的校园制度 制度是人类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体系,也存在各种制度,如校规、班规、社团规定及《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虽然这些制度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不同,有成文或约定俗成的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即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但在目前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在一所制度体系完善并能执行到位的校园中,学生会自觉的接受制度的规范、约束;而在制度管理比较混乱的校园中,学生往往会对制度的效用产生质疑,并尝试突破它的约束。这种情形在新建成的学校中比较常见,如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所任教的学校建成仅一年,由于管理层及教师来自于不同学校,各自的理念及认识没有统一,导致学生违纪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一直在三年后,这一情形才有所改善。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应列在首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校园文化的完善。 但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我们在工作中可能又有这样的认识,校园的制度是天然合理的、公平公正的,是无须质疑其合理性的,对于制度,只存在遵守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需要创新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制度的僵化,甚至可以理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僵化。如有些学校虽然制度完善,但其中有部分内容甚至沿用了数十年而没有作出任何改变,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做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校园制度,要学会质疑德育制度的合理性。如我们可以对学校的德育制度进行德育合理性论证,在制度创新时坚持民主性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制度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 同时,在制度创新时,我们也要注意制度措辞。现在的校园制度,多以“不准如何”“禁止如何”等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目的,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创新体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激励和引导学生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制度创新时,要注意减少“硬”约束,强调“软”约束。如在引导学生制定班规时尽量少说“不”和“不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备设施,文化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的积淀。通常反映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情景设施以及课余时间组织。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及承载它们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最浅层的是环境文化,它包括各种校园环境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组织机构;最高层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及其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学校人际关系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已掀起一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景观堆砌、无核心理念。 校园环境文化先精神文化而行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校园环境文化缺乏主题,缺乏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的提挈,只是一些景观的堆砌,无法表现学校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主旨。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重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 大家较多的关注了学校的发展,注重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够。 (三)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其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其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这些理论概括说明了优质教育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优质教育是指质量优良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一流的教育。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活动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可见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尤为重要。作为绝大数青少年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校园对青少年的正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校园文化可能会导致在在校青少年素质极差,沉迷于网吧,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盲目的追求虚荣,模仿明星,无视学业且自私自利,谎话脏话连篇,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应注重精神文化建设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法律意识的强化。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传播场地,又是文化创造的诞生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校与校之间仍存

浅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 一、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定义: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文化是人类群体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主要成分是符号、价值和意义、社会规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价值观是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决定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区分是非的判断力。社会规范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 ●文化的内隐部分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起外显形态为各种符号,这些符号主要体现为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 ●对整个人类来说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对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人而言,文化则是主要体现为既有的生存和发展框架。 ●文化随着人类的群体的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成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 土建学院 A1133 付建星 11115160305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实现学校德育的创新、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避免校园文化的建设误区,仍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校园制度校园生活非主流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它凝聚着学校的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极其重要。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高尚人格,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对打造文化校园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完善的校园制度 制度是人类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体系,也存在各种制度,如校规、班规、社团规定及《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1、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校园文化的完善。 虽然这些制度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不同,有成文或约定俗成的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即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但在目前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在一所制度体系完善并能执行到位的校园中,学生会自觉的接受制度的规范、约束;而在制度管理比较混乱的校园中,学生往往会对制度的效用产生质疑,并尝试突破它的约束。这种情形在新建成的学校中比较常见,如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所任教的学校建成仅一年,由于管理层及教师来自于不同学校,各自的理念及认识没有统一,导致学生违纪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一直在三年后,这一情形才有所改善。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应列在首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校园文化的完善。 2、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制度创新时坚持民主性原则。 但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我们在工作中可能又有这样的认识,校园的制度是天然合理的、公平公正的,是无须质疑其合理性的,对于制度,只存在遵守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需要创新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制度的僵化,甚至可以理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僵化。如有些学校虽然制度完善,但其中有部分内容甚至沿用了数十年而没有作出任何改变,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做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校园制度,要学会质疑德育制度的合理性。如我们可以对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正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措施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观念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和理想、信念与追求的集中展示,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使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今时代的迅猛发展,快速地增加了各国信息、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的交换速度与效率。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文化呈现出了视觉多维化、选择多样化的态势。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深刻影响和冲击着许多传统的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使我们的时空概念、生活和思维方式,甚至语言都发生了悄悄的变化。虚拟的空间、自由的平台、丰富的信息,在方便所需,获取知识、信息与服务的同时,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社会使高校德育主体的传统主导地位面临挑战,德育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被打破。开放的网络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给大学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欣喜与困惑 1.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学校从研究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后代的主力军,只有让学生学习了文化,他们才有机会对文化进行传承与积淀。本文就校园文化的含义、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怎样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指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可分为:“精神层面”和“环境层面”,它的最主要表现是校园的特殊性、多元性。校园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了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它所包括的容广泛地播散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现象。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 . .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蒲场镇大溪小学徐茂林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一起构成的统一体,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集合体,而且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学校师生学习风气、精神风貌、养成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和谐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甚至是空白,这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的发展。根据自己多年在农村小学工作的经历,对于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谈点显浅的认识,以当抛砖引玉。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面临着实力雄厚的城里学校和异军突起的民办学校的夹击,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若不发展,随时会面临生源枯竭而“破产”的境地,走向没落。在这种局面下,农村学校自然非常重视发展教学质量,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后,将会制约自身的发展,制约自身的竞争力。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差,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1、认识误区。 对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偏于硬件设施建设,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忽略了自身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开掘与利用。从而导致设施豪华而“精神缺钙”的现象。有的甚至认为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限,教育与教学是课堂上的事,就是重中之重。只要抓住教育质量这个纲,茅屋陋室也出人才、出好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无关,只要抓好

课堂教学。 2、形式单调。 农村学校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日常手段有黑板报、班会、晨会,较好一点的有升国旗活动、校园广播站,偶尔举行一两次校园文化活动。总之,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没有完全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没能够给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艺展示平台和精力渲泄的机会。 3、内容陈旧。 比如,我们在农村学校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花圃前:“不准乱摘花草”;校园角“严禁乱倒垃圾”;厕所边:“厕所公约十不准”等。而我们在城里学校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形。如:校门口:“如果你遵守校纪,行为文明,你将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花圃前:“一花一草一世界”、厕所边:“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无人监督的时候便是检验自己道德水平的时候”;教室门:“入室即静,怕静莫入;进来时肃然无声,三年后一鸣惊人”等。从中我们发现,农村学校标语使用的多是“不准”、“严禁”,这种强硬化,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性化教育”,而城里学校温馨化标语体现了“人本位”的教育观。可想而知,走进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建设校园里,读到这两种不同的标语,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 4、时断时续。 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时断时续,说明农村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黑板报可能还是几星期前甚至是一两个月前的“陈年老醋”。没有定期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一个学年也未举行几次,尤其是临近考试的一段时间,各种校园活动都终止。校园文化建设时而有、时而无、时而断、时而续,不贯彻始终。 二、制约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白雪燕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如何认识高校文化的特点,如何建设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如何利用校园文化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引言 校园文化是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形态、多层面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中的折射和反映,也是社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体而言,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促进师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题,所创造的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师生员工创造的各种文化的总和,一般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时代性 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性是指高校校园文化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文化是一定经济和一定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也不例外。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建设人才的重任,高校校园文化必然要适应时代主题变化,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时代旋律。因此,高校校园文化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不同时代,高校校园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形式和特点各不相同。 1.2开放性 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是指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其他文化现象影响和制约的。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主流和支流、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这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不可能完全孤立存在,肯定要受到其他文化现象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离不开社会主流文化,高校校园文化要 作者简介: 白雪燕,包头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助教,硕士研究生

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 校园文化,能从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文 / 衡阳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所研究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职工、学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校园文化现状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的确,教学质量是反映学校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但用教学工作代替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是一种短视行为,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出素质结构存在缺陷、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反过来也影响着学校自身的社会形象。 误区二: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一些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当面,管不了背后,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阳奉阴违。 误区三:曲解文化内涵而忽视校园现实。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博大精深,一所学校搞文化建设只能是蚂蚁撼树,学校小天地既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殊不知“文化”一词有“文治与教化”的意思,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对人自身的改造,有人的社会活动,就有文化的建设与创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