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

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

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

悟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

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

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并非成人所教,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

?3×5=?启发:

?夸美纽斯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我讲得很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

?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

?学生提出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

?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

高。”

?插秧?抛秧?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郭思乐教授说,“他

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高效课堂:首先是“教”要有效、“学”要有效、“练”要有效。思考教学练各环节的实

际效果怎么样?从而实现有效到高效。

?教的高效:少教多学,不教而教。以导为主,教师变导师,不见自我,学会运用问、

追问的艺术。组织、引导、调动、参与、指导、评价、激励。作最合脚的鞋子。

?学得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天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先学,从不懂、

有问题的地方导、启。

?练的有效,精选内容、形式,数学注重变式练习。淡化数学形式,突出数学的本质。

?1、有效备课

?高效课堂必须建立在课前精心准备的基础上:

?A精心备课要侧重于,精心选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B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即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没有备课

的全面考虑和周密预设,就没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和有效引领。

?C善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做到视觉、听觉等感知结构、感知

情境优化

?……

?过程两条线:

?导疑-导学-导思-导练-导创”设计“导案”;

?“自主、合作、探究”设计“学案”。

?把“教学内容的处理、学生活动的设计、展示内容、点拨时机的把握、教学手段的

运用、练习试题的选择”几个方面作为关键,充实高效课堂的内涵。

?2、有效性上课

?复习、导入

?自主,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以及

效果。

?探究,侧重关注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要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合作,多边合作,师生、生生互动。要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

?展示:内容、倾听、质疑、表达。点拨,地方、方法、语言。

?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以“问题”促创新。

?这就要求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有目的性、层次性、现实性、开放性、探索性。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整堂课要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

?课堂教学要做到精讲精练(什么地方讲、怎样讲?)

?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敬互爱、语言文明(不训斥学生---)

?评价、激励,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

?发言、板演、回答问题、师生之间达成共识。

?3、有效练习

?精心选择课堂练习题、课外作业题。

?不单一、重复、机械训练,题-----做------产生的效果。达到目的?

?不考虑效果,没有目的的题,不让学生做。

?有些教师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字写多少遍的,多少篇的,课文读5遍的,都是不可

取的。

?学生行为50分

?会倾听。1、认真倾听,注意力紧跟教师和发言的学生。

2、习惯好,按时带学习用具、能摆放整齐;读写姿势正确;不做小动作。

会表达1、声音宏亮能大胆地、大方地、大声地回答问题。

2、语言规范能清楚、条理、完整地表达意思。

会合作有效参与,与小组同伴交流时,积极参与,能按要求有序进行,积极发表看法,真诚帮助同伴。态度温和友好,语言文明。

会思考1、主动学习紧跟教学进度,掌握并运用各种方法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2、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时补充纠正同学发言、做题中的漏洞或错误。

?教师行为50分

处理教材

1、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定位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根据学情,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

要有目的性、层次性,现实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能引起学生学习、思考、合作、探究。有效设计导入

?教师行为50分

?组织教学

?1、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能根据学生的反应与参与状况,

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的、激情的、激励性的评价措施,使教学正常有序进行。

?2、教师语言规范准确,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能调动、激发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相信、依靠学生。

?3、教学环节的组织有条理、有层次。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个别差异,注重小组的学

习活动与考核。

?教师行为50分

?方法运用

?1、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电子白板,自制教具、学具等工具,起到良

好的教学协助作用。

?2、关注学生的自学、合作、交流、表达、质疑等方面,适时地给予方法的指导。了

解学情,适时合作、交流、点拨,点拨的地方选择、时机的把握、方法的运用,点拨的语言准确、精练。

3、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师生、生生互动,多向交流。特别强调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行为50分

?教学效果

?1、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性得到尊重,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满足与快乐,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2、学生能理解和应用当堂所学的知识,基本能力的提高达到预期目标。

一种模式,不可能适应所有学校,所有学科,所有老师。

?目前课堂具说有72种模式之多。

?了解、学习、研究各种模式,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本土化、特色化)。

?你还想说什么?

?请你质疑!

?请你学习生本教育理论、改进自己的课堂。

?我的梦想——作郭思乐“生本教育”的追随者,使我们的学校都成为“生本教育”的实

验校,教师、学生在学校是快乐的、幸福的,学校成为他们学习、生活、成长的乐园。

?一、申报“生本教育”实验学校,或“生本教育”班级,或“生本教育”教师。

?二、对自主申报的学校、教师进行“生本教育”理论培训,使之了解、理解“生本教

育”理论,转变观念。因为观念是非常可怕的事,观念就是生产力,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教学行为。

?三、观看“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实录,骨干教师作引领课。

?四、总结“生本课堂”的理念与基本要求:

?1、“生本课堂”的基本理念6、3

?2、“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本”理念。

?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改变课堂活动的样态

?3、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

?生本课堂的实践者,同时更是课堂的研究者,把一堂课、一个学案、一个学生都做

为课题来研究,把每一次研究都当作美的发现,使课堂的每一处细节,都闪耀着智

慧的光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才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善待每个生命、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教育科研的另一个研究对象,对课堂细节的关注与研究,是生本课堂研究的一种范式,这种研究也不断地推进着生本课堂走向成熟。

?激励机制。

?打造“生本课堂”,成就名师。

?能上好1节全校教师都认可的好课,就是学校的教学新秀;

?能上好2节全校教师教师认可的好课,就是学校的教学能手;

?能上好3节全校教师都认可的好课,就是学校的骨干教师;

?能上好4节全校教师都认可的好课,就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

?能上好全校教师都认可的5节好课,就是学校的名师;

?发证书,激励教师成长。并将这些好课录制成光盘。将是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

?这样,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他们努力着、学习着、研

究着,从上好一切课开始,成就自己的教育梦想,从而上好每一节课,每个教师都会有梦想,就都有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提高了,全校教师队伍一整体素质还上不去吗?全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这样,教师们就会对教学研究达到痴迷的程度,一个个努力着、奋斗着,我校、我

区就会有好多好多名师。我相信我们的老师们,都会成为名师,一定能成为名师。

?其实,名师也就是这样形成的,他们最初也是从1节精品课成名的。如:

?支玉恒的《第一场雪》

?于永正的《草》

?窦桂梅的《游园不值》

?王松舟的《慈母情深》

?吴正宪的《平均数》

?黄少华的《百分数的认识》

?张齐华的《认识分数》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杜局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发言材料心得体会 王慧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中心,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创建研究型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会课改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创新活动
多年来,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生源、设施等),明确提出了“善导?互动?精练?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以来,我校以全市第三次课改现场会为契机,把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核心,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确定、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程序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引导教师进行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扎实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及时的宣传、动员、指导,组织所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文章,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的潜能;组织文科、理科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用心了解师生们的想法,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总结、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我校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

心得: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心得: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在想,我选择教育职业的原因是什么?我坚持并热爱的重要理由是什么?我要教育学生什么?我要怎样教好我的学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路上探索,我认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三观”就是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下面具体谈谈: 一、教育观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清晰并坚信自己的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早已不是一个新词了,它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我们国家呼唤着素质教育,我们需要“高素质人才”,不是“高应试人才”。 有人对立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是更全面的“应试教育”,它弥补和规范了教育的范围和方法,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成绩已经不是唯一的衡量准绳,学生不是学习的工具。 2、现代教育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现代的发展很快,教师的教育观也要跟着发展变化,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一个不发展不学习不

专业的教师,是很难教好学生的。那么,什么是现代教育观呢? 我认为:其一,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其二,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其三,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其四,教学更注重人而不是学科更不是成绩。我们教育者早就从“中心”转变成“主导”,学生也已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二、学生观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正确的学生观尤为重要。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教育理念更新,端正教育态度,规范教育行为;应该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清楚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2、注重科学规律 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是有独特思想的人,是有个性差异的人,是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育和成长,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并能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的理念是让优秀生得到飞跃,让中等生得到发展,让后进生得到进步。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 新教育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述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1.改进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攻方向。 2.激发学生化学科的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源泉。 3.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5.训练学生良好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转变观念,课堂教学,兴趣,实验教学,问题意识,思维品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的来临,特别是随着我国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落实,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江泽民主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

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思想。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母机——教师,当然要责无旁贷地担起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历史责任。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新大纲呼唤新方法、新观念。新的教学大纲强调:我们不但要在知识技能领域,而且要在发展领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良好个性方面的发展;要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首要目标。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没有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一种失误。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的使命感,以育人为使命的教师常常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在我国表彰的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中,有11位都出自清华大学叶企孙教授的门下。湖南长沙有一位中学教师谭迪熬,他在所基础十分薄弱的学校任教,他极富创新意识,能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后进生”的潜能。近年来,他平均每三开辅导学生完成一项发明。每月捧回一个奖,每学年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在他的帮助下,一批“后进生”变成了“小发明家”,甚至考上了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他们的事迹有力地证明,教师的职业大有可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二二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因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学生教师的尊敬、对学习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比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更新和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将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二、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经典教育理念

经典教育理念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肩负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地进行思维探索,开拓创新。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激情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独特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在每节课的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在趣味横生的情景中,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但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有趣的导入方法,创建生动的情景,以趣激学,以趣导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导入方法,以适当的问题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游戏导入法,故事感染法,动手操作法,形象直观法、新奇引趣法等,既适合学生的心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创造思维的过程,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尝试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2.以趣励学,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深入思考,敢于发问。深入钻研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根本无所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意识,这样,既要影响学生独特的思维,又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审美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要求和精神,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可以设计有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0-10-11T11:39:14.96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魏海连 [导读]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 魏海连 摘要: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情境 作者简介:魏海连,任教于山西省柳林县联盛中学。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课堂教学信息系统是由语言信息、行为信息和情感信息三个要素构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发挥语言信息和行为信息的要素功能,而且要发挥情感信息的要素功能,使三者呈立体交叉排列、优化组合、协同作用,以师生紧密合作、共同活动来实现教学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化。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化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加强情感教育。 一、抓住教学情境,培育学生学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学生苦学、厌学现象,增强学科情感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例如,在上述提及的“盐类的水解”教学中,可先以“探讨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为范例,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逐步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思路,积极思维,深入探索CH3COONa的水解过程,使学生认识到:CH3COO-与H2O电离产生的H+结合成弱电解质CH3COOH,引起H2O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而导致溶液中[H+]<[OH-[。然后,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独立探索NH4Cl等其它类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盐类的水解”实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挖掘学科教材德育素材,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富有情感的学科语言,点燃学生对学科的情感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

教育理念之学生观

教育理念之学生观如何拿高分 一、考情介绍 《综合素质》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必考科目,考试内容主要包含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五个部分,其中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部分的考试题型比较固定,每部分都有两道固定材料分析题,那么这两部分中的材料分析题如何考是广大考生比较关心的内容,就职业理念部分我们来进行详细解析。 这部分的出题点包括三个内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出题基本是从三个内容中选取其中一个考点进行考, 教育理念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教师观3部分的内容,在整个教师资格综合素质中所占分值比较大,其中客观题—单选,所占分值为8分;主观题—材料分析题,所占分值为14分,共计22分。客观题一般会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对题干中教师的做法进行判断,主观题则从会从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教师观任一角度出发,要求考生能紧扣该观点的内容,对材料中的教师的做法给予评价,所以在讲解的时候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观的具体含义。学生观作为一个必涉及的知识点,带着广大考生一起学习如何在学生观拿到可观的分数。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的基本看法与认识。“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学习的主体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们应该恰当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质疑时,常以“原理型”为主。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同学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溶液反应充分?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学生可以思考:Cl2、CO2在NaOH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SO2在酸性KMnO4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即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

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

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但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动的灵感。)、创新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能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包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 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创新型学生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下面我主要从课堂教学中创新谈谈自己得看法。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以及解答作用,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 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 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化学教学课例分析

化学教学课例分析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俗话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学生总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应主动沟通师生感情,运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的心扉,以情感人,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1)微笑:微笑是很有感染力的,教师的微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经常有学生对我说:“张老师,您每天笑眯眯的上课,我们被您看得不好意思走神”。微笑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思想上轻松了,思维上就敏捷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习任务圆满完成。(2)目光:在教学过程中目光的接触也是沟通彼此情感的一条重要的渠道。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目光来组织教学,虽与学生目光接触,但不过多凝视,以免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视线重点在教室的后排,既可弥补因空间距离形成的与后排学生的沟通障碍,有利于统摄全班。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在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等。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产生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大大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不断产生温暖感、亲切感。充分发挥这种无声的语言在情感交流中的特殊魅力,让“无声胜有声”。 (3)手势:手势既能进行直观教学,又可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讲酸、碱的通性有五点时,教师可以伸出五个手指;当教师讲到某重点知识时,可以用手握拳,表示强调。

手势的灵活运用,不但能增强语言活动的感染作用,而且使学生心领神会、兴趣大增,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由于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贴近了,学生课堂‘插嘴’现象增多了,有时遇上教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说:“你真会动脑筋,提了个问题把老师也给难倒了。”从心理上满足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学生觉得教师也和他们一样需要不断学习,然后教师请学生互相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一个学生的质疑就激发了全班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被调动了积极性,教师也适时加入进去共同学习。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变成完全符合学生求知需要的东西,不仅让学生增知识,长智慧,学会学习,也是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唤醒、激励。再把这样的情感延伸到课外,与学生一起聊他们喜欢的话题,比如兴趣、爱好、交友、学习及家庭情况。这样我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社会等环境对教学的影响的知识,知道学生上课之前,懂些什么?不懂些什么?哪些预备知识需要加强。这样课堂才会比较精彩,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等才不会变成问题。 我们组织教学并不是每堂课都要刻意设计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快乐体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就是看你的学生有没有发展和进步。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不断地设问自己:“怎样教才是有效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

学生观 1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由试点实验阶段走向全面推广阶段。新课程,向我们学生、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老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而建立一种积极地、有效地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学生当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作机器,而不是看作为一个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把学生当作朋友。 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不再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而要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朋友,意味着要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要对学生平等和信任。 三、把学生当做老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经是日新月异。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识接受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已超过了部分教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师所执教的本学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而教师却还毫不知晓。 四、把学生当做同学。 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但教师也同样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与指导。 第五,把学生当作儿童。 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有自 己的童心,有作为儿童的特有 的性格和爱好。作为教师就应 该将学生看作儿童,对于儿童 的要求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特 点。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 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 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用正确的 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和学生在 新课程下一起成长和进步。 2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 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 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 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然而多年以来,受旧的教 学模式的桎梏,学生的角色并 没有明显得到改变,结合新课 标的理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像是一个小型 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 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容忍在课 堂中担任这样的角色,因为他 们有思想,有个人的主见,也 更乐意向别人表达个人的见 解,如果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 来压制学生,得出的结论显而 易见。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的把学习的权力交给 学生。如教学《能被2、5整除 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当新课 结束后,余下时间我把本班学 生分成八个组,每两个组为一 小组,两组学生围绕新授内容 展开讨论,一组为正方,一组 为反方,这时的教师不再以权 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指导 者的身份加入到大讨论中去, 把学生真正推到讨论的最前 沿,只有当学生遇到确实难以 解决的问题时,才予以指导。 这时候只见两方队员都在忙碌 着,一方成员在积极准备问题, 另一方则忙着应“战”,学生甲: “你们知道能被2整除的最大 数吗?”学生乙:“因为自然数 是无限多,所以能被2整除的 数是不可能找到的”。教室中不 时传来同学们的争论声,课堂 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课堂检测 来看,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 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 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在交流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 发展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艰辛探索,去体验 成功的愉悦,同时,能够提出 问题本身就是进步。因为发现 问题比解决问题往往要重要, 当然,要想解决问题单靠一个 人的力量是很做到的,只有依 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所以, 采用这样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 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充 满了生机。 二、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学生的生活经验固然的限,但 并不防碍他们的独特的情感体 验和内心追求。因而,教师在 授课时,应考虑学生独特的心 理特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 展,要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 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 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设 计,是教师凭个人对教学内容 的理解设计出来的,而忽略了 学生这个群体,使得学生对上 课根本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 一状况,在教学《百分数的意 义》一课时,我从班级中随机 抽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参与到 教学设计中,以便了解学生们 对本节课的看法。不试不知道, 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让我大吃一 惊,学生甲:“老师,我们早就 认识百分数了,所以我认为在 开始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 取一些例子,这样同学们学习 就有兴趣了”,学生乙:“老师, 我们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分成 若干个小问题,这样大家就可 以讨论了,我们喜欢讨论这种 形式”,学生丙:“老师,我们 可以把知识融入到游戏、故事 中”……综合以上意见,我对 本节课的教案进行了设计,结 果那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 做,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 学之中,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全 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 基础,从而设计出符合儿童心 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 趣,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 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我 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可见,在学习活动中 把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 参与者这个角色是显得多么重 要。 三、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 考试是一促评估手段。有时, 为了达到我们自认为“理想” 的评估效果,便会绞尽脑汁, 不遗余力地设计出一些超出学 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特点的各类 高难偏的题型。从而导致学生 对考试却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我想这种考试所产生的负面作 用有以下几点: 1、学生担心考的不好,会被父 母、老师批评。 2、学生对考试不感兴趣,因为 内容呈现的形式总是老一套。 那么能不能减轻一下学生的心 理压力,降低对考试的畏惧感 呢?我认为让学生参与到编题 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 学习完《圆柱圆锥球》这一单 元后,我在班级宣布:本单元 考试将进行改革,考试题目由 大家提供;老师从中选出比较 好的题目编成考卷,同时对那 些入选的题目的作者给予奖 励。自从通告之后,我发现同 学们都在认真准备,以便自己 出的题目能被老师选中,事实 上,学生们在准备题目的时候, 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的性 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 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 学生甲:“王爷爷买来一些沙 子,把它堆放在一个墙角,已 知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5 米,高8米,求这堆沙的体 积?”,学生乙:“唐老鸭对米 老鼠说‘如果把一根长4米的 圆柱体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 加12平方米,那么这根木原来 体积是()立方米,请同学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