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

1、软件项目开发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

答:首先要做的事软件需求分析,它是一个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然后把它用软件工程开发语言(形式功能规约,即需求规格说明书)表达出来的过程。本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和用户一起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软件的逻辑模型,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文档并最终得到用户的认可。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等方法。本阶段的工作是根据需求说明书的要求,设计建立相应的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将整个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或模块,定义子系统或模块间的接口关系,对各子系统进行具体设计定义,编写软件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或数据结构设计说明书,组装测试计划。

2、你认为该软件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

答:方便用户使用,功能界面友好,考虑各种特殊情况,有效避免发生异常。

3、你认为怎样分工是最合理的?

答:为保障软件工程的顺利实施,建立合理的角色管理体系是整个软件工程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采用角色分工的方法,首先划清角色职责,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为每位成员分配角色(根据项目规模和人员情况,可以一人兼多个角色和多人充当一个角色),以保证项目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责任明确、分工到人。角色数量与公司规模和项目规模有关,一般设置为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工程师、系统设计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编码工程师、测试设计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软件支持工程师8个角色。

通过划分软件工程角色,可以根据技术员的技能安排相关的任务,可以有目的的培训或招聘相关技能的人才,可以有重点的稳定高级人才,防止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我有什么类型的业务,我就需要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我有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业务。如果没有明确的角色划分,就没有合理的职责分配,一个人几乎什么都需要掌握(学习是有成本的),当他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自然就追求更高的待遇,他具备高级软件工程师的水平,但我们更需要程序员,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待遇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待遇。

在传统的项目小组中,我们往往安排技术高超、经验最丰富的程序员做项目经理,这是一个误区,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人应该做系统分析和设计,他是技术专家,这是他的特长,项目经理应该是一个管理、协调和客户关系专家,有时,二者可以是一个人,但决不是一个角色,在大的项目中,二者更应当分开。技术人员一般不善于处理客户关系,很多项目的失败就是因为客户关系处理不好造成的。

一个人到底是什么角色,是在项目中根据项目特点和个人技能临时确定的,并不一定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和未来,是因事就人,而不是因人就事。

思考题:

1、软件项目计划主要完成什么工作?

答:软件项目计划主要完成如下工作:

1.确定范围

对该软件项目的综合描述,定义起所要做的工作以及性能限制,它包括:

(1)项目目标;(2)主要功能;(3)性能限制;(4)系统接口;(5)特殊要求;(6)开发概述。

2.分配资源。

(1)人员资源;(2)硬件资源;(3)软件资源;(4)其他。

3.进度安排。

进度安排的好坏往往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按期完成,因此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制定软

件进度与其他工程没有很大的区别,其方法主要有:

(1)工程网络图;(2)Gantt图;(3)任务资源表;(4)成本估算;(5)培训计划。

2、你认为项目开发计划中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答:在项目开发流程中,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是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需要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从事,但公司中具有这种技能的人往往不够,导致项目小组中无法进行职责分配,往往大家一块去调研、一块做设计、一块做编码,导致需求和设计风险较大、开发效率较低、开发成本较高,软件质量得不到保证。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成立软件工程小组、技术支持小组和客户服务小组三个可复用的组织,他们分别从事不同的工作,由不同技能的人组成,一个人可以参与多个组织。它们都为项目小组服务,并安排人员参与不同的项目小组,提供不同的技能,在某一方面可以做的更好。一个项目小组一般由软件工程小组和客户支持小组的部分成员,以及几名程序员临时组成,项目结束后,项目小组也随即解体。

3、你认为项目计划怎么对软件开发有意义?

答:制订软件项目计划的目的在于建立并维护软件项目各项活动的计划,软件项目计划其实就是一个用来协调软件项目中其它所有计划,指导项目组对项目进行执行和监控的文件。一个好的软件项目计划可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软件项目有其特殊性,不确定因素多,工作量估计困难,项目初期难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计划,制定一个好的计划,可以让客户了解你的目的和客户的是不是一致,不会导致做无用功的可能。所以,制定一个项目计划对软件开发是很有意义的。

思考题:

1、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答:需求的定义包括从用户角度(系统的外部行为),以及从开发者角度(一些内部特性)来阐述需求。关键的问题是一定要编写需求文档。

需求的另外一种定义认为需求是“用户所需要的并能触发一个程序或系统开发工作的说明”。有些需求分析专家拓展了这个概念:“从系统外部能发现系统所具有的满足于用户的特点、功能及属性等”。这些定义强调的是产品是什么样的,而并非产品是怎样设计、构造的。而下面的定义则从用户需要进一步转移到了系统特性:

需求是指明必须实现什么的规格说明。它描述了系统的行为、特性或属性,是在开发过程中对系统的约束。

从上面这些不同形式的定义不难发现:并没有一个清晰、毫无二义性的“需求”术语存在,真正的“需求”实际上在人们的脑海中,这个人们主要是指客户,但一般情况下,用户并不能描述自己的需要,只就需要系统分析人员根据用户的自己语言的描述整理出相关的需要再进一步和客户核对。系统分析员和客户需要确保所有项目风险承担者在描述需求的那些名词的理解上务必达成共识。

所以,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中是必不可少的。

2、分析系统流程图,流程图和数据流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

答:系统流程图是在系统分析员在做系统构架阶段,或者说,在接触实际系统时,对未来构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一种描述。这种描述是相对简单且完全的,涉及到未来系统中使用的处理部件,如磁盘,显示器,用户输入以及处理过程的先后顺序表示等,标准的系统流程图应该有10种图元,具体的有国家标准。当然,系统流程图还可以用来表示现有的信息系统处理过程涉及的各个部件以及次序。系统流程图是描绘物理系统的传统工具.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图形符号以黑盒子形式描述系统里面的每个部件(程

序,文件,数据库,表格,人工过程等等).系统流程图表达的是信息在系统各部件之间流动的情况,而不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因此尽管系统流程图使用的某些符号和程序流程图中使用的符号相同,但是它确是物理流程图而不是程序流程图数据流程图(DFD)是在系统分析员在系统设计阶段,对实际构建的系统分析综合后,提取逻辑模型的一个过程,它更关注于过程内数据的处理,而把具体处理数据的物理过程,物理分布忽略。实际上,最初始的数据流程图标准图元只有四个!实体,过程,数据流,数据的存储。并且,数据流的分析过程是逐步对实际过程求精的,从顶层数据流图,到分层数据流图,数据流,过程类型也逐步增加,直到形成最后的数据字典和底层数据流图。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流图和程序设计中的程序流程图(Flow Chat)是不同的,数据流图关心的是企业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加工的客观过程,并不关心未来电子化处理的加工过程;数据流图中流动的只是数据,并没有控制过程,但在程序流程图当中,必须有控制逻辑。

流程图是流经一个系统的信息流、观点流或部件流的图形代表。在企业中,流程图主要用来说明某一过程。这种过程既可以是生产线上的工艺流程,也可以是完成一项任务必需的管理过程。

例如,一张流程图能够成为解释某个零件的制造工序,甚至组织决策制定程序的方式之一。这些过程的各个阶段均用图形块表示,不同图形块之间以箭头相连,代表它们在系统内的流动方向。下一步何去何从,要取决于上一步的结果,典型做法是用“是”或“否”的逻辑分支加以判断。

流程图是揭示和掌握封闭系统运动状况的有效方式。作为诊断工具,它能够辅助决策制定,让管理者清楚地知道,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从而确定出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3、怎样写符合规范的数据流图和数据词典?

答:1.应适当的为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以及外部实体命名,名字应该反映该成分的实际含义,避免使用空洞的名字。

2.一个加工的输出数据流,不应与输入数据流同名,及时他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3.允许一个加工有多条数据流流向另一个加工,也允许一个加工有两条相同的输出

数据流流向不同的加工。

4.保持父图与子图的平衡。也就是说,父图中的某加工的输入输出流必须与他的子图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在数量上和名字上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图中的一个输入(输出)数据流对应于子图中的几个输入(输出)数据流,而子图中组成这些数据流的数据项的全体正好是父图中的这一个数据流,那么他们仍然算是平衡的。

5.在自顶向下的分解过程中,若一个数据存储首次出现时,只与一个加工有关系,那么这个数据存储应作为这个加工的内部文件而不必画出。

6.保持数据守恒,也就是,一个加工的所有输出数据流中的数据必须能从该加工的输出流中直接获得,或者通过该加工能产生的数据。

7.每个加工必须既有输入数据流,又有输出数据流。

8.在整套数据流图中,每个数据存储必须既有读的数据流,又有写的数据流。但是在某张子图中,可能只有读没有写,或者只有写没有读。

4、怎样组织对该工作的评审?

答:对功能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其它需求给予评价.评审通过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否则重新进行需求分析。

思考题

1.系统设计和需求分析的关系是什么?两者必须先后关联吗?

答:系统设计时把需求分析变换成软件表示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阶段: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和部件级设计阶段。前者为概要设计,后者为详细设计。系统设计是将需求分析转化为数据结构和软件,进而将软件体系结构性元素转化为软件部件的过程性描述,得到软件详细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过程。因此,系统设计时基于需求分析的。两者必须是先后关联,如果不这样,系统设计的盲目的,会导致这个工程失去目标和方向,最终导致失败。

2.怎样描绘系统的体系结构?

答:体系结构的描述有多种风格:数据位中心的体系结构;数据流风格的体系结构;调用和返回风格的体系结构;面向对象风格的体系结构;层次式风格的体系结构。

3.怎样绘制符合规范的流程图。

答:首先要对整个系统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其次要使用合适的绘图软件帮助实现,最后要对绘好的流程图进行检查,保证逻辑的清晰正确。

思考题

1.简述详细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

答:(1)为每个模块确定采用的算法,选择某种适当的工具表达算法的过程,写出模块的详细过程性描述;

(2)确定每一模块使用的数据结构;

(3)确定模块接口的细节,包括对系统外部的接口和用户界面,对系统内部其它模块的接口,以及模块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及局部数据的全部细节。

在详细设计结束时,应该把上述结果写入详细设计说明书,并且通过复审形成

正式文档。交付给下一阶段(编码阶段)的工作依据。

(4)要为每一个模块设计出一组测试用例,以便在编码阶段对模块代码(即程序)进行预定的测试,模块的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应包

括输入数据,期望输出等内容。

2.简述详细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答:数据流向,页面方向,逻辑关系,输入/输出。

3.怎样组织对设计阶段工作的评审?

答:建议一:分层次评审

我们知道用户的需求是可以分层次的,一般而言可以分成如下的层次:

目标性需求:定义了整个系统需要达到的目标;

功能性需求:定义了整个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

操作性需求:定义了完成每个任务的具体的人机交互;

目标性需求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所关注的,功能性需求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所关注的,操作性需求是企业的具体操作人员所关注的。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描述形式是有区别的,参与评审的人员也是不同的。如果让具体的操作人员去评审目标性需求,可能会很容易地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如果让高层的管理人员也去评审那些操作性需求,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或者就会出现案例三的情形。

建议二:正式评审与非正式评审结合

正式评审是指通过开评审会的形式,组织多个专家,将需求涉及到的人员集合在一起,并定义好参与评审人员的角色和职责,对需求进行正规的会议评审。而非正式的评审并没有这种严格的组织形式,一般也不需要将人员集合在一起评审,而是通

过电子邮件、文件汇签甚至是网络聊天等多种形式对需求进行评审。两种形式各有利弊,但往往非正式的评审比正式的评审效率更高,更容易发现问题。因此在评审时,应该更灵活地利用这两种方式。

建议三:分阶段评审

应该在需求形成的过程中进行分阶段的评审,而不是在需求最终形成后再进行评审。

分阶段评审可以将原本需要进行的大规模评审拆分成各个小规模的评审,降低了需求返工的风险,提高了评审的质量。比如可以在形成目标性需求后进行一次评审,在形成系统的初次概要需求后进行一次评审,当对概要需求细分成几个部分,对每个部分进行各个评审,最终再对整体的需求进行评审。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测试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误,不能证明程序的正确性?

答:系统测试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尽管在系统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均采取了严格的技术审查,但依然难免留下差错,这些差错如果没有在投入运行前的系统测试阶段被发现并纠正,问题迟早会在运行中暴露出来,到那时要纠正错误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测试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误而不能证明程序没有错误。人们经常会认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软件是没有问题的,因此程序编完后,只要找几个数据,使程序能够走通就完成了测试任务。这种认识不仅不正确,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出于这个目的,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容易使程序通过的测试数据,回避那些易于暴露软件错误的测试数据,致使隐藏的错误不被发现。恰恰相反,系统测试是以找错误为目的,我们不是要证明程序无错,而是要精心选取那些易于发生错误的测试数据,要以十分挑剔的态度去寻找程序的错误。这种关于测试目的的观念对于测试工作是有很大影响的。实践证明,由于人类思维的严密性是有限度的,加之开发人员主观、心理、经验等方面的因素,一般大型的软件在测试前是不可能没有错误的,因此测试的目的就是发现程序的错误。

2.简述软件测试的对象和内容。

答: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以及程序编码等各阶段所得到的文档,包括需求规格说明、概要设计规格说明、详细设计规格说明以及源程序,都应该是软件测试的对象。

软件测试主要工作内容是验证和确认,下面分别给出其概念:

验证是保证软件正确地实现了一些特定功能的一系列活动,即保证软件做了你所期望的事情。

1.确定软件生存周期中的一个给定阶段的产品是否达到前阶段确立的需求的过程;

2.程序正确性的形式证明,即采用形式理论证明程序符合设计规约规定的过程;

3.评市、审查、测试、检查、审计等各类活动,或对某些项处理、服务或文件等是

否和规定的需求相一致进行判断和提出报告。

确认是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目的是想证实在一个给定的外部环境中软件的逻辑正确性。即保证软件以正确的方式来做了这个事件。

1.静态确认,不在计算机上实际执行程序,通过人工或程序分析来证明软件的正确

性;

2.动态确认,通过执行程序做分析,测试程序的动态行为,以证实软件是否存在问

题。

3.试总结软件测试策略。

答:软件测试策略必须提供可以用来检验一小段源代码是否得以正确实现的低层测试,同时也要提供能够验证整个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需求的高层测试。一种策略必须为使用者提供指南,并且为管理者提供一系列的重要的里程碑。因为测试策略的步骤是在软件完成的最终期限的压力已经开始出现的时候才开始进行的,所以测试的进度必须是可测量的,而且问题要尽可能早的暴露出来。

思考题

1.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意义是什么?都有哪些软件工程标准?

答:为什么要积极推行软件工程标准化工作,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仅就一个软件开发项目来说,有多个层次、不同分工的人员相配合,在开发项目的各个部分以及各开发阶段之间也都存在着许多联系和衔接问题。如何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协调好,需要有一系列统一的约束和规定。在软件开发项目取得阶段成果或最后完成时,需要进行阶段评审和验收测试。投入运行的软件,其维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又与开发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软件的管理工作则渗透到软件生存期的每一个环节。所有这些都要求提供统一的行动规范和衡量准则,使得各种工作都能有章可循。

软件工程的标准化会给软件工作带来许多好处,比如:

·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可提高软件的生产率;

·可提高软件人员的技术水平;

·可提高软件人员之间的通信效率,减少差错和误解;

·有利于软件管理;有利于降低软件产品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

·有利于缩短软件开发周期。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T 15538-1995《软件工程标准分类法》,软件工程标准的类型有:·过程标准:如方法、技术、度量等。

·产品标准:如需求、设计、部件、描述、计划、报告等。

·专业标准:如职别、道德准则、认证、特许、课程等。

·记法标准:如术语、表示法、语言等。

2.请说明软件文档的作用?

答:文档在软件开发人员、软件管理人员、维护人员、用户以及计算机之间的有着多种桥梁作用。软件开发人员在各个阶段中以文档作为前阶段工作成果的体现和后阶段工作的依据,这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人员需制定一些工作计划或工作报告,这些计划和报告都要提供给管理人员,并得到必要的支持。管理人员则可通过这些文档了解软件开发项目安排、进度、资源使用和成果等。软件开发人员需为用户了解软件的使用、操作和维护提供详细的资料,我们称此为用户文档。以上三种文档构成了软件文档的主要部分。

·哪些需求要被满足,即回答“做什么?”

·所开发的软件在什么环境中实现以及所需信息从哪里来,即回答“从何处?”

·某些开发工作的时间如何安排,即回答“何时干?”

·某些开发(或维护)工作打算由“谁来干?”

·某些需求是怎么实现的?

·为什么要进行那些软件开发或维护修改工作?

3.软件开发项目生存期各阶段包含哪些文档?

答:软件开发项目生存期各阶段应包括的文档包括如下: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说明书;数据要求说明书;测试计划;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操作手册;测试分析报告;开发进度月报;项目开发总结;程序维护手册。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案)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它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分为三部分: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发酵工程产业化就是将有关应用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发酵产品,并投向市场的过程。 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①投产试验:涉及到”上、中、下三游”工作,即研究成果的验证、小试、中试和扩大试验。 ②规模化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其检测必须符合相应产品标准。 ③市场营销:市场开拓对技术本身影响不大,但参与市场竞争却是产业化成败的决定因素。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 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 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劳力。 基质的选择 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典型的发酵过程可划分成六个基本组成部分: (1)繁殖种子和发酵生产所用的培养基组份设定; (2)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3)培养出有活性、适量的纯种,接种入生产容器中; (4)微生物在最适合于产物生长的条件下,在发酵罐中生长; (5)产物分离和精制; (6)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的处理。 第二章菌种的来源(1)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 答: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逻辑学 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 3、概念的矛盾关系是指a、b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如金属和非金属。 4、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5、当O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A 假;E真假不定;I 真假不定。 6、当O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A真;E 假;I 真。 7、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8、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9、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10、在模态判断中,必然p和可能p之间是差等关系;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是矛盾关系。 1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S,P;逻辑常项是有……不是。 12、一个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全称判断;一个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否定判断。 13、若p∨q为真,p为真,则q取值为真假不定;若q为真,则p的取值为真。 14、若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小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 25、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上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26、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下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假的。 27、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小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结论应为特称否定判断。 28、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大前提为MIP,则其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IP。 28、思维的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9若p→q为真,则当p为真时,q的取值为真;当p为假时,q的取值为可真可假。 30、三段论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31、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形式。 32、“只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才能走向世界。”这一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为就 算沒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也能走向世界。用符号表示为p∧ q。(看不清负号在 哪) 33、“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南方来的都是我班同学。”上述推理违背了换位法推理中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正确的推理应为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有些南方来的是我班同学。 34、在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中,前件真则后件真,前件假则后件假。 35、“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并非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用符号表示为 p←q 。 36、根据概念外延之间重合情况,可以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7、“苹果就是长在树上的水果”,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规则,“文学可分为戏剧、散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 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 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 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 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 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 (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案)教学文稿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 案)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它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分为三部分: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发酵工程产业化就是将有关应用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发酵产品,并投向市场的过程。 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①投产试验:涉及到”上、中、下三游”工作,即研究成果的验证、小试、中试和扩大试验。 ②规模化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其检测必须符合相应产品标准。 ③市场营销:市场开拓对技术本身影响不大,但参与市场竞争却是产业化成败的决定因素。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 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 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劳力。 基质的选择

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典型的发酵过程可划分成六个基本组成部分: (1)繁殖种子和发酵生产所用的培养基组份设定; (2)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3)培养出有活性、适量的纯种,接种入生产容器中; (4)微生物在最适合于产物生长的条件下,在发酵罐中生长; (5)产物分离和精制; (6)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的处理。 第二章菌种的来源(1)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 答: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答: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最初菌株或每代诱变的试验菌株。 选择出发菌株的要求: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逻辑学试题

逻辑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将受益无穷。这句话中“逻辑”一词的含义是()。 A、客观规律 B、思维规律 C、心理规律 D、语言规律 2、参加会议的人不都是干部。这句话可用符号表示为()。 A、SOP B、SEP C、SIP D、SAP 3、科学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 A、有效性 B、必然性 C、非或然性 D、或然性 4、明天一定下雪。这句话表达了()命题。 A、假言命题 B、模态命题 C、性质命题 D、概率命题 5、已知“我单位有的干部不会开车”为真,则可推知下面()命题为真。 A、我单位所有所有干部都不会开车。 B、并非我单位有的干部会开车。 C、并非我单位所有干部都会开车。 D、并非我单位所有干部都不会开车。 二、双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以非p为前提,若增补()或()为另一前提,可必然推出非q。 A、或者p或者非q B、当且仅当非q则p C、如果非p那么非q D、p并且q E、如果p那么q 2、在“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北京”与“中国”之间是()()关系。 A、全异 B、真包含 C、相容 D、反对 E、真包含于 3、直接推理①┐(SIP)→S0P和②SOP→SIP的正确情况是()()。 A、都正确 B、不都正确 C、都不正确 D、①正确但②不正确 E、①不正确但②正确 4、以“并非甲队和乙队都获得了出线权”为一个前提,再加上()或()为另一个前提,就能进行正确的选言推理。 A、甲队获得了出线权 B、乙队获得了出线权 C、甲队和乙队都获得了出线权 D、甲队没有获得出线权 E、乙队没有获得出线权 5、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科学产生了新的逻辑是()()。 A、辩证逻辑 B、形式逻辑 C、普通逻辑 D、传统逻辑 E、数理逻辑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真值函项的类型有()()()()()。 A、重言式 B、矛盾式 C、赋值式 D、系统式 E、协调式 2、若┐p和q都取真值,那么()()()()()。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答:出发菌株定义: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最初菌株或每代诱变的试验菌株。 要求:★对菌株产量,形态、生理等情况了解;★生长繁殖快,营养要求低,产孢子多且早;★对诱变剂敏感;★菌株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多出发菌株:一般采用3~4个出发菌株,在逐代处理后,将产量高、特性好的菌株留作继续诱变的出发菌株。 5、诱变选育的流程 答:出发菌株经纯化活化前培养(同步培养)→培养液(离心、洗涤、)→单细胞获单胞子悬液→诱变处理→后培养(中间培养)→平板分离→初筛→复筛→保藏及扩大试验 筛选的关键是选择一定的特征(如菌落特征、生化特征等)去判断所筛选的菌株是我们所需要的突变株。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 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 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 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 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 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早期氏族中,由于婚姻是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照母系计算的。氏族基本成员是本族妇女。新石器时代是其繁荣时期 10.对偶婚:相比于族外群婚来说是一种发展,此时已经有一对比较确定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结合不牢固,极易解除。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望门居住”,二是“居妇家制”,对偶家庭还不构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11.部落:由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胞族组成,最高权力机构是部落议事会。 12.胞族:母系氏族人口增殖后分裂成许多小氏族,原来的氏族叫做胞族,即大氏族 13.新石器革命: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从采集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这一变革在史学上被称为“新石器革命”。 14.父系氏族公社: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世系及财产为父子继承制 二.上古西亚(前5千纪-前4世纪): (一)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1.苏美尔城邦:上古西亚早王朝时期的城邦,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到约公元前2350年被阿卡德王国取代为止,主要分布于两河流域下游冲击平原。发展鼎盛期是早王朝三期。 2.阿卡德王国(前2296-前2112):萨尔贡领导的塞姆人集团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的国家,首都是阿卡德城。经过扩张,疆域达到空前辽阔。气候变化导致长期干旱,新兴的专制国家在统治理念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国家衰落,阿卡德王朝末年政局混乱 3.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南北地区,萨尔贡在位基本上确立了专制国家的雏形 4.乌尔第三王朝(前2112-前2004):乌鲁克城邦军官在乌尔建立的王朝。再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因其是在乌尔建立的第三个王朝,称乌尔第三王朝。后期由于边境危机,内忧外患,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5.舒尔吉改革:广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三级管理机构、附属国制度、税收制度改革,

逻辑学习题集

逻辑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1.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何在? 第二章概念 练习 一、填空题 1.词项是反映思维对象_____的思维形式。 2.任何词项都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即_____和_____。 3.词项间的关系,是指词项在_____之间的关系。 4.词项内涵与外延间的反变关系是指,词项的内涵越_____则外延_____;词项的内涵越_____则外延越_____。 5. a、b两个词项。如果所有的a都是b,并且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关系是_____。 6.给词项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叫______。 7.划分由三个要素构成,即_____、____和_____。 8.“虎”这一词项可以概括为_____,限制为_____。 9.概括是将一个_____词项推演到_____词项;限制是将一个_____词项推演到_____词项。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这一命题中“中国人”是()。 ① 集合词项②非集合词项 ③否定词项④属性词项。 2.词项与语词的关系是()。 ① 所有语词都表达词项 ② 所有语词都不表达词项 ③ 所有词项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 ④ 有的词项不通过语词来表达 3.如c词项是a、b两个词项的属词项,并且所有a不是b,a与b的外延之和等于c的外延,则a 与b之间的关系是()。 ① 交叉关系② 反对关系 ③ 矛盾关系④ 真包含于关系 4.在“有的逻辑学家是心理学家”这一命题中,“逻辑学家” 与“心理学家”在外延上具有()。 ① 全同关系② 全异关系 ③ 真包含关系④ 交叉关系 5.“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这里对“国家”这个词项是()来说明的。 ①仅从内涵方面②仅从外延方面 ③先从内涵再从外延④先从外延再从内涵 6.把“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句话作为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① 定义过宽② 定义过窄 ③ 循环定义④ 同语反复 三、双项选择题

世界上古史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氏族军事民主制金字塔罗塞塔石碑卡叠什战役图特摩斯三世《汉穆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巴比伦之囚”《贝希斯敦铭文》尼布甲尼撒二世居鲁士二世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吠陀”种姓制度婆罗门教阿育王顺世论腓尼基字母克里特文明《荷马史诗》早期僭主政治伯罗奔尼撒同盟伯里克利伯罗奔尼撒战争希罗多德亚历山大王政时代塞尔维乌斯改革十二铜表法布匿战争“前三头政治”隶农制《米兰敕令》 二、简单题 1、简述按照恩格斯的划分方法人类起源与进化经历的主要阶段,并列举各阶段发现的主要人类化石。 2、简述人类婚姻家庭形态的演变。 3、简述埃及斯帕特的形成和埃及的统一。 4、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5、简评乌鲁卡基那改革。 6、略述汉谟拉比的主要政绩。 7、简述古代印度文明的历史更迭。 8、简述荷马时代希腊经济和社会状况。 9、简述克里斯提尼斯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0、简述希波战争的过程、结果和意义。 11、简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过程、结果以及雅典失败的原因。

12、简述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历史意义。 13、简述罗马共和国初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及结果。 14、简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5、简述罗马公元3世纪危机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古埃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强化。 2、《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3、评大流士一世改革。 4、试论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5、试论印度的种姓制度。 6、试析早期佛教产生的历史条件、教义及阶级实质和社会意义。 7、试述雅典民主进程。 8、试论述古希腊文明在史学和哲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9、试论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 10、试论述戴克里先统治时期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最新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逻辑学试题大全

《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一、填空题(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思维的形式结构由 和 构成。 2、表示对象不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概念,称为 。 3、由“q p ?→”为假,可知p 为 ,q 为 。 4、对一真值形式的判定,就是确定它属于 、 还是 。 5、直言命题的 和 通称为词项。 6、一个直言命题的谓项周延,其质是 。 7、如果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不都当记者”整理成I 命题,则其谓项是 。 8、如果SOP 为假,则S 与P 的外延间具有 关系和 关系。 9、“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的周期性经常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一致。随着太阳上黑子数目的增加,磁暴的强烈程度也增高。 当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烈程度也随之降低。所以,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的原因。”这是运用了求 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中的 。 、证明是根据已知为 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 的思维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不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与“”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 ( ) A 、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 、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 、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在下列语句中,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语词“人”的是 ( ) A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 B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 、人贵有自知之明 D 、人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3、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正确的是 ( ) A 、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大战 B 、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 、这个班的学生,除了七名女学生外,其余都是男生 D 、概念分为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正概念 4、正确表示 “中国”、“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概念外延间关系的图形是 ( ) A 、 B 、 C 、 D 5、当p 真、q ?也真时,下列为真的公式是 ( ) A 、q p ∧ B 、q p ∨ C 、q p → D 、q p ? 6、和“并非: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物美”相等值的命题是 ( ) A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物也不美 B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但物不美 C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或物不美 D 、这个商店的商品物美但价不廉 7、“出席会议的人有大学毕业的”与“出席会议的人有不是大学毕业的” ( )

世界古代史 习题及参考答案 精品

《世界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世界上古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 一.填空题 1.1871年,达尔文在其一书中,指出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2.恩格斯提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中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即、 和完全形成的人。 3.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和尼格罗人种。 4.班辈婚或辈行婚是一种。 5.人类第一个可以证实的社会组织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繁荣于新石器时代。 6.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考古学年代的晚期。 7.普那路亚婚是一种。 8.是人类婚姻状态从群婚向个体婚的过渡形式。 9.个体劳动能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二.选择题 1.“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 A腊玛古猿 B南方古猿 C森林古猿 D埃及古猿

2.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产生最初的语言 C能制造工具 D意识和抽象能力的发生 3.现代人种开始形成于 A早期猿人阶段 B晚期猿人阶段 C早期智人阶段 D晚期智人阶段 4.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 A旧石器时代中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 D金属器时代 5.原始人实行族外群婚是在 A血缘家族时期 B母系氏族早期 C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D父系氏族时期 6.母系氏族繁荣时期人类的婚姻形态是 A班辈婚 B族外群婚 C对偶婚 D一夫一妻制 7.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是发生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铜石并用时代 D铁器时代 三.名词解释 1、血缘家族 2、对偶婚 3、农村公社 4、图腾崇拜 四.简答题 1.从猿到人的转变经过了那些主要阶段?简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简述原始社会人类婚姻形态的转变。 3.简析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第二章古代埃及

世界上古史参考文献11

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一)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9。 2、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 3、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商务 1983。 4、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5、卢哲夫译《世界原始社会史》上海艺文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6、张荣译《新石器时代世界最早的农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7、[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8、《世界原始社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9、[美]房龙、周炎《人类的故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10、雷升《上一次文明》(上、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11、姚乐野等译《史前世界》成都地图出版社,2001年 12、周启迪《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米辰峰《世界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李植枬《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5、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6、崔连仲《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19、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重庆出版社,1986。 (二)第二章最初的文明(上) 1、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2、侯书森《古老的密码》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 3、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王海利《法老墓迷雾三千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5、东之龙、胡秉华《穿越时空隧道—世界考古探秘》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6、[法]巴斯卡勒·沃讷思《法老时代的埃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7、夏仁海等译《尼罗河两岸——古埃及》山东书画出版社,2001。 8、孙锦泉主编《追踪古埃及的文明——夕阳下的金字塔》重庆出版社,2001年 9、刘晓晖译《通往永恒的路——埃及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10、陈小红和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11、沐涛和季惠群《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12、华严明《“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海南出版社,2001年。 13、[美]戴尔·布朗《苏美尔——伊甸园的城市》华夏出版社,2002年 14、郑殿华等著《走进巴比伦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 (三)第三章最初的文明(下) 1、[印度]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 2、[印度]R.C.马宗达等《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 3、培伦《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4、陈恒《失落的文明——古希腊》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5、[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 6、郝际陶著《古代希腊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l994年 7、古朗士著《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8、杨共乐等著《璀璨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9、顾銮斋《如歌岁月—古希腊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庄馨云著《神秘希腊雅典·爱琴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 11、基托《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章利国《希腊罗马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13、G·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4、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叶孟理:《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 16、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8、吕新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P6) 一、 1.逻辑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思维得形式结构及其规律,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得科学。 2.思维形式结构就是思维内容得存在方式、联系方式。逻辑常项就是思维形式结构中得不变部分,它决定思维得逻辑内容。逻辑变项就是思维形式结构中得可变部分,它容纳思维得具体内容。如“所有S就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得思维形式结构,其中“所有……就是……”就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全称肯定”得逻辑内容。“S”、“P”就是逻辑变项(词项变项),代入不同具体词项,表达不同得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又如“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得思维形式结构,其中“如果……那么……”就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蕴涵式得逻辑内容,即前件真则后件真(“有之必然”),并非前件真而后件假(并非“有之而不然”)。“P、Q”就是逻辑变项(命题变项),代入不同得具体命题,表达不同得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 3.对思维形式结构得代入,就是指用具体得词项或命题替换思维形式结构中得逻辑变项,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得具体思想,并具有真假值。如用具体得词项“杨树”与“落叶乔木”,分别替换“所有S就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得思维形式结构中得逻辑变项“S”与“P”,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得具体思想“所有杨树就是落叶乔木”,并具有真值。又如用具体得命题“过度砍伐森林”与“会破坏生态平衡”,分别替换“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得思维形式结构中得逻辑变项“P”与“Q”,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得具体思想“如果过度砍伐森林,那么会破坏生态平衡”,并具有真值。 4.现代逻辑从形式上定义与说明逻辑规律。如命题逻辑中得逻辑规律就就是重言式(一真值形式在命题变项得任意一组赋值下都真),谓词逻辑中得逻辑。规律就就是普遍有效式(指一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得到一个真命题)①,传统逻辑主要从内容、作用上定义与说明逻辑规律。逻辑规律有特殊与一般之分。如定义、划分得规则,就是特殊得逻辑规律,作用于定义、划分得特殊范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与充足理由律,就是一般得、基本得逻辑规律,概括正确思维形式结构得基本性质与联系,普遍作用于各类思维形式结构,支配各类思维形式结构得特殊规律(规则),对思维具有强制得规范与约束作用,保证思维得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与论证性。违反这些规律,会发生逻辑谬误。 5.逻辑矛盾,就是指一类思维形式结构,在任意代入下都表达虚假得思想内容。如“有S不就是S”、“P并且非P”。命题逻辑中得矛盾式,指一真值形式在命题变项得任意一组赋值下都假。谓词逻辑中得矛盾式(不可满足式),指一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不能得到一个真命题。模态逻辑中得矛盾式(不可满足式),指一模态公式在任意模型得任一可能世界上都假。逻辑矛盾又叫自相矛盾。狭义得逻辑矛盾指同时肯定一对互相矛盾得命题(如“这就是牛,并且这不就是牛”)。广义得逻辑矛盾还包括同时肯定一对互相反对得命题(如“这就是牛,并且这就是马”),因为同时肯定一对互相反对得命题,相当于同时肯定两对互相矛盾得命题(如“这就是牛,并且这不就是牛”与“这就是马,并且这不就是马”)。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思考题答案。修改版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何谓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次级代谢产物 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对发酵食品的影响。P50 初级代谢:指微生物的生长、分化和繁殖所必需的代谢活动而言的。初级代谢过程所生成的产物就是初级代谢产物。 关系不大,生理功能也不十分清楚,但可能对微生物的生存有一定价值。次级代谢过程所生成的产物就是次级代谢产物。通常在细胞生成的后期形成。 次级代谢产物有抗生素、生物碱、色素和毒素等。 2.典型的发酵过程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发酵工程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准备阶段;第二,发酵阶段;第三,产品的分离提取阶段。 准备阶段的任务包括四个方面,即各种器具的准备,培养基的准备,优良菌种的选择或培育,器具和培养基的消毒。 优良菌种是保证发酵产品质量好、产量高的基础。优良菌种的取得,最初是通过对自然菌体进行筛选得到的。20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物理的或化学的诱变剂,如紫外线、芥子气等处理菌种,进行人工诱发突变,从而迅速选育出比自然菌种更优良的菌种。后来,又运用细胞工程和遗传工程的成果来获取菌种。例如,使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类的胰岛素、生长素、干扰毒等等。 在发酵过程中,还要防止“不速之客”来打扰。发酵工程要求纯种发酵,以保证产品质量。因此,防止杂菌污染是确实保证正常生产的关键之一。其方法是,对于这些不受欢迎的“来客”进行灭菌消毒。在进行发酵之前,对有关器械、培养基等也进行严格的消毒。 第二章思考题: 1.食品发酵对微生物菌种有何要求?举例说明。 ?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能高产和稳产所需的代谢产物。 ?可在易于控制的培养条件下迅速生长和发酵,且所需的酶活性高。 ?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快,发酵周期短。 ?副产物尽量少,便于提纯,以保证产品纯度。 ?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对于用作食品添加剂的发酵产品以及进行食品发酵,其生产所用菌种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2.什么叫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诱变育种的实质是什么?P17 自然突变: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的突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