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与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B I O TECHNOLO G Y BULL ET I N

2006年增刊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王海波 安学丽 张艳贞 王爱丽 李巧云 晏月明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037)

摘 要: 过去10年来,蛋白质组学得到迅速发展,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蛋白质组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成为国内外竞相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的快速发展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着重就经典的噬菌体展示、酵母双杂交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串联亲和纯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P DT Y2H T AP FPET SPR

Approaches and Appli cati ons of Protei n 2Protei n I nteracti on Studi es

W ang Haibo An Xueli Zhang Yanzhen W ang A ili L i Q iaoyun Yan Yue m ing

(College of L ife Science,Capital N or m al U niversity,B eijing 100037)

Ab s tra c t: W ith the fulfill of HGP (Hu man genom ic p r oject ),the study t op r otein is s p ring up.Pr otein -p r otein in 2

teracti on is one of i m portant subjects of Pr oteom ic,it is i m p licated in every cellular p r ocesses .Now many methods have de 2vel oped t 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p r otein 2p r otein interacti on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describe both classical and es pecially recent methods t o study p r otein 2p r otein interacti ons such as Yeast t w o 2hybrid syste m (Y2H ),Tande m affinity pur 2ificati on (T AP ),Fluorescence res 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and Surface p las mon res onance (SPR ),fr om the p rinci p le t o p r ocess of these technol ogies,s ome ne w achieve ment obtained by these methods als o intr oduced .

Key wo rd s: P DT Y2H T AP FPET SPR

作者简介:王海波,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608实验室 通讯作者:晏月明,Tel:010*********;E 2mail:yany m2004@https://www.sodocs.net/doc/692541833.html,

随着生命现象的研究逐渐由获取基因序列信息转向研究基因功能,一门新的学科———蛋白质组学应运而生。蛋白质组是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动态变化的整体,其功能往往是通过蛋白质之间或与核酸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相互作用存在于机体每个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交叉形成网络,构成细胞中一系列重要生理活动的基础。因此,对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就成为蛋白质组学中最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迄今已发展了包括经典的噬菌体展示技术、酵母双杂交系统以及新近发展并广泛应用的串联亲和纯化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等多种有效的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高通量分析方法,为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噬菌体展示技术(P DT )

大肠杆菌丝状噬菌体包括f1、fd 和M13,它们只感染含F 因子的大肠杆菌。1985年,美国M iss ouri 大学S m ith 博士等人

[1]

将R I 核酸内切酶基因片段

连接到丝状噬菌体fd 编码次要外壳蛋白的基因Ⅲ中,成功地得到了在外壳蛋白中融合表达了酶分子的噬菌体颗粒。后经验证,该噬菌体能被Eco R Ⅰ核酸内切酶抗体有效中和,说明展示在噬菌体外壳表面的酶分子具有与天然酶分子相同或极其相近的构象和活性,这一试验的成功标志着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 p lay techniques,P DT )的诞生。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在噬菌体展示肽库建立之后才开始广泛应用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1990年Scott 等人

[2]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了随机多

生物技术通报B iotechnology B u lletin2006年增刊

肽文库,该文库由特定长度的随机短肽组成,理论上包含了某一固定长度短肽所有氨基酸的排列组合方式。由于蛋白质间的识别与结合主要取决于局部肽段中少数几个氨基酸,所以用受体蛋白对随机肽库进行亲和筛选,就能得到之结合的短肽序列,根据此短肽的序列,就可以得到与目的蛋白相互作用所依赖的氨基酸残基[3],从而可以进一步研究蛋白质之间的分子识别,酶与底物的结合等等,突破了传统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时需对其结构详尽了解的限制。

噬菌体展示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被展示在噬菌体表面的多肽或蛋白质可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建立起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一致性。到现在已相继成功构建了f1、M13、T4等噬菌体表达载体,为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工具。Jes pers等[4]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通过热变性发展了一种选择抗凝集蛋白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建立对于抗凝集蛋白的选择、鉴定;防止或促进蛋白的凝集反应以及诊断由凝集蛋白引起的疾病等方面都意义重大。

2 酵母双杂交系统(Y2H)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 w o2hybrid syste m, Y2H)是1989年由Fields等[5]提出并初步建立的,主要用于研究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到现在,双杂交系统已经成为检测和鉴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标准方法,并且在旨在建立一系列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的蛋白质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6]。

Y2H的建立是基于人们对酵母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转录激活因子G AL4的详细了解。G AL4包括两个可以独立的结构域:N末端的DNA结合域(DNA2binding domain,DNA2BD)和C末端的转录激活域(Transcri p ti on activating domain,DNA2AD)。DNA2BD可以与DNA分子的上游激活序列结合, DNA2AD则可以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只有当两者在空间上充分接近时才会共同作用激活转录活性。双杂交技术正是利用了G AL4的这一特点,将欲研究的两个目标蛋白的编码序列分别与G AL4的结合域和激活域的编码序列融合,构建成两个杂交系统;再将这两个杂交系统共同转化至含有报告基因的酵母细胞株;若两个目标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则会使DNA-BD和DNA-AD在空间上靠近进而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

酵母双杂交系统简单快速,最常用于鉴定与已知蛋白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同时也是发现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确定相互作用结构域的重要研究手段。T RPC通道是一组Ca2+流量调节通道蛋白,研究证明磷脂酶Cγ1(phos pholi pase Cγ1,P LC2γ1)结合并控制该通道,对降低Ca2+流量是必要的,但一直没有鉴定出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构域。Ros2 sum[7]等人应用Y2H系统,构建了pG BKT72BD2T R2 PC3和pG ADT72AD2P LC2γ1两个载体,共同转化到酵母当中,以Lacz为报告基因,发现P LC2γ1只特异的与TRPC3相结合。实验人员又构建了载有不同氨基酸长度T RPC3与P LC2γ1的双杂交系统,发现TRPC3与P LC2γ1的相互作用只依赖于TRPC3中对应的PH相似结构域中40~46个氨基酸,从而建立了一个广泛的信号转导模型。

3 串联亲和纯化(T AP)

近年来质谱技术发展迅速,其功能强大且灵敏度高,常用来鉴定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复合体或复合体亚基,但通常难以获得足够量纯化的蛋白质复合体,成为质谱在这方面应用的一个限速步骤[8]。1999年R igaut[9]等人共同提出了一套分离复合蛋白的新方法———串联亲和纯化(Tande m affinity puri2 ficati on,T AP),兼具标准亲和纯化和免疫共沉淀两种生化方法的优点,为蛋白质复合体的分离鉴定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串联亲和纯化技术首先需通过基因工程给被分离纯化蛋白的一端加一个T AP标签,该标签由I gG 结合结构域(Pr ot A)及一个钙调蛋白结合多肽(CBP)组成,结构域与多肽之间由一个TE V蛋白酶切位点隔开。通过基因重组将细胞内源性的目标蛋白基因置换为带有T AP标签的基因,温和裂解细胞,获取细胞抽提物,将抽提物加入I gG亲和柱, T AP标签的Pr ot A端会与I gG形成强结合,在用洗脱液洗脱掉大部分非特异性结合物和杂蛋白后,再用含有TEV蛋白酶的洗脱夜将蛋白质复合体切割下来。在钙离子参与下,被切割下来带有CBP的蛋白质复合体与钙调蛋白紧密结合,充分洗脱,就可以进一步去除非特异作用的蛋白质杂质,最后纯化出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复合体。

861

2006年增刊王海波等: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利用串联亲和纯化技术,通过对洗脱后的复合体作质谱分析或电镜观察,可以快速的发现细胞中新的蛋白质复合体或鉴定出复合体中的新组分。Dzie mbowski等人[10]应用T AP技术,纯化分析了酿酒酵母(Saccharo m yces cerevisie)前体mRNA拼接酶复合体2U2微小核糖核蛋白颗粒(s mall nuclear ribo2 nucleop r otein particle,snRNP)关联拼接因子SF3a和SF3b。在对SF3b的纯化中分离出了一个新的重要的蛋白亚基Ysf3p。按照先前的观点,认为在酵母SF3b中存在一个Snu17p亚基,是人类SF3b因子中p14亚基的直系同源物,在此次试验中却发现Snu17p不属于酵母SF3b因子,而是属于本实验中新发现的另一个拼接酶复合体RFS的一个组分。

4 (FRET)

采用标签法检测和分离蛋白的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存在缺点,比如说分离蛋白标签可以改变蛋白的溶解性并且不能在活体细胞中进行等[11]。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 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在活体细胞生理条件下对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实时的动态研究,已成为现代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一对合适的荧光物质构成一个能量供受体对时,能量在它们之间可以发生转移,1948年F rster 提出的这一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理论奠定了FRET技术的理论基础。1992年,Prasher等[12]首次从维多利亚水母中分离并克隆了一种荧光物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 r otein,GFP)。随后,Hei m 等[13]通过点突变等方式,得到了多种荧光光谱不同的荧光蛋白,如蓝色荧光蛋白(blue fluorescence p r o2 tein,BFP),黄色荧光蛋白(yell ow fluorescence p r o2 tein,YFP)和蓝绿色荧光蛋白(cyan fluorescence p r otein,CFP)等,提供了大量的能量供受体,为FRET技术提供了现实基础。目前FRET技术中常用的荧光蛋白对是YFP和CFP,当与荧光基团融合的被研究蛋白发相互作用时,荧光基团在空间上靠近,发生能量转移,通过检测供受体分子发射程度比率的变化就可得知蛋白质结合程度的强弱。

目前,FRET技术已在检测酶活性变化、膜蛋白的研究、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研究中,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在细胞凋亡的执行期发挥关键的作用。Reiko等[14]利用FRET技术研究了Cas pase8与其底物B id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将B id 蛋白两端分别与CFP和YEP融合,精心设计使其在没有被酶裂解前刚好可以发生共振能量转移,当B id蛋白被裂解后,能量转移效应自然消失,从而很好的检测了Cas pase8酶的活性。

5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表面等离子共振是数理科学与生物学相互渗透、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近几年在生物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 las mon res o2 nance,SPR)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当一束平面单色偏振光以一定角度入射到镀在玻璃表面的薄层金属膜上发生全反射时,若入射光的波向量与金属膜内表面电子的振荡频率相一致,光线即被耦合入金属膜引发电子共振,即表面等离子共振。由于共振的产生,导致反射光的强度在某一特定的角度大大减弱,反射光消失的角度称为共振角(SPR angle),共振角随金属表面折射率的变化而变化,而折射率的变化又与金属表面结合物的分子质量成正比。由此,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了应用SPR原理检测生物传感芯片(bi osens or chi p)上的配位体与分析物作用的一种新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在该技术中,待测生物分子被固化在生物传感芯片上,使另一种被测分子的溶液流过表面,如二者发生相互作用,就会引起芯片表面折射率的变化,从而导致共振角的改变,通过检测该共振角的变化,就可实时监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1992年,Fagersta m等[15]首次将此技术用于生物特异相互作用分析(bi os pecific in2 teracti on analysis,B I A)之后,由于该技术快速、安全、无需标记以及高灵敏度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分析生物分子如蛋白质间、蛋白质与核酸、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免疫识别、信号传导、药物筛选和蛋白质构象变化等多个研究领域。

6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展望

机体细胞内蛋白质之间相互交叉作用形成网络,构成各项生理活动的基础。因此了解、阐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意义重大。从近期国际上蛋

961

生物技术通报B iotechnology B u lletin2006年增刊

白质研究的发展动向可以看出,揭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相互作用的网络图,已成为蛋白质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覆盖了从微生物到动植物的各个领域。出于研究的需要,各种新的研究技术不断涌现,尤其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出现,多种方法技术并存,相互间交叉互补,已愈来愈成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对于准确理解蛋白质功能、揭开各种细胞活动的奥秘具有重大的意义,势必会引导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参考文献

1 S m ith G P.Science,1985,228(4705):1315~1317.

2 Scott J K,et al.Science,1990,249(4967):386~390.

3 Hoess R H.Curr Phar m B i otechnol,2002,3(1):23~28.

4 Jes pers L,et al.Nat B i otechnol,2004,22(9):1161~1165.5 Fields S,et al.Nature,1989,340(6320):245~246.

6 Serebriiskii I G,et al.Mol Cell Pr oteom ics,2005,4(6):819~826.

7 Rossum D B,et al.Nature,2005,434(7029):99~104.

8 贺福初,等.蛋白质2蛋白质相互作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傅玉祥,2004,250~251.

9 R igaut G,et al.Nat B i otechnol,1999,17(10):1030~1032.

10 Dzie mbowski A,et al.E MBO J,2004,23(24):4847~4856.

11 Cabant ous A,et al.Nature bi otechnol ogy,2005,23:102~107. 12 Prasher D C,et al.Gene,1992,111(2):229~233.

13 Hei m R,et al.Natl Acad Sci US A,1994,91(26):12501~12504.

14 Reiko O,et al.Pr oc Natl Acad Sci US A,2002,99(23):14716~14721.

15 Fagersta m L G,et al.J Chr omat ogr,1992,597(122):397~410.

(上接第160页)

成,使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总之,从现在到2010年,正是生物制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时期。青岛市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确实存在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牢牢把握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高瞻远瞩,统筹规划,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青岛的市场、人才和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将有限的人力、财力投入到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中去,加快制药领域生物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速度,推动青岛市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21世纪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071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举世瞩目的基因组计划使大量的新基因不断被发现,然而单纯的基组DNA序列尚不能解答许多生命问题。基因是相对静态的,而基因编码的产物-蛋白质则是动态的,具有时空性和调节性,是生物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存在方式以及相互作用等直接与生物功能相关。 在所有生命活动中,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细胞进行一切代谢活动的基础。细胞接受外源或是内源的信号,通过其特有的信号途径,调节其基因的表达,以保持其生物学特性。在这个过程中,蛋白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调控,介导细胞的许多生物学活性。 虽然有一些蛋白质可以以单体的形式发挥作用,但是大部分的蛋白质都是和伴侣分子一起作用或是与其他蛋白质形成复合物来发挥作用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必须很好地理解蛋白质单体和复合物的功能,这就会涉及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现代分子生物学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揭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相互作用关系的网络图,已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热点。 一、生物物理学方法 1. 融合蛋白pull-down实验 融合蛋白pull-down技术基本原理是将一种蛋白质固定于某种基质上(如Sepharose),当细胞抽提液经过该基质时,可与该固定蛋白相互作用的配体蛋白被吸附,而没有被吸附的“杂质”则随洗脱液流出。 被吸附的蛋白可以通过改变洗脱液或洗脱条件而回收下来。为了更有效地利用pull-down技术,可以将待纯化地蛋白以融合蛋白地形式表达,即将“诱饵”蛋白与一种易于纯化地配体蛋白相融合。1988年Smith等利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融合标签从细菌中一步纯化出GST融合蛋白。从此GST融合蛋白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领域里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GST融合蛋白在经过固定有GST(glutathione)的色谱柱时,就可以通过GST与GSH的相互作用而被吸附。当再有细胞抽提物过柱,就可以得到能够与“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兴趣蛋白。一般来说,GST融合蛋白pull-down方法用于两个方面:一是鉴定能与已知融合蛋白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质;二是鉴定两个已知蛋白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该方法比较简便,避免了使用同位素等危险物质,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有很广泛的应用。类似的融合蛋白很多,如与葡萄球菌蛋白A融合的“诱饵”蛋白可以通过固定有IgG的色谱柱进行纯化;与寡聚组氨酸肽段融合的“诱饵”蛋白可以通过结合Ni2+的色谱柱进行纯化;与二氢叶酸还原酶融合的“诱饵”蛋白可以通过固定有氨甲喋呤的色谱柱进行纯化等等。 2. 亲和印迹 亲和印迹是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后的蛋白样品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然后检测哪种蛋白能与标记了的“诱饵”蛋白发生作用。此方法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持膜上蛋白的生物活性,如何得到纯化的“诱饵”蛋白等。 3. 免疫共沉淀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选择及比较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选择及比较 目前研究蛋白组学的主要方法有蛋白质芯片及质谱法,本文将从多方面对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解与比较; 蛋白质芯片(Protein Array) 将大量不同的蛋白质有序地排列、固定于固相载体表面,形成微阵列。利用蛋白质分子间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实现对生物蛋白质分子精准、快速、高通量的检测。 主要类型: ●夹心法芯片(Sandwich-based Array) ●标记法芯片(Label-based Array) ●定量芯片(Quantitative Array) ●半定量芯片(Semi-Quantitative Array) 质谱(Mass Spectrometry) 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按它们的质荷比分离后进行检测,测出离子准确质量并确定离子的化合物组成,即通过对样品离子质荷比的分析而实现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一种方法。 主要类型:

●二维电泳+质谱(2D/Mass Spectrometry, MS)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SELDI)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 Protein Array or Mass Spectrometry? 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下将从六个方面进行比较与推荐: 1.筛查蛋白组学表达差异 建议选择:RayBiotech(1000个因子的芯片)+质谱 a)不同的方法学有不同的特点:对于质谱,可以筛查到未知的蛋白,但是对于分子量大、 低丰度的蛋白质,质谱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有一定的限制。 b)不同的方法能筛查到的目标不同:根据Proteome Analysis of Human Aqueous Humor 一文中报道,质谱筛查到的差异蛋白集中在小分子与代谢物。而用RayBiotech芯片筛查到的结果,多是集中在细胞因子、趋化、血管、生长等等。 c)质谱筛查到355个蛋白,而RayBiotech抗体芯片也筛查到328个蛋白,且用定量芯片 验证25个蛋白有差异,这些蛋白是质谱找不到的。目前RayBiotech夹心法抗体芯片已经可以检测到1000个蛋白,采用双抗夹心法,尤其是对于低丰度蛋白,有很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很多的低丰度蛋白是抗体芯片可以检测出来,而质谱检测不到的,且样品不经过变性和前处理,保持天然状态的样品直接检测,对于蛋白的检测准确度高。 d)质谱的重复性一直是质谱工作者纠结的问题,不同操作者的结果,不同样品处理条件, 峰值的偏移等影响因素都会产生大的影响;RayBiotech的夹心法芯片重复性高。

检测两种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

检测两种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得实验方法比较 1、生化方法 ●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就是以抗体与抗原之间得专一性作用为基础得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得经典方法.改法得优点就是蛋白处于天然状态,蛋白得相互作用可以在天然状态下进行,可以避免认为影响;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下相互作用得蛋白复合体。缺点:免疫共沉淀同样不能保证沉淀得蛋白复合物时候为直接相互作用得两种蛋白。另外灵敏度不如亲与色谱高。 ●Far—Western 又叫做亲与印记。将PAGE胶上分离好得凡百样品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然后检测哪种蛋白能与标记了同位素得诱饵蛋白发生作用,最后显影。缺点就是转膜前需要将蛋白复性。2?、等离子表面共振技术(Surfaceplasmonresonance)该技术就是将诱饵蛋白结合于葡聚糖表面,葡聚糖层固定于几十纳米厚得技术膜表面。当有蛋白质混合物经过时,如果有蛋白质同“诱饵”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那么两者得结合将使金属膜表面得折射率上升,从而导致共振角度得改变。而共振角度得改变与该处得蛋白质浓度成线性关系,由此可以检测蛋白质之间得相互作用。该技术不需要标记物与染料,安全灵敏快速,还可定量分析。缺点:需要专门得等离子表面共振检测仪器。 3、双杂交技术原理基于真核细胞转录因子得结构特殊性,这些转录因子通常需要两个或以上相互独立得结构域组成.分别使结合

域与激活域同诱饵蛋白与猎物蛋白形成融合蛋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如果两种蛋白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则可使结合域与激活域在空间上充分接近,从而激活报告基因.缺点:自身有转录功能得蛋白会造成假阳性.融合蛋白会影响蛋白得真实结构与功能。不利于核外蛋白研究,会导致假隐性. 5、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指两个荧光法色基团在足够近(〈100埃)时,它们之间可发生能量转移得现象。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可以研究分子内部对某些刺激发生得构象变化,也能研究分子间得相互作用。它可以在活体中检测,非常灵敏,分辩率高,能够检测大分子得构象变化,能够定性定量得检测相互作用得强度。缺点此项技术要求发色基团得距离小于100埃。另外设备昂贵,还需要融合GFP给蛋白标记。?此外还有交联技术(cross-linKing),蛋白质探针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以及生物信息学得方法来检测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 1,酵母双杂交 1-5 酵母双杂交系统就是将待研究得两种蛋白质得基因分别克隆到酵 体,从表达产物分析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得系统 酵母双杂交得原理就是,把报告基因HIS3与l a c Z 整合到酵母细胞基因组中,并受转录因子

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总结-实验步骤

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总结-实验步骤 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细胞生化反应网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蛋白-蛋白互作网络与转录调控网络对调控细胞及其信号有重要意义。把原来spaces空间上的一篇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转来,算是实验技巧分类目录的首篇。(另补充2:检测两种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比较)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当前广泛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当靶蛋白和诱饵蛋白特异结合后,诱饵蛋白结合于报道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报道基因在酵母细胞内的表达,如果检测到报道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反之则两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将这种技术微量化、阵列化后则可用于大规模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需要发展了单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和反向杂交系统等。Angermayr等设计了一个SOS蛋白介导的双杂交系统。可以研究膜蛋白的功能,丰富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功能。此外,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作用也已扩展至对蛋白质的鉴定。 二、噬茵体展示技术 在编码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上连接一单克隆抗体的DNA序列,当噬菌体生长时,表面就表达出相应的单抗,再将噬菌体过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就会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这被称为噬菌体展示技术。此技术也主要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高通量及简便的特点,还具有直接得到基因、高选择性的筛选复杂混合物、在筛选过程中通过适当改变条件可以直接评价相互结合的特异性等优点。目前,用优化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展示了人和鼠的两种特殊细胞系的cDNA文库,并分离出了人上皮生长因子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信号分子。 三、等离子共振技术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已成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手段。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种纳米级的薄膜吸附上“诱饵蛋白”,当待测蛋白与诱饵蛋白结合后,薄膜的共振性质会发生改变,通过检测便可知这两种蛋白的结合情况。SPR技术的优点是不需标记物或染料,反应过程可实时监控。测定快速且安全,还可用于检测蛋白一核酸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检测两种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

检测两种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比较 1. 生化方法 ●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改法的优点是蛋白处于天然状态,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天然状态下进行,可以避免认为影响;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下相互作用的蛋白复合体。缺点:免疫共沉淀同样不能保证沉淀的蛋白复合物时候为直接相互作用的两种蛋白。另外灵敏度不如亲和色谱高。 ●Far-Western 又叫做亲和印记。将PAGE胶上分离好的凡百样品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然后检测哪种蛋白能与标记了同位素的诱饵蛋白发生作用,最后显影。缺点是转膜前需要将蛋白复性。 2. 等离子表面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该技术是将诱饵蛋白结合于葡聚糖表面,葡聚糖层固定于几十纳米厚的技术膜表面。当有蛋白质混合物经过时,如果有蛋白质同“诱饵”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那么两者的结合将使金属膜表面的折射率上升,从而导致共振角度的改变。而共振角度的改变与该处的蛋白质浓度成线性关系,由此可以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技术不需要标记物和染料,安全灵敏快速,还可定量分析。缺点:需要专门的等离子表面共振检测仪器。 3. 双杂交技术原理基于真核细胞转录因子的结构特殊性,这些转录因子通常需要两个或以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组成。分别使结合域和

激活域同诱饵蛋白和猎物蛋白形成融合蛋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如果两种蛋白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则可使结合域和激活域在空间上充分接近,从而激活报告基因。缺点:自身有转录功能的蛋白会造成假阳性。融合蛋白会影响蛋白的真实结构和功能。不利于核外蛋白研究,会导致假隐性。 5.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指两个荧光法色基团在足够近(<100埃)时,它们之间可发生能量转移的现象。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可以研究分子内部对某些刺激发生的构象变化,也能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它可以在活体中检测,非常灵敏,分辩率高,能够检测大分子的构象变化,能够定性定量的检测相互作用的强度。缺点此项技术要求发色基团的距离小于100埃。另外设备昂贵,还需要融合GFP给蛋白标记。 此外还有交联技术(cross-linKing),蛋白质探针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以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检测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 1,酵母双杂交 1-5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将待研究的两种蛋白质的基因分别克隆到酵母表达质粒的转录激活因子(如GAL4等)的DNA结合结构域基因和转录激活因子(如GAL4等)激活结构域基因,构建成融合表达载体,从表达产物分析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系统

蛋白质分析数据库

表1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相关数据库及网站 208

v/Entrez); (2)在Search后的选择栏中选择protein; (3)在输入栏输入homo sapiens adiponectin; (4)点击go后显示序列接受号及序列名称; (5)点击序列接受号NP_004788 (adiponectin precursor;adipose most abund ant gene transcript 1 [Homo sapiens])后显示序列详细信息; (6)将序列转为FASTA格式保存(参考上述步骤使用SRS信息查询系统检索人脂联素蛋白质序列); 2、使用BioEdit软件对人脂联素蛋白质序列进行分子质量、氨基酸组成和疏水性等基本性质分析: 打开BioEdit软件→将人脂联素蛋白质序列的FASTA格式序列输入分析框→点击左侧序列说明框中的序列说明→点击sequence栏→选择protein→点击Amino Acid Composi tion→查看该蛋白质分子质量和氨基酸组成;或者选择protein后,点击Kyte & Doolittle Mean Hydrophobicity Profile→查看该蛋白质分子疏水性水平; 3、人脂联素蛋白质序列的蛋白质同源性分析: (1)进入NCBI/Blast网页; (2)选择Protein-protein BLAST (blastp); (3)将FASTA格式序列贴入输入栏; (4)点击BLAST; (5)查看与之同源的蛋白质; 4、人脂联素蛋白质序列的motif结构分析: (1)进入http://hits.isb-sib.ch/cgi-bin/PFSCAN网页; (2)将人脂联素蛋白质序列的FASTA格式序列贴入输入栏; (3)点击Scan; (4)查看分析结果(注意Prosite Profile中的motif information); 5、人脂联素蛋白质序列的二级结构预测: (1)进入下列蛋白结构预测服务器网址: http://www.embl-heidelberg.de/predictprot ein//predictprotein.html (The PredictProtein Server); (2)在You can栏点击default; (3)填写email地址和序列名称; (4)将人脂联素蛋白质序列的FASTA格式序列贴入输入栏点击Submit; (5)从email信箱查看分析结果;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2008-02-21 12:21一、凝胶阻滞试验 1.试验原理 又叫作DNA迁移率变动试验(DNA mobility shift assay),在凝胶电泳中,由于电场的作用,裸露的DNA朝正电极移动的距离与其分子量的对数成反比。如果此时DNA分子与某种蛋白质结合,那么,由于分子量增大,它在凝胶中的迁移作用便会受到阻滞,在特定电压和时间内朝正电极移动的距离也就相应缩短了。 2.主要步骤及内容 首先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待检测的DNA片段(亦称探针DNA),然后同细胞蛋白质提取物一道温育,于是便有可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将它加样到非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在控制使蛋白质仍与DNA保持结合状态的条件下进行电泳分离。应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显现具放射性标记的DNA条带位置。如果细胞蛋白质提取物中不存在可同放射性标记的探针DNA结合的蛋白质,那么所有放射性标记都将集中出现在凝胶的底部,反之,将会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由于凝胶阻滞的缘故,其特有的放射性标记的探针DNA条带就将滞后出现在较靠近凝胶顶部的位置。 凝胶阻滞试验不仅可以用来鉴定在特殊类型细胞的提取物中,是否存在着能够同某一特定DNA片段结合的蛋白质分子(比如特异的转录因子等),而且还可以用来研究发生此种结合作用之精确的DNA序列的特异性。 其办法是在DNA-蛋白质结合反应体系中,加入超量的非标记的竞争DNA(competitor DNA)。如果它与同位素标记的探针DNA结合的是同一种蛋白质,那么由于竞争DNA与探针DNA 相比是极大超量的,这样绝大部分蛋白质都会被其竞争结合掉而使探针DNA仍处于自由的状态,所以在电泳凝胶的放射自显影图片上就不会出现阻滞的条带。相反地,如果反应中加入的竞争DNA并不能够同探针DNA竞争结合同一种蛋白质,于是探针DNA便仍然与特定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结果在电泳凝胶的放射自显影图片上就会呈现阻滞的条带。 在凝胶阻滞试验中使用竞争DNA,可以间接地阐明在体内发生的DNA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一种具有已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竞争DNA,我们就可以判断通过特定的凝胶阻滞试验所检测到的蛋白质,是否就是属于此类转录因子,抑或是与之相关的其它因子。同样地,假如我们在竞争DNA上已知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处,事先引入一个或少数几个碱基突变,通过凝胶阻滞试验亦可有效地评估出这些突变对竞争DNA的性能及其与转录因子结合作用的影响。 二、DNaseI足迹试验(DNaseI footFIrinting assay) DNaseI足迹试验是一种测定DNA结合蛋白在DNA上的准确结合位点的技术。 首先是对包含一定顺式作用元件的双链DNA进行单链标记,然后用DNaseI水解单链标记的双链DNA,产生不同长度的片断,DNA结合蛋白与其特异序列结合处由于空间位阻,DNaseI对这部分DNA不能切割,即被DNaseI保护。DNaseI水解产物经尿素变性,PAGE 分离及放射性显影后,形成以相差一个核苷酸为梯度的一系列DNA条带,在此显影图中相

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概述 一、为什么要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 二、蛋白质相互作用亲和力:K d=[A][B]/[AB] 三、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应用 A、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染色质沉淀,抗体筛库 B、利用已知的相互作用建立tag:GST pull down,Biotin-Avidin结合, C、直接利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蛋白质亲和层析,酵母双杂交,phage display,Bait蛋白质筛表达库,蛋白质组 四、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意义: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五、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获得功能或失去功能 I、一些常用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 ?Traditional co-purification (chromatography co-purification and co-sedimentatio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GST pull down,Epitope-tag ?(co-)Immunoprecipitation ?Western和Far-Western blot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Two-Hybrid System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实验过程及原理,注意事项,优缺点) III、研究实例讨论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 作用:发现新的相互作用蛋白质;鉴定和分析已有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确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功能基团 具体过程:见书本 优点:是酵母细胞的in vivo相互作用;只需要cDNA,简单;弱的相互作用也能检测到 缺点:都是融合蛋白,万一融合出新的相互作用;酵母的翻译后修饰不尽相同,尤其是蛋白质的调控性修饰;自身激活报告基因;基因库德要求比较高,单向1/3是in frame 蛋白质毒性;第三者Z插足介导的相互作用;假阳性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当前广泛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当靶蛋白和诱饵蛋白特异结合后,诱饵蛋白结合于报道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报道基因在酵母细胞内的表达,如果检测到报道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反之则两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将这种技术微量化、阵列化后则可用于大规模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需要发展了单杂

基于蛋白_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预测靶点可药性_余小娟

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预测靶点可药性 余小娟,李洪林* 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 200237 邮箱:hlli@https://www.sodocs.net/doc/692541833.html, 网络药理学是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药物设计新学科,网络 计算方法和药物相关数据库的不断完善也为其应用提供相应的平台。根据蛋白质-蛋白质相 互作用数据信息,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其相互作用网络,通过统计和支持向量机分析, 我们得出药物靶点,非药物靶点及必要性靶点等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拓扑性质,从而 为寻找可药性靶点,药物设计提高药效和安全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 Tab.1Drug and non-drug targets topological properties drug targets non-drug targets mean property mean 7.5391 degree 14.622 cluster coefficient 0.0812 0.1035 topology coefficient 0.1621 0.1959 shortest path 3.7176 4.0962 neighborhood connectivity 31.599 35.8627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 药物靶标,网络拓扑 参考文献: [1]Hopkins AL..Nat Chem Biol, 2008, 4: 682?690. [2]Mingzhu Zhu, Lei Gao, Xia Li, et al. Journay of Drug Targeting,2009,17(7):524-532. Predicting Druggable Targets Based o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Xiao-Juan Yu, Hong-Lin Li*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New Drug Design, School of Pharmacy,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37 Network pharmacology is a new drug design subject that based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biology and polypharmacology, while continuously perfect network methods and drug-related databases give a platform for its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data information, by using Cytoscape software to build interaction network as well as statistics and SVM analysis, we obtain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drug targets, non-drug targets, essential targets 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The survey supports a new method for finding druggable target as well as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drugs. Keywords : network pharmacology, drug-target, network topology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细胞接受外源或是内源的信号,通过其特有的信号途径,调节其基因的表达,以保持其生物学特性。在这个过程中,蛋白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调控, 介导细胞的许多生物学活性。虽然有一些蛋白质可以以单体的形式发挥作用,但是大部分的蛋白质都是和伴侣分子一起作用或是与其他蛋白质形成复合物来发挥作用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必须很好地理解蛋白质单体和复合物的功能,这就会涉及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现代分子生物学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时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及条件选择不同的实施策略。研究已知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关注的是蛋白间能否发生结合,实验本身更趋向于验证性,因此,应选择操作性强、可信度高、接近生理条件的技术方法,尽量减少实验本身带来的假阴性或假阳性。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免疫共沉淀、Far Western blotting、生物信息学、酵母双杂交系统、噬菌体展示、表面等离子共振、荧光能量转移等几种。 1 免疫共沉淀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是确定两种蛋白质在完整细胞内生理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细胞裂解液中加入抗体,与抗原形成特异免疫复合物,经过洗脱,收集免疫复合物,然后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免疫共沉淀既可以用于检验已知的两个蛋白质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找出未知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不管是两者的哪个,其原则都是一样的,都需要用特异性的抗体与其中的一种蛋白质结合,之后通过蛋白质A或蛋白质G琼脂糖微珠将复合物沉淀下来,然后用SDS-PAGE鉴定。免疫共沉淀中设置正确的对照非常重要,因为该方法可能出现假阳性的概率比较高,设置的对照包括:在对照组中使用对照抗体,以缺失目的蛋白的细胞系作为阴性对照等等。 在免疫共沉淀试验中要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共沉淀的蛋白是由所加入的抗体沉淀得到的,而并非外源非特异蛋白。单克隆抗体的使用有助于避免污染的产生。(2)要确保抗体的特异性。即在不表达抗原

蛋白质数据库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中药现代化药物筛选分中心 暨湖南涵春生物有限公司 常用数据库名录 1、蛋白质数据库 PPI - JCB 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Swiss-Prot - 蛋白质序列注释数据库 ?Kabat - 免疫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PMD - 蛋白质突变数据库 ?InterPro - 蛋白质结构域和功能位点 ?PROSITE - 蛋白质位点和模型 ?BLOCKS - 生物序列分析数据库 ?Pfam - 蛋白质家族数据库 [镜像: St. Louis (USA), Sanger Institute, UK, Karolinska Institutet (Sweden)] ?PRINTS - 蛋白质 Motif 数据库 ?ProDom - 蛋白质结构域数据库 (自动产生) ?PROTOMAP - Swiss-Prot蛋白质自动分类系统 ?SBASE - SBASE 结构域预测数据库 ?SMART - 模式结构研究工具 ?STRING - 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和基因的研究工具

?TIGRFAMs - TIGR 蛋白质家族数据库 ?BIND -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 ?DIP -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MINT - 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 ?HPRD - 人类蛋白质查询数据库 ?IntAct - EBI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GRID - 相互作用综合数据库 ?PPI - JCB 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2、蛋白质三级结构数据库 ?PDB - 蛋白质数据银行 ?BioMagResBank - 蛋白质、氨基酸和核苷酸的核磁共振数据库?SWISS-MODEL Repository - 自动产生蛋白质模型的数据库 ?ModBase - 蛋白质结构模型数据库 ?CATH - 蛋白质结构分类数据库 ?SCOP - 蛋白质结构分类 [镜像: USA | Israel | Singapore | Australia] ?Molecules To Go - PDB数据库查询 ?BMM Domain Server - 生物分子模型数据库 ?ReLiBase - 受体/配体复合物数据库 [镜像: USA] ?TOPS - 蛋白质拓扑图 ?CCDC - 剑桥晶体数据中心 (剑桥结构数据库 (CSD))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和分析方法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和分析方法 1.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数据库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见下表所示: 数据库名 说明 网址 BIND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bind.ca/ DIP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s://www.sodocs.net/doc/692541833.html,/ IntAct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s://www.sodocs.net/doc/692541833.html,/intact/index.html InterDom 结构域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s://www.sodocs.net/doc/692541833.html,.sg/ MINT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mint.bio.uniroma2.it/mint/ STRING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库 http://string.embl.de/ HPRD 人类蛋白质参考数据库 https://www.sodocs.net/doc/692541833.html,/ HPID 人类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wilab.inha.ac.kr/hpid/ MPPI 脯乳动物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fantom21.gsc.riken.go.jp/PPI/ biogrid 蛋白和遗传相互作用数据,主要来自于酵母、线虫、果蝇和人 https://www.sodocs.net/doc/692541833.html,/ PDZbase 包含PDZ 结构域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s://www.sodocs.net/doc/692541833.html,/services/pdz/start Reactome 生物学通路的辅助知识库 https://www.sodocs.net/doc/692541833.html,/ 2.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方法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方法很非常多,以下作了简单的介绍 1) 系统发生谱 这个方法基于如下假定:功能相关的(functionally related)基因,在一组完全测序的基因组中预期同时存在或不存在,这种存在或不存在的模式(pattern)被称作系统发育谱;如果两个基因,它们的序列没有同源性,但它们的系统发育谱一致或相似.可以推断它们在功能上是相关的。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细胞生化反应网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蛋白-蛋白互作网络与转录调控网络对调控细胞及其信号有重要意义。把原来spaces空间上的一篇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转来,算是实验技巧分类目录的首篇。(另补充2:检测两种蛋白质之 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比较)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当前广泛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当靶蛋白和诱饵蛋白特异结合后,诱饵蛋白结合于报道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报道基因在酵母细胞内的表达,如果检测到报道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反之则两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将这种技术微量化、阵列化后则可用于大规模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需要发展了单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和反向杂交系统等。Angermayr等设计了一个SOS蛋白介导的双杂交系统。可以研究膜蛋白的功能,丰富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功能。此外,酵母双杂 交系统的作用也已扩展至对蛋白质的鉴定。 二、噬茵体展示技术 在编码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上连接一单克隆抗体的DNA序列,当噬菌体生长时,表面就表达出相应的单抗,再将噬菌体过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就会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这被称为噬菌体展示技术。此技术也主要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高通量及简便的特点,还具有直接得到基因、高选择性的筛选复杂混合物、在筛选过程中通过适当改变条件可以直接评价相互结合的特异性等优点。目前,用优化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展示了人和鼠的两种特殊细胞系的cDNA文库,并分离出了人上皮生长因子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信号分子。 三、等离子共振技术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已成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手段。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种纳米级的薄膜吸附上“诱饵蛋白”,当待测蛋白与诱饵蛋白结合后,薄膜的共振性质会发生改变,通过检测便可知这两种蛋白的结合情况。SPR技术的优点是不需标记物或染料,反应过程可实时监控。测定快速且安全,还可用于检测蛋白一核酸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 四、荧光能量转移技术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与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B I O TECHNOLO G Y BULL ET I N 2006年增刊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王海波 安学丽 张艳贞 王爱丽 李巧云 晏月明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037) 摘 要: 过去10年来,蛋白质组学得到迅速发展,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蛋白质组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成为国内外竞相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的快速发展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着重就经典的噬菌体展示、酵母双杂交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串联亲和纯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P DT Y2H T AP FPET SPR Approaches and Appli cati ons of Protei n 2Protei n I nteracti on Studi es W ang Haibo An Xueli Zhang Yanzhen W ang A ili L i Q iaoyun Yan Yue m ing (College of L ife Science,Capital N or m al U niversity,B eijing 100037) Ab s tra c t: W ith the fulfill of HGP (Hu man genom ic p r oject ),the study t op r otein is s p ring up.Pr otein -p r otein in 2 teracti on is one of i m portant subjects of Pr oteom ic,it is i m p licated in every cellular p r ocesses .Now many methods have de 2vel oped t 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p r otein 2p r otein interacti on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describe both classical and es pecially recent methods t o study p r otein 2p r otein interacti ons such as Yeast t w o 2hybrid syste m (Y2H ),Tande m affinity pur 2ificati on (T AP ),Fluorescence res 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and Surface p las mon res onance (SPR ),fr om the p rinci p le t o p r ocess of these technol ogies,s ome ne w achieve ment obtained by these methods als o intr oduced . Key wo rd s: P DT Y2H T AP FPET SPR 作者简介:王海波,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608实验室 通讯作者:晏月明,Tel:010*********;E 2mail:yany m2004@https://www.sodocs.net/doc/692541833.html, 随着生命现象的研究逐渐由获取基因序列信息转向研究基因功能,一门新的学科———蛋白质组学应运而生。蛋白质组是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动态变化的整体,其功能往往是通过蛋白质之间或与核酸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相互作用存在于机体每个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交叉形成网络,构成细胞中一系列重要生理活动的基础。因此,对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就成为蛋白质组学中最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迄今已发展了包括经典的噬菌体展示技术、酵母双杂交系统以及新近发展并广泛应用的串联亲和纯化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等多种有效的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高通量分析方法,为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噬菌体展示技术(P DT ) 大肠杆菌丝状噬菌体包括f1、fd 和M13,它们只感染含F 因子的大肠杆菌。1985年,美国M iss ouri 大学S m ith 博士等人 [1] 将R I 核酸内切酶基因片段 连接到丝状噬菌体fd 编码次要外壳蛋白的基因Ⅲ中,成功地得到了在外壳蛋白中融合表达了酶分子的噬菌体颗粒。后经验证,该噬菌体能被Eco R Ⅰ核酸内切酶抗体有效中和,说明展示在噬菌体外壳表面的酶分子具有与天然酶分子相同或极其相近的构象和活性,这一试验的成功标志着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 p lay techniques,P DT )的诞生。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在噬菌体展示肽库建立之后才开始广泛应用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1990年Scott 等人 [2]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了随机多

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当前广泛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当靶蛋白和诱饵蛋白特异结合后,诱饵蛋白结合于报道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报道基因在酵母细胞内的表达,如果检测到报道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反之则两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将这种技术微量化、阵列化后则可用于大规模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需要发展了单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和反向杂交系统等。Angermayr等设计了一个SOS蛋白介导的双杂交系统。可以研究膜蛋白的功能,丰富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功能。此外,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作用也已扩展至对蛋白质的鉴定。 二、噬茵体展示技术 在编码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上连接一单克隆抗体的DNA序列,当噬菌体生长时,表面就表达出相应的单抗,再将噬菌体过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就会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这被称为噬菌体展示技术。此技术也主要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高通量及简便的特点,还具有直接得到基因、高选择性的筛选复杂混合物、在筛选过程中通过适当改变条件可以直接评价相互结合的特异性等优点。目前,用优化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展示了人和鼠的两种特殊细胞系的cDNA文库,并分离出了人上皮生长因子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信号分子。 三、等离子共振技术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已成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手段。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种纳米级的薄膜吸附 上“诱饵蛋白”,当待测蛋白与诱饵蛋白结合后,薄膜的共振性质会发生改变,通过检测便可知这两种蛋白的结合情况。SPR技术的优点是不需标记物或染料,反应过程可实时监控。测定快速且安全,还可用于检测蛋白一核酸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荧光能量转移技术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广泛用于研究分子间的距离及其相互作用;与荧光显微镜结合,可定量获取有关生物活体内蛋白质、脂类、DNA 和RNA 的时空信息。随着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展,FRET 荧光显微镜有可能实时测量活体细胞内分子的动态性质。提出了一种定量测量FRET 效率以及供体与受体间距离的简单方法,仅需使用一组滤光片和测量一个比值,利用供体和受体的发射谱消除光谱间的串扰。该方法简单快速,可实时定量测量FRET 的效率和供体与受体间的距离,尤其适用于基于GFP 的供体受体对。 五、抗体与蛋白质阵列技术

检测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技术

一、检测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① FRET技术(in vivo) FRET,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即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用一种波长的光激发某种荧光蛋白后,它释放的荧光刚好又能激发另一种荧光蛋白,使其释放另一波长的荧光,如下图所示: 以下图为例,若要利用FRET检测两种蛋白是否有相互作用,需将两种蛋白的基因分别与这两种荧光蛋白的基因融合,并在细胞内表达出两种融合蛋白。然后只需用紫外光对CFP进行激发,并检测GFP是否放出绿色荧光。如果能检测到绿色荧光,那么可以说明这两种蛋白可能有相互作用;反之,则是这两种蛋白没有相互作用。 ②酵母双、三杂交技术(in vivo) 酵母双杂交系统主要用于考察两种蛋白是否有相互作用,其原理是典型的真核生长转录因子,如GAL4、GCN4等都含有二个不同的结构域,即AD和BD。这些转录因子只有同时具有这两个结构域时才能起始转录。由此,设计不同的两个载体,一个含有AD基因(假设为A载体),另一个含有BD基因(假设为B载体)。 一般将一个已知蛋白的基因连在B载体上,作为诱饵(Bait),将未知蛋白的基因连在A载体上,将这两个载体都转到特定的酵母细胞内,看未知蛋白与已知蛋白是否有相互作用。如果两者有相互作用,那么就可以启动报告基因的转录,从而使这个酵母细胞能在选择培养基上显现出来或者生存下来;如果两者无相互作用,那么报告基因就无法表达,那么这个酵母细胞就无法在择培养基上显现出来或者生存下来,如下图所示:

由于酵母双杂交系统不能鉴定膜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又发展出了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系统。该系统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将泛素蛋白拆分为两个片段,即C端段(Cub)和N端段(NubG),并在C端段的N端接上一个LexA-VP16转录因子,此时它并不能激活基因转录(因为它被限制在了C端段上,不能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将该C端段连到一个膜蛋白上,将N端段连接到另一个膜蛋白上。若两个膜蛋白有相互作用,那么两个膜蛋白在相互靠近时会使泛素蛋白的N端段和C端段靠近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泛素蛋白。此时泛素蛋白酶体会将这一段被泛素标记的片段降解,那么连接C端段的LexA-VP16转录因子掉落,即可进入细胞核启动标记基因的表达。 酵母三杂交的原理与双杂交一样,只是它研究的是两个蛋白和第三个成分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第三个成分使两个蛋白相互靠近。第三个成分可以是:蛋白、RNA或小分子,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在加入第三种成分前,蛋白X与蛋白Y之间并无直接相互作用,因此无法使BD和AD靠近,报告基因不能表达;当加入第三种成分后,蛋白X与蛋白Y的距离被拉近,BD和AD靠近,报告基因表达,从而可以被检测到。 ③ Pulldown技术(in vitro) Pulldown,即蛋白沉降技术,它是建立在蛋白质亲和层析的基础上的一种检测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亲和层析的原理如下图所示,不同蛋白对配体的亲和程度不同,因此可以先将非特异结合的蛋白用低浓度缓冲液给清洗出去,只剩目的蛋白与层析柱结合,然后再用洗脱液将目的蛋白洗脱下来,达到纯化目的蛋白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