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很不一样的“外宣”书

很不一样的“外宣”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910937802.html,

很不一样的“外宣”书

作者:刘军

来源:《对外传播》2013年第04期

不久前,从朋友那里读到一本由中国《文汇报》常驻巴黎记者郑若麟用法文撰写的《和你一样的中国人》一书(下称《和》,目前尚无中文译本)。读完原文后,不禁拍案叫绝。对“法语世界”读者来说,该书不啻是了解和研究中国的一阵“及时雨”,一捧“雪中炭”。作者以中国上海人特有的“润物细无声”般的细腻、耐心、周到,不仅解答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各种疑问、猜测,甚至舒缓了一些西方人对华的愤懑乃至仇视情绪。这样看来,《和》自2012年秋在巴黎出版后一再加印,在法语世界对一本有关中国的书“好评如潮”,也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认为,本书有以下特色:

第一,《和》的作者居法20余年,浸淫于法兰西文化之中,耳濡目染,知道法国人想了解中国哪方面的事,故能“搔到法国人的痒处”,因此才“下笔如有神”,“用他们的语言”写出了一本给“法语世界”读者读的中国书。

实际上,《和》之所以能抓住外国读者的心,重要的是作者熟谙“对外传播”的技巧。“对外传播”首先要让外国受众能够听到、愿意听、喜欢听,进而产生互动和交流,不能盲目地“各说各话”。在法国工作20余年,作者无数次受邀参加当地组织的辩论会、研讨会,接受当地各类媒体的采访,受邀为当地媒体撰写文章,因此,作者与西方人打起交道来驾轻就熟,不仅“会说他们的话”,还“懂他们的礼”、知“他们的情”。《和》首先讲述事实,而且是通过一个个中国真实的人和事讲事实,有时还借用外国人的评论加以评述以增加“可信度”,然后,借用“惯性”揉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不留痕迹地向读者“灌输”了中国的观点,留下“点睛之笔”。

作者是中国人,写中国的事,自然不能一味地“吹嘘、夸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国远非“天堂”,一味地“表扬”会令西方读者望而却步,这样一来,就无法达到“对外传播”的目的。故此,作者在书中针对一些现状、人和事有条件地“揭露和批评”(比如不堪重负的教育体制、混乱的交通状况、盲目的崇洋媚外、五味杂陈的网络时代等等)。这“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最终的目的是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的观点,这正是《和》的独到之处。

第二,直接使用外语写作效果好。西方许多驻华记者回国后都撰写了关于中国的书籍。记者写书在西方司空见惯,有的甚至因此成为“中国问题专家”,但还没有一名法国记者在中国用中文写一本介绍法国的书。《和》的作者在书中专门批评了外国驻华记者绝大多数不懂中文的现状,因而,他们在撰写中国文章或书籍时“大量使用第二手信息”或“主观臆断”,对中国的论断“自然就不得要领,乃至失之千里”。而作为中国记者的郑若麟却在法国用法语写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堪称“孔夫子面前卖文章”,不但“卖”了文章,还获得广泛好评,勇气可嘉,而且从出版后的评论来看,说明这条路走对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