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初三中考复习(第五章教案)

2016年初三中考复习(第五章教案)

2016年初三中考复习(第五章教案)
2016年初三中考复习(第五章教案)

2016年初三中考复习《第五章四边形》教案

第1课时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

一、复习目标:

1、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并会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有关性质和判定,并能进行计算和证明。

3、了解镶嵌的概念,会判断几种正多边形能否进行镶嵌。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有关性质和判定。

2、难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有关性质和判定,并能进行计算和证明。

三、典例剖析:

【例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它的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是( )

A.四边形 B.五边形

C.六边形 D.七边形

【点评】解答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求边数的问题,通常是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建立方程来求解。

【例2】如图,在?ABCD中,∠BCD的平分线与BA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BH⊥EC于点H.求证:CH=EH.

【点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问题,主要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边与边、角与角及对角线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证明或计算,也可将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

【例3】如图21-3,在?ABCD中,点E,F在对角线BD上,且BE=DF.

求证:(1)AE=CF;

(2)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要根据具体条件灵活选择判别方法,有时还要结合全等三角形等知识解决问题.

易错提示

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2.要注意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不能混淆.

【例4】嘉淇同学要证明命题“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正确的,她先用尺规作出了如图①的四边形ABCD,并写出了如下不完整的已知和求证.已知: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中,BC=AD,AB=_______;

求证:四边形ABCD是_________四边形.

(1)补全已知和求证;

(2)按嘉淇的想法写出证明;

(3)用文字叙述所证命题的逆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探索平行四边形成立的条件,有多种方法判定平行四边形:①若条件中涉及角,考虑用“两组对角分别相等”或“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来证明;②若条件中涉及对角线,考虑用“对角线互相平分”来说明;③若条件中涉及边,考虑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或“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证明,也可以巧添辅助线,构建平行四边形.

【例5】已知如图:在△ABC中,AB,BC,CA的中点分别是E,F,G,AD是高.求证:∠EDG =∠EFG.

【点评】当已知三角形一边中点时,可以设法找出另一边的中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进一步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明线段平行或倍分问题.

四、当堂训练

1、八边形的内角和为()

A.180°B.360°C.1080°D.1440°

2、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均为120°,则这个多边形是()

A.四边形B.五边形

C.六边形D.七边形

3、如图1,?ABCD中,BC=BD,∠C=74°,则∠ADB的度数是()

A.16°B.22°C.32°D.68°

图1

4、如图2,?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B⊥AC.若AB=4,AC=6,则BD 的长是()

图2

A.8 B.9 C.10 D.11

5、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交于点O,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A.OA=OC,OB=OD B.AD∥BC,AB∥DC

C.AB=DC,AD=BC D.AB∥DC,AD=BC

6、如图3,在?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如果添加一个条件,使△ABE≌△CDF,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

A. BE =DF

B. BF =DE

C. AE =CF D.∠1=∠2

图3

7、在?ABCD中,已知AD=12 cm,AB=8 cm,AE平分∠BAD交BC边于点E,则CE 的长为()

图4

A.8 cm B.6 cm C.4 cm D.2 cm

8、若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30°,则这个多边形为正________边形.

9、如图5,在?ABCD中,E为AD的中点,BE,C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若△DEF的面积为1,则?ABCD的面积等于________

10、在?ABCD中,BC边上的高为4,AB=5,AC=2 5,则?ABCD的周长等于________.

图5

11、如图6,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连接BD,AD⊥BD,AD=4,sin A=3

4,则平行四

边形ABCD的面积是__________.

12、已知:如图7,在?ABCD中,点M在边AD上,且AM=DM.CM,BA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1)求证:AE=AB;

(2)如果BM平分∠ABC,求证:BM⊥CE.

图7

13、如图8,在?ABCD中,∠C=60°,M,N分别是AD,BC的中点,BC=2CD.

(1)求证: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

(2)求证:BD=3MN.

图8

14、如图9,?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E平分∠BAD交BC于点E ,且∠ADC

=60°,AB=1

2BC,连接OE.下列结论:①∠CAD=30°;②S?ABCD=AB·AC;③OB=AB;

④OE=1

4BC.其中成立的个数是()

图9

A.1 B.2 C.3 D. 4

15、在?ABCD中,AD=BD,BE是AD边上的高,∠EBD=20°,则∠A的度数为________.

16.[2015·毕节] 如图10,将平行四边形ABCD的AD边延长至点E,使DE=1

2AD,连接

CE,F是BC边的中点,连接FD.

(1)求证: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

(2)若AB=3,AD=4,∠A=60°,求CE的长.

图10

第2课时特殊平行四边形

一、复习目标:

1、掌握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掌握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的判别方法.

3、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够证明与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

4、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的运用。

三、典例剖析:

【例1】如图,将?ABCD的边AB延长至点E,使AB=BE,连接DE,EC,DE交BC于点O.

(1)求证:△ABD≌△BEC;

(2)若∠BOD=2∠A,求证:四边形BECD是矩形.

【点评】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同时也具有特殊的性质.判定矩形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先判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判定是矩形.利用平行线的相关性质找到对应角相等,再结合已知条件来证三角形全等,是常用的方法;矩形的判定不要忽略了对角线的判定方法,有时会比边与角更直接简便.

易错提示

注意通过对角线关系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时,必须先说明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例2】如图,在△ 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过点E作EF∥AB,交BC于点F.

(1)求证: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BFE是菱形?为什么?

【点评】1.求证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证明:一是先证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证明它有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二是直接证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2.求菱形的面积通常有三种途径:①菱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高;②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③菱形的面积等于菱形的一条对角线分菱形所得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

【例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P在AD上,且不与A,D重合,BP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CD,AB于E、F两点,垂足为Q,过点E作EH⊥AB于点H.

(1)求证:HF=AP;

(2)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AP=4,求线段EQ的长.

【点评】正方形具有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及菱形的一切性质,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各自的性质和判定是中考的热点.

【例4】如图,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的各边中点得四边形EFGH,要使四边形EFGH 为菱形,应添加的条件是()

A.AB∥DC B.AB=DC C.AC⊥BD D.AC=BD

【点评】依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新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新四边形形状的特殊性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

【例4】如图,在Rt△ABC中,∠ACB=90°,过点C的直线MN∥AB,D为AB边上一点,过点D作DE⊥BC,交直线MN于E,垂足为F,连接CD,BE.

(1)求证:CE=AD;

(2)当D在AB中点时,四边形BEC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说明你的理由;

(3)若D为AB中点,则当∠A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BECD是正方形?请说明你的理由.

【点评】在判定矩形、菱形或正方形时,要弄清是在“四边形”,还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来求证的,要熟悉各判定定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解答此类问题要认真审题,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综合,确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当堂训练

1、如图1,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A.∠ABC=90° B.AC=BD

C.OA=OB D.OA=AD

2、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B.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 对角线互相垂直

3、如图2,已知某菱形花坛ABCD的周长是24 m,∠BAD=120°,则花坛对角线AC的长是()

图2

A. 6 3 m B.6 m C. 3 3 m D.3 m

4、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形成的四边形是()

A.平行四边形 B.菱形 C.矩形 D.正方形

5、如图3,BD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CE⊥AB于点E,交BD于点F,且点E是AB的中点,则tan∠BFE的值是()

A. 1

2

B. 2

C.

3

3

D. 3

图3

6、如图4,在△ABC中,AC=BC,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将△ADE绕点E旋转180°得△CFE,则四边形ADCF一定是()

图4

A.矩形 B.菱形 C.正方形 D.梯形

7、如图5,在菱形ABCD中,AB=8,点E,F分别在AB,AD上,且AE=AF,过点E作EG∥AD 交CD于点G,过点F作FH∥AB交BC于点H,EG与FH交于点O.当四边形AEOF与四边形CGOH

的周长之差为12时,AE的值为()

图5

A.6.5 B.6 C.5.5 D.5

8、矩形的两邻边长的差为2,对角线长为4,则矩形的面积为________.

9、已知E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AE=AD,过点E作AC的垂线,交边CD于点

F,那么∠FAD=________°.

10、如图6,已知E,F,G,H分别为菱形ABCD四边的中点,AB=6 cm,∠ABC=60°,则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________cm2.

图6

11、如图7,在△ABC中,∠ACB=90°,AC=BC,点D在边AB上,连接CD,将线段CD绕

点C顺时针旋转90°至CE,连接AE.

(1) 求证:AB⊥AE;

(2)若BC2=AD·AB,求证:四边形ADCE为正方形.

图7

12、如图8①,已知在△ABC中,AB=AC,现在△ABC外作∠ACP=∠ACB,在BC上取一点D,在

CP 上取一点E,使BD=CE,并连接AD,AE.

(1)求证:AD=AE;

(2)若∠ BCP=144°,求∠DAE的度数;

(3)如图②,若AD⊥BC,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连接DF.试判断四边形CDFE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图8

3、如图9,在四边形ABCD中,AB⊥BC,CD⊥BC,AB=2,BC=CD=4,AC,BD交于点O,在线段BC上,动点M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点C出发向点B做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B 出发向点C做匀速运动,当点M,N其中一点停止运动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过点M作BC的垂线,交线段OC或OB于点E,过点N作BC的垂线,交线段OB或OC于点F,连接EF.若运动时间为x秒,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EMNF总为矩形(点M,N重合除外).

(1) 求点N的运动速度;

(2) 当x为多少时,矩形EMNF为正方形?

(3) 当x为多少时,矩形EMNF的面积S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图9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五章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 规律 情景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问题: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情景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问题: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问题: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问题: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问题:什么是物距、像距? 点评: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问题引导: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推进新课

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 说明: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问题: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 第二课时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关岭民族高级中学周瑞发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2. 理解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实验,树立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设计】请每个小组利用你们眼前的药品,在5分钟之内设计出你们最感兴趣的实验来证明乙酸的酸性。并将你们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大家共享。 【幻灯片展示】学生设计方案 【板书】3、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断O-H键)CH3COOH CH3COO- + H+ 【设问】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板书】(2)酯化反应 实验室也可以制取这种香料,但在常温常压下乙酸和乙醇反应达到一定限度需要十几年,如何才能加快反应速率呢?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 3 mL乙醇和2 mL乙酸,按上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收试管的液面上,观察小组合作设计并操作实验,派代表 将小组设计方案与同学共享。 ①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 Mg+2CH3COOH ?→ ?(CH 3 COO)2Mg +H2↑ ③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CuO+2CH3COOH (CH3COO)2Cu+H2O ④与碱反应 NaOH+CH3COOH CH3COONa+H2O ⑤与部分盐反应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酸性: 乙酸> 碳酸 听讲并回忆第二章第三节学习的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回答如何 加快酯化反应的速率。 每小组按要求认真做实验,实验过 程中并感受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时 放出的热量。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并分析原因。大胆的去分析浓硫酸 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的作用,并回 酸的通性学生初中学过, 非常熟悉。如果再让学生 照方抓药,基本是技能训 练了。所以我设计成开放 性实验,尽可能多的给学 生提供试剂和仪器。 学生刚学过化学反应速率 和反应限度,如此设计, 即复习了已学知识,又很 自然地引出酯化反应的条 件。 酯化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自己做实验更能加 深理解。实验前强调注意 事项:试剂的添加顺序;在 大试管中加两块碎瓷片; 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饱和 Na2CO3液面以下;加热开 始要缓慢。并在实验中思 考原因。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本节知识间联系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常见合金的重要作用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 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 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 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 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 在性能上的主要 差异,知道生活中 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 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 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 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

第5章 第3节 吸收作用教案

第3节吸收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2)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的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说出氮、磷、钾等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 2、能力目标: (1)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观察用土壤浸出液培养幼苗的演示实验中,学会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无机盐对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无土栽 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过程中,继续关注生物科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们先来复习前面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我们知道植

物的叶绿体可以制造有机物,线粒体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其实,这些活动都是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参与的,那么植物体又是怎样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节吸收作用。(板书:第3节吸收作用)2、新课讲授 我们学习植物的器官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根)没错,就是植物体的根吸收周围土壤的水分和无机盐。(板书:1、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那根又是用什么方式吸收水分的呢?我们一起看看85页的活动,我们看看盐渍黄瓜,把酱油或者盐水倒进黄瓜盘的时候,盘子里面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盐渍萝卜也是一样的会出现很多汤,而且萝卜条会变软,但是放在清水里面的话会变得更硬。大家可以看到大屏幕上的图片,那为什么黄瓜盘里会无缘无故出现那么多水,这些水从哪里来?很明显这些水是黄瓜本身的。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机制,也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植物会吸水,什么时候植物会失水。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萝卜块吸水放水实验)大家说水和盐水,哪个浓度大?很明显是盐水,甲的清水变少了,说明萝卜把水吸收了一部分,而乙的盐水变多了,多出来的水是来自萝卜细胞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细胞可以吸水,也会失水,到底是失水还是吸水,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 第三节 摩擦力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 节、摩擦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方向。 3、通过实验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列举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力的方向。

3、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时难点 1、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方向)无关。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活动 【导入】游戏:书本拔河 书本拔河活动:展示两本相互交叠在一起的物理书,让学生想办法拉开它们。设疑:通过观察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本书很难拉开。从小活动引入教学的中心词——摩擦力 【讲授】(一)摩擦力的产生和方向 【教师活动】: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列举身边的一些摩擦力,并结合书本拔河小活动,让学生观察寻找共性,思考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初步得出摩擦力是产生在两个接触面不光滑的物体间,并且两个物体必须接触。 【教师引导总结】:教师总结并设问摩擦力的产生还需要哪些条件。设问: 1、运动的冰壶为什么会停下来?

第5章第3节功能高分子材料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精品学案】 一、教材分析 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 能源、 信息和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材料是指 人类利用化合物的某些功能来制作物件时所用到的化学物质。 材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巨 大,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耐高温、 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 就不 可能有今天的宇航技术;没有半导体材料,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光导纤维, 就不会出现信息的长距离传输, 实现高速、高容量的光通讯; 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类的 生活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材料的发明和开发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也可以说是一部材料科学和技术的 发展史,材料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 等,就是以材料作为标志来命名的。 可以相信,材料科学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必将为 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层次。教学策略中可利用上网查询, 从历史的角度使学生体会化学材料的发展是化学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不同时期化学 材料发展过程的了解,使学生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进程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⑵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自学和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的重要性。 难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学习的兴趣和投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四、 学情分析 教材介绍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点是较常见的高吸水性树脂和一些复合材料, 教学中可 作适当的补充, 教师可以收集多方面的素材, 介绍用于印刷的感光树脂、液晶高分子、 磁性 高分子、高分子导体、高分子药物、高吸水性树脂、高分子智能材料等。如高分子分离膜、 人造器官的图片、 实物和视频提供给学生, 使他们能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以动员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 收集、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突出学生自主实 践活动,自己撰写有关高分子 材料的论文。 除走出去参观, 也可以请进来, 安排一两次专业技术人员作功能高分子材料的 科普讲座等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 第三节 功能高分子材料 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活生产 也可

第三章第三节DNA的复制教案教学教材

第三章 第三节DNA 的复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 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 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 DNA 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1、观察法、分析法、谈话法和讨论法,主要采用谈话法。 五、【教学手段】 1、探究法 DNA 分子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特点。 2、多媒体动画演示法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想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有多少人看过电影《侏罗纪公园》?大家知道里面的恐龙是怎样来的吗?克隆,对,但克隆一整只恐龙,是从克隆恐龙的DNA 分子开始的。而克隆DNA 分子,我们有一个专业术语叫DNA 的复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DNA 分子的复制,以此来了解侏罗纪里的恐龙的怎样克隆来的。 新课讲解: 一、对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探究与分析 请大家看到黑板,自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后,就有科学家猜想DNA 复制的方式,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复制方式的假说。 最早提出的DNA 复制模型有三种:1、全保留复制:新复制出的分子直接形成,完全没有旧的部分;2、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分子一半是新的,一半是旧的;3 、分散复制:新复制的分子中新旧都有,但分配是随机组合的 复制一次 复制一次 复制一次

那么这些假说中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沃森和克里克的推测是半保留复制,如何来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只能用实验来证明。如果要你来设计实验,你会怎样设计? (1)DNA是肉眼看不见的,如何才能分辨DNA呢? 方法:把复制的单链和原来的链做上标记,然后观察它在新DNA中出现的情况。(2)如果用同位素(放射性)进行标记,可以用什么元素进行标记? C、H、O、N、P;该实验用N元素标记 (3)若以大肠杆菌为材料,如何获得被15N标记的亲代DNA分子? 以含15N标记的NH4Cl的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让大肠杆菌繁殖几代,就得到了15N标记的亲代DNA分子。 (4)如何获得被14N标记的子代DNA 分子? 将上述培养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标记的普通培养液中。 (5)要分别观察亲代和子代的情况,但实验中,复制后的DNA分子通常是随机混合在一起的,不易分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记录不同质量的DNA在离心管中的位置及比例。 上面问题分析清楚了,我们就看一下科学家们所开展的整个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首先在含有含15N标记的NH4Cl的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让大肠杆菌繁殖几代,再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标记的普通培养液中。然后,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记录不同质量的DNA在离心管中的位置及比例。教师引导说明整个实验过程。(结合课本图3-12) 2、实验结果 3、实验结论: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第五章第三节视频的采集与加工教学目标

第五章第三节视频的采集与加工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常见的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呈现和传递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法。 2.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采集;能解释多媒体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 3.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多种视频文件的存储格式;掌握采集视频的技能;掌握对视频进行简单加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掌握采集视频、对视频进行简单加工的方法;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以多种方式采集与加工视频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视频审美观。 第五章第三节教学内容: 1.知识点目标分层

2.学习内容 介绍了视频文件的存储格式;视频采集的方法,包括获取现成文件、屏幕捕捉、从 VCD 上截取和利用视频卡采集等;还介绍了利用 Video Studio 对视频进行加工的方法,包括剪辑、添加滤镜效果、过渡效果、添加标题、加入音频等。 3.重点 (1)获取现成的视频文件和利用视频卡捕获录像的方法。 (2)视频加工的主要方法:如对视频进行剪辑、设置过渡效果、添加标题等。 4.难点 (1)利用视频卡采集视频。 (2)剪辑视频文件。 5.课时安排:建议 2 课时 第五章第三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景 导入情景1:学生上网搜索查阅有关视频文件格式的资料,并填写下表。 导入情景2:欣赏“ kjj .mpg ”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1)作品名称是什么? (2)这段视频中共有多少个节目? (3)节目之间有过渡效果吗?

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六道河中学八年级第一学期生物教学案 河少版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原料 备课人:陈红学编制日期:9.14使用日期:9.19—9.21审核签字:教学目标1、了解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2、知道叶片各部分的结构以及作用 3、熟知光合作用的公式以及转化过程 4、简单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 重、难点光合作用的公式以及转化过程 课标要求知道光合作用的公式以及两个转化 评价方式叶片教具PPT、学案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背回顾旧知的内容。上课即上板展写。(各组三四号准备上板) (准备好课本、双色笔、学案) 安全教育: 楼梯单对右侧行走,不跑不跳,不爬窗台。 睡觉时,头要冲栏杆一边,以防坠床受伤。 集体活动时站队前往,不推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知识 回顾 1、氢氧化钠溶液能够与发生反应,即二氧化碳容易 被吸收。 2、在水肥条件下,适当的增加的浓度,可使 的效率显著增强,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3、绿色植物通过,可以把吸收的和 合成淀粉并释放。 各组③④号准备上板复习上节课 的知识,做 到承上启下 本课 导入 藕是蔬菜中的佳品,荷叶在上,藕在水中,为什么大量采摘荷叶, 就会影响藕的产量?叶在植物生长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倾听:情境导入, 让学生在倾 听中初步了 解本节课内 容,并引起 学生的兴 趣。 出知 识树 解读单元知识树看并倾听解读:对章节知识 点有明确的 了解,形成 知识网。

5、知识嵌入合理、且充足 6、脱稿(形成定稿、人手一份) 7、形式新颖(题材多样) 8、做一名好听众 点点拨通过ppt讲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并拓展倾听、质疑、补充。提升学生的 理解能力。 测当堂 反馈 下图是叶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各部分的名称是 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__ ⑦________ (2)在叶片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________。 [ ]________,①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功能是_________; ②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 ②和④的不同是与__________相适应的。 认真做题--互判、改 错 (3分钟) 小组内可合作 以课本为主 体,强调基 础,以中考 题的主体, 增强学生对 知识的运用 能力 总呈现 知识 树 解读知识树 光 合 作 用 的 场 所 临时装片 净 农业 取 导管 复种 水和无 机盐 有机 物 叶脉 滴 展 盖染 筛管 间种 套种 看板倾听并回顾本课 知识要点: 巩固强化本 节课所学知 识,形成知 识网络。 总结与反思:本节课的错别字,反 思等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教案示例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 例 以下是关于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了解有关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阐明讲究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我们已经知道,通常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那么,怎样选择和搭配食物,怎样安排一日三餐,才能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

学习的内容: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要做到营养卫生,首先要注意合理膳食。 提问:人每天都要吃食物,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知道的食物一般都有哪些? 回答:猪肉、牛肉、鱼、鸡、大米、面粉、蔬菜……。 讲述:我们所吃的食物,种类繁多,但一般可以分为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类这四类。在这四类食物中,谷类含淀粉多一些,肉类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一些,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多一些,奶和奶制品类含蛋白质、脂肪、部分维生素和钙等。因此,为了满足人体的需要,各类食物我们都应该进食,做到合理膳食,也许有同学会问,讲了这么半天,到底什么叫合理膳食?结合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合理膳食,就是指能够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的膳食。由于这种膳食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合理,因此又叫平衡膳食。 不仅要做到合理膳食,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请问在座的同学有谁今天没有吃早餐? 回答:有。 提问:不吃早餐的同学,在上午上完两节课后,有什么感觉? 回答:饿、心慌、注意力不集中……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案]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图片,了解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 2.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懂得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水资源的分布 2.水资源与人类的联系 3.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水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从日常生活入手,请同学叙述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指陆地上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3.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1)从大洲来看:亚洲最多,其次是南美洲,最少的是大洋洲 (2)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值的1/3) 4.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匀 (1)从时间上看:夏秋多,冬春少 (2)从空间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2.生产力提高,可使水的数量增多、质量提高: 人类可通过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矛盾[活动]P63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剧: 2.污染和过度利用会加剧水资源短缺: [案例2]咸海的忧虑 3.开源与节流: (1)开源: (2)节流: ●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学反思

2019-2020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呼吸产物的检测 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②产物? ????有氧条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2.细胞呼吸的类型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 1.总反应式 C 6H 12O 6+6H 2O +6O 2――→酶12H 2O +6CO 2+能量。 2.过程

3.概念 (1)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条件:有氧参与、多种酶催化。 (3)物质变化 ①反应物:葡萄糖等有机物。 ②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4)能量变化:释放能量并生成大量ATP。 4.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的不同特点 (1)有氧呼吸过程温和; (2)有氧呼吸进行时有机物中的能量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 (3)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三、无氧呼吸 1.场所:细胞质基质。 2.类型和过程 (1)物质变化: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 (2)能量变化:释放出能量并生成少量ATP。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2)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3)及时松土有利于根系生长。 (4)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防止幼根变黑、腐烂。 2.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可以生产各种酒。 (2)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 (3)破伤风芽孢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皮肤破损较深时,需清理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1.有氧呼吸每个阶段都产生ATP,但是产生的量不同。( )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释放了少量的能量。( ) 3.细胞呼吸的产物都是CO2和水。( )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所需要的酶都是相同的。( ) 5.储存蔬菜、水果时应隔绝O2,以减弱细胞呼吸。( ) 提示:1.√ 2.×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 3.×CO2和水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酶也不同。 5.×若隔绝O2,细胞无氧呼吸会加强,不利于蔬菜、水果的储存,而应低氧储存。 1.教材P91的装置图中A装置中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什么?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保证酵母菌有充足的氧气,以进行有氧呼吸。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第三个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装置中,为什么要将B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提示:B瓶刚封口后,锥形瓶中有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两瓶产生CO2的速度和量基本相等,所以需将开始产生的CO2排掉;一段时间后,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

人教版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案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学习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2、概述研究物质循环的意义。 3、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4、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学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梳理(通过阅读课本P 100~P 103 页,独立完成)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循环):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_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例:碳循环: (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循环形式:______________ (3)循环途径: (4)循环模式图(据课本P 101图5—11完成下图): 总结:产生CO 2的途径有三条: 一是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 ; 三是_________________ 吸收利用CO 2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 (5)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考: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我们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作用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详细教案设计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详细教案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接触的有机物很多,其中,乙醇和乙酸是常见的两种有机物。教材中从该两种物质的相关知识入手,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不仅能从化学知识方面认识这两种物质,还为后续学习烃的衍生物打下基础。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学科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逻辑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古人、古诗、日常生活入手感受酒精,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用途,然后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讨论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乙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3)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五、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方法 1.创设共同探索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变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直观化。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手段 学生探究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方面结合。 九、教学过程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文化的范畴很广,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本章在陆续介绍了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陆续介绍了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继续介绍聚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聚落这一节主要饱含三个内容:一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城市和乡村。主要阐述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聚落形态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图片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二是聚落与环境。主要介绍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尤其在人类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和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三是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历史上

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宝贵财富。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但由于以前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致使众多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今天,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仍屡屡发生。在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面很广的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每个公民要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是作为一项学习目标。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内容贯穿的核心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运用地图,说明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通过学习,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料、寻找规律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引导学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1新版沪科版

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塑料块)的体积。 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准备:天平、量筒、水、盐水、石块、细线、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知,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就要测量出它的密度,再把测得的密度跟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一下物质的密度。 师:那么要想测量物质的密度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呢? 生:由密度公式ρ=m/v可知,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这样由公式就可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师: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一)量筒的使用 1、学生观察量筒并结合教材18页思考【想想做做】的问题: ⑴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 ⑵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⑶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⑷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观察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一下烧杯里水的体积。 2、如何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呢? 【教师启发学生】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高寒环境中形成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分析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或听到过青藏高原有关寒冷的图片或报道吗?看到、听到过。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与它海拔较高有关呢? 本区寒冷的气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造成的。 [讲授新课] 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 看录像片段——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 板书:高——寒 活动1:(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 活动2:(第14页活动第2题) 学生思考后,提问,教师点评总结。

大屏幕显示: 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板书: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 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 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 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教师点拨: 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 活动3:(第16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判断、归纳,最后教师总结。 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

《弟子规》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弟子规》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时间:2014年5月14日第5节执教者:沈冬梅 执教班级:中预5班 教学目标: 1、在熟读原文,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原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怎样做才是讲礼仪。 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懂得礼仪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理解懂得礼仪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1、讲述《孔子让路》的故事。 2、从这个故事中,你觉得孔 子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听故事。 2、学生交流。 通过故事的导入,引出本文的 学习主题:讲礼仪。 诵读课文1、指导学生以不同形式进行 原文、句意的朗读。1、学生以不同形式对 课文诵读。 诵读是理解词句的基础,要让 学生在诵读中逐渐步入句意 的理解。 读读品品理解道理1、提问:从这些句意的理解 中,你觉得本节课的内容是 要让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 2、文明礼仪是融入在我们生 活的方方面面,那请同学们 谈谈,你认为那些行为体现 了一个人的文明礼仪? 1、学生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后全 班交流。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 生活中处处是文明礼仪,文明 礼仪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生活小反思1、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在学 校中又要做到哪些,才能算 是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学 生呢? 2、说说我们身上那些方面还 有待改进? 1、学生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对生活中一 些不文明现象有所反思,以促 进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处 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讲文 明、懂礼仪。 提升总结1、引入反例故事,让学生进 行交流。 (明确:文明礼仪对于一个 民族的重要性) 2、出示《文明礼貌歌》1、看了这则故事后, 你有什么感受?(学生 交流) 2、学生齐读。 以两个反例故事,让学生明 白:文明礼仪对于一个民族的 重要性。 课后作业1、老师到你家来家访,正好父母都不在,你该如何接待呢?(同桌合作表演) 2、搜集一些文明礼仪小常识。

生物高中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教学设计1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教案一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虽然这一届高二的学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没有接触到生物学,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比较薄弱,不过对于生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 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在前年就开始推行“问题—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二的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十分熟悉,具备施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 1.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其中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学生感性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置条件。 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 ③通过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 ③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 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