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辩论赛 文化遗产

辩论赛 文化遗产

辩论赛 文化遗产
辩论赛 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

1.定义

A.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

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

B.商业化:商业化指的是权利人以自由、平等的交换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

商业化是相对艺术化而言的,艺术可以是非常有个性的非常自由的表达个人情感的东西,

而商业是有明确目的的表现被设计对象的主体的。

(商业化的意义:商业化是促进生产社会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动员社会资源,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及不断差异化的物质文化需求。)

2.一辩稿

3.数据例证

4.我方攻辩问题以及出发点:

(1)商业化模式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的趋势。随着人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化与精神消费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需求,世界文化遗产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通过旅游等方

式享用其文化价值的同时,也难免产生消费意义上的经济价值。

(2)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是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促进经济的发展。赚钱并不是罪恶的,我们不能谈钱色变。(商业化过程难免对文化遗产造成伤害,你不能确保没有不合理不合法

现象的出现)

(3)通过商业化的手段使更多的人欣赏,保护文化遗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其中有些确实是要借助商业化才能生存,比如曲艺杂技等。

(5)商业化是使文化遗产价值被感知的客观形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6)(慎)文化遗产大多数位于偏远的郊区或农村,如果不进行商业化开发很容易使其淹没在城市化的洪流之中。

(7)我们商业化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本身,更重要的是保护其背后的精神价值。

(8)破坏和商业化本身就是相悖的。如果世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那么极有可能导致

商业链的断裂,正因为如此,商业化才会更好地保护它。

(9)商业化开发有益于将深埋在历史之中的文化符号“盘活”,通过文化演绎,文化创意的方式转化为可感受,可体验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双赢。

(10)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能让不同的文化实现交流与传播。商业化是当代有效的展现手段,利益最大化是其不竭的动力。他总能用更多元,更能为大众接受的方式展示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让不同文化血缘的人都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文化带来的感染力。同时商业化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最搞笑的传播手段。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旅游纪念品、宣传广告等商业方式的运用,是这种文化符号在人们生命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迹。陕西兵马俑工艺品的流通对人们了解兵马俑的作用不言而喻。商业化把它运用教育公益等传播手段的传播效果科室的文化遗产的魅力不局限于一个地区,达到了现代社会世界性的传播与交流。

(还需要强调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的过程要求政府、商家还有游客多方参与,需要法律、制度多种外部约束手段在文化与商业利益间制衡;但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使文化商业化走向极端。我方承认这是选择文化遗产商业化的短板,但是我们不应该一味的阻止商业化的趋势,努力使各方承担文化遗产商业化的责任不使失职才是我们面对商业化应有的态度。)

(11)(思考整理)旅游开发,不能完全让商业走开。但是,商业不能淹没文化,过度商业化是有害无利的。文化遗产旅游地要想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就必须正视并探索解决过度商业化的方法。那么,文化遗产旅游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商业?不是商业街、大超市、批发市场那样的商业,而是地方性、创意化、体验式的文化旅游商业。据此出发,文化遗产旅游地减商业化的思路应该是:启动商业改良和文化复兴计划,促进观光向创意生活体验层次升级,谋求适度商业化、理性商业化。在具体策略上,可以采取规模控制、质量监管、文化展演、节庆事件、时间管理、空间管治等。

(12)商业化的合理控制可以依靠外部制约实现。如:新旅游法的出台。

(13)没有利益驱使,光靠人的善心和爱心来保护是很难的。

(14)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要求。实践证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可以相互依托的,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发展的道路也是可行的,文化遗产完全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文化旅游使大量的文化遗产直接面对民众,这还有利于普及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5.对方可能的攻辩问题及其出发点:

(1)难免会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2)商业化的利益至上观念会使开发商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扭曲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

(3)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在于其损伤不可逆

(4)企业天生趋利,利益驱使之下更有可能过度开发造成伤害

(5)法律制度的滞后性极有可能导致不合理开发的不可避免

(6)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靠诸如政府拨款,民间捐款的方式而不必要依靠商业化。(如丽江古城)

(7)黄山门票230,美国国家公园不超过20rmb,究竟是商业化的前者还是社会服务的后者带来的文化传播和影响更为深远。

(8)纯粹是为经济利益而商业化,于精神层面就毫无意义了。

6.数据例证:

(1)72%的人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的问题是公众参与度不够,排名第一。

(2)节目《了不起的匠人》和《百心百匠》同为关于文化遗产的节目,后者采用艺人加传承人这样的商业运作模式从而更受欢迎,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文化遗产的魅力。

(3)曲江管理模式:“文化+旅游+城市”,依托历史文化遗产,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景区,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4)纳西古乐文化责任有限公司(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到达许多国家进行商演,以此收入再投入保护。也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除了旅游的第二支柱产业。

(5)墨西哥瓜纳华托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平遥古城摄影展、乌镇戏剧节等的经验,在尊重遗产地文脉的基础上,策划举办有品位、有市场、有影响的节事活动,吸引游客、媒体

和公众的注意力。

(6)世界已有18处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7)烧香本是民众信仰的体现,可如今上千元的“高香”在景区的出现却成为了商人敛财的手段。

(8)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在申请世界遗产的过程中,杭州市和西湖管委会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搬迁了大量的居民,打开了西湖的围墙,把整个西湖景观修复和整理好,开放给老

百姓参观游览使用。然后又通过免费的西湖,带动了杭州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

了杭州的城市形象,所以西湖文化景观是世界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一个优秀典范。

7.概念区分

A.世界文化遗产和普通景观的差别

B.世界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和工业产品的商业化

C.商业化与商业元素的区分

附华辩立论

正方立论: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大家好。随着人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化与精神消费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需求,世界文化遗产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通过旅游等方式享用其文化价值的同时,

也产生了消费意义上的经济价值,商业化模式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的趋势。世界文

化遗产是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文物、建筑群,他们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性。所以世界

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与工业产品的商业化必然不同,需要秉持开发以遗产保护为优先,经营

以文化价值的原则;同时还应该提高市场准入机制的门槛,还应该加强商人审查机制的监管。世界遗产商业化包括遗产精英和因为旅游需要而再生的相关服务的经营。权衡其利弊就要

看商业化的模式是否有利于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播。我方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利大

于弊:

首先,文化遗产商业化与其保护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唯有更好地保护才能实现商

业利益的最大化,而商业的效益可以为遗产保护提供保证。现在一,商业化可以弥补当地

政府在遗产保护上的资金不足。北京五大世界遗产竟出现高达32亿元的资金缺口,而商

业化恰恰能成为补充缺口的重要来源。同时商业化开在带来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间接增加

了当地居民对于当地文化的重视和认同,使其积极参与到保护中去。二,遗产的有效保护可成为商业化的动力。遗产和商业化的关系就像泉水的源头和水流,遗产是源,商业化是流,只有保护好源,泉水才能长流不息永不枯竭。反之如果商业化进入遗产核心区,破源开发、竭泽而渔那只能短期的局部牟利、两败俱伤、

其次,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能让不同的文化实现交流与传播。商业化是当代有效的展

现手段,利益最大化是其不竭的动力。他总能用更多元,更能为大众接受的方式展示文化

遗产的独特之处,让不同文化血缘的人都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文化带来的感染力。同时商业

化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最搞笑的传播手段。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旅游纪念品、宣传

广告等商业方式的运用,是这种文化符号在人们生命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迹。陕西兵马俑工

艺品的流通对人们了解兵马俑的作用不言而喻。商业化把它运用教育公益等传播手段的传

播效果科室的文化遗产的魅力不局限于一个地区,达到了现代社会世界性的传播与交流。

还需要强调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的过程要求政府、商家还有游客多方参与,需要

法律、制度多种外部约束手段在文化与商业利益间制衡;但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使文化商业化走向极端。我方承认这是选择文化遗产商业化的短板,但是我们不应该一味的阻止商业

化的趋势,努力使各方承担文化遗产商业化的责任不使失职才是我们面对商业化应有的态度。

反方立论: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弊大于利

谢谢主席大家好。丽江客栈火灾频发,古城现状令人堪忧;大量游客涌入,文化遗产屡遭破坏的现象经常被报道。商业化发展到今天,世界文化现状是喜是悲,人们不禁生疑。

商业化核心是商业运作,既以利益交换为前提,把世界文化遗产当做商品进行交换的

行为。因此分析利弊在于商业化这种手段的实质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本质价值到底是殊途同

归还是背道而驰。我方认为商业化不利于世界文化遗产本质价值的实现,反而会造成负面

冲击,因为弊大于利。

第一,商业化理念带来的旅游建设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脆弱性之间存在本质冲突,会

对世界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商业化不是只是一个logo或者发表一个声明说我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这么简单。想完成商业化必然建设现代化建筑设施,包括基本住宿设施、基本安全保障设施和娱乐设施。而这种现代设施恰恰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脆弱性相冲突必

将决定了这将是一种伤害。丽江刚开始改装客栈和酒吧,黄山刚开始建宾馆和桑拿,既方

便了游人又增加了收入,在当时看来也没有任何的破坏;但时间证明丽江频繁发生火灾,黄山宾馆和桑拿也因为大量消耗水资源导致景点消失,峰顶的迎客松干枯了。商业化带来的

伤害时间给我们带来了的的确确的证明,不是故意也不是商业化的恶性,而是这两种特性

一旦相遇之后,产生的化学反应决定了这种伤害的不可避免性。

第二,商业化老少都宜的通俗性和世界文化遗产本身的厚重感冲突,对世界文化遗产

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就想商业化包装过的电影能够吸引更多人去观看,但不可避免的将

我们的视线从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转移向豪华的阵容、独特的视觉效果之上。商业化注重

顾客感官需求的营销方式一方面会引发有课本身对于世界遗产内涵视线的转移,另一方面

也会引起世界文化遗产本身厚重感的文化价值受到冲击。开平碉楼作为乡村建筑的代表,

其文化价值就开与东西合璧的建筑特色;但是商业化之后作为电影拍摄的基地让人们记住的只是《让子弹飞》在这里拍摄过而不是他本身作为建筑的文化价值。诸如此类的屡见不鲜,少林寺苦行僧的修行精神在商业化包装营销之下变成了烧香高地。我们需要继承的世界文

化遗产在潜移默化中被伤害和改变着。

其实我们能够理解对方辩友想要迫切推广世界文化遗产的心情,但通过商业化这种宣传和营销方式所产生的现代提款机效益恰恰是我们对世界文化遗产定位产生了误解,世界

文化遗产作为一个见证历史的证明,其最重要的使命就在于勇气最真实的模样传承沧桑历

史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让我们为之骄傲。

附中国旅游网文章

文化遗产旅游地过度商业化的实质,是扭曲了商业和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外来商户和社区居民、原创商品和代理销售之间关系失调,导致旅游宣传和游客体验差距过大。

过度商业化是部分文化遗产旅游地饱受诟病的问题,严重者甚至会遭受摘牌、降级警告。游客指责的过度商业化,除了购物商铺数量过多、旅游商品同质化之外,从本质上看,是商业和文化、原创商品和代理销售、外来商户和社区居民、旅游宣传和游客体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商业改良、文化复兴、吸引原住民,当为解决文化遗产旅游地过度商业化问题之道。

一、文化遗产旅游地过度商业化的基本表征

旅游与商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代,商旅开拓了旅行的道路;自托马斯·库克揭开现代旅游活动序幕以来,商业机构一直是旅游服务供给的主渠道。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从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开始,到今日的丽江古城,对“过度商业化”的批评一直与文化遗产地尤其是古镇旅游开发如影相随。那么,究竟什么是过度商业化?商业为何从旅游供给主渠道变成文化旅游地避之不及的“过街老鼠”?

对于文化遗产旅游地过度商业化问题,不同利益主体由于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所站立场不同,关注和批评的重点也不甚一致。总结起来,文化遗产旅游地过度商业化的基本表征包括:本地居民外迁现象严重,外地经商人口超过本地居民;面向游客服务的商铺数量和密度过大,经营行为不规范甚至涉嫌欺诈;商品或服务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现代化的景观、商品和服务过多,与遗产地文脉不够一致。与此同时,游客眼中的过度商业化还涉及如下方面:遗产地本来面貌被人为改变,某些文化意境和意象不复存在;超容量接待游客,旅游体验质量降低;城市生活方式和商业文化不断替代传统生活方式;过度倚重“门票经济”,收费不合理。

文化遗产旅游地过度商业化的危害体现在很多方面,并且是长期性的,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对文化遗产地原真性、整体性、多样性的冲击。

对于文化遗产旅游地而言,原真性、整体性、多样性是根基,是吸引力和竞争力所在;

过度商业化会导致原真性丧失、整体性不复、多样性降低,动摇文化遗产旅游地持续

发展的根本。此外,过度商业化对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体验质量、市场秩序整治、形象品牌维护也会带来挑战,亟需引起重视。

二、文化遗产旅游地过度商业化的内在实质

对于文化遗产旅游地过度商业化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应深入地分析其实质。在清迈夜市、台北故宫、浙江乌镇,游客对特色旅游商品趋之若鹜,某些创意店铺被列入必游必访名单。这让我们反思:旅游者抱怨的过度商业化是针对店铺、商业本身,还是其他什么问题?笔者认为,文化遗产旅游地过度商业化的实质,是扭曲了商业和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外来商户和社区居民、原创商品和代理销售之间关系失调,导致旅游宣传和游客体验差距过大。

商业和文化的关系。在遗产地空间内,商业和文化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文化遗产地的生命在于文化,尤其是其原真性与完整性。文化遗产地旅游的重心,应是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展演、文化体验和文化创意。不论文化遗产地是否具有商业传统,都不应违背上述原则。但是,在实践中,部分遗产旅游地将文化当成幌子和标签,大量原住民生活空间被置换成为商业店铺,变身成为“大卖场”“商业街”,充满了铜臭味道,失去了文化气息。

外来商户和社区居民的关系。社区居民是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文化的鲜活载体,是遗产地生活空间的主人。但是,在日常生活受到影响、经营管理能力欠缺、高额租金诱惑等因素的推动下,部分社区居民迁出遗产地、住进高楼大厦、将原住宅出租给外来商户、通过收取租金来维持生活。如此一来,遗产地不见了当地居民真实生活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天南海北、以盈利为目的、对遗产地文化认同度难以与社区居民相提并论的商户,原真性受到严重挑战。

原创商品和代理销售的关系。从商品来源、资源投入的角度,可以将遗产地商铺分为代理型和原创型两类,前者从外地进货、在遗产地原封不动地销售,后者自己创意设计、加工制作并在遗产地销售,有些加工制作环节在遗产地完成。如果代理型商铺比重过大,就会导致现代化商品多、缺乏地方特色、同质化严重、游客边际效用降低,有些古镇甚至出现三、四十家店铺出售同一种商品的现象,游客点评“跟批发市场差不多”。若原创型商品和服务增加,就会降低游客的这种感知。

旅游宣传和游客体验的关系。游客大多通过形象宣传来获得对遗产地的第一印象,并引发起旅游想象和出游动机。多数遗产地的宣传口号和视频都是从其文脉出发,在全面收集资料、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展示其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和现实载体,有意识地强调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给潜在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当游客身临其境进行游览时,无法全部看到旅游宣传的场景和到达实地之前想象的情形,取而代之的是外来业主经营的各类店铺。这种差距和不满无疑会让游客产生过度商业化的感知。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旅游开发应注重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力求三大效益齐头并进。对于文化遗产地而言,最重要的当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将经济效益作为单一目标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过分追求旅游人次、

游客人均消费、招商指标完成率,忽视文化资源挖掘与创新、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正当诉求、游客对优质旅游的需求,遗产旅游地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游客超载、商铺过多、文化含量降低、商业化气息浓郁的现象。

三、文化遗产旅游地减商业化的常用策略

从理论上讲,旅游地商业化是不可克服的。旅游开发,不能完全让商业走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部分旅游供给要通过商业手段完成。但是,商业不能淹没文化,过度商业化是有害无利的。文化遗产旅游地要想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就必须正视并探索解决过度商业化的方法。那么,文化遗产旅游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商业?不是商业街、大超市、批发市场那样的商业,而是地方性、创意化、体验式的文化旅游商业。据此出发,文化遗产旅游地减商业化的思路应该是:启动商业改良和文化复兴计划,促进观光向创意生活体验层次升级,谋求适度商业化、理性商业化。在具体策略上,可以采取规模控制、质量监管、文化展演、节庆事件、时间管理、空间管治等。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手段包括:

——编制商业业态控制规划,减少商品售卖、餐饮服务、旅行代理、酒吧等类型商铺的数量,降低上述类型商品在遗产地建筑面积总量中的比重,增加名人故居、学堂书院、纪念馆、艺术馆、非遗传习馆等类型空间的比重。

——采取时空管理策略,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将与遗产地主题不甚一致的店铺适当聚集在远离标志物和核心区的片区,对酒吧、零售等商铺的营业时间做出明确规定,灵活设置夜市、早市、周末集市等特殊时段业态。

——严格实施招商选商和准入管理,制定并公布准入名录,控制同类商铺的数量,引进、培育、扶持地方特色鲜明和文化创意含量高的商铺,减少直至完全淘汰缺乏地方性的代销式商铺。

——推广国家公园中的特许经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将某种文化资源特许给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创意能力的商业机构使用,开发衍生产品、注册商标予以保护,大力培育地方文化产品品牌。

——维护旅游地标志物、代表景点和文化空间的“神圣性”,周边设置文化氛围保护区、商业控制地带,严格实施容量控制、流量预警、预约参观制度,对游客行为提出明确规定。

——增加原住民生活场景展示场所,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与闲置屋舍辟建文化创意和体验空间,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演活动,让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传习馆、体验馆成为“新常态”。

——借鉴墨西哥瓜纳华托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平遥古城摄影展、乌镇戏剧节等的经验,在尊重遗产地文脉的基础上,策划举办有品位、有市场、有影响的节事活动,吸引游客、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

——加强对文化创意的指导,整合遗产管理、文化产业、旅游服务等专业资源,制定《遗产地文化资源手册》《遗产地文化创意辅导手册》,举办培训班,引导业主提升文化意识和创意研发能力,加快形成“一店一品”格局。

——树立全球视野,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评选项目,根据自身条件,申报创建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民间手工艺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美食之都。

——适时启动产品升级计划,大力开发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市场,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作为独特卖点,规划建设文化创意空间、慢生活街区、健康生活目的地等,从“卖景点”转向“卖文化”“卖生活”。

——大力开发遗产地外围的旅游吸引物,丰富自然旅游、乡村休闲、户外运动等类型产品供给,依托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开发新业态,降低遗产地自身的压力。

——加强对商铺经营过程的监督,挖掘传统商业文化,倡导文明经商、诚信服务,实施商品明码标价制度,禁止店外叫卖、拉客、尾随推销,构建新时期的旅游商业文明。

——构建“善治”的政府,提高地方政府的担当精神、危机意识和战略眼光,摒弃“门票经济”思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意能力与应急管理能力,妥善处理文化与商业、游客与业主、业主与社区居民的关系。

——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和引导,提升其文化自觉意识和长远眼光,让“人人都是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弘扬东道主好客精神,畅通社区参与文化旅游服务的渠道,鼓励返回遗产地生活和就业,构建主客共享空间,促进共建共享。

——大力发挥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的作用,引进具有文化理念、公益情怀和市场能力的机构,引导其面向社区居民和游客,从事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开发、贫困群体帮扶等领域的服务。

——发挥协会作用,成立民宿、餐饮、酒吧、零售等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和奖惩制度,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表彰诚信商家、明星店铺,惩戒害群之马,处置突发事件,改善行业生态。

——深入实施旅游警察、游客意见调查、网络舆情监测、神秘顾客暗访、第三方评估制度,寻找游客眼中的缺点和心中的希望点,及时处理投诉、发现问题、化解矛盾,与时俱进地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

附:知乎

A.1.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什么?使文化遗产本体能够尽可能长久的保存下去。

那么为了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什么?硬性的:资金、保护设施设备、基础设施设备;软性的:登记著录、学术研究、社会认同。2.恰当的旅游可以带来什么?资金、社会认同。所以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是有利益契合点的,完全可以合作。3.旅游的风险是什么?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破坏、错误信息传播甚至破坏文化遗产本体。4.综上,旅游

是文化遗产保护自我实现的一种方法论,要点在于:旅游开发之前,必须经过有效的评估——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资源都有旅游价值;旅游行为的规划、实施、监督必须要有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参与,某些情况下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是有一票否决权的;文化遗产不能被当做企业资产;旅游能为所在地居民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文化遗产旅游要对观众进行哪些前置教育等等。

B. 最近都在做关于非遗的文创台湾地区的文创这时候有人要问了做文创不是会破坏那最传统的本质东西吗一旦商业活动进行的话可是我接触到的案例就是很多的非遗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非遗不是慈善是需要生存的可是如果没人关注最后也只有消失所以回到主题是否应该商业化这里的答案是肯定的文化遗产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资金可是资金不是白白来的就要将文化遗产商业化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所以在破坏文化遗产最本质的东西与生存之间的权衡或许在当今社会就是商业化了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小专题 身边的文化遗产

综合性学习小专题身边的文化遗产 (一)某校八年级(2)班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对联”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渲染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示例】品味精美对联,传承民族文化。 2.活动中,某位同学搜集到了右边这幅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请你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将其抄写在田字格内。 3.八年级(4)班准备搜集对联出一本对联集,班主任将搜集对联的工作交给班委会。班委会决定面向全校公开征集原创对联,对联内容要立足贵州地方特色,抒发对祖国和家乡的美好祝福。稿件截止日期10月20日。请你代写一则征文启事。 征文启事 八年级(4)班准备搜集对联出一本对联集,班委会决定面向全校公开征集原创对联,对联内容要立足贵州地方特色,抒发对祖国和家乡的美好祝福。稿件交到八年级(4)班班委会,截止日期10月20日。 欢迎同学们积极投稿。 八年级(4)班班委会 2018年10月10日 4.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写一段精彩的结束语。 【示例】同学们,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她以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着炎黄子孙的情操,深受炎黄子孙的青睐,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将对联文化发扬光大。 (二)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某校八年级(5)班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她的妈妈担心她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 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示例】阿姨,您好,小敏非常热爱古建筑,参加主题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她学习的积极性,对她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2.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50字以内) 【示例一】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示例二】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左转到染坊村,再沿着右边的路走就能到王岭村。 (三)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为此,某班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2018年6月9日是我国第13个“文化遗产日”,请你为其设计一则公益宣传标语。 【示例】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 2.班级举行“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班会,请你设计三项与此相关的活动。 【示例】①请专家来校举行“保护文化遗产”专题讲座;②开展“走近文化遗产”系列实践活动(学习地方戏、参观博物馆等);③举行古典诗词吟诵会。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文化遗产概论复习题

文化遗产概论复习题 一.解释(每题5分) 1.遗产 2.文化 3.文化遗产4.自然遗产5.物质文化遗产 6.非物质文化遗产 7.遗址 8.建筑群 9.纪念性遗产10.线性遗产 11.文化景观12.文化线路13.遗产价值15.科学价值 16.价值评估17.普世价值18.岁月价值19.文化的多样性20.《雅典宪章》21.《威尼斯宪章》22.《奈良真实性文件》23.《会安草案》24.《世界遗产公约》 2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8.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29.“修旧如旧”31.文物工作的“四有”32.《建筑保护史》33.宏观监测34.微观监测 35.五台山南禅寺36. 正定隆兴寺37.芮城永乐宫38.白鹤梁题刻 39. 提图斯凯旋门40.维奥·勒·杜克(Viollet-le-Duc)41. 卢斯金 二.论述(每题30分) 1.从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你对某些当代建筑申遗的看法。 2.谈谈你对遗产分类的认识。 3.什么是遗产保护学的文化景观,试举例说明之。 4.从文化线路特点的角度,谈谈你对某些文化线路或线性遗产申遗的看法。 5.简论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要素; 6.简论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要素; 7.法国建筑师维奥·勒·杜克(Viollet-le-Duc)的风格主义文物修复述评; 8.试分析《奈良真实性文件》产生背景及其意义。 9.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要咨询机构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10.列举中国遗址类型世界遗产并简述其突出普遍价值。 11.遗产保护行动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有那些? 12.文物保护工程的主要类型有那些?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13.中国大型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有那些?你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 14.历史城镇和传统村落类型文化景观保护的问题有那些?你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15.从遗产保护的原则和理念评五台山南禅寺的修复。 16.试述文化遗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7.试述遗产监测的作用和要点。 18.遗址类文化遗产展示主要有那些手段?它们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19.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0.从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你对“20世纪遗产”的看法。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知识和能力 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和方法 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自我的“文化自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你们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悠悠华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了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吧! 二、内容解读 什么是文化遗产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 (一)文化遗产推荐和评选 1.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班长分或自由组合) 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 4.小组讨论。(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申遗”项目。) (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 1.实地考察申报项目。a.考察前,了解背景;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了解路线。b.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境。c.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讨论分析和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2.或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访问老人等方式获取资料。 3.小组分工合作,撰写申请报告。报告包括:a.建筑概述。b.人文、历史价值。c.景点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d.拟采取保护措施。 4.要求:图文并茂,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1.各小组推举一名“申遗代表”,负责介绍推荐的项目;其他组员组成助威团,并参加答辩。 2.各小组推举一位评委,邀请语文老师或其他相关学科老师担任评委,组成评审委员会。 3.学习委员负责组织答辩会。a.协调各小组确定时间及流程。b.制定规则。c.选定主持人。d.撰写串联词。 (四)“我和文化遗产”作文 四、活动示例 我和文化遗产 说起文化遗产,首先想到的是举世闻名的中国万里长城。书中讲到:两千多年前,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飞起。它跨崇山、穿草原、过沙漠、经绝壁,起伏盘旋、奔腾飞舞,纵横十万里,它就是长城。就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工程宏伟,所以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列入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我从小出生在北方,到过长城,经常发现一些年轻人不讲文明,学着孙悟空的样子在墙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关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以浙江省萧山区坎山镇为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2) 一实践的地点及其背景 (3) 二坎山镇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列 (3) (一)萧山花边 (3) (二)坎山“祭星乞巧”文化节 (3) (三)民间物质遗产 (4) 1.千年地藏寺 (4) 2.接龙禅寺 (4) 三.坎山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问题指出) (4) (一)在住居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4) (二)政府的保护力度 (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难 (6) (四)民间基层的保护意识匮乏 (6) 四探讨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6) 结束语 (7)

【摘要】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遍布在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而散落于各个角落灿烂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见证。本文以浙江省坎山镇的民间文化遗产为例,从新时代的背景环境下,新时代的民生现状层面上,展开调查,汇集民意和数据的整理分析,着重探讨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景,为中华民族其他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予适当的借鉴和参考并且希望民间文化遗产能够长存而非淹没于新时代的文化潮流中。 【关键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观念;措施 前言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戏曲、民间美术和民间书法等。民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了解文化国情、民情,促进文化创造,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建设国家文化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引起国内上下一片哗然。诚然,在中国工业化产业迅速发展,经济迅速飞涨的时代,相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却频遭冷落。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大多只“食用”快餐文化,因此,本文将广泛调查民意,收集民众心中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见,深入分析数据。 如何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创新文化,使之与现代化社会产业接轨,与当代人的生活接洽,正是本文探索的目的。

非遗文化宣传口号

非遗文化宣传口号 导读:1、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财产,我们要保护我们的财产。 2、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3、同撑文化遗产保护伞,共筑精神家园防火墙。 4、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5、保护文化遗产,风华精神家园。 6、文化遗产铸硕果,精神文明开新花。 7、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8、**协力保护文化遗产,全心全意构建精神家园。 9、金贵银贵文化遗产最贵,千好万好精神家园最好。 10、传世芳华,惠泽后人。 11、同心强化遗产保护意识,牵手创建遗产保护机制。 12、让文化遗产完整无缺,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13、继承文化遗产,和谐当今社会,泽披华夏万世。 14、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15、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 16、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17、承前启后保护文化遗产,继往开来放飞和谐梦想。 18、薪火相传,文明不灭,爱我遗产,共建和谐。 19、保护昨天的遗产就是扞卫明天的文化。 20、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传承华夏文明不遗余力。

21、传承文化遗产,飞扬华夏丰采。 22、珍藏历史,延续文明。 23、弘扬祖先文化,构建现代和谐。 24、保护文化遗产靠大家,保护文化遗产为大家。 25、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26、文化遗产是稀世珍宝,一旦毁坏将万世遗憾。 27、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28、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 29、挖掘整理文化遗产,努力造福人类文明。 30、文化恒久远,非遗在人间! 31、文化成就文明,精神铸就精彩。 32、麒麟献瑞,保护文化遗产;鲲鹏展翅,构建和谐社会。 33、生命痕迹,历史脚步;文化遗产,共同关注。 34、保护文化遗产,共建和谐社会。 35、民族瑰宝,华夏奇葩。 36、文化见证中国,遗产惠及子孙。 37、非遗千古传,文泽天地间。 38、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和谐家园。 39、保护文化遗产,共享文化遗产。 40、认识保护意义,增强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 41、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明中华。

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传统的农耕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不该忘记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那些“根”。可是面对发展的诱惑,我们又该如何驻守传统?在现阶段我们追求高产高效的农业推广模式中,我们应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农业推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中农业文化的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关注。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与农业文化有关的遗产项目主要有:菲律宾安第斯山脉上的稻米梯田、荷兰的金德代客一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系统、法国圣艾米利昂葡萄园、法国的卢瓦尔河谷、瑞典的奥兰南部农业景观、古巴东南最早的咖啡种植园考古景观、葡萄牙的阿尔托杜劳葡萄酒地区、匈牙利的托考伊葡萄酒产区历史文化景观、德国莱茵河上游中部河谷、葡萄牙的皮克岛酒庄文化景观等。过近10年的努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下, 国际社会已经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热潮。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最早参与了该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在的农业推广中似乎没有真正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表示重视,我们应当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放在同一位置进行考量,使得文化不消失,经济也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1.1国际通用概念 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除了它具有价值突出、原真性和不可再生性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性。首先,它不仅是继承下来的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形态,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其次,充分体现了系统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再次,在这类系统中,人(农民)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农民就没有遗产的存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的概念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着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新、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等十九中特色的农业文化。第二批的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我国的农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李文华 开栏致读者 为进一步保护我国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让众多濒危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从1月18日起农民日报开设专栏,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加大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每周五在四版刊发,敬请读者关注。 近20年来,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不仅是因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能够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展示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所列类型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遗产类型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以其深邃的文化和智慧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的生产体系。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认可与广泛支持。截至目前,已经有11个国家的1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农业文化遗产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传承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保存了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首先,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知识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点。其次,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遗产,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知识、技术和农业景观一旦消失,其独特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和文化效益也将随之永远消失。第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极端条件的可持续性,多功能服务维持社区居民生计安全的可持续性,传统文化维持社区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几千年以来,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性观念、“天人合一”学说、“相生相克”学说等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应用,并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国际可持续农业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形成的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像已经被列为GIAHS保护试点的稻鱼共生系统、稻作梯田系统、稻作文化系统、稻鱼鸭系统、古茶园与茶文化、旱作农业系统,以及坎儿井、砂石田、间作套种、淤地坝、桑基鱼塘、农林复合系统等,都是极具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传承_数字的与传统的

2012.09 LAN ZHOU XUE KAN ■文化与传媒研究 文化遗产传承:数字的与传统的 阮艳萍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和数字传承,既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传承使命的变迁,也面临着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的共生处境。在此处境中,如何对待他者与自我的互解与互换,如何处理俯视、仰视与平视的角度,如何实现相互的议程设置,都应该被提到议程上来。这些问题的提出及其结论关乎到民族文化遗产本身作为主体的话语权,而这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数字传承者;传统传承;他者;自我;仰视;俯视;平视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2)09-0032-07[收稿日期]2012-07-07[作者简介]阮艳萍,女,云南建水人,博士,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与文化传播。 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1]他们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才智和灵性,贮存、掌握、承载着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2]。这里说的传承人,指的是来自民间的传承人。 在数字化、信息化日渐普及的今天,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文化遗产生存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那就是本文要论及的“数字传承者”。 数字传承者,就是指掌握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再现、解读、保存、共享和传播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遗产从唯一、专有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可共享和可再生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的介入使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观念和传承都发生了若干变化,用波斯曼的话来说就是,“技术变革不是数量上增减损益的变革,而是整体的生态变革”,“一种新技术不是什么东西的增减损益,它改变了一切”[3]。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字传承者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生存和发展中的又一类新型主体。———其实,在前数字技术时代,摄影、摄像进入人类传播视野的时候,人们就已经隐隐看到这类人的活动身影了。 从民间传承人到数字传承者,既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传承使命的变迁,[4]也面临着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的共生处境。在此处境中,如何对待他者与自我的互解与互换,如何处理俯视、仰视与平视的角度,都应该被提到议程上来。本文把论述的重点放在数字传承者与民间传承人的共生关系上。 一、“他者”与“自我” 民间传承人和数字传承者之间首先浮现出的是“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the self),而殖民地民众则被称为“殖民地的他者”(colonial other),或径直称为“他者”(other)。因为“他者”的存在,主体的权威才得以界定。[5]所以,“他者”的概念实际上暗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西方的殖民扩张,伴随着一个“自我”逐渐累积关于“他者”世界的记录和认识的过程。如麻国庆教授所描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出现了一股探寻和认识“他者”的热 23

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60条

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60条 导读:本文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60条,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文化遗产,又可称文化资产、文化财产或文化财,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文化保存价值,并经政府机构或国际组织指定或登录之物品。下面是留学网为您整理的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60条。 【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60条】1、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2、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3、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4、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5、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6、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 7、中国的文化,世界的遗产。 8、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明中华。 9、文化传承文明,遗产不再遗憾。 10、文化遗产,让中国更有魅力。 11、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 12、群策群力保护文化遗产,同心同德构建精神家园。 13、遗产是传家宝,文化是宣传机。 14、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15、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16、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 17、保护昨天的遗产就是卫明天的文化。 18、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19、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华夏精神。 20、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航标。 21、印证过去,见证未来。 22、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 23、文化遗产,人类的精神家园拉着遗产手,文明同心走。 24、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25、人人是保护文化遗产宣传员,处处是和谐精神家园风景线。 26、保护文化遗产,惠泽万代千秋。 27、保护人类的精华部分,为子孙留下教育素材。 28、保护文化遗产共同心愿,和谐精神家园人人受益。 29、传世芳华,惠泽后人。 30、保护古文化,遗产遍天下。 31、神奇与伟大相映,智慧与力量天工。 32、齐心协力保护文化遗产,全心全意构建精神家园。 33、文化成就文明,精神铸就精彩。 34、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享用精神财富家家受益。 35、文化,文物的灵魂,保护文物,守护灵魂。 36、你出力,我出力,保护文化遗产齐出力;你添彩,我添彩,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基本条件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基本条件 一、概念及特点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农业生产系统具有六个特点:一是活态性。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适应性。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三是复合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四是战略性。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五是多功能性。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传统生产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二、基本条件 (一)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二)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识与技术,并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系统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4.景观与美学:指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

身边的文化遗产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汇东实验学校胡梅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自我的“文化自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2.教学难点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你们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悠悠华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了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吧! 二、内容解读 什么是文化遗产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

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 (一)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1.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班长分或自由组合) 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 4.小组讨论。(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申遗”项目。) (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 1.实地考察申报项目。a.考察前,了解背景;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了解路线。b.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境。c.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讨论分析与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2.或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访问老人等方式获取资料。 3.小组分工合作,撰写申请报告。报告包括:a.建筑概述。b.人文、历史价值。c.景点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d.拟采取保护措施。 4.要求:图文并茂,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1.各小组推举一名“申遗代表”,负责介绍推荐的项目;其他组员组成助威团,并参加答辩。 2.各小组推举一位评委,邀请语文老师或其他相关学科老师担任评委,组成评审委员会。 3.学习委员负责组织答辩会。a.协调各小组确定时间及流程。b.制定规则。c.选定主持人。d.撰写串联词。 (四)“我与文化遗产”作文

关于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

关于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 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发〔20**〕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办发〔20**〕18号)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县于**年4月中旬至6月底期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流传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特别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推进我县“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以县文化局局长王应战为组长,副局长董文为副组长的修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四、普查范围 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普查范围。(具体内容见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简易操作手册) 五、普查原则 (一)全面性 普查应包括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类别,不应有任何遗漏,要注重吸纳以往调查成果,对已调查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行认真复查和核对。要兼顾城镇和乡村,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的人群,调查地区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传统民间文化载体,均需进行调查。要按照传统民间文化本来的生存状况去调查和采录,不能在调查之前就先设定框框,主观先验地舍弃某些方面,从而改变它本来的生存面貌。 (二)代表性 在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的基础上,要力求抓住民间文化现象中具有主流的,或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注重去粗取精,选出在当地群体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重点深入调查。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 一、概念与特点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出以下6个特点: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五是多功能性:这些系统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这些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二、基本标准 (一)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二)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

《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含答案

身边的文化遗产 活动示例 某班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答案: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 2.【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答案】 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 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 3.【我看剪纸】 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 示例1: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宝。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 示例2:我认为这种说法可取。剪纸太古老了,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融入新时代审美的因素,没必要发扬光大。 4.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 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 ①1988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 ②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2 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3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浅谈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浅谈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母体,站在民间文化这个巨人肩上的群众文化,其创造性恰恰来自前辈文化传统的禀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给了我们烛照传统文化的慧眼,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繁荣群众文化的基础,是发展群众文化的起点,是群众文化与时俱进的特征。传承是为了保护,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方向的本质特征,在民间文学艺术中排沙拣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族遗产;传承;保护;创新 当前,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市将民间文学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当作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其久远的历史可溯源商周时期的肃慎。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我市的民间文学遗产浩如烟海,俯拾即是,许多艺术珍品尚未被挖掘整理。仅从已经整理出来的作品中,人们便可以窥测出女真及其后裔所形成的民风、习俗、文学艺术为载体的民间文化,蕴藉厚重。数百年来,流传在海伦的民间故事,虽不是历史的直叙,但却始终保持着这一段历史投影。它由生存在蚂蚁河流域的人们世代相传而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认真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遗产,不但可以将千百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文艺作品保存下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于了解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的历史是不可缺少的。民间文学虽然不能等同于历史的真实,但却可以激发人们回顾历史,从中填补思古幽情的想像空白,藉以思考与评断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与人物。这也是“民间文学”流传的根脉所在。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晶,及时地搜集,认真地整理可以使优秀的作品得到推广。例如《蚂蚁河的故事》等脍炙人品的篇章,都是从民间产生,在民间流传后经文人墨客整理加工而成的。事实证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遗产,不但可以指导民间文艺得以健康发展,还可以使作家、艺术家得到创作的借鉴;同时,认真搜集民间当前流传的作品,还可以为我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做贡献。 民间文学是人类的精神植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珍品。人类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着,女真族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而它蕴涵着深层次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女真族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历经多少人的完善才能传到今天,这是何等的不易。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头讲述的方式在民间产生和流传的。而那些能说善讲“瞎话”的“故事大王”、“民间故事家”,大多数都是年愈古稀的老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和正在陆续地谢世而去,随着这些老人的相继作古,许多宝贵的风俗资料,民间传说在一夜之间竟成了绝响。仅从我市《民间文学故事集》的编辑工作来看,大量作品的搜集者、整理们还没有来得及见到自己搜集、整理的故事付梓成书就离开了我们。这些民间文学艺术家为民间文学遗产做了大量的抢救工作,他们对这一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他们为此耗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且还有一批肚里有许多老故事的老者尚未被发现。这些老者对自己记忆中的那些“嗑儿”和“瞎话”误以为是老辈人那听来的“闲篇儿”。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把他们知道的“老故事”讲给他们的子孙后代,使其流传下去。因此,许多极为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就这样相继失传了。我认为对于民间文学遗产说搜集也罢,说挖掘也罢,均不如说抢救来得准确。事实正在不断地证明着这项工作的迫切性,否则,留给我们的将是无济于事的遗憾。因此,抢救民间流传的文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精)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林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阮仪三林林 摘要:原真性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本文提出原真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用以剖析当前文物古迹的修缮、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问题。关键词:原真性;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Authenticity in R ela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 eritage Ruan Y isan ,Lin Lin (School of A rchitect ure and U rban Planning ,Tongji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Authenticity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defining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cultural heritage.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authenticity about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The test and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are applied to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 China ,such as in relation to heritage site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K ey Words :Authenticity ;Cultural Heritag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 ”的译名。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