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⑴阶级矛盾: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①,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尖锐。

⑵民族矛盾:由于宋辽、宋夏战争不断,②激化。

⑶③频繁,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④不断发生。

【拓展点拨】通过分析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我们不难认识其统治危机的严重性,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和中心目标,就是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调整了社会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封建统治。

【自我校对】①放任态度;②民族矛盾;③自然灾害;④农民反抗;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

⑴原因

A.集中①,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B.集中②和财权,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⑵表现:北宋在与③和④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以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2.积贫

⑴冗兵:扩充军队和“⑤”,使军队数量增加。

⑵冗官:⑥重叠,官职混滥。

⑶冗费:军费猛增,⑦和官费开支庞大。

【拓展点拨】空前强化的皇帝专权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军、政、财等大权集皇帝一人手中),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形成了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和积贫积弱局面。

【自我校对】①军权;②行政权;③辽;④西夏;⑤荒年募兵;⑥机构;⑦岁币;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⑴社会矛盾激化,北宋①局面比较严重。

⑵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②。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③、富弼等人以④为中心进行改革。

3.内容

⑴定期考核政绩,依照⑤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⑵严格⑥。

⑶改革⑦。

⑷慎选⑧。

⑸减轻摇役。

⑹重视⑨等。

4.结果:因触犯⑩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拓展点拨】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主持新政的范仲淹等人,受到各种攻击,被迫离职。新法被宣布废止,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自我校对】①积贫积弱;②吏治不整;③范仲淹;④整顿吏治;⑤政绩;⑥“恩荫”制度;⑦贡举制;

⑧地方官吏;⑨农桑;⑩大官僚大地主;

重点难点知识解析

一、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加强的弊端。

2.积贫

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

⑵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地主为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多种特权,他们花天酒地,挥霍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富。

3.积弱

⑴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

⑵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西夏和金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农民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二、关于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⑵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⑶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三、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如下: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学习方法点拨

1.学习本课,要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着手,分析北宋中期出现的“三冗二积”现象。

2.在明确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的基础上,了解北宋中期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3.从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发展历程,了解北宋中期社会改革的复杂性。

综合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年岳阳一中高三第四次质检)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官僚队伍庞大②募兵、养兵政策③“岁币”支出④“辽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辽饷”是明末为了筹集对辽东后金用兵的军费而征收的,故排除④,其它都是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原因。

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

A.统治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答案 D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其主要说明的统治危机是国家财政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官僚机构膨胀和官僚地主大搞土地兼并,而这些都是“吏治腐败”的体现。

3.(2009北长号关门卷)《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可以大兴土木)想结合的措施,故选C。

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答案 B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体现了北宋政府实行的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 为正确答案。

5.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答案 D

解析因为宋初的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A.整顿吏治 B.理财 C.军事改革 D.教育改革

答案 A

解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由此分析A项正确。

7.(2010年安徽宣城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有学者认为,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相推崇。“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

A.朝廷对文官的防范B.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C.朝廷对割据势力的防范D.朝廷对宰相等重臣的防范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由于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相互推崇,团结一致而成为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可见B为正确答案。

8.庆历新政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答案 A

解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北宋时期中国形势示意图

请回答:

⑴你通过这一幅地图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⑵图片主要反映了什么矛盾?北宋为解决图中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局面与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中的哪个问题有关?

⑶由于以上问题导致了北宋什么局面的出现?对于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答案:

⑴北宋始终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在它的北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在它的西北边,有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夏政权(西夏)。此外,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龟兹、于阗等政权。

⑵反映了北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冗兵、冗费。

⑶积贫积弱局面出现。最终导致了王安石变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甘二史札记》

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一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⑵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答案:

⑴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使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大量银两和布帛。

⑵材料三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⑶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视野拓展

宋代的禁军

宋初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兵、乡兵、蕃兵四种。禁军是军队的主力,赵匡胤即位后从各方面加强禁军的实力。首先是选练。禁军选全国精壮充任,赵匡胤最初捡选强壮士兵作为兵样,遣至全国各地,令地方照样召募,后来改为木梃,并规定尺寸,由地方官依样挑选送往京师。当时禁军的标准是琵琶腿,即大腿粗壮者,车轴身,即肩宽腰细者,身高为五尺五寸至五尺八寸。禁军聚集在京师,太祖亲自教阅,加强训练,并给以优于外州的俸禄。其次是建置,禁军约半数驻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数分戍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禁军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一则习于劳苦免于怠惰,二则因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最后是军权,聚集在京师的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统辖,称为三衙。三衙只在平时负责对禁军管理、训练,无权调遣。禁军的调动权归枢密院,枢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挥。禁军外出作战,由皇帝派遣将帅,并由皇帝亲自制定作战方略,将领不得擅改。这样,禁军的选练、建置、驻守、出征、行军、作战等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⑴①失败后,②更加尖锐。

⑵③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⑶宋神宗希望改变④的局面。

2.标志:1069年,⑤任用王安石为⑥,主持变法。

【自我校对】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之一。其原因主要从维护封建统治入手,无论宋神宗还是王安石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因为他们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自我校对】①庆历新政;②社会矛盾;③王安石;④积贫积弱;⑤宋神宗;⑥参知政事;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

⑴目的:改变①局面,调整②、③和④关系,发展生产。

⑵内容

A.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⑤或谷物给⑥,使农民免受⑦盘剥。

B.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⑧和⑨。

C.免役法:又称⑩。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收取?,雇人服役。

D.市易法:在东京设置?,收购?,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E.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和肥瘠收取赋税,?、?也不例外。

F.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依照“?”的原则采购。

【拓展点拨】募役法与隋唐时期实行的“庸”非常相似。“庸”是指纳绢代役,募役法是交纳免役钱,二者都起着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募役法同时也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自我校对】①积贫;②封建国家;③地主;④农民;⑤贷款;⑥农民;⑦高利贷;⑧开垦荒地;⑨兴修水利工程;⑩募役法;?贫富等第;?免役钱;?市易务;?滞销货物;?丈量土地;?土地多少;?官僚;?地主;?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2.强兵之法

⑴目的:改变①局面,巩固②秩序。

⑵内容

A.保甲法:把农民编为③,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B.保马法:百姓④养马,养马户可⑤。

C.将兵法:设⑥,每将置⑦一人专管训练。

D.设军器监:监督制造⑧,提高⑨。

【拓展点拨】强兵之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又一重要内容,主要是为改变积弱的局面而进行的,主要包括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以及设军器监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定和推行,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建设,改变积弱局面。

3.取士之法

⑴目的:为顺利推行变法,选拔和⑩。

⑵内容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和?;设?。

B.整顿?:重新编纂?,内容为?;设置?,培养专门人才。

C.惟才用人:提拔有志于?的中下级官员。

【拓展点拨】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目的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项具体措施。其中,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这一点具有积极意义。

【自我校对】①积弱;②封建统治;③保甲;④自愿申请;⑤减免部分赋税;⑥“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⑦正将;⑧兵器;⑨武器质量;⑩培养人才;?经义;?时务策;?明法科;?太学;?教科书;?儒家经典;?专门学校;?改革;

重点难点知识解析

一、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启示。

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这样改革才能成功。

二、王安石的强兵之法有什么作用?t

王安石强兵之法应从具体措施的作用来总结回答。

1.保甲法:加重了农民负担,减少了军费开支,有利于抵御西夏的进攻。

2.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节省了政府开支。

3.将兵法:使兵有常将,将能识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4.设军器监:改善了武器的质量,增加了数量。

总之,王安石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弱局面。

三、结合今天的教育改革,思考王安石变法中关于科举的措施有哪些值得肯定?

1.改革考试的内容,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请科,取消华而不实的诗赋,考查学生是否理解领悟经义。

2.要求学生联系当前实际,考时务策,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3.贯彻择优录取原则,取消富贵豪门子弟的特权。

学习方法点拨

王安石变法涉及的领域很多,在学习时必须要进行分类,按照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等分类进行掌握,并要注意对每一变法措施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综合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 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答案 B

解析注意题干中“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募役法和纳绢代役的规定,都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

时间,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项为正确答案。

2.(2010年华师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答案 B

解析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材料中提到的“谗佞”之人实际是支持变法的人,正是由于这些人支持变法,所以被司马光成为“谗佞”。

3.(2010年南安一中高二测试)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了科举制度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答案 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王安石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这说明他认识到传统的科举考试不利于选拔真正的品学兼优之士。故A项为正确答案。

4.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下列措施中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的是()A.租庸调制 B.市易法 C.青苗法 D.两税法

答案 B

解析市易法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国。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同进也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

5.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①背景②改革措施③性质④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两者都是在北宋面临严重社会危机的背景下改革的,又都是地主阶级实行的改革,结果又都失败,但具体改革的措施是不同的,因此D项是相似之处。

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材料内容是指理财措施,而③项是军事措施,应排除。

7.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不是刻意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只是解决自耕农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故排除①④。

8.(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答案 B

解析从“河淤天亿倾”一句可知当时大量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这属于农田水利法的内容。

二.材料分析题

9.(2010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⑴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答案:

⑴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⑵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10.(2010年4月盐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⑶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答案:

⑴粮食价格过低。

⑵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⑶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

视野拓展

宋神宗

名赵顼,原名仲铖。英宗长子,先后封为淮阳王、颖王。英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他喜欢读《韩非子》一书,读后说:“天下弊事很多,不能不改革。”英宗于公元1067年正月丁已日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熙宁”。赵顼即位后,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严重局面,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他励精图治,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使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官员的强烈反对。公元1073年,河北地区遭受大旱,灾民被迫逃荒。曹太后和高太后也在赵顼面前哭诉王安石搞乱了天下,要求停止新法。神宗动摇了,王安石先后两次被迫辞职,以后就一直没有出来做官。王安石辞官后,赵顼还把大部分新法维持了近十年,直到他死去。他还立志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取胜,收复失地,在对西夏的战争中,他前期任用王韶,获得了熙河战役的胜利,收复了两千里故汉地。后期任用宦官李宪,因指挥失当在灵武遭致惨败。神宗半夜得到消息,起床踱步。达旦未眠,因此得病。1085年病逝,葬于永裕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堡)、赵顼死后的庙号为神宗。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变法的命运

1.守旧派的指责:运用自然界的①和②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③”精神,即“④,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⑥。

4.结果:宋神宗死后,⑦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拓展点拨】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来看,改革是艰辛的,充满种种阻力。改革者要坚定信念且毫不动摇,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同是还要善于用人。评价王安石变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价,从史实概括到理性分析都不要脱离改革变法的特定历史环境。

【自我校对】①反常现象;②水旱灾害;③三不足;④天变不足惧;⑤人言不足恤;⑥动摇;⑦司马光;

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1.积贫局面的改变

⑴原因

A.农田水利法:有利于①和②,使农业生产发展。

B.方田均税法:使③据实纳税,④得到实惠。

C.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⑤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⑥。

E.免役法:有利于⑦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⑵表现:政府的⑧大幅度上升。

2.积弱局面的改善

⑴原因

A.保甲法:加强了⑨秩序,维护了⑩。实现了?,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B.军器监:使武器的?得以改进,?大大增加。

C.保马法:马匹的?和?得以提高,节省了?。

D.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⑵表现:北宋的?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的发展和?实力的壮大。

【拓展点拨】王安石强兵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增强军队战斗力。保甲法两个目的兼而有之,但更侧重于前者。保甲法的推行取得了两大成效:①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②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自我校对】①农业灌溉;②防洪抗灾;③豪强地主;④农民;⑤大商人;⑥财政收入;⑦社会经济;⑧财政收入;⑨封建统治;⑩社会治安;?兵农合一;?质量;?产量;?质量;?数量;?养马费用;?兵将分离;?国力;?社会经济;?政治军事;

重点难点知识解析

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宋神宗的动摇。

3.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4.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5.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没有真正给农民更大利益,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二、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三、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效果?

1.作用:王安石变法取得了重大成效,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增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失败:触犯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学习方法点拨

1.学习本课,首先要回顾上一课学习的内容,思考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的针对性及产生的作用。

2.对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要结合教材明确导致其变法失败的因素,另一方面又不要受教材的局限,从更深层次探究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综合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法的实施()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设军器监

答案 C

解析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因而盗贼减少了。故答案为C。

2.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答案 C

解析根据课本史实,A、B、D不准确,C项表述最为准确。

3.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请看下面这两幅漫画,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

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王安石变法因触动旧势力的利益而归于失败。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仍然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故④错,可排除。

4.(2010年泉州七中高二期中)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答案 B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司马光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他口中的所谓王安石周围的“谗佞”指那些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一、内容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知识疏理 (一)改革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使北宋形成积贫局 面。 ⑴出现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⑵弊端表现: A、冗兵: 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B、冗官: 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C、冗费: 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④每年给辽夏“岁币”。 ⑶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⑷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军事上:军事策略的失当和对辽夏战争的失败,使北宋形成积弱局面。 ⑴军事策略失当: ①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②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⑵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边境危机): ①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②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③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3、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政治危机) ⑴原因:①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②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⑵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4、“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⑴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⑵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 ⑶原因: ①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②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⑷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 2、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⑵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对变法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⑵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⑴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 ⑵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2、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过程: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通过三个探究让学生全面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探究一回忆本专题第一课的内容和本课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从必然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分析归纳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探究二从背景中总结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变法的指导思想。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思考: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并从论战中反映出变法的什么特点?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初步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及积极意义。 2、通过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掌握,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变法过程中,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各有不同的反响。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进行体验。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后强化演练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后强化演练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 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A 3.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答案:A 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注意“直接”两字,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B 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1.知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能力: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王安石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学习重难点】 通过材料归纳概括王安石变法每项措施出台的目的、具体内容、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学习过程】 一、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 2、 A 阅读本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试从“三冗、两积、内忧、外患”等方面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两积:积贫积弱 内忧: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外患:辽和西夏的威胁 B 结合A 题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猬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王安石变法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材料二:就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际效果,朱熹指出:“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1)材料一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具体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后果。回答第(1)问之前,应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关键词“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猬滥”“叛而为寇”等,把握材料的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概括。第(2)问突出识记能力;第(3)问要结合采取的措施带来的消极影响去分析判断。【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军权的措施;“财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财权的措施,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负责财政;“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行政权、司法权等措施。(3)北宋过分集权,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浩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由此导致北宋的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内容

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后强化演练 1.刘安世《元诚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这表明王安石() A.对上级趋炎附势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 C.对下级刚愎自用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 解析:“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性情执拗。 答案:B 2.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问题而实行的措施是() A.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 C.免役法D.均输法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是物资需求与供应,与物资流通有关,排除A、C两项;但其涉及官府,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排除B项。 答案:D 3.“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故本题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项错误。 答案:D 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D.市易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A、B、C三项主要是关于农业的措施,D项是维护市场的措施。 答案:D 5.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属于王安石富国之法的内容,而富国之法推行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针对的是北宋财政困难的问题。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7: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检测(四)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2.“市易之法,听人赊货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 A.杜绝高利贷盘剥 B.抑制土地兼并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3.(2017·泉州高二检测)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缓和了社会矛盾④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16·银川高二检测)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5.“煕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的是()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讲义:专题四 二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答案

二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的原因。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军事措施及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3.分析王安石变法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做出的改革尝试,认识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 一、富国 1.均输法 (1)内容: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发运使,必须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2)作用: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市易法 (1)内容:在开封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 (2)作用: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2)作用: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 (2)作用: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 5.农田水利法 (1)内容: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2)作用:使各地的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6.方田均税法 (1)内容: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 (2)作用:官僚和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税收,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

二、强兵 1.将兵法 (1)内容: ①精简裁并禁军,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以提高军队的素质。 ②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 (2)作用: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保甲法 (1)内容: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夜间则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2)作用: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3.保马法 (1)内容: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 (2)作用: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降低了马匹死亡率。 4.军器监 (1)内容: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武器的制造。 (2)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增加。 三、育才 1.内容 (1)科举改革: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 (2)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2.作用 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四、短暂的变法 1.根本目的 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2.积贫局面的改变 (1)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 (2)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3)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 (4)免役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扩大。 (5)农田水利法: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3.积弱局面的改变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3 人民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3 人民版选修1 一、措施 (一)、富民(理财措施): 1、均输法。 (1)原因:为了供应皇族和中央的消费物资,在各地设置了发运使,总管购买物资,运往首都。但发运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机囤积居奇,控制市场。 (2)内容: (3)影响: 2、市易法。 (1)内容: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 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2)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二)、强兵(军事措施): 1、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将禁军进行精简裁并,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加强了军队训练和战斗力,充实了边防力量。 2、保甲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3、保马法 (1)原因: (2)内容: (3)作用: 4、军器监 (1)原因;军器生产和管理非常混乱,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2)内容 (3)作用;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启发式教学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 5.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

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课外延伸 11.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 13.(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考点阐讲】 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 (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 【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王安石在理财、军事、人才方面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实现改革目的; 理解王安石变法时北宋的社会背景,体会改革的艰巨性;掌握改革成败的依据及改革留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史结合、材料展示、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把握王安石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王安石关心百姓,洞察民情,大无畏的革新精神;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充满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文学寄

托着他的理想,反映着他的心态,记录着他的沉浮。我们从中精选出三首代表性的诗作,这些诗浓缩了他变法前、中、后的三种心态,是改革的浓缩,再结合问题探究,希望同学们能对王安石和他的变法有更深刻、更细致的了解。 第一首诗《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评析:初涉官场的王安石,面对宦海沉浮,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结合下面的图示材料和北宋当时的时代背景,请同学们分析王安石不凡的抱负应当是什么?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及。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二:宋太祖建国之初,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

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专题卷4王安石变法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兼并 2.(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2题)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3.从推进改革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更科举及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营造社会舆论②造就改革派人才③统一思想认识④完善太学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23题)王安石变法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措施有 ①废除明经诸科②设置医学、武学等专门学校 ③进士科不考诗赋④依照才能、品德来选拔官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0题)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6.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却答应每年给辽送岁币。这说明() A.当时的民族关系和睦 B.北宋以屈辱的代价换取边境的安定 C.北宋以礼治国 D.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 7.(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1题)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库充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各项法令的具体成效;青苗法、免役法实行过程中的一些局限;保甲法的作用和表现;军器监的设立、保马法的实施、将兵法的推行、军队精简等方面的具体成效西部边境的巩固开发; (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作用; (3)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财富,如坚持改革的信念和“三不足”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前面两节的内容: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范仲淹首先进行了变法,史称庆历新政。但是,范仲淹的变法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面对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随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新的变法。

教师提出问题:范仲淹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述内容】 一.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 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 【合作探究】1:阅读P55【学思之窗】,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又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 (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 (2)变法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阶级不同(或集团利益不同),对变法就会有不同看法和态度。文彦博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变法必然会危机其自身利益;王安石代表了锐意改革的革新派,主张变法,富国强兵;宋神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希望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3)宋神宗支持变法。 4、司马光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 【合作探究】2: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理念违背经济规律,措施实施时过于激进) 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 ④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⑤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合作探究】3: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1)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 (2)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林则徐、王安石。 两句名言表达了温总理怎样的情感?不畏艰难,坚持改革。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引言高度概括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中心内容、结果及其影响,从而使我们对王安石变法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在引言中还列举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点,这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三个要点,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在学习建议中,除了提供给学生的那些学习方法以外,更重在强调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学习水平,协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升自己全面客观理解历史和社会的水平,避免孤立片面地来学习和理解历史。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状况不是十分理想。学生刚入学时我以前要求他们评价自己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情况。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写到因为中考开卷考试,所以初中时学习历史仅仅兴之所致,几乎没有形成什么总体的框架,即使有印象也是残留的片段。这就对高中阶段基于专题模式的教学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不过,通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即使如此,如何在按专题编写难度颇大的教材和基础知识缺乏的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紧迫的课题。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A课程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C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导言,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

专题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论证

王安石变法教案

王安石变法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说出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 (2)识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3)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获取整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3)通过研读史料,学会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改革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2)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正确评价变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这段材料? 学生:在“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教师:哪三不足?大家能说一下吗? 学生略做思考。 教师:同学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教师:“三不足”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思想史上一笔具有永恒光辉和现实意义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近千年前的北宋 重温王安石是如何以三不足精神为指导进行变法的。首先大家看屏幕,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看屏幕。 (二)预习诊断 教师:同学们根据导学案已经对本单元和必修中的相关内容做了预习,下面我要检测一下预习效果。请同学思考屏幕上这道题。同桌间可以交换一下意见。 【模块链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哪些 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你的预习成果? 学生甲回答:措施(1)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学生乙回答影响(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学生丙回答联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积贫积弱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的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

王安石变法

中国财政史 之王安石变法 张婷婷 (财经学院财政10 学号:1190110014023) 摘要: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均输法;二农田水利法;三青苗法;四募役法;五方田均税法;六市易法;七将兵法;八保甲法;九保马法;十军器监法。"虽然历史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失败的变法活动,那么即使是一次失败的变法,那么我们也还是可以从得到启示。 关键字:王安石变法背景影响评价启示 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所经历的变革都在不断的推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变革更是对国家的繁荣昌盛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虽然有些变法失败了,但是仍然对后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代明君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那就让我们以史为镜进行探索,直面王安石变法,同时对我国现代化改革进行有益的借鉴。 千百年来,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褒贬不一,而作为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应该是那些正面的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吗?梁启超则对王安石变法给予了这样的肯定“作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却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的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千倾之坡,其气节岳然若万刃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功,适用于时代之要求而求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能废。”梁启超对王安石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那我们从中又能够学到什么呢?

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当时的北宋阶级矛盾尖锐。而同时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同时西夏与辽国不断产生冲突。当然也免不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当时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激烈。同时“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三冗”指的就是:冗官、冗兵、冗费。冗官,指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冗费,冗官、冗兵,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而“积贫”“积弱”,导致百姓生活困难。“积贫”“指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形成”。“积弱”指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而“三贫两积”问题则不断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这时王安石变法就应运而生了。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机构改革、赋税改革、兴修水利、军队改革、改革科举、等几个重大改革。这里我只针对其经济改革方面对王安石变法做一个简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方田均税: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2、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和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营造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体验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理解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学习改革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教师创设情 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 交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利用《杨家将》的故事导入,提问为何杨家将经常和边疆民族的战争连绵不断,这些战争的结果如何?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提示: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布置兵力,造成边患迭起。从而再引入“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局面的教学。 讲授新课: 一、变法的背景:(假设你生活在北宋宋仁宗时期,请分别站在农民、军人、政府官员的立场上分析你的幸福指数有多少) 1、——“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展示让人震惊的几个数字 投影1 北宋官员人数,士兵人数,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宋真宗1万17万24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宋仁宗宋英宗宋真宗91万126万宋英宗宋仁宗宋英宗所出无余剩2408万余贯欠缺1500万余贯 投影2: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项目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投影3: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投影4: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问题探究:从以上一组材料中,你感觉当时北宋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王安石变法》教案

《王安石变法》教案 【理一理】教学思路:本课的基本线索:变法背景——变法内容——价变法结局及评 【想一想】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在诗坛上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对他的诗词也是耳熟能详的,例如《元日》《梅花》等,同时他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列宁曾这样评价他:"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北宋中期由王安石主持的一场变法运动,在学习王安石变法之前,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一首诗,之后,请同学们思考: 节选的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北宋时期农民的苦难,展现了北宋中期社会中存在什么样的弊病?——“积贫积弱”: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正课讲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的建立及北宋中央集权的巩固,“陈桥兵变”这戏剧性的一幕,使得宋太祖赵匡胤顺利登基,建立北宋政权,并且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新建立的北宋王朝,然而这些集权措施给北宋带 来经济繁荣的同时,它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王安石变法》教案 【理一理】教学思路:本课的基本线索:变法背景——变法内容——变法结局及评价 【想一想】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在诗坛上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对他的诗词也是耳熟能详的,例如《元日》《梅花》等,同时他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列宁曾这样评价他:"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北宋中期由王安石主持的一场变法运动,在学习王安石变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