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十章 波动学基础

第十章 波动学基础

第十章 波动学基础
第十章 波动学基础

第十章 波动学基础

§10-1波动的基本概念

一、常见机械波现象 1、水面波。

把一块石头投在静止的水面上,可见到石头落水处水发生振动,此处振动引起附近水的振动,附近水的振动又引起更远处水的振动,这样水的振动就从石头落点处向外传播开了,形成了水面波。 2、绳波。

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拉紧并使之上下振动,这端的振动引起邻近点振动,邻近点的振动又引起更远点的振动,这样振动就由绳的一端向另一端传播,形成了绳波。 3、声波。

当音叉振动时,它的振动引起附近空气的振动,附近空气的振动又引起更远处空气的振动,这样振动就在空气中传播,形成了声波。 二、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两个条件 1、波源。如上述水面波波源是石头落水处的水;绳波波源是手拉绳的振动端;声波波源是音叉。

2、传播介质。如:水面波的传播介质是水;绳波的传播介质是绳;声

波的传播介质是空气。

说明:波动不是物质的传播而是振动状态的传播。 三、横波与纵波

1、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垂直。如 绳波。

2、纵波:(1)气体、液体内只能传播纵波,而固体内既能传播纵波又能传播横波。

(2)水面波是一种复杂的波,使振动质点回复到平衡位置的力不是一般弹性

力,而是重力和表面张力。

?????

???

?

??

(3)一般复杂的波可以分解成横波和纵波一起研究。

四、关于波动的几个概念

1、波线:沿波传播方向带箭头的线。

2、同相面(波面):振动位相相同点连成的曲面。同一时刻,同相面有任意多个。

3、波阵面(或波前):某一时刻,波源最初振动状态传播到的各点连成的面称为波阵面或波前,显然它是同相面的一个特例,它是离波源最远的那个同相面,任一时刻只有一个波阵面。(或:传播在最前面的那个同相面)

4、平面波与球面波

(1)平面波:波阵面为平面。

(2)球面波:波阵面为球面。

图10-1

*: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波线与波阵面垂直。

五.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波速

波长λ

波长λ:同一波线上位相差为π2的二质点间的距离(即一完整波的长度)。

在横波情况下,波长可用相邻波峰或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表示。如下图。

在纵波情况下,波长可用相邻的密集部分中心或相邻的稀疏部分中心之间的

距离表示。

波的周期T

图10-2

波的周期T: 波前进一个波长距离所用的时间(或一个完整波形通过波线上某点所需要的时间)

波动频率v :单位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中包含的完整波形数目。可有

T v 1

= (1-1)

说明:由波的形成过程可知,振源振动时,经过一个振动周期,波沿波线传出一个

完整的波形,所以,波的传播周期(或频率)=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由此可知,波在不同的介质中其传播周期(或频率)不变。

波速μ

波速μ:某一振动状态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单位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可有

T

v λ

λμ=

= (1-2)

对弹性波而言,波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惯性和弹性,具体地说,就是决定于介质的质量密度和弹性模量,而与波源无关。

横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为:ρ

μN

=

纵波速度为:ρ

μB

=

(液、气、固体中)

对大多数金属,Y B ≈,∴ρ

μY

=

式中 N :固体切变弹性模量

B :介质的体积弹性模量 Y :杨氏弹性模量

ρ:介质质量密度

说明:波动速度与质点振动速度是不同的物理量。

§10-2 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一、简谐波及波动方程

1、简谐波:当波源作谐振动时,介质中各点也都作谐振动,此时形成的波称为简谐波

又叫余弦波或正弦波。

*一般地说,介质中各质点振动是很复杂的,所以由此产生的波动也是很复杂的,但是可以证明,任何复杂的波都可以看作是由若干个简谐波迭加而成的。因此,讨论简谐波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2、简谐波的波动方程:设任一质点坐标为x ,t 时刻位移为y ,则()t x f y ,=关系即为

波动方程。

二、波动方程建立

如图所示,谐振动沿+x 方向传播,∵与x 轴垂直的平面均为同相面,∴任一个同相面上质点的振动状态可用该平面与x 轴交点处的质点振动状态来描述,因此整个介质中质点的振动研究可简化成只研究x 轴上质点的振动就行了,设原点处的质点振动方程为

()?ω+=t cos A y 0

式中,A 为振幅,ω为角频率,?称为初相。

图10-3

设振动传播过程中振幅不变(即介质是均匀无限大,无吸收的)为了找出波动过程中任一质点任意时刻的位移,我们在ox 轴上任取一点p ,坐标为x ,显然,当振动从o

处传播到p 处时,p 处质点将重复o 处质点振动。∵振动从o 传播到p 所用时间为V

x

所以,p 点在t 时刻的位移与o 点在??

? ??

-V x t 时刻的位移相等,由此t 时刻p 处质点位移为

??

?

???+??? ??-=?ωv x t cos A y p (10-3)

同理,当波沿-x 方向传播时,t 时刻p 处质点位移为

??

?

???+??? ??+=?ωv x t cos A y p (10-4)

利用 πνω2=

??

?

??==λνλν1v /v 或

由式(10-3)、(10-4)有

(10-5)

式(10-5)中,“-”表示波沿+x方向传播;“+”表示波沿-x方向传播。(为方便,下p 标省略)。式(10-5)称为平面简谐波方程。根据位相(或πν

ω2

=)关系,式(10-5)又可化为

(10-6)

注意:(1)原点处质点的振动初相?不一定为0;

(2)波源不一定在原点,因为坐标是任取的。

三、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

1、x、t均变化时,()t x y

y,

=表示波线上各个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t x y

y,

=为波动方程。

2、

x

x=时,()t x y

y,

=表示

x处质点在任意t时刻位移。波动方程()t x y

y,

=变成

x处质点振动方程()t y

y=。

3、

t

t=时,()0,t x y

y=表示

t时刻波线上各个质点位移。波动方程()t x y

y,

=变成了t时刻的波形方程()x y

y=。

4、x、t均一定,()00,t

x

y

y=表示

t时刻坐标为

x处质点位移。

例10-1:横波在弦上传播,波动方程为

()x

t

y5

200

cos

02

.0-

=π (SI)

求:(1)?

=

μ

λ、

、T

v

A

(2)画出s

s

t005

.0

0025

.0、

=时波形图。

解:(1)?

?

?

?

?-

=

?

?

?

?

?-

=

??

?

?

?

?

-

=

λ

π

λ

π

μ

πω

x

T

t

A

x

vt

A

x

t

A

y2

cos

2

cos

2

cos

此题波动方程可化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01

.0

2

cos

02

.0

4.0

100

2

cos

02

.0

40

200

cos

02

.0

x

t

x

t

x

t

π

π

由上比较知: m A 02.0= s m /40=μ Hz v 100= m 4.0=λ s T 01.0=

另外:求λμ、可从物理意义上求

(a )λ=同一波线上位相差为π2的二质点间距离

设二质点坐标为x 1、x 2(设x 2> x 1),有

()()πππ25200520021=---x t x t ,得

m x x 4.05

2

12==-=λ

(b )μ=某一振动状态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设1t 时刻某振动状态在1x 处,2t 时刻该振动状态传到2x 处,有

()()221152005200x t x t -=-ππ ?

()()12122005t t x x -=-,得 s m t t x x /405

2001212==--=μ

(2)一种方法由波形方程来作图(描点法),这样做麻烦。此题可这样做:画出0=t 时波形图,根据波传播的距离再得出相应时刻的波形图(波形平移)。平移距离

λμ41

1.00025.04011==?=?=?t x

λμ2

1

2.0005.04022==?=?=?t x

图10-4

????

??

???

?

?

§10-3波的能量

波的传播过程就是振动的传播过程。波到哪里,哪里的介质就要发生振动,因而具有动能;同时由于介质元的变形,因而具有势能,因此波传到哪里,哪里就有机械能。这些机械能来自于波源。可见,波的传播过程即是振动的传播过程,又是能量传递过程。在不传递介质的情况下而传递能量是波动的基本性质。 一、波的能量

下面以简谐纵波在一棒中沿棒长方向传播为例,推导出波的能量公式。如图所示,取x 轴沿棒长方向,设波动方程为

???

?

??-=μωx t A y cos 在波动过程中,棒中每一小段将不断地压缩和拉伸。

图13-7

在棒上任取一体积元BC ,体积dV ,棒在平衡位置时,B 、C 坐标分别为x ,dx x +,即BC 长为dx 。设棒的横截面积为S ,质量密度为ρ,体积元能量为

p k dW dW dW +=

动能2

22121??

?

???==dt dy dV dmV dW k ρ

???

?

??-?=μωωρx t A dV 222sin 21 势能?=p dW

设t 时刻,A 、B 端位移分别为y 、dy y +,∴体积元伸长量为dy 。设在体积元端面

上由于形变产生的弹性恢复力大小为f ,可知,协强为S

f

,协变为dx dy ,由杨氏弹性模

量定义有:

dx

dy Y S f =(Y 为杨氏弹性模量)

?dx

dy SY

f = 按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性恢复力值为

kdy f = 由上二式有:dx YS

k =

? ()()2

2/2

121dy dx YS dy k dW p ??==

2

22121??

? ??=??? ??=dx dy YdV dx dy YSdx ∵ρ

μY

=

∴2ρμ=Y

∵()t x y y ,= ∴

dx dy 应写成x y ??,可有???

?

??-=??μωμωx t A x y sin ? ?????

????? ??-?=μωωρx t A V dV V dW p 22222

sin 21 ???

?

??-=

μωωρx t A dV 222sin 21 可得

????

?-=+=μωωρx t A dV dW dW dW p k 222sin

(10-7)

讨论:(1

???

?

??-==μωωρx t A dV dW dW p k 222sin 21 (2)波动中体积元的能量与单一谐振动系统的能量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单一谐振动的系统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动能最大时,势能最小,势能最大时,动能最小,系统机械能守恒。在波动情况下,任一时刻任一体积元的动能与势能总是随时间变化的,变化是同步的,值也相等,这说明体积元总能量不能为常数,即能量不守恒(体积元)

(3)波动中体积元能量不守恒原因:每个体积元都不是独立地做谐振动,它与相邻的体积元间有着相互作用。因而相邻体积元间有能量传递,沿着波传播方向,某体积元从前面介质获得能量,又把能量传递给后面介质,这样,通过体积元不断地吸收和不断传递能量,∴波动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 波动的能量密度w :单位体积内波动能量。

???

?

??-==

μωρωx t A dV dW w 222sin 可知,w 是t 的函数。平均能量密度w :

?????

?

??-==T T dt x t A T wdt T w 02220sin 11μωρω dt x t T

A T

????

?

?

????? ??--=02

22cos 1211μωρω ???

??????? ??--=?T dt x t T T A 0222cos 21211μωρω 222

1

A ρω=

(10-8)

二、能流密度

如上所述,波的传播过程就是能量传播过程,因此可引进能流和能流密度概念。 1、平均能流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能量称为能流。 如图所示,设S 为介质中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一面积, ∴通过S 的能流=以S 为底V 为高的柱体内的能量。 ∵这体积内能量是变化的。∴可用平均值来表示。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平均能量称为

平均能流。

由上可知,通过S 的平均能流为

P =平均能流密度?柱体体积

S w μ?=

(10-9)

式中: w 为平均能量密度

V 为波速

S 为面积

2、能流密度

(10-10)

???

??

??

3、平面波和球面波振幅 (1)平面波

在推导平面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时,假定介质中各点振幅不变。现从能量角度

来看一下振幅不变的含义。如图所示,设垂直于波传播方向上有两平面1S 、2S (21S S =),

此二平面构成了一柱体的二底面。设1P 、2P 为通过1S 、2S 的平均能流,有

121211121

VS A VS w P ρω== 22222

222

1VS A VS w P ρω== 若21A A =,则21P P = (21S S =) 图10-9

也就是说,如果振幅不变,则通过1S 、2S 的平均能流相等,有多少能量通过1S 进入柱体内,就有多少能量通过2S 流出此柱体,这说明了介质不吸收能量。因此,介质中各点振幅相同表明了介质不吸收能量。(平面波情况) (2)球面波情况

在球面波情况下,假设介质不吸收能量,则振幅是否不变呢?分析如下。设在距波源o 为1r 、2r 处取二球面(如图),面积分别为1S 、2S ,通过1S 、2S 的平均能流为

121211121

VS A VS w P ρω== 2

2222222

1VS A VS w P ρω== ∵介质不吸收能量 ∴ 21P P =

即 22

2

121S A S A = ?

1

2

1221r r S S A A == 可知,r

A 1

∴波动方程为 ???

?

??-=μωx t r A y cos 图10-10 式中:r 为离波源的距离。A 为离波源为单位距离时的振幅。

例10-5:一简谐空气波,沿直径为m 14.0的圆柱形管传播,波的强度为23/109m W -?,

频率为Hz 300,波速为s m /300。求:1)波的平均能量密度和最大能量密度;2)每两个相邻同相面间的波中含有的能量。 解:(1)∵V w I =

∴353

/103300

109m J I w --?=?=

=μ ∵能量密度为 ???

?

??-=μωρωx t A w 222sin

∴35522max /10610322m J w A w --?=??===ρω

????

?????

?

?

??

(2)题中相邻同相面间波含能量为

λS w w W ?=?=?体积

J v d w 72

521062.4300

300214.014.31032--?=?

??? ?????=???? ???=μπ §10-4 波的叠加

一、波的叠加原理

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源发出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情况。把两个小石块投在很大的静止的水面上邻近二点,可见从石头落点发出二圆形波互相穿过,在他们分开之后仍然是以石块落点为中心的二圆形波。说明了他们各自独立传播。当乐队演奏或几个人同时讲话时,能够辨别出每种乐器或每个人的声音,这表明了某种乐器和某人发出的声波,并不因为其他乐器或其他人同时发声而受到影响。通过这些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可总结出如下的规律:

几列波在传播空间中相遇时,各个波保持自己的特性(即频率、波长、振动方向、振幅不变),各自按其原来传播方向继续传播,互不干扰。在相遇区域内,任一点的振动为各列波单独存在时在该点所引起的振动的位移的矢量和。这个规律称为波的迭加原理或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二、波的干涉 1、波的干涉含义

一般地说,频率不同,振动方向不同的几列波在相遇各点的合振动是很复杂的,迭加图样不稳定。现在。来讨论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情况,即 (1)振动方向相同 (2)频率相同 (3)位相差恒定

这样两列波迭加问题。当两列波在空间中某点相遇时,各个波在该点引起的振动位相是一定的(当然在不同点的这个位相可能不同),因此该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是恒定的。由此可知,如果两列波在空间某点相互加强(即合振幅最大),则这些点上始终是相互加强的,如果两列波在空间中某些点相互减弱(即合振幅最小),则在这些点上始终是相互减弱,可见迭加图样是稳定的。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干涉现象,相应的波称为相干波,相应的波源称为相干波源。(前面的(1)、(2)、(3)为相干条件)

、干涉加强或减弱的条件

设有相干波源1S 、2S ,其振动方程为、

()111cos ?ω+=t A y ()222cos ?ω+=t A y

由波的迭加原理知,此二波在p 点引起的合振动=这两 列波单独存在时在p 点引起位移的代数和(∵在此振动 方向一致)∵此二波频率相同、而又在同一介质中传播

(即波速相同),∴二波波长相同,设为λ。此二波在p 图10-15 点引起的振动分别为

???

? ??

-+=λπ?ω11112cos r t A y ???

? ??

-+=λπ?ω22222cos r t A y p 点合成振动:

???

? ??

-++???? ??-+=+=λπ?ωλπ?ω222111212cos 2cos r t A r t A y y y (10-11) 对同方向、同频率振动合成,结果为

()?ω+=t A y cos

其中:??++=cos 2212

221A A A A A

??=在p 处二振动的相位差

???? ??

--???? ?

?-=λπ?λπ?1222r r ?(很重要) ()λ

π??12122r

r ---=

???? ??-+???? ?

?-???

? ??-+???? ?

?

-=

λπ?λπ

?λπ?λπ

??2221112221112cos 2cos 2sin 2sin r A r A r A r A tg

讨论:(1)()πλ

π???k r

r 221212±=---=? ),2,1,0(???=k 时,21A A A +=

(振幅最大,即振动加强)

()()πλ

π

???1221

212+±=---=?k r r ),2,1,0(???=k 时,21A A A -=

(振幅最小,即振动减弱) (2)12??=(=波源初相相同)时,

2

212λ

δk

r r ±=-= ),2,1,0(???=k 时,21A A A +=(振动加强)

()2

1212λ

δ+±=-=k r r ),2,1,0(???=k 时,21A A A -=(振动减弱);12r r -=δ表示二波源到

考察点路程之差,称为波程差。由上可知,12??=时,波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时,干涉加强,波程差等于半波长奇数倍时,干涉减弱。

说明:干涉加强与减弱,不仅与波源振动初相差()12??-有关,而且也与波程差

12r r -=δ 引起的位相差λ

δ

π

2有关。

例10-6:A 、B 为同一介质中二相干波源,其振幅均为cm 5,频率为Hz 100。A 处为波峰时,B 处恰为波谷。设波速为s m /10。试求p 点干涉结果。 解:p 点干涉振幅为

??++=cos 2212

221A A A A A

()λ

π

???AP

BP r r ---=?212

由题意知:

π??-=-A B (B 比A 位相落后)

m AB AP r BP 2522=+= m r AP 15=

m v

1.0==

μ

λ

?

ππ

π?2011

.015

5.22-=---=? 图10-16 ? 0=A ()21A A =

即干涉静止不同。

强调:干涉加强与减弱条件。

例10-7:A 、B 为同一介质中二相干波源,振幅相等,频率为Hz 100,为B 波峰时,A 恰

为波谷。若A 、B 相距m 30,波速为s m /400。求:A 、B 连线上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位置。

图10-17

解:如图所取坐标

(1)A 、B 间情况。任一点p ,二波在此引起振动位相差为

()λ

π????AP BP A B r

r ---=2

()λπ

πx x ---=302 m v

V

4100

400

==

=λ ()ππx --=15 x ππ+-=14

当()π??12+=k ),,,k (???±±=210时

坐标为x 的质点由于干涉而静止。(二振幅相同),即 ()πππ1214+=+-k x

? 152+=k x ),,,k (7210±???±±=

(2)在A 左侧情况,对任一点Q ,两波在Q 点引起振动位相差为:

()πππλπ???144

30

22-=-=---=?AQ BQ A B r r

可见,A 外侧均为干涉加强,无静止点。

(3)在B 点右侧情况。对任一点S ,两波在S 点引起的振动位相差为

()πππλπ???16430

22-=--=---=?AS BS A B r r

可见,在B 右侧不存在因干涉静止点。

强调:干涉加强与减弱条件。

基础护理学第12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 【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 执行给药原则中,下列首要的是 A.遵医嘱给药 B.给药途径要准确 C.给药时间要准确 D.注意用药不良反应 E.给药过程中要观察疗效 2. 剧毒药及麻醉药的最主要保管原则是 A.与内服药分别放置 B.放阴凉处 C.装密封瓶中保存 D.应加锁并专人保管,认真交班 E.应有明显标签 3. 剧毒药瓶上的标签颜色是 A.蓝色 B.红色 C.黑色 D.绿色 E.黄色 4.应放在4℃冰箱内保存的药物是 A.氨茶喊 B.苯巴比妥钠 C.泼尼松(强的松) D.胎盘球蛋白 E.青霉素 5.发挥药效最快的给药途径是 A. 口服 B.外敷C吸入 D.皮下注射 E.静脉注射 6.股静脉的穿刺部位为 A.股动脉内侧0.5cm B.股动脉外侧0.5cm C.股神经内侧0.5cm D.股神经外侧0.5cm E.股神经和股动脉之间 7.在超声波雾化器工作原理中,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的装置是 A.超声波发生器 B.雾化罐透声膜C雾化罐过滤器

D.晶体换能器 E.电子管 8.超声波雾化器在使用过程中,水槽内的水温超过多少时应及时调换冷蒸馏水A. 30℃B. 40℃ C. 50℃ D. 60℃ E. 0℃ 9.肌内注射时,选用联线法进行体表定位,其注射区域正确的是 A.髂嵴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 B.髂嵴和尾骨联线的中1/3处 C.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 D.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中1/3处 E.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后1/3处 10.肌肉小剂量注射选用上臂三角肌时,其注射区是 A.三角肌下缘2~3横指处 B.三角肌上缘2-3横指处 C.上臂内侧,肩峰下2 ~3横指处 D.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 E.肱二头肌下缘2~3横指处 11.静脉注射过程中,发现患者局部肿胀、疼痛、试抽有回血,可能的原因是 A.静脉痉挛 B.针头刺人过深,穿破对侧血管壁 C.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外 D.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内壁 E.针头刺入皮下 12.氧气雾化吸入时,氧流量应调至 A.0.5L/min B.1-2L/min C.2-4L/min D.6-8L/min E.8~10L/min 13.臀大肌注射时,应避免损伤 A.臀部动脉 B.臀部静脉 C.坐骨神经 D.臀部淋巴 E.骨膜 14.小儿头皮静脉注射,应除外的是 A.贵要静脉 B.耳后静脉 C.额静脉 D.枕静脉 E.颞浅静脉 15.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苜选药物是 A.盐酸异丙嗪 B.去氧肾上腺素C盐酸肾上腺素 D.异丙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16.青霉素皮内注射的剂量是、20~50U

第四章波动学基础

第十章波动学基础 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机械波形成和传播的条件。 2、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表达式的方法。 3、了解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 4、掌握两波干涉时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5、理解波的干涉、了解行波和驻波。 本章教学内容 §10-1波动的基本概念 §10-2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10-3波的能量 §10-4波的叠加 §10-1机械波的形成波长周期波速 一、机械波 1、机械波的定义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机械振动称为波源,参与振动传播的物质为介质。水波,绳形成的波,弹簧形成的波,声波等 2、产生机械波的必要因素: (1)首先要有一个振动的物体,即波的激发源,称为波源。 (2)波源的外面,还得有能够随波源而振动的介质,称为弹性介质,故机械波又称为弹性波。 形成机械波必须要求介质有弹性,没有弹性或完全刚性的介质内是不能形成机械波的。在弹性介质中,各质点间是以弹性力互相联系的。已经开始振动的质点要依靠这种弹性力的作用来维持振动,还没有开始振动的质点也要依靠这种弹

性力的作用而陆续介入振动,使振动的状态传播出去,形成波动。由此可见,波源和弹性介质是机械波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3、波的分类 按照波速和质点振动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两个类型。 (1)横波 我们来分析一个简单的、理想的模型,看机械波是如何由波源产生并在介质中传播的。如下图所示,一根绳子沿x轴放置,绳子的左端o点有一个波源,它在进行简谐振动。波源带动绳子,就有波不断从o点生成,并沿x轴向前传播。波的图形称为波形,对于机械波来说,波的传播过程也就是波形推进的过程。波的传播速度称为波速,观察表明,波在绳子上是匀速传播的。随着时间的延续,可以看到,波源随时间的余弦振动在空间被匀速地展开,也生成一条余弦曲线,曲线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不断向前平移。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在图中我们只作出了从t=0开始从o点发出的波形(实际上波形应该是一直向前伸延的)。 在什么讨论中,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要把波的传播速度和质点的振动速度区分开来。在图中可以看出,波速是振动状态传播的速度,它是匀速率的,波一直向前传播;而波动中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是质点的运动速度,是往复变化的,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运动而并不随波逐流。 下面我们定量地讨论这个模型。我们用x表示波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用y表示它们振动的位移。于是,图中o点的振动方程为 0cos() 2 y A t π ω =- t=0时(见最上面一个图),o点的相位是-π/2,它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在向正方向运动。到t=T/4时,o点的相位变为0, 它的位移为正最大。此时o点的下一个考察点 a点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在向正方向运动, 即相位为-π/2,这正是t=0时o点的相位。到

基础护理学第十章饮食与营养习题

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1.人体得重要热量来源 (A) A、蛋白质B、脂肪C、碳水化合物D、维生素 2.下列哪种元素以化合物得形式出现(A) A、碳、氢、氧、氮B、钾、钠、铁 C、钙、镁、磷D、铁、锌、铜 3.钾、钠、钙、镁得作用 (B) A、构成机体重要材料B、维持肌肉、神经细胞兴奋性 C、促进生长发育D、酶系统得激活剂 4.脂溶性维生素就是 (A) A、维生素A、DB、维生素A、B C、维生素D、CD、维生素PP,、M 5.根据体重公式计算。属于正常范围得体象:(A) A、±10% B、10-20%C、 10-20% D、>10% 6.为增加组织修补能力应多给予(B) A、碳水化合物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 7.为成人进行管喂饮食插入胃管深度(C) A、35-40cm, B、40-45cm C、45-55cm D、50-55cm 8.鼻饲插管过程中,病人发生呛咳,呼吸困难时应(D) A、嘱病员作深呼吸B、将病员头部抬高 C、拨管重插D、停止片刻,嘱深呼吸,再轻轻插入 9.插胃管时反复插管可致(C)

A、胃粘膜损伤B、声带损伤 C、食管损伤D、口腔粘膜损伤 10.为提高昏迷病人鼻饲插管得成功率,在插管前应采取得措施(A)A、使病人头向后仰B、使病人头向前仰 C、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再插D、使病人下颌向前仰 11、鼻饲法操作错误得做法就是(C) A、鼻饲量在刚开始灌注时不超200ml B、应检查胃管就是否通畅 C、检查胃管就是否在胃内可注少量温开水 D、如灌入药物,先将药片研碎溶解 12.禁忌使用管喂饮食得病人就是(D) A、昏迷病人B、口腔手术病人 C、食管狭窄得病人D、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病人 13.给昏迷病人插胃管时,当插入咽喉部将下颌贴近胸骨柄就是为了 (A) A、增大咽喉部通道弧度B、顺利通过气管分叉处 C、顺利通过膈肌D、减少胃道粘膜损伤 14.对病人得饮食护理工作中,以下哪种做法不妥(B) A、双目失明者可帮助她进食B需停止治疗,保证进食 C、尊重病人对饮食选择D需喂食者,可按其习惯行事 15.为病人管喂饮食后,再灌入少量温开水,其目得就是(D) A、使病人温暖、舒适B、便于测量、记录准确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10章(饮食与营养)习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A1 型题 1. 下列物质中能够保护细胞膜,防治坏血病的是 A. Vit A B. VitB C.VitC D.Vit D E. Vit E 2. 正常成人每日需水量是 A. 200 - 500ml B. 500 ~ 1000ml C. 1500 - 2000ml D. 2000 - 3000ml E. 3000 ~ 4000ml 3. 下列矿物质中构成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是 A. 钙 B. 碘 C. 锌 D. 铁 E. 镁 4. 为适应不同病情需要, 医院饮食分为 A. 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B. 基本饮食、普通饮食、试验饮食 C. 治疗饮食、普通饮食、试验饮食 D. 普通饮食、流质饮食、软质饮食 E. 普通饮食、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 (二)A2 型题 5. 女性,26 岁, 生长在山区,因长期甲状腺素合成不足而乏困、情绪低落,对 这个患者应该注意补充 A. 钙 B. 碘 C. 锌 D. 铁 E. 镁 6. 男性,9 岁,诊断为贫血,考虑该患儿可能缺乏的微量元素为 A. 钙 B. 碘 C. 锌 D. 铁 E. 镁 7. 男性,56 岁心脏病患者需要低盐饮食。护士应告诉患者其每日食盐不可超过 A.1g B.2g C. 3g D. 4g E.5 g 8. 女性,63 岁冠心病患者需要无盐饮食。护士应告诉患者其每日饮食中钠含量 应低于 P125 A.0.5g B. 0.7g C l.Og D. l.5g E.2. Og 9. 女性,49 岁心衰患者需要低钠饮食。护士应告诉患者其毎日饮食中钠含量应 低于 A.0.5g B. 0. 7g C. l.Og D l.5g C. 2.Og

基础护理学第12章试题及答案

基础护理学第11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药瓶上贴有明显标签:内服药标签为(蓝色边)、外用药为(红色边)、剧毒药和麻醉药为(黑色边)。 2、在执行药疗时,护士应做到三查七对,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七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3、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服)、(吸入)、(皮肤黏膜用药)、(直肠给药)以及(注射)等。 4、根据皮内注射的目的选择部位:如药物过敏试验常选用(前臂掌侧下段);预防接种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局部麻醉则选择(麻醉处)。 5、皮内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o)刺入皮内。 6、皮下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o~40o),快速此入皮下。注射部位,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也可选用(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前侧和外侧)。 7、肌内注射最常用的部位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8、臀大肌注射的定位方法有两种:即(十字法)、(连线法)。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好选择(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 9、药物过敏试验法,青霉素过敏试验法注入剂量为(20~50U),破伤风为(15U),链霉素为(250U)。

10、局部给药的方法有(滴药法)、(插入法)、(皮肤给药)、(舌下用药)。 二、名词解释。 1、口服给药:是临床上最常用、方便、经济、安全、适用范围广的给药方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目的。 2、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体内的方法。 3、臀大肌注射定位法: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之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止于股骨上部。 4、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区。 5、雾化吸入法:是应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细小雾滴以气雾状喷出,使其悬浮在气体中经鼻或口由呼吸道吸入的治疗方法。

基础护理学第12章 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习题】一、选择题型题(-)A1下列首要的是1. 执行给药原则中,C.给药时间要准确 B.给药途径要准确遵医嘱给药A. 给药过程中要观察疗效 E. D.注意用药不良反应 剧毒药及麻醉药的最主要保管原则是2. C.装密封瓶中保存 A.与内服药分别放置 B.放阴凉处 E.应有明显标签 D.应加锁并专人保管,认真交班 3. 剧毒药瓶上的标签颜色是黄色E. C.黑色 D.绿色 A.蓝色 B.红色 ℃冰箱内保存的药物是应放在44.) C.泼尼松(强的松 B.苯巴比妥钠氨茶喊A. E.青霉素 D.胎盘球蛋白 5.发挥药效最快的给药途径是吸入 C A. 口服 B.外敷 静脉注射D.皮下注射E.股静脉的穿刺部位为6.0.5cm B.股动脉外侧股动脉内侧0.5cm A.0.5cm D.股神经外侧0.5cm C.股神经内侧 股神经和股动脉之间E.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的装置是7.在超声波雾化器工作原理中,C雾化罐过滤器 B. 雾化罐透声膜超声波发生器A. 电子管 E. D.晶体换能器 超声波雾化器在使用过程中,水槽内的水温超过多少时应及时调换冷蒸馏水8.℃E. 0 ℃D. 60 ℃C. 50 ℃B. 40 ℃A. 30. 肌内注射时,选用联线法进行体表定位,其注射区域正确的是9.处B.髂嵴和尾骨联线的中 1/31/3处 A.髂嵴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D.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中1/3C.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处

1/3处E.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后10.肌肉小剂量注射选用上臂三角肌时,其注射区是横指处B.三角肌上缘2-3 A.三角肌下缘2~3横指处 横指处,肩峰下2-3 D.上臂外侧C.上臂内侧,肩峰下2 ~3横指处 横指处E.肱二头肌下缘2~3静脉注射过程中,发现患者局部肿胀、疼痛、试抽有回血,可能的原因是11. B.针头刺人过深,穿破对侧血管壁 A.静脉痉挛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内壁D. C.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外 针头刺入皮下E.氧气雾化吸入时,氧流量应调至12.E.8~10L/min C.2-4L/min D.6-8L/min B.1-2L/min A.0.5L/min 臀大肌注射时,应避免损伤13. E.骨膜臀部淋巴 B.臀部静脉 C.坐骨神经 D. A.臀部动脉 小儿头皮静脉注射,应除外的是14.E.颞浅静脉 D.枕静脉 A.贵要静脉 B.耳后静脉 C.额静脉15.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苜选药物是C盐酸肾上腺素 B.去氧肾上腺素 A.盐酸异丙嗪E.去甲肾上腺素 D.异丙肾上腺素 20~50U16.青霉素皮内注射的剂量是、 E.150U D.1OOU C.80U A.10U B.40U 17.链霉素皮内注射的剂量是A.0.25U B. 2.5U C. 25U D. 250U E.2500U 18.接受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的患者出现轻微反应时,护士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立即停止注射,迅速给予抢救处理A. B.立即报告医生 C.重新开始脱敏注射 D.停止注射,待反应消退后,减少剂量增加次数注射 E.注射苯海拉明抗过敏19.过敏性休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原因是 C.脑组织缺氧 A.肺水肿 B.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通透性增加E.肾衰竭D. 毛细血管扩张, 破伤风抗毒素试验液的剂量是每毫升含20.C. 150U D. 200U B. 20U

最新生理学-第10章-自测

一、单选题(共1560 题,每题 1 分)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组离子的通透性? A.Na+,K+,Cl-,尤其是对K+ B.Ca2+,K+,Cl- ,尤其是对Ca2+ C.Na+,K+,尤其是对Na+ D.K+,Cl-,尤其是对Cl- E.K+,Ca+,Na+,尤其是对Ca2+ 正确答案:C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过程中,共同的是: A.突触前膜均发生去极化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的性质一样 C.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一样 D.突触后膜均发生去极化 E.突触后膜均发生超极化 正确答案:A 3.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突触传递的特征,正确的是: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有一定的时间延搁 D.电位变化不能总和 E.突触前、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不变 正确答案:C 4.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突触传递的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单向性传递 B.兴奋节律改变 C.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 D.电位变化可总和 E.有后发放现象 正确答案:C 5.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是: A.聚合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环状联系 D.连锁式联系 E.侧支式联系 正确答案:A 6.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去极化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突触后膜去极化 D.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正确答案:E 7.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B.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后膜超极化 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E.后膜电位变化的幅度增加 正确答案:A 8.丘脑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调节内脏功能 B.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协调随意运动 D.调节肌紧张 E.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正确答案:B 9.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主要位于: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岛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边缘系统 正确答案:B 10.正常成人在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时所记录到的脑电波一般表现为: A.α波 B.β波 C.θ波 D.δ波 E.慢波 正确答案:A 11.当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D.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12.肌梭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 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紧张性降低 C.γ纤维传出冲动减少 D.梭外肌受到牵拉 E.梭外肌松弛 正确答案:D 13.脊休克时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其原因是: A.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 B.脊髓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

基础护理学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1、热能(energy):就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与生长发育及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须的能量,由食物内的化学潜能转化而来。 2、营养素(nutrient):就是能够在生物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机体及调节与维持生理功能作用的物质。 七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维生素与水、膳食纤维 3、蛋白质:就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由多种氨基酸组成,含有碳、氢、氧、氮及少量的硫与磷,正常人体内约占蛋白质16%-19%。 4、碳水化物:又称糖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5、矿物质:又称无机盐,包括除碳、氢、氧、氮以外的体内各种元素。 6、维生素:就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脂溶性与水溶性两大类。 脂溶性:Vit A/D/E/K 水溶性:Vit B1/B2/B6/B12及叶酸/C 7、医院饮食的类别与每类饮食的主要种类。 (1)基本饮食:普通饮食、软质饮食、半流质饮食、流质饮食 三高:高热量、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饮食 (2)治疗饮食四低:低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一少:少渣 一无:无盐、低钠饮食 (3)试验饮食:潜血试验饮食、胆囊造影饮食、肌酐试验饮食、尿浓缩试验饮食、甲状腺碘13I试验饮食 (4)基本饮食:适合于一般病人,对营养素的种类、摄入量不做限定性调整的一种饮食。 (5)治疗饮食:就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调节热能与营养素,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6)试验饮食:亦称诊断饮食,就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来协助诊断疾病与确保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种饮食。 8、各类饮食的适用范围 (1)普通饮食:消化功能正常;无饮食限制;体温正常;病情较轻或恢复期的患者 (2)软质饮食:消化功能差,咀嚼不便者;低热;消化道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3)半流质饮食: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中等发热;体弱;手术后患者 (4)流质饮食:口腔疾患、各种大手术后;急性消化道疾患;高热;病情危重、全身衰竭患者 (5)高热能饮食:热能消耗较高者,如甲亢、大面积烧伤、结核、肝炎、胆道疾患、体重不足患者及产妇等 (6)高蛋白饮食:高代谢性疾病,如烧伤、结核、恶性肿瘤、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大手术后等患者;肾病综合征患者;低蛋白血症患者;孕妇、乳母等 (7)高纤维素饮食:便秘、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者 (8)低蛋白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者,如急性肾炎、尿毒症、肝性昏迷等。蛋白质供给不超过40g/d (9)低脂肪饮食:肝、胆、胰疾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肥胖症及腹泻等病人。每日脂肪量<50g ,肝胆胰病人<40g/d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在下列给药途径中,发挥药效最快的给药途径是 A.口服 B.皮下注射 C.吸入疗法 D.肌内注射 E.静脉注射 2.皮内注射进行药物皮肤试验时,选择前臂掌侧下段是因为该处 A.皮肤较薄、肤色较淡 B.无大血管 C.离大神经远 D.皮下脂肪薄 E.操作较方便 3.服磺胺药物需多饮水的目的是 A.避免结晶析出堵塞肾小管 B.避免损害造血系统 C.减轻服药引起的恶心 D.避免影响血液酸碱度 E.增加药物疗效 4.无痛注射方法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分散注意力 B.进针要快 C.拔针要快 D.推药液慢 E.先注射刺激性强的药液,再注射刺激性弱的药液 5.两岁以下婴幼儿肌内注射时最好选用 A.臀大肌 B.前臂外侧 C.股外侧肌 D.上臂三角肌 E.臀中肌、臀小肌 6.皮内试验过程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无菌操作 B.针尖与皮肤呈5°角刺入 C.严格核对 D.拔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针眼 E.用70%乙醇消毒皮肤 7.以联线法取肌内注射部位的定位法是 A.髂嵴与脊柱联线外1/3处 B.髂嵴与尾骨联线外1/3处 C.髂前上棘与脊柱联线外1/3处 D.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E.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外上1/3处 8.灭菌注射器及针头哪部份手可接触 A.针尖 B.针梗 C.活塞 D.针栓 E.乳头 9.皮下注射时,针头与皮肤的角度为 A.15°~20° B.50°~60° C.20°~25° D.90° E.30°~40° 10.肌内注射时,为使臀部肌肉放松,应采取的姿势为

A.侧卧位,下腿伸直,上腿稍弯曲 B.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 C.俯卧位,足尖分开,足跟相对 D.坐位,腰背前倾 E.站立位,身体需挺直 1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时,首选药物是 A.盐酸肾上腺素 B.盐酸异丙嗪 C.去甲肾上腺素 D.异丙肾上腺素 E.盐酸麻黄素 12.表示饭后的外文缩写的正确写法是 A.hs B.ac C.pc D.sos E.Co 13.同时服用下列药物,最后服用的是 A.维生素B1 B.复方阿司匹林 C.麦迪霉素 D.硫酸亚铁片 E.止咳糖浆 14.下列哪种病人给药时须将药研碎溶解后用 A.鼻饲病人 B.发热病人 C.禁食病人 D.腹泻病人 E.呕吐病人 15.药物保管原则中,下列哪一项不妥 A.药柜宜放在光线充足处 B.由专人保管,定期检查 C.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别保管 D.麻醉药应加锁 E.瓶签模糊的药物应认真核对 16.不妥的药瓶标签是 A. 内服药用蓝色边 B.外用药用红色边 C. 剧毒药用黑色边 D. 瓶签—药名应用中文,不可用外文 E.瓶签上可涂蜡保护 17. 剧毒药品必须 A. 放在柜子里 B. 与普通药统一领取 C. 专柜加锁,专人保管 D. 随便放置 E. 医生保管 18.王先生,因外伤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局部皮丘红肿,硬结1.7cm,痒感。其处理是A. 禁用破伤风抗毒素 B.将全量分三次肌内注射 C. 将全量平均分成四次注射 D. 将全量分四次注射,剂量递增 E.将全量分四次注射,剂量递减 19. 易氧化的药物是 A. 红霉素片 B. 硫酸亚铁 C. 维生素C D. 乙醚 E.TAT

基护第十章试题及答案

基础护理学第十章试卷 一、填空题 1.人体的六大营养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人体的主要热能来源是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些物质又称为热能营养素。 3、肾功能不全者摄入动物性蛋白,忌用___________,肝性脑病患者应以____________为主。 4、鼻饲流食量每次不超过___________毫升,间隔时间不少于___________。 5. 医院饮食分为基本饮食,_________,__________。 6.基本膳食包括普通饮食、__________ 、半流质饮食、____________四种。 7、影响饮食与营养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社会因素。 8、隐血试验饮食用于隐血试验的准备,以协助诊断()。 9、鼻饲时成人胃管插入深度为(),鼻饲液的温度为()。 10、要素饮食原则 ____ 、 _____ 、____开始,逐渐增加。 11、无盐饮食一般用于___________ 患者。 12、营养状况的评估包括影响因素的评估、_______________的评估和_________________ 的评估。 13、胃肠内营养是采用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能量及营养素的支持方式。 14、要素饮食主要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供给患者。 15、管喂滴注要素饮食的方式有____________、间歇滴注和____________。 16、间歇滴注方式注入要素饮食时,每日____________次,每次____________ml,每次输注持续时间约____________。 17、配置好的要素饮食溶液应放在___________以下冰箱保存。防止被细菌污染。 18、要素饮食不能用于幼小婴儿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胰腺疾病患者慎用。 19、长期鼻饲者应每天进行____________次口腔护理,并定期更换胃管,普通胃管____________更换一次,归集硅胶胃管____________更换一次。 20、胃肠外营养时输液导管及输液袋应______小时更换一次。 二、单选题 1.夜盲症是由于哪种营养素缺乏引起的:() A、维生素B B、维生素D C、维生素A D、维生素E E、维生素K 2.脚气病是由于哪种维生素缺乏引起的:()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2 D、维生素C E、维生素PP 3.鼻饲的适宜温度是:() A、34℃ B、35℃ C、38℃ D、41℃ E、45℃ 4.错误的插鼻饲管的方法:() A、先用清水擦净一侧鼻孔 B、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 C、插管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粘膜 D、插管时病人如恶心,嘱其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E、若病人呛咳、发绀,嘱其做吞咽动作以帮助插管 5、第七营养素是指() A、维生素 B、膳食纤维 C、微量元素 D、常量元素 6.关于鼻饲错误的是:()

基础护理学第12章给药试题及答案

基础护理学第12章给药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药瓶上贴有明显标签:内服药标签为(蓝色边)、外用药为(红色边)、剧毒药和麻醉药为(黑色边)。 2、在执行药疗时,护士应做到三查七对,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七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3、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服)、(吸入)、(皮肤黏膜用药)、(直肠给药)以及(注射)等。 4、根据皮内注射的目的选择部位:如药物过敏试验常选用(前臂掌侧下段);预防接种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局部麻醉则选择(麻醉处)。 5、皮内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o)刺入皮内。 6、皮下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o~40o),快速此入皮下。注射部位,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也可选用(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前侧和外侧)。 7、肌内注射最常用的部位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8、臀大肌注射的定位方法有两种:即(十字法)、(连线法)。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好选择(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 9、药物过敏试验法,青霉素过敏试验法注入剂量为(20~50U),

破伤风为(15U),链霉素为(250U)。 10、局部给药的方法有(滴药法)、(插入法)、(皮肤给药)、(舌下用药)。 二、名词解释。 1、口服给药:是临床上最常用、方便、经济、安全、适用范围广的给药方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目的。 2、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体内的方法。 3、臀大肌注射定位法: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之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止于股骨上部。 4、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区。 5、雾化吸入法:是应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细小雾滴以气雾状喷出,使其悬浮在气体中经鼻或口由呼吸道吸入的治疗方法。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内环境。 4.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内。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大物B课后题10-第十章 波动学基础(1)

习题 10-5 在平面简谐波的波射线上,A,B,C,D 各点离波源的距离分别是3 ,,,424 λλλλ。 设振源的振动方程为cos 2y A t πω?? =+ ?? ? ,振动周期为T.(1)这4点与振源的振动相位差各为多少?(2)这4点的初相位各为多少?(3)这4点开始运动的时刻比振源落后多少? 解 (1) 122,2,2x x π ?π ?π πλ λ???== ?== 3432,222x x π?π?ππλλ ???==?== (2) 112233440,, 2 2 2 3 ,222 π π π ????ππ ??π??π = -?== -?=- =-?=-=-?=- (3) 1212343411 ,2422 3,242t T T t T T t T T t T T ??ππ??ππ ???= =?==???==?== 10-6 波源做谐振动,周期为0.01s ,振幅为2 1.010m -?,经平衡位置向y 轴正方向运动时,作为计时起点,设此振动以1 400u m s -=?的速度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试写出波动方程。 解 根据题意可知,波源振动的相位为3 2 ?π= 2122200, 1.010,4000.01 A m u m s T ππωπ--====?=? 波动方程 2 31.010cos 2004002x y t m ππ-??? ?=?- + ???? ?? ? 10-7 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0.05cos 410y x t m ππ=-,求(1)此波的频率、周期、波长、波速和振幅;(2)求x 轴上各质元振动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 解 (1)比较系数法

第8章 波动学基础

第八章波动学基础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波的基本概念; 2.掌握最基本的波动——平面间谐波的波动方程及运动规律; 3.掌握波的能量特点; 4.掌握波具有的基本现象——反射、折射、干涉和驻波; 5.了解多普勒效应; 6.了解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 ◆本章教学内容 1.机械波的产生及间谐波; 2.波速、波长、周期和频率; 3.波动方程; 4.波的能量和能流; 5.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和折射; 6.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 7.驻波; 8.多普勒效应; 9.声波、超声波、次声波 ◆本章教学重点 1.间谐波方程及运动规律; 2.波的叠加及驻波。 ◆本章教学难点 1.波方程的建立及其意义; 2.驻波的运动特点; 3.多普勒效应。

§8.1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简谐波 振动和波动是密切关联又相互区别的两种运动形式。任何波动都是有振动引起的,激发波动的振动系统称为波源。波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械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称机械波。另一类是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称为电磁波。 一、机械波的产生 机械振动在弹性媒质中的传播过程称为机械波。就每一质点来说,只是做振动,就全部媒质来说,振动传播形成机械波。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具有波源和弹性媒质。 二、横波和纵波 在波动中,如果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这种波称为横波。如果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平行,这种波称为纵波。各种复杂的波都可分解为横波和纵波。在波动中真正传播的是振动、波形和能量;波形传播是现象,振动传播是实质,能量传播是波动的量度。 如果产生波动的波源作简谐振动,在振动传播过程中,从波源所在位置开始,媒质中各质点相继开始做简谐振动,如果媒质是各向同性均匀且完全弹性的(即媒质不消耗能量),则媒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和波源相同,且各质点具有相同的振幅。这种波称为简谐波。 三、波振面和波射线 把波振面为球面的波动称为球面波,点波源在均匀媒质中产生的波就是球面波。把波振面为平面的波称为平面波。波的传播方向称为波射线。显然,在波振面上每一点,波射线总是和波阵面正交。图8-1所示,画出了这两种典型波的波阵面和波射线。 图8-1波阵面和波射线

生理学第十章

1.试述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及机制,并举例说明其临床应用。 答: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及机制(16分): 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传递到轴突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上电压依赖性Ca 2+通道开放、Ca2+内流、轴突末梢内Ca2+浓度增高→含有乙酰胆碱的囊泡运动前移、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量子式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经接头间隙扩散并与终板膜上N 受体结合→化学门控Na+、K+离子通道开放,离子跨膜流动(主要是Na+ 2 内流)→产生去极化的终板膜电位→经总和在肌细胞膜上爆发动作电位。 1.何谓心脏的传导系? 答: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Purkinje纤维网。 2.临床肝硬化肝门静脉高压患者常出现呕血、便血和脐周静脉曲张等表现,请根据肝门静脉系的特点及肝门静脉系的交通解释上述表现的解剖学基础。 答: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可通过三条途径相互交通,分别为: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和腹壁静脉丛。食管静脉丛途径:肝门静脉通过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交通。 直肠静脉丛途径:肝门静脉通过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的直肠下静脉和肛静脉交通。 腹壁静脉丛途径:肝门静脉通过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与上腔静脉系的腹壁上静脉、胸腹壁静脉和下腔静脉系的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交通。 由于肝门静脉缺少瓣膜,故当肝门静脉内的血液压力增高时,血液回流受阻,甚至返流,从而引起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开放,导致原本经肝门静脉回流的血液经吻合支流入腔静脉系,从而引起吻合静脉扩张(曲张),乃至破裂出血。 当上述曲张的食管静脉丛血管破裂将引起呕血;当曲张的直肠静脉丛破裂将引起便血;若肝门静脉经腹壁静脉丛途径与上、下腔静脉形成交通则出现腹壁静脉曲张。 3.胆囊炎症中用静脉注射药物治疗,若采取贵要静脉注射,说明药物到达胆囊的途径 和经尿液排除体外的途径? 答: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后药物依次经过贵要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动脉右支最后经胆囊动脉到达胆囊。 经尿液排出途径从贵要静脉至主动脉上述途径相同,自主动脉再向下依次经过:肾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主编:李小寒、尚少梅 适用范围:护理学本科专业 目的:提供电子简版,以备教师备课、撰写教案使用 章节:共十八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环境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 第六章患者的清洁卫生 第七章休息与活动 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九章冷热疗法 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第十一章排泄 第十二章给药 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第十四章标本采集 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 第十六章病情观察与危重患者的管理 第十七章临终护理 第十八章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 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五章 (5号宋体,22磅行距)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 (一)课程的地位 1.是护理学科的基础 2.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3.是护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 4.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1.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使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 2.使护生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以履行护理人员的角色和功能 二、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 1.获得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三、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1.实践学习法:实验室学习、临床学习 2.反思学习法 第二章环境 第一节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概述 1.定义: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环境的分类 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 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气候影响、地形地质影响、环境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因素、卫生服务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护士需要了解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才能完成护理的基本任务: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护士的职责:帮助发现环境中对人类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素。保护人类健康,满足人们需要 第二节医院环境 一、医院环境的特点 (一)服务专业性

基础护理学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1、热能(energy):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和生长发育及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须的能量,由食物内的化学潜能转化而来。 2、营养素(nutrient):是能够在生物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机体及调节和维持生理功能作用的物质。 七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膳食纤维 3、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由多种氨基酸组成,含有碳、氢、氧、氮及少量的硫和磷,正常人体内约占蛋白质16%-19%。 4、碳水化物:又称糖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5、矿物质:又称无机盐,包括除碳、氢、氧、氮以外的体内各种元素。 6、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脂溶性:Vit A/D/E/K 水溶性:Vit B1/B2/B6/B12及叶酸/C 7、医院饮食的类别和每类饮食的主要种类。 (1)基本饮食:普通饮食、软质饮食、半流质饮食、流质饮食 三高:高热量、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饮食 (2)治疗饮食四低:低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一少:少渣 一无:无盐、低钠饮食 (3)试验饮食:潜血试验饮食、胆囊造影饮食、肌酐试验饮食、尿浓缩试验饮食、甲状腺碘13I试验饮食 (4)基本饮食:适合于一般病人,对营养素的种类、摄入量不做限定性调整的一种饮食。 (5)治疗饮食: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调节热能和营养素,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6)试验饮食:亦称诊断饮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来协助诊断疾病和确保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种饮食。 8、各类饮食的适用范围 (1)普通饮食:消化功能正常;无饮食限制;体温正常;病情较轻或恢复期的患者(2)软质饮食:消化功能差,咀嚼不便者;低热;消化道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3)半流质饮食: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中等发热;体弱;手术后患者 (4)流质饮食:口腔疾患、各种大手术后;急性消化道疾患;高热;病情危重、全身衰竭患者 (5)高热能饮食:热能消耗较高者,如甲亢、大面积烧伤、结核、肝炎、胆道疾患、体重不足患者及产妇等 (6)高蛋白饮食:高代谢性疾病,如烧伤、结核、恶性肿瘤、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大手术后等患者;肾病综合征患者;低蛋白血症患者;孕妇、乳母等 (7)高纤维素饮食:便秘、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者 (8)低蛋白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者,如急性肾炎、尿毒症、肝性昏迷等。蛋白质供给不超过40g/d (9)低脂肪饮食:肝、胆、胰疾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肥胖症及腹泻等病人。每日脂肪量<50g ,肝胆胰病人<40g/d

基础护理学第十三章及第十六章试题及答案

基础护理学第十三章、第十六章试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输液引起的空气栓塞致死原因是(A) A.栓子阻塞肺动脉入口 B.栓子阻塞肺静脉入口 C.栓子阻塞主动脉入口 D.栓子阻塞上腔静脉入口 E.栓子阻塞下腔静脉入口 2.在输血前准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A.抽取血标本作血型鉴定 B.采血时禁止同时采集两位病人的血标本 C.从血库取血时应认真核对 D.应检查血的质量 E.若血的温度太低,可在热水中稍加热 3.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时(C)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溶血反应 D.大量输血后反应 E.疾病感染 4.在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E) A.检查血库质量,血浆呈红色,不能使用 B.血液从血库取出后,在室温内放置15min后再输入 C.先给病人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 D.两人核对供、受血者姓名、血型、和交叉试验结果 E.在血中加入异丙嗪25mg,以防过敏反应 5.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血性泡沫痰的原因是(B)

A.输入致热物质 B.输入速度过快 C.输入药液浓度过高 D.输入空气栓子 E.输入变质液体 6.输血是患者发生溶血反应,处理方法错误的是(E)A.停止输血 B.双侧腰部热敷 C.碱化尿液 D.视需要用升压药 E.闭尿者增加入水量 7.当发生溶血反应,护士首先应(A) A.停止输血 B.通知医生 C.0.1%盐酸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D.给患者平卧位 E.热水袋敷双侧腰部 8.静脉输液的速度,成人一般为(滴/分)(A)A.40~60 B.60~80 C.20~40 D.80~100 E.100~110 9.肺水肿病人给予高流量吸氧的作用是(B) A.使毛细血管扩张 B.提高肺泡内氧分压 C.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D.防止肺部感染 E.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 10.急性肺水肿的治疗措施不包括(D) A.立即使病人端坐,两端下垂 B.高流量氧气吸入C.使用镇静剂、强心药、利尿剂 D.大量输液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E.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