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2018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参考答案【而】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连词,<表并列)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连词,<表顺承)然后,接着

4、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5、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地

6、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却

8、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代词,你

9、已而.!已而!语气词,表感叹,啊

【其】

1、其.制稍异于前代词,它的

2、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代词,他们的

3、杳不知其.所之也代词,他

4.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我

4、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6、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代词,这

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代词,其中的

8、吾其.还也。语气词,<商量)还是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语气词,<祈望)一定

10、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揣测)大概

11、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语气词,<反问)

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选择)是……还是……

13、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惠王》)连词,<假设)如果

1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助词,不译

【以】

1、娘以.指叩门扉曰介词,用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介词,把

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

4、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介词,在

6、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介词,按照

7、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

因为

8、忽魂悸以.魄动连词,<表并列)又

9、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承接)“来”

10、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连词,<表修饰)不译

11、以.有尺寸之地副词,才

1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动词,用

13、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通“已”,已经

14、以为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认为

15、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

..就极刑而无愠色。因此

16、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

【于】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

词,从;介词,在

2、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3、业精于勤、荒于.嬉。介词,在<由于)

4、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介词,对于

5、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7、室西连于.中闺介词,和

8、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10、于是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古今异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11、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

..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古今同义,不译

【之】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代词,它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代词,我

3、申之.以孝悌之义

代词,他们

4、先妣抚之.甚厚

代词,她

5、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

代词,你

6、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代词,这样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8、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助词,的

9、不知东方之.既白助词,<取独)不译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11、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12、顷之.,持一象笏至助词,不译

13、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

【者】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代词<助词),……的<人)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代词<助词),……的<样子)

4、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代词<助词),……的<样子)

5、客有吹洞箫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助词,<判断句标志)不译

7、曩者辱赐书助词,不译

8、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语气词,不译

【焉】

1、置杯焉则胶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用法)在此

2、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他们

3、割鸡焉用牛刀代词,哪里,怎么

4、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助)词,<加强感叹语气)不译

5、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6、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语气<助)词,<表停

顿)不译

7、盘盘焉,囷囷焉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为】

1、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成为

2、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做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动词,作为

4、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动词,演奏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动词,治理

6、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以为

7、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动词,是

8、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介词,被

9、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介词,替、给

11、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介词,对、向

1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语气<助)词,呢【也】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语气词,<句末表判断)不译

2、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语气词,<句末表肯定)不译

3、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语气词,<句末表疑问)呢

4、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语气词,<句末表婉商)吧

5、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语气词,<句中表停

顿)不译

【何】

1、不然,籍何.以至此?代词,什

2、徐公何.能及君也?代词,怎

3、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

..哉固定句式,怎么样

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固定句式,怎么办

5、奈何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固定句式,为什么

6、抚军不忘所自,无何

..,宰以卓异闻固定句式,不久

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固定句式,怎么样

8、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固定句式,怎么办

【乎】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2、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呢

3、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语气<助)

词,<表揣测)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啊

6、知不可乎.骤得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助词<放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8、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9、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乃】

1、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副词,<表顺承)于是、就

2、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副词,<

表条件)才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剌谬乎副词,<表转折)却、竟然

4、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副词,<表判断)就是、是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代词,你的

【且】

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连词,<表

递进)而且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让步)尚且

3、示赵弱且.怯也。连词,<表并列)又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要

5、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副词,<已然)姑且、暂且

6、且夫

..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语气助词,再说

【则】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表顺承)就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表并列)不译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连词,<表假设)如果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连词,<表转折)却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则是,是

6、《论语》六则.名词,条

7、以身作则.名词,准则、榜样

8、时则

..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副词,时或,有时

【与】

1、竖子不足与.谋介词,和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替

3、孰与.君少长介词,和

4、彼与.彼年相若也连词,和

5、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动词,给

6、咸与.维新动词,参加

7、吾与.点也动词,赞同

8、无乃尔是过与.通:“欤”,吧

9、相与

..枕藉乎舟中互相

【所】

1、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名词,地方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结构)助词,<构成名词性词组)的

3、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结构)助词,<与“为”连用表被动)被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固定句式,<表凭借)用来……

5、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固定句式,<表原因)……的原因

6、所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义也固定句式,所说的

【若】

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动词,像、

如同

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动词,比得上

3、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代词,你、你

4、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连词,<表假设)如果

5、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代词,这样、这

6、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连词,<表提起)至于

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助词,至于那、像那

【因】

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介词,依据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介词,凭借

4、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着,趁机

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经由

6、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介词,因为7.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连词,因为

7、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副词,于是、就

8、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名词,机缘,yuanyou,jihui

9、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

10、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动词,叠加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1.之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2.而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劝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峡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去"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 政》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以城求璧而不许,曲在 〈〈廉颇相如列传》 6)表目的因果,今译为:来。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鳗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 ①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 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0

高三语文作文专题复习教案2 [1500字]

高考作文特训:表述观点与文段写作专题训练 一 一、训练重点: 1、领会规范文段的写法。 2、学会正确表述观点。 二、训练过程: 1、典范文段的学习: 曾有多少燃烧着渴望卓越之火的灵魂在年少时意气奋发,慷慨激昂;但却被生活的惊涛骇浪溅湿了理想的柴薪,窒息了进取的火焰。只有那些勇于追求、全力以赴的人才可以架起不沉的方舟扬帆前进,到达更广阔的天地。南京外国语学校的2009届高三学生刘天相,被三个国家的三所国际知名高校同时录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的申请材料中讲述到的一次实验。一次他做化学实验时被硫酸灼伤,但只是简单处理一下,就回到实验室,继续做实验,这件事为何会被名校看重呢?我想,这件事将刘天相身上的那种全力以赴的做事投入的精神体现非常充分。因为全力以赴,做事投入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才甚而顶尖人才的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探究:⑴试给文段划分层次。 ⑵每个层次各自承担的任务。

⑶可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进行说理分析。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竞选八次失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其间还精神崩溃过一次。似乎在这几十年中,他一直在失败中度过。然而充满意气的人面对命运的玩笑始终不会放弃心中坚守的信念,于是最后一次,他成功了。一个分裂的国家在他的手中合二为一,美国的经济再次起飞。坚定信念,厚积薄发,方能九天揽月,深海寻珠。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探究:⑴试给文段划分层次。 ⑵每个层次各自承担的任务。 ⑶可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进行说理分析。 专注是什么?是对于完美的追求,而且这种秉性是特有的,不是谁说模仿就能模仿得了的。专注是对于专业精益求精的追求,正是由于专注,才成就了托马斯〃爱迪生这个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正是由于专注,才诞生了沃尔特〃迪斯尼这位享誉世界的动画片之父;正是由于专注,才让大家认识了美国灵魂乐教父詹姆斯〃布朗。专注,就是完成伟大事业的决心。 探究:⑴试给文段划分层次。 ⑵每个层次各自承担的任务。 ⑶可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进行说理分析。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超全)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教学目标: 1、掌握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意义及用法。 2、通过学习为文言文整体阅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古典诗文 2013-02-07 0617 5d56b7b40102e33y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高三语文“下定义”专题教学案(语言文字运用) 苏教版优秀版教案

高三语文下定义”专题教学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 一、考纲要求解读 最新《考试大纲》规定: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属于语言的表达应用能力,能力层级为级? 下定义可以归入压缩语段这一类,也有归入句式变换中的,但最新的高考趋势是把它作为一道语言综合运用题,除压缩语段和变换句式外,还包括信息筛选、内容整合等,所以又考查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语句的扩展”考查的是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语句的扩展主要考查将一句话的内容充实丰富起来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的能力?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一般比较简洁?凝练,信息量不足?扩展后的语句应含有较大的信息量,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在句式或修辞等方面符合试题要求?题型有可能是:①增添情节,补充细节;②有的是突出场面,描绘景物;③写出人物心理;④延续论证得出结论?“语段的压缩”考查的是提炼内容? 二、高考题例 、(·高考江苏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 “洼地效应”指 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湖北卷)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字)(分)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赛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答案示例】(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三、方法指导 、牢记一个公式: 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即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差别),“邻近属概念”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多采用判断单

(完整版)高考20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二十个虚词] [1]----------------------- ------------------------------------------------------------- 1.用于句末,不译: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①语气助词:2.表反诘[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3.句中表停顿[不译]: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②代词:1.相当于“之”[译为“它、他”]: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 [译为“于此”]:积土成焉,风雨兴焉。 ④形容词、副词词尾: [译为“…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 [2]--------------------- ----------------------------------------------------------------- 1.陈述句尾[译为“了”]: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①语气助词: 2.表感慨讥讽赞叹[译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 3.表请求劝勉[译为“吧”]: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4.表疑问语气[可不译]:人问公子,年几何矣? [3]------------------ ------------------------------------------------------------- 1.表判断:死生,昼夜事也。 2.表肯定: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①语气助词:3.表疑问:公子畏死耶?何泣也? 4.表感叹: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句中表停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 -------------------------------------------------------- 1.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振声激扬,侍者因此觉知。 ①介词: 2.表凭借[译为“趁着、依据、凭借”]:变法者因时而化。 3.表方式[译为“经过、通过”]: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②连词:1.表顺承[译为“于是、就、便”]:因拔刀,斫前奏案。 2.表原因[译为“因为”]: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5]------------------------------ ----------------------------------------------------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译为“在、向、 ①介词: 在…方面、在…中、到、自从、跟、同、对、给、由于”] 2.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译为“比、胜过”]: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表被动,多单用或构成“见(受)…于”的固定格式:不能容于远近//见欺于王//受制于人 ②复音虚词:1.用在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同现汉):于是秦王为一击缶。 “于是” 2.用在谓语前或后,作状语或补语[译为“在这、丛这”]: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6]--------------------------------- ------------------------------------- ①代词:1.人称代词[译为“你、你们、你们的”]:更若役,复若赋。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样、如此”]:公曷为出若言? ②连词:1.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之抗衡…… 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惑。 ③固定结构 “若夫”“至若”[可不译]: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7]------------------------------------- 1.表并列[译为“而且”]:河水清且涟漪。 ①连词:2.表递进[译为“并且、况且”]: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万,且久已疲。 3.相当于“尚且”: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辞? ②副词:1.表时间[译为“将、将要”]:不出,火且尽。 2.表程度[译为“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8]---------------------------- --------------------------------------------------- 1.表工具或方法[译为“拿、用、凭借、依据、按照、用…身份”]: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何以战//余船以次俱进//以祈请使诣北 2.表处置[译为“把”]:以城予赵//以钟磬置水中 ①介词:3.表原因[译为“因、由于”]: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表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以二十八日至泰安//以长沙往 5.表对象[译 “与、和、跟”或“率领、带领”]:割汉中以楚和。 1.表并列或递进[译为“而、又、而且、并且”或不译]:夫夷以近,则 ②连词: 游者众。 2.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表目的[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作《师说》,以贻之。 4.表因果[译为“因为”]: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5.表修饰[译为“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③副词:同“已”[译为“已经”]:固以怪之矣。 ④名词:[译为“原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⑤动词:[译为“以为”“任用”]:皆以美于徐公//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余是以观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9]----------------------- ------------------------------------------------------------ 1.所…的人: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过。 焉 矣 也 因 以 于 若 且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下面对18个文言虚词作例解: 1.而 (1)连词 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 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今译为: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全套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全套教案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低分作文的弱点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压缩语段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学会分析议论文事实论据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访谈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答题指导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答题指导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开好凤头扣人心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扩展语句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四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五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六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考场作文文采训练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观点型命题的审题立意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四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型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综合运用之漫画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 命制人王慧 一、而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 ⑤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经典文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恂恂而起——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吾恂恂而起——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喟然而叹——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潭西南而望——呱呱而泣 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经典文言】不得已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恶其能而不用也——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此两处以都表因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经典文言】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 (8)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几处的以与而用法同) 2.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的”。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 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 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3.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前赤壁赋》)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醉翁亭记》)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捕蛇者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学》) 词尾……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4.乃 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才,这才,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反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只,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第二个“乃”:只, 仅仅)(《史记·项羽本纪》)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做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 “你”。不能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用作指示代词,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5.其 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做领属性定语,他的,他们的,她 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他,他 们,她,她们,它,它们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的,我(自己), 你的,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有木有眼晕啊?不怕,认真读完今天这一篇,保证你把虚词吃得透透的!! ……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 [即时小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 [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是诚何心哉 (《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即时小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和整理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整理 一、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三语文教案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1.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

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1.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2.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4.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