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扬琴乐曲精选50首【音乐欣赏】

扬琴乐曲精选50首【音乐欣赏】

扬琴乐曲精选50首【音乐欣赏】
扬琴乐曲精选50首【音乐欣赏】

扬琴乐曲精选50首【音乐欣赏】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击弦乐器。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无论用于独奏、伴奏还是合奏,扬琴的音色特点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的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简介;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亚速、波斯等古代中东国家,流行着一种弦击乐器,名叫萨泰里琴。明朝(1368~1644年),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传统扬琴,框架用色木、桦木或榆木

制,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胶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长90~97厘米、宽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侧琴头设拴弦钩钉,右侧琴头置弦轴。面板上开两个圆形音孔,并镶骨雕音窗为饰。上置两个用竹、红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状条形琴码,左为高音码,右为低音码,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码上的琴弦通过。面板两侧设红木制直线或锯齿形长条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内对应面板琴码部位胶有音梁,音梁上开四或五个圆形风眼,以使音波对流。张钢丝弦,高音用钢弦,低音用缠弦。琴竹又称琴箭、琴签,为两支有弹性的竹制小棰。常用扬琴有八音(实发二十四音)、十音(实发三十音)、十二音(实发三十六音)三种。又称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音域分别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扬琴的新品种,比如像高低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声扬琴,这种电声扬琴由琴体、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组成,当琴弦振动的时候,声音波通过拾音器转变为电讯号,然后经过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后,由扬声器发出。电声扬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因此,从它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扬琴演奏家们的好评。演奏时,琴置于架上,左右手各执一琴竹分别敲击在条码两侧的弦上。竹法(即演奏技巧)有单音、左、右弹轮、双音、长轮(密竹)滚奏、

反竹、衬音、顿音、琶音、拨弦、上下滑音、泛音等。擅长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传统乐曲有《林冲夜奔》、《苏武牧羊》、《映山红》、《离骚》、《将军令》等。

扬琴历史;扬琴是明末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据史籍记载,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着一种萨泰里琴。它有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钢弦,在弦的2/3处支有条马,使每条弦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这种萨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流传。明末,随着我国和西亚、东非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逐渐扩及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加入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在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以上的是一种关于扬琴来源的比较普遍的看法,但也有人认为扬琴是通过陆路传入我国。如周菁葆《木卡姆探微》载:“过去人们认为扬琴是明代从海上通过沿海一带传入的。其实它是阿拉伯人的乐器,早就传入天山南北了,很可能是由新疆传入内地的,这个乐器维吾尔人继承了下来。” 清末民初,

许多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作为独立的乐种兴起,扬琴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扬琴在我国经过近400年的流传和演进。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

扬琴种类品种综述;扬琴的品种很多,除传统的八音、十音和十二音小扬琴适于民间器乐合奏或为说唱、戏曲伴奏使用外,变音扬琴、转盘转调扬琴、筝扬琴、全律活马大扬琴和电扬琴等则适于独奏或参加民族乐队合奏。变音扬琴变音扬琴;60年代研究制成,四排马又称“401型扬琴”,是在面板两侧安置滚轴板,每组琴弦下面支有金属滚轴,以起到准确定音和迅速调弦的作用,在左侧的滚轴板上还置有铜质变音槽,通过变音槽在板上往返移动,可使琴弦升高或降低半音。它除达到迅速转调的目的外,还使扬琴结构得以简化,将原来只有两组音域的小扬琴。扩大为四个八度,并采用新的音位和马子排列,能够在演奏中迅速转调。它最大的优点是演奏方法统一,只要学会一个调的奏法,就能演奏其他各调乐曲。

转盘转调扬琴;转盘转调扬琴:设左、中、右、低4个条马,音位排列具备一定规律,演奏方便。左侧设有转调机械,由主轴、凸轮、杠杆、连杆、变音活页等主要另部件组成。

装于主轴上的各个凸轮,通过固定在角铁支架上的连杆,来控制变音活页立起(截弦)和倒下(离弦)。变活页立起时,升高半音,从而达到转调的目的,使用时比较方便。(资料;百度百科)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2)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2) 三: (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 [答] 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意趣生动的采莲图,刻画了一群的采莲女形象。诗的第三句说采莲女乱入池中看不见,这是因为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的荷叶之中,叶裙难分;少女的脸庞;又密又高的荷叶荷花遮住了采莲女。 答:美丽、快乐(或美丽、活泼/美丽的、充满青春活力的),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花面难辨;

: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扬琴十大名曲

扬琴十大名曲 1、弹词三六 扬琴独奏曲。原为江南民间乐曲《梅花三弄》,与琴曲《梅花三弄》同名异曲。《三六》可能是该曲第三段《三叠落梅》中《三落》的上海方言谐音。乐谱最早载于1895年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曾以丝竹乐合奏形式在江南各地广泛流传。在评弹演唱前常用琵琶、三弦作为开场音乐演奏,故称《弹词三六》。经项祖华改编为扬琴曲。全曲共分十一小段,合头段落在曲中反复穿插出现五次,构成循环体的结构特点。乐曲旋律活泼流畅,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 2、倒垂帘 是一种旋律进行手法。即旋律进行由高而低,顺势而下,流畅委婉,犹如珠帘垂落,一般用在结束句。乐曲《倒垂帘》以倒垂帘旋律手法命名,并运用于整首曲子。高低音阶,错落有致地响起,确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这种手法也在民族民间器乐曲中运用。 3、海峡音诗 扬琴协奏曲。茅匡平、项祖华作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绮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之风土人情,表现了岛上人们勤劳乐观开拓进取的性格,构成了一篇锦绣壮丽又气质恢弘的民族音诗。

4、欢乐的火把节 刘希圣作曲。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晚上,人们纷纷点起火把尽情歌舞,山寨成了火把的海洋、欢乐的海洋,青年男女们也借此互诉衷扬。乐曲描绘了这一动人的民族风情,具有彝族风味的主题极具动感。乐曲的旋律从轻快到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时而温柔轻捷、时而优美明朗的曲调,犹如青年们的绵绵情话。结尾时强烈的节奏酣畅地描绘出狂欢的场面,让听者不禁沉醉于节日的喜庆之中。 5、欢乐歌 江南丝竹合奏曲。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乐曲旋律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由快而慢,渐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发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末段,构成了A—1A—2A的变奏体结构。放慢加花是将母曲的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若不仔细分析,很难辨认其渊源关系。这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此曲原系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6、林冲夜奔 题材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及其同名折子戏,作者以具有民

古琴名曲赏析

《古琴名曲赏析》心得体会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

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自古,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沉醉而解脱释怀。这正如嵇康在《琴赋》当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弹奏之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致乐以治心,乐则安,安则久”。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音乐史笔记修订稿

音乐史笔记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古代史(一) 一.远古时期: 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乐器: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20支,距今9000年。音孔不一,五、六、七、八。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龠。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1.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 磬——石制。虎纹大石磬。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永启”、“夭余”、“永余”。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

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天子的乐队为四面排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b.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2.乐舞: 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 尧——大咸; 舜——箫韶(九韶);孔子“尽美以,尽善也”。尽善尽美的由来。夏——大夏;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此诗《采莲曲》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一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①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②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二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初中音乐赏析教案古琴曲

初中音乐赏析教案古琴曲《流水》【教学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在对音乐作品的比较聆听中,引到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雅”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初步了解古琴的基础常识,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古琴曲追求的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古琴曲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1、用聆听、讲解、感受、思考、讨论、体验、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 2、通过讲故事、拨动皮筋引领学生探古寻音和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3、古琴知识和乐曲意境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探索。 【教学过程】 一、闭目静神创心境: 导入:为更好的进入本堂课的欣赏,现在请同学们闭目静神片刻。 二、古韵声声续心境绵情源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继续闭目静心聆听一段音乐,想想音乐会带给你怎样的心境?(注: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生:音乐带给我一份优雅恬静的心境;音乐带给我灵动而又深远的心境;音乐带给我一

种莫名无语的心境…… 师:那同学们想过你为何有如此心境呢?(注:问题设坎打下伏笔) 生:……(注:此环节因不同的班级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但大多班级的同学会产生茫然无语的境地) 师:(话锋回转,导问渐入课题)那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或者说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 生:古琴音乐;古筝音乐……(注:因知识不一,会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 说明:此环节如学生们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可适时加入简述古琴与古筝的基本区别。(注:此环节学生传发介绍古琴乐器的相关资料。目的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聆听古琴曲引发了很多美妙的心境,与此同时又让我们产生了无语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古琴音乐来领悟其深邃的意境。(注:出示课题) 三、故事反倒设悬疑,问题引入思因由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对此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和耳闻,但故事背后蕴涵的古琴曲大音希声之境界所带来的曲高和寡却让学生耐人寻味,此环节通过悬疑问由引领学生探古寻音) 师:同学们知道一曲《高山流水》激荡出“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那同学们对于故事中俞伯牙遇知音后又失知音做出的摔琴叹息之举是如何理解的呢?(注:此环节请学科代表分发与古琴相关的故事资料) 问题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 最后学生感悟到: 师:很好!从刚才同学们对“伯牙遇知音”的故事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初步接触到的古琴琴韵,古琴曲意境之深远带给我们曲高和寡之感,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古琴曲《流水》来尝试“演绎”一番新世纪版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不知同学们意下如何啊? 生:(同学们会意一笑,满怀期待) 四、皮筋调动心鸣,引发赏乐臆想 (意图说明:古琴曲意韵深邃、曲高和寡,对于现代初中生在欣赏时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通过随琴曲拨动牛皮筋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与古琴音弦达到共振的效果,以此来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师:在“演绎”之前请同学们拿出刚才进教室时老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的牛皮筋,(此

扬琴音乐民族化的综合体现及其发展研究

扬琴音乐民族化的综合体现及其发展研究摘要:本文从扬琴形制(琴身和琴竹)的发展谈起,从扬琴演奏技巧和演奏形式等方面出发概括扬琴音乐民族性的综合体现,展望了扬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扬琴音乐的民族化和世界化是扬琴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扬琴音乐民族化综合体现发展研究 一、扬琴形制的民族化体现 (一)扬琴形制的本土化 扬琴,又名“洋琴”“蝴蝶琴”“打琴”“敲琴”。第一种称谓说明扬琴从国外传入,并非土生土长的传统乐器。第二种则形象地说明了扬琴的外形。后两种则从演奏方式上命名扬琴。传入之初的传统扬琴两排码,张丝弦,音量较小,发展到律吕大扬琴,之后发展为四排码401型、五排码501型,改良后的402型等几种变音扬琴。再后来又出现电声扬琴、中低音扬琴和扬琴止音器等等。其中一些型号由于演奏的便利没有广泛推广,但扬琴形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体现了制作者对不同的音色和声部的追求和探索,中国受众对于国乐弹拨乐的审美接受。 (二)扬琴琴竹的改良 琴竹,又叫“琴键”“琴笕”“琴槌”。中国人用竹子制作琴键,而非金属和木质,体现了中国的竹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之说,以竹为主题

的古诗,如梁刘孝先的《竹》:“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也以画竹著称于世。竹子用于扬琴琴竹的制作与其他材质的琴键相比优势明显,韧性好,利于演奏出弹轮、颤竹等技巧。目前,除了最常见的单音琴竹之外,还有为了特殊效果而制的双音琴竹、三音琴竹、交叉琴竹、双音色琴竹等。其中的双音和三音琴竹都是为演奏和声效果而创用。“双音色琴竹”,则是追求乐器音色的丰富的产物,在琴竹的上方安装一个小竹头,专门用于反竹演奏,这样既可以演奏出清丽明亮的反竹音色,又避免了传统单音竹头正反竹交替带来的不便。有的作品还要两种琴键交替使用,如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引子运用双音琴竹,左琴竹两个琴头相距四个音位,右琴键两个琴头相距三个音位,利于演奏四音和弦,到了第一段旋律部分改用单音琴竹呈示旋律。扬琴琴键还有软琴竹和硬琴竹之分,硬琴竹韧性强度小,适合演奏音乐风格硬朗,跌宕多变的作品;软琴竹弹性好,适合演奏音乐风格委婉细腻的作品。 扬琴形制和琴竹的改革,不仅是扬琴的本土化,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对外来乐器的要求所致。中国的民族乐器,尤其是弹拨乐,以其颗粒饱满、清丽明亮的音色深入人心。扬琴从传入之初二排码、到现在的四五排码,音域拓宽,转调便利,改琴槌为琴竹,正是符合了扬琴音乐发展的民族化要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上学期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 《武》 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 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 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 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 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 2、用实物驳倒 “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 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 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 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 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 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 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又叫《广陵止息》。“嵇康”《聂政棘韩》 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

《戏曲大舞台》教案

戏曲大舞台 课型:专题音乐欣赏 年级:高三年级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悠久传统秀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2、了解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如,角色、行当、唱腔等。以及一些代表人物。 3、熟悉几段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戏曲唱段。 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上课礼仪) 师:同学们好,认识大家很高兴,在上课前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请同学们听它是属于那类音乐?(放幻灯片) 生:戏曲 师:同学们对戏曲的音乐还是比较熟悉。我知道大家对流行歌曲比较感兴趣而对戏曲了解得甚少,这节课让我们走上戏曲的舞台一起来领略戏曲的韵味。(点幻灯片) 二、讲授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戏曲

1.戏曲 (1).戏曲的定义: 是一种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手段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种。 师:中国地大物博,戏曲种类繁多,大家都了解哪些剧种? 生:京剧、豫剧、吕剧、黄梅戏、川剧…… 师:同学们知道得挺多那么我国到底有多少种呢?(点幻灯片)(2.)戏曲的种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的著名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点幻灯片) 2.京剧 师:在以前的那个年代,京剧像流行歌曲一样深受我们祖辈的喜爱,流传很广,家喻户晓,受长辈或是电视的影响,同学们也多少知道一点关于京剧的知识,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了解那些京剧的知识?生:(脸谱、曲目、行当、四大名旦……) 师:同学们对京剧的知识了解很多啊,很好。这节课我们从这几方面来了解我国的国粹京剧。(点幻灯片)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湖画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采莲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

古琴曲《平沙落雁》赏析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简介】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意境】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平沙落雁》与衡阳】 “元气之融结为山川,山川之秀丽称衡湘,其蒸为云霓,[1]其生为杞梓。”泛水清湘,坐看云起,潇潇碧水,岳云如飞,钟磬轻叩,仙乐飘绕。衡阳自回雁峰起,绵绵群山往北延伸到衡山,自东洲岛顺湘江而下,到衡山北隅清凉寺外的“烟寺晚钟”,多少青山秀水,尽显灵逸气质。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能唤起才子们的灵感,成就佳才妙作。衡阳自古多音律之事,然而在当今衡阳,知道中国三大古典名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潇湘水云》都跟衡阳密切相关。 秋天已至,天气渐凉,大雁开始成群结队往南方迁徙。渡黄河,过长江,当大雁遨翔在南昌上空时,引起了一个人深深的共鸣。这个人就是明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字癯仙,号丹丘先生,人称贤王奇士。 朱权随着大雁的阵阵鸣唱,微服简出,独自一人悄悄南下,一路从南昌追逐到衡阳[2]。大雁南飞到湘江中游旁的一个小山峰上空时,竟反复盘旋,不再前行。大雁们觉得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暖,不忍再往南飞,便选定在这里过冬。“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因此,这个小山峰被称为回雁峰,衡阳被雅称“雁城”。回雁峰坐落在衡阳市雁峰区,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山峰的侧旁有座美丽的东洲岛,貌如巨舰,日夜飘浮在奔流的湘江中,绿水滔滔,波光粼粼。秋冬季节,江水消退,小岛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滩。天气晴朗的时候,大雁们总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队飞翔,有时排成人字,有时排成一字,十分壮观。雁

中外扬琴的区别

中外扬琴的区别 中外扬琴的比较本文重点对欧洲扬琴、中国扬琴进行了比较,因为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在各种形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西亚一南亚扬琴与中国扬琴有某种程度的近似,或者说它是介于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之间。乐登的比较:欧洲音乐会扬琴、中国变音扬琴和西亚一南亚活马式扬琴是三大体系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扬琴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6世纪末传入我国,很快被中华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和音乐文化所同化,成为一件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弹拨乐器。同时,扬琴还具有广泛的世界性。 下面是对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的比较:1.西亚一南亚扬琴琴体的扩大不十分显著。欧洲音乐会扬琴和中国变音扬琴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扩大,不同的是,音乐会扬琴更多地向纵的方面扩大(纵向马子18个,变音扬琴13个),而变音扬琴则向横的方面扩大(横向马子有4个,音乐会扬琴仅有2个)。由此产生的差别是,横向马条少的音乐会扬琴可以更好地选择击弦点,提高音色的质量,而横向马条较多的变音扬琴则在这方面受到限制。2.欧洲的音乐会扬琴能自如地演奏12个调性的音乐,巾国的变音扬琴则以演奏C、G、F、D4个宫调为主,兼顾其它调。为适应普遍采用十二平均律的欧洲专业音乐的需要,音乐会扬琴已经打破传统扬琴调性方面的局限,为音乐在调性、调式方面的复杂化和充分扩展、转换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中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民族乐器尤其是扬琴这件世界性的乐器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中外扬琴艺术交流也越来越受到国内音乐届的关注。关于中外扬琴,国内的主要研究有:徐平心《中外扬琴的发展与比较》,赵艳芳《再论中国扬琴的文化内涵——世界性和中国品格》,李立《试论匈牙利大扬琴Cimbalom和中国扬琴的差异》等。 下面对扬琴名曲做进一步的解析,让大家对扬琴有更近一步的了解。1.欢乐歌:江南丝竹合奏曲。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乐曲旋律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由快而慢,渐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发展成慢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讲课讲稿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2.朱襄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皆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这记载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3.韶乐: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韶乐集身于诗、乐、曲、舞为一体,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4.贾湖骨笛: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是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国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5.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6.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7.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8.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9.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10.李延年:是汉代协律都尉,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的“新声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11.京房六十律:西汉乐律学家京房创制了“六十律”理论,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京房想通过六十律来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 12.吴歌:又称吴声歌,它是东晋始采自江南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从歌词的内容、伴奏形式看,吴歌应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13.清商乐:清商乐又称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它是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14.西曲: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15.《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它由六朝两代丘明传谱,原谱是唐人手抄的卷子,也是迄今我国最古老的曲谱。曲名前冠以调名,应该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此曲的曲调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主要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概。

[山东,琴书,传承,其他论文文档]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山东琴书流派艺术特色传承意义 论文摘要:菏泽是著名的“戏曲之乡”,也是山东琴书的发源地。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其演唱风格稳重大方,深受人们的喜爱。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二十世纪末,山东琴书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以保护和扶持。菏泽学院音乐系作了大胆尝试,把山东琴书等曲艺引进课堂。 菏泽市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而山东琴书也正是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 (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稼耍”(又称“玩局”)。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琴书前景堪忧,每况愈下。而作为鲁西南大地的唯一高等学府—菏泽学院音乐系在“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瑰宝”等重要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菏泽市民族民间音乐办学特色的目标,并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菏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逐步构建起具有浓郁地方的高校课程。笔者针对这一情况从山东琴书的简介;历史溯源;艺术流派;艺术特色;代表曲目;传承意义,作以下阐述。 一、山东琴书的简介和历史溯源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改良琴书”等。1933年,著名艺人邓九如与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参加青年会演,始定名“山东琴书”。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乐器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又称“蝴蝶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泽地区(古称曹州)。军a城艺人陈乃端所存艺术谱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曹县方志》有“曹县为山东琴书主要发源地,相传己有二百年历史”的记载。该县梁堤头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现过小曲子名家梁启祥。而后发展益盛,逐渐流布全省。 二、山东琴书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特色 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一撂地说书。随着山东琴书的影响不断扩大,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和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 书遂称为“南路琴书”。南路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调,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 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理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莲曲二首(其二)(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阅读训练】:一、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二、 1.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2.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3.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三、 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参考答案】:一、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二、 1.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2.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3.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三、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答】“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最新古琴曲《高山》赏析

琴曲《流水》历史悠久。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中《高山》、《流水》的题解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此后刊载《流水》的琴谱多达30多种,它们的基本内容和精神一脉相承,也基本保持了8段的结构。 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张孔山在原第五、六段之间加了一段,成为9段。所加的这一段也就是为琴家们所著称的“七十二滚拂”。 这一段增加了大量滚、拂的手法,模拟水流之声,形象地描绘出汪洋浩瀚、急湍奔流的气势,是全曲中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此本《流水》又被称为“七十二滚拂流水”或“大流水”。 现今琴人们所弹的《流水》大多采自张孔山的《天闻阁琴谱》。 首段,起全曲水流之势,隐约暗示全曲的主题音调。二、三段用泛音写出山涧小溪潺潺、瀑布飞溅的各种泉声。四、五段表现万壑之泉由细流出山汇入洪流,并渐有汹涌之势。 自六段起,水流汇入浩瀚汪洋,急流穿峡过滩,形成惊涛骇浪、奔腾难挡的气势,传达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格。七、八段为高潮之后的余波,忽缓忽急,时放时收,渐渐平复。第九段以杳渺徐逝的气象终曲。 这首琴曲充满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散发了天籁、地籁、人籁相知相合、浑然一体的气象。此曲兼有抒情性和模拟性,虚实结合、情景相融、气象高远,成为最受琴家们青睐的琴曲之一。 乐曲为复杂的多段体结构。原分九段,可以划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一、二、三段。 第一段实际上就是乐曲的引子,节拍比较自由,旋律性不甚明显。开头便是几个八度音程的大跳进行,隐约地奏出乐曲的主题音调。 二、三两段,主要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调,富有跳动性,仿佛清泉溪水从高山峡谷中bb淙淙奔流而出: 这段音乐歌唱性较强,富于欢快、跳跃的音乐个性。它较多地运用了同音装饰手法,有一种滚珠落玉般的效果,创造了流水在高山峡谷中自由自在流淌的意境。 第二部分包括四、五两段,是用按音演奏的曲调,是乐曲的展开部分。以第五段音乐为例:

音乐史考研笔记

贾胡古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对河南舞阳县贾胡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代七音孔八音孔的骨笛。这批骨笛经过同位素碳14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距今大约8000年的历史。贾胡骨笛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贾胡骨笛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界对我国史前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大夏:大禹时期的乐舞,以歌颂大禹治水为主要内容,全曲共九段,以编管乐器为伴奏乐器,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身穿白裙,赤着上身表演。 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用以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时所使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真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西周雅乐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不同等级享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和舞队。西周的雅乐对于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秩序以及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民间歌谣称为徒歌,继而发展称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有乐器伴奏偶的“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相合歌。 燕乐大曲:唐代的大型歌舞,由乐器,声乐,舞蹈综合形成。典型的歌舞大曲一般散序,中序,破三个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乐器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无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音乐与前段形成对比。 诸宫调:一种包含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乐,由北宋活动与汴梁的山西艺人孔三人所创造。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鼓,笛,琵琶。 牧童短笛: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和意境。这首钢琴独奏曲对其后的中国钢琴音乐和多声部声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迪。 简单论述 乐记:乐记是儒家的音乐美学论著,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原有23篇现存11篇。是一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以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音乐的原理及艺术规律。特别在音乐的本原,音乐与民情,音乐与政治等方面有突出的见解。 内容:A.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见解有相当的深度,它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又是声音的艺术,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属于“他律论”B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它属于情感美学,它强调音乐反应社会风气和政治状况,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符合当时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C乐记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其哲学主张把音乐看做是宇宙万物谐和规律的体现,并将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等同看待。对音乐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D乐记还十分的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伦理道德的制约。乐记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也有相当的深度。E它反复强调认为音乐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而且要运用音乐美感来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意义:乐记总结了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同时阐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治学和政治的关系,音乐伦理教育和美感作用,它反映了先秦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反映封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用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对话的形式写成的。首先提出了生无哀乐论的基本观点,音乐是客观实体,哀乐只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直接关系。从而否定了音乐能够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其次,以音乐的本质“和”即“美”,但是这种美是没有内容的抽象的东西,不能给人以明确的印象和某种具体的感受。另外,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提出了“劳动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动”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的音乐理论相抵抗,大胆的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