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设置优质问题,引领高效课堂

设置优质问题,引领高效课堂

设置优质问题,引领高效课堂
设置优质问题,引领高效课堂

设置优质问题,引领高效课堂

1.课堂问题的预设和生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而这提问不仅是指来自教师的,也有来自学生的;不仅有课前预设的,也有课堂动态生成的。

1.1 一堂成功的课,教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这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重点)是什么。而提问时教师一定要清楚“该选择什么提问”和“为什么这样提问”两个问题。前者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来确定问题的主要内容;后者则需考虑问题是否能提高学生素养,是否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建设开放、动态的语文课堂。

1.2 教师备课时更要备学生。要知道,“学生不是空脑袋进教室的”,授课前一定要估摸一下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提问时更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和思维的发散点,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平,问在学生的“最进发展区”,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的激情。

问题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就告诉我们,在预设问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并尽可能地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特别是对本身就存在多义性主题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更要允许答案的多维性,力争引发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落入自己编织好的套子中。设计问题时最好多想一想“万一学生不这么回答怎么办”,对问题的不同答案也要进行一定的预设,从而有效地避免教学的尴尬。

1.3 再完美的作战计划也赶不上现场的变化。设计课堂问题时除了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目标、重点和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之外,更要为问题的生成留下空间。学生生成的问题来自他们对文本的叩问,来自师生对话引起的思维撞击,这些问题不一定是好问题,但肯定是真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问题的生成分我们有计划有准备的和我们始料不及甚

至措手不及的两种。教师要考虑到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设计中预留学生生成问题的时间,给学生提问权。

当学生生成的问题与预设的问题相左并受到教学时间

的制约时,教师应采取舍弃预设问题而采用生成问题的教学策略,而不应该只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视为解决预设问题的过

程,将预设问题的解决视为课堂教学的终结。因为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问题及时作出价值判断。当然,教师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要有选择,要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尊重“文本”内涵的、符合群体需求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深究。

教师要懂得在偏向时拨正,在纠结处调解,从而实施动态的教学策略,强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我们必须关注课堂提问中的问题设计,尤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问抵多问”的重要问题的设计。这样的问题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把它称之为“主问题”,即“能使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互动活动都围绕它展开的,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改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主问题”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大致有如下规律:

比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设计的主问题是:作者认为断臂的维纳斯美不美?为什么?对于作者的观点你怎

么看?因为《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探讨“美学”的文章,我们可以抓住全文的主旨“美”字来设计主问题。抓主旨。

比如对于《雷雨(节选)》一文,如何来解读周朴园的形象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感情?结合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抓情感。

高中课本中有许多小说与剧本,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我们设计的主问题是: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林冲是怎样一个形象?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抓住人物形象来设计主问题。

文言文教学中,特殊句式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比如宾语前置,有些学生就是搞不清楚,那是因为这个知识点在其思维中没有内化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没有形成“宾语前置”这一知识体系。教学《愚溪诗序》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说说哪些是宾语前置句,再回忆以前学过的宾语前置句,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抓比较来设计主问题。

比如《项链》一文,我们可以利用一组对立的概念来设计主问题――你认为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悲剧”还是“喜剧”?为什么?我们可以抓冲突来设计主问题。有矛盾,有冲突,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比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读课文,圈出文中能体现赵太后心理变化的词语,说说她在情感态度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们可以抓住变化来设计主问题。有过程就会有变化,抓住了变化,有时就相当于抓住了一把通向文本的钥匙,有了钥匙,我们就能走进文本。

比如《茶馆(节选)》一文,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

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正带领演员们排第二幕戏,挑选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跟演员谈谈如何去把握人物的台词。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方法是抓实践。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往往能较快、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比如教学《柳毅传(节选)》时,我们可以以预习题的方式设计主问题:给课文的题目加一些修饰语或添个副标题,并结合课文节选部分说说为什么这么加。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方法是抓题目。一篇文章标题的修饰成分不能乱加,必须根据文章的内容加,这就要求对整篇文章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抓住题目中的演讲一词,设计的主问题是“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这个问题设置的非常好,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先生演讲的特点,从而来全面认识先生的形象。我们可以抓题目来设计主问题。比如《失街亭》一文,我们可以围绕话题“失街亭,谁之过”设计主问题,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写下来。写作其实就是将自己的思想外化的一个过程。要实现这种外化,学生就必须去阅读文本,阅读相关资料。我们可以抓写作来设计主问题。

比如杜甫的《蜀相》一诗,我们设计的主问题是:你觉

得这首诗中哪一句写得最好,为什么?请围绕全诗说说你的理由。因为诗歌是文学美的典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抓住诗中的“美”点来设计主问题。用美点赏析法来设计主问题。抓美点。

3.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与层次性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常规的教学中,问题设计存在的弊病表现在:问题设计无序,没有层次感;问题设计得或浅显或深奥,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未经思考,课上随意提问,等等。这些教学问题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链”,通过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这样的问题设计对训练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对培养学生的悟性与灵气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是那些能够引领学生

积极参与学习,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新课改以来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交际面广了,课堂教学气氛更融洽了。

可是在这表面活跃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往往是不加

思考地随意提问。诸如“请同学们翻看课本第20页,看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些问题学生无需思考就可以回答。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问答表面看来热闹,但仅仅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对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思维水平毫无价值。

问题的设计首先要准确,富有启发性。比如《智取生辰纲》一文,教师紧扣题眼“智”,有效地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他们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②有人说杨志确实无“智”,你同意吗?两个问题都扣住“智”字,涉及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分析、描写方法等诸多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层层推进,直奔主题。

其次,问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角度切入。教学中优化的问题设计能够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促使其循序渐进的理解文本。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用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版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用一两个“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教读《我有一个梦想》有效的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①概括出作者的梦想是什么?②“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③怎样实现梦想?教读《将进酒》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①李白劝谁喝酒?我们知道李白应邀到元丹丘家作客,李白是客人,客人却劝主人喝酒,李白反客为主,更显见其狂放。②李白劝人怎样喝酒?③李白为何如此劝人喝酒?三个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性,从李白的豪饮和狂饮中,突出了他的豪放、率真以及内心的矛盾。相比较于一些老师教学《将进酒》,总是让学生在诗中找“悲”“愁”“乐”来显出了教学的高明与智慧。

教学中,我们还应很好地把握好问题出示的时机,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在唤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并迫切希望进入角色的基础上出示,这样因势利导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现代教学论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优秀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总是通过具有有效性与层次性的教学问题引领学生置身于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之中,拉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思考,自觉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与交流,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促使其有所感悟和积极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等综合能力。

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层次性而言要合理而恰当,问题的设

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使教学过程一环紧扣一环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一个个复杂的、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之下,小步子、缓坡度地前行,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逐步引向更高的层次与更广阔的领域。就有效性而言,注重的则是问题指向与知识含量高,关键在于问题要切中要害。当然,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上,必须建立在教学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之上。

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临朐一中大力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侧记 从今年以来,随着全省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我县“教学改革创新年”的推进,临朐一中不断加大课堂改革力度,积极探索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全校推行了“三案教学”课堂模式实验研究,即课堂教学采用预习学案、讲授学案、训练学案。预习学案重在让学生探究与发现问题,讲授学案重在突破难点和重点,训练学案重在巩固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三案教学”摒弃了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填鸭式”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三案教学”的基础上,新学期以来,他们又经过充分研究论证,进一步细化提升为“三步六环节”教学法。即,“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延伸”三个步骤,“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六个环节。“课前预习”这一步骤包括“明确目标”和“自学指导”两个环节。“明确目标”是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每堂课前师生都要明确这堂课学习的三维目标;“自学指导”则是指学生课前在教师指导下先进行自学,教师指导自学要做到: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这一步骤则包括“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习达标”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是指课堂教学时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要按照题目的难易让每个小组的不同水平学生回答,加强生生互动,让每一位学都动起来,达到全体同学共同学习的目的;“精讲点拨”是指教师课堂讲授中侧重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解答疑难问题、指出多种解题思路、总结规律性的方法等,原则是教师“能不出讲的就不出讲”;“练习达标”则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课堂作业,并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课后延伸”这一步骤包括“拓展提高”这一环节。“拓展提高”是指课后教师按照分层次教学的原则,要提供不同要求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以便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为确保“三步六环节”教学法的实行,该校推行了两个责任制——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整体教育教学目标责任制和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教学目标责任制。 首先,强化对班级的整体管理和考核。该校加大了对学生的管理力度,让所有的任课教师参与到班级事务的管理中来。由班主任负责,协同各任课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小组成员分别安排不同任务,以便于合作探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样由原先的班主任一人独管变为现在的多人齐管,既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又密切了班级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团队精神。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该校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二是将语文阅读变为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在注重学生英语听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建构思辨阅读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a2029976.html, 建构思辨阅读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朱青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5期 文言文是古代优秀作品重要的一部分,高中文言文课堂思辨性阅读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不可或缺的环节。文言文怎样教才能培养学生思辨力?笔者认为采用质疑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引发质疑,文言文思辨课堂之根本 文言文思辨阅读课堂,首先是预习质疑。具体可先要求学生通过自查工具书扫除文言字词障碍,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研究一些精彩句段,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学而不思则罔”,此时老师应进入引导者的角色,引发学生质疑。 例1,《项羽之死》选自《史记》,司马迁把项羽归入‘本纪’,那么你认为就项羽一生而言,应该把他归入‘本纪’还是‘世家’?” 引发学生质疑后,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互助交流讨论释疑。在互相释疑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学生自然分成了两派,他们不仅从文本及以前学过的《鸿门宴》中找佐证,还从课外读物、影视作品包括古今名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易中天等)的诗文评价中找理由…… 除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质疑外,老师在课后仍应继续引导学生质疑。 例2,学完苏洵《六国论》后,联系你的知识,你对苏洵关于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原因有什么看法?依据是什么? 问题引出后,我们会发现学生有很多“惊奇”的想法,他们的知识面,他们的思维总有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闪光点,他们会从课外读本(《史记》《东周列国故事》)、影视作品(《芈月传》、作业课外阅读苏洵《六国论》)等等地方为自己的观点找论据。比如有的同学赞同苏洵观点;有的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弃约,自相残杀;有的认为是秦的势力强大,是历史的必然……不一而足。 虽然,有时候不是每一次争论都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但学生在不断地质疑又相互释疑的过程中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又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渴望了解的兴趣,新旧信息的整合、判断、思考,他们的思辨能力自然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学生却没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这一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方案就是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否则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否则就是无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精髓掌握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下面我谈谈我的体会:从形式上来看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脱口而出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导向性指标之一。实际上深入课堂看一看就不难发现真正落实的却很少特别是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很多课都是少数优生在表演在唱主角变成了老师和优生的交流。具体表象有:答问时以个别优生的回答当作全体的回答练习时以优生的速度决定教学的进程等。我们应反思我们的教学看是不是真正的面向了每一个学生是不是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建立民

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民主我们喊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究其因就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做怪。老师难以拉下面子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自然教学氛围也难以和谐。不民主不和谐的教学氛围导致的是学生的思维的压抑唯老师是从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越少教学活动难为开展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合作者的关系把自己当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学习行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格对学生不正确的地方不要简单否认要善于引导。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上海实行的小班化教育他的课堂就好象是一个圆桌会议在学生中间永远有一个座位是为老师留着的。此外象举手发言这应该倡导但对同学不同意见群起攻之各抒己见也可对老师的说法有疑义拥上讲台和老师辩论也可张扬这就是一种气氛如果此时刻意要求学生先举手后回答举手时还不能叫喊等到你喊他讲的时候也许他的思想火花早已不见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学不民主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难以有突破。从内涵上来说课堂教学应有以下指标: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学民主的思想但又不是他的全部内涵。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确立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上以前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行为主体大都是教师部分地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空而不实的倾向。如:《小足球赛》的教学目标:A 指导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B指导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 【学习目标】 1、 了解启蒙运动的兴起原因、性质、核心思想。 2、 了解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主张,能比较他们主张的异同,并能概括出启蒙思想的基本 内容。 3、 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能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学习流程】 一、自学与交流:(10分钟) 1、 重点:启蒙运动 2、 学生自学教材 3、预习检测: (1) 17—18世纪,启蒙运动,一场以( )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 (2) 所谓理性,就是承认事物的规律是( )的,主张用( )来认识客观事物,对其进 行合理的分析、思考、 判断和处理,坚决反对和批判“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这个时代被称为 a ?? 。 (3) 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法国的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十分著名。 (4) 伏尔泰批判( )制度,特别是( )教会。他把教士称为“ ”骂教皇是 a ?? 。 (5) 影响:把人们的思想从( )和( )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展示与质疑: (一)展示:介绍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教学反思: 四、巩固与检测 (一) 巩固训练 (二) 检测反馈: 1、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启蒙运动,这一运动的中心是( ) A 、法国 B 、意大利 C 、德国 D 、英国 2、 “启蒙时代”提倡的思想被称为( ) A 、人文主义 B 、理性主义 C 、自由主义 D 、社会主义 3、 18世纪,法国涌现了一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其中著名的有( ) ①伏尔泰 ②但丁 ③孟德斯鸠 ④卢梭 ⑤莎士比亚 A 、①③④ B 、①②④C 、①③⑤D 、③④⑤ 4、 17 - 18世纪,理性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二)质疑: 、点拨与归纳: 19世纪科学社会主 义 社会主义必然胜 利的美好理想

如何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如何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好课的标准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即“五实”: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教——扶——放)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良性循环:学会——兴趣——愿学——学会 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动,“快”即快反馈。 ■衡量是否符合优质课的三个标准 理念层面: 主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次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依标施教、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操作层面: 主要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次要看教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 策略层面: 能否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结尾余味无穷。是否能扬长避短,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能否做到狭路相逢是勇者,同时出奇制胜。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下面具体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加以阐释、判断。 一、从理念层面看 (一)主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1、自主学习的程度。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程度如何,主要是看课堂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的;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

落实自主学习理念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Word版

落实自主学习理念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和平中学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教学实验的几点做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育同仁: 大家好!我首先代表和平中学的全体师生对各位到我校指导和交流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新课程改革实施了这么多年,我们虽然一直坚持教研教改,但效果一直不好。教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却是学生的抵触,厌学、辍学现象仍很严重。为了改变现状,更好的改善课堂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教体局的领导适时的在我县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进而改变我县现行的课堂教学现状,推进全县的教育教学水平。今天我把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教学实验具体做法向各位领导和同行做一汇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校本培训,专家引领,“教学案一体化”实施达成共识。 1、培训------让我们喜出望外。 2010年4月,我校聘请杜局长为全体教师解读了关于“教学案一体化”实施的整个流程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会后,校领导带领广大教师又重新学习关于“教学案一体化”指导意见,每位老师认真记录学习笔记,解读分析其中的关键词,深刻领会其中的主旨。经过学习,教师们发现“教学案一体化”正是发扬教学民主,将教师集体备课的成果延伸、扩展到学生群体的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它把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融为一体,目标定位在“提高课堂质量”上。 2、引领-----让我们茅塞顿开。 自去年年底至今,教体局和教研室的领导及专家多次来我校指导“教学案一体化”工作,他们通过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的实验课堂教学的深入听课,进行详细的分析,指出了我校在“教学案一体化”实施上的不足,对我校的“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努力方向。 经过他们的亲自指导,我们的教师真切的感到“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确实能让每一个孩子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起点------------处理加工教材的过程中就做到“目中有人”,不仅关注自己如何教,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有了可能,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了可能。 教研室的教研员,为了让我校的教师进步更快,连续一周和我们的老师一起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从初备问题、集体讨论、学案形成、学案抽批、个性化教案的形成等一系列环节,全程跟踪,我们的老师很快就做到了“形似”,每位老师都觉得“教学案一体化”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统编教材把荀子《劝学》列在思辨性阅读论述类文章单元,要求对《劝学》进行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忽视。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思辨阅读的目的。 一 论述类文章观点统帅全文,对观点有特殊要求。文章的观点要求正确、鲜明、严密、深刻、新颖。观点符合普世精神,不能背离政治、道德、文明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观点的正确性上的要求。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糊,应该明确,这就是观点的鲜明性上的要求。表述观点所用的概念要周延,做的判断符合逻辑要求,这就是观点的严密性上的要求。观点表达作者的独到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是新颖的,这就是观点的深刻、新颖上的要求。思辨性文章与文学类文章不同,它阐述的观点理性中与感性。文学作品表达某个观点,常常附着某种情绪,其观点的严密性往往会削弱。思辨性文章的观点是灵魂,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逻辑性、严密性都很强。阅读论述类文章,审视观点的正确性、鲜明性、严密性、新颖性,可以收到批判性阅读的效果。老师和学生读课文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深入思考。 1、文章开始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谁说过这话?《左传》评论历史事实时,也这样“君子曰”“君子谓”的,你赞成这种提出观点的方法吗? 赞成:这犹如我们今天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增加观点的权威性。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写文章习惯这样借君子之口来表达自己观点。这可以看作一种流行做法。 反对:偶尔用这种方法亮出文章观点,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变成了定式就有问题了。借君子之口立论,多少表现出厚古薄今的观念,先前的君子的话、行为不一定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古”好“今”不好。 2、今天已经学习了三节课,可不可以停下来课间休息呢?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暂时休息,参加课间活动。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在减负背景下,讲究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是师生共同的追求目标.在高效 课堂改革中,“效”很重要。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 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发生的高效能。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教的转变和学生学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行为,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更应该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用教材教,而不 是教教材;要研究教法学法、要做好学情学况分析、要因材施教?;教会学生学 习的方法,还要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遇见新问题、或难题要勇者无畏, 敢于正面对待,不绕道而行.要想方设法,抓关键,寻求突破口,并不断培养自己攻坚克难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给学生提 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思考每一个式子,并且.用自己思考的方法解一下,最后 结合全班人的方法总结出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将其类型归类。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的好不如学的好; 会教不如会学,因此转变学法,至关重要,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真正让学生乐学、想学,从而为提高教学提供保障。高效课堂的显性表现,一堂课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动态的,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例如,你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也就是对导学案提前完成,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提前完成的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对于数学课来说讲究的是方法越多越好(数学课讲究的是一题多解),这样学生就会大胆的动脑,大胆的思维,大胆地去展示与交流,进而使数学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 二、激发学生的乐趣。 学生若是对数学有浓密的乐趣,就会发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和激发学生的乐趣。若是学生对数学发生了乐趣,他就会自动地学,效率

345优质高效课堂(打印稿)

“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345优质高效课堂”的总体构架 “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1.三步: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 (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要体现“三布臵三不布臵”;要多布臵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2.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臵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3.五课型: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①新知探索课;②习题训练课;③检测点评课;④阅读写作课;⑤实验探究课。 (二)模式流程的阐释 1.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要求与关系 (1)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课内探究。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针对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 (3)课后训练。精选习题,或布臵实践性作业,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提高。 2.课堂“四环节”流程要求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

紧扣教学重难点问题引领层层突破

紧扣教学重难点问题引领层层突破 ——《矛与盾的集合》有效“对话式”教学案例 房县实验小学:李小燕 【内容摘要】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进行有效“对话式”教学,这是一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也是一种有效激发思维表达的方式。师生课堂合作关系中,“对话式”教学中,在问题引领下让学生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中自由发挥,通过语言传递交流思想。 关键词:对话式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问题引领思想交流 一、案例主题: 《矛与盾的集合》通过《矛与盾的集合》是一篇进行对话式教学的好教材:通过科学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创造发明,力图体现“观察-思考-判断-创造-发明”这一探究形式。” 二、案例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但原有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被人们否认和排除,那么怎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呢?小语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课堂针锋相对地展开辩论,而不追求共识的达成。 三、案例描述:我按照“对话式”教学的五大环节开展课堂对话 第一环节:激活话题,导入新课。 片段一课前游戏: 1.成语猜猜猜:出示图片猜:这些是什么成语? 坐井观天拔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很快猜出了成语) 2.师讲述成语故事:这是什么成语?自相矛盾。 学生猜成语:自相矛盾 (老师讲完后,举手的学生不多,一连请了四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猜出了是“自相矛盾”。) 【设计说明:结合学生实际,利用成语故事进行课前谈话,虽然与集合无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学于乐,玩的同时积累了成语,又了解了矛和盾。同时不但避开了学生的知识盲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二谈话导入 师:从刚才的故事中你知道,矛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 师:那盾呢? 生:盾是用来保护自己的。 2.揭题:矛和盾的集合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一种挑战。改变传统的、低效的、灌输式的应试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对于这样一项大动作的改革,我们每一位从教人员都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细致的研究,精心的准备,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去总结,去升华,得出符合本校本班学情的教学改革之路。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具体的执行者,所以,教师应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并开始尝试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从而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理性地分析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力求扬长避短,理性地思考如何让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力求使学生的群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行理性的思考将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灌输式的班级授课模式由来已久,它之所以能发展至今,难以改变,必定有其存在的优势;这种授课方式单一,教师操作简单,准备什么讲什么,或者说讲什么准备什么,很少考虑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即使是有人提出问题也是少之又少,针对班容量大的现实情况,这种授课方式比较容易操作。同时应试教育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主要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其它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育发展至今日,提出课堂改革,也就成为必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和学生群体的作用,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2勇于放手,相信学生并充分地予以鼓励 传统的教学是一节课时间几乎完全由教师掌控,有时还要提前和错后,使一节

在实际教学中使自己的课堂优质高效

在实际教学中使自己的课堂优质高效。 一、精心备课。 知识自己要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通。备学生时,我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对该内容敏感程度等。特别注重考虑课堂中的细节问题,尤其是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认知偏差的点要做好充分的预设。通常一个问题我会预设出几种答案,像备课通常指备教材好备学生。备教材时,我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和相关资料。对一节课的知识自己要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通。备学生时,我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对该内容敏感程度等。特别注重考虑课堂中的细节问题,尤其是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认知偏差的点要做好充分的预设。通常一个问题我会预设出几种答案,师问后有生答一,生答二,直至生答四,生答五······才不至于出现案例中讲的学生回答“老麻雀勇敢”,“猎狗爱护小动物”等等乱成一锅粥的局面。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学机智也会不断增长,无论学生出现什么样的“奇思妙想”我都能迅速而自然地拽回到“正题”上来。 二、认真上课 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不随意教学,不轻易占用学生时间。给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的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快乐的探索学习。教师在巡视中给学习缓慢者以点拨帮助,让他们的思维跑起来;给优等生设置更广泛高深的问题,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充分的的展示,让他们飞的更高更远。另外,我还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整理学习的方法。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抓好课后 课堂上大家的时间是相同的,课后可就因人而异了。会利用的能博览群书,不会利用的写作业都费劲。所以我教给学生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才能高效学习。在帮助学困生时大多也利用课后时间,有难题时老师讲一讲,平时好学生帮一帮,和同等水平的研一研。慢慢的就有提高了。同时也帮他们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有信心,有行动,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不论我们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只要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我们为师最大的快乐! 在集中培训学习中,听了好多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高效堂,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程观上,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创建与开发的过程;在教学观上,教学是 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己也体会到,要转变观念,解放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用人格力量的去引导学生,去感染学生才是我们应有的教育价值观。

“领悟课堂教学深刻内涵深化推进优质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领悟课堂教学深刻内涵,深化推进优质高效课堂”课题 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1、课题研究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我校紧跟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质量又不高的问题,因此,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 我校曾多次组织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充分暴露出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1、课堂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2、教师讲得虽然不多,但是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3、表面上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实际上仅仅是为了课堂的“热闹”;4、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等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不少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这种“表面热闹,缺乏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思辨与创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积极推进潍坊市教科院“345优质高效课堂”研究的同时,2011年6月,我校结合潍坊市教科院的“百校十题”重大问题行动研究,确立了“领悟课堂教学深刻内涵,深化推进优质高效课堂”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我校课堂教学的工作思路,也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行为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2、选题的意义 我校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深入分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积极探索优质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努力构建起各学科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校本教研与管理,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解决当前课堂效益较低的实际问题,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内容、目标 1、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

思辨性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思辨性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生较大的改变,即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站在文本角度分析作者传递的思想感情,形成理性思维和自身观点,对提高语文综合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思辨性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思辨性思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运用 引言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是来自于自身的阅读活动,而是来自于教师。这使得语文阅读在学生眼中显得枯燥乏味,同时又纵容了学生思维上的惰性,让他们习惯于接受其他人的解读,自己的阅读思考则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而且对自己所得出的阅读思考结论也没有自信,很容易动摇。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阅读再流利,也算不上有效的阅读。而思辨性阅读是以学生的思考为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能力产生综合性的锻炼,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一、思辨性阅读的特点 什么是思辨性阅读?即让学生能够在质疑和批判的态度下完成文本阅读体验,思辨性阅读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反思性。学生在完成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减少传统语文文本阅读中存

在的一些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对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索的积极性。从而巩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二是延伸性。学生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延伸和思考,扩展性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是学术性。在思辨性阅读下,当学生完成了对某一文本的阅读后,再用自己的话提炼总结出文本的主旨和中心思想,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又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了思辨能力。 二、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对思辨性阅读特征的阐释,可以总结出其重要性。第一,思辨性阅读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因为思辨性阅读需要对阅读材料的深度认知和理解,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能力,否则学生就不可能触摸到文字背后的真实。第二,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教师引入新的策略方法奠定坚实基础。学生通过多次成功的思辨性阅读,会逐渐掌握思辨性阅读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本质上也是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在任何自主学习活动中,都可以通过思辨展开深入理解,主动尝试寻找学习对象的内部逻辑,自行梳理出知识结构。当教师引入新型教学策略方法时,学生又可以将思辨灵活应用到对新型策略方法的理解中,从而快速进入状态,形成良好的师生配合。 三、思辨性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合理设置问题培养思辨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中的思考 新课改在我乡推行已有几年,我校领导、教师从外出学习、培训到模仿学习、研究探索,一路走来,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现我就本校实施课改工作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2012年,新课改的强劲东风席卷了黑田铺乡教育,全乡中小学组织部分领导、教师到岳阳许市中学考察学习,我校派了肖志丽(语文)老师,佘国美(数学教研组长),校长、教导等部分领导参加。考察后,各校积极响应中心校号召,开始推进新课程改革,一个学年结束了,新课改的进程怎样,效果如何?作为校长,我目睹和经历我校及本乡部分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感觉到新课程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一、新课改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大部分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对待这次新课程改革,学校在师资安排,设施配备,都向课改实施班级进行了倾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课改在我校仍步履艰难。把新课改挂在嘴边老师多而有实际行动的少;注重课改形式的教师多而注重课改效果的教师少;照搬模式一味模仿的教师多而认真研究善于创新的教师少。 具体表现在: 1、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均衡。 我校12个教学班级,876名学生,25名教师。在这25名教师中,中老龄教师多,年青教师工作有热情,学历高,开展课程改革难度不大,但是中老年教师在新课改中就有些难度了。首先,是思想认识跟

不上时代的节拍。有些老年教师一直在说:“快退休了却说要搞课改,这不是班门弄斧嘛!”其次,是知识结构不符合当前的形势。学习同一节课,年轻教师和老年教师的课堂组织是截然不同的,多数老教师依然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而不关注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部分领导的管理观念陈旧。 在新课程改革上,多数人抱着“正常运转”的态度,只注重了教学常规管理,而忽视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管理与促进。部分学校领导对课改的认识不足,工作中存在着为难和观望现象。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不能较好的将培训所学的课程标准的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 3、多数教师没有深入挖掘课改内涵。 茶余饭后,一说起课改,几乎每位实验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具体表现在:一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驾驭走了极端。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面对这样的教材,关键是把握每一节课的编写意图。 4、课堂教学改革注重了“形”,而忽视了“神”。

345优质高效课堂

“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345优质高效课堂”的总体构架 “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1.三步: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 (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2.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3.五课型: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①新知探索课;②习题训练课;③检测点评课;④阅读写作课;⑤实验探究课。 (二)模式流程的阐释 1.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要求与关系 (1)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解读潍坊市教科院“345优质高效课堂”范文

一、解读潍坊市教科院“345优质高效课堂” “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1.三步:是指“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 (1)课前延伸即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历史学科时间大约10-15分钟,此环节可以灵活处理,预习案可与导学案合二为一。 (2)课内探究: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针对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 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精选习题,或布置实践性作业,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提高。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2.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 课堂“四环节”流程要求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思辨-2019年教育文档

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思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已由“关注知识” 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已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目的已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 所有这些最终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学生的充分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过程”一词,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知识的重现过程.请看下面发生在课堂上的教学理念碰撞.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二). 第一位老师不注意过程,是这样进行教学的:1.画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2.观察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3.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4.证出垂足就是底边上的中点、角平分线的交点;5.归纳出结论;6.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定理的应用举例教学. 第二位老师注重过程教学,他是这样设计教学的:1.出示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用“几何画板”软件);2.画出同一边上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观察三线位置;3.慢慢地拖动三角形一顶点将不等边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同时观察三线位置的变化过程;4.让学生自己合作交流去发现三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证明发现的结论;6.让学生运用定理探究解决课本上的例题、习题. 两种学习方式,学生虽然都掌握了知识,但由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例外、体验例外,前者失去“过程”,后者获得“过程”,一样的成绩,不一样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其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是一个阶段,而有的却是一生.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一堂课如果没有以多样性、丰盛性为前提的“过程”,让学生来感受、探索,数学教学哪里还能创新? 直面当前的教学实践,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情境已日见衰落,但重视“过程”而轻视甚至忽略“结果”的教学现象也时有所见.过程严重,结果就不严重吗?过程与结果,到底谁更严重?这些问题不仅关涉观念层面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思辨,更关涉实践层面过程与结果的权重把握.因此,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这一现实问题无疑具有严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数学教学要着力消解过程与结果的二元对立 1.过程与结果互相对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