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内容摘要:习惯在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因此,我们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早对幼儿进行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近代更是把及早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因此,我在从事幼儿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教学计划、教学情景的创设、教育教学过程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好行为、好习惯的培养。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总结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体会。

一、环境育人、创设良好的幼儿生活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转学、家庭搬迁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绪在开始产中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幼儿园生活环境是幼儿接触的第二个生活环境,教师要给幼儿创设一个和

谐的环境来熏陶幼儿的情操。平时教师应以积极的方式与幼儿进行目光、身体和语言的接触与交流,更多地用启发、引导、鼓励的方式与幼儿交往,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与参与权,给予幼儿亲切感、信赖感和温暖感,以建立一种开放平等、和谐温暖的师幼关系。幼儿拥有了活动的自主权,拥有了必要的心理安全感、舒适感、愉悦感,就具务了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讲清道理,做到耐心教育

孩子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就要更耐心。在讲道理的时候要把握两点:1、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比如:打人一定是不对的。2、讲时要具体,将事情解释、说明。比如:“对人有礼貌”孩子对礼貌还不是很明白。老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大人就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小孩叫大人的名字也是不礼貌;每次来幼儿园、离开幼儿园时都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如果不问好、不再见也是不礼貌的。必要时,老师还要将礼貌的用语做示范。如:“老师好”“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等通过反复地“讲”以及反复的“示范”,使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认识。

三、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如小班主题:分果果。我们在让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

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四、加强在交往、游戏中的运用,不断培养和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如:幼儿在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简单的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现在,我们发现类似的问题后,都要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才叫排队?生活中那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下楼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车等等。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大家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养成了排队、不推挤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及时、正确的评价幼儿,在肯定、赞赏中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与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如:“你帮小妹妹搬椅子,真会关心人”;“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等,会强烈的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等,会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正确的运用好评价之一方式,让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七、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我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定期开办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问卷调查等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提高家长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大班主题:别说我小。我们教育幼儿要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有些家长却因为时间紧,怕孩子干不好,或怕孩子累着等各种原因,不给幼儿动手的机会,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聘请幼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用新的教育理念、用大量的生动事例,改变了家长的认识,从而自觉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具体有道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鉴于幼儿身上发育的特点,从不剩饭,自己穿脱衣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等。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 一、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 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是自己的哲学家,教育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内化为他们自身内在的素质,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一日活动都是课程,将生活化、游戏化的因素融入课程中。 课程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加油干》这个音乐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在艺术活动《加油干》中,请幼儿将自己平时劳动中的动作进行创编,融入音乐中,并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我是分割线例如:在游戏“红绿灯中”,通过儿歌“大马路,宽又宽,红灯停,绿灯行”,让幼儿知道一些简单的交通规则,从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达到了幼儿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二、一日活动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少惩罚。 一位哲学家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弱智,我就能把他变成优等生。”有人问他成功的密诀时,他说:“其实很简单,就是表扬。”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幼儿渴望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不要看他们小,但他们对教师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等等。我们班有个孩子在冬天老是迟到,但有一天他没迟到,在放学前我帮他栓裤子时,我笑着对他说:“宸宸,你今天真棒,没有迟到,以后我们每天都要像今天这样勇敢不怕冷,按时上幼儿园好吗?”结果第二天他没有迟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都能按时来幼儿园,在星期五发小红花时,我还特别表扬了他。一个及时的肯定,能让孩子感受到他成功的快乐。 三、通过比赛让幼儿在竞争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记得刚开学时班里的幼儿很多孩子都不会穿衣服,我们就决定举行一次“穿衣服”的比赛,在比赛开始前,我发放了通知,告知家长下个月要进行“穿衣服”的比赛,请家长在家中帮助幼儿进行练习。结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很多孩子进步了,开始自己动手穿衣服了。在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都能都要求将衣服穿整齐,谁都不想落后。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幼儿有学穿衣服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非常好的作用。 四、一日活动中满足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 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规划自己的时间。在一次吃完午饭后的休息时间,我让孩子们看图书,结果有几个孩子说:“胡老师,如果我们吃饭吃得快一点,你能不能让我们玩会橡皮泥?”看着孩子们渴望的表情,我对他们说:“好吧,条件是你们要比较快地把自己的饭菜吃完,不能剩!”结果那天孩子吃饭的速度都加快了,满足孩子的合理正当要求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两日就行的,要靠教师、孩子、家长长期共同的努力,以上是我在实践中多积累的一些经验,相信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会积累更丰富的经验,能寻找出更多、更有效地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摘要】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幼儿的健康成长。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帮助家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探讨科学育儿知识,形成家园共育合力等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关键词】家园共育促进健康成长 幼儿园家长工作是幼儿园日常工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幼儿园所有工作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工作。家长工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发现现在的家长素质提高很快,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甚至超前于教师,家长已不再满足于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转,使家园配合出现裂痕,这种裂痕的出现迫使教师反思当前家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起做家长工作的新观念,建立与家长的新型关系,在交流沟通中变教师教育家长的单向活动为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商育儿方法的平等的双向活动,这种平等关系会拉近教师与家长间的距离,有效发挥家长的能动作用,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对幼儿实施教育。 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帮助家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探讨科学育儿知识,形成家园共育合力等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塑造家园联系工作的价值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难点就在于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在幼儿园学期初召开的家长会上,我向家长讲述家园联系的重要性,博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同时,班上的三位老师转变角色,树立服务创新意识,把家长当作客户,改善和转变服务态度,及时听取意见并解决家长难题,帮助家长树立家园共育的决心,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的重视。事实上,只有我们真正重视了,家长才会重视。 2.利用资源邀家长参与教育 家长参与的前提就是先学会使用。在小班幼儿入园时,给每位幼儿家长分发了《家长手册》,《手册》向家长介绍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幼儿园简介”“为家长服务制度”“向家长承诺制”等等。尤其是“致家长的一封信”,信中以诚挚的语言,介绍了新生幼儿如何从入园到熟悉喜欢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解除了家长的烦恼和困惑,让家长有效掌握并利用好这些资源,使家长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更新家长的育儿理念 利用橱窗为家长提供学习的机会。我园设有宣传橱窗,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工作,每个班级在门口设置了”家园联系”栏,每月两期,内容涉及到幼儿卫生保健、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家教成功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内容和信息等多方面。向广大家长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等,同时也成了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渠道。不少家长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认真阅读,接受信息并付诸实践。 4.开展活动,促进家园合作共育 4.1 成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家长中高学历、高素质、理念新的特点,采用参与、交流等方式,吸纳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与教育,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定期开会、座谈,探讨家庭教育工作、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和家园联系等情况,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了家园沟通中的障碍,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园互动。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 习惯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阻碍着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对此,笔者认为,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才能培养塑造出新一代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一、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欣赏诗《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如:“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教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 2、反复训练 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一声,也可以让人受益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有多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习惯日常活动正面影响家园合作

目录 一、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二、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潜移默化正面影响幼儿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四、在日常活动中反复练习,形成习惯 五、家园配合,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我们经常在和家长的沟通中说宝贝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不遵守规则,习惯不好等等问题。细想下来,我们的活动规则是什么?我们是否有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告诉幼儿他们应该怎样去参与?哪些行为才是正确的。我班幼儿是8月刚入园的宝贝,来到幼儿园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对幼儿园的生活也基本适应。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不能按照

老师预想的去参与,不能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在一次和阳阳的谈话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否有给到幼儿明确具体的规则,他们是否清楚了他们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们那些表现才是老师眼中好的行为习惯。在玩儿积木的时候阳阳把堆好的积木种种的推到在地板上,所有幼儿、老师都吓了一大跳。在活动结束后,我准备和阳阳有一次深入的谈话,可是在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去反思我活动的安排设计。我问阳阳为什么要那么大声的把积木宝宝摔在地上?阳阳说:“我想重新做一个房子”,原来在阳阳的意识里想要重新做一个房子,先得把做好房子用推的方式把积木推到在地上的拆开。阳阳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他犯错的背后是我在玩积木之间并没有告诉他要轻轻的取拿积木,不能影响到其他朋友。3-6岁的幼儿由于经验不足,没有能力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他人,伤害到自己。所以在每一个活动之前需要老师明确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知道自己的那些行为是老师和其他朋友喜欢的,那些行为是会影响到别人,那些行为是会伤害到自己的。 二、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潜移默化正面影响幼儿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的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别做,一

家园共育,促幼儿健康成长

家园共育,促幼儿健康成长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长林幼儿园李春梅罗芳《幼儿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在幼儿园里,搞好家园共育,赢得家长支持是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口碑。我们应把家长工作提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与家长建立着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家园主动携手对幼儿进行同步教育,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多种形式的交流,促进家园的信任 1.家长会是幼儿园向家长介绍全园或全班教育工作情况,讨论有关幼儿的个别问题或教育问题,向家长提出要求的一项教育活动。它是家园共育的一座桥梁,它也直接关系到班级工作的进程与效果,同时也是与家长的一次面对面、近距离的交流,为此,开家长会对家园来说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学习,家长之间也可以谈谈自己的育儿经验,使家长会充分的展示它的作用。还有让家长通过家长开放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观看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学习教师的教育方法,学会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孩子,评价孩子的发展情况。例如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一日生活习惯以及与小朋友的交往、合作能力等等。 2.我们教师都要每天面对家长的叮嘱和请求,这是家长对我们教师工作责任心的考验,更是拉近家园间情感距离的桥梁,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晨间的工作是繁忙的,家长的叮嘱也是各有不一。为了让每一个幼儿都更好的得到照顾,我们在门口增添了“教师备忘录”,请家长把幼儿在这一天需要特别关注的事写下来,这样教师可以按照家长的嘱托照顾每个孩子。如杨雨欣的体质不太好,总要吃药,所以在中午前半小时服药。还有许沐研昨晚发烧,今天有点好转,让她多喝点水,有事打电话,还有哪几个孩子中午睡午觉需要用毛巾隔背等等。所以这个小小的备忘录拉近家园的距离,还让家长更加的信任。 3.家庭访问是幼儿园进行家长工作经常性采用的方式之一。通过家庭访问,我们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幼儿家庭的思想、经济、文化综合情况,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内容和方法等等。我们一学期有两次家访,开学初一次学期末一次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安塞县招安中心小学柴虹 内容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学生只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关键词: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老师、家长社会要齐心协力,相信我们谁都不怨自己的孩子成为希特勒式的人物。“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会成为一个德智体美的好孩子的。 参考文献:康得英《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学前教育》杂志2005年出版 一、抓好开端,严格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新生学前儿童就抓好习惯的养成。

开学伊始,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行为习惯教育。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其次,按时到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如在训练学生课前静息,按时上学和认真做作业时,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指导学生。儿歌的内容是:“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安安静静坐坐好,等着老师把课上。”“做早操快静齐。吃饭时静悄悄。”再次,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阶段,班主任每天每节课上都要在上课前检查一下,同学之间比比谁的准备工作做得好。 二、顺应心情,日常导行 教师应以心理学为依据,把儿童的性情详细研究一番,指导他们也走上正当的轨道。只有善教善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好习惯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常常逾越常规,就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顺着他们欲望的倾向,以此作为教育的突破口,使他们如愿以偿,是教育者的艺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学生特点出发,为学生着想,能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抓住典型,锲而不舍

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我们成年人都如此注重饮食文化,更何况正处在茁壮成长中的孩子们呢?根据中国目前的家庭结构状况,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宝贝,在家长心中,孩子的身心健康太重要了,而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幼儿园就成了重中之重。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幼儿园,要想不断的发展,永葆园所的旺盛生命力,就必须注重幼儿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以及膳食结构的创新。 我园以生命的第一需要——进餐为内容,研究幼儿食品营养的均衡摄入,研究进餐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相应知识经验的传递,研究饮食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与情操的形成,让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进餐并保持营养的摄入和均衡,从而使幼儿形成健康的体魄,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膳食营养的重要性 1 均衡幼儿膳食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迅速,骨骼处于骨化过程,各个器官逐渐成熟和完善。由于幼儿期的快速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的质与量上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只有合理的营养才是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平衡的膳食又是摄取合理营养的唯一途径。幼儿期营养均衡与否,不但对其一生的身高体重影响举足轻重,对其大脑的生长发育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为幼儿提供营养搭配均衡的膳食,才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过程中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 注重膳食营养是满足家长需求的需要 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孩子在园能否吃饱吃好。家长接幼儿离园时,问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今天吃的什么呀?”可见家长对幼儿园伙食质量的重视与关心,虽然大多数父母都知道营养不良会阻碍孩子的正常发育,但往往又缺乏相应的营养知识,他们唯恐孩子营养不足,影响正常发育,拼命给孩子吃这吃那,甚至滥用营养药,却往往造成孩子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因此幼儿园做好膳食工作,既能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又能使家长走山营养误区,从而满足家长需求,使家长放心送幼儿来园。 二、科学合理调配膳食营养,制定四季特色食谱 1.合理调配各种食品,均衡营养 合理的营养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均衡的膳食是摄取合理营养的唯一途径。幼儿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足量营养素的摄入,我园根据幼儿每天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结合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合理调配食物的结构,制订合理的食谱,坚持为幼儿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论文题目: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指导教师刘晓岗 榆林二幼 2011年12月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内容摘要】习惯在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譬如,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认为,5岁是儿童形成使用筷子习惯的最佳期;3岁是对儿童进行解扣纽扣训练的最佳期等。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因此,我们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早对幼儿进行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字】幼儿行为习惯方法策略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

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 然而今天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近代更是把及早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按照规律和特点,运用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

附件六: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______学前教育______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 姓名: 学号: 专业:学前教育(本) 入学时间: 2015年秋 所在电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渭南分校 2017年9 月10 日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一、什么是幼儿良好行为惯 (1)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现 (2) 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思 (4) 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施 (6) 五、结语 (13) 六、参考文献 (14) 浅谈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

唐颖慧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15秋学前教育本·渭南电大分校) 【摘要】: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 强,自控能力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便会错失良机,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本文着重分析了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GOOD BEHAVIOR HABITS Tang Yinghui The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of Shaanxi opens the literature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branch school of TV university of Weinan [Abstract]To cultivate a good behavior habit,we must start small.Young children are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life,high plasticity,self-control ability is poor,is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good behavior habit,it is infected with bad behavior habits dangerous phase,if not timely to devel op good habits,will miss the good opportunity,the leopard cannot change, the habit is a second na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ehavior of childr en's bad behavior,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g ood behavior habits. [The keyword]Infant school education,Good behavior,Formative education 习惯究竟是什么?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幼儿的关键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 一、什么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一个人的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千篇

如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一般说来,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从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等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看,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家长作为孩子最亲的人和“第一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塑造好自己的形象 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总是最先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便成了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性格的原因之一——他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羞愧,自觉低人一等。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成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从而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

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二、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四岁之前是宝宝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应对生活的挑战,最初他们主要依靠先天反射,以后慢慢尝试和模仿新的办法,一点一点建立起独特的行为模式。宝宝的每一个举动都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反馈回来,促使宝宝维持或者改变行为方式,这样一个过程不断重复,印刻在孩子的脑子里渐渐就会形成习惯。人的行为有一种定式倾向,就是喜欢用熟悉的动作、语言和思维去处理事务,因为熟悉的办法最省力,小孩子也不例外。有的孩子挑食,最初常常是偶然因素,看到某些东西没食欲或者吃了不舒服,以后见到它们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时间一长挑拣惯了,有些食物就再也吃不进了.养成习惯需要相对长期的过程, 但习惯一旦形成改起来可就难了。同一种行为不断重复,在大脑中渐渐形成固定的神经回路,这种反应模式就会固定下来,难以甚至无法改变。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的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家长 应该从大处着眼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小处着手在日常生活中检点宝宝的行为和自己的表现,有意识的引导宝宝发展良好的行为模式。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并从以下几方面付诸行动。 1、积极鼓励和夸奖宝宝良好的行为; 2、对孩子的不良表现进行一贯的冷淡或限制;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因此,对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培养应当在幼儿时期就加以重视,幼儿教师以及家长相互配合,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形成较为健康的心理,同时自身的潜能和个人优势得以显现,以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做出更加合适的选择。由于幼儿的体力和智力正在发展中,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在开发幼儿潜能的时候,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注重幼儿自身的适应能力,选择与其个人特征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并能够以幼儿的兴趣为导向,让其能够在欢乐的氛围和环境中学习,为其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个人能力的逐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个人潜能尤其是实践潜能得到尽可能多的开发,这样才能在长大成人后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为个人理想的实现奠定基础。 一、注重观察,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朋友大多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自身感兴趣的事物更愿意主动探索,因此,幼儿教师需注重观察,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注重观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需注重观察孩子的情况,了解其兴趣所在,细心观察孩子们的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这样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师需注重

培养孩子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只有通过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断观察,才能发现和探索更广泛的领域,为实践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例如,在教授幼儿关于“影子”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为他们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如在炎热的夏天,小熊在树荫下却很凉爽,这就能够迅速引起幼儿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再带领幼儿到幼儿园有影子的地方进行观察,并为幼儿讲解影子形成的条件,既必须让物体有光的照射。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既能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能力,又能帮助其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二、“榜样示法”激励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师的一言一行也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用自已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幼儿、教育幼儿,在日常活动的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平时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注意自身形象,讲话要多使用“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让幼儿不自觉的模仿学习。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参与活动,并在医院排队看病,看病过程中使用上述文明用语,孩子们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幼儿的文明礼貌的养成就根深蒂固了。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以孩子们喜闻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为幼儿更早的一些走向独立。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婴幼儿时期最应该培养的,这是根的教育要把孩子的习惯培养好。现在看起来很费劲,其实还是省力的,将来养成习惯了,确实难改,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子。所以抓得越早越好。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学会的基础内容。这四个学会就是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即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个学会,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即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第四个学会就是学会生存,这是我们教育的四大支柱。 我们想,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你没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乘虚而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大脑发育来讲也从学龄前开始,越小越好,甚至从一出生。这绝不是对孩子的约束。因为我们在搞教育的时候,常常有家长说,我提倡我们的孩子自由发展,社会都开放了,干吗捆着孩子啊?我们绝不是捆着孩子,是让孩子成为主宰自己的强者。只有在有序的情况下生活,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安全感。 就睡眠习惯来说,罗云宏、陆淇云、纪艾可佳的家长向我们诉说,他的孩子睡眠不好,这种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是不良的睡眠习惯。 我们知道一切胜利,一切进步都要靠人的内心力量,换句话说,要想成功,首先要征服自己。比如说周围有任何干扰的话,做任何事情,不可能周围没有干扰,你要成功,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排除这些干扰最重要的是要征服自己。所以,我想,在我们培养孩子来讲,要从小培养,另外,培养这个习惯是内在的。需要把我们外界的要求通过他的内化,变成内在的需要,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早晚刷牙,或者有天天洗澡的习惯。如果有偶然一天不洗澡,或者偶然一天不刷牙,你会感觉到别扭,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已经成为内化的东西。孩子小的时候这种内化特别容易。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孩子,就等于给他们第二条生命。在这一点上讲,越小越好抓,越大越难抓。为什么这么说,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是行为习惯,既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又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行为。行为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动力定型的习惯。这种行为习惯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层次。通常人们把道德行为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人家得教育,得督促。第二个层次,就是自觉行为。他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到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这是最佳的教育效果。 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获得实质性的自由。就从中午的一个觉,就看出了孩子的安全感,相当踏实。当然我们绝对不是为了大人和老师省事。孩子们睡得很安详,很踏实,身体上获得很好的休息,睡醒以后,就有一种精神充沛的力量投入学习和各种活动,就使得他整个的身体是健康的,有节奏

呵护幼儿园心灵-共促健康成长总结汇报

呵护幼儿园心灵-共促健康成长总结汇报

宜宾市翠屏区平安校园文化专题社区 ——宜宾市打金街幼儿园精品活动 “呵护幼儿心灵,共促健康成长”活动总结汇报 宜宾市打金街幼儿园王丹 健康的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纲要》说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长打好基础,因此,幼儿园里的孩子身心健康与否至关重要而。让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家长的义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给幼儿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尤其是家庭离婚率提高、儿童留守现象屡见不鲜,独生子女比率增加,父母祖辈过度娇宠,一味满足,导致的自闭症、多动症、暴力倾向等问题儿童越发增多,他们呈现出独力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碍障等。面对如此严重的情况,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我们幼儿园也或多或少的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教师们每每都会遇到,因此我们在翠屏区平安校园文化专题社区活动里开展了“呵护幼儿心灵,共促健康成长”的专题活动,对幼儿心理健康和孩子童年成长进行专门的研究,希望通过活动实施能引起共鸣,让更多的学校关注孩子内心,关心孩子成长;让更多的老师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儿童心理理论知识和应变处理相关问题,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更多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表现,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摘要】:在儿童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家长迫切的要求之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凡人生所需的重要习惯性个态度多半可以再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要抓住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必备条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本文重点从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着手,论述培养幼儿行为习惯要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字:幼儿、行为习惯、原则、方法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要遵循的原则 1、严爱结合原则 爱和严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提出相应行为习惯要求。幼儿年龄小,需要成人的关心、帮助,但并非一切由老师包办代替或放任自流,在每一日的活动中,我们都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以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在提要求的时候,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能力等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因为,从幼儿的能力来看,即使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的要求超出其接受能力,他们就难以做到。而幼儿发觉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能力丧失信心,甚至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因此,我向幼儿提出要求从最简单的生活规则开始,随着幼儿能力的不断发展,再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2、言行一致原则 言行一致是指教师或家长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首先确立准则,准则一旦经过幼儿认可而确定下来,就要严格按照准则要求执行。在幼儿园,准则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班级中有了大家一起制定的准则,幼儿就愿意按照规矩办事,当有人违反准则要求时,教师对其作出的惩罚也会有理有据,这样更容易使幼儿心悦诚服的接受批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的对待每个幼儿,在准则执行过程中不能掺杂个人因素在里面。在家庭中,言行一致原则表现在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要自己先做到。家长以身作则,与幼儿同进退,幼儿也就自然而然的愿意接受家长的要求。 3、生活教育原则 生活即教育。在一日生活中为幼儿灌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幼儿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都应该渗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思想。教师要树立生活即课程的观念,有意识地将一些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关的信息纳入幼儿的感知教育范围。如在午睡完起床时,发现幼儿挑食、偏食,教师要让幼儿知道,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阻碍小朋友身体的健康成长。在午餐起床后,有幼儿做事拖拉磨蹭,可以让幼儿们在讨论中知道做事拖拉磨蹭会影响大家的集体活动时间,多数人为等少部分人要浪费许多时间。如发现有幼儿在绘画时姿势不正确,教师可以给幼儿多看一些图片或图像资料,知道不正确的姿势不利于身体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方法和策略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办到的。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列举四个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 第一,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刚人园的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行为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只靠简单地指责、阻止,只能一时起作用,必须进行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才能逐步形成一系列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健康成长论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健康成长论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教师的重要伙伴,家长参与不仅对幼儿、对家长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师建立一种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的家庭,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是家长的“掌中宝”,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为为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在家长无微不至地“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自信心不足、性格懦弱、依赖性强,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 在我们班,有一个名字叫子涵的小朋友,由于爸妈工作忙,照顾孩子的担子落在奶奶的肩上,老人对子涵的照顾用四个字形容最为不过了,那就是“极尽呵护”,真的是捧到手里怕摔了、含到嘴里怕化了,在物质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在生活方面也几乎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入班时,很难融入集体,吃饭时,老师不喂,她一口不吃;日常活动中,从不主动与人交流;户外活动和游戏时,只是站在一旁观看,从不参与活动;性格内向、胆小、行为被动。为此,子涵的爸妈除了担心,也很着急,但又不知该如何去调整孩子的状

态。 结合孩子的种种表现,我联系了家长,向他们介绍了孩子的在园情况,并提出了我们班级将执行的矫治措施和一系列家庭指导建议,希望家长配合教师,增强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帮助孩子找回自信,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首先,建议家长工作之余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孩子玩、做游戏,同时,关注孩子,通过交流互动,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言行,以便寻找最佳的引导途径。 其次,对孩子采取放手管理,引导、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包办、代替行为,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思想上,或是语言上的或是行为上的,发现之后及时表扬鼓励,哪怕是取得一点别人认为是很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给予她充分的肯定,逐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的建议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积极的配合后,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为子涵制定了“成长小档案”,记录了孩子在幼儿园点点滴滴的进步和变化,并及时地反馈给家长,给家长提供了更多的良性信息,同时,也增强了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坚持不懈地配合着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工作给予了最多的配合和支持。 通过一年多的幼儿园生活,子涵有了明显的变化,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