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利用RZWQM-ERES模拟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利用RZWQM-ERES模拟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利用RZWQM-ERES模拟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利用RZWQM-ERES模拟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 一、绘制轮廓 西起太行山,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依燕山,南至大别山区一线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 二、自然条件 1.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多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区(山东半岛东南部为湿润区),属暖温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1月均温小于0℃,降水变率大, 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 2.地形:主要位于第三阶梯,我国第二大平原,是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海拔多在50m以下,平坦宽阔,有零星低矮 山地,地形完整。 3.水文:夏季为丰水期(夏汛),冬季为枯水期,径流季节变化明显。黄河流经该地含沙量大,黄河有凌汛。易春旱,纬度高有结冰期。河流补给形式为大气降水,地下 水。 4.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利于根系生长,但盐碱化严重。 5.生物:温带落叶阔叶林。但农作物取代森林占地较多。 三、社会经济条件 1.农业:①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农作物两年三熟,无霜期较长200~220天;土 地平坦肥沃,有河流水提供灌溉;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耕作历史悠 久,耕作经验丰富;市场广阔。该地有全国商品棉基地冀鲁豫平原。 ②弊:春旱,夏涝,风沙,盐碱对农业生产威胁较大;春季和秋季的寒潮不利于农 作物越冬。 ③粮食作物:冬小麦,谷子。经济作物:花生,棉花,芝麻,大豆,甜菜 ④冀鲁豫平原成为商品棉基地的原因分析: (1)自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降水少晴天多,对棉花后期生长 和收摘有利。 水源: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 土壤:土壤土层厚,土质疏松,适宜棉花根系生长。 (2)社会经济:市场:市场广阔,市场需求量大 交通:交通便利 政策:有国家政策扶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过程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 与板块构造过程 李江海1 , 牛向龙1 , T.KUSKY 2 , A.POLAT 3 (1.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Department of Earth and Atmos pheric Sciences,Saint Louis Universi ty,St.Louis,MO 63103;3.Depart ment o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Windsor,Windsor,ON,Canada N9B 3P4) 摘 要:板块构造理论为20世纪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如何在新世纪发展板块构造、推动大陆动力学研究成为新的挑战。世界古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花岗岩绿岩带、高级变质区,新太古代造山作用,早期大洋地质记录与古板块构造,以及超级大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此全球构造背景下,华北早期地质演化的相关重大问题包括:新太古代典型造山带地质演化、碰撞过程及其盆山耦合作用。围绕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研究,特别是豆荚状铬铁矿及地幔岩,将提供早期大洋岩石圈性质、扩张运移过程的重要线索,并提出早期板块边界划分标志及其洋陆作用过程。华北中部造山带及蛇绿岩混杂带的洲际对比,对认识华北与最古老超级大陆聚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古板块;太古宙;华北;碰撞造山;超大陆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4)03027311 收稿日期:20040803;修订日期:200409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2066,40242014,49832030);北京大学985项目 作者简介:李江海(1965)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研究。E -mail:j hli@https://www.sodocs.net/doc/6c12187995.html, 0 前言 古大陆地质演化与早期地球历史一直是地质学 的研究热点问题。在过去的20年中,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1)古大陆的增生与克拉通化过程;(2)板块构造起始过程或与前板块构造的交替机制。世界各地(北美、西澳、非洲 南部、格陵兰等地)克拉通基底构造的研究不断揭示和积累不同类型古造山带及其板块作用的重要证据,围绕早期板块边界性质、俯冲碰撞过程、高级区 低级区关系,典型造山带组成、变质和运动学,早期大洋地质记录进行研究探索,证明板块构造过程至少在新太古代(3.0~2.5Ga 前)以来就成为全球构造的主导机制。 在华北早期构造演化研究中,如何面对这些挑战,从其地质实际和长期研究积累出发,准确鉴别和 恢复早期碰撞造山带格局、几何形态、运动学和古板 块演化已非常重要,特别是蛇绿岩缝合线的研究已成为重要的前缘国际科学问题。与其他古大陆相比,华北克拉通研究程度较低、陆块规模较小、后期再造强烈、大地构造属性不明、大陆克拉通化事件(2.50Ga)滞后等。随着华北地区的研究进展及其国际合作交流的开展,特别是美国彭罗斯会议(北京,2002)、华北大陆构造演化中美双边会议(北京, 2004)的召开,华北早期地质演化正成为国际研究的 热点之一。 本文在评述国际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华北地区的长期研究积累,提出华北早期大陆构造演化近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1 新太古代造山带构造模式及其造山 记录 尽管对古大陆生长的构造模式尚无完全一致的认识,但普遍认为太古宙为陆壳最重要的生长与稳定时期,其中新太古代陆壳发生快速生长。目前对克拉通的早期演化可以归结为两类认识:板内作用模式与造山模式。前者是传统认识,并不断地受到 第11卷第3期2004年9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Vol.11No.3Sept.2004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 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读我国文化区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图中文化区 A.可以划分次一级区域 B.是根据单一指标划分的 C.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D.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小题2】以下文化区与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文化区——地表崎岖 B.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气候干旱 C.云贵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 D.华北平原文化区——伏旱多发 【小题3】下面文化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内蒙古草原文化区——大牧场放牧 B.东北黑土文化区——混合农业 业 C.华北平原文化区——商品谷物农业D.江南水乡文化区——季风水田农业

2. 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松嫩平原生长期较长 B.松嫩平原降水较少 C.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陆性较强 D.松嫩平原更高温多雨 3. 下图为我国西气东输线路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西气东输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线跨我国三大自然区 B.二线自西向东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加 C.甲、丁两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 D.二线沿途的自然带类型多于一线 【小题2】影响一、二线工程线路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A.城市与地形B.人口与交通线 C.植被与水文D.资金与科技 4. 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面上升 B.水土流失

C.不合理的灌溉 D.荒漠化 【小题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A.宁夏平原 B.三江平原 C.成都平原 D.密西西比河平原 5.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美国与日本相比( ) A.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C.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D.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小题2】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D.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6. 2014年9月,广东省东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机器换人”计划。根据计划,到2020年,东莞工业机器人在电子、机械、食品、纺织、家具等行业普及应用,服务机器人在家政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初步应用;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从30多台增加至超过120台;将建成1~2个机器人产业园和6~8个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截至2015年底,东莞企业申报“机器换人”项目总数达到1262个;同时,东莞已聚集了400多家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东莞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聚集的区位优势主要是() A.位于珠三角,技术水平高B.地方政府政策扶持 C.产业协作条件好D.市场需求量大 【小题2】机器换人计划将导致东莞() A.劳动力素质总体提升B.长期来说,单位产品成本上升C.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D.劳动力价格下降 7.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共同形成了北京新的两翼。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黄山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 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 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 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 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 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 阿山以南为河套平原 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 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 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 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 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 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以西云高原 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 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 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 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 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 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 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海拔高气温则低,冷空气背风坡气温较高 降水:西高东低有利于水流深入,暖湿空气,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1 晋宁(雪峰)期(Pt2—Pt3) 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 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 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 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

高中区域地理北方地区知识点

北方地区 1.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2.地形:(1)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2)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3.气候:(1)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2)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4.水湖:(1)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2)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3)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5.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6.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7.农业生产条件: (1)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2)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3)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4)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 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 (5)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6)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 8.工业 (1)发展条件:农业基础-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甜菜、大豆、亚麻生产基地,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区。 交通运输-东北地区铁路网最稠密,以沈阳和哈尔滨为中心,滨洲、滨绥、哈大、京沈、沈丹五条铁路呈“不”字型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铁路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主要干线有:京哈、京九、京沪、京广、京包、京通、京秦,以及石太、石德、太焦、焦柳、胶济、陇海、包兰、同蒲、大秦、神黄、焦石

山东省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

一、山东省地形特征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东北段,地处黄河下游,介于东经114°47′30″—122°42′18″、北纬34°22′54″—38°27′00″之间。是我国地势划分中的第三大阶梯中,海拔高度除一小部分山地超过千米以外,大部分山地丘陵都在50Om左右,地势起伏较小,相对高度多为200—350m,坡度在20°以下。 按照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全省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和鲁西北一鲁西南平原区三大地貌分区(图1)。按照地理位置,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可称为鲁中南地区,鲁西北一鲁西南平原区由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组成(二者以位于山东与河南分界处的黄河段为界),它们统称为鲁西地区;鲁东丘陵区可称为鲁东地区(或胶东地区),由鲁东北(胶西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组成,二者大致以牟平—即墨和青岛—五莲一线为界,鲁东南地区包括威海地区(牟平—即墨线以东)和日照地区(青岛—五莲线以南)两个地理区。 自然地理特征:现代山东省自然地理特征,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多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反映,尤其是新近纪中新世以来板块构造发展演化的结果。 山脉分布情况:山东省主要山脉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鲁东丘陵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脉主要由早前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构成,鲁东丘陵区山脉则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构成。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脉多呈NW向和近东西向展布,鲁东丘陵区山脉则多呈近南北和近东西向展布。 水系概况:山东水系比较发育,自然河流平均密度在0.7km/m2以上,干流长度大于50km的河流有1000多条。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湖泊集中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与鲁西南平原之间的鲁西湖带,以济宁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以北为北五湖,前者以微山湖为首,后者以东平湖最大。

文化区域

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与区系的萌芽 迄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已发现旧石器地点200余处,其中比较集中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而长江以南的发现显得相对少一些。 属于百万年以前的旧石器地点,已知的有四处:即发现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的西侯度文化,距今180万年,是东亚与北亚已知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文化。元谋人文化,距今170刀年。另外两处在河北省北部阳原县小长梁和东谷坨。这两处地点相距甚近,年代距今百万年左右。以上四处,除元谋人文化遗址地处云贵高原,其它都在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的地带。 距今10万年以上至百万年以下的旧石器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晚阶段,以北京人文化最为丰富和突出。前已叙述,稍早于北京人文化的有蓝田人文化及山西省芮城县发现的匼河文化;晚于北京人文化的有金牛山文化和大荔人文化等。这一阶段的旧石器文化发现,以黄河中游及其支流渭、汾两水流域最为集中。在贵州省黔西观音洞发现的观音洞文化,是这一阶段中国南部旧石器文化的代表。它的石器类型与工艺较之北京人文化有多方面的相似与相同,也有明显的差异。反映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晚阶段,已出现地区复杂和多样的面貌。 距今10万至4万年以前的文化遗存,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从分布地理看,已发现的与距今10万年以前的阶段基本相同①;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4万至1万年的时期,已发展到分布于全中国各省区②。 在中国北部,旧石器晚期文化地点几乎遍及黄土高原;在内蒙古和华北平原也有越来越多的发现;东北地区已延伸到黑龙江中上游的漠河、呼玛十八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苏热、申扎县的多格则和珠洛勒,日土县的扎布,普兰县的霍尔区及那曲县城附近发现了五处旧石器地点。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霍霍西里、托托河沿及海西藏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炉霍等处,也都发现了旧石器地点。青藏高原发现的这些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既与黄河流域同时期文化有共同的特征,又显示出地方性的特点③。这些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旧石器地点,是世界考古学史上创记录的发现。中国南部分布范围扩大的突出例子,是继1987年在福建省东山县发现了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东山人之后,1990年又发现距今14000至8000年的旧石器文化④。在台湾省也发现了左镇人及旧石器晚期文化,并依据其体质特点与文化面貌,可证台湾旧石器晚期有人类活动并且是由大陆向沿海岛屿迁徒而来⑤。 中国的旧石器文化,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已出现不同技术传统的区别,是考古文化不同区系发展的萌芽。 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晚阶段,中国北部与中国南部的旧石器文化既具有基本的同一性,又具有不同的风格。同一地区,也出现了不同的技术传统。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可以区分出“匼河一丁村系”和“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一峙峪系”两大传统。前者以大型石器为主,其中尤以三棱大尖状器为最典型的器物。蓝田、匼河、三门峡等处遗址的旧石器文化都属这个传统;后者以小型石器发达为特点,尤其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细化的倾向已相当明显。周口店第1地点、15地点、大荔、许家窑等遗址的旧石器文化属于这一传统。这种不同技术传统的区分,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⑥,已酝酿出新石器时代形成诸多文化区系的基础,是追溯中国新石器文化多元起源与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渊源所自。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元起源与多区域不平衡发展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迄今在各省区已发现共7000余处。黄河与长江两大河的中游与下游分布较密,尤其黄河中游,仰韶文化遗址已发现达1000余处。年代一般自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县高林村乡甫庄遗址发现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经过四年研究,确定其年代距今万年左右①。华南则早期年代偏早而结束晚于中原地区;其它边疆地区结束均稍晚些。尽管发展不平衡,但各地区地新石器文化各有渊源,自成系统,分布区域明确,文化内涵与面貌也不能互相重合②,因而可以划分出几个较大的文化区系。各区系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吸收,有着多层次的联系与统一性。根据考古学界的整理和研究,各文化区系的内涵、面貌、演进、交融与汇聚,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轮廓③,反映着各个区系的文化是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历史;同一区系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中心和诸多类型,又表现了各大区的部落集团中存在着众多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一)黄河中游,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为中心,北达河套及长城沿线,南接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至甘青接壤地区,分布着仰韶文化。其渊源与承袭的序列是:前仰韶文化(裴李岗、磁山、大地湾三种较早的新石器文化④,(前6000—前5400)→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中原(陕西省关中、山西省南

高二中国区域地理试题及答案

中国地理专题2009年4月 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1-5题。 1.元旦这一天,甲、乙两地相比 A.甲乙两地昼夜相等 B.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乙地更大 C.甲地比乙地的昼更短 D.甲地的自转线速度比乙地更快 2.甲、乙两地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季风气候 B.广泛分布红壤 C.河流结冰期长 D.耕地多为旱地 3.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 素是 A.海拔B .热量 C.水分 D.土壤 4.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河流流向B.纬度位置 C.盛行风向 D.海陆位置 5.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C.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读图“我国东部某地区局部示意图”,回答6—8题。 6.若图示地区位于东北平原中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地以种植冬小麦为主B.②地利于发展蔬菜种植 C.③地最适宜种植苹果树D.④地应大力发展乳畜业 7.若图示地区位于南部沿海地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平原地区夏季光热充足,利用棉花生长 B.洪涝、盐碱、伏旱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C.城镇适宜发展油菜加工工业 D.内河航运是该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 8.若图示地区位于南部沿海地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20° 40° ° 110° 乙 甲

A.①地以种植水稻为主B.②③两地发展城效农业条件优越 C.④地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D.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读某海岛示意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热量充足,农作物一年两熟 C.地处热带区域,不受寒潮影响 D.河流有明显汛期 10.关于该岛经济发展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发展电力 工业 B.热带季风气候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C.著名的莺歌海盐场位于该岛东海岸 D.主要工业区位于该岛的丘陵台地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了该地区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分析表中信息, 时间6月~9月9月~次年6月6月~9月农作物种植玉米小麦玉米 11.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松嫩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准噶尔盆地的绿洲 12.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可能是 A.低温、冻害 B.地形、水源C.旱涝、盐碱 D.光照、风沙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实验区。读“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图2—1),完成13—15题。 13.规划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B.发展新的经济部门,缓解城市就业问题 C.寻求洁净优美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20届上海市黄浦区2017级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及解析

2020届上海市黄浦区2017级高三一模考试 文科综合地理试卷 ★祝考试顺利★ (解析版) (满分 100 分,完卷时间 60 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正确填涂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 40 分,每小题 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9 年贺岁电影《流浪地球》,叙述地球逃离太阳系的科幻故事。地球在逃离太阳系过程中,可能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是() A. 火星、木星 B. 水星、土星 C. 水星、金星 D. 金星、木星 【答案】A 【详解】逃离中心天体太阳,应该远离太阳,那么经过天体轨道应该是地球向海王星方向,排除水星、金星,选项BCD中包含水星、金星,所以BCD错。故选A。 【点睛】太阳系示意图 2.英国伦敦为15时45分时,北京时间是() A. 22时45分 B. 7时45分

C. 23时45分 D. 6时45分 【答案】C 【详解】英国伦敦0时区,北京东八区,当0时区15时45分,那么东八区区时=15时45分+8=23时45分,故选C。 【点睛】 3.下列地理事物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形成原因相似的是() A. 华北平原 B. 湄公河谷地 C. 落基山脉 D. 东非大裂谷 【答案】C 【详解】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湄公河谷地是南北纵列分布山脉的山谷加流水作用,东北大裂谷是板块内部张裂,ABD错。安第斯山脉与落基山脉都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高大褶皱山系,故选C。 【点睛】 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 地形或人类活动影响 B. 海陆热力差异 C.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答案】D 【详解】地形和人类活动不是大气运动根本原因,A错。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的主要原因,B错。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C错。大

华北平原复习课件

【自主达标】 一、北方地区(课本96页)(1)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东,__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以北,东临___海和__ 海。经纬度位置:33°N —53°N ,103°E —135°E (2)在图中画出这要的经线和纬线,填出字母A 、B 、C 、D 、E 、F 代表的山脉名称,字母H 、L 、M 、N 、G 、I 、J 代表的地形区,以及数字1—10所代表的河流名称山脉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区H_______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_______M____________________ N__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_______河流: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课 题中国地理 华北地区 课 型复习课课 时1课时编写人韩霞审核人赵彦明签字课标要求 1.读图明确北方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运用各类图表,分析华北地区的自然特征。3.根据图文资料和本区的自然特征分析本区的人文特征。4.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主要农业区、农作物分布及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因和对策。料试卷方案。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 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 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 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 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 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

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 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 (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

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3.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 二叠纪至新生代,我国西南部先后有古特提斯洋(二叠纪~三叠纪)、中特提斯洋(晚三叠世~侏罗纪)、新特提斯洋(侏罗纪~白垩纪)发育,始新世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以我国西部二叠纪以来的构造发展,主要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4. (今)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白垩纪中晚期以来,现在的太平洋逐渐形成,我国东部成为(今)太平洋西岸活动大陆边缘,置于(今)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之下。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一、本设计说明 《中国地域文化》是高一地理第八篇《地域文化》最后一个专题,共1课时。要求学生掌握10个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突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10个文化景观面面俱到、详细介绍,时间有点紧迫;本专题学生普遍容易理解。考虑到时间和难易程度,着重对比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首先,明确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简单分析南北方气候特征差异,引出:气候差异影响文化。其次,通过衣、食、住、行、艺、言等方面对比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并从气候、农业等地理角度分析文化差异的原因。总结出学习地域文化景观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自行学习其余八个文化景观,并完成表格。最后,通过连线配对图片,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高一《地理》第二册教材、《地理教学参考资料》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 二、学情说明 本校为乡镇普通高中,学生旅游的机会较少,因此本课运用大量图片。本课内容较易理解,因此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自学、教师检验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中国文化区的名称 2、能根据气候分析南北文化差异 3、知道各文化区典型的传统服饰、饮食习惯、民俗等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南北文化差异 2、通过南北文化的对比,得出学习文化区的规律 3、通过自学掌握中国各文化区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学习,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通过图片展示,自主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地域文化的名称、典型文艺、饮食等 2、难点: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的山山水水孕育出精明灵秀之众;广袤粗犷的北方造就出来性格耿直、豪迈爽气之辈。不仅我国南北方人的性格受到环境的影响,传统服饰、饮食习惯、传统民居、交通工具、文艺、农业生产也无不体现出地域文化差异,诗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说的就是地理环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衣食住行共同感受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展示“中国文化区分布图” 师:东部又分为南方、北方。分界线是?生:秦岭-淮河。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师:秦岭-淮河一线与哪条等降水量线重合?与哪条等温线重合?生:800mm等降水量线,一月0度等温线。师:引导学生对比南、北方气候差异。师总结: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如何导致南北方的文化的差异?我们以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为例具体分析。 1、对比:衣 师:江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是?并展示图片。生:答。旗袍。 师:是用什么布料做的?生:答。师总结:江南种桑养蚕,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基地。 师:华北传统的服装是?生:答。师:是用什么布料做的?生:答。师总结:华北种植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2、对比:食

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_沉积演化_刘波

1999年7月SCIEN T I A G EO LO GI CA SIN ICA34(3):347—356 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刘 波 钱祥麟 王英华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北京 100871) 摘 要 任一特定时期的地质演化都必定源自前期背景,并影响后继地质作用。元古宙的构造特征及晚古生代的地质记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早古生代华北板块的构造-沉积 演化,这一演化包括4个阶段。第1阶段(∈1—∈3)以被动陆缘的发育和全球海平面上升为 特点,二者叠加形成强烈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在南、北边缘形成早期沉积。第2阶段(O1y— O1l)表现为因洋壳俯冲导致的西南部构造抬升及全球海平面下降,二者结合形成的相对海平 面下降在华北中部及西南部形成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及白云岩。第3阶段(O1m—O2)期间, 来自南、北的挤压导致以边缘上凸为特点的板块变形,在伴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导致 轻度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形成板块中部局限陆表海的膏岩沉积。第4阶段(O3—C1)则是强烈 的南北挤压和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华北大陆板块整体鞍状抬升和长期不整合的发育,该不整 合在北部及南部的侵蚀作用明显强于中部。 关键词 早古生代 华北板块 构造-沉积演化 1 构造背景 早古生代华北板块包括现在的鄂尔多斯及朝鲜半岛。华北板块在晚太古代进入板块构造机制演化(钱祥麟1986,1995)之后,在中、新元古代形成了以大套浅海相沉积为特点的第一套盖层,其典型代表是蓟县中上元古界剖面。元古宙广泛裂谷火山岩及岩墙群的存在表明此时华北板块已属成熟刚性板块(候贵庭等,1994,1998)。沉积岩系展布及火山岩系性质显示中、新元古代的华北具有拗拉槽的构造背景。 元古代时华北板块内存在两条主要拗拉槽,即燕辽拗拉槽和中条拗拉槽(孙枢等, 1981,1982;李继亮等,1987)。或者说华北板块元古宙最主要的构造单元是燕辽、太行和中条拗拉槽构造(钱祥麟,1986)。华北板块南部边缘存在北西西向的豫淮拗拉槽,该拗拉槽一直活动到元古宙末(震旦纪)。沉积层序及火山岩的对比研究表明,华北板块中东部在元古宙时主体拗拉槽可能是同一拗拉槽,这一拗拉槽几乎从豫淮裂谷一直向北伸向华北北缘并向南开口,而不是分别向南、北开口的两个拗拉槽(刘波等,1996)。该拗拉槽在南部保存了比北部更全的地层记录,这是因为沉积作用在南部启动早而结束晚的缘故。典型的元古宙拗拉槽层序由下部的碎屑岩为主和上部的碳酸盐岩为主构成(陈晋镳等19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刘波,男,1965年4月生,讲师,大地构造学及沉积学专业。 1998-12-03收稿,1999-05-07改回,王桂凤编辑。

华北平原地区复习

华北平原地区 一、地理位置: 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地处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二、人文地理特征: 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优惠的国家政策;自然资源丰富;海洋运输和铁路运输便利;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基础较完善。 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以平原为主,从西向东分冲积扇平原(缓斜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原三部分。(2)气候: (3)植被: (4)水文:河流含沙量大(黄河形成地上河);流量小;径流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黄河山东河段有凌汛)。(海河:石家庄、天津;黄河:郑州、济南;淮河:安徽、江苏、洪泽湖) (5)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但盐碱化严重。 四、重点把握五方面 1、平原地形三部分的成因、特征。 山麓冲积扇(缓斜平原):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出山口处由于水流速度减缓而堆积形成的地形。(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是华北平原农作物产量最高的地区。) 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主体部分,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地势低洼,不便于排水,易发生土地盐碱化,是华北平原的农业低产田主要分布地区。 滨海平原:位于沿海地区,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地势低洼,不便于排水,极易发生涝灾,是华北平原湿地的主要分布地区。 2、平原地形对气候(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影响:重点从地形和海陆位置方面考虑。 3、旱涝、盐碱、风沙三大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1)旱涝 春旱:①春季升温快,蒸发旺盛;②降水稀少;③农作物需水量大;④不合理的开垦使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解决措施:开源、节流) 涝灾:①降水集中,且变率大,夏季多暴雨;②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蓄洪、泄洪能力不足;③不合理开垦使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④上游水土流失加剧,使下游河湖淤塞严重,调洪能力降低。(解决措施:上游保持水土,下游疏通河道、分洪、固堤)(2)盐碱 水盐运动规律: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平稳。 产生原因:①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致使土壤中盐分向地表集中;②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排水不畅;③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治理措施:①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②利用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农业技术措施(地膜覆盖、喷灌、滴灌)和工程措施(鱼塘——台田、阻碍水盐运动)使土壤脱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