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福柯与萨义德_从知识_权力到异文化表述

福柯与萨义德_从知识_权力到异文化表述

福柯与萨义德_从知识_权力到异文化表述
福柯与萨义德_从知识_权力到异文化表述

福柯与萨义德:从知识-权力到异文化表述

张兴成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异文化表述或再现问题的讨论来看萨义德与福柯思想之间的联系与断裂。主要分析萨义德在运用福柯的知识—权力话语的“理论旅行”过程中获得的洞见及堕入的方法论陷阱。尤其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话语分析方式给萨义德的东方主义问题带来的矛盾和困境,从而对东方主义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萨义德在论证逻辑上的不足作进一步批评。

关键词 东方主义 知识—权力 表述(rep resentation)

《东方学》自1978年问世以来,已经在许多国

家、语种、学科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萨义德(Edw ard.W.Said)在书中阐释的“东方主义”(O rientalis m)话语触及到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中的诸多问题,“东方主义”成为讨论殖民时代以后全球状态的“关键词”(key wo rds)。萨义德通过对东方主义话语的分析与批判,“力图提出与探讨人类经验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人们是如何表述其他文化的?什么是另一种文化?文化(或种族、宗教、文明)差异这一概念是否行之有效,或者,它是否总是与沾沾自喜(当谈到自己的文化时)或敌视和侵犯(当谈到其他‘文化’时)难解难分?文化、宗教和种族差异是否比社会经济差异和政治历史差异更重要?观念是如何获得权威、‘规范’甚至‘自然’真理的地位的?知识分子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他是否只是在为他所属的文化和国家提供合法证明?他必须给予独立的批评意识,一种唱反调的批评意识有多大重要性?”①这些问题至今仍纠缠着知识界。本文企图从异文化表述问题出发,对东方主义话语的理论前提与方法问题作批判性探讨,以凸现东方主义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萨义德“理论旅行”的意义。

萨义德在《理论旅行》(T raveling

theo ry)一文中探讨了理论在不同时空中

的移动问题。他关注一个观念或一种理论从此时此地向彼时彼地运动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一定历史时期和民族文化的理论放在另一时期或环境里,是否会变得面目全非。他强调必须重视理论使用的历史情境,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思想事件所由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情境的回应。批评家必须在借鉴理论的同时反思理论,拒绝“不加批评地、重复地、毫无限制地”使用任何一种理论,否则,“看似方法论的突破可能很快就变成方法论的陷阱(雷蒙德?威廉斯)”②。在此,我们要追问的是,萨义德本人在理论的使用中,是获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还是堕入了“方法论的陷阱”呢?

萨义德的认识论基本是历史主义的,他承袭了从维科到黑格尔、马克思、狄尔泰、斯宾格勒以来将历史看做是人的创造的观点。在方法论上他采用了

 天津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①

②萨义德:《理论旅行》,见《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

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151页。

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18页。

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福柯的知识—权力话语理论和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当然,如果我们仅仅将萨义德的著作看做是对他们理论的再论证与再阐释的话,那么,《东方学》的价值至多只停留在文献学意义之上。萨义德的创造性使用在于将他们的理论框架置入西方对异文化的表述领域,以图刺痛整个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界,进而达到对整个人文学科,对知识的全面反省。“如果东方学知识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话,那也正在于它可以使人们对知识——任何知识,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的知识——的堕落这一现象能有所警醒”①。

萨义德将福柯知识—权力话语理论扩展到对异文化知识的分析与批判领域,这可以说是将福柯思想系统应用到文化分析的最早尝试。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不止一次明确提到福柯对他的影响,尤其是《知识考古学》和《规训与惩罚》。在《文化与体制之间的批评》一文中,萨义德将福柯与德里达进行了对比,他更推崇福柯,主要是福柯思想中有“厚重得多的历史维度”。他认为福柯最重要的贡献是:社会和历史中实施主导控制的意愿是如何通过真理、纪律、合理性、功利价值和知识等语言来系统地自我掩盖、欺骗、解释和伪装的。萨义德认为福柯思想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他将这一问题延伸到东方学,目的是要揭示掩盖在东方学表面的真理、客观性、合法性、科学性、真实再现等等欺骗性伪装,使隐含在东方学内部复杂深固的权力关系暴露无遗。如果说福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哲学研究:精神病、诊所、监狱、工厂、犯罪、性意识等等,目的是要揭示权力与现代知识形式之间的合谋,进而对启蒙话语展开全面批判的话,萨义德的《东方学》也可以说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不过他是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的,这构成了他与福柯思想的一个断裂。福柯认为:“自18世纪以来,哲学和批判思想的核心问题一直是,今天仍旧是,而且我相信将来依然是:我们所使用的这个理性(Reason)究竟是什么?它的历史后果是什么?它的局限是什么?危险是什么?”②通过对东方学话语本质的分析与批判,萨义德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

萨义德在《东方学》的扉页标列了马克思在《路

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一句著名的话:“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They canno t rep resent them selves;they m ust be rep resented),并在书中两次重复引用了这句话。在他看来,《东方学》涉及到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异文化书写与表述问题,再现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议题。萨义德在一次访谈中明确表示,他的“中东研究三部曲”:《东方学》、《采访伊斯兰》、《巴勒斯坦问题》都集中于再现(rep resentation)问题,以及再现作为研究的对象与政治、经济机构的研究之间维持着多少自主——而不是完全独立、不相往来——的关系③。

德勒兹曾说福柯创造了能让囚犯自己说话的条件,让被压迫的主体摆脱权力的枷锁。而事实上福柯的工作也仅仅是代表被权力操纵的受压迫者说话,在话语的层面上使缺席者出场,而真正的“囚犯”或许同斯皮瓦克笔下的“属下(另类)”(subaltern)一样是不可能说话的。斯皮瓦克在《属下能说话吗?》一文中对马克思那句话中的“表述”一词进行了语义辨析,她认为该词在德文和英文中都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代言”的再现或表述,如在政治领域;一是作为“重新表现”的再现或表述,如在艺术或哲学领域。“再现的这两种意义——一方面在国家构造和法律内部,另一方面在主体的表述中——相互关联但却是无法还原的、断裂的。”④而这两种意思在斯皮瓦克看来是混为一谈的,不存在真正的“再现”,你以为你是“属下”的代言人,你“代表”他们说话,你再现了他们的真实与意愿,其实你不过是“狭义上的自我表现”。因此,“属下”不管是被“再现”还是被“代表”,他们都被权力话语他者化了,他们不可能真正说话。在萨义德看来,西方表述中的“东方”,就形同如此。东方学中出现的东方是由许多表述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表述受制于将东方带进西方学术、西方意识,以

 

④斯皮瓦克:《属下能说话吗?》,见罗钢、刘象愚编《后殖

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

105页。

参见萨义德《知识分子论》附录《论知识分子:萨义德访

谈录》,单德兴译,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版,第167~168页。

福柯:《什么是启蒙》,转引自[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

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萨义德:《东方学》,第422页。

后又带进西方帝国之中的一整套力量。表述的“客观性发现”不过是尼采意义上的“真理体系”,即“语言的非透明性”,或一种真理的语言包装。在尼采看来,语言的真理性只不过是“一组灵活变换的隐喻、转喻和拟人——简言之,一个人类关系的集合,这些关系以诗性的方式和修辞的方式得以加强、转置和美饰,并且,在经过长期使用后,对某一民族而言似乎成了牢不可破的、经典性的、不可或缺的东西:真理本质上只是幻象,不过人们经常忘记它的这一幻象本质。”①福柯的话语分析方式强化了尼采这一观点。福柯指出,人文科学一直为话语的修辞所控制,在其中,这些修辞构造(而不仅仅意指)它们假装研究的对象。福柯对人文科学演变及其沿革的多种研究旨在戳穿怂恿这些学科的修辞(虚构)策略。在福柯那里,“任何特定的话语形态不是通过它允许意识言说世界而是通过它禁止意识言说世界,即语言本身切断了语言中再现的经验领域,来进行辨别的。说话(Speaking)是一种压抑性行为(rep ressive act),无语的经验领域把它辨别为一种具体的压抑形式”②。因此,在福柯看来由语言建构的知识学科,构成了对世界与人的一种规约(discip line),真理不过是语言的建构物,反过来语言又生产了一套真理体制,为权力运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形成一套知识管理技术,乃至一种知识政治(po litics of know ledge)。东方学不过是这套知识—权力建构起来的真理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萨义德所指出的,东方在东方学的表述过程中,被语言的“修辞”所规约,在知识—权力合谋中东方“东方化”了,东方学不过是一个受制于权力支配的空洞能指,福柯意义上的“陈述”,它有一个“话语对象”,但这个话语对象绝对不是指某一确指的事物状态,相反,它是由陈述本身派生出来的。东方实质上是一个被阐释的“西方”,一个东方学家们自我表现的文本舞台。

萨义德通过引入福柯知识—权力理论,在批判西方对异文化表述问题上的权力运作本质时,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通过对东方学知识的客观性、真理性的质疑,直接导致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合法性问题的反思,如人类学中文化描述的真实性问题,历史学中对异民族历史的书写问题,尤其是西方现代学科的欧洲中心主义是怎样根深蒂固,并广泛渗透进各门学科的问题。萨义德以思想史的写作方式对此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批判,使我们得以理解文化是一个规训体,这个规训体具有知识的有效力量,而这种力量同权力系统性地——但又决非直接和有意地——联结起来。萨义德的批评直接击中了西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文化上的偏狭性这一当今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正如华勒斯坦等人在《开放社会科学》一书中所展示的,自19世纪以来在欧洲和北美建立起来的社会科学打上了浓厚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权力分配格局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西方社会科学在文化上的偏狭性问题凸现出来。女权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少数话语与后殖民话语构成了对西方形形色色居主导地位的“普遍价值”与“范式”的批评,因此,它们要求开放社会科学。“对社会科学的理论前提进行探讨,以便揭露各种暗藏的、毫无根据的先验假定,这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从许多方面来看,它都构成了今日社会科学的当务之急。这些新的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借助于学识、分析和推理对我们关于差异性(种族、性别、性关系、阶级)的理论研究进行反思。”③毫无疑问,萨义德的《东方学》是这种呼声中的代表。

第二,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急剧融汇、冲突、兼并的复杂状态几乎使每一个文化表述者都陷入焦灼不安的境地,萨义德本人的立场也展示了这种“无所适从感”。因此,《东方学》关于异文化表述的问题至少向我们发出了这样的追问:作为个体叙述者,作为知识分子,如何认识“文化”这个概念;如何处理自己的社会角色、言述方式与立场,是真理的代言人还是权力的合谋者;个体研究者如何在文献、文本与个人经验之间作出区分与判断;如何进行跨文化、跨地域、跨语境发言等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一直是萨义德

 天津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①

③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书店1997

年版,第59页。

海登?怀特:《解码福柯:地下笔记》,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120页。

萨义德:《东方学》,第259页。

关注的中心问题,他于1993年应英国广播公司之邀所作的李思系列演讲,就主要阐释了自己的知识分子立场,其核心概念依然是“表述”①。

第三,文化表述属于历史阐释的范畴,对另一种文化的表述,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意味着对它们进行历史阐释与改写,尤其是站在欧洲中心主义立场上的东方学,在与种族中心主义和帝国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合谋关系中,抹煞了东方历史,在西方文化霸权支配下,东方非历史化了。因此,批判东方学的异文化表述本质,既勾勒出了西方现代文化与帝国主义历史之间紧密一致的关系,也为被殖民民族重新审视自我文化与历史提供了契机。在这方面文学研究发挥了积极的功能。后殖民理论在文学研究中强调了历史的维度,使人们在纯文学的形式与文本分析技术之外,重新审视近现代文学与帝国权力之间复杂的社会历史关系,尤其是在一种更为宽阔的世界体系中来分析问题,这是文学研究思维范式的一次蜕变。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延伸了《东方学》的主题,从多个角度清理无所不在的帝国主义霸权,这种批评方法本身就是对文学史的一种改写,提供了“另一条思考人类历史的途径”。萨义德的批评拓展了文学理论的思维空间和话语领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文化”这个概念,文化不再是高于日常的东西,像诗歌、小说与哲学这样的“高雅文化”与肮脏的帝国主义暴力和殖民占有绝非毫无干系。事实上,在高雅的审美趣味背后隐藏着更为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与支配欲望,高雅文化所散布的殖民思想常常具有更强的渗透力,易于被广泛接受,“在19世纪欧洲列强攫取非洲领土的过程中发挥了鸣锣开道的作用”②。我们必须重新书写欧洲文学史,包括一系列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如卡莱尔、拉斯金、狄更斯、萨克雷、奥斯丁、福楼拜、康拉德、吉卜林……都可以纳入到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阐释框架中来认识。尽管文化是一个“千差万别的活动领域”,但它与帝国历程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我看来,萨义德这种文学批评观念与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说新历史主义通过对历史观念与历史方法的质疑而使文学史、文学研究领域中诸多被隐没的问题得以凸现的话,

那么,后殖民文学理论则是通过对文学研究问题的跨文化、跨语境、跨地域性的关注,回到了对弱势文化的“潜历史”的重新发现与书写。它们都构成了对历史的质疑:是大历史还是小历史?是帝国主义书写史还是民族自我心灵史?历史是人的创造还是人的发现?最后的落脚点在于:谁有权书写历史?而文学有多大可能颠覆它?

萨义德在盛赞和借用知识—权力理论

时,对福柯也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

福柯的权力理论来自他对禁闭系统所作的内部分析,对特定情境中的问题(如监狱、性意识)的分析是“无与伦比”的,但福柯一旦将这种特定话语变成概括化的总体叙事,将权力分析从细节移到社会时,方法论的突破就成了理论陷阱。福柯将“权力无处不在”这一简单化观点贯穿在几乎所有的分析领域。萨义德认为这种将权力看做无所不在的抽象物,做漫无边际的扩大化,必然陷入像庸俗马克思主义的唯经济决定论一样简单片面,抹煞了阶级的作用、经济学的作用、反抗和造反的作用。萨义德还指出,福柯将权力分析建构在文本化的历史分析之上,缺乏葛兰西那种对更为具体的社会运动、革命、反霸权与历史阻滞的关注,而正是在那些政治制度无力顾及的地方,变革成为可能,权力理论在此则无所适从,“步履艰难”③。

应该说,萨义德对福柯理论的认识是相当深入透彻的,但是,他在借用这一理论时,似乎并未避免犯与他批评的对象同样的毛病,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方法论陷阱”。

詹姆斯?克利福德指出萨义德与福柯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福柯思想中反人本主义立场在萨义德的文章中反复出现,福柯所反对的总体化、规约化、本质化以及对本原主义追求的否定,却经常既成为萨义德攻击的对象又成为萨义德自己的辩护基础。这

 

③萨义德:《理论旅行》,见《赛义德自选集》,第158页。

Edw ard.W.Said,Cu ltu re and i mp eria lis m,p.vi2 xxviii,N ew Yo rk:A lfred.Knopf.Inc.p ress,19931 Edw ard.W.Said,R ep resen ta tions of the In tellectua l:

T he1993R eith L ectu res,N ew Yo rk:Pantheon Book s;O riginally pubished in Great B ritain by V intage Book s.中译文见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台湾,麦田出版社1997年版。

导致萨义德在使用福柯的方法时并不彻底,他经常站在“杂交视角”上来审视问题,同时采用福柯、葛兰西、卢卡契、法侬等人的策略,其结果不是“视野融汇”而是相互削弱。一方面他近乎机械地照搬福柯的系谱学方法,采用具体、局部分析法,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有关阿拉伯中东的论述上,缺乏对远东、中国等更为广阔的区域研究话语的考察;而且,萨义德只讨论了英法美三国的东方学传统与历史,却悬搁了“高度发展”的德国传统,后者在克利福德看来是“淡泊功利”,极少殖民主义色彩的。另一方面,萨义德在借鉴话语分析理论时,却未能与福柯的分析方式保持一致。克利福德认为福柯对“作者”和单个文本作用是否定的,他强调“话语构成”与作者主体无关,甚至与“传统”无关,但这一切在萨义德那里却得到了重视,他的论证表明作者和传统的分析与对话语构成的分析是交错在一起的,结果引发了相互的削弱。总之,克利福德认为“视角杂交”使萨义德的立场与方法“模糊不清”:“当他依人类学进行论证时,东方主义就像是文化对秩序的追求。当他站在文学批评家的立场时,东方主义就成了一种书写、文本化和阐释的过程,作为学术史家的萨义德,把东方主义描绘成一系列特定的思想影响和思想流派。”①

克利福德所指责的一些问题,如涉及的东方学范围过窄,对德国东方学传统的忽略等,实际上在《东方学》一书中已有解释,萨义德本人对这种批评也不屑一顾,以为这流于“肤浅与琐碎”②。但我以为克利福德指出的萨义德在“杂交视角”上显示出来的矛盾性却一直是萨义德论证过程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根本问题在于萨义德犯了与其批判对象同样的错误,即一方面萨义德将自己的立场建立在后结构主义反中心的理论基础之上,极力强调反本质主义,杜绝一切本原式的文化想象,不管它是关于“东方”的还是关于“西方”的,因此,他紧紧抓住东方学将东方“东方化”——同质化、非历史化这一罪证不放;但另一方面他在批判东方学时像福柯那样将各种具体的话语形式——文学的、人类学的、语言学的、历史学的、哲学的、政治学的统统纳入到一个知识—权力阐释系统中来,先验地设定了东方主义的性质与结构特征,但又不是像福柯那样从话语中导出权力而是从权力结构中去安排话语。事实上,在福柯那里,权力无所不在,不是因为它拥有万物而是因为它来源于万物③。这样他在批判东方学将东方同质化、非历史化时,却将东方学也同质化、非历史化了,因此,萨义德必然滑入这样的危险:

第一,由于急于批判东方主义中帝国意识形态与权力话语的无处不在,陷入了简单的因果推论,将东方话语内部存在的多种复杂的、充满矛盾分歧的声音,尤其是一直存在的反帝反殖民话语压抑不彰;第二,受福柯影响,将社会和文化过程简化为“话语式实践”,必然导致缺乏对文化、文学与社会历史语境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作出完整的分析与考察,从话语直接到权力,这种直线式的论证方式常常带来阐释学短路,即在文章的论点中已经包含了论证。这就是萨义德在行文中经常使人觉得有些强词夺理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话语分析不能代替历史分析,不能将一切论点建立在纯粹的思辨基础之上。如何更历史地分析话语,寻找话语背后复杂的历史事实,是萨义德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后结构主义语言论的症结之一,也是萨义德承袭的苦果。第三,在话语分析中,也常见于文化批评中,将文学艺术这种创造性活动完全等同于其他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将作家等同于学者,纳入到统一的东方学结构中作同质化分析,像德勒兹称赞福柯克服了巴什拉将诗与科学相分离的作法一样,将文学形式、科学命题、日常句子、精神分裂症的无意义等等都视为陈述,科学和诗同样都是知识④。这显然没有考虑到文学自身的规律性,文学话语的生产机制、表达形式以及接受过程与其他话语毕竟有很大的区别。正如布尔迪厄所阐述的文学场一样,虽然文学场与整体的社会场、政治场以及同属于文化生产场的科学场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差异中的相似性”,表现出一定的同源性,但

 天津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①

④德勒兹:《一个新型档案员——论知识考古学》,见杜小

真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560页。

参见福柯《性经验史》第1卷,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萨义德:《东方主义再思考》,见《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第4页。

詹姆斯?克利福德:《论东方主义》,见罗钢、刘象愚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7页。

是“如果文学场像其他场一样,是权力关系的所在地,那么,加进入这个场的所有行为者身上的权力关系,就会呈现一种独特的形式……。把文学或艺术场变形为直接对抗建构它的世界,这是通过把文学或艺术场中的策略、利益或斗争,变形为政治场或日常存在中发生的情形而实现的。”①同时,福柯表现了对经典和权威的否弃,在他那里主体没有位置,权力存在于网络关系中,他几乎不引用大哲学家的至理名言,不靠任何经典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作者”的身份与位置是同一的,因此在话语分析中也是无关紧要的。萨义德似乎并不赞同这一点,他企图脱离福柯的话语决定论,与福柯不同,他认为单个作家对文本集合体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正是这些文本集合体构成了东方学这一话语形式,如果没有这样的话语形式,单个作家的文本将会湮没无闻。他在分析中使用了文本细读的方法,其目的是揭示单个文本或作家与其所属的复杂文本集合体之间的动态关系。但事实上,萨义德还是强调了话语集合体而压抑了个体。福柯话语理论否定作者的倾向与萨义德对东方学家的社会角色、权威地位、文化象征资本等主体性特征的强调构成矛盾,使得他在表述中常常言不由衷,前后冲突。第四,萨义德指责东方主义话语不是对“东方”的真实表述或再现,但他的分析又始终停留在自洽的东方主义话语之内,因此,正如福克马等人所指出的,要证实东方主义话语的荒谬性,萨义德应该在东方主义的圈子之外拥有某种参照。“福柯关于话语的概念从原则上说不重视它与真实情况的关涉性,这迫使赛义德(即萨义德)不能够论证说,他自己对东方或伊斯兰文化的理解要比所谓的东方主义者的理解更符合真实情况”②。总之,萨义德的做法往往与他所宣称的目的相悖。

三 东方主义所暴露出来的有关异文化书写中的“他者化”、“东方化”问题,必然成为文化交流、文化沟通中的障碍,甚至成为引

发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冲突的潜在导火线。因此,西方知识界对异文化表述问题的讨论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如何客观真实地表述他者?尤其是在表述中承认异文化的独特价值,而不是歪曲、抹煞弱势文明,导致全球西方化,依然是当今知识界争论的重要问题。在《东方学》中少有的几个受到萨义德赞扬的学者之一,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 liffo rd Geertz)强调以“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 tion)方法和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the native’s po int of view)的立场与角度来阐释异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当今阐释人类学思潮的主要思想③。不管这种方式与立场是否能够消除表述异文化中的霸权思想,但吉尔兹的努力依然值得尊重,而他提出的追问依然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能描述符号的使用,能描写知觉、感情、外观经验么?我们是在什么样的一种概念下去描写它们?当我们认为我们已经了悟了人们之间相互定义他们与别人不同的语义学意义时,我们又了悟了什么?我们了悟的是我们所知的词汇,还是我们所知的心灵呢?”④也许他的做法是可以借鉴的:以个人的心灵体验与交流去接近另一种文化。“任何一个人类学家从其被访者处得到的精确的或半精确的感觉,……即这是一个人自己的个人史,而不是他所隶属的人们的历史。……去理解那种——请让我再用一次这个危险的字眼——不同文化持有者内在的生活的形式和压力的确比去理解一个谚语,去捕捉一个暗示,去体悟一个笑话——或,如我所建议的,去读一首诗——更有助于去达成一种心灵的交流。”⑤

“永远历史化”!不管詹姆逊本人是否做到这一点,作为方法论我们必须强调这种态度。詹姆逊认为历史化操作主要有两条路径,但殊途同归:“即客体的路线和主体的路线,事物本身的历史根源和我们试图借以理解那些事物的概念和范畴的更加难以捉摸的历史性。”⑥因此,历史化意味着既要尊重、着手于特定历史客体的文本本质的研究与经验,同时又要考察其文化传播与流传中的再(下转第84页)

 

⑥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参见马尔库斯?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福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135页。

参见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9~82页。

如果说,实践活动之所以禀有生命本体论内涵,在于其对象化活动可以区别开人与动物的本质不同,那么,关于审美活动的生命本体论内涵,一言以蔽之,它是区分开自由的人与异化的人的根本性标志。如果说前者论证的是人“存在”之理论根据,那么后者要论证的课题则是人的“自由”是如何可能的。从这一角度看,正是因为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中禀有自由本性,所以才使得用来言说自由的审美符号与用来自由建造的审美活动获得了现实语境。反之,也正是因为人能够超越作为人类所属物种的理性规定,人也才可能实现其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本性。这是一个无法被实践活动、理性话语所吞食的“剩余物”,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规定,它甚至比符号、工具等规定性更为基本更为内在,具有更深刻的本体论依据。在必然王国以及作为它的精神系统的哲学语境之中,我们尽管可以说“人是理性的动

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积淀的动物”,但还必须注意的是,在自由王国以及作为其精神内核的美学语境之中,我们却只能说:“人是理想的动物”、“人是自由的动物”,甚至动物二字也应该抹去,我们只能满怀深情地说:人是美的。

展望21世纪,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经历了现代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中国美学,这个一度寄寓哲学门下的灰姑娘,正在变成精神王国中新的大力士,它将第一次凭借自身的力量,来建造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家园;这个原本只会呱呱学舌的丑小鸭,正在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将展开属于自身的双翅飞行天下。

(本文作者:刘士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宗 超

(上接第77页)符码化历史过程。让对象永远尽可能成为一个变动发展的整体,而不作同质化、凝固化的抽象概括,这是文化表述问题的核心,批判东方主义权力逻辑的一个基点。东方主义对第三世界的文化历史的塑形与第三世界批评的自我历史书写,都面临着历史化问题。“如何将经验放回到历史,把第三世界文化的历史经验置入整个世界文化格局的权力话语彼此起伏消长的过程中去,使‘潜历史’的表达成为可能,是摆在当代学者面前的艰巨任务。”①我们必须强调东方主义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文学问题;但是,通过东方主义问题我们看到,狭隘地将文学问题理解为形式或美学趣味的封闭式研究法很难解释当今诸多的文学问题与现象。我们反对将文学看做无所不能,对社会影响“巨大”的观点,同样也反对仅仅将文学看做个人精神的书写与抚慰。我们强调在一种更为开阔的语境中去审视文学问题,打破传统狭义的文学理论范畴,进入泛文化研究和“大文学理论”的广阔视野,将作家、作品纳入到文学甚至文化理论的“森林”中去探讨,看到文学与历史、政治、经济、传媒以及不同民族国家、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萨义德等人的文化研究视野中,文学不再是“纯文学”,而是泛化为文化文本中的“亚文化”和话语陈述,文学批评开始走向广阔的文化批评维度,文学批评家成为文化研究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研究走向完全的外部规律化、他律化,而重要的是在文化研究中如何将文学文本自身的内在丰富性潜能与广阔的外部关系结合起来,从而使文学研究走向美学与文化批评的新的整合。或许,这有利于我们认识当今文化研究的一些问题。

(本文作者:张兴成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责任编辑:史 建

 天津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①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价值反思》,见《文艺研究》

1993年第1期。

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题及答案(一) 对表示(R),错表示(W) 一、判断 41.骑车可以推行、绕行闯越红灯。(W ) 42、小学生不应直接参预扑救火灾。(R ) 43、使用液化气要遵循“火等气”的操作规则,不能“气等火”。(R ) 44、看完电视后,可以用湿冷抹布擦拭后盖及荧光屏。(W ) 45、雷雨天可照常开电视机。(W ) 46、电扇运转中发出焦味或冒黑烟,可正常使用。(W ) 47、洪灾发生时,可以向高处走,并等待救援小组有序撤离。(R ) 48、学生在校外遭遇暴力侵害时,先是逃跑,必要时采取防卫,同时一定要记住施暴者的体貌特征,并及时报告警察和老师。(R ) 49、学校必须制订《突发事故应急预案》。(R ) 50、可以购买无行驶证与发票的二手自行车。(W ) 51、网上的不良内容不仅造成人的心理伤害,生理上也会出现伤害。(R ) 52、脱臼的处理:动作轻巧,不乱伸乱扭,先冷敷,扎上绷带,使关节固定不动,再请医生矫治。(R ) 53、抽筋的处理:运动时抽筋,可将肌肉轻轻拉直,加以按摩。(R ) 54、室内着火,火势较大,如果当时门窗紧闭,应立即打开门窗。(W ) 55、当人触电后,须先立即使病人脱离电源后,方可抢救。(R ) 56、沙眼是不会传染的眼病,因此可以使用患者的毛巾,手帕等。(W ) 57、近视形成的原因除了环境因素外,还有可能是遗传原因。(W ) 58、甲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注射途径和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R )

59、同学之间早恋者,一经发现,学校对其进行教育、处分的同时,要报派出所备案。(W ) 60、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R ) 61、机动车驾驶员在驾驶机动车时可以拨打手提电话。(W ) 62、轻便摩托车上路行驶时,应戴好安全头盔。(R ) 63、发生火灾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救火。(W ) 64、饮水讲卫生,不喝生冷水。(R ) 65、打雷时,要就地蹲下,远离旗杆、高塔、烟囱、大树等。(R ) 66、被火烧伤或被开水烫伤时,如果身边有冰块,可以用冰块冰敷伤处,不需要再去医院。(W ) 67、在火场中逃生,要注意防止烟熏,要低头弯腰快速逃离现场。(R ) 68、四条机动车道以上的公路要求骑自行车人在人行道推车横过马路。(R ) 69、吸烟既危害健康,又容易引起火灾。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要求在校学生不要吸烟。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等剧毒物。(R ) 70、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未满16周岁人员进入网吧。(R)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过没有人行道的马路时要靠右侧路边行走。()√ 2、火灾逃跑时,遇到浓烟,应直立行走。()× 3、用煤气煮饭时,火被风吹灭,可以用打火机重新点燃。()× 4、在室内发现煤气味,要立即打开排气扇。()× 5、家里起火时,可以往身上浇水,以免引火烧身。()√ 6、游泳时,千万不要在水中打闹,以免呛水或受伤。()√ 7、上体育课时,穿不穿运动服装和运动鞋无所谓。()× 8、不带与体育课无关的物品,如别针、小刀等金属、硬物上体育课。()√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福柯说了这样一段话,“毕竟,直到19世纪,人们才认清剥削。但人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权力是什么。可能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还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神秘的、被称作权力的、被到处授与人的东西。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显现的,又是隐蔽的。”这段关于权力的论述多少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也是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权力(pouvoir)一语在福柯的著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福柯在权力领域所作的探究,被认为堪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建树相匹,甚至福柯本人,也因而被称为“权力思想家”。但即便是这样,这段话却更像是福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或许在他看来,其实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大概永远不会弄清楚“权力”是什么。 但是,福柯仍然尽量对权力作了最大程度上的体认,这里的“权力”我觉得更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他指出,权力的隐蔽性的一处重要表现就是: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方面权力的行使无不具有一系列目标和目的,另一方面这又不意味权力产生于某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任何个人或国家机器,都不可能指挥在一个社会中产生作用的整个权力网。这也是福柯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中所谈到的,他说,“实际上人们很不了解:谁在行使权力?在哪儿行使权力?人们几乎已了解到:谁在剥削?利益去哪儿了?然而,权力……很清楚,并不是统治者拥有权力。”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并不仅仅是统治者拥有权力。因为福柯多次批评过传统的权力观念,即视权力为确保奴役一个国家国民的一组机构和机制,或者说,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实施统治的总体系统。他一再强调权力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是各种势力关系的复合体,是这些势力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抗争,改变、增强或颠覆它们的过程。在《性史》第一卷中,福柯写道,“权力不是一种机制,不是一种机构,它不是赋予某人的一种力量;它是外借得来的一个名称,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某种策略情景。”我觉得,这段话和《知识分子与权力》中的一段话对照来看似乎更明白些,“毫无疑问,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国家机器的传统分析无法穷尽权力运行和实施的领域。……凡是有权力的地方,人们都行使权力。确切地说,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然而,总是一方面的一些人和另一方面的另一些人在一定的方向下共同行使权力。人们不知道谁是掌权者,但是知道谁没有权力。”权力不是一样“东西”,所以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权力不是固定的存在,也不是流动的存在,而是无形的存在,是一种关系,是一

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题

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题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 2、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 3、在乘坐公共汽车时不得向车外抛洒物品 4、出行时可以坐在货车车厢内 5、火灾逃跑时,遇到浓烟,应直立行走。 6、用煤气煮饭时,火被风吹灭,可以用打火机重新点燃。 7、在室内发现煤气味,要立即打开排气扇。 8、家里起火时,可以往身上浇水,以免引火烧身。 9、游泳时,千万不要在水中打闹,以免呛水或受伤。 10、上体育课时,穿不穿运动服装和运动鞋无所谓。 11、不带与体育课无关的物品,如别针、小刀等金属、硬物上体育课。 12、建筑工地上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去玩。 13、千万不要把陌生人带回家。 14、小狗、小猫身上往往带有细菌,不要去抓玩。 15、钻或爬马路上的护拦都是很好玩的,没有危险。 16、高楼发生火灾时,应乘坐电梯逃生。 17、发生火灾时,小学生也可以参加救火。 18、只要不影响交通,可以在道路上使用旱冰鞋代步。 19、沉迷于网吧,会影响人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所以学生要远离网吧。 20、放学后,有个自称是爸爸朋友的陌生人来接我,我高高兴兴的就跟着他走了。 21、每年的6月20日被确定为国际禁毒日。

22、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平常接触小动物可以不加提防。 23、未成年人不得出入营业性网吧、歌舞厅。 24、雷雨天可照常开电视机。 25、用湿布将电视机擦试干净 26、不能用手或导电物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 27、互联网上的东西都是真的。 28、上下楼梯间和在教室、寝室走廊、拐弯处经过时,在轻声慢步,礼让右行。 29、放学时为问路的陌生人带路。 30、变质的食品重新加热后可能信用。 二、选择题不定项 1、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 A、9周岁 B、10周岁 C、11周岁 D、12周岁 2、驾驶自行车时不得有下列哪些行为 A、攀扶车辆 B、牵引或者被牵引 C、互相追逐 D、手中持物 3、乘坐机动车时应当杜绝 A、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B、向车外抛洒物品 C、干扰驾驶员安全驾驶 D、将头、手等身体部位伸出窗外 4、下列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A、在道路上玩滑板 B、追车、抛物击车 C、在道路上学骑自行车 D、在车行道内坐卧、停留、嬉闹 5、李明今年9岁,李明的姐姐今年11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李明不可以驾驶自行车上路行驶,李明的姐姐可以 B、李明和他姐姐都能驾驶自行车上路行驶 C、李明和他姐姐都不可以驾驶自行车上路行驶 D、李明的姐姐骑车带李明上路行驶

_性征_分析中的权力运作_福柯颠覆传统权力理论的尝试

“性征”分析中的权力运作———福柯颠覆传统权力理论的尝试 文 兵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 北京 102249) 摘要:福柯对传统的权力理论进行了批判,坚持认为权力首先并不是压制性的,而是生产性的;同时,知识也是与权力相联的,所谓纯粹的、客观的知识是没有的。福柯选择了“性”作为自己颠倒传统权力理论的重要 场所。福柯翻转传统的权力理论,是与他的消解主体地位的理论主旨是一致的,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是为了对 个体涉入的具体的制度、场所和机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 关键词:福柯;权力;性征 中图分类号:B5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08-0016-05 1968年的五月风暴使福柯的思考重心转向了权力问题。福柯最初在权力问题上,把权力视为禁止、压制、排斥,也就是从否定方面来理解权力问题,这主要体现于他在1970年12月当选为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时发表的就职演说《话语的秩序》。但在1971-1972年间,通过对监狱的体验,感受到权力可以不从法律方面来思考,而是可以从技术方面、从策略和战略方面来思考。他在《规训与惩罚》中努力做的,而后又在《性征史》卷一《求真意志》中加以运用的,就是用这种权力的技术和战略的维度来代替权力的法律和否定的维度。福柯曾坦言:如果没有重新思考权力的需要,单凭对性征进行写作的乐趣是不足以鼓励自己去写六卷本的著作的〔1〕。“性征”的问题成了福柯思考权力问题的一个场所。性的问题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性”比起其它东西似乎更是人们禁止的对象(如乱伦、淫乱等)。因此,在性的问题上翻转权力关系就尤为重要。 权力的运作:压制与煽动的游戏 福柯在《认知意志》中,首先对“性压抑说”提出了质疑。这种假说认为,进入19世纪,性完全被视为繁衍后代的严肃的事情,人们对于性一般都要保持缄默。权力对于性,就是禁止、拒绝、否定。他认为,“性压抑说”的提出,有它的来自历史和政治的郑重保证:一是这种假说是与资本主义的秩序联为一体,是为了配合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它不能容忍劳动阶层仅仅为了性的快感而浪费精力,因为这种耗费是与资产阶级榨取劳动的要求不相符合。但福柯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统治阶级首先是把对快感进行限制的原则运用于自身,它首要关心的不是被剥削阶级的性压抑,而是统治阶级的肉体、活力、长寿、生殖和繁衍。在后来,资产阶级的这种性征机制才逐渐地渗透到下层人民之中。二是这种假说是与某些人的利益相关的,因为承认了性受到压制,那么反抗现实、颠覆秩序、承诺自由、召唤未来,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某种话语之中。性压抑说是潜藏着一定的战略意图的。 福柯要追问的是:性的压抑是否是一种历史事实?禁止、审查和否定是否就是权力运作的基本形式?权力要压制性,首先就要把“性”从我们的言谈

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知识竞赛题

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知识竞赛题

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知识竞赛题 五年二班: 姓名: 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竞赛题 一、填空题(20分) 1、电器打开时,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要用湿 手按插头这样都容易()。2、进入公共场所,一定要注意观察安全通道和()位置。 3、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是每年3月份最后一个星期()。 4、几种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蔬菜有()的马铃薯(土豆)、()的四季豆(扁豆、豆角),()的甘蔗。 5、我国火警的电话号码是()。该电话不能随意拨打,对阻拦报火警的,将以消防法处以警告、罚款或者10日以下拘留。 6、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要求在校学生不要吸烟。香烟中含有()、一氧化碳、焦油等有害物质。 7、在消防用水管道上,有一种带顶盖和大小出水口及阀体组织的装置,表面是红色的,一般都集中在城市道路两旁是专供灭火时接水用的,它的名字叫(),我们都应该保护它。 8、在校内要注意,在( )、通道、台阶、厕所、出口等处避免发生拥挤、拥堵、踩踏造成伤亡。 9、如果发现煤气、液化气泄漏时,应立即()阀门,()门窗,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 10、路口人行横道灯()亮时,准许通

过,()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继续通行,()灯亮时,不准进入人行横道。 二、判断题(16分) l、小张邻居家发生了火灾,小张发现后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叔叔,我们这里着火了,快来救火”说完就把电话放下了。() 2、小明放学回家后,闻到室内有很强的煤气味,他立即打开电灯察看。() 3、教学楼发生火灾,如果楼道中只有烟没有火时,同学们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采用低头弯腰的姿势逃离现场。() 4、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油类、可燃气体和电器设备的初期灭火。() 5、影剧院发生火灾,如果烟雾太大或突然断电,应沿着墙壁摸索前进,不要往座位下、角落里乱钻。() 6、如果山林着火,要向顺风方向逃离现场。() 7、萧军因为在学校的游泳比赛中获得冠军,所以假期他去游泳从不要父母陪伴。他说:“我是冠军,用不着担心的。”() 8、在有交警手势指挥的路口,车辆、驾驶人应按交通信号灯的指示信号行驶。( ) 三、选择题目(34分) 1.在室外遇到雷雨时,下面哪种做法不容易出现危险?() A.躲到大树下B.躲到广告牌下 C.无处可躲时,双腿并拢、蹲下身子。 2.当你走到马路中间的时候,有一辆车开了过来,你应该怎么做更安全?()A.赶紧往回跑B.赶紧冲过马路C.站在马路中间的横线上让车辆通过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内容提要】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对于权力的定义域理解,古来便是见仁见智。福柯提出了权力-知识的概念,明确表示否定传统的阶级分析和阶级理论。权力不仅来自上面的结构对个人的排它性活动,而且也和知识与话语密切相关。权力和知识是共生体,权力可以产生知识:权力不仅在话语内创造知识对象,而且创造作为现实客体的知识对象。人文科学的主体,并不是由意识形态引起的幻想,而是某种权力关系现实存在的结果。新的人文科学的产生和新的权力结构的建立总是同时出现的。 【关键词】知识、权力、国家 福柯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历史学家,后现代理论主要代表之一。其思想以反中心、反权威、反常规而著称,分析方法独特,研究主题多变,涉及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福柯的权力理论强调文本与历史的关系,把权力当成具有心理意志力的普遍欲望。认为权力是档案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是一种永远存在、无法摆脱的社会罪恶。知识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共生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每一种话语实践都有一套规则,以潜在的权力形式支配着特定领域的知识、思考和写作。历史写作的话语是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的,权力是人们对于事物所实施的暴力。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话语,只有体现或大或小权力的话语。在艺术领域,一如政治、历史中,通过掌握话语而获得权力。福柯认为,权力不是获得的,也不是分享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的一种转换无定的游戏,这些关系涉及经济、政治、知识、情感、性等各个领域。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即便是权力促生了反抗力量,但它也只能存在于权力关系错综复杂的游戏网之中。 自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就对权力进行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权力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从古希腊的先哲们到现当代的思想家们都在孜孜求索。然而,权力却是一个在本质上具有争议的概念,又具有多张面孔,学者们见仁见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权力问题既是一个政治学的问题,又是一个法学的基本问题,虽然权力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关于权力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在这些权力问题的论述中最为关注的是统治权问题,即统治权的合法性问题,谁掌握统治权的问题,统治权问题一直是西方权力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研究就是关于权力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政治学也就是关于权力的学问。 福柯对于权力的定义独树一帜,福柯认为权力是档案社会的政治侧面,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法摆脱的社会事物。1972年他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说:那东西如此神秘,可见有不可见,在场又不在场,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这东西就叫做权力。对福柯而言,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权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的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即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并引进了“话语”的概念。这里的“知识”有更广泛的含义,即人们对整个世界认知。福柯认为人们只有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才具备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同时,这一领域的知识只有被普遍承认,才能转变成“权力。 福柯悬置了权力的本体论以及权力的合法与非法这一问题,可以得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法治的着点被悬置了。在传统自由主义看来法律是用来确定权力获得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限制权力的滥用的,这些法律的合法性同样也来自更深刻的合法性,在福柯这里传统自由主义的主张变地没有说服力了,甚至是变地不现实了。福柯批判了理性的霸权地位,同样否认法律的全能性与完备性,那种在权力面前无可置疑的法律在福柯看来是不存在的。与启蒙时期的法学家不同,福柯不认同那种对法律进行的客观分析,试图探讨法律的真实处境,运用历史-政治话语来分析法律的起源问题,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标准问题,以及法律的中立性问题。

2020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果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每年全国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是在()月份。A A、三 B、六 C、九 D、十 2、每年的11月9日被确定为()。A A、消防安全日 B、安全生产日 C、禁毒日 3、放学路上如果被陌生人跟踪,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C A、与陌生人拼 B、赶快跑回家 C、打110报警 4、如果发现邻居发生火灾,要及时报警,报警电话是()。B A、120 B、119 C、122 D、110 5、当你单独一人在家时,遇有陌生人敲门,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C)。 A、把门打开问他有什么事 B、打开门,让他进来 C、始终不开门 6、如果在校外有人向你敲诈要钱,你认为下面做法正确的是(B)。 A、身上准备些钱,免得没钱挨打 B、尽快告诉父母和老师 C、不告诉别人,免得遭报复 D、找几个同学教训他一顿 7、油锅起火时,正确的灭火方法是()。C A、往锅里倒水 B、赶快把锅端起来 C、把锅盖盖上 8、小东家发生火灾,他身上的衣服着火了,他应该采取的正确灭火方法是()。C A、用手拍打身上的火 B、赶快脱掉衣服 C、就地打滚压灭身上火苗 9、家中电视机着火了,下面做法错误的是()。B A、迅速切断电源 B、用灭火器对准荧光屏灭火 C、用水把火灭掉 10、在上体育时脚不慎扭伤,下列做法最好的是()。C A、马上用热水袋热敷 B、马上揉搓患处 C、马上用冷水浸泡 11、未满()岁的儿童,不能在马路上骑自行车。C A、10 B、11 C、12 D、14 12、点燃的蚊香应放在()。C A、窗口 B、桌子上 C、地板砖上 13、放置时间()的食品,不能食用。A A、过久 B、短 C、不久 14、乘坐公共汽车时,下列行为最不安全的是()。C A、行车时扶好扶手 B、在车厢内随意站立 C、将手或身子置于车窗外 15、幼儿园小朋友小明在大街上和妈妈走散了,他应该()。A A、找警察叔叔帮忙 B、在原地等待 C、找过路的人帮忙 16、一个未成年人被绑架,对他自己比较有利的做法是()。C A、大声斥责歹徒 B、绝食抗争 C、假装与歹徒合作,然后伺机逃跑 17、行人横过车行道,为了安全,须()。A A、走人行横道 B、在人行道内走 C、靠边行走 18、乘坐公共汽车时,要在站台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待车停稳后,()。B A、先上后下 B、先下后上 C、一齐上下 19、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时,不准携带()。C A、食品 B、饮料 C、易燃易爆物品 20、坐在客车上,对面的叔叔请你喝他带的可乐,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A A、向他表示感谢,但不接受他的可乐 B、接过可乐,并向他道谢

我国学校场域权力关系运作及其后果分析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的视角

于春燕 我国学校场域权力关系运作及其后果分析 ———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的视角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6) 【摘要】以福柯的视角,学校可以被看成一个各种权力关系运作的场域,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又是各种 权力关系运作的载体。通过对身体和空间的操纵、层级检查、规范化裁决、考试等手段,规训性权力渗透到学校场域的各个角落,体现在师生的日常互动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移植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工具理性的一种体现,造成教育与人关系的异化。 【关键词】权力;规训;学校场域 【中图分类号】G4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13]01-0094-03 基金项目:大连市社科院课题项目“大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对策研究”(2011DLSK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于春燕(1976-),女(汉),烟台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管理学。 ■ 福柯认为,现代权力的存在形态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场力结 构”,归根结底是一种“关系性权力”,弥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人们身处何时何地,都处于一个由现实规则所构成的权力系统之中,成为权力的产物。由于国家权力的介入和干预,以及各种利益关系和力量对比关系的存在,学校中形成了一个各种权力关系运作的权力场域。福柯关于微观权力的剖析为我们讨论学校教育中的权力运作开辟了崭新的空间和视角。 一、学校场域的基本权力关系状况 学校场域中的教育活动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一样,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客体、联结主客体的中介。在学校场域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教师和学生属于教育活动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认识的客体。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时,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来完成,比如: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用什么样的规范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等等,这是学校所要做的工作。如果把观察学校教育活动的视角拓展到学校之外的系统,并对系统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就会发现学校教育活动的关系网络,即国家与学校的关系、国家与教师的关系、国家与学生的关系、国家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学校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学生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可以说,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在以上关系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在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利益主体中,国家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因为国家不仅拥有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入学、教师教学资格标准的权力,也是学校资格和物资来源的重 要保障。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会为本国的教育制定尽可能全面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法规政策,这些对学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可以说,教育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我们常说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也说政治、经济、文化也是社会的子系统,这种日常说法掩盖了教育与这些子系统之间关系的真相。[1]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等级式的精英主义的教育制度,对学生进行分类、优胜劣汰,有所区别地分配教育机会和资源,培养和选拔的是政治和经济技术精英,这样标准化的统一考试就成为分类甄选学生、分配位置和身份、分配教育利益的技术和手段,成为一种请君入瓮式的规训形式。 与此同时,国家将相应的教育的监督权、执行权等有所保留地委托给各级政府和学校。“在学校,不仅有国家权力的延伸,还有社会各个方面权力对学校的渗透和介入。作为国家制度的延伸,学校要承担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重任,首先要凸现国家的意志,要以国家的意识形态为依托,构建以官方话语为中轴的学校生活轨迹。官方话语顺理成章就成为各种力量和关系介入和渗透学校场域的‘敲门砖’,围绕着官方话语合法性获得的权力争斗自然成为学校权力网络的核心。”[2]学校在行使国家授予的权力时,其权力关系分解为两个向度:一是指向学生,二是指向教师。前者表现为学校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后者表现为通过对教师的管理间接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上述各种权力关系运作的底盘。它不仅承载着教师与学生的权力关系,而且承载着国家与学校、国家与教师、国家与学生、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的权力关系。国家及学校以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力量与教育主体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而起作用。师生交往不仅 改革与发展 REFORM AND DEVELOPMENT 94··

小学生安全知识问答题

小学生安全知识问答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不属于学校常见突发事故的是() A、学生群体性打架斗殴事件 B、学生教室中的群体起哄 C、学生出走、失踪或未经请假擅自离校或未按时注册,或请假后未按时返校 D、学校里同学之间讲空话 2、对学校的重大安全隐患或突发事故,下面的做确的是() A、由学校疏散人群、保护现场、及时与各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支援 B、等待领导到场后处理 C、让家长自己处理 D、让学生自己处理 3、乘车时较为安全的行为是() A、在道路中间拦车 B、上车时争先恐后 C、车辆行驶时,头、手不伸出窗外 D、乘坐无牌、无证车 4、在骑自行车时下列行为安全的是() A、一手骑车,一手撑伞 B、骑车转向时,伸手示意 C、在机动车道上行驶 D、逆向行驶

5、下列行为容易引起学生财物失窃的是() A、家中钥匙管理严格,不随意借给别人 B、不留宿外人 C、夏季晚上睡觉不关门 6、下列行为不利于预防宿舍财物失窃的是() A、贵重物品不带到学校 B、同学之间互相猜疑 C、室无人时锁门、关窗 D、不留宿他人,对外来人员提高警惕 7、当学生发现财物失窃时,下列行为不当的是() A、保护现场,不翻动现场物品 B、立刻通知学校保卫部门,学生宿舍安全部门,政教处 C、对怀疑对象进行逼问、搜查 D、发现存折、信用卡被盗窃,立即办理挂失手续 8、公共场合下列哪个行为财物不容易被盗() A、乘车时不停的摸放钱的地方 B、将拎包、提包放在胸前 C、在乘车等车时看书,过分沉醉 D、大面额钞票与零钱一起显露 9、运动创伤中重度擦伤不妥当处理是() A、冷敷法 B、抬高四肢法

C、热敷法 D、绷带加压包扎法 10、火灾时脱身不正确的是() A、当处于烟火中,烟太浓,卧地爬行,并用湿毛巾蒙着口鼻 B、遇山林火灾时,朝下风方向跑 C、山林火灾时,朝上风向跑 D、当楼房发生火灾时,若火势不大,可用湿棉被,毯子等披在身上从火中冲出去 11、着火时,当楼梯已被烧断,通道已被堵死,下列方法不妥当的是() A、立即从楼上往下跳 B、比较低的楼层,可以利用结实绳索(也可以床单,窗帘布等物撕成条拧结成绳)拴好绳索,沿绳爬下 C、若被困于二楼,也可以先向外扔一些被褥坐垫子,然后攀着窗口或阳台往下跳 D、可以转移到其他比较安全的房间,窗边或阳台上,耐心等待消防人员援救 12、在预防饮食安全方面做的不妥当的是() A、购买和食用定型包装食品时,要查看有无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 B、餐具要卫生,要有自己的专用餐具 C、在外就餐时,选择较为便宜的无证无照的“路边摊” D、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 13、龋齿在民间有“蛀牙”的说法,防止龋齿不恰当的方法是() A、注意调理饮食和营养,多吃黄豆和豆类制品、新鲜水果、骨头汤、蛋黄、牛奶 B、使用含氟的牙膏 C、不吃粗硬的食物 D、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以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期刊:点此访问>>> 2007年第5期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作者:金敬红张艳新 字体:【大中小】 摘要:福柯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知识是权力的象征,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能够实 现其文化控制地位。强势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文化交流中获取说 话的权力,并对弱势文化进行操控。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体现在译者对翻译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中。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 话与交流。弱势文化通过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优质文化,有利于 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关键词:权力话语;强势文化;弱势文化;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7)05-0451-05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这使得研究者们越来越深刻地 体会到翻译已不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纯粹的文字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 识形态中的改写、变形或再创造。与此同时,异化翻译也逐渐成为当今翻译理论 的热门话题之一。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异化翻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 政治的内涵。在此背景下,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化翻译进行了客观的 解释。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将社会之维、历史之维 引入翻译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权力话语理论深刻揭示 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背后的操控因素和它在文化建构中的重大作用。因此,采 用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将异化翻译置于广阔的国际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注重探讨异化翻译的真正含义及其在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权力话语理论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被公认为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受 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以及尼采关于真理、知识和权力关系观念的影响,福柯在对文学和哲学领域、精神分析领域、政治经济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 出了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权力、知识和话语是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而且权力 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1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 在权力话语理论中,福柯认为权力是社会理论的重要课题。权力是指一切控 制力和支配力。这其中有有形的,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也有无形的,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的影响。这些都可以视为权力,它们是一种对人 们思想行为的控制力、支配力。它们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

福柯权力理论

福柯权力理论 读书笔记(4)——关于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 对于福柯,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法国结构主义阵营中的一员,但是福柯却坚决反对别人对他如此的定位,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第五章的结束语开头,作者本人也提到了曾尽量避免“结构主义”的字眼,他遗弃了语言学描述的程序和范式展开自己对于形成实证性、知识和话语实践的概念讨论。在狭义上,我们一般对于话语的理解就是“语言的形式”,而从广义上来讲,话语则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话语这个术语被福柯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主体”。而福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突破了结构主义话语之内研究的方法,倾向于解构主义,他将断续性、差异与断裂引入现时的存在,他认为话语分析受制于却不局限于语言学的惯例,也不局限于语言学的基本单位,而只有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相互联系中,话语分析才有意义;一个时代中,一系列不同的话语可以揭示话语的断续、断裂的形成史。而在对于话语理论的分析中,“考古学”是他前期考察和验证这种建构规则的重要方法。 所谓“知识考古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应用“考古学”的意识和方法来对“知识”和“观念”的构成(前提、条件、机制)与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方法。在本书中,福柯明确使用“话语”一词来指称自己以前描述和分析的那些“知识”和“观念”。在此,我们需要结合福柯的理论界定话语的定义。福柯认为,话语是根据某些分析标准而被我们确认为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陈述群,而在这个陈述群中,个人的陈述或单个作者能够作出个人陈述的机会实际上不可能,每个说话机会的顶部和上方都耸立着一个规范的集体,福柯便称之为话语。福柯对于话语的定义是特别的,当然任何定义都是有自己统一的定义标准的,我们不免疑问福柯在确

浅谈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浅谈权力与规训 —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班级:2015级民族学硕 姓名:夏守信 学号:s150511 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 指导老师:苏发祥 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福柯权力规训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 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

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试题答案[教学]

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试题答案[教学] 长安镇中心小学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8分(把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括号内) 1、每年全国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是在( )月份。A A、三 B、六 C、九 D、十 2、小明在大街上和妈妈走散了,他应该( )。A A、找警察叔叔帮忙 B、在原地等待 C、找过路的人帮忙 3、坐在客车上,对面的叔叔请你喝他带的可乐,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 )。A A、向他表示感谢,但不接受他的可乐 B、接过可乐,并向他道谢 4、放学路上如果被陌生人跟踪,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 )。C A、与陌生人拼 B、赶快跑回家 C、打110报警 5、当你单独一人在家时,遇有陌生人敲门,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 )。C A、把门打开问他有什么事 B、打开门,让他进来 C、始终不开门 6、油锅起火时,正确的灭火方法是( )。C A、往锅里倒水 B、赶快把锅端起来 C、把锅盖盖上 7、小东家发生火灾,他身上的衣服着火了,他应该采取的正确灭火方法是( )。C A 、用手拍打身上的火 B、赶快脱掉衣服 C、就地打滚压灭身上火苗 8、一个未成年人被绑架,对他自己比较有利的做法是( )。C A、大声斥责歹徒 B、绝食抗争 C、假装与歹徒合作,然后伺机逃跑 9、放学时,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的行为是( )。C A、和同学一起回家 B、等妈妈来接 C、为问路的陌生人带路 10、观看燃放烟花爆竹,应至少远离燃放点( )米以上。C

A、1 B、2 C、10 11、如果发现邻居发生火灾,要及时报警,报警电话是( )。B A、120 B、119 C、122 D、110 12、如果在校外有人向你敲诈要钱,你认为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B A、身上准备些钱,免得没钱挨打 B、尽快告诉父母和老师 C、不告诉别人,免得遭报复 D、找几个同学教训他一顿 13、发生食物中毒,自己能采取的最有效的应急措施是( )。B A、多喝开水 B、催吐 C、找解毒药 14、如果家里有人突发危险疾病,应拨打的电话是( )。B A、110 B、120 C、119 D、122 15、如果看见有汽车撞人后要逃跑,你认为应该立即( )。B A、告诉老师或家长 B、记下车牌号并报警 C、去追车 16、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应立即( )。B A、乘电梯逃离现场 B、沿防火通道朝楼下跑 C、打开窗户跳下去 17、小学生小青在河边散步,突然发现有一人掉进河里,他应该( )。 B A、立即跳进河里救人 B、马上喊叫大人过来救人 C、马上叫同学小东一起跳下去救人。 18、遇到交通事故,应拨打的电话是( )。D A、110 B、120 C、119 D、122 19、用手提式灭火器灭火的正确方法是:( )D A、拨去保险插销 B、一手紧握灭火器喷嘴 C、一手提灭火器并下压压把 D、ABC 二、判断题。32分(对的打? 错的打×)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浅谈权力与规训 —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班级:2015级民族学硕 姓名:夏守信 学号:s150511 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 指导老师:苏发祥

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福柯权力规训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 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自权力诞生之日起,权力的拥有者就试图将权力意志纳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试图对组成这个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个体施加权力的影响,使他们臣服于权力,使他们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对象。因此,权力的发展、运作史,就是一个个个体客体化的历史,也是世间万物被客体化的历史。 第一部分是“酷刑”。该部分向我们展示了法国在18世纪及之前所拥有的残酷的刑罚制度,其典型代表是公开处决犯人的断头台。这是一种极富视觉冲击效果的公开表演,它想要彰显的是君主的绝对权威。但是这种做法却越来越显示出

福柯的话语权

傅柯的“话语理论”简述 1、话语权概述 “话语权”成为当代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国内被人们频繁使用,在许多研究领域都运用傅柯的“话语权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上至学者,下至普通百姓,大家似乎都对“话语”和“话语权”的含义甚是了然。不同的学者在他们不同的学术领域中都多次提到对相关“话语”和“话语权”的理解,有人论述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亚裔文学在国外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中国农民的“话语权”,有人论述民间文学的“话语权”,也有人研究建筑设计中的“话语权”,还有很多学者运用“话语权”这一较为复杂的概念来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比如利用话语权来阐述某些特殊翻译现象等等。 话语作为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作为人与人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作为与思想直接对应的关系,其存在初期仿佛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随后对话语的认识与研究却越来越丰富和深入,事物各式各样的存在激起人们的思考,而思考又需要一个中介来“想”和“表述”,思考的结果也需要一个承载体来表达和外化。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话语是极其重要的中介,人类所知所晓的一切,人类所建构起来的所有文明,都是通过话语这个中介作为传递手段并最终完成的。独特的话语由个体的出生、家庭背景、文化环境、时代风貌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正是有了独特的话语,才由话语建构起了独特的个体。 国内外学界对于话语是有一番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语言学界对话语做的界定是:“‘话语’通常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与篇章相对,指口头说出来的一句句话;广义的理解指言语交际行为体现出来的由词句构成的言语表达形式,它既可以是口语体,也可以是书面体。”这种广义的理解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言语”概念较为接近。 2、傅柯的话语权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傅柯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学术研究广泛且深刻,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其影响渗入到社会学、政治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但修辞学只研究其著作中以话语为中心的观点。话语以及话语权是傅柯在研究中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傅柯的“权力理论”一直受到学界关注。 由于独特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傅柯对精神病学、心理学和性错乱等问题感兴趣,他

知识分子与权力 ——福柯与德勒兹的对话

《福柯文选》第8部分 原文:'Les Intellectuels et le pouvoir' (Intellectuals and Power) 译者:吕文江 校者:应星、张广生 字数:8723 说明:本文是福柯与德勒兹的一次对话,最初于1972年3月发表于L'Arc, no.49,后又于同年5月发表于Le Nouvel Observateur,英译本收入了《语言、反记忆和实践》一书中。中文翻译主要依据英译本,并参考了法文本。 知识分子与权力 ——福柯与德勒兹的对话 福柯: 有位毛主义者曾对我说:“我很容易理解萨特站在我们一边的意图。他之所以卷入政治,他的目的何在,这都不难理解。我也能部分地理解您的立场,因为您一直关注的是禁闭(confinement)问题。但德勒兹却是一个谜。”这番评论使我颇感吃惊,因为在我看来,您的立场似乎一直是相当明晰的。 德勒兹: 我们今天或许正在目睹理论与实践之间一种崭新的关系。实践有时被认为是对理论的应用,是理论的后果;有时则具有相反的意义:人们认为它可以激发理论,是创造新的理论形态所不可或缺的。但不管怎样,人们都是从总体化(totalization)的过程来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但我们却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要局部与零碎得多。一方面,理论总是局部性的(local),它与某个有限的领域联系在一起,它虽然也可以被应用在其它的领域,但这些领域与它或多或少有着距离。理论的应用绝非照猫画虎的(resemblance)关系。不仅如此,从理论进入它适用的领域那一刻起,它就会遭遇到种种的障碍、屏障和堵塞,这一切都要求理论被另外一种类型的话语所替换,(正是经由这种替换后的话语,理论才最终进入了不同的领域)。实践就是一个从一种理论观点到另一种理论观点的“驿站”(relay)系统,而理论则是一种实践与另一种实践之间的一个“驿站”。任何一种理论如果碰不到屏障,就不可能有所发展;而要穿透这一屏障,实践就是必不可少的。譬如,您的研究始于对监禁的社会背景的理论分析,其中着重关注的是某一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病院。在那里,您开始意识到那些被监禁的个体为自己讲话,创建一个“驿站”的必要性(也有可能正相反,您所发挥的作用对他们已经起到了“驿站”的作用)。你在监狱中发现了这种群体——那些在监狱里被囚禁起来的个体。为此,您组织了监狱调查小组(G.I.P.: group of informatam on prisons),1旨在创造让犯人自己能讲话的条件。如果象上面那位毛主义者所暗示的,您通过投身于实践而践行了自己的理论,那就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说法。这并非是对理论的应用,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倡导改革或调查项目。这里所强调的是全然不同的东西:在一个广阔得多的领域里面的“驿站体系”,这个领域由各种复杂多样、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部件构成。在我们看来,进行理论研究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成其为某一主体,不再成其为某种代表什么或有代表性的意识。尽管某个小集团或工会仍将代表那些行动者和抗争者的意识的权利据为已有,但他们实际上已不再能代表那些人了。究竟是谁在 1“Group lnformation des prisons”:福柯著作《我,皮埃尔·里维埃……》及《规训与惩罚》源自于这一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