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_杨宝盈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_杨宝盈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_杨宝盈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_杨宝盈

第24卷第2期VOL.24 NO.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3年3月Mar. 2013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

杨宝盈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50)

内容提要: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语言的局限性、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有各种表现形式,包括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借助这些模糊手段能创造“艺术空白”和产生“完形压强”,留给读者审美再创作的广阔空间,并产生模糊艺术中意象美、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及修辞美等独特的美学效应。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语言;模糊性;模糊美;美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3)02-0067-05

收稿日期:2013-01-24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语言

的模糊性与得体性”(项目号:11B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宝盈(1981-),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和外语教学。

一、引言:

对模糊语言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Charles S. Peirce,他是第一位把注意力集中到模糊问题上的哲学家。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L.A. Ze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中,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把模糊语言研究推向高潮并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时代变革。从此,诞生了许多新兴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心理学等。

模糊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义学等。最早把模糊理论引入我国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1979年,他在《外国语》发表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其后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和著作,引起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和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与探讨。模糊语言学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国内徐章宏(2012)、何自然(1985,1997)、冉永平(1995,1996)等学者分别从语用和功能角度对模糊语言学作了积极的论述。然而,国内目前还鲜有学者从美学功能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产生的美学效应。本文以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美学依据,分析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美学效应及文体功能。

二、文学语言的模糊根源及其美学依据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功能,这使作品本身也具有了模糊性。文学作品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有多种,首先语言的局限性使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概念属于思维的范围;语义属于语言的范围。人的思维能力很发达,而表示概念的语言却相对有限,语言必须用最少的语言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因此,语言的某些词汇、符号和语法成分所表示的语义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此外,文学的语言特征决定模糊语言使用的必要性。文学语言以美学特征和美学效果为主要表现形式,即它可以给读者带来美学欣赏和美感体验。其中,情感、风格、意象、意境等代表文学作品的气质,都具有不可定量、难以捉摸的模糊性。另外,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造成文学语言模糊的另一原因。读者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读者接受意识与作者创作意识共同创造了文本的价值。由于读者历时性、社会认知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差异性及模糊性。

“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毛荣贵,2006)。它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性语言,包含了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多“意义空白”和“未定点”,这个特征使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和模糊性。文本蕴涵的潜在信息量越大其美学信息就越丰富,表达如此丰富的内涵美只能使用模糊语言(董娜,2011)。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产生于20世纪初德国的一个现代心理学派别(樊宝英,2001)。它认为人的心理存在着一种“完形压强”,当人们看到不完全的形状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迫使大脑皮层激烈活动的内在紧张力,去填充空缺,使之“完形”,从而实现内心的平衡。当读者面对不完全的形时,其审美张力必然会与这种未定性的领域产生对峙,迫使其调动原有的情感、思想和已有经验等审美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去联想、填补,最终消除这种张力走向完形,从而得出读者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三、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

模糊是不能清楚地描述或者确定的。因为模糊有许多不同的概念,而且不容易确定他们的共性( Burns,1991) 3 。尽管哲学家对语言持各种的态度,他们都同意这样一个事实:模糊存在于不同的语义和大量的语言使用中 (Williamson,1994)36- 39。虽然模糊语言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表现形式,但在语言结构的多个层面都存在有模糊语言现象,主要包括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一)语音模糊

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这种语言使用现象。如在京剧剧本“宰相刘罗锅”中,众大臣在皇帝寿宴上都献上了贵重的金银财宝作为寿礼,只有穷酸的刘庸献上了“一桶姜”,众臣啼笑皆非,皇帝也倍感惊讶,不知刘庸的葫芦里卖什么药。后刘庸解释道:这是“一统江山”的谐音,保佑吾皇“一统天下”,众人恍悟。刘庸可谓用心良苦,后得到皇帝的奖赏。这个例子说明善用同音手段来模糊语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语义模糊

所谓语义模糊是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界限不分明、语义不明确、亦此亦彼的性质。这是人们认识中关于性态的不确定性和对象类属边界在语言中的反映。语义具有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重要属性。

语义的模糊性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1. 概念模糊词语

由于人类语言的局限性,某些词语不能转换成精确词语,其意思本身就是模糊的。如王勃的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中“海内”、“天涯”均为概念模糊词语,无法说出具体的地方,精确地界定其边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这里“ 群、毕、少、长、崇、峻、茂、修、清”皆是模糊词语,作者言简意赅地把竹林之盛和兰亭之美展现

在读者面前。又如北宋诗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中一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中“远山、长江、浩浩荡荡、际涯、朝、夕、万千”都是模糊词语,它们把岳阳楼的雄伟壮观描述得淋漓尽致。

2.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它是指“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G. Lakoff,1973)。主要对话语的范围、程度等起调节和限制作用。它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文体功能,可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或创造出一种意境。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在其作品《社戏》中是怎样运用模糊限制语的:“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月光虽皎洁,但夜色毕竟模糊,难以用精确的言语描写这山水画一般的夜景。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仿佛、渐渐、似乎、几点、料想、或者、也许”等模糊限制语,把看社戏途中所见的月夜景色真实地再现眼前,将读者带入诗情画意般美妙的境界,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还可从鲁迅先生文章的题目看出其擅用模糊限制语,如《几乎无事的悲剧》、《此生或彼生》、《某笔两篇》等。

3.精确语义模糊化

语义精确向模糊转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数词和量词上,如:十、百、千、万、亩、斤等。与科技文章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数词通常不是表达精确的数值,而往往由精确表达转向模糊的使用,并发挥着特殊的文学功能。如英文诗歌《夜晚有千只眼睛》: The night has a thousand eyes, /And the day but one;/ Yet the light of the bright world dies, /With the dying sun. The mind has a thousand eyes,/ And the heart but one; / Yet the light of a whole life dies, /When love is done.此处“a thousand”已转化为模糊词,指“许多”的意思。同样谚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和“A cat has nine lives”中的“nine”也不是精确词。

4.缺省模糊

有时因语境的需要,话语半路急收,产生一种言犹未尽的艺术效果。这些言语“多是‘不肯说尽而诎然辄止,使人得其意于语言之外’”(陈望道,1976)222。这种因缺省而形成的模糊“若能运用得符合实情实境,却是不完整而有完整以上的情韵,不连接而有连接以上的效力”(陈望道,1976) 221。在文学作品中缺省能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使作品更加含蓄精炼,内敛深沉。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被誉为是模糊语言现象研究的载体。在描写黛玉之死的第九十八回中,黛玉临终前得知宝玉与宝钗正在举行婚礼时突然失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 说到“好”字,便直冒冷汗,浑身乏力,不作声了。这个为情耗尽生命的少女,在生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

命即将终止时似有许多未尽之言。“好……”什么呢?是好无情,好狠心,还是好傻呢?此处的语义模糊形成了很大的艺术空白,它为读者提供了数千种隐含在各自心中的回答。由此可见,缺省模糊并不是一种索然无味之空,而是有待填补的新内容。这种“语不接意接”的艺术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无限遐思的空间,通过“言意之表”进入到“无言无意之域”(王少娣,2006)。

5.叠词模糊

语言的发音性使文学语言具有音乐美。文学在使用语言时,要求语音的韵律和谐,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讲究发音悦耳动听。文学作品中叠词的使用能产生一种音韵美和形象美,这种“内在的韵律”能使情绪自然的流动,使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六组叠词中“迢迢”突出织女与牵牛星距离之遥;“皎皎”隐含星辰灿烂与美女明艳两层意思,兼备状物写人功能。通过“纤纤”描摹女主人公手的动作及形态,表现其织布动作的娴熟和展现女性特有的柔美;象声词“札札”以机杼的声响,传达女主人公内心的怀人情思。结尾处又用两组叠词,产生山鸣谷应之效。“盈盈”既指水的明亮又传达女性眼波的柔媚;而“脉脉”在传统的相爱不能相守的爱情题材中将诗歌那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美表现到极致。六组叠音模糊词音韵流畅、琅琅上口,使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给读者留下深刻的人物形象。

6.矛盾词语组合模糊

言语表达的准则之一是话语要符合逻辑。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往往有意将相互排斥、互相对立的两个矛盾词语反常的搭配在一起形成一种似与不似的模糊意态,构成言语表层意义的不确定。在不确定中唤起读者的思索与想象,使其不断揣度作者所寄寓的复杂深刻的语意与情感。莎士比亚在运用矛盾模糊修饰方面不愧为“大师”,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出现几处运用该方法表达主人公在爱与恨挣扎中的矛盾心理和冲突,以下是其中一段:

Why, then, O brawling love! O loving hate!

O anything of nothing first create!

O heavy lightness! serious vanity!

Misshapen chaos of w ell-seeming forms!

Feather of lead, bright smoke, cold fire, sick health!

Still-waking sleep, that is not what it is!

This love feel I, that feel no love in this.

——William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所以吵闹的爱啊!亲爱的仇啊!啊任何事物!真是无中生有。啊沉重的轻浮!严肃的虚妄!匀称的体形之歪曲的混乱!铅铸的羽毛,亮的烟,冷的火,病的健康!永远醒着的睡眠,名实全然不符!我觉得我在爱,却得不到满足。(梁实秋译)

7.指向模糊

有时说话者或作者有意不把所指表明。文学创作中常见这样的现象,作者为了故事情节的展开或引人入胜,明明可以使用确切的语言,却偏偏运用模糊的说法。请看戏剧家曹禺在《雷雨》中的一段:

周朴园: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我前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嗯,就在此地。

由于时隔30年,已认不出眼前的鲁侍萍,周朴园问话中的“此地”意义是明确的,指的是“本城”。而鲁侍萍答话中的“此地”意义是模糊的,既指“本城”也指“说话人所在位置”两层意思。这一模糊语言的使用,比直接说“就在本城”或者说“就在你跟前”更有韵味,更有利于剧情的开展。它反映了鲁侍萍既想告诉周朴园她就是鲁侍萍又不想真正让他知道自己就是鲁侍萍的极其复杂的矛盾心理,取得了很好的戏剧效果。

8.空符模糊

有时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利用语言模糊性的优势展现某个情节,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模糊段落与精确段落交替使用,相互补充,灵活准确地传递着作者赋予作品人物的复杂心理与情感。文学上运用空符模糊手法的典型代表应数意识流小说了。美国意识流大师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运用空符模糊段落,表达了“人生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如痴人说梦”的主题思想(Lee,1993):Then we were all poisoned you are confusing sin and morality women don’t do that your Mother is thinking of morality whether it be sin or not has not occurred to her Jason and go where nobody knows us so he’ll have a chance to grow up and forget all this the others don’t love me they have never loved anything with that streak of Compson selfishness and false pride…①

作者为了追求特殊的文体效果,全段不用标点符号,故意将词语堆彻在一块,毫无停顿,语义模糊不清。作者运用这种混沌的语言形式,表现了作品中人物跳动的思维、杂乱模糊的心理活动状态,收到生动传神的效果。

(三)语用模糊

除了上文谈到的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外,语用模糊现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它指的是说话者在特定的上下文或语境中使用间接的、不确定的或者模糊的话语向听话者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意或言外行为的这类现象(俞东明,1993)。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可启动读者的审美想象,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到意犹未尽的效果。语用模糊的例子在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如:曹禺的《雷雨》堪称我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高峰。作者善于利用人物对话的模糊多义,把戏剧情节推向高潮。

例如:“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

这是蘩漪说的一句话。她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是一位渴望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不幸嫁到周家,遭受着封建专制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句中的“苦药”实际上是指“身体、精神和心理遭受的折磨”;“喝够了”意为“受够了,我要起来反抗了”。蘩漪这句话虽则表达模糊,然则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读起来耐人寻味。

四、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美学效应及其文体功能

文学作品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以使人产生各种联想的模糊空间,再现客观世界的美,体现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使人获得模糊性的美感(陈意德,2001)。

(一)意象美

意象,简而言之即借物抒情。文学语言,特别是散文和诗歌,它有别于科技文章,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科学说明,而是要传达诗的意象,创造美的意境,使诗意超越诗语,以取得情在辞外、意在言外之效。意象具有形象、生动、凝炼的语言魅力。意象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使用模糊修饰语来实现的。这在中外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首“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有如下意象:竹林,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等。四句诗处处模糊,“竹外”地点模糊,“三两枝”数量模糊,“水暖”温度模糊,“先知”顺序模糊,“满地”密度模糊,“芦芽短”度量模糊,“欲上时”时间模糊(陈意德,2001)。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利用模糊词语展现一系列意象,把一幅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意境美

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意境是意象的升华。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故设模糊,表达某种感情或创造某种意境,运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语意,增加作品蕴含的信息量。英汉诗歌、散文中运用模糊词语表意象,创造意境的例子很多,如蒲伯的名句:

Soft is the Strain when Zephyr gently blows,

And the smooth Stream in smoother Numbers flows.

But when loud Surges lash the sounding shore

The hoarse, rough Verse should like the torrent roar.

这首四行诗头两句运用模糊修饰词Soft对Strain;gently对blow;smooth对Stream;smoother对Numbers,描绘出一副溪水潺潺,微风轻拂的柔美景色。后两句话锋一转,利用模糊修饰词loud 形容Surges; Sounding 描写shore ;

hoarse 和rough描述Verse ; torrent修饰 roar,展现出一幅激流咆哮、惊涛拍岸的激烈画面。诗中,作者主要依靠模糊修饰语来渲染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在大量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不从实处着手,反从虚处落笔,利用模糊表达的弹性功能,烘云托月,以取得“以不言言之”的至美境界。

(三)含蓄美

语贵含蓄。含蓄是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是文学语言的重要审美特征。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论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南宋诗人姜夔在《诗说》里描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清代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说“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咀而有余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美是文学语言的极致,是言语表达艺术美感的重要表现。

潜在信息是言语表达含蓄美的基础,从美学角度来看,潜在信息越丰富,审美信息量就越大(王德春,1984) 22。这些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潜在信息,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如唐人张祜的一首《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从语表来看诗中无一词直抒宫女的心态,诗中只是一些不带感情色彩的模糊数字。但透过数字的表象,我们发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读者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长期在无情的深宫中过着悲苦寂寞生活的宫女无限同情。

(四)朦胧美

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除了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外,还给读者创造各种联想的模糊空间,获得朦胧的美感。语言表达者利用人脑在审美活动中情感、感知、思维等非定量化的特点,把那种“飘忽不定、若隐若现、似梦非梦、烟云朦胧”的形象逐渐显露出来,刺激人们的想象力,引导人们去探索,推测,领悟,品味,从而创造出更具魅力的朦胧美。下面欣赏一段《荷塘月色》看看朱自清是怎样运用模糊语言描写景物创造朦胧美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段文字中朱先生运用大量模糊词语写意、“泼墨”,创造一种朦胧美。如“弥望”、“田田”、“袅娜”、“渺茫”、“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以及“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些“泼墨式”的素描似乎给夏夜里皎洁月光下的荷塘蒙上了一层薄纱,增添了几分妖娆,让人看不清,摸不透,诱导读者慢慢撩起那层层薄纱,由迷惑走向豁然,体味那份朦胧所带来的的模糊美。

(五)修辞美

英汉文学作品中的模糊修辞无处不在。作者常运用模糊修辞手段增强文学作品的修辞之美。传统的修辞格,如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

夸张、拟人、借代、明喻、暗喻、禁忌语、委婉语等,能使语义模糊及模糊事物之间的界限,具有激发读者想象力,增加文字表现力和使语言形象生动等功能(杨宝盈,2012)。如:Night’s candles are burnt out and jocund day stands tiptoe the misty mountain tops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句中,作者用拟人的模糊修辞法把夜幕散去、晨曦踮起脚尖绽露山头的优美瞬间描绘得惟妙惟肖,使人们立刻想象到梦幻般的仙境,给人美的享受。

再如,文学语言中常用夸张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渲染力。中国意象派诗人李白极擅长用模糊修辞手法创造意境,抒发情感。他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笔墨不多,却能传神。如果把它理解为写白发的长度和庐山瀑布的准确高度,诗就变得黯然失色,诗人不过借模糊修辞手法抒发壮志未酬发先白的感慨和描绘庐山的雄伟气势,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及回味的余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散文等,都在运用模糊语言创造一种属于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作为审美符号的模糊言语包含很多“意义空白和未定点”,它能以较少的代价传递更为丰富的语言内容和美感信息,留给读者更广阔的再创作空间,促使思维向“完形”境界演进,进入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为了达到这种至美的境界,文学创作者不但追求“寄有于无、寓无于有、有无相彰、无中生有之似幻似梦、扑朔迷离”之“象”,“形在此、意在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意”,也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含蓄”,“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朦胧”及超脱寻常文字之“修辞艺术”,让读者去填补那份“艺术空白”和驰骋文本中那种“语不接意接”的审美空间,去寻“象外之象”,去品“言外之意”。文学作品中的这种“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的至美境界只能在模糊语言中才能领略和意会,正如伍铁平先生所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语言,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更不会有文学作品”(伍铁平,1999)。

注释:

①该段落转引自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作品《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P.95.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 P hilos logic 1973(2):485.

[2] Lee, D. Competing Discourse: Perspective and Ideology in Language[M]. Londaon: Longman, 1993:59-63.

[3]陈意德.论模糊修辞及其美学效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5):28-30.

[4]陈意德.论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1):146-148.

[5] 董娜,岳晶晶. 模糊视阙下的翻译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4):55-60.

[6] 樊宝英,李洪先.“格式塔”与文学审美品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79.

[7]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33.

[8]王嫦娟.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文体功能[J]. 外语教学, 2001(3):81-85.

[9]王少娣.试论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审美再现[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33.

[10]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64.

[11]杨宝盈.商业英语广告的修辞艺术及其翻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7-143.

Fuzzy Language and Its Aesthetic Func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iterary Works

Yang Baoying

Abstract: Fuzzy language in literary works is an artistic language. The limitation of language, basic features of literary language and readers’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attribute to the necessary existence of fuzzy language in literary works.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and “Gestalt Psychology” provide an aesthetic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uzzy language in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s and psychology. There are various form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cluding speech fuzziness, semantic fuzziness and pragmatic fuzziness, through which the author could create “artistic blankness” and “gestalt pressure” and supply readers with vast space for appreciation and imagination, bringing about unique aesthetic functions of fuzziness such as beauty of imago, artistic conception, implication, dimness, rhetoric in literary works.

Key words: literary language; fuzzy language; fuzziness; beauty of fuzziness; aesthetic function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2010年第4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4,2010 (总第122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 Serial N o 122[收稿日期]2010 03 04 [作者简介]陈振臣(1952-),男,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陈 振 臣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语言对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翻译造成障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 模糊语言;功能对等;变异法[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323(2010)04 0052 02 一、引言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对自己语言的认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历来偏重于求 精确 ,认为越精确越好,讲究言简意赅,言必有中。但是语言现实错综复杂,往往不如人意,即语言是很难求得绝对精确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传递信息一方往往会出现语焉不详、言不达意或言不尽意的现象,接受信息的一方又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同样一件事物又会言人人殊,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自从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合论?(Fuzzy set s)以来,涌现了许多涉及模糊性的学科,如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中,模糊语言学的研究热潮正从另一个角度对传统语言学作出有益的补充。在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往往是必需的。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使语言表达更为自然得体,更能表情达意,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以下将探讨模糊性语言的普遍性和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对人类而言并不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大至人性,小至日常生活,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令 模糊表达 应运而生。 1.语音模糊 语音模糊主要是利用谐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一般出现在双关语中,以收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如: A cannonball to ok o ff his leg s,so he laid dow n his arms. (炮弹打断了他的腿,所以他放下了武器。)这里, arms 一词兼有 手臂 和 武器 两种意思。 2.词义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文系统的固有特征之一,精确方法的应用往往得出一些完美但不合实际的结论。正如康德所说: 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 词义的模糊性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指称模糊(refer ential vag ueness)。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能否用于某些客体。如英语中的wo ods 和for est ,hill 和mountain,y oung 和teenag e,这类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二是词义缺乏确指(lack o f specificat ion)。词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如relativ e(亲戚)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交代,因此可以指代不同的人。另有co lleag ue,f riend 等。三是词义多项化(indeterminacy of meaning)。同样的语料的组合得出不同的结果和含义的理解,词义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如:John is like a fish,在游泳时意为 约翰游得很棒 ;在聚会时意为 约翰很能喝酒 ;在面对别的困难时意为 约翰冷酷无情 。四是析取模糊。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也容易导致语义模糊的出现,如虚词词组either #or 的界限模糊性。如: T he candidat es fo r the position hav e either sale ex per ience or a bachelor ?s deg ree r elated to M ar ket ing. 这个句子中either #o r 连接的两部分总有一个是真实的,候选人要么有销售经验,要么就是有相关学士学位,但此句子还可有另一层意思,即候选人既有相关的学士学位又有销售经验。 3.语法模糊性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都是灵活多变的,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词语的搭配多种多样。如果脱离了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引导,就会造成语义模糊的现象。这里仅指对同一短语或句子由于在语法结构层面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而引起的理解的不确定性。如:her small child ?s cat 这个词组可理解为(a)the cat of her small child ,(b)her small % 52%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性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性 发表时间:2020-04-10T08:26:41.127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5月总第344期作者:梁婷 [导读] 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相公镇中心小学713600 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的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有的教师则不然,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甚至有时还很紧张呢?这里虽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技能的运用不无关系。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非常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 一、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1.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要性。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一定要规范,规范是技巧的前提。教师对原始概念的剖析、定理、原理的阐述等都必须用专业术语来准确表达,坚决摒弃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准确地把握现行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特别是在讲授一些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语言的准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教学语言的严密、准确,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想,便于学生正确地掌握新教材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趣味性。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基本手段。课堂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抑扬,或低沉……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时像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生动、幽默性。新的课改理念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用语,同时还要善于在“标准化”的语言中适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利用幽默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语言,往往会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容易堵塞学生的思路,而风趣文雅的谈吐,却能“以声传情,以音动心”,给学生一种亲切之感,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3.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通俗性、统一性。教学语言应是介于生活口语和书面文学语言之间的符合语言规范、生动活泼而又庄严周密的冼炼化的语言。它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规范性和体裁性的统一,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是丰富性和凝炼性的统一,是抒情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是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也是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不同的课使用的课堂语言也应像不同的文章一样,讲究章法结构和遣词炼句,根据课文、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时而选用描写性语言,时而选用叙述性语言,时而选用议论性语言,对不同内容、不同情调的课文,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趣、导之以法。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是双边的,没有教师的教,或者没有学生的学,都不能构成教学活动。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能动地完成教学任务时,才构成教与学的双边统一活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再优美,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参与,这都是一节失败的课。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我们的一些小学生,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 我觉得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语言美,语言的准确、精要、通俗、幽默便于提高语文的课堂艺术;注重课堂提问艺术,让提问成为一种身心的愉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会说的人;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对它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其中甘苦犹如游鱼饮水,冷暖自知。积极投身教改之中,自有一翻乐趣。

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是从哲学和数学引进语言学的术语。最早对它作出科学解释的要追溯到1908年的德国学者安东·马尔蒂,其后1923年经过著名哲学家罗素,1937—1949年美国哲学教授布莱克等人相继都研究过模糊语义问题。 “模糊”有它专门的术语义,不能按照日常用语来理解。汉语里“模糊”的意义是不清楚,不明确,但作为术语,不能这样理解。 有的学者把笼统看成模糊,这是不对的。笼统就是概括性。它是语义的普遍特征。如汉语里的“岳父”是对妻子的父亲的概括,“岳母”是对妻子的母亲的概括。而英语里的fa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父亲的概括,包括汉语里的岳父和公公,mo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母亲的概括,包括汉语的岳母和婆婆。相比较来说,英语的father-in-law比汉语的“岳父”,英语里的mother-in-law比汉语的“岳母”,概括程度要高,即更加笼统。但无论是汉语的“岳父”“岳母”,还是英语里的father-in-law,mother-in-law,所指称的对象范围都是确定的,都不模糊。 具有笼统特性的语义,有的模糊,有的不模糊,可见混淆笼统与模糊是不妥当的。也要看到,如果没有笼统也就不会有模糊,正是因为语义是笼统的,词语一般都标示一类一类的事物,而类与类之间的界限可能并不好划,这就给语义的模糊性提供了可能,但这两者的关系仅此而已。 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的划出的这种现象。而一个词语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模糊语义的特点在于词语所标示的对象的边界不明。有的是两头边界不明,有的是一头边界不明。比如说:老年——中年——青年——少年。中年一头与老年一头与青年边界不明,青年一头与中年一头与少年边界不明,而老年仅仅与中年这一头边界不明,只要有一头边界不明,就是模糊的。 有模糊语义的词在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语素组成新词时与作为短语成分组成段与事,结果有所不同。前者可能丧失模糊性,后者则保留模糊性。比如说“大”“小”这两个字,在构词以后,成为“大米——小米”、“大白菜——小白菜”、“大脑——小脑”、“大腿——小退”等,都有精确语义或相当精确的语义。也有相反的倾向,即以有精确语义的词为成分组合成词后语义模糊。如“口”、“舌”、“心”、“肠”都是人的生理器官,都是精确的,但是组合成词,“口舌”、“心肠”却都是模糊的。 没有语义的概括性就没有语义的模糊性,语义的概括性是产生语义模糊性的必要条件。然而语义的概括性并不必然导致语义的模糊性。语义模糊性的产生另有原因。一方面在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情的连续性的矛盾。以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如,人从出生到长大,到衰老,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语言中却硬要以“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符号,分别标志不同的年龄段,自然不能绝对地分清楚。另一方面在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离散的语言符号既可以模糊地标志客观事物,也可以精确地标志客观事物。例如,既可以说某人是“青年”,也可以说他“26”岁了,更精确些,可以说他“在世26年10个月6天8个小时”,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这样思考,也不这样表达,说他是“青年”也就可以了。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_

概念做了细致研究,按照他的看法,影像艺术使自发性和共时性成为可能。“视频技术的同步记录传输和多维展示形象的性能对这些艺术家们具有吸引力,探讨时间的瞬间性和同步性成为他们共同关注问题,这一问题恰巧就是电影所忽略的,作为一种主要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的媒介,视频艺术呈现出多种对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被视频技术设备的功能所打乱。”① 影像艺术诗人比尔·维奥拉将影像比喻成一种凝视现实、同时进入藏身于现实中的世界的途径,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探讨,揭示出他对生命弧线的提问和沉思。在他新的影像声音装置作品《致千禧年的五个天使》(Five Angels for the Millennium)中,以五个影像分开陈列于一个L型的大空间里,影像包括“启程”、“诞生”“火”“堕落”“创造”等标题。维奥拉以象征性的手法——高空跳水的动作来描述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充分表现了对科技媒体、空间、时间与观念的掌握。 尽管新媒体作品喜欢利用空间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表达,虚拟空间却不是真实的空间。“在赛博空间没有空间!”②虚拟空间是另类的空间,它为交互性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可能性。 第五节 艺术体验:在线交互式的游戏审美 新的存在方式、表现方式和时空观自然造就了新的艺术体验。比如,录像艺术的空间感必然促使观众参与到录像装置艺术作品中,是一种在场(On Spot)的审美;网络艺术中超链接的表达方式和共时性特点,使得观众也成为作品创造者之一,是一种在线(Online)的审美。交互式艺术体验产生是必然的。 艺术家在更加纯熟地运用传统表现手段的同时,又在科学技术的诱导下,开始使用声、光、电和信息等一系列的新媒介。新时代的艺术家通过图像、声音、虚拟环境等各种表现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即时性、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生命本来具有的交融性,由此构成了一部历史上任 ①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 NEW MEDIA ART》[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54页 ② 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2001, Page 252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 语言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不同,构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应用文是用来处理公务和私务,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有:文体的实用性,体式的规范性,表述的简洁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它自身独特的风格。本文将通过应用文语言特点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之间的比较来具体分析应用文 语言的特征,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应用文,写好应用文。 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中,所使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包括公务文书和私务文书)。 应用写作的语言与文学作品的语言在语体风格上有显著不同。应用文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决定了应用写作的语体风格是庄重得体、朴实平易、准确规范、言简意赅。而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多描写抒情,铺排夸张,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文学语言丰富多采,给人以美感,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色。应用文的语言究竟有什么特色呢?让我们先作个简单的比较。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这样出场的: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

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而在一篇调查报告中,介绍一位工程师时,却用的另一种语体:?张××,男,现年四十二岁,一九六二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可阅读英、日外语专业资料,工作勤勤恳恳,积极努力。近年来,工厂的几项重大技术课题,都有他参与或是在他主持下攻克的,被公认为‘全厂一号技术尖子’。他从一九五七年起便申请入党,但因出身于地主家庭,哥哥曾被错划‘右派’,工厂一些领导认为,对他只能在技术上使用,不能在政治上重用。因此至今仍被关在党组织的大门之外?。 由此可见,应用文与文学作品语体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应用文的角度看,应用文不必像文学作品一样去追求想象的丰富、细节的奇特、辞藻的华丽,它的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恰当准确 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指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是指语言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容,使人一看就知道眼前这篇应用文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思。因为应用文写作是一种实用写作,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践问题而写的,所以其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特别高。具体说,应用文写作中所涉及到的人与事,一定要确有其人、其事,情节、细节、数字都不能虚构。

“文学性”的定义之我见

“文学性”的定义之我见 19世纪末以前,文学研究还不曾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直到文学批评和专业文学研究兴起以后,人们才真正提出了文学特殊性和文学性的问题。于是,关于文学性的定义,成了20世纪文学批评界和理论界的世纪课题,也成为世界难题之一。西方学者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孜孜不倦的探索,然而至今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定义。乔纳森?卡纳在《文学理论》第二章介绍了这些探索情况。西方学者们针对“文学性”而提出的种种定义,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五大类。我把第一种定义称为形式主义的定义。罗曼?雅各布森1921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形式主义者肯定的基本准则是:“文学科学的宗旨,应当是研究文学作品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任何作品的特征。”那么找出文学作品足以在散文和诗歌方面同时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就成为确定文学性问题的关键。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什克洛夫斯基强调“诗的语言以其结构的可感知性而区别于散文体语言”,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穆卡罗夫斯基则以“突现性”来界定诗的语言。这就是说,鲜明生动、感人心魄即文学性,平淡不是文学性。通过突现性,使语言具有强烈感知性的方法很多。文学性的第二点,表现在对传统符号范式、传统小说模式、传统人物模式和因果原则的批判。第三点则

体现在文本所用材料在完整结构中的地位和前景。后两点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创新即文学性;文学性与墨守陈规是水火不相容的。 学者们对形式主义的定义并不满意。对“文学即新颖化”的观念持保留态度。因为许多高雅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来自传统。每种语言都有一些既古老而又高雅的词汇和结构,属于文学语言。另外,把文学性局限在语言手段的表现范畴之内,也会碰到许多障碍。因为所有这些语言的表现手段都可能出现在非文学文本之中。雅各布森本人也承认,“常用的口语也使用头韵和其它谐音手法。在有轨电车上,您可以听到许多玩笑话,它们与最微妙的抒情诗有着相同的形象结构;而闲暇时神侃的结构规律竟然与短篇小说的规律相同”。广告语言、文字游戏以及表达错误,也可能造成强烈的感知效果。但是,我们不能说广告语言、文字游戏以及表达错误也体现了文学性。笔者以为,俄罗斯形式主义者试图并捕捉到了文学性的若干特点。但是,以点代面以及绝对化的思路,使他们无法找到关于文学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定义。 第二种定义可以叫作功用主义的定义,即文学文本,通过语言的突现方式,把自己从陈述文生产的时间及现实环境中分离出来,把文本语言试图完成的实际行为变成一种文学手法,并把它置于一系列文本与文学手法的背景之中。这就是说,文学手法并不是表达信息的手段,而是文学言语的主人公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审美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 不矛盾。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他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的。正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甚至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情景一样,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实际上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与美的斗争,却能够是丑成为审美的对象;或者生活中的丑可以通过艺术的加工成为艺术中的美。 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文学的审美性不仅仅规定了文学要有自己的对象,同时还规定了文学活动必须以对象化的方式进行。对象化是文学活动过程的审美性的体现。它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从而是外在的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正是因为体验与审美的这回总内在的联系,使作家们不自觉地意识到,对于创作来说,对象化的重要性。如果从对象化的角度看,应该承认文学活动确实含有自我变现的成分,审美活动的体验性使自我表现成为对象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肯定文学活动的对象化中包含着自我表现的成分,并不等于说文学只需要表现自我,只需要倾诉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倘若如此,文学又会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丧失自己的审美属性。因此,文学的审美属性在要求文学活动必须个性化的同时,还规定了个体的感受与发现,只能以社会实践和人类创造为对象。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控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因为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的传达思想情感,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与其他艺术相比,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第三,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是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与其他艺术的表现媒介相比,语言媒介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也最为人们所熟识,只是语言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潜能。 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反映生活的特点来检验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构成艺术真实的三要素是: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感情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他需要提炼,概括,综合。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但又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受生活真实制约,也依赖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通过艺术真实得到更好的表现,更具有表现力。 文学是人学 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的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其二,是就文学以人为对象来说的,它揭示了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从而展示了唯有文学才能表现的生活经验和人的世界。 二、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形和概括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 其原因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从语言层面来看,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 且其具有相对可译性。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 审美功能 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 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 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囊括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 积淀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无为”的思想精华, 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 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 汉语讲究“语贵含蓄”,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 说: “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也”, “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 秘响旁通, 优采潜发”“深文隐郁, 余味曲包”。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朝姜夔认为: “句中有余味, 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清朝陈廷焯亦提倡: “神余言外终不许一语道破。”由此看来, 运用含蓄的手法, 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联想, 体察作品深隐的寓意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名家常用的创作策略, 而其中含蓄所达之韵味, 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模糊语言的使用。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模糊语言的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写作的主体、客体以及写作的过程都具有模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 即作者) 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 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 最难以捉摸的, 也是最模糊的部分, 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 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 争笑东风, 双脸上, 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 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 客体( 诗中女子)是谁? 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 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 我们不是作者, 也不在现场, 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 然而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 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 (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 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文本的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接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一)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一) 写材料,离不开材料自有的语言特点,简单点概括便是于语言的平淡中见功力。在相关规定中对写材料的语言特点的要求便可见:“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直述不曲,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 将要求简化的理解便是材料语言将就准确、简单朴实、行文规范,符合所属单位和个人的角色定位。 那么,我们作为笔杆子在写材料的时候,常见的问题便是经常把材料写的太过口语化,在文中加入了个人情感倾向以及用词不当的情况。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逐一为大家展开来分析一下: 口语化的问题 材料的作用首先是传情达意,我们在写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新晋笔杆子在起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的便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看到的材料素材是什么样的就怎么样写。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个人写材料功力的欠缺,思考的深度不够,只能够按照最快捷的方式组稿了。因此,写出来的材料口语化较重,写的有点随心所欲,从而失去了材料应该有的行文规范,没有做到简单朴实的准确。 其次便是写材料的时候,自己输入和吸收到的材料较少,没有充足的素材,便按照自己所能接触的素材写,素材的局限性将自己限制在了所在片区,所在地域,方言或者地方特色在文中频繁出现,讲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特色呈现在材料中,是不太恰当的,材料走出所在地域

便会带来理解的困惑。 然后还有一种情况便是习惯性的使用俚语,使得材料显得油腻,让原本应该严肃认真的材料变得过于随意,也不容易唤起材料接收方的重视。 一些个别笔杆子写材料的时候,还会滥用或者过度使用缩略语,虽然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的缩略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果这些缩略语或约定俗成的用词是众所周知的,使用在文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正式的材料中,要尽可能的准确,减少他人误解的可能,毕竟读你材料的人不是你脑中的细胞,你所认为的那个称呼并非他也这么认为。比如:很多人在文中写人大,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么?其实不然,如果是教育圈的人看人大,更容易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 个人情感倾向问题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都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带有个人情绪的表述一些问题,这个习惯会不自觉的在写材料的时候也带入进去。一旦带有个人情绪的描述现状和问题,就会使用一些偏激的词语,但是在材料中,强调的是客观,要求的是公正,因此我们应该使用的是理性的词语,中性的描述为主。 带有情绪的材料用词多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不必对号入座,但请理性对照自检: 第一种情况便是在文中使用过多的形容词 但凡领导讲话都会加上重要讲话;

应用文第一章练习答案

第一章拓展训练 一、填空题 1.应用文的特点主要有(实用性)、真实性、(特定性)、逻辑性。 2.主旨的类型有(信息型主旨)主旨和(祈使型主旨)主旨。 3.材料的运用方法有(先亮观点),后举材料;先举材料,后亮观点;(边举材料),边亮观点。 4.层次展开的方式主要有纵向展开式、(横向展开式)、(总分展开式)、纵横展开式。 5.应用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记叙、(议论)、说明。 二、判断题 1.行文意图要求对所发应用文有所行动或遵从的应用文主旨属于信息型。(错) 2.总结在说明工作结果,表明工作成绩时,可以运用明确和模糊两种语言。(对)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指没有足够的材料。(对) 4.调查中只要占有综合材料,无需占有具体材料。(错) 5.将性质相反或有差异的两种或几种事物进行对比,辨明是非、优劣来论证论点叫对比法。(对) 6.“为要”、“为盼”属于应用文的结尾用语。(对) 三、选择题 1.单选题 (1)在某通报中,批评某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其中“不到位”使用的是(B) A、新锐语言 B、模糊语言 C、含糊语言 D、灵活语言 (2)《20××年销售部工作总结》一中先说“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我部圆满地完成了销售任务”,然后从“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展开,最后说“虽然20××年在销售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新的一年要注重破解发展瓶颈,力争再上新台阶”。从这篇总结结构的整体思路看,它属于(B) A、分-总-分结构D、总-分-总结构C、分-总结构D、总-分结构 (3)《20××年述职报告》的导言中,先概括评价一年的主要工作,然后说:“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领导和同志们述职,请予评议。”从这篇述职报告的结构看,这段话的主要作用是(B) A、总结上文 B、引出下文 C、独立成段 D、照应标题 (4)“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属于应用文结构用语中的(C) A、开头用语 B、结尾用语 C、过渡用语 D、经办用语 (5)应用文写作必须认真分析研究相关材料,这一环节通常叫作(B) A、谋篇布局 B、解剖麻雀 C、调查研究 D、事实论证 (6)“为维护公司就餐秩序,保持食堂卫生,特作如下规定”,这种开头称为(B) A、根据式 B、目的式 C、概括式 D、提问式 (7)某通报的结尾“希望各部门抓住机遇,突破瓶颈,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这是(D)。 A、标题显旨 B、开篇显旨 C、段首显旨 D、篇末显旨 (8)“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是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害。”这句话用的说明方法是(D)。 A、举例说明 B、分类说明 C、诠释说明 D、定义说明 (9)“为维护工作秩序,保持厂区整洁,特作如下规定”,这种发文缘由称为(B) A、情况式 B、目的式 C、意义式 D、引叙式 (10)调查报告的标题如由正副标题组成,其中正题是用于(A)

浅析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浅析xx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在当代文坛上,xx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xx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由于种种原因,xx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xx。xx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且由于xx长期在xx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xx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xx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这种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xx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xx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文体。 一、口语化的语言 xx在《xx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曾经写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这种文化的积淀自古就有之,从《诗经》到《xx》,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蕴蓄,就形成了一种“书面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添文章的底蕴与深奥,让文章显得悠长而具有深味。与这种“书面文化”

相对的则是一种“口头文化”,它是一种民间文化,可以是方言,也可以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它集中就表现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他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xx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而当这种“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一结合,就变得xx俗共赏,俗中见xx,既符合知识分子的阅读要求,也给平民带来了阅读的方便。下面就分析xx作品中口语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 / 8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xx,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干脆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xx语)。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便可体会到,正如xx说过的“xx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确实如此。xx又说:“xx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xx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_杨宝盈

第24卷第2期VOL.24 NO.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3年3月Mar. 2013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 杨宝盈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50) 内容提要: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语言的局限性、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有各种表现形式,包括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借助这些模糊手段能创造“艺术空白”和产生“完形压强”,留给读者审美再创作的广阔空间,并产生模糊艺术中意象美、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及修辞美等独特的美学效应。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语言;模糊性;模糊美;美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3)02-0067-05 收稿日期:2013-01-24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语言 的模糊性与得体性”(项目号:11B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宝盈(1981-),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和外语教学。 一、引言: 对模糊语言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Charles S. Peirce,他是第一位把注意力集中到模糊问题上的哲学家。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L.A. Ze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中,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把模糊语言研究推向高潮并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时代变革。从此,诞生了许多新兴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心理学等。 模糊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义学等。最早把模糊理论引入我国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1979年,他在《外国语》发表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其后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和著作,引起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和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与探讨。模糊语言学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国内徐章宏(2012)、何自然(1985,1997)、冉永平(1995,1996)等学者分别从语用和功能角度对模糊语言学作了积极的论述。然而,国内目前还鲜有学者从美学功能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产生的美学效应。本文以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美学依据,分析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美学效应及文体功能。 二、文学语言的模糊根源及其美学依据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功能,这使作品本身也具有了模糊性。文学作品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有多种,首先语言的局限性使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概念属于思维的范围;语义属于语言的范围。人的思维能力很发达,而表示概念的语言却相对有限,语言必须用最少的语言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因此,语言的某些词汇、符号和语法成分所表示的语义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此外,文学的语言特征决定模糊语言使用的必要性。文学语言以美学特征和美学效果为主要表现形式,即它可以给读者带来美学欣赏和美感体验。其中,情感、风格、意象、意境等代表文学作品的气质,都具有不可定量、难以捉摸的模糊性。另外,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造成文学语言模糊的另一原因。读者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读者接受意识与作者创作意识共同创造了文本的价值。由于读者历时性、社会认知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差异性及模糊性。 “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毛荣贵,2006)。它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性语言,包含了很

镜头语言与美学

镜头语言与美学 鏡頭語言與美學 電影的語言由攝影的角度(Camera angle)、分鏡的連續性(Continuity)、影片的剪接(Cutting)、特寫(Close up)、取景與構圖的組合(Composition)所串連而成,螢幕影像的作業過程大多相同,利用人類視覺暫留的原理,電影一秒鐘24格畫面,電視則為一秒30掃瞄圖框。因此討論影像的概念,可以從攝影機拍攝與運鏡技術著手。基本來說,其攝製作業在內容上可包括動作、構圖、燈光、剪輯與 成音等五大要素。 在拍攝運作上,除了類似照片拍攝的考慮與思維之外,這種連續性影像的線性時間敘述,還得考慮攝影機的設定位、取景構圖運鏡的變化、燈光照射之配合、 攝影機的運動與演員表情與動作的連續,而後製作的剪輯與音效也是要納入構思 的範圍。 觀眾也許是無知的,他們只能從被限制的視野框架中來瞭解事情的真相與意義,因此這種整體意念的傳達,不只是依賴動作的銜接順暢而已。這種連續影像 的錄製,最大的不同是要隨時注意演員的前進方向、視向和在動向無形中所產生 的假想線(Image line)。這種假想線的錯誤在單機作業中,特別容易發生視覺方向

的錯誤。這便關聯於攝影機的設定位、視線觀點以及出入鏡的位置關係,甚至道 具設置的空間關係也要注意。 攝影機的基本操作,對於攝影機本身和三角架的性能要熟練,平時也要多練習各種運鏡姿勢,求其穩定有效,否則補拍耗時費工,會嚴重耽誤進度,也會造 成色溫、光影的前後差異,而破壞了情境效果。 為追求預期的效果,攝影師的運鏡動作可參考如下: 1. 合乎人體工學的姿勢運用,呼吸長而穩定。 2. 器材要熟練才不致緊張,上半身盡量不要晃動,而以腰部和雙腳來調整 與移動,移動時一次只移動一隻腳,避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3. 使用全景或廣角的鏡頭,或靠近被攝體拍攝,可以減低晃動感。 4. 利用環境中可以依靠的物體,動態物體可以輪架、推車等工具協助。 5. 剪輯時可用短鏡頭、快節奏的影像剪輯方式,使晃動感降低。 如果企圖達到緊張、意外、震撼的效果,當然可以逆向而行,但是這是在一個精密設計下的過程,而不是意外連連之後的慌張掩飾才好。視覺感受對於構圖有強烈的影響力,例如光線、布景、大小、黑白、明暗對比色彩以及鏡頭的選定 等等,在錄影藝術中,構圖主要功能是建立主體與環境的關係,清楚交代人物的 動作與表情,呈現一種秩序的美感(並非呆板,而是不讓觀者發現攝影者的存在)。 構圖與視角 以眼睛的視平線為參考水平,站立與蹲下的地平線高低便不相同。視角的改

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 Phybi Linguistic group Humanity group Carridon University 众所周知,自然语言是模糊的——不管是词义,还是句意,以及任何形式的文本.语言的模糊性,即使在追求严格准确的自然科学领域,也不能幸免.至于人文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等,更是语言模糊的重灾区——尽管这些学科,特别是哲学声称自己追求严格性,然而反而成为重灾区之重,因为其研究对象就是极度模糊的(比如其概念,思想,阴阳,道德这些词),而且其概念来自自然语言,甚至其意义紧密关联于自然语言.抽象思维,借助的是来自自然语言的概念,是在这些自然语义的引导下(通常不被思考者察觉)进行的.各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思想. 其次,哲学概念的内容太大太泛,这样的概念作为哲学的基础,是不可能产生较强的严格性的——然而哲学有时候确实有效,其原因很简单,它就是来自自然语言和自然经验,反哺于自然和生活,自然是有效的.而数学语言,基本上不是自然语言,而是人工语言,大部分都是well-defined的关联着的符号,所以数学语言在任何语言中,严格性都是最强的.显然,物理基于哲学和数学之间,所以

也有很大模糊性——而这也是其有趣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动力. 本文中,我们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有两种,一种是表观的(epistemic),一种是本体的(ontic),之后我们讨论了模糊语言的理解以及中国古汉语的模糊性. 1.Epistemic fuzzines of language 语言表达思想,思想反映认识,认识通常不充分.表达这种不充分,就是语言epistemic的模糊性.准确地表达这种不充分,就是准确地表达思想,而语言的重要使命,就是准确表达我们的思想.这种表观上的模糊即精确,此处的精确,不是认识的精确,而是表达的精确.这就是为什么论文总是句子很长,有修养的人说话总是显得谨慎,很少下断言的缘故.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认识的局限性,自己观点不完备性,一方面对自己观点的适用范围加以限制,一方面多用概率性的,试探性的词汇.比如“很大概率上”,“几乎为”,“通常,一般意义上”等.那些喜欢下断言的人,一般是在思考和认识上都肤浅无知的人,而那些绝对的断言,几乎毫无例外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的. 然而什么事情都有个度.说话写作,如果过度强调完备,就会显得迂腐而浪费纸.我们需要在简洁和完备中找到平衡.事实上,学者的谨慎,就是俗话说的“话不能说太满”,这种作风不是做出来的,而是长期学习和思考自发产生的——他们知道没有绝对的事情,只能一般地.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的拓展,不管那些新造的词汇和新的语法,现有的那些词义和语法,其意义都会扩容和演化.这就涉及模糊语言的理解问题了.这个问题很简单,一个词“语境”.人们的语言能力,不仅是逻辑的,更是很好的结合语境的理解能力.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获得了这种能力,甚至成为一种语言本能.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很难说我们学会了一门语言.这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情商”之一,我们称之为“语言情商”.这种能力特别在中国,不管是在社交中还是阅读中文文学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