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景陵峪 构造报告 构造地质学

景陵峪 构造报告 构造地质学

景陵峪 构造报告 构造地质学
景陵峪 构造报告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前言

1.1实习目的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

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

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 (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李忠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特征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4),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

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4)。

2.1地层分布

(1)下志留统(S1):出露于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千枚岩,

大理岩。

(2)中志留统(S2):主要分布在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在西部也有部分

地层,代表性岩石为板岩。

(3)中泥盆统(D2):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清风岭一带,在景陵峪西南西山地区也

有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砾岩。

(4)上泥盆统(D3):地层主要出露分布在青风岭的北部,在景陵峪地区中部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页岩。

(5)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沙峪、黄村地区和区庄、下台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白云岩。

(6)上石炭统(C3):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西部小片地区和黄山周围地区,

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粉砂岩。

(7)二叠系(P):该地层主要在黄山地区出露分布,该地层出露面积较小,近线

状排列。代表性岩石为砂页岩夹煤。

(8)下白垩统(K1):该地层在地表出露面积较小,仅有一小片呈层状分布于景陵峪南部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砂砾岩。

(9)上白垩统(K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及黄村以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

灰岩,页岩。

(10)古新统(E1):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东部和南部,呈带状在景陵峪南部向东延伸,代表性岩石为页岩,粉砂岩,砂岩。

(11)全新统(Q4):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西南部,沿河谷分布,代表

性岩石为砂岩。

2.2接触关系

根据各个地层之间的连续性(根据图例的时代是否连续)和各自的产状及分布特征,

则可以得出地层的接触关系如下:

2.2.1整合接触

(1)下志留统(S1)与中志留统(S2)、

(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

二叠系(P)

(3)上白垩统(K2)与古新统(E1)

2.2.2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2)(西南方向西山处)

2.2.3角度不整合接触

(1)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2)(东北方向花岗岩侵入

体处)

(2)中泥盆统(D2)与全新统(Q4)

(3)下中石炭统(C1+2)与全新统(Q4)

2.3侵入岩体

读图可以观察出岩浆岩总共有两种:玄武岩和花岗岩。根据岩浆岩的类型,玄武岩为喷出相,花岗岩为侵入相,则可以推断出本区的岩浆活动方式有侵入作用和熔浆溢流

及火山爆发等。出露的岩体共有五处分布。

2.3.1青风岭—羊山花岗岩侵入体(酸性岩浆侵入体)

产出部位:主要分布于羊山地区和红地地区;出露的平面形态为片状,根据地质图的比例尺,用坐标纸镶套计算出露面积总共约为10km2,面积较大;由花岗岩侵入体的分布和出露产状推测出其侵入时代为:中泥盆统(D2)之后;与围岩为不整合接触。

2.3.2 平望岗玄武岩侵入体(基性岩浆侵入)

产出部位: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的东南部和平望岗附近一带地区;出露的平面形态为层带状,局部小片状,同上所用方法测得在地质图上的出露面积总共约为2 km2,面积较小;本区的基性熔岩为玄武岩,由于其存在分布于上白垩统(K2)和古新统(E1)的接触带上,则可以推测岩浆岩的侵入时期为古新统(E1)沿两地层的接触带挤压围

岩最终冷凝成为侵入岩体。

第三章地质构造

景陵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Pz约为438Ma)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外地质作用力的作用下,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层的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变得丰富且富有层次,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本区的褶皱有羊山—青风

岭大背斜位于该区的东北部,在中部地区也有一大背斜,两翼基本对称。中部地区顺西北到东南走向有一较大的断层发育。同时,可根据地层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判断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代:对于褶皱来说,形成时代应该在不整合面以下褶皱岩层最新地层时代之后,与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之前;而断层的形成时代为:一般在被其错断的最新地层之后,未被错断地层的上覆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之前。总之,结合地质构造各个方面的规律标志等,综合分析主要褶皱和断层的特征如下。

3.1 褶皱构造

3.1.1 青风岭大背斜

该背斜位于青风岭一带,呈NW——SE向延伸,核部由下志留统(S1)及花岗岩侵入体组成,长约15.2km,宽约6.4km(沿A—B剖面线测得),长宽比约为3∶1,为穹隆构造。青风岭背斜两翼由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与上泥盆统(D3)组成,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2°~ 15°)∠(35°~ 40°),南翼:(182°~ 190°)∠(45°~ 50°),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对较陡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北倾,倾角在35°到50°之间。在组合类型上可以观察出此大背斜为复背斜,由景陵峪地质构造纲要图可以看出,北翼有两个小褶皱发育,南翼由四个小褶皱组合而成,同时,沿其大背斜的核部和F5正断层,核部较老地层下志留统(S1)和中志留统(S2)被花岗岩(γ4)侵入,在西北部(羊山西侧)和东部(青风岭南侧)红地地区地层被风化剥蚀均有基花岗岩体(γ4)出露,且出露面积较大约为10 km2。背斜的剖面形态详见附图“景陵峪

地质图A—B剖面图”。

形成时代为:由地层的不整合关系不容易直接判断出褶皱的形成时代,但可以根据断层F5将其南翼错断,可以推测出先形成褶皱,而后发育断层,则可以大概确定其形

成时代为上泥盆统(D3)之后。

3.1.2 黄山-下台向斜

该向斜主要位于该区西部黄山南北两侧和下台地区,呈东西向延伸,核部为二叠系(P)地层,出露区长约18km,宽约4.5km,平面呈条带状分布,长宽比约为4∶1,为短轴褶皱,两翼为地层为上石炭统(C3)、下中石炭统(C1+2)和上泥盆统(D3)、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80°~ 189°)∠(42°~ 46°),南翼:(5°~ 15°)∠(40°~ 55°),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对较陡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基本呈对称分布,根据轴面产状可以看作是直立褶皱,翼间角约20°,为紧闭褶皱。

形成时代为:由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其形成时代为:二叠系(P)之后,

上白垩统(K2)之前。

3.1.3 黄村背斜

该背斜主要位于黄村地区,轴线呈东西方向延伸,核部为中泥盆统(D2)地层,在地质图西侧,尖山南西发向地质图边缘,仅出露一小片区域,不足1km2,图上出露地层大部分为上泥盆统(D3),核部长约为17 km,宽约为1.2 km,长宽比>10∶1,为典型线性背斜褶皱,两翼为上泥盆统(D3)和下中石炭统(C1+2)地层,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5°~ 20°)∠(30°~ 40°),南翼:(192°~ 200°)∠(30°~ 57°),两翼倾角变化较大,但基本呈对称分布,轴面近直立。该背斜沿其延伸方向有一大断层发

育。如景陵峪地质图A—B剖面图所示。

3.1.4 景陵峪向斜

该向斜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轴线呈NW——SE方向,核部为上石炭统(C3)长约10 km,宽约2km,长宽比约为5∶1,两翼由下中石炭统(C1+2)和上泥盆统(D3)地层组成,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80°~ 200°)∠(50°~ 55°),南翼:(5°~ 20°)∠(42°~ 47°),北翼相对较陡,南翼较缓,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向南倾斜,倾角在42°到55°之间。如景陵峪地质图C—D剖面图所示。

形成时代为:根据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出其形成时代为:上石炭统(C3)

之后,下白垩统(K1)之前。

3.1.5 西山背斜

该背斜位于西山一带,轴面呈东西向延伸,核部为中志留统(S2)地层,长约6.5 km,宽约为2.5 km,长宽比约为:3∶1,据其的长宽比为穹隆构造,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与下中石炭统(C1+2),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0°~ 15°)∠(40°~ 50°),南翼:(165°~ 170°)∠(33°~ 42°),北翼相对较陡,南翼较缓,

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近直立。

形成时代为:根据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出其形成时代为:下中石炭统

(C1+2)

3.2 断层构造

本区断层发育良好,种类较多,主要有正断层和逆断层,还发育有逆掩断层,且各断层之间又组合形成不同的组合形态,它们分布于景陵峪地区各处,有NW——SE走向发育的,有南北向延伸的,亦有东西向延伸的断层发育,但以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断

层最为明显。

3.2.1 F1,F2,F3逆掩断层

F1 断层走向近东西,长约2km,倾向向北,上盘为下志留统(S1),下盘为中志留统(S2);F2断层东西,长约4km,倾向向北,上盘为下志留统(S1)和中志留统(S2),下盘为中志留统(S2);F3断层走向也是东西方向,长约3.6km,倾向向北,上盘为下志留统(S1),下盘为中志留统(S2)。三条断层均形成于中志留统(S2)之后,中泥盆统(D2)之前,共同组合构成叠瓦式逆冲断层。

3.2.2 尖山--黄村正断层(F4)

该断层主要分布于尖山—黄村地区,断层走向为NW——SE,全长约为14.3km,断层面产状为(192°~ 200°)∠(75°~ 85°),上盘由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地层组成,下盘亦由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地层组成。

被该断层错断的最新地层下中石炭统(C1+2)地层,未被其错断的最老地层为上白垩统(K2)地层,则可以推断该断层的形成时代为下中石炭统(C1+2)之后,上白垩统(K2)之前。此外,由断层面的产状可以看出断层面倾角较大,延伸较远。

3.2.3 二渡河--上台正断层(F5)

该断层分布于二渡河—上台地区,断层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全长约为14.5km,断层倾角约为75°到85°,上盘主要由下志留统(S1)、中泥盆统(D2)和上泥盆统(D3)组成,下盘主要发育于志留系、石炭系和泥盆系。同时,该断层横切羊山—青风岭大背

斜的南翼,形成纵断层。

由于该地质图的覆盖面积有限,通过断层形成时代的判断规则,只能判断该断层形

成于下中石炭统(C1+2)之后,延伸较远。

3.2.4 西山正断层(F6、F7)

本区主要分布于西山地区,有F6,F7两个断层。

F6断层呈南北走向,倾向向东全长约为3.7km,断层面倾角约为82°,上盘由泥盆系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地层和中下石炭统(C1+2)地层组成,下盘由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和上泥盆统(D3)地层组成。

F7断层走向也是南北方向,全长约为2.2km,倾向向西,倾角为75°。上盘由泥盆系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地层和中下石炭统(C1+2)地层组成,下盘亦由泥盆系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地层和中下石炭统(C1+2)地层组成。

两断层的走向与西山背斜的轴向基本垂直,为横断层,根据其核部宽窄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为两断层均为正断层,在断层组合形态上,F6,F7走向基本一致且相向倾斜,共用一个上盘,且上盘相对向下运动则组成了地堑。

表3.1断层信息统计表

第四章构造发展史

景陵峪地区构造发展史:本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大地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将其划分

为四个构造层。根据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机理模式和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大地构造在全球地质应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的基本特征,现将其构造发展史具体描述如下:第一构造层:下志留统(S1)与中志留统(S2),此时为中国祁连期(早寒武世?1—早泥盆世D1)对应于加里东阶段,该时期地壳缓慢下降,接受沉积,逐渐形成下志留统S1和中志留统S2地层,他们之间是整合接触关系。由于构造运动作用,受中国祁连期构造作用的影响,该地层形成一背斜构造,走向近东西,主应力方向为北西方向,与中国祁连期在秦皇岛地区①主应力方向迹线基本平行,随着应力的逐渐作用,三条逆掩断层开始发育,之后地壳开始抬升,早期沉积地层开始遭受风化剥蚀。

第二构造层: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此时为我国的天山期,在地质年代表上对应于海西—印支期(早泥盆世D1—中三叠世T2),该时期地层呈现下降趋势,接受沉积,逐渐形成第二构造层中的各个地层,在逐渐沉积到下中石炭统(C1+2)之后,地层受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地层开始发生弯曲变形而表现出相对的抬升趋势,证据为上石炭统(C3)地层厚度与下中石炭统(C1+2)地层厚度在同等沉积时间内比较明显变薄。随地质应力的逐渐作用,该地区几乎全部的褶皱和断层在这个时期开始发育形成,同时又有酸性岩浆在地球内部的影响下沿着断层和褶皱的核部等地层相对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冷凝成为花岗岩,之后地壳开始上升,遭受风化剥蚀。

第三构造层:上白垩统(K2)与古新统(E1)在地质年代表上对应于燕山阶段晚期和喜马拉雅阶段初期,与中国的四川期(135Ma—52Ma)相吻合,此时期该地层表现为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表现在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之后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多级弯曲。此外,上白垩统(K2)时期,局部发生熔浆溢流,表现在喷出基性岩(玄武岩)的存在于上白垩统(K2)与古新统(E1)地层之间。之后地层上升,遭受风化剥蚀。

第四构造层:全新统(Q4)至今,对应于新阿尔卑斯阶段的后期,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全新统(Q4)地层,且它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之后地壳上升,

遭受剥蚀至今。

总之,本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大地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多次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现在复杂的地质构造。

第五章结束语

景陵峪地区地层出露较全。从古生代地层开始,除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外,其他地层均出露完好。在构造方面,本区分布有五大褶皱,另外还有七个断层,地质构造发育较好;在区域构造发展方面,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四个构造层;此外伴随有岩浆的侵入作用和熔岩的溢流现象,从总体上看,本地区构造运动较强,依次形成景陵峪地形。

通过这次构造地质综合作业,使我们全面地了解了综合地质图的读图、分析图、做剖面图、书写构造发展史以及编制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实习报告的方法与过程,更加深刻的认识了构造地质学所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培养了我们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此外,在小浪底炎热的天气条件,李忠老师能够带领我们上山实习,结合实地存在的各种构造现象,细致翔实地向我们进行讲解,在我们实地学习具体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之,这次课程设计使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对于基础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最后,感谢李忠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地质专业同学以及其他同学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万年丰《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地质出版社

[2]胡明廖太平《构造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3]徐开礼朱志澄《构造地质学(第二版附本)》地质出版

[4]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

地质出版社

作者:朱利锋西安科技大学地环学院附图:一、景陵峪地质地形图(上色后)

二、景陵峪地质图A--B剖面图

三、景陵峪地质图C--D剖面图

四、景陵峪地质图构造纲要图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目的 ?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 ?三、编制地质剖面图 ?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 ——×××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读图步骤: ①先图外,后图内; ②先地形,后地质; ③先地层,后构造。 ?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 ?怎样读?边看边记 1.地层 ?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 ?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 ?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两翼产状、 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 ?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 ?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 ?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

?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 ?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层 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 ?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 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地质构造图)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序 号 内容图形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

第一章 引言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地质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二、实习要求 1、分析松岭峪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三、实习任务 1、绘制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松岭峪地质剖面图(至少两张)。 3、概述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 四、区域地理概况 我们的分析基于《松岭峪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该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18.75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呈NW-SE 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整个地区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600米-1320米的范围内,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在沿NW -SE 方向上。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第二章 地层 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上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 年代地层单位 代号及接触关系 岩性 分布态势 构造阶级 震旦系 Z 以片岩、大理岩为主 分布于陈村、任村及杉岭一带 加 里 下寒武统 ∈1 以千枚岩、变砾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范村 中上寒武统 ∈2﹢3 以板岩、变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范村、毛村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 (共40道) 序号 内 容 图 形 001 Quest: 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 -K 、O -P 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 :水平产状 O-P :SW 003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 Quest: 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

线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 根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 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 Quest: 下图AB 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 Quest: 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 Ans: 1) 转折端 2)翼 3)核 4)轴面 5)枢纽 6)背斜最高点 7)脊 8)拐点 011 Quest: 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 Quest: 下图为S 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 Quest: 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 Quest: 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 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 绪论 一、章节教案 1.教学目的和要求:阐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地理学中的位置及其任务。 2.讲授课时数2 3.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4.主要内容提示:自然地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综合体或景观,是一个物质整体,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其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等基本问题。 5.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 6.复习题、思考题及作业题: A.自然地理环境是否包括人为环境? B.谈谈你对地球表层尺度的认识, 为什么? 二、每课时单元教案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提问和探讨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5.教学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一、章节教案 主要章节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构造地质学试题库

构造地质学》试题库 名词解释: 构造叠加、走向、倾向、倾角、侧伏角、正应力、主应力、应力场、剪应变、线应变、均匀应变、递进变形、旋转变形、面状构造、透入性构造、流劈理、破劈理、轴面劈理、重结晶、压溶作用、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石香肠构造、杆状构造、压力影构造、褶皱枢纽、正交剖面、轴面、倒转褶皱、倾伏褶皱、顶薄褶皱、相似褶皱、等厚褶皱、平行褶皱、斜卧褶皱、倾竖褶皱、直立水平褶皱、直立倾伏褶皱、斜歪倾伏褶皱、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压扁褶皱作用、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节理系、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总滑距、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地堑、地垒、盆岭构造、断坪、断坡、飞来峰、构造窗、走滑断层、左阶式、右阶式、正花状构造、负花状构造、角距、S-C组构、构造层次 是非判断题: 侧伏角是某构造面上的线理与该构造面走向的夹角。 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露头线与地形线弯曲同(反)向, 露头线比地形线开阔(紧闭)。 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线弯曲同(反)向,露头线比地形线开阔(紧闭)。 不整合形成的时代是在上覆最新(老)地层之前(后),下伏最老(新)地层之后(前)。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反时,正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反时,逆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时,正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时,正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时,逆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时,逆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正断层使得背斜(向斜)上升盘(下降盘)变宽(变窄)。 逆断层使得背斜(向斜)上升盘(下降盘)变宽(变窄)。 断层活动的时代是被其破坏的最老(新)地质体之前(后),下伏最老(新)地质体之后(前)。 选择题: 在垂直于岩层倾向的剖面上测得的视倾角A、比真倾角大;B、比真倾角小,但不等于零; C、等于真倾角; D、等于零。 在兰姆赛的褶皱分类中,Ⅱ类褶皱的等倾斜线相互平行,内弧与外弧的曲率相同,该褶皱为 典型的A、顶薄褶皱;B、等厚褶皱;C、相似褶皱;D、平行褶皱。

构造地质学复习试题形式含答案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4分) 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4分) 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4分) 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4分) 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4分) 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4分) 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4分) 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4分) 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4分) 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4分) 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4分) 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枕状构造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核则为显晶质。(4分) 13、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其基本特点是:(1)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2)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3)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讲稿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讲稿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综合读图 目的 ?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 ?三、编制地质剖面图 ?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 ——×××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读图步骤: ①先图外,后图内; ②先地形,后地质; ③先地层,后构造。 ?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 ?怎样读?边看边记 1.地层 ?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 ?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 ?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两翼产状、 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 ?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 ?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 ?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 ?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 ?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层 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 ?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 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11-070900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0709 一级学科名称地质学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2007年 12月 12 日

一、学科简介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地质学一级学科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5个二级学科。我校地质学科以研究盆地结构和性质、沉积充填作用、资源地球化学等沉积盆地内部发生的一系列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甚至生物作用以及这些地质作用对化石燃料矿床形成聚集的控制为特色。本学科1950年代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招收研究生,1980年代初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1993年设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2003年设立地球化学博士点;2005年设立构造地质学博士点,并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2003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沉积盆地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学科。本学科点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储层地质学和沉积盆地流体矿产、层序地层学及测井地质学、应用矿物岩石学及测试技术等。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和岩性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并密切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研究,在塔里木油田、鄂尔多斯大气田、济阳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地球化学博士点的科学研究以多种实验方法手段研究地壳中有机质的行为为特色,涉及远至地球生命的化学起源、地球各圈层系统中的碳循环,近至化石燃料成因理论及资源评价、化石燃料形成和聚集的分子化合物标识等一系列地球化学问题。主要研究领域有:石油天然气形成与分布、油气成藏过程定量描述、油藏流体的历史分析、油藏地球化学、地质事件的地球化学记录、气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主要培养方向有油气成因机理与分布预测、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学科所属实验室是经国家计量认证的实验机构,现已形成以岩石、土壤、水、大气样品的分子化合物分析为主,以沉积有机物的岩石学、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固体样品的微量元素检测为辅的较完整的分析测试技术体系,拥有大型分析仪器设备20余台(套),是“油气资源与探

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区综合报告材料

构造地质学综合实习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序号: 指导老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3 1、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2、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内容。 第二章:地层 5 1、首先了解图幅内出露了那些地层及其层序和岩性组合特征。 2、通过分析地层之间的有无缺失,确定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第三章:地质构造 6 1、区域构造特征的概述。 2、对区内各个褶皱构造的概述。 3、简述区内断层构造发育的总格局特征。 4、对岩浆岩体及变质构造的描述。 第四章:构造发展史 11第五章:结束语 12 注:附松岭峪地质图上色一幅,及纲要图一幅, 松岭峪地区A-B,Aˊ-Bˊ剖面图两张。

第一章:前言 一、综合实习的目的要求 1、通过阅读地质图,初步掌握综合分析具有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变质岩、 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地质图的方法。 2、通过实习,把握分析地质构造的地质辩证思维方法,即学会了分析图内各 种繁杂的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3、初步学会了依据地质图资料,简述构造组合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构造应力场)。 4、学会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等构造图件的编制方法。 5、学会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方法。 二、综合实习的要求 1、将松岭峪地质图复印一张并上色;构造纲要图(1:100000) 一幅;地质剖面图至少两幅(1:100000)。 2、写松岭峪地区地质报告一份。 三、综合实习用图和用具及其区内地形概括 1、实习用图。松岭峪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附两张地质剖面图。 2、实习用具。透明纸25×20㎝;厘米纸50×25㎝;H铅笔;12色彩色铅笔;30㎝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绘图墨水;图钉等用具。 3、图内地形地貌。 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该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18.75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整个地区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600米-1320米的范围内,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在沿NW-SE方向上。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地质构造综合实习报告

地质构造综合实习报告 班级:08资源05班 姓名:张小林 指导老师:陈希泉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工程系 二0 0九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4 ①、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②、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内容及各项工作的安排。 第二章:地层 6 ①、首先了解图幅内出露了那些地层及其层序和岩性组合特征。 ②、通过分析地层之间的有无缺失,确定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第三章:地质构造8 ①、区域构造特征的概述。 ②、对区内各个褶皱构造的概述。 ③、简述区内断层构造发育的总格局特征。 ④、对岩浆岩体及变质构造的描述。 第四章:构造发展史14 第五章:结束语 16

注:附松岭峪地质图上色一幅,及纲要图一幅, 松岭峪地区A-Aˊ、B-Bˊ剖面图两张。 第一章: 前言 一、综合实习的目的要求 1、通过阅读地质图,初步掌握综合分析具有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变质岩、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地质图的方法。 2、.通过实习,把握分析地质构造的地质辩证思维方法。亦即学会了分析图内各种繁杂的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3、初步学会了依据地质图资料,简述构造组合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构造应力场)。 4、学会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等构造图件的编制方法。 5、学会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方法。 二、综合实习用图和用具及其区内地形概括 1、实习用图。松岭峪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附两张地质剖面图。 2、实习用具。透明纸25×20㎝;厘米纸50×25㎝;H铅笔;12色彩色铅笔;30㎝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绘图墨水;图钉等用具。

3、图内地形地貌。 松岭峪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即西南部地势较高,北东方向地势较低。海拔最高处为南西方向的云岭山山顶,海拔为1320,。海拔最低处应为南东的河流下游,海拔为600m左右。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800-1000m。南东方向的松岭峪海拔约600m.该地区河流较为发育,由北西至南东呈网状遍布于各个地区,支流较多,故可知该地区交通便利,且以水上运输为主,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三、各项实习工作的安排及工作量情况 1、实习时间安排。 第一天上午:教师带领学生综合读图、学生将地质图着色。 下午:教师讲解编制构造纲要图的方法和地质剖面图 的要求细节 第二天整天:学生个人熟悉地质资料,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解 答,学生个人编制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第三天上午:同上 下午:教师讲解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提纲 晚上:老师解答疑难问题 第四、五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并与第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整和接触、不整合接触两种基本类型。 2、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基本类型。 3、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4、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125°∠45°中的125°表示倾向、45°表示倾角。倾斜岩层的符号为,直立岩层的符号为,水平岩层的符号为,倒转岩层的符号为。 5、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 6、物体内一点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最大;剪应力为0 。在距主应力面45°的截面上,正应力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剪应力值也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在平行于单轴作用力的截面上,正应力为最小,剪应力为0 。 7、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类型可以划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翻卷褶皱等五种类型。 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平行褶皱,是由于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9、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10、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岩层通过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两种不同方式形成褶皱。 11、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错开、限制和互切三种,据此可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12、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通常有:折尾、菱形结环和交叉。 1

13、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节理可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四种类型。 14、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两类。 15、断层碎裂岩是脆性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韧性变形产物。 16、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几何关系,断层可以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三类。 17、根据剪切带发育的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可划分为: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四种。 18、根据劈理的构造特点和形成方式,将劈理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 19、不连续劈理按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结构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20、大型线理构造主要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和压力影构造等。 二、名词解释 1、岩层的走向与倾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 层的走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 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层面向下倾斜的方向,就是岩 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2、整合与不整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 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 接触关系成为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 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 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了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层之间这种接 1

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的对比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a8601151.html, 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的对比教学 作者:陈鹏飞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10期 摘要从定义出发,将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一比较,从而把握它们的本质,并通过读图举例的对比教学来说明两者的读图实质、步骤和适用场合。 关键词对比教学;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0-0032-02 Contrast Teaching Method of Shape Analysis and Line-surface Analysis//Chen Pengfei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shape analysis and line-surface analysis from definition,thus grasping their essence. Making examples of reading graph illustrates their essences,steps and applying occasion. Key words contrast teaching;shape analysis;line-surface analysis Author’s addres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3 画图和读图是“工程制图”课程的2个主要内容,也是难点内容。画图是根据所给实物,运用投影理论,将它们表达为二维的平面图形;而读图则要根据物体的三视图,依据投影法的理论,并采用一些读图方法,才能想象出物体的空间形状。学生对于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和技能掌握得怎样,将直接对后面的机械制图部分的学习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读图方法,并在课后通过一定的读图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读图的技能。这里采用具有鲜明特点的对比教学法。 采用对比教学法就是将相关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作以比较,加深对对象本质的理解,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而且采用对比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采用对比教学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抓住对象的本质。 读图最常用的方法有2种: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1 两种读图方法的定义

松岭峪构造实习报告范本

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地层 2.1 新元古界 2.2 早古生界 2.3 晚古生界 2.4 中生界 2.5 新生界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3.1 岩浆岩 3.2 变质岩第四章地质构造 4.1 构造层划分及其特征 4.2 总体构造特征4.3 褶皱分析 4.4 断裂分析 第五章构造发展史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图I 松岭峪地区构造纲要图 附图II 松岭峪地区A-B地质剖面图 附图III 松岭峪地区C-D地质剖面图 第一章引言 本次读图资料为松岭峪地质图。该图比例尺为1:100000,属于中比例尺地质图,图区面积约243平方千米。图区总体地势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点,最高点位于图西的云岭山,海拔为1320m;低处于图东南香溪处,低于630m。河流自西北汇至东南。村镇主要分布于沿河带与图东北一带。 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展布、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时期等,同时掌握阅读分析地质图的一般方法,具备分析褶皱、断裂、岩浆岩体、不整合接触关系等的基本能力,能够分析出地质图各种繁杂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理解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

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第二章地层 松岭峪地区地层发育不太齐全,缺失地层较多。图区出露的地层按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表1):新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系、上古生界泥盆系和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以及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表(1)松岭峪地区地层概况

第四系Q 砂砾粘土图东南村-黄村 喜马拉雅阶段 一带 新近系N 泥灰岩图西云岭山 渐新统E3 泥岩页岩图西云岭山 始新统E2 砂岩页岩图西云岭山,北 西红石崖 古新统E1 砂岩砾岩图西云岭山,北 西红石崖 下三叠统T1 灰岩,泥灰岩沿香溪,白玉山海西-印支阶 段上石炭统C2 泥岩页岩沿松岭、彩云岭 下石炭统C1 砂岩页岩沿松岭、彩云岭 中泥盆统D2 砂岩沿松岭,彩云岭 下泥盆统D1 砂岩砾岩松岭、彩云岭, 沿村-村 下奥统O1 板岩千枚岩毛村加里东阶段中上寒武统∈2+3 板岩,变砾岩毛村南东 村,村-王村 下寒武统∈1 千枚岩,变砾 岩 震旦系Z 片岩,岩村,任村及杉岭 一带 2.1 新元古界 图区出露的新元古界为震旦系(Z),主要分布于图区东北角彬岭、 任村、王村及村一带,岩性为片岩和岩,属变质岩。该套地层发生 了强烈的褶皱,总体呈NW-SE向展布,但部标志层又呈现出近东西

构造地质学试及答案解析

构造地质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1分)。 1、当断面直立时,擦痕的侧伏角( A ) A 与倾伏角相同 B 比倾伏角大 C 比倾伏角小 D 与倾伏角无关 2、构造地质学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变化围很大,其中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对象( A ) A 中型、小型构造 B 小型、微型构造 C 大型、中型构造 D 巨型、大型构造 3、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B ) A 平行不整合 B 角度不整合 C 整合 D 假整合 4、在单剪状态下,剪切面平行( A ) A 应变椭球体的XY面 B 应变椭球体的XZ面 C ab 运动面 D 应变椭球体的YZ面 5、线理延伸向与应变椭球体A轴一致的A型线理有( C ) A 香肠构造 B 皱纹线理 C 矿物生长线理 D 交面线理

6、褶皱外弧曲率相同,等倾斜线等长的褶皱是( B ) A 相似褶皱 B 等厚褶皱 C 平行褶皱 D 顶薄褶皱 7、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B ) A σ2直立,σ1σ3水平 B σ1直立,σ2σ3水平 C σ3直立,σ1σ2水平 D 任意 8、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B )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 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 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0.5分) 1、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 .. 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 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 .. 向弯曲. 2、岩变形的四种基本式为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受力物体的形变 可以分为均匀形变 ....和非均匀形变 ..... 。

松岭峪地质图分析[策划]

松岭峪地质图分析[策划] 松岭峪地质图分析 松岭峪地质图上虽然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红石崖、彩云岭、松岭、云岭山、杉岭、松岭峪等多个特征的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还有一条NW,SE向的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根据这些海拔控制点和河流可以判断出该图的地形轮廓是:图区总体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 松岭峪地质图是一幅很复杂的地质图,对该图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图区的下寒武统底面、下泥盆统底面和古新统底面是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根据这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可以把图区分为四大构造层,从下向上分别是前寒武系构造层、下古生界构造层、上古生界—下三叠统构造层和新生界构造层,各构造层具有不同的地层组成和构造特点。 1. 四大构造层的主要特点 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角王村—任村—杉岭一带,主要由中元古界(Pt2)片岩组成,片岩中发育枢纽近EW向的褶皱,褶皱的轴面向北倾斜。该构造层内还分别发育NW—SE向延伸的、断面向NE倾斜的F4正断层和断面向SW方向倾斜的F3逆断层。断层截切片岩中的褶皱, F4正断层被刘村一带的辉长岩体截切,而F3逆断层的上盘则覆盖了刘村辉长岩体,表明断层形成于褶皱作用之后,而且F3逆断层形成于F4正断层之后。在下构造层的丁村和刘村一带发育辉长岩侵入体。从丁村辉长岩体被下寒武统覆盖的地质事实知道,辉长岩体侵入活动发育在早寒武世之前,很可能与F4正断层同时,刘村辉长岩体截断F4正断层只是同一次伸展活动中的相对早晚关系的反映。

下古生界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部,主要围绕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由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组成。该构造层内发育NW-SE向褶皱和NW-SE 向延伸的F2逆断层。F2逆断层的断面向SW方向倾斜,由于该断层的作用,范村背斜的NE翼和毛村向斜的SW翼地层倒转。后期的剥蚀作用在毛村东南部形成了一个由中—上寒武统地层组成的飞来峰构造。在该构造层的东北角发育花岗岩体,该花岗岩体侵入于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之中。 上古生界—下三叠统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东南部和中部,由下—中泥盆统、下—中石炭统和下三叠统地层组成,其中缺失上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二叠系,地层缺失部位发育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该构造层内发育NW—SE向的大规模褶皱和NW—SE向的F1逆断层。松岭和彩云岭一带是两个大型背斜。彩云岭背斜由于位于F1逆断层的上盘,背斜的NE翼地层倒转。香溪和白玉山是两个比较大的向斜,白玉山向斜的SW翼由于受到F1逆断层的影响而倒转。F1逆断层与F2逆断层的断面均向SW方向倾斜,这二者很可能形成于从SW向NE方向的同一次挤压构造活动。F1逆断层截切下三叠统地层,在彩云岭一带又被花岗闪长岩截切,据此推断F1逆断层形成于早三叠世之后,花岗闪长岩侵入活动之前。由于图区缺失中—上三叠统,推断导致该构造层中NW—SE向褶皱和逆断层的SW向挤压活动应该发生在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初。在该构造层的松岭背斜范围内发育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它们截切背斜。该构造层内还发育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它们截切前期的构造线,显然是后期岩浆活动叠加的产物。 新生界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西侧,由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和上第三系组成,地层倾角一般小于15?,构造变形较弱,基本属于水平地层。 2. 图区反映的构造演化史 中元古代(Pt2)晚期,图区的东北部受到从北向南的挤压,片岩中形成轴面向北倾斜的东西向褶皱。中元古生代末,图区东部的应力机制转变为近南北向的伸展

构造地质学作业

构造地质学实习作业 姓名:代承刚 学号:201401010127 班级: 地质一班

第一章 综合读图的目的及要求 1、通过阅读地质图,初步掌握综合分析具有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变质岩、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地质图的方法。 2、通过实习,把握分析地质构造的地质辩证思维方法,即学会了分析图内各种繁杂的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3、初步学会了依据地质图资料,简述构造组合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构造应力场)。 4、学会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等构造图件的编制方法。 5、学会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方法。 所用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及完成作业情况 1、图幅名称:松岭峪地质图 2、比例尺:1:100000 3、图内地形地貌: 该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该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18.75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整个地区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600米-1320米的范围内,西部以云岭山最

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在沿NW-SE方向上。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第二章 出露地层及接触关系: 松岭峪地区地层出露不太完整,有很多地层缺失,主要地层有上元古界震旦系Z;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O;晚古生界泥盆系D、石炭系C;中生界三叠系T;新生界古近系E、新近系N、第四系Q。其中Z与∈1—O1角度不整合,∈1—O1 与D1-D2角度不整合,D1-D2与C1-C2平行不整合,C1-C2与T1平行不整合,T1与E1-Q 角度不整合。 地质构造描述: 松岭峪地区构造概述: 松岭峪地区主要以褶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也发育完整,出露良好。褶皱和断层的走向大体一致,为北北-西方向。 褶皱构造:主要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褶皱组成。 断裂构造:主要有四大断层(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断层F1、范村-陈村的逆断层F2、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及一系列小断层组成。 区内构造层:根据角度不整合(三个角度不整合),全区可分为四大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现阶段国内流行多个种版本的《构造地质学》教材:(1)朱志澄、宋鸿林主编,马杏垣、单文琅主审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2)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出版;(3)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1999年第2版,2008年第三版(第三版是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类系列精品教材);(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刘顺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5)长安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1;(6)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7。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计划选用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2008年第三版)作为主导教材,同时辅以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1999年第二版)和朱志澄、宋鸿林主编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第2版)和地质系于在平等人主编的《构造地质学》CAI多媒体教材。 二、主要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国内外有关期刊。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构造地质学类期刊,构造地质学类的文献主要见于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国外关于构造地质学的英文期刊主要有两个:《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两个英文期刊上的文献基本能够反映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新进展,建议构造地质学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浏览这两个期刊。 这里列出部分参考文献。 邓洪菱,张长厚,李海龙,邹云。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9, 19(3): 285-296。 黄德志。构造地质学实践教学与地质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65-67。 金振民,姚玉鹏。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 29(6):644-650。 兰姆塞J G,胡伯M I 等,1983。刘瑞殉、常志忠、张荣昌译。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李三忠,张国伟,刘保华,郝天珧,戴黎明,刘鑫,刘丽萍。新世纪构造地质学的纵深发展: 深海、深部、深空、深时四领域成就及关键技术。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10,17(3):27-43。 罗金海,于在平。《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1,3(总第39期):62-64. 罗金海,李继亮,何登发。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地质论评,1999,45(4):382~389. 罗金海,于在平,周鼎武。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4,3:75-77。 马杏垣。论伸展构造。地质科学,1982,7(3): 15~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