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纪实摄影历程

中国纪实摄影历程

中国纪实摄影历程
中国纪实摄影历程

《中国纪实摄影历程》

司苏实,《人民摄影报》总编辑

改革开放后中国摄影的主流,是以“真实地记录或表现”为基本特征逐步向前发展的。“真实”是原则,反对的是虚伪的赞美和粉饰。至于是再现还是表现,是记录还是宣泄,尚一片浑沌,新闻、艺术仍然相互交织,分不清彼此。“纪实摄影”是直接以现实景象为拍摄对象,其主题有时直接来自于被摄事物,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被摄事物的评价或诠释;有时则是借用现实景象,最终进入到个人感情、思想抒发的层次。新闻摄影同样如此,不过拍摄的内容更强调新闻价值而已。也就是说,新闻摄影中同样存在着或明或暗的主观评价或情感抒发成分。所以有人认为新闻摄影是纪实摄影中的一种形式,或者纪实摄影是新闻摄影中的一种形式,有些作品确实很难严格地区别出来。有些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试着将这种摄影与西方的摄影进行比较,如有人认为它是西方的“Documentary Photography”,有人认为它是“Photojournalism”等,但又哪个也不像。其实这个摄影形式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以中国传统美学观为哲学基础自然发展起来的。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强调“内在”、“含蓄”、“诗言志”或“绕梁三日”。人们从骨子里认为,高明的作品必须符合这些基本准则。中文“纪实摄影”这一概念体现出对这些基本准则的理解,“客观记录”与“理性升华”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难

以描述的潜在含义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以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摄影人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去进行纪实摄影探索的。

纪实摄影在新时期的兴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当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人的思维必然非常活跃。人们急切地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地针砭时弊,体现在文化艺术领域,就是写实主义必然占据创作的主流。摄影当然也是如此。由于摄影无可比拟的“记录”功能,以及建立在这一客观记录属性之上的强劲的表现能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刚好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们的写实主义创作需求。因此,不论本来就喜欢摄影的摄影家,还是看中了摄影这种客观记录功能的艺术的,或非艺术的思想者,大多都把摄影看成是表达见解的最重要的武器。他们明确地反对风花雪月式的沙龙摄影,认为应该投身到改革开放大潮中去,不应该满足于摆弄那些脱离社会现实的小品、习作。到80年代后半期,纪实摄影已经明显抢去了沙龙摄影的主流地位。

有趣的是,1979年恢复的中国摄影家协会讨论的第一个重大问题是新闻摄影是否属于艺术的问题。新闻当然不是艺术。但摄影家协会是摄影艺术家的团体,既然新闻不属于艺术,就不应该在摄影家协会中存在。争执的结果是新闻摄影的队伍拉了出去,于1983年底成立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同年9月,在山西太原,由山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创办的《人民摄影报》创刊。这是

在中国大陆上成立的第一份摄影专业报纸,报纸一问世就以其信息传递速度优势和信息量占据了专业传媒的上风。

早期“纪实摄影”所涉及的题材范围是宽泛的,前提只有两个,一是现实景象的记录(是拍到的,而不是制造出来的),一是要在美学的意义上有所升华。但这些认识很快就被否定。因为人们很快明白,对摄影而言,镜头前的所有景物都是现实存在的,都能真实可信到可以取代现实景物的地步(详细解释见笔者所著《摄影的艺术表现方法》)。按这样的说法,几乎所有的摄影就都成了纪实摄影了。

回顾20多年来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经典作品,中国的纪实摄影大致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1. 记录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片断的。摄影者认为,许多只有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出现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摄影家应该以记录这样的影像为天职,记录下来会非常珍贵,也非常有趣。例如安哥,他的代表作品是《生活在邓小平时代》(也就是《开放百态》)。相似的作品还有王文澜的《自行车王国》、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等。这类作品主要是以记录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的人物装束、行为、生活方式为特点。作者有时也会借以表达一定的看法或观点,但并不多。主要是让人比较客观地观看,并从时代的差异中体会出某种情趣。随着跨越的时间越来越长,你会从这类作品中看出越来越多的曾经有过,但已

经、或正在逝去的东西。但有这样明确意识的摄影家并不多。这些作品即使拍摄和制作质量并不十分完美,仍然能让大多数人叫好。

2. 保留正在消失的人文遗迹的。例如小脚、拆迁前的小街、偏僻乡村的人文景观、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风俗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晋永权的《傩》、姜健的《场景》、张新民的《流坑》、徐勇的《胡同》、王毅的《中国民间建筑》、李楠的《小脚女人》、王东风的《山西古戏台》等。不少摄影家认为,摄影的长处既然是记录,就应该首先想到记录那些正在逝去的东西,以便让后人看到他们已经无法从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景象。有相当多的摄影家在从事这一工作,有的只是单纯的记录,有的则在记录时添加进一些感情性的成分,作品体现出较强的历史价值。

3. 捕捉具有代表性或象征性的瞬间情态、场景或情节,以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感情的。例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林永惠的《东北人》、吴家林的《云南山里人》、陆元敏的《怀旧苏州河》、胡武功的《关中百姓》、武强的《中原饭场》、任锡海的《五角大楼的故事》、朱宪民的《黄河人》、陕西侯登科、胡武功、邱晓明三人的《四方城》等。这类作品拍摄的人非常多,我举的例子主要是作者能够比较系统地拍摄,并成系统流传向社会的作品。更多的摄影家是在街头巷尾长年拍摄,也许并无明确的主题,但不断有精采的作品问世。例如北京的王文扬、张左,陕

西的李胜利,上海的雍和,浙江的谢光辉等等。这类作品的拍摄难度较大,要捕捉到一幅符合摄影者意图的画面,需要摄影师观察细致、判断准确、反应机敏,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情节中本身包含着许多有趣的东西,特别是在摄影师有意识地组织(等候、移位和捕捉特定瞬间)之后,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了。因此拍这类作品的作者并不在意过多的技术技巧,真正是在“记录”,作品也表现得比较朴实,更容易让人喜欢。这类作品曾经被普遍地认为是最“正宗”,最典型的纪实摄影,也就是上述中国式的纪实摄影。

4. 描述有特点的人文故事,以表达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例如侯登科的《麦客》、杨延康的《民间天主教》、赵铁林的《另类人生》、袁冬平的《精神病院》、卢广的《艾滋病村》等。拍摄这类作品的作者往往比较认真地研究纪实摄影,并且非常认真地选择创作主题。一旦确定,会花很长时间去研究这一主题,并下大力气拍摄。他们往往把摄影当成参与社会变革的工具。他们试图用影像说服读者,特别是说服那些对社会发展进步能起主导作用的人,以改变现状、解决问题。这类作品的创作手法很接近于西方的纪实摄影。美国农业安全局摄影队1935年组织起来的第一批摄影工作者,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去拍摄一些落后农业区,因而弘扬了纪实摄影这种摄影模式的。

5. 拍摄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人物肖像的。如肖全的《我们这一代》、王文澜的《新闻人物》、宋朝的

《矿工》、黑明的《走过青春》、黎朗的《凉山彝人》、邓伟的《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等。可以列入纪实摄影中的人物肖像作品,主要是通过主人公面部、手部、服饰、动作、环境等细节来刻划人物身份、性格,并借以描述人物身后丰富的故事,进而转达作者的评价。这类作品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保持人物本来的自然状态,因为所有的故事或评价都是建立在这种客观的记录之上的。人物的神态、肤色、动作、服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在无言地表述着各自的故事,摄影家只需要适当地烘托一下气氛,或调整一下作品的整体感觉就可以了。当然,拍这类作品需要摄影者有着超人的观察能力(能找到有价值的细节)、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选定适当的题材),以及尽可能精细的图片制作质量。应该说中国摄影人在这方面是有所长的。邓伟的《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已经在国际上产生较强的反响,宋朝的《矿工》更被西方摄坛评价为胜过阿威顿(RICHARD AVEDON)和佩恩(IRVING PENN),在第三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黑明的《僧人档案》又被评为欧莱雅中国优秀摄影师大奖,这是值得注意的成绩。

在纪实摄影的探索过程中,中国摄影家曾经推出过一些非常有个性的价值尺度。有些至今仍盛行不衰:

1. 抓拍。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终生会长蒋齐生老先生于80年代初率先扛起的一面大旗。

抓拍是趁人不注意去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最自然、最生动的画面。这种拍摄方法是针对粉饰现实,以及摄影创作中导演任意摆布的不良风气提出的。它明确要求摄影家要尊重现实,追求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这与其说是在寻找一种科学的摄影创作模式,不如说是提出了一个战斗的口号,是向弄虚作假的行为吹响的战斗号角,促使中国的摄影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无论在摄影的发展历程中,还是在艺术创作或新闻报道的风气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有矫枉过正的情况出现。

我认为--从摄影的拍摄方法上看,抓拍只是一种方式。它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哪怕是非常普遍的拍摄过程中使用。但人们仍然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拍纪实摄影。

2. 反对提“创作”。核心是如何看待纪实摄影的艺术属性。

认为客观记录的,或者说是严肃、冷静地向人们传递客观信息的纪实摄影,是不能“创作”(创造)的。有些信息是直接传递的,例如拍摄了一个事件、一个情节,告诉人们这里发生了什么。这时的图片是非艺术的,谈不上创作。

对此,我认为--中国的纪实摄影除了要体现出客观、真实的特点外,还要“升华”、含蓄、内在。如何实现?只能借助于艺术手法。例如对比、反衬、烘托,以及构图、色彩、光线、线条的艺术属性等等。运用得越好,艺术的感染力越强,作品才越让人喜欢,才能“绕梁三日,而余音不绝”。这种传递方法不论多么严肃,看起来多么客观,既是要升华的,就不可能绝对客观,

而主观的因素一旦加入进来,艺术表现的成分也就必然存在其中了。

3. 克服主观性。

90年代初,日本《朝日摄影》的主编带着几位日本摄影家到中国来考察。他对我说,中国的摄影不会让国际摄坛接受,因为太主观,很多东西强加于人。我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有说服他。后来他们比较系统地看了一批中国摄影家的优秀作品,看后他又说了一句话:看来日本的摄影是落后了。中国的摄影将对日本摄影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再也不提主观一事。

摄影有着非常独特的客观性。但相机是人来操作的,画面是人来选择的,人的因素无法回避地包容在每一幅照片之中,没有主观内容的照片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所追求的客观,只是真诚的、老实的、准确的转达而已。只要能够做到真诚、老实,照片里的主观内容是不会让人讨厌的。

4. 强调人文主义关注。摄影家强调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这可能是中国式的纪实摄影,一开始起步就与西方“保持同步”的为数不多的特点之一。

这一方面是与由那些关注社会发展、关心人类命运的有识之士组成纪实摄影大军的主体有关。我说过,纪实摄影之所以兴盛,就是因为有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另一方面可能是直接受到西方纪实摄影基本理念的影响。纪实摄影的这一特性,对中国的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突出的例子就是解海龙的《希望工程》。自90

年代初开始,新闻摄影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但也有一些问题,例如猎奇的毛病。一是表现穷苦人、落难人的题材偏多,拍正常人的题材少;二是拍偏远地区的多,拍少数民族的多,拍自己身边的少;也许因为是城里人居多,都市题材反而拍得少,整体质量也显得不高。有些人干脆去拍垃圾场、麻疯病、妓女、精神病院等等,不仅让比较正统的人反感,认为是在“揭露阴暗面”,也让大多数摄影人难以接受。这种也许是下意识的偏颇,却给纪实摄影带上了一顶灰色的帽子。

5. 强调每幅画面的表现力。

摄影的画面无法根据需要增删东西,除了结构画面的平面经营技巧之外,与画家比较而言,摄影家还增加了临场判断、构思和瞬间捕捉的难度。事实上,摄影家的乐趣更多地来自于后者,人们判断一幅摄影作品的水平、质量,也多从这些标准着手。因而不少人反对组照或系列作品。他们认为用多幅画面来表现一个主题,远比用一幅画面就可以表现同样的主题要容易得多。事实上,确实存在多幅画面中的每个单幅画面,要比一件单幅作品简单的现象。但我认为,没有必要因此否定多幅作品表达一个主题的价值。我们应该把每一幅画面都经营得很好。但因为拍摄的目的是传递信息,有许多信息是瞬间出现,又稍纵即逝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营造一幅完美的画面,而丢掉一个可能是惟一的机会。而且摄影本来就是一种依附于生活原生态的艺术,过于强调

单幅画面的精采,而自然生活中又明显缺乏这种符合摄影者意图的精采瞬间,这必然会导致因过难捕捉而摆布、作假。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应该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拍好每一幅画面。许多优秀的摄影师都可以做到一组作品中大多数作品都非常精采。当然,如果用一幅作品完全可以表达清楚的题材,一定要用许多画面来表现就没有必要了。这就和写文章一样,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事,为什么要没完没了地罗嗦呢?

6. 强调视觉冲击力与反对使用大广角镜头。

视觉冲击力可以来自于形象或情节自身的刺激,也可以来自于画面的经营。例如近大远小。突出了主体,压小了陪体,冲击力也就必然会强一些。全世界的摄影家都在使用广角镜头贴近拍摄的方法来增强画面的冲击力。但一般都在20mm至35mm范围之间。由于广角端容易变形,摄影师会使用一些技巧来减少变形,而且能不用过广的镜头就不用。但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有时会故意选择非常广的镜头。从实践来看,这种广角强化主体的作用往往并不大,体现出来的往往是另一种猎奇--古怪的画面。这就不可取了。

总观中国的纪实摄影,有几个基本的特征:一是捕捉、记载现实生活中的原生态形象;二是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也就是要有所升华。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概括:1. 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景物、情节,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

2. 借助(大多会等待、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景物、情节,主

要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不难看出,这些拍摄方式,已经超出了客观记录的范围,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借助于完全真实的现实生活景象(抓拍来的),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表达作者主观内容的艺术创作形式。在这些作品中,画面中的人或景物或许多细节被较大幅度地符号化、抽象化了,这是主观性开始出现的明显标志。有些作品干脆利用现实生活中偶然的或有意组织的影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或主观感受,例如顾铮的作品、刘铮的作品、陆元敏近期的《联体》等。这时现实生活中的影像已经完全符号化、抽象化,现实的意义被形象自身的属性所代替,主人公自己在干什么已经变得较为次要,他们的作用,只是在替作者传递某种观念或感受。过去人们也把这类作品列在纪实摄影之中,但现在它已经有了新的归宿:新摄影,或观念摄影了。事实上,只有摄影这种手段(当然可以包括电影或电视),才能实现这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应该说,这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对于摄影来说难得珍贵的艺术形式。

中国摄影人确认这种形式为“纪实摄影”(暂时撇开那些与西方纪实摄影相似的创作方法不谈),但这个纪实摄影却与西方的纪实摄影相去甚远,因而让许多“懂行的人”大呼不可以。有人开始呼吁,要为西方的“纪实摄影”正名,要求中国的纪实摄影“走到正道上来”。当然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种可能。中国的纪实摄影就是在这样一种下意识地摸索中走过来的。

进入21世纪,情况在逐步改变。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给中国摄影人带来了国际摄影主流社会既完整、又尖端的信息。中国的纪实摄影者开始真正有条件全面地接触西方的摄影了。而此时的西方纪实摄影因为必须面对无情的经济杠杆,已近销声匿迹。其主力目前主要在新闻、报道摄影领域拼搏,也就是我们在平遥已经全面接触的国际各大图片社、部分纪实、报道摄影节,以及WPP、HCB等新闻报道类的摄影基金会。这些人在国际摄影领域是最活跃的生力军。因为他们是以此为饭碗的,而这碗饭并不那么容易吃,他们必须不停地奔波。但中国摄影人有着他们(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同行)所没有的机遇: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摄影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机会,国际社会对中国图片的大量需求,为中国摄影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难怪国际同行要倾巢而动,登门拜访。我们需要做的事,就是向国外同行展示自己的成绩,同时迅速了解、掌握他们的经验。

这次广东美术馆和策展人尽可能到全国范围内筛选作品,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纪实摄影最大面积的一次梳理。这个展览将是中国纪实摄影比较完整的一次检阅。在筛选过程中,单幅作品始终是主要目标,可以看做是中国“堪地派(CANDID)”的一次大荟萃。展出的单幅作品是相当完整的。这无论对广东美术馆进行馆藏,还是对所有人研究这20多年来的中国纪实摄影,无疑都是一次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中西方纪实摄影发展趋势有许多相似的走向:西方的纪实摄影早在18世纪中叶就已出现,至美国农业安全局摄影队的大规模拍摄行动开始走向成熟,1955年,斯泰肯(Edward Steichen)花了近3年时间,从全世界68个国家的273位摄影者手中选出503幅纪实摄影精品,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著名的《人类大家庭(The Family of Man)》摄影展。而今天,西方的纪实摄影正在让位于报道摄影和新闻摄影;中国80年代初,新时期纪实摄影开始大规模起步,至80年代末形成主流。同样,自90年代开始,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开始占据上风。以后会怎样发展?很难做出判断。但无论如何,这次展览都非常有意义。

看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句话:“坏事变好事”。假如中国的摄影家们是在西方先行者们的热心辅导和教育下开始拍摄纪实摄影,假如中国摄影家早就对西方的纪实摄影谙熟于心,也许今天的中国纪实摄影仍然处在“学生”阶段。现在的中国纪实摄影,不论“懂点行”的人怎样说,它已经是一种具有足够的民族特点的、有着其他纪实摄影所没有的高明之处的纪实摄影,它已经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

(司苏实,《人民摄影报》总编辑,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创办人之一)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纪实摄影浅谈

纪实摄影浅谈 (马达) 一、器材选择 工欲行必先利其器,拍摄纪实摄影首先要选择器材,没有合适的器材是没有办法拍摄出效果好的纪实照片的。 1.相机的选择:相机操作起来要方便,重量要轻便,不宜太重。 2.镜头的选择:最好使用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24-70mm以上),这样拍摄出来的效果更好。 除了模特,人们不习惯被近距离拍摄,利用长焦距作远距离拍摄可以令被拍者放松。而广角便于你在一组照片中抓取全景。 3.忌用闪光灯。大部分人对闪光灯非常敏感,应尽量避免。 4.不必带三脚架。因为随时需要走动,保持装备轻便能令拍摄更轻松。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手持稳定性,至少要保证1/15秒不糊片。 二、什么是纪实摄影 纪实为“记录现实”的摄影手法,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真实的影像,作文件式的记录。纪实摄影是在与拍摄对象平等关系的同时,在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的前提下,使用抓拍纪录真实的场景,或用“摆拍”的方式再现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与表现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 纪实摄影其实没有清晰的界定,一般而言,照片多是一系列及有主题的,用作记录历史事件,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也可以用文字作辅助,表明时间、事件、人物、地点。 最重要的,纪实摄影需要让人欣赏和了解拍摄当时的环境、气氛、人物及摄影师的感觉,可以带出故事,彷如一短篇小说一样。 三、纪实摄影的不同种类 题材可以是非常严肃的,比如:战地拍摄;重大灾害拍摄,重要历史事件拍摄等等。 但也可以很生活化,比如:旅行拍摄的照片,记录旅程;街头抓拍,记录社

会现况;采风摄影,记录所见所闻。 再更具体的多说几个,例如:记录你自已最熟悉的居住地区;连续一星期每天探访养老院,记录老人们平时的生活;当个“随行摄影记者”,跟随你的朋友,记录他们的活动;当个忠实的旁观者,拍摄工人、农民、战士、市民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或者就呆在家里,给自已的家人拍记录,拍什么都可以。 四、纪实摄影主题的选择和提炼 照片是对正在发生并即将消逝的事物的凝固,每张照片都具有唯一性,不可能绝对精确重复再现,纪实就是忠实地记录事物真相。 记录真相只是一种摄影风格或方法:它是写实的、事实的、史实的,强调的是照相本身这一动作自身的特点,模仿绘画是其美学功能。 纪实摄影的图片,诠释了摄影者的社会观和生活观,并影响观看者。纪实摄影通过记录社会现状、民众生活等等,充分表现人文关怀,唤起人们对被摄主体的尊重和重视。 纪实摄影表现摄影人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记录边缘景象或被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借助影像的强大视觉感染力,使之成为参与和影响社会活动的工具。 我们通常所说的纪实摄影是指社会纪实摄影,而社会纪实摄影的最大困难不是“如何拍”,而是“拍什么”。 真实性和倾向性是纪实摄影的两大要素,真实性是纪实摄影的生命,这是纪实摄影爱好者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倾向性就是纪实摄影拍摄的动机,确定主题的目的,通过对拍摄对象的影像表现和视觉冲击来阐述摄影人的社会理念。纪实摄影不是提出一个社会问题,就是揭示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纪实摄影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必须要承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这就需要纪实摄影爱好者用理性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晰的思路判断现象,用合理的元素描绘对象,用摄影的语言诉说情感。 1. 宏观看问题,微观找现象。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选题方法。要表达宏观的主题,我们可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寻找具体的现象。 比如说人口问题,我们可以从人口的数量和素质两个方面入手。因为人口数量而引起的事件或者社会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如道路的拥挤、车站的排队、就业的窘迫、社会资源的紧缺等等。

中国纪实摄影历程.

《中国纪实摄影历程》 司苏实,《人民摄影报》总编辑 改革开放后中国摄影的主流,是以“真实地记录或表现”为基本特征逐步向前发展的。“真实”是原则,反对的是虚伪的赞美和粉饰。至于是再现还是表现,是记录还是宣泄,尚一片浑沌,新闻、艺术仍然相互交织,分不清彼此。“纪实摄影”是直接以现实景象为拍摄对象,其主题有时直接来自于被摄事物,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被摄事物的评价或诠释;有时则是借用现实景象,最终进入到个人感情、思想抒发的层次。新闻摄影同样如此,不过拍摄的内容更强调新闻价值而已。也就是说,新闻摄影中同样存在着或明或暗的主观评价或情感抒发成分。所以有人认为新闻摄影是纪实摄影中的一种形式,或者纪实摄影是新闻摄影中的一种形式,有些作品确实很难严格地区别出来。有些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试着将这种摄影与西方的摄影进行比较,如有人认为它是西方的“Documentary Photography ”,有人认为它是“Photojournalism ”等,但又哪个也不像。其实这个摄影形式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以中国传统美学观为哲学基础自然发展起来的。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强调“内在”、“含蓄”、“诗言志”或“绕梁三日”。人们从骨子里认为,高明的作品必须符合这些基本准则。中文“纪实摄影”这一概念体现出对这些基本准则的理解,“客观记录”与“理性升华”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难 以描述的潜在含义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以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摄影人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去进行纪实摄影探索的。 纪实摄影在新时期的兴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当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人的思维必然非常活跃。人们急切地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地针砭时弊,体现在文化艺术领域,就是写实主义必然占据创作的主流。摄影当然也是如此。由于摄影无可比拟的“记录”功能,以及建立在这一客观记录属性之上的强劲的表现能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刚好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们的写实主义创作需求。因此,不论本来就喜欢摄影的摄影家,还是看中了摄影这种客观记录功能的艺术的,或非艺术的思想者,大多都把摄影看成是表达见解的最重要的武器。他们明

电影发展历程(珍藏版)

电影发展历程(2007-07-31 16:20:42) 标签:艺术学基础知识电影 *电影发展历程 一,电影发明阶段 1832年12月,比利时人普拉多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制成"诡盘",由此产生现代电影原理.1888年英国W.弗赖斯.格林制成他的第一架电影摄影机.1889年,柯达公司制成第一卷软片.爱迪生有用这种胶卷制成第一部打孔影片.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 二,电影普及阶段 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同年,法国百代影片公司派摄影师费利克斯?米斯格到中国拍摄素材,编成《中华帝国的一次旅行》,《中国海军生活》等短片.1906年,第一部故事影片《凯利邦的故事》在澳大利亚公映. 1909年1月,爱迪生等人组织电影专利公司,实行发放上映许可证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第一个电影检查机构在纽约成立,35毫米电影胶片,被国际公认为标准规格. 1910年3月,国际电影公司通过媒体宣传,使演员F.劳伦斯成为第一

个明星,美国的明星制度从此确立. 1913年,美国好莱坞正式有了法定的地名,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摄制电影的基地. 美国人T.卡尔马斯和D.康斯托克用他们发明的彩色工艺(二色追加法)拍摄了第一部美国彩色故事片《海峡两岸》.1937年,迪斯尼公司出品了第一部大型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 三,电影研究与评奖 1911年,法籍意大利人R.卡努多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确认电影为一门艺术. 1916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学会成立. 1927年5月11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告成立,D.范朋克为第一任主席. 1929年5月16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行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授奖仪式. 四,电影音响的发展 1926年8月6日,纽约曼哈顿歌剧院首次上映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配有音响效果的音乐片《唐璜》,标志着有声电影正式诞生.次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在纽约百老汇的华纳大戏院公映第一部对白配唱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1928年7月6日,纽约首映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 1953年,配合宽银幕电影的立体声音响系统开始在电影院投入使用. 1975年,杜比立体声系统问世,在世界各国的电影院音响系统逐渐占

谈谈对纪实摄影的认识

我眼中的纪实摄影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在我理解,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纪实作品之所以泛起朴素的光芒,很大程度上与它多关注的普通或特殊群体有关,这些群体让人感同身受的是他们朴素的情操核对生活自然的态度,他们单纯的表示昭示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七情六欲都反映在脸上以及所涉及的环境上。 纪实摄影”给了惰性十足的摄影人一个充分的不思想台阶,有了台阶就好轻松下台,就好自然而然地为自己的无新闻性作品找一个归宿。河南一位资深画家也是一位老报人马国强先生曾说过一段让人感悟颇深的话:“摄影,真正的意义是新闻摄影,除此之外的艺术摄影、纪实摄影永远无法与绘画相比,只有新闻摄影的瞬间和历史性才是绘画无法抗衡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从“纪实摄影”的误区回归到“报道摄影”所代表的新闻摄影的本体上来,应该是摄影记者从观念和思想认识上的转变。那就是重视新闻摄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直观纪录性价值,那就是抬起勤奋的腿去跑,开启智慧的大脑去思索,睁开调查新闻的眼睛去观察。因为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受众的受信息容受度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但是,这个任务由谁来承担?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超前思维能力,对新闻摄影理念认识充足,又有十分活力的年轻人来带动。柴继军先生,他对新闻的准确把握和认识水平是一般刚走出大学校门没多久的人中所少见的一位。也许就是这种人民大学学子深厚的文化积淀奠定了他对新闻摄影超前、准确的把握能力。从去年第十一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中他荣获的二等奖图片《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和他荣获第九届全国新闻摄影赛三等奖的图片《目击乡村直选》,都可以看出他在新闻摄影本体上的超前认识和把握能力。且不论照片的质量,但就这两个获奖图片中对事件的超前认识水平,就很值得学习。当我们还在琢磨上网如何用Email传输图片这些初级电脑技能的时候,他已经是半个电脑专家了,新技术的运用已驾轻就熟,因此,《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获奖就顺理成章了。他的新闻价值是运用摄影家的头脑和眼光而去定格的。摄影家们如何向摄影报道靠得最近,做得最精到,这是个思维定位问题。只有在创造中去完成新闻摄影的主体意识,才能使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力,有更强大的市场和读者。因此,把握好新闻摄影本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真正从新闻摄影本身的道路走,这个本身的道路也就是典型瞬间的报道之路。谁抓得牢,谁

纪实的摄影概念特点及方法

纪实的摄影概念特点及方法 来源:摄影吧作者:发布时间:10-12-08 浏览()纪实摄影的定义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stryher)就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这其中较早的定义和最近的定义,可以让我们看到纪实摄影许多特征。美国纪实摄影家罗西娅,兰格(Dorotherlange)的定义。纪实摄影它反映现在但为将来作纪实。它的论点是: 1、人与人的关系,记录人们在工作中战争中的行为,甚至一年中周而复始的活动。 2、描写人类的各种制度:家庭、教堂、政府、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工会。 3、揭示人们的活动方法: a、接受生活的方式; b、表示虔诚的方式; c影响人类行为的方式。 4、纪实摄影不仅需要专业工作者参加,而且还需要业余爱好者的参与。 她的定义指出了纪实摄影的特征,所要反映的题材,以及题材中需关注的焦点和摄影的参加者。 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stphanieAmRlein)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 1、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而无论是好、是坏。 2、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 3、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纪实摄影的类型 1、图片故事: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注重非关键时刻的拍摄,使之成为慑人心魄的一瞬。 2、图片系列: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

浅谈纪实摄影的定义及价值

浅谈纪实摄影的定义及价值 发表时间:2018-10-29T10:14:55.9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董媛媛 [导读] 什么是纪实摄影?我们从字面上可以得到解答“记录”“真实”的摄影。纪实重在实上,他有两中意思,一是指记录以人为主的活动,具有真实性和具有可感的形象性,一是强调摄影的记录功能和复制功能,记录真实现状,描绘事实实物。以记录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摄影方式,取自于生活的真实,真实地反映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在一本书中得知拉丁文docere是纪实一次最早解释,翻译为为“教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620) 什么是纪实摄影?我们从字面上可以得到解答“记录”“真实”的摄影。纪实重在实上,他有两中意思,一是指记录以人为主的活动,具有真实性和具有可感的形象性,一是强调摄影的记录功能和复制功能,记录真实现状,描绘事实实物。以记录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摄影方式,取自于生活的真实,真实地反映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在一本书中得知拉丁文docere是纪实一次最早解释,翻译为为“教导”。纪实摄影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达信息,还有一种学习的作用。欣赏者可以在照片中看出拍摄者的思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到现在为止,对纪实摄影的正确理念,虽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在核心问题上基本还是达成了一致。 纪实摄影的价值 记得多罗茜娅·兰格的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到“纪实摄影记录着我们生活的场景。他映照现在,为将来宝贵资料。他聚焦在所在是人和人的关系。他记录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的人们,或他周围一天24小时的活动,季节的循环。他描绘人的组织,制度,政治,家庭,教堂,工会。他展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外在,并且追求和揭示他们的生活以及影响人类行为的样式。 因此纪实摄影承载的是一种人道主义,表现着摄影师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现人类的文明,唤起公民的意识,引起社会的关注,保留资料的作用。除此之外,他还拥有其独特特美学价值,他之所以能表达情感,因为它拥有着真,善,美。 纪实摄影的主体表现对象 纪实摄影的拍摄对象,很广泛也很狭窄。最重要的就是人,但是与人相关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被称为纪实摄影。常见的纪实摄影拍摄对象有这几种,特殊人群,当下生活,记录文化,重大事件,人道精神。 特殊人群,特殊人群是最常见的纪实摄影主题之一,这种题材的照片,往往把关注视线转向弱势群体,贫困人群,患病者,打工者,等一下社会下层人士。意在通过照片引起关注,让欣赏者从生命,生活,道德,尊严等问题去引发人们的思考。记得在前几年,就有做过一次著名摄影师卢广的作品报道。他就将,吸毒,艾滋病村,京杭大运河,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自己的镜头,让话题聚焦到社会热点上去。 纪实摄影中情感表现的意义 情感体现里的“情”是指摄影作品画面中定个一瞬间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讲故事。在拍摄照片时,情感是形象思想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正是因为带有情感的,审美表现才能得到升华为审美意象。纪实摄影以人为基本主体,一幅好的纪实摄影作品,能否突出其中的情感是很重要的,一幅好的纪实摄影,不应只是为画面好不好看,还要用过捕捉画面的技巧揭示事件生活最真实的样子,把事物的主题内涵通过生动的瞬间形象揭示出来,达到遇情于境、情景交融。任何一幅优秀的纪实摄影,都可以从“情”这个窗口中看出他内在的信息。这就是人们说的“作品是作者感情流露的象征”。 由于有些摄影师太注重照片的整体效果,结果照片就显得平淡无味,看后毫无印象,起不到纪实应有的作风。还有一些在拍摄人物时,深入了解不够,对生活的不了解,过份执着的追求表面效果,不明白情感表现在画面中的作用。有些照片只不过是用相机记录下来,缺少了情感和形象感染力,这样的照片就像喝了白开水一样,暗淡无味,无法引起欣赏者的兴趣。 纪实摄影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纪实摄影对整体效果要求非常高,拍摄具有这里时代具有特点的人,这是纪实摄影追求所在,最难拍摄的就是看着平常但是有能反映出人物情感的主题,有些含有很大信息量,切具有一定价值的,有照片不一定能表现出来,而必须借助文字进行详尽的叙述。读者不能了解照片的表达内在意义,就没有什么情感可言了。《希望工程》是谢海龙的代表作,他的这组照片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因为他的照片光看就能激发人们对于希望工程孩子们的关怀,看过照片的人都会想要捐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这种情况下,文字的说明,就显得画蛇贴足了。 被摄对象的客观情感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常常被周围的一些事情所感动,如果将这些瞬间拍成一幅摄影作品,相信一定是感人的。摄影具备一定的纪实性,所以我们必须真实的记录现实生活、准确传达的被摄对象的一切。我们可以利用一些造型手段与光影和环境控制,将被摄对象想要表达的情感直接的、真实地表现在画面上。拍摄者直接抓拍现场瞬间的气氛和人物一瞬间的情绪,可以直接拍摄被摄对象情绪,并且深入发现被摄对象在心灵深处的情感的变化。这样的表现手法是最平常的。 情感的转移与延伸 情感是表达创作意图的方式之一,情感的表现让审美表象提升成成审美意图。在拍摄照片的过程当中,拍摄者从形式到内容上了解拍摄对象的在审美角度上特点,并且将自己内心的感情传达在拍摄的作品中。那么这样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照片画面的冲击足以引起视觉上和情绪上的情感体验,让他能够理解拍摄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被作品的情绪所感动。例如谢海龙的作品《大眼睛》一样,照片中最为精彩的就是的小女孩眼神,他的眼神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都说眼睛是进入内心的窗口,这样就形成了这幅带有情感的摄影作品,作品在发表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从而这种情感演变成为对所有山区的那些想读书的孩子们的关注,从而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 作为一个摄影师,经常会因为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所感染从而激发创作的欲望,然而照片同时又在被欣赏的时候激发起欣赏者们内心的感情。所以可以说照片是一个摄影者的全部他讲所有外在于内在的都寄托在画面当中,因此这也成了与欣赏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它不仅能寄托着拍摄者的情感,也能激发出欣赏者的情感,这种就是在情感上的传递与延伸。 总的来说拍照目的不仅仅是重现或者记录事物和形象,更应该加入拍摄者自身的感情,使照片超越有限的尺寸,释放他的内涵。生活逼真,真诚的情感是生命赋予艺术的特性。只有当拍摄者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被拍摄对象当中时,我们才可以从他的摄影作品中领悟出他的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电影市场的拓展,好莱坞再次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电影大师从战场回归,拍摄了一批高质量而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但正当好莱坞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之际,一场政治风暴改变了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方向。 美国是电影王国,电影娱乐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展示了美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现在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全球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一、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总览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中企顾问网整理 二、无声电影开启电影文化之门 1893 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 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由于技术的限制,最开始美国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因而这一时期也常称作“默片时代”。 20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上流社会认为电影表现粗俗,对其不屑一顾,电影院变成下层人士的聚集地。这种情况直到20 世纪20 年代才有所改观。 1905 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 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 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 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 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由于电影收益高,所以引发了激烈的竞争。1897 年,爱迪生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 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 项专利权。到1910 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格里菲斯1907 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

浅析纪实摄影画面文学性

试论纪实摄影画面的文学性 一什么是记实摄影 纪实摄影是人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类传达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传统观念中,文学是人类表情达意最主要的工具。二加强文学性摄影的必要性由于照片直观性的特点,使得我们的纪实摄影作品极易发生“直,白,浅,露”现象,使作品缺少回味和内涵。这时,如何加强纪实摄影的文学性,将更多适合的文学语言纳入作品,增强摄影语言的表现力,提高纪实摄影的品位和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三分析纪实摄影从创作伊始直至作品成功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作品内容本身来阐述纪实摄影的文学性,以启迪我们在以后创作纪实摄影作品时如何增强纪实摄影的文学性来完成自己理想的作品。 1选主题在创作纪实摄影伊始,摄影人首要选择的是“拍什么”,“怎么拍”的问题。“拍什么”是一个发现和选择的过程,如何发现和选择,这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需要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修养做基础,敏锐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本质。同时,2运用文学语言来拍摄这种拍摄之前的艺术构思,尚需摄影人用高度浓缩的语言去概括,这个高度浓缩的语言就是“文学语言”。实际上,在纪实摄影创作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过程中这种结合时刻都在发生着,摄影人都在有意识的促使着他们的结合。3快门概括画面的语言从纪实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来看,摄影人无论是运用形象思维,还是运用抽象思维,这当中都有一个语言概括问题,当摄影家手持相机面对被摄对象取景构图时,脑海中会有一个闪念,“这里需要表现”,表现的大概是一种什么东西,这种概括或许是突发的灵感,或许是“长期积累,妙手偶得之”。总之,这种概括之后,摄影家按动快门,迈出艺术传达的第一步。 4进一步画面中文字性语言突出标题拍摄完成之后,摄影人或通过技法,进一步将构思过程中的那种语言性概括表现的更确切,确定一个更为确切的文字性语言概括,突出表现为作品的标题及相应的文字阐叙。在上述艺术传达及艺术构

社会纪实摄影分析

第4章社会纪实摄影 第一节社会纪实摄影概述 社会纪实摄影实际上是伴随着摄影的成长而发展,它既是摄影成长的见证,也是摄影艺术中相对独立的重要门类。 由于社会纪实摄影的文化表现集中反映着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社会、历史诸方面,因此更受广泛关注。 社会纪实摄影定义: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内容的旨在记录(甚至于倾向于影响)社会条件的摄影就是社会纪实摄影。 一、社会纪实摄影的发展 社会纪实摄影蹒跚走过了一百多年,人们通过其巨大的影响力认知近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其间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摄影师人物有:1、马克西姆·杜坎,法国人 ——古遗址文化的传播。 2、约翰·汤姆森,英国人;阿特盖特,法国人 ——用镜头记录社会市井生活。 3、雅各布·里斯,美国人; 路易斯·海因,美国人 ——用镜头记录和 揭露社会底层生活及童工状 况。 这里尤其要提到雅各 布·里斯,由于他的艰苦努

力,用大量的镜头写照记录 客观真实,从而迫使政府改 善底层民众生活并对童工立 法。这是现代摄影师用手中 的相机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典 型事例。左图选自雅各布·里 斯的《另一半人怎样生活》。 战争摄影也是纪实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如果没有当年战争场景的真实照片纪录,今天我们对于历史真实的认定会麻烦许多。而创作那些摄影作品的摄影师们就是凭借对事业的追求和一腔热血,不畏艰险深入到战争前线忠实地记录了战争过程,有的摄影师甚至付出了生命。 在社会纪实摄影中有过卓越贡献的罗伯特·卡帕,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的作品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其富于哲理和深刻内涵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鼓舞着无数走进社会现实生活之中从事社会纪实摄影的工作者们,努力用镜头记录社会真实。 二、社会纪实摄影的思想性 由于它是以纪实的手法来客观反映人类的生活状态、社会生活和探索人文精神的一种摄影形式,因此社会纪实摄影就必须具有思想内涵,以期通过社会真实场景的照片来传播作者的思想意图,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纪实摄影入门教程

纪实摄影入门教程 斐来飞去【罗坊走古事】 纪实摄影的定义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 stryher)就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这其中较早的定义和最近的定义,可以让我们看到纪实摄影许多特征。美国纪实摄影家罗西娅·兰格(Dor other lange)的定义,纪实摄影它反映现在但为将来作纪实。她的论点是: 1、人与人的关系,记录人们在工作中战争中的行为,甚至一年中周而复始的活动。 2、描写人类的各种制度:家庭、教堂、政府、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工会。

3、揭示人们的活动方法: a、接受生活的方式 b、表示虔诚的方式 c、影响人类行为的方式 4、纪实摄影不仅需要专业工作者参加,而且还需要业余爱好者的参与。 她的定义指出了纪实摄影的特征,所要反映的题材,以及题材中需关注的焦点和摄影的参加者。 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stphani e Am Rlein)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 1、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而无论是好、是坏。 2、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 3、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菲飞飞《都市剃头匠》 纪实摄影的类型 1、图片故事: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注重非关键时刻的拍摄,使之成为慑人心魄的一瞬。 2、图片系列: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 3、图片短评: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a、成系列,都是由一组照片组成。

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212592174.html, 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 作者:董媛媛 来源:《卷宗》2016年第10期 人文关怀听上去似乎是一种很崇高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拍摄中,摄影家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体现自己的人文关怀精神。近几年来,都市报出现并逐渐占领市场、很多老版的报纸都开始改版以及网络的的快速兴起,大量的新闻图片被各种周刊、网页应用,也因此出现了一大批纪实摄影师,还有很多只是普通的用手机记录下来一个事件,也被称之为纪实摄影。虽然我国的纪实摄影现在正在处于量变到质变这个转变的阶段中。这些年来也确实涌现出了一些比较好的照片,但是对于周刊,报纸,网络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极速出现的摄影师们多数是业余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确实缺乏实践的经验,缺少专业的知识。正是因为如此,即使每天网络上漫天遍野的纪实新闻,但大多数都是拍的极为随意,甚至有些是不雅的,不适宜被公众所知道的,这些问题就是目前纪实摄影的现状,这种现状就是因为缺乏人文关怀。 1 人文关怀的主要问题 摄影师在各种新闻事件的拍摄中,不仅仅是以采访者,拍摄者的身份,很多时候也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由于纪实摄影都是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实际现场可能很严肃端庄,也有可能很混乱,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突发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不可预料的东西太多,不定因素太多,所以摄影师在拍摄现场的不正确、不合适的做法,很容易影响到整个事件的自然发展。这不仅仅是在给现场添乱,也会为自己的采访、拍摄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这个时候有经验的摄影师就尤为重要,而有经验的摄影师都会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体现出自身人文关怀的精神。 在纪实摄影中,如果没有深入的调查和对现场情形及时的正确的判断的能力的话,就不容易抓住事件的本质,不易发现拍摄对象的真实想法,拍出的照片就会或是图不达义,或是言过其实,只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挖不到深入的东西,从而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不同的人或事物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拍摄,当你拍摄人物的时候,如果你用了超广角镜头导致人的身体畸变,会使画面看上去让人很不舒服,所以拍摄不同的东西要选择相应的正确的方式。摄影师要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伤害被拍摄者的情感与利益。拍摄时不仅仅要掌握好的时机,也要关注人本身。 人文关怀也有反面的现象存在。有些不专业没有人文关怀的摄影师就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了一种无视拍摄者,只顾着自己的利益的情况。还是要说到广角镜头的运用,用广角镜头可以达到一种夸张的效果,但是这样子就丝毫不顾及被拍摄对象的感受,仅仅追求自己要的效果。而有些周刊为了版面效果和发行量也会经常把这些拥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发表出来,而不去关注被摄者的心情。所以说,人文关怀不仅仅关乎人的爱心,还和个人的道德有关。

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发展与创新

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发展与创新 纪实摄影是通过写实的手法,深刻而直观的表现出人类生产和生活状态,社会形态,并从中探索一种真实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摄影类别。其主要的价值在于影像中所展示的符号体现出的社会意义。在纪实摄影中,其主要的视觉表现语言可谓是其作品的灵魂所在,所以新时期的纪实摄影应把握好纪实作品中的社会价值,人文艺术精神,写实理念,这是纪实摄影发展与创新的重点所在。本文就新时期的纪实摄影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纪实摄影全面而客观的记录了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历程,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形态的逐步改变,有力的发挥了其作为社会舆论导向以及挖掘社会问题的作用,让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管理者和普通公众之间形成了一条有效的沟通纽带。从现在的政治局势,在经济背景以及文化变革当中,作为纪实摄影家,更应具备强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拍摄出更多的展现百姓心声,理想,以及生活状况的纪实作品,寻找适合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途径,开发出纪实摄影创新的道路。 一、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的纪实摄影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拍摄上,社会和历史的意义还都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纪实摄影通过真实的再现国人的社会以及生活作为其主要的展现形式,让观众可以比较真实的了解当下社会情况。虽然纪实摄影会由于时间的过去而成为一段曾经的历史,但其展示出的历史状况是真实而生动的,所记录下的影像能客观而直接的还原当时的社会情况,并使得以后的人们在观看中,仍可以从中获得准确的社会信息,进行价值的判断。 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摄影已不再是当初的稀罕物,它早已融入到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领域之中。因为纪实摄影在很大程度上展现着摄影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考,通常利用影像的理论去体现一种客观的外部变化,让摄影变为一种加入到社会变革的工具当中。并且,纪实摄影者因是社会变革的记录人,反映着社会上客观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对某种情况肯定或否定的观念。 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处在改革开放,社会变革的巨大洪流之中,感受着社会巨变带给我们的强烈冲击,进而让我们产生困惑、感悟、思考,那么纪实摄影就不再只是简单的一种社会记录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这种记录体现出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价值,这就是纪实摄影的意义所在。所以,在纪实摄影中并非只是从艺

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

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 热点背景 现阶段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建立工业化社会,它不仅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是当代中国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现代化(近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经济工业化起步比先行国家晚了100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走上经济现代化的理性轨道。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是近几年高考考查密集区,如洋务运动的内容已经在往年的高考试题中屡次出现,此外,还出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现代化的相关内容,如“一五计划”“工商业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恢复”等。 重点提示 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该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1、中国民族工业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曲折发展及影响。 2、建国初期的工业化成就,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成就和失误,中共在各历史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影响,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等。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的契机。 知识梳理 一、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电影技术发展史

电影作为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绘画、摄影、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深入到人类生活得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业的发展建立在电影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此过程中与摄影技术、声音记录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息息相关。 电影技术奠基时代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 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

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电影先驱者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正式公映了自己制作的几部活动照相——世界最早的影片。这一天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结束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到来。 卢米埃尔影片的特点:内容上取材于家庭、工厂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是对生活的客观真实记录;形式上一分钟一部,一部影片就是一个镜头,即所谓的“单镜头”。开纪录片、新闻片先河,形成写实主义的源流。 里埃:巴黎的魔术师,以制作和演出木偶为职业。他是卢米埃尔第一次公映电影的观众之一。他在1896年开始拍摄电影,他把电影引向戏剧,挽救了卢米埃尔以“当场抓住的自然”为特点的纪实性活动照相,开创了电影的新局面。梅里埃影片的特点:他是第一个在室内摄影棚里拍摄影片的人,采用灯光和道具,让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取材大多为魔术节目、科学幻想、神话和童话;创造了“停机再拍”等许多特技摄影。开创了技术主义电影传统的源流。他的电影观念是“银幕即舞台”。不仅遵循经典的戏剧“三一律”原则,还加上了视点的统一。电影成了前排观众眼里的戏剧演出,是装在铁盒子里的戏剧。

全球著名的纪实摄影师详细介绍及作品分析

全球著名的纪实摄影师详细介绍及作品分析(转自豆瓣)2010-09-20 10:57 |(分类:【Kyn e】) 也没太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都是牛逼哄哄,作品震撼人心的,让人从时下眼花缭乱的视觉盛宴中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千万不要嫌文字多,读完很受启发~~ 1.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新闻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 尤金·史密斯于1918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维琪塔市。十四岁读中学时,就热衷于航空体育摄影,并受新闻摄影师法兰克·诺埃的启蒙摄影教育。中学毕业后,受雇于该市的《鹰报》、《灯塔报》任摄影记者,拍摄了有名的美国中西部沙漠盆地灾荒景象。1936年,史密斯获得一笔特殊的摄影奖学金,入鹿特丹大学。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尤金·史密斯,从此才有资格加入刚创刊不久的《生活》杂志工作,并成为《新闻周刊》的一员.由于他坚持使用当时刚刚问世的6×6小型照相机照片,这个刊物竟开除了他.当时这些大杂志都采用大型照相机,讲究照片的精美以迎合读者.史密斯认为使用小型照相机有更大的探索自由.他不满足于那种"景深极大,感情深度不足"的作品,宁肯失业也要进行"自由摄影"。 在一次拍摄模拟战争照片时,史密斯不幸被炸伤,因此在1942年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申请加入爱德华·史泰钦领导的美国海军摄影队,因身体不合格未录取.不过,史密斯一心要作战地记者的决心没有丝毫改变,终于任数种刊物驻大西洋战区记者;后来他又被一家出版公司 派往"独立号"航空母舰采访太平洋战区许多岛屿战役.1944年再度加入《生活》杂志,继续在太平洋战区工作.著名的《赛班岛》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用照相机报道了残酷的战争, 自己也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负伤,终于因伤势严重而返回纽约治疗.两年后,也就是战后的1946年他重新拿起照相机拍摄的第一幅作品就是著名的《乐园之路》.这幅照片在史泰钦主办的《人类一家》展览会上展出,成为世界知名之作. 战后的年代里,史密斯用照相机抓取了严峻而富有希望的当代生活情景,他的照片成为 对社会生活的典型纪录.他说"我设法用我的工作去影响人民,设法用照片支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作出自己的结论."他把镜头对准那些他选出来的典型英雄人物,情操高尚的普通人以及社会不公正的受害者.1971年他奋不顾身地报道了日本一大化工厂排放毒物,污染了当地水源而危及万余人的事件,为新闻摄影敢于揭露社会矛盾树立了榜样. 史密斯倡导"摄影文章",类似我们称作"专题摄影"的形式,这使他的摄影作品具有更丰富、充实的内容和深刻的人物思想风貌.例如他的《乡村医生》、《助产士》、《西班牙村落》、《三K党》、《无菌生活研究》等等,都深刻地刻划了人物和事件而使人有极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代表作品:https://www.sodocs.net/doc/6212592174.html,/blog/bv/1/1044 2.现代摄影拓荒者—安德烈·柯特兹 美国摄影家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1894-1985)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作为现代摄影的一个拓荒者,柯特兹的照片与人生姿态一直给全世界的摄影家带来回味无穷的启示。各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影子。 柯特兹的每张照片都充分显示了艺术与生活融合一体的境界。他喜用多变的几何形态来结构画面弥补着痕迹地通过各种形态的交相辉映,强化光影的神秘效果,在人们的心中引发一种微妙、丰富的心理感受。布拉塞曾说:“柯特兹有着对伟大的摄影家来说必不可少的两个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