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语金钱文化熟语初探

汉语金钱文化熟语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513044229.html,

汉语金钱文化熟语初探

作者:金小平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5期

摘要:语言中蕴藏着民族文化。金钱文化熟语是探究人们金钱观的活化石。本文通过熟

语分析汉语传统文化中的金钱观,发现金钱观既映出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心理,也映出禁忌心理,以及对金钱的宿命观,最后我们分析了造成这三种心理的原因。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金钱观熟语传统文化

私有制产生以后,商品交换也随之出现。最初的商品交换是以“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就产生了货币。研究者认为,我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大约产生于西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代,金属铸造的货币开始流行。秦统一中国后,一律改用圆形、中间有孔的铜钱。同时黄金、白银也作为货币相继进入流通领域。货币的形式一直在不断演变,唐代有了纸做的“飞钱”票证在商人中间流通,后来,中国通用纸币。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反映人们金钱观念的熟语也随之大量出现,熟语与金钱结合产生了金钱文化熟语,它们蕴涵了丰富的文化要素,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心理,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金钱观。

一、孔方兄、财神爷——金钱文化熟语反映出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心理

孔方兄,即孔方。语出《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元·无名氏《满庭芳》曲:“做嘴脸是追魂的变态,冷鼻凹是板障的招牌,不谏谁难交赛。若是孔方兄到来,便禁住俺娘乖。”明·陆采《明珠记·买药》:“试看九泉下,一滴何曾到,一任伊孔方兄到前堆,只怕他阎罗老订各召。”清·王韬《月谭·肃官方》:“卓异焉举,皆孔方兄为之斡旋也;注阙得官,皆阿赌物为之居间也。”

亦省作孔兄。元·曹伯启《戏赠曹鸾举》诗:“孔方兄正羞涩,趑趄色氤氲。”财神(爷),清

诸仁安《营口杂记》:“拜年者必先拜其所供之灯影。灯影者,外画财神,内点以烛。有八尺余长者在中,左招财,右利市。”《官场现行记》第二九回:“所以同赌的人,更拿他当财神看待。”曹禺《日出》第一幕:“金八爷!大财神,又是钱,又是势。”金钱,也称财神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怕你进店来喝壶茶,吃张饼,都是我的财神爷。”

尊钱为兄,崇拜财神,称巨富或能使自己发财的人为“财神爷”,是人们金钱崇拜心理的体现。尽管金钱只是平凡之物,但它背后包含着多种意义,也包含了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