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考前冲刺资料(单选题)

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考前冲刺资料(单选题)

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

单选题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1【单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理论性学科+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2)教育心理学=重视理论研究+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2【单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3【单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考点5: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单选】

4【单选】“实验教育学活动”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的名称由他的学说而来。“实验教育活动”可以说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

5【单选】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独立。

6【单选】桑代克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7【单选】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3)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1【单选】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独立。

2【单选】若井邦夫等编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全面阐述幼儿教育心理问题的专著。

3【单选】《爱弥儿—论教育》是卢梭的著作,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4【单选】学前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独立学科。5【单选】欧文的“性格形成新乐园”是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幼儿教育实验,欧文被称为现代幼儿教育的先驱。

6【单选】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7【单选】“幼儿之家”由蒙台梭利创办。

8【单选】敏感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里对某种环境能敏感地反应和发展。

9【单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幼儿学习心理、幼儿教学心理、幼儿教师心理。10【单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核心是幼儿学习心理和幼儿教学心理。

11【单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两条主线:幼儿幼儿学习心理和幼儿教学心理。

12【单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理论建构:建设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体系;

(2)实践指导:服务于学前教育改革和教师自我教育。

第三节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单选】学前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等。

2【单选】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3【单选】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4【单选】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5【单选】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6【单选】常用的调查方法:问卷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及情境法等。

7【单选】情境法的类型主要有活动情境法和问题情境法。

8【单选】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情境“海因兹偷药”属于两难问题情境。

9【单选】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以此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幼儿教师心理

第一节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概述

1【单选】幼儿教师能力的宏观层面:

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组织能力;向儿童进行教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表达能力;教育评价能力;自学能力。

2【单选】幼儿教师能力的微观层面:领域教育能力。

3【单选】幼儿教师能力的种类:观察与领悟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4【单选】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

5【单选】教师的人格特点

同理心强,富于爱心;有恒负责,细心周到;外向乐群,和蔼可亲;

情绪稳定,自制力强;想象力强,敢于创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6【单选】格兰布斯认为幼儿教师职业角色:教师=教学指导者+社会文化传播者。

7【单选】芬斯特马赫和索尔分为三种:执行者、治疗者与辅助者、解放者。

8【单选】幼儿教师的角色结构

幼儿人格的塑造者;幼儿的养护者;幼儿的榜样(自居作用);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

1【单选】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感受,以产生能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2【单选】情绪管理是指在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

3【单选】“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第三节师幼互动与幼儿教师心理

1【单选】广义的师幼互动包括在幼儿园所有情境中发生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

2【单选】狭义的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3【单选】按施动行为及反馈行为的实现方式,将师幼互动划分为:言语型师幼互动与非言语型师幼互动。

4【单选】按施动者与受动者的主体构成,将师幼互动划分为: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与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

5【单选】师幼互动构成了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活动。

6【单选】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7【单选】应激过程三阶段:警觉阶段--抵抗阶段--衰竭阶段。

8【单选】如果应激水平适中或个人有较强的适应技能,就会避免衰竭阶段的出现。

第四节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培养

1【单选】教师专业成长指旨在形成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其他教师专业品质的活动。2【单选】弗勒划分教师成长三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关注自身生存的适应性;

(2)关注情境阶段:教师关注成绩;

(3)关注儿童阶段:教师考虑个别儿童差异。

3【单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有效性。

第三章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学习的概念

1【单选】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2【单选】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人的学习。

3【单选】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4【单选】雷兹兰的进化水平分类:反应性学习,联结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象征性学习。5【单选】雷伯把学习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6【单选】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的某些行为。

第二节学习理论

1【单选】桑代克研究动物提出了第一个学习理论--学习联结说。

2【单选】巴甫洛夫在动物的唾液分泌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在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这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3【单选】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4【单选】格式塔心理学代表苛勒提出“顿悟说”。

5【单选】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代表:华生的学习习惯说、赫尔的系统行为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

6【单选】华生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7【单选】早期的行为学习理论主要是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和华生的行为习惯说。

8【单选】后期的行为学习理论主要有格思的接近条件作用理论、赫尔的系统性行为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9【单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0【单选】效果律是桑代克学习三大定律中最主要的定律。

11【单选】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是指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12【单选】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是指实验者选一个自发性的反应进行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13【单选】认知学习理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而这些刺激是否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14【单选】行为学习理论:学习就是行为的变化过程,是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结的过程。

15【单选】学习顿悟说由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苛勒提出。

16【单选】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7【单选】机械学习:是指获得任意的、人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如记乘法表。

18【单选】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9【单选】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网络中已有的符号、表象、概念和命题建立联系。

20【单选】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应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

21【单选】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22【单选】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

23【单选】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4【单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属于认知领域;认知策略属于动作技能领域;态度属于情感领域。

25【单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译作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6【单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

(1)对学习的理解: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结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2)对学习者的理解: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即使有些问题学习者并没有接触过,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出现时学习者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经验,并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3)对知识的理解:知识虽然包含真理性,但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问题的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

第三节学习的过程

1【单选】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

构成学习过程结构模式的主线:一条是围绕智力因素展开的,另一条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2【单选】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

3【单选】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

4【单选】梅耶的学习过程简化为“S-O-R”即刺激-个体生理、心理-反应。

5【单选】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

6【单选】学习生成过程模式的主要成分: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第四节学习策略

1【单选】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单选】学习策略的特征: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3【单选】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②精细加工策略;③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②学业求助策略。

4【单选】儿童常用的学习策略:复述策略;组织策略;表象加工策略。

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1【单选】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2【单选】习惯化:是指个体不断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的一种现象。

3【单选】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以后,由于一种新刺激的出现,个体的注意力立刻转向新刺激,对新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4【单选】经典条件反射是应答性反应,这种反应主要出现在婴儿早期。

5【单选】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图示(简单图示、混合图示、社会性图示);因果关系;使用工具;理解空间。

6【单选】辨别换位学习测验结果显示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把刺激和反应直接联合的单纯学习方式。

7【单选】儿童大约在6~7岁时,是学习方式发展上的重大转变期。

8【单选】从发展过程把幼儿学习划分为三种方式: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结构化学习。9【单选】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观察模仿学习、语言理解学习、操作尝试学习。

10【单选】观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1【单选】语言理解学习,用于在成人讲解和指导下对行为与态度的学习。幼儿大量使用语言理解的学习方式,包括倾听、提问、对话等。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途径与类型

1【单选】知识学习是获得知识的一般意义的过程;

2【单选】技能学习是指通过练习去逐步掌握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

3【单选】社会性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

4【单选】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它强调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5【单选】幼儿学习按学习方法的分类: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6【单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第三节幼儿学习的特点

第四节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因素

1【单选】生理发展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支配,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

2【单选】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3【单选】非智力发展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兴趣等。

4【单选】大脑是人类学习得以发生的最关键的物质基础;

5【单选】关键期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

6【单选】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7【单选】4~6岁是儿童图像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

8【单选】5~5.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

9【单选】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10【单选】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

11【单选】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12【单选】幼儿前运算阶段特征:

自我中心;只能片面地看事物;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能作出延迟模仿;能进行象征游戏。

13【单选】学习动机是指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14【单选】根据动机产生过程中需要和诱因哪个起主要作用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15【单选】根据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分为: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

16【单选】根据动机起作用范围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17【单选】根据动机指向的不同内容分为:直接性的学习动机与间接性的学习动机。

18【单选】根据动机的作用的久暂不同分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19【单选】动机强度与效率关系:叶克斯和多德森发现,二者呈倒U型关系。

20【单选】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学习动机。

21【单选】学习情境主要是指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

22单选】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

23【单选】鲍德温为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了两个维度: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

24【单选】鲍姆林德为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了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

25【单选】白燕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启发诱导型、溺爱骄纵型、放任自流型和专制型。26【单选】刘金华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和分歧型。

27【单选】学习品质是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

28【单选】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因素

(1)内部因素:脑的发育;认知发展;动机发展。

(2)外部因素:学习情境;家庭教养方式。

第五章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知识及其学习概述

1【单选】知识就是主体通过跟环境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单选】安德森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单选】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4【单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么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5【单选】显性知识是指用于“书面文学、图标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

6【单选】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或者“难以言传的”知识。

7【单选】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8【单选】知识的表征方式:概念、命题、表象、图式、产生式。

9【单选】命题和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方式。

10【单选】表象表征特别适合对空间信息和视觉信息进行某种经济的表征.

11【单选】心理学家提出“图式”这一术语用来组合概念、命题和表象。

12【单选】产生式包含了“如果某种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某种动作”的知识。

13【单选】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

14【单选】狭义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的过程。

15【单选】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知识的生成与理解;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16【单选】知识的同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17【单选】知识的顺应:是指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

一定的调整或改组。

第二节知识理解与幼儿教育指导

1【单选】广义的理解是指一切揭露事物本质的过程。

2【单选】狭义的理解特指个体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

3【单选】维特罗克认为:知识的理解就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4【单选】布朗、柯林斯、杜吉德首次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的概念。

5【单选】直观可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第三节知识整合与幼儿教育指导

1【单选】知识整合就是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

2【单选】知识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即把零散知识转化为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的过程。在知识系统化过程中,首先要确立一个核心经验。

3【单选】幼儿园的知识系统化教学是在儿童先前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发现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概括出其本质规律,并以此为中心环节,将其他零散的知识按层次链接为体系。在系统化知识体系里,儿童不仅要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要理解其隐含的本质规律;由此形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立体状知识网络。

第四节知识迁移与幼儿教育指导

1【单选】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第五节幼儿概念学习与指导

1【单选】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式抽取一

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2【单选】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3【单选】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如幼儿在认识了“兔子”、“乌龟”、“松鼠”之后,学习“动物”的概念。

4【单选】下位学习的模式分为派生下位学习模式与相关下位学习模式。

5【单选】幼儿常见两种错误:不合理地缩小概念或不合理地扩大概念。第一种错误纠正,多提供包括非本质特性的变式;第二种错误纠正,多提供具有本质特征的变式。

6【单选】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检测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7【单选】守恒法是由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而演变过来的一种方法。

8【单选】例证法;例如教“鸟”的概念时,同时呈现燕子、鸽子、老鹰等正例。

9【单选】变式法;例如教“鸟”的概念时,同时列举鸵鸟、鸭子、企鹅等例子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第六章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技能学习的概述

1【单选】技能定位可以定义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2【单选】知觉技能主要指检测某种刺激是否出现的技能,如在屏幕上识别某种物体。

3【单选】操作技能主要指包括了明显的身体运动的技能,如体操、游泳等。

4【单选】认知技能包含了复杂的思维决策,如阅读技能、疾病诊断技能等。

5【单选】按照内部和外部动作,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两种。

6【单选】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7【单选】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8【单选】模仿是动作技能学习的真正开端。

9【单选】技能学习就是通过练习去逐步掌握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

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学习条件

1【单选】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2【单选】根据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划分为细微型动作技能与粗放型动作技能。

3【单选】打字、弹钢琴属于细微型动作技能,跑步、跳健美操属于粗放型动作技能。

4【单选】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分为连续型动作技能与断续型动作技能。

5【单选】唱歌、打字属于连续型动作技能,掷标枪、射击属于断续型动作技能。

6【单选】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动作技能与开放性动作技能。

7【单选】自由体操、吊环属于闭合性动作技能,打篮球、骑自行车属于开放性动作技能。8【单选】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分为徒手型动作技能与器械型动作技能。

9【单选】自由体操、太极拳属于徒手型动作技能,弹吉他、驾驶汽车属于器械型动作技能。10【单选】动作技能形成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11【单选】动作技能的学习条件

(1)内部因素:①成熟与经验;②智力;③个性。

(2)外部因素:①知识经验;②讲解与示范;③练习。

12【单选】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第三节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学习条件

1【单选】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2【单选】智力技能的特点有内潜性、观念性、简缩性。

3【单选】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感知技能和思维技能。

4【单选】智力技能按其应用可分为一般的智力技能和专门的智力技能。

5【单选】智力动作是指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内化”即外部动作向内部转化,也就是内部的动作映象形成的过程。

第四节幼儿动作技能学习与指导

1【单选】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2【单选】感觉统合:是指人脑将感觉器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环境刺激中有效地运作。

3【单选】感觉与统合障碍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4【单选】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基于儿童的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需要,引导儿童对感觉刺激作出适当反应的训练。一些学者将训练进行游戏化处理,降低枯燥,实现效果与情感的平衡。5【单选】蒙台梭利被称为“幼儿园的改革家”,是“国际公认的进步幼儿教育的先驱”。

第五节幼儿智力技能学习与指导

1【单选】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2【单选】表征性思维的出现是儿童智力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

3【单选】模仿和游戏是象征性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表征的起源。模仿和象征性游戏可以表现幼儿的智力技能,且培养智力技能。

4【单选】蒙台梭利建构了一套特殊教育模式--感觉教育。

5【单选】感觉教育的特点:它与动作教育紧密结合,给儿童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儿童在活动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内化为智力技能,以达到主动感知世界、促进智能发展的目的。6【单选】感觉教育的内容:训练幼儿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及嗅觉五大感官系统。

第七章幼儿社会性教育与教育

第一节社会性学习概述

1【单选】社会性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社会成员为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步了解和掌握某些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2【单选】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3【单选】社会性的三个基本成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4【单选】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知识、语言、交往技能等,使个体与社会融为一体,并能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自如地行动,从一个生物的个体转变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单选】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指导

1【单选】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观察学习;角色扮演;同伴交往。

2【单选】替代性学习亦称模仿学习,指人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新的行为模式。儿童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增强产生相同行为的欲望;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削弱产生欲望。

3【单选】替代性学习包含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4【单选】角色扮演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扮演其他社会角色,体验他人内心情感,从而更有效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

5【单选】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观察学习法、强化评价法、体验思考法、语言传递法、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

6【单选】正强化:有表扬、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轻轻拍肩、精神奖励。

7【单选】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第三节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

1【单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依照一定社会舆论作用和内心力量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效用是发展人际间良好关系。品德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体内化了的道德。

2【单选】心理结构: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去动力,道德意志是坚持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去行动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关键。

3【单选】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考察儿童,概括出道德认知发展的3个阶段。

4【单选】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采用古代哲学家使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论。

5【单选】科尔伯格理论:通过惩罚让人服从,这是工具性的思维。当个好-好人,遵守法律

以及社会道德。

6【单选】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有各种开端:有时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开始,有时可以从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着手,有时可以从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做起。

第四节幼儿情绪智力与教育

1【单选】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创造性的概述

1【单选】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2【单选】华莱士提出创造过程“四阶段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3【单选】准备阶段的特点是了解问题并进行初步尝试但行不通,酝酿阶段的特点是潜意识参与,明朗阶段问题得以解决,验证阶段对整个过程反思。

4【单选】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5【单选】高创造性者必有中上的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性,低智力者创造性必低。

第二节幼儿创造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单选】创造的层次性:表现性、技术性、发明性、首创性、杰出性创造。

2【单选】场依存性表现为相信权威、对人有兴趣;场独立性表现为不服从权威、不合群。3【单选】思考型表现为停顿、酝酿、思考等倾向,冲动型的表现为随时准备行动的倾向。

第三节幼儿创造性学习及其特点

1【单选】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2【单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教学组织方式也可以指导幼儿的创造性学习,它包括教师教授幼儿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技能和技巧、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方法、提问的方法等。

第四节幼儿创造性教育

1【单选】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头脑风暴法;分合法;联想技术。

2【单选】自我表现材料是指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能发展他们创造性反映能力的绘画、拼图等媒体。

3【单选】问题解决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技能经过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4【单选】问题解决四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验证假设。

5【单选】算法式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它通过与某一个特定的课题领域相联系;

6【单选】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复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第九章幼儿教学心理

第一节幼儿教学心理学概述

1【单选】1978年格拉塞出版《教学心理发展》丛书第一卷,教学心理学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独立领域。

2【单选】幼儿教学心理是教学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交叉领域,主要是研究幼儿园情境中教学活动的心理规律。

第二节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1【单选】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与发展既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在教学与发展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时,这种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2【单选】维果茨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3【单选】美国幼儿教育协会首次提出“发展适宜性教育”。

4【单选】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至少有两个水平,第一个是现有水平,表现为独立解决任务;第二个水平是潜在水平,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解决任务;介于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5【单选】教师要掌握与儿童有关的三种知识

儿童年龄特征;儿童个体差异;儿童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

6【单选】发展适宜性教育是指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教育。

第三节幼儿园教学指导

1【单选】教学指导有指示教导、指点引导两种意思,前者是指令性,后者是指向性。

2【单选】幼儿园教学指导可分为宏观指导与微观指导、外部指导和内部指导。

3【单选】幼儿园教学活动指导的微观层次特指幼儿学习过程的指导,即为幼儿的有效学习而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学技术等,它是对儿童学习过程的直接指导。

4【单选】内部指导特指幼儿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指导,幼儿的自我指导实质上类似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策略”。

5【单选】加涅认为,学习的内部过程可概括为九个环节:期待、接受、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语义编码、长时记忆、检索提取、行为表现、反馈。

6【单选】游戏是幼儿伙伴交往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

1【单选】教学活动设计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进行策划,创设

教学情境,以达成预计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2【单选】教学活动的设计观包含了课程决策论与教学设计论。

第五节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

1【单选】区域活动是指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探索、相互作用,获得身体、认知等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2【单选】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该考虑的问题:安全性;丰富性;层次性;动态性;探索性。3【单选】区域活动的指导: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师从旁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