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单元简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创新,讲述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共分为3课内容:即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着重为学生分析如下内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了解掌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第1课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目标】

⑴基础知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与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内容与评价。

(2)能力培养:

通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等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

【教学方法】

创立情境、谈话分析;合作探究、解析史料、历史比较。

【教学课时】

1课时

【知识结构】

【导入新课】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 政 策

历史背景:苏俄经济政治危机严重

内容

历史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考验 新经济政策 内容 粮食税 自由贸易 解除工业国有化 取消实物配给制

评价

评价 积极作用: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 消极影响:对农民的损害较大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普遍义务兵役制

引导学生阅读前言,引领学生进入情景: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危机,由此导入新课:

【课堂讨论与思考】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历史背景——严峻形势(坚冰)

阅读教材及“历史纵横”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1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请举例说明。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3/4国土被敌人所占,工厂停工,人民挨饿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思考2

在三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

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

经济上: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内容

阅读教材,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3

为什么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从历史实际出发不得已采取的特殊

政策”?

——从当时俄国国内外的形势加以分析

(三)评价

思考4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引导学生从这一特殊政策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中去评价,并说明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断进行探索的道理。

二、新经济政策(道路)

阅读教材本子目内容及相关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5

“道路”是指什么?什么政策指明了这种“道路”的方向?

——新经济政策

思考6

概括“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必要性)?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导致工人、农民不满、阶级敌人乘机叛乱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7

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引导学生概括,教师作详细的分析。

思考8

“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管理建设方法、手段: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方面: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思考9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积极方面:

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

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②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消极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

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思考10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思路。展示知识结构

【课堂检测】

1、(2000.广东.3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

是否有利于( A )

A 、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 、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 、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 、维护新生政权的

2、(2003.上海.15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4、(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B )

A 、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 、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 、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5、(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 )

A 、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 、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 、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 、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分配制度 贸易政策 工业政策 农业政策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2021年高一历史教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备课资料1

2021年高一历史教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备课资料1 一、“坚冰已经打破” 1、1917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巩固政权措施: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所有制,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退出一战。 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未来社会实现前提:生产力高度发展 未来社会基本特点: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 未来社会实现途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3、苏维埃俄国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措施及结果: (1)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国外:协约国的干涉 ②国内:经济上:严重破坏,小农经济;政治上:地主、资产阶级武装叛乱。 (2)采取措施: ①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进攻 ②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结果:1920年底,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特点:兼有“战时”“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2)主要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严格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3)评价: ①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特殊政策,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起到了保障作用。 ②是布尔什维克党探索项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它的出现是严酷的战争和极端贫困环境所致,反映当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思想局限性。战后,引发了1921年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应战解危的措施是巨大的成功,但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是一种失败。 二、“道路已经指明”1921-1924 1、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过时;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海军基地反政府兵变。 2、开始实施的标志:1921.3,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苏俄开始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①积极: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时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训后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意义 如果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踏步前进的话,那么,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迂回前进。而实际上,前者超越了现实,后者才是尊重现实的结果。列宁是尊重现实、尊重实践对理论检验,并注重从实践中得出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己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①针对1921年春的严峻形势,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果断地采取了战略转变。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余粮收集制,改行粮食税;实行商品交换,恢复商品流通;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对国内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资金制;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以及实施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列宁留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和提法。这是因为,从客观方面看,新经济政策本身是一个不断展开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实质内容由粮食税这个单一政策发展到多方面、一整套的政策;从主观方面看,列宁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化和上升的历史过程,从初级本质逐渐深化到深层本质。 第一,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它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了新的经济基础。苏维埃俄国存在两个主要阶级,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前者掌握着国家政权,后者则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苏维埃政权的基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质上是调整工人与农民两大阶级的关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解决国家如何同农民建立正常的经济关系的问题。战争一结束,农民不能忍受这种近乎剥夺的经济关系。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工人阶级不能同农民建立正常的经济关系是十分危险的。1921年底,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同农民经济结合起来,满足其最迫切的经济需要,建立牢固的经济联盟,首先提高生产力,恢复大工业”②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呢?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是同市场和自由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列宁认为:“实质上可以用两个东西来满足小农。第一,需要有一定的流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自由。第二,需要弄到商品和产品。③当时的主要措施,除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制外,还有组织商品交换、改革工业体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在农村实行合作制等。贸易自由无疑会刺激小农特别是富农的发展,这是不是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敞开了大门呢?列宁说:这没有什么可怕,应当怕的不是小资产阶级和小资本的增长。“应当怕的是极严重的粮荒、生活贫困、产品缺乏的情况持续太久,这种情况己经使无产阶级变得完全软弱无力,……只要产品数量增加,小资产阶级不管怎样发展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危害,因为这种情况可以使大工业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小农业。我们必须尽 ①《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1页。 ②《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1.徐昕《社会主义在较落后国家可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无可置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1年第1期 2.杨子萍《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4年11期 3.赵子良《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武警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张祥云《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胜的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第6期 5.顾有富《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分析》,《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二期 6.吴邛《从落后国家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钟读仁、赵斌、冯新广《邓小平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间者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理论学刊》1998年第5期 8.张国祺、张越川《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再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11月 9.蔡继明《关键是弄清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也谈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10.贾俊民《对一个世纪性重大课题的回答—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问题再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11.马润青《恩格斯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2.孙代尧《经济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视角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年第7期 13.张雷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1期 14.张雷声《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学术界》2000年第2期 15.冯书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再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6. 周作芳《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思想述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 17.陈哲《列宁晚年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2月 18.超茶英《论20世纪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前沿》1998年第6期 19.刘笑燕《论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沿》1997年第5期 20.鄢显骏《论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学术探索》2000年第3期 21.朱晓鹏《论马克思晚年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构想》,《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9月 22.朱必祥《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再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3.陈友义《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4.毕志国《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的理论探索---读列宁的《论粮食税》等论

浅谈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doc

浅谈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概述 新经济时代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者旧的经济时代面言,它是以新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革命为主导的经济。新经济所面临的经济市场是全球化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新经济时代是指以信息技术、网络、数字化以及生物等行业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它的特点主要体现了知识要素的重要性、信息和网络的物质基础性和对创新以及对人的重视等几个方面。 新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指一个企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一种创造性、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和整合,处理人事关系,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管理的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需要坚持科学性、创新性的原则。 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的重要因素: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助力,创新助力可以是企业内部的,也可以是企业外部的,主要的助力因素是关于创新的政策、措施以及活动二是企业的战略变化会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战略是企业的发展计划,是一种长期的、全局性的规划,是企业生存的灵魂,如

果人力资源的创新无视企业战略的创新,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三是企业的组织变化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人力资管理创新的阻力主要是企业组织内部对组织变化的怀疑或者反对。四是企业文化的变化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特定的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需要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实现,只有文化进行创新,才能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相反,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也需要在创新的文化环境中壮大和发展。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1.理沦基础理沦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目前很多的社会学科都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理沦支持,其中较有影响的理沦基础是现代管理科学理沦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同归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等,本文也主要沦述以上三种较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第一,现代管理理沦,它的主要特征有:首先,从原来重视对企业物质的管理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从重视企业内部的运行管理转变为对企业外部顾客与市场的调研。其次,随着企业运行管理的复杂化,与之相适应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档案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最后,任何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必须根据不同的企业进行再创造,没有一套完美的管理模式,企业必须创造性地形成自身的管理特点。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成为目前很多企业在尝试的管理方式。“以人文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首先,人是企业的主体。人的发展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组织和社会形态的结构,也会影响到对自然界的开发和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孙旭东 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俄国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征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列宁先后实行了两种内容截然不同且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论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其中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战后苏俄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还是过早地夭折了,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内容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其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1.战时共产主义及其终结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苏俄,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可是帝国主义是不愿意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的。于是从1918年开始,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到1919年3月至1920年10月帝国主义又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也充当其走狗,与之配合。1918年8月30日,革命领袖和导师列宁又遇刺,身中三颗子弹,伤势十分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市民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资后盾极其匮乏,国内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人民的生存权利,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赢得这场战争。“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一切为了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危急关头,甚至最危急的关头到了”“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等成了当时最典型的口号,就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运而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实行的,诚如列宁所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1]它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伴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其弊端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广大农民也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和贸易的自由,这些问题,成为了1920年底1921年初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1921年爆发的喀琅施塔

浅谈新经济时代的文献信息服务

浅谈新经济时代的文献信息服务 论文摘要:当人们把注意力引入新时代时,就会发现,仅从传统意义上去考察文献信息服务,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文献信息产业化是新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文献信息服务要充分依托网络环境,传统的与现代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要相互补充,进而促进我国文献信息服务向现代化发展,以应对“新经济”的挑战。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21世纪,世界经济已步入注意力 经济的新经济时代。即使是目前经济正处于实现化阶段的我国,“新经济”也已初见端倪。 与“旧经济”不同的是,“新经济”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带动,使信息技术在整个经济 和范围内得以广泛的,也标志着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之上的信息全球化自然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作为文献信息重要集散地和情报源的图书馆,仅从传统意义上去考察文献信息的形式与内容、服务的方式与手段,是不能行之有效地适应时代要求的,而以发展的眼光,用更加现代的观点考察经济增长与文献信息的产生、加工、处理和传播的联系,深入思考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如何应对“新经济”的挑战并把握机遇,如 何将传统图书馆转型并纳入网络化的虚拟经济中,这些既是图书馆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空间,增强文献信息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一、文献信息产业化是新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显性特征,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或者说信息产业为经济支柱。这一方面表现为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另一方面则显示出,信息化已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资源开发的广泛性和信息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推动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速,经济全球化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 背景,在此背景下的信息服务也呈现出化和竞争性加剧的特点,作为文献信息服务功能主体的图书馆也毫不例外。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文献信息服务主要信息源的大众传媒正遭遇着分众传播,文献信息服务的真实时空被虚拟的赛搏时空整合,与勃然兴起的电子商务相伴而生的各类购书网、网上书店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其文献广告信息的有效性也在日益增强,以致形成图书馆信息服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促使受众市场的条块分割走向离散化、重组化。我国即将加入W T0,国内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将与国际接轨,国外文献信息服 务的新理念、新方法将按照和市场化的规则涌入我国,这种抢占市场的行为已是不争的事实,它虽然会刺激图书馆文献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也会对国内较为幼稚的文献服务业带来冲击:那么,我们的文献信息服务如何加快改革的步子,直面挑战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文献信息服务仅仅停留在原有的 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公益式的信息开发与传播是远远不够的,应将其纳入市场经济之中,与大众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向相一致,依照经济发展的脉博,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创新

人大马哲真题

201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真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辨析 1. 理论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2. 科学技术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 3. 经济体制具有独立性,可以不与经济制度联系。 二简答 1. 价值的特性 2.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过程的统一 3. 市场经济对人思想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 1. 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2008念得国际经济危机原因 3.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辨析 1. 做到以为一个人的利益文本,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2. 中国共产党力道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二简答 1. 建设社会主义系农村的总要求。 2. 简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与意义。 3. 简述统筹兼顾的科学内涵。 三,论述 1. 论述怎样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2. 论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 论述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4. 《关于建国以来的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辨析10*3=30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2.国家垄断资本就是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3.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二.简述15*3=451.为什么实践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基本的观点?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整货币量的方法有哪些?3.苏联十月革命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三.论述25*3=751.试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哲学依据,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2.试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及主要内容。3.试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一.辨析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2.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前一社会的残余和新社会的萌芽。3.因为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此,二者在质上和量上没有本质区别。二.简答1.简单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2. 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3. 简单论述收入分配制度中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及关系。三.论述1.试论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2.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宏观调控,并阐述其政策和措施。3.试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2009年马综真题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浅谈新经济的特点

浅谈新经济的特点 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特点的经济。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新经济是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它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依托,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它以创新为核心,包括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创新和法律制度的创新等。新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国家的竞争逐渐演化为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产权立国成为世界各国主要的发展战略。在社会财富中,技术成果的比例越来越大,知识和技术成为新经济主导力量。 其次,新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要素的智力经济,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虽然,这样的经济形态还有其他名称,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但从内容上其含义基本相同,即它们所描述的都是经济运行形态发生的新变化,其实质意义是:信息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将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资源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 最后,新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在新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情形仍然没有改变。在规范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时,由于力量的非均衡性,使得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更多的是考虑发达国家的利益,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的科技和经济状况。可以说,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范是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延伸。 新经济与知识产权有着天然的联系,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推动知识产权权利的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利用知识产权扩张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先天的劣势和相应国际知识产权限制规范的相对不足,面临着知识产权滥用的壁垒。

苏联的经济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知道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记住苏联成立的时间和全称;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内涵及其两面性。 通过比较、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掌握比较、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结果,对斯大林模式评价等历史材料的阅读与理解,进一步学习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新经济政策内容、苏联工业化建设知识简表,进一步掌握提炼、归纳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察典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进一步掌握读图、识图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苏联在较短时间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

1.下载并截取视频片段:纪录片《世界历史》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片段。 2.准备《列宁会见农民代表》《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1921-1940)》、漫画《片面经济》共四幅图片。 3.制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建设》知识简表。 4.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教学媒体)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列宁会见农民代表》油画。) 教师讲述:同学们,这幅油画由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名称叫作《列宁会见农民代表》。它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列宁眉头紧锁,正与农民代表认真地交换着意见。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为何还会眉头紧锁?这幅油画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内容?就让我们到今天的课堂中去寻找吧!(课件或板书展示课题) 一、新经济政策(课件或板书展示) 教师讲述:同学们,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新问题。 起初,面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军,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苏俄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政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2.3)--第六章第2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第2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特征是( )。A. 粉碎外国武装干涉B.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C. 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售制度D. 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2.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 )。A. “剥夺剥夺者”B.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C. 发展商品经济D.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3.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题是( )。A. 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B. 以优先发展轻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C. 轻重工业并重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D. 优先发展农业4.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 )。A. 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 是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C. 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D.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1.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包 括( )。A.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B.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D. 推进国家工业化时期精品资源共享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无产阶

E. 实现农业集体化时期 2. 在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下列评价中,你认为哪些是正确的?( ) A. 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完全错误的 B. 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完全正确的 C. 作为一项临时性政策,对于集中一切资源赢得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D. 这种临时性政策一度被当成落后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脱离了实际 E. 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 3.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 A. 实行余粮征集制 B.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C.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 D. 禁止日用消费品的私人贸易 E. 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 4. 苏联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基本特征是( )。 A. 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B. 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 C. 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 D. 完全采用行政手段 E. 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三、简答题 1.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论述? 2.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章第1课: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D 二.多项选择题 1.A BC 2.CDE 3.BCE 4.ACDE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20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要求: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010高考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重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难点: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评价 学:南方凤凰台考点一、考点二 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需要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含义: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许私人买卖。 (2)推行工业国有化:先后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集中管理。 (3)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5~50周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 4、评价:(1)积极: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量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出租土地等;(2)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资本家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 4、评价:(1)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2)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 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农业集体化:1927年,苏联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到1937年90%农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3、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2)评价:积极: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探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与作用测试题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与作用 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除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与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 例题1有人分析苏俄某一经济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这一政策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与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相一致,答案B。 例题2 1921年3月,为缓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规定() A.实行全民配给制 B.禁止私人经营企业 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D.取消商品买卖 答案:C 解析:1921年新经济政策规定征收固定的粮食税,A、B、D选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答案C。 1. 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与此有关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3.“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这一论断强调的是下列哪一经济举措?()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4.“使国家面临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里评述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

浅谈新经济时代的留才策略

浅谈新经济时代的留才策略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代员工;组织文化;绩效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除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外,还必须创造条件吸引和留住人才。作为知识性员工中的一部分,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所谓新新人类群体,因其独特的工作和处事原则,显得与众不同,本文就该群体特点,他们中意及厌烦的企业文化以及相应的留才策略等作了一个大概的叙述,希望能给相关企业一些参考。 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高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将成为2l世纪发展的主旋律,知识经济将大行其道。而知识经济的依托是人才,在2l世纪,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企业将注定成为失败者。怎样留住人才成了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鉴于此,本文就X代的特点、x代中意和厌烦的企业文化以及相应的留才策略等作了一个大概的叙述,希望能给相关企业一些启示。 一、x代的特点 1.个性独立、谨慎,科技知识接受度高,乐于改变,提倡推崇扁平的层级结构,希望企业采取专案分工,资讯公开、科技导向,强调绩效,以创新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渴望拥有弹性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

2.重视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对知识、对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企业给予他们自主权,以便能够以他们自己的有效的方式工作,并完成交给的任务,他们要求获得一份与自己的贡献相称的报酬并能够分享自己创造的财富。 3.适应力强,具有企业家精神,不会割地自限,他们知道无法生活在不能提供稳定工作与退休福利的新经济环境中,他们把自己定位成自由工作者,主宰自己的时间,生产力和创造力,追求的是一种不同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忠诚度。 4.他们是一种“义工”。不是说他们工作不需要报酬,而是说企业所雇用的工作并不是他们唯一的主业,他们在家公司服务并不是他们的“需要”,而只是他们的一种选择,即选择一家有利于他们发挥他们专业知识的企业工作。 二、x代抱怨的企业组织文化 1.视员工为消耗品或易于替代的。一些企业将员工看作欲取欲弃的工具,对员工缺乏起码的尊重和理解,然而,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承受这种机会成本的。“人才不是蜡烛,而是蓄电池”,联想集团一直这么认为,优良的人才资源规划,必然是能够组织每个人达成长期利益的规划,必定是使组织和人才共同发展的规划。 2.太多管理阶层。他们不愿作夹心饼干,不愿适应不同管理者的风格并回应不同的指示,更不愿看经理层的脸色行事。 3.工作缺乏适当的多样性。作为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性

2020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含答案)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考点展示]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列宁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 《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2.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这些国家已经历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一旦实现公有制,就可以逐步取消商品经济,向产品经济过渡。列宁最初的想法也是如此。 (2)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不再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而主张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政府计划发展商品经济。列宁的主张是一种“有限计划调节”,即通过政府对经济过程的一种有限干预,实现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的相融和统一。 (3)列宁没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是把其当作一种权宜之计,所以使其认识具有了局限性。 提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中产生,因此,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但历史的发展却是首先在半封建半农奴制的落后国家苏联率先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说,不具备已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那么到底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伟大的导师们都没有明确说明。 典例1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 答案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由国家调节商业。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中。《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初高中知识联系】 一、“坚冰已经打破” 1.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俄国建立起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即使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巩固统治。 2.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从1918年开始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针对当时情况,苏维埃政权采取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阅读内容) 3.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11月,一战结束。美、英、法共同加紧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苏俄人民在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战胜敌人,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二、“道路已经指明” 1.初三下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初三下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了积极的作用。到了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阅读内容) 【必修一、二相关联系】 必修一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的第2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1861年通过沙皇的改革,俄国废除可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国内矛盾十分简略。1914年爆发的一战更是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人民的反抗。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工人士兵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生的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并且在1918年开始采取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探究】 1.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反革命势力发动叛乱和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的困难局面。德国撕毁和约,于1918年2月18日发动了对苏的全线进攻。很快占领了德立斯克、坡罗茨克、奥尔沙、明斯克、普斯科夫等许多城市,并向首都彼得格勒挺进。在危急之中,2月22日,苏维埃政府发表了告人民书,号召“俄国工农的神圣义务,就要……奋不顾身地保卫苏维埃共和国、抗击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的匪军。”广大工人、农民和复员士兵纷纷响应号召,拥向红军志愿兵登记处,组成一队队红军,开赴前线,保卫祖国。 2月23日,苏维埃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和其他城市纷纷举行群众大会,前线也传来了红军在普斯科夫和纳尔瓦附近击退德军进攻的捷报,敌人向彼得格勒挺进的攻势被阻止住了。 2.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