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汉字起源传说:1、结绳说2、八卦说3、仓颉造字说

汉字产生的途径:1、记号2、图画

汉字的发展:1、甲骨文:(甲骨文在形体结构上的特点)

2、金文

3、六国古文

4、秦系大篆和小篆

5、隶书及其他

由篆书变为隶书,前人称之为“隶变”。具体来说,“隶变”有如下特点:

(1)彻底地线条化、符号化。

(2)偏旁分化、混同,冲击了汉字的结构系统。

(3)结构简化。

(4)篆书的一些圆转不断的线条大多被改为方折的断笔,书写速度大大加快,并形成了"点"、"横"、"竖"、"撇"、"捺"、"钩"、"折"等几种笔画。

草书、行书都是日常使用的手写快字体,愈到后来,愈发展为一种纯艺术性的字体,与

文字的一般实用目的渐渐有了脱离。关于这几种字体的风格特点,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字形的变化:

1、简化与繁化

字形结构有下面几种简化方式:

(1)图形线条化、符号化。

(2)删去字形中多余或重复的部分,只保留最具有表意特征的或必要的部分。

(3)用形体简单的偏旁替换形体复杂的偏旁。

(4)改变结构类型,使字形趋简。

字形繁化的情况主要分成两类:

(1)增加偏旁(2)增加笔画

简化和繁化的辩证关系:

简化和繁化这两种现象,从表面上看是相矛盾的,其实,这两种现象是相反相成的,

没有简化,就无所谓繁化,没有繁化,也就无所谓简化。有时,字形的繁化反而给简化

创造了条件,从而又导致简化。

2、循化与讹化

所谓的循化,就是指汉字在笔画与结构上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变化的,它们始

终未曾与原有的造字原理截然脱离关系。绝大多数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尽管有笔画的增减、

形状的改易、位置的变换等方面的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原有字形与字义的不同程度的联

系。尽管有些字失去原有的形象特征,但整个字形的发展变化依然有例可循,脉络分明。

正是由于这种循化规律的作用,才得以形成并维持着汉字体系的完整系列性,使汉字形

体的演变踪迹历历可寻。

讹化是循化的一种相反现象。所谓讹化,是指字形的发展变化脱离了原来的造字意

图,发生了与造字本义不相符合的现象。它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字形变化的特殊方式,是

循化规律下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

3、分化与同化

分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字的分化,一类是偏旁的分化。

所谓字的分化,是指由同一个字(包括同一字的异体)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

的字。这主要有三种方式:

(1)通过笔画或构件的细微改变来分化。

(2)通过异体字的分工来实现分化。

(3)通过加注(或改换)意符而产生分化字。

所谓偏旁的分化,是指同一种偏旁构件在不同的字中分化成几种不同的写法。

汉字的结构类型

1、象形:象形字是构成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基础,可以称之为“根字”或“基础字”,因此,象形是我们研究汉字结构的出发点。

(1)定义:《说文》:“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分类:(从字形结构的单纯与复合的特点来看)象形字可分成“纯体象形”与“复体象形”

(3)一些常见例字——阜,禾,竹,屮,艹,隹,虫,贝,儿,尸,又,爪,肉,止,工,斤,戈,网,田2、指事——《说文》:“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2)分类:a、纯符号的指事字。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的指事字。

(3)一些常见例字:亦,本,末,寸,刃

3、会意——《说文》:“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2)分类:

a、比形会意及字例

林,森,磊,并,友,北,取,及,牧,陟,祭,解,寒,暴,戍,伐,戎,戒,

収,兵,秉,采,寇,析,则,初,冠

b、合字会意及字例

赫,劦,劣,尘,岩,歪,尖

4、形声——《说文》:“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说文》:“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例字:多—夥,舟—船

6、假借——《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例字:我,莫,离,来

一、异体字

1、定义:又叫异形字,是相对于常用的“正体”来说的。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音同、义同,

仅仅形体有所不同的字,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互换。

2、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1)结构类型不同。如:岩(会意)—岩(形声)

(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的位置不完全一样。如:唇—唇、肤—肤、村—邨

(3)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一样,但偏旁构件的配备位置不一样。如:峯—峰、

群—羣

(4)某些笔画有细微的变异。如:朶—朵

二、古今字

1、定义:是指用字代词方面的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种情况。古代汉字数量少,但

词汇数量却并不少。上古时代,许多汉字身兼多职,一个字往往顶好几个字用。到后来,

人们为了使汉字所记录的不同意义的语词能在文字形体上有所区分,便通过改换意符或

加注意符的方式造出新字,便形成了古今字的关系。

2、分类

(1)具有造字构形相承关系的古今字,又分两种:

a、加注意符,如:辟—避、取—娶。

b、改换意符,如:说—悦、赴—讣。

(2)古今字不具有造字构形的相承关系,如:身—娠、亦—腋。

古字和今字,大多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有的古字因为一字兼有多种意义,所以和它对应

的今字往往也不只一个。古今字是一种相对关系,没有古字,也无所谓今字,没有今字,也

就无所谓古字。

三、通假字

1、定义:古书中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用字

通假,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被通假字所代替的字叫本字。

用字通假的原则是同音替代,即通假字和本字必须读音相同,至少也要相近。这种

同音替代的原则是就古音来说的,不能简单地根据今天的汉字读音来衡量。

2、通假字与假借字和古今字的关系

(1)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是造字代词方面的问题,是语言中某一个词尚无文字可代表,但又难于为之造

字构形,于是从已有文字中找出一个读音与之相同的字,让它充当该词的书写符号,又

称“造字假借”。通假则纯粹是汉字使用方面的问题,是人们在书写时本有其字而不用,

却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又称为“用字通假”。假借无本字可言,通假有本

字可找。假借字形体与意义的结合是固定的,通假字的形体与意义的结合关系是临时的,

不固定的,只有在具体语句中,它才具有通假字的关系。

(2)通假字与古今字

通假字是共是现象,是指在同一时期读音相同相近的字相互代替使用的问题,古今

字是历时现象,是指汉字当初字少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化出新字的问题。古今字中,古

字和今字字义关系密切,今字代表了古字中的某一义项,而通假字则是一种临时性的同

音代替,本字字义与通假字字义没有任何联系。

3、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

(1)通假字与本字一般不能逆推互通。

(2)有些通假字可以分别代替好几个本字,也有好几个通假字可以分别代替同一个本字。

(3)还有递相通假,即甲字通乙字,乙字又可通丙字。

4、其他

为什么“本有其字”放着不用,而用音同音近的字去代替。原因有二,一是讹误,

二是趋简。不明古音通假,在读古书时就难免把通假字当作本字,望文生义,误解古人

原意。但是我们又不能滥用通假,随意破字。应持有严谨的态度。

掌握通假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充分利用注解,二是勤查工具书。__

三、古汉语词汇构成的发展趋势——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变

1、古汉语的双音节词跟现代汉语双声节词的构成相似

单纯词(一个词素)联绵词

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组成,如:姥姥、饽饽,分开无义

音译词

双音词(两个词素)合成词复合词

派生词

重叠词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组成,如:姐姐,分开有意义。

2、联绵词

(1)概念:

a、一个语素构成,不能分开讲解。

b、记录联绵词的字无意义,只记录音节,单字无意义。

c、同一联绵词可有多种书写形式,不存在通假字。马虎-妈扶,委蛇-逶迤

(2)联绵词的结构

双声、叠韵、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黾勉、窈窕、展转、狼藉

其双声叠韵是就古音而言的,不能以现代汉语读音为据。

(3)联绵词的发展趋势:因不符合汉字一字一义的大规则,连绵词现在经常见到被拆开使用并有慢慢趋于消亡的态势。如:鸳鸯,鸳梦重温;蜘蛛,蛛丝马迹;望洋,望山兴叹;

3、叠音词: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而成的叫叠音词。或称为叠字、重言词、重言形况字。也有的

称为联绵词,如符定一《连绵词词典》。

(2)叠音词的特点:

a、不能拆开使用,不能拆开解释。如:言笑晏晏(天清也)斤斤计较(明明,

察也)。现也用两两计较。

b、其作用主要描摹性状,与词的叠用有区别。如:“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

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词的叠

用如:人人,名词重叠有周遍义,表所有;采采卷耳,动词重叠表动作重复;低低桥过

低低树,形容词重叠表程度加重。

4、复合词

(1)定义:由两个词根词素构成的合成词。

(2)分类:a、复合式b、附加式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2、词义的演变:(1)基本意义的改变(2)义项的增减(3)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4)词义感情色彩的演变(5)词义系统内部的调整

1、词的本义:本义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实际上是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意义。

(2)词的本义探求方法:a、分析字形。“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据其形体可以直接考察出其本义。如:禾、本、男。

b、依据文献资料。文献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例证,可考证出本义的正确性。

2、词的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相关意义。

(2)词义引申的方式

a、链条式。如:亡:逃亡——遗失——消亡——死亡

b、辐射式。如:绝(泛指)断绝

(断丝)横渡、穿过

尽、极

(诗歌体裁)绝句

c、复合式。

(3)词义引申的规律性: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

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作同义词

1、同义词形成的原因:a、词义演变b、方言c、社会生活的特定原因

同源词: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一组音义相通的词。

分类1、同字形的同源词。如:朝、被。

2、用区别字或累增字表示的同源词。如:竟/境,景/影,益/溢。

3、用孳乳字表示的同源词。如:辰/娠/唇/震/振

4、字形完全不同的同源词。如:无/勿/毋/莫/末/未/蔑/靡/罔

一、判断句与判断词

1、判断句的结构形式

(1)……,……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今京不度,非制也。(2)……者,……也。

南冥者,天池也。

礼者,治辨之极也。

(3)……者,……。

虎者,戾虫。

夫礼者,民之纪。

(4)零形式

赵,秦之深仇。

2、判断词

(1)判断句中的修饰性副词“即、乃、皆、亦、必”不是判断动词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弟子。

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

此三人者,皆圣人也。

今天反夫差,亦天祸也。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

(2)判断词“是”的产生

此是何种也?

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熟。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龟者是天下之宝也,

(3)准判断词“为”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二、被动句

1、“于”字式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万(宋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乎”即“于”。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2、“为”字式(1)为+V 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2)为+施事+V

止,将为三军获。

(3)为+V+于+施事

身死为戮于天下。

(4)为+施事+所+V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投于河,为鱼鳖所食。(5)为+所+V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见”字式

(1)见+V

随之见伐,不量力也。

(2)见+V+于+S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被”字式

(1)被+V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被+施事+V

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

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

(3)被+施事+V+O

青亦被矢贯咽,音声嘶喝。

(4)被+(S)+所+V

晋惠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

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

三、古汉语的特殊述宾关系

1、使动用法:主语的行动致使宾语有所动作或变化

(1)不及物动词

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2)及物动词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孟子?公孙丑上》

(3)形容词

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4)名词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2、意动:主语对宾语有所认定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八十章》

使动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上》小:使动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意动

3、为动

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晏子春秋》

4、向动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四、宾语的位置

1、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君死安归?《晏子春秋》

尝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墨子?兼爱上》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汝念哉,无我殄(tiǎn)。你要小心啊,不要拒绝我。《尚书?康诰》

岂不尔思?《诗经?卫风?竹竿》

3、“是”“之”“焉”作提宾标志。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左传?隐公三年》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汝之由。《左传?襄公十四年》

4、双宾语的语序

(1)一般语序:主语+动词+间宾+直宾

吾与女璧。《左传?哀公十七年》

(2)代词“之”宾语时,无论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语序优先。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国语?越语上》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3)动词带使动意义时的特殊双宾语结构。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重要虚词

一、于、於、乎

关于于和於:

於本来是“乌”的异体字。先秦文献里“于”“於”都有,表达同一意思,一般在同一文献里不见混用。可能是方言的影响导致的区别。

1、于、於、乎是同义介词,常用以引进时地词语,说明述语的时间、地点和方位。时地都有所在、所从和所到的区别,据句义去判断。

2、凝固结构“于是”

二、以、为

以和为都是多义多用字,以介词用法为主。

1、以

(1)作介词,其作用为“介所用”“介所凭”“介所因”“介时地”。

(2)作连词,连词本身只起连接作用,其前后的关系由语义决定。

(3)“以”的词义发展脉络是:

动词(认为、用),名词(原因)→介词→连词,

(4)以故、是以、有以、无以

2、为

(1)引进人、事、物,其作用可概括为“介所助”“介所与”“介所因”。

(2)引进施事,构成“为字式”被动结构。

(3)以为

三、而、则、虽、且

1、“而”的连词用法

(1)一般用法是连接动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偶尔可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至于连接的两部分之间的各种关系,平列、选择、承接、条件、转折、修饰(限制)等,

是由句义决定的。

(2)特殊用法

连接两个体词性(名词性)结构,

连接主谓结构

2、“则”的连词用法

“则”连接两个谓述性部分或复句的两个分句。两部分的关系有:平列、选择、承

接、条件、转折(包括让步)等。

3、虽

4、且

(1)“且”的连词用法

(2)“且”的副词用法

四、如、若、然

1、连词用法

2、形容词词尾:然、尔、若、如

五、之、者、所

1、之,助词,

(1)联系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

(2)加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可能

(3)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2、者、所

者,助词,使非名词性结构名词化

所,助词,使动词性结构名词化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传统音韵学的分支

a、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古时期语音系统的。

b、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经》用韵为主要对象,结合形声字,

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c、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是分析韵书反切的语音系统的。

d、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主要对象,是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2)反切的原理和方法

反切是古人为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即用两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音。如顿,都困切;

礼,卢启切。“上字定声,下字定韵。”前面的为反切上字。注被切字的声,后面的为反

切下字,注被切字的韵、调。

反切法和四声说,是为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两块基石。

《广韵》的声调

《广韵》平、上、去、入四声与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对应规律:

1、平分阴阳

条件:按声母清浊分化古清声母——今阴平

古浊声母——今阳平

2、浊上变去,“浊上”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字。

3、入派四声

条件:按声母清浊分化:古全浊声母——今阳平

古次浊声母——今去声

古清声母没有规律

平仄:指声调而言,而且指古音声调。有声调是汉语的特点,它使汉语抑扬顿挫,铿

锵和谐。诗人在长期朗读或演唱的实践中,发现有一类声调可以任意延长,古人称为“平

声”(包括今天的阴平、阳平),有一类声调不能任意延长,古人称之为“仄声”,仄声包

括上声、去声、入声三类。

平仄搭配的原则

1、“对”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对,而不能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一联之中因声调雷同而平淡无变化,一联之中,声调有了变化,在朗读和演唱时,自然就会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2、“黏”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和上一联对句的平仄(主要看第二个字)必须相同,即“黏”在一起。(这样做可以避免上下联之间的平仄雷同,可以使平仄多样化)

3、凡不含“对”的称“失对”;不合“黏”的称“失黏”。

4、“三平调”句末不能三个平声相连,近体诗绝不允许。

《古代汉语》指导与练习

第一章文字

一、本章知识精要:

1、了解汉字的产生

2、掌握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

3、从“六书”角度全面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特点

4、辨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几组概念

二、多选题

1、以下各组字为异体字的是…………………………()()()()

①喻/谕②迹/迹③逼/偪④见/现

2、以下各组字为通假字的是…………………………()()()()

①归/馈②贾/价③自/鼻④离/罹

3、以下各组字为古今字的是…………………………()()()()

①责/债②辟/避③辟/薜④莫/暮

4、以下文字材料属于古文字阶段的是…………()()()()

①石鼓文②金文③齐国刀币文字④长沙仰天湖战国楚简

三、填空题

1、()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正字收字9353个,收字

以小篆为主,还收有少量的()。

2、殷商文字包括()和()。

3、从考古发现的原始汉字资料来看,汉字产生有两个途径()和()。

4、战国时期东土国家使用的文字我们称为(),而从春秋到战国初期的秦国

所使用的文字是()。

5、“奔”字,本作从“夭”从三“止”会意,后变为从“大”从“卉”,这是字形变化

中的()。而与之相反,字形的()是一种总趋势,是主流。

四、思考题

1、什么叫“隶变”?请简述隶变的利弊。

2、什么是用字通假?用字通假与造字假借有什么不同?

3、什么是“四体二用”说?如何评价“六书”?

4、举例说明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关系。

五、标点

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又曰君子

处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缴幸佞幸之徒闳籍孺之辈无德薄才以色

称媚不宜爱而受宠不当亲而得附非道理之宜故太史公为之作传

邪人反道而受恩宠与此同科故合其名谓之佞幸无德受恩无过遇

祸同一实也

六、翻译

魏文候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刍:柴草),文候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

“臣爱其毛。”文候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明年,东阳上计(注:“计”指

赋税帐册),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候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2

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众,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六、拓展运用题

1、请到名胜古迹等处实地收集一份小篆文献,并利用工具书尽力将之读通。

2、请选择《说文解字》中的某一个部首精读,结合《汉语大字典》的所收录该部的字

撰写小论文。

第二章词汇

一、本章知识精要

1、了解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

2、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即古汉语的构词法。

3、掌握古汉语词义变化的规律。

4、掌握词的本义及本义的探求方法。

二、多选题

1、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的是词的本义的是……()()()()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南有乔木,不可休.思。④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2、以下各句中加线的词使用的不是词的本义的是……()()()()

①周道如砥,其直如矢。②我生之后,逢此百凶。

③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④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3、词的多义性的原因之一在于词有……………………()()()()

①本义②引申义③假借义④同源义

4、词义演变的方式有……………………………………()()()()

①义项增减②词义扩大③词义缩小④词义色彩的变化

三、填空题

1、古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中,()和()是单纯词。

2、前人使用术语辨析同义词,()是指同义词同中有异,强调其异的一面;

()是着眼于同义词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差别。

3、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

素只是作为陪衬的复合词叫()。

4、字形的发展变化脱离了原来的造字意图,发生了与造字本义不相符合的现象称

之为()。

四、思考题

1、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规律。

2、试简单阐明同源词和同义词的区别。

3、试说明叠音词和叠词的联系和区别。

五、标点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

于所忽之_____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

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六、翻译

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

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

3

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抟黍:小米饭团)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知所宝者至矣。”

七、拓展运用题

选择《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精读几个词条,理清其词义网

络和词义引申关系,写成小论文。

第三章语法

一、本章知识精要

1、了解古今语法的继承性和差异。

2、判断句的构成方式、被动句的类型、宾语前置、使动、意动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理

解和掌握。

3、掌握古汉语的称代系统。

4、掌握古汉语常用的主要虚词。

二、选择合适的虚词

1、公语之故,()告之悔。………………………………………………………()

①且②既③及④则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①盖②亦③然④则

3、师道之不传也久(),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①乎②也③哉④矣

4、夫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①乎②尔③者④欤

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非人事哉。………………………………………()

①盖②则③岂④况

6、贾生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①而②则③且④其

7、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王何有?………………………………………()

①乎②盖③夫④于

8、年饥,用不足,()之何?……………………………………………………()

①岂②无③如④安

9、日月逝矣,岁()我与。……………………………………………………()

①非②勿③不④其

10、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之有也?………………………………………()

①不②无③非④未

三、思考题

1、举例说明使动、意动、为动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异同。

2、举例说明助词“之”“者”“所”的用法。

3、试说明古汉语语气词的系统性。

4、试说明古汉语称代系统的复杂性。

四、标点

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罚

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公曰善于是令国曰欲进善言谒者不通

罪当死

第1页共6页

4

五、翻译

晋文公将罚邺,赵衰言所以胜邺,文公用之而胜邺,将赏赵衰,赵衰曰:“君将赏

其末乎?赏其本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郄虎。”公召郄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遂胜,将赏之,曰:盖闻之子。子当赏。”郄虎对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辞。”郄虎不敢固辞,乃受赏。

六、拓展运用题

1、收集尽可能多的古汉语虚词“其”的用例,阐释“其”的主要语法功能。

2、试依据本章所学内容,阐述语法规则和例外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音韵

一、本章知识精要

1、了解古今汉语语音的不同,树立古音的观念。

2、掌握36字母、反切、韵部、摄、四声等音韵学基本概念。

3、全面掌握近体诗的格律。

4、了解上古音的系统和功用,掌握古音通假的条件。

二、填空

1、《广韵》的作者是()、陈彭年,《中原音韵》的作者是()。

2、南北朝的诗人()发现了四声,传说()发明了反切。

3、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入声具有(),以和其他三声相区别。

4、宋代编修的《广韵》反映的是()时代的语音系统。

6、本教材采用王力上古音()部系统。

7、汝移切折合成普通话的读音为()。

三、选择题

1、以下在36字母中属于唇音的是……………………()()()()()。

①帮②知③喻④影⑤见

2、对《诗经》古韵分部作出贡献的清代学者有…………………()()()()。

①顾炎武②江永③段玉裁④王力

3、古人依据韵尾的不同把韵母分成……………………………()()()()。

①阴声韵②阳声韵③入声韵④开尾韵

4、关于上古声母的论断有……………………………………()()()()。

①古无舌上音②古无轻唇音③娘日归泥④喻四归定

四、思考题

1、音韵学中的字母和汉语拼音的声母有何区别。

2、古人作诗押韵的韵部和汉语拼音的韵母有何区别。

3、古汉语的四声和现代北京话的四声有何区别。

4、古音通假应该遵守什么样的音韵原则。

五、标点

魏文侯问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

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

其所以亡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六、翻译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

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颠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

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5

七、拓展运用题

1、试用音韵学的知识解释本人方言中和普通话不同的语音现象。

2、试运用音韵学知识阐释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第四章训诂

一、本章知识精要

1、训诂的定义

2、三种训诂方法的内涵和实例。

3、训诂术语的内涵。

4、掌握有重要影响的训诂着作和作者。

二、填空

1、我国第一部分类词典是(),汉代集声训之大成的着作是()。

2、辞(词)是专门用以诠释()的训诂术语,()是用来校勘古

代文献中错字、误字的术语。

3、之为言是()术语。

4、汉代三本重要的训诂着作是()()()。

三、选择

1、形训诠释的是……………………………………………()()()()。

①本义②引申义③假借义④单音节词

2、用以辨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有…………………………()()()()。

①统言、析言②对文、散文③浑言、析言④同文、异文

3、特别标明注音的训诂体裁有……………………………()()()()。

①释文②音训③音④音义

4、古书注释词义的方式有…………………………………()()()()。

①直训②声训③义界④串讲中释词

四、思考题

1、训诂包括那些内容,请举例说明。

2、训诂的功用有那些,请举例说明。

3、举例说明什么是因声求义。

4、试举例说明以形索义的功用与局限。

五、标点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

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以

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

贬之也段失弟子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于郑伯甚

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

中而杀之云耳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

亲之道也

六、翻译

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吏,无不

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

至此。”由宋君观之,人主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亡而能悟,卒

得返国云。__

古代汉语(一)考核试题

A卷

一、填空题

1、许慎所着()是我国文字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

2、“甲骨文四大家”是郭沫若、王国维、董作宾、()。

3、关于汉字的起源,我国流传着三种影响较大的说法,其中()说影响最大。

4、《说文》“六书”在清代被理解为“四体二用”,其中“四体”是指()。

5、清代是研究《说文》的鼎盛时期,其中()写的《说文解字注》影响最大。

6、“布“字是形声字,它的声旁是()。

7见贤思齐焉,()。

8、“贼“字是形声字,它的形旁是(),声旁是()。

9、卜辞一般由前辞、()、占辞、验辞构成。

10、关于大篆,有两个着名材料,一是《史籀篇》,一是()。

二、写出下列字的小篆形体

1、西()

2、牛()

3、象()

4、只()

5、虎()

6、步()

7、牧()

8、千()

9、鸣()10、马()

三、指出下列各字在“六书”中的类别

1、采()

2、本()

3、杲()

4、孟()

5、向()

6、瓜()

7、厷()

8、即()

9、休()10、武()

四、简答题

1、许慎给六书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各是什么?

2、如何辨别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请举例说明。

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并写出相对的字(每空1分,共10分)

1、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

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1

3、民罢于淫乐。…………………………………………………()

4、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

5、求善贾而沽诸?………………………………………………()

6、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7、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8、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9、俛啄蚊虻而食之。……………………………………………()

10、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

六、词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师退,次于召陵。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次:亟:

3、各惩其忿,以相宥也。

4、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惩:毙:

5、收而场功,偫而畚梮。

6、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

而:展:

7、德音莫违,及尔同死。8、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

及:吾子:

9、见棠姜而美之。10、襄王闻之,颜色变作。

美:颜色:

七、标点翻译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将下面的古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2、将下面的古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古代汉语(一)A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说文解字;

2、罗振玉;

3、仓颉造字;

4、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5、段玉裁;

6、父;

7、见不贤而内自省也;8、戈则(则);9、命辞;10、石鼓文

二、写出下列字的小篆形体

答案略

三、指出下列各字在“六书”中的类别

1、采(会意)

2、本(指事)

3、杲(会意)

4、孟(形声)

5、向(象形)

6、瓜(象形)

7、厷(指事)

8、即(会意)

9、休(会意)10、武(会意)

五、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并写出相对的字

1、雠—仇;2阙—掘;3、罢—疲;4、离—罹;5、贾—价;

6、时—伺;

7、已—矣;

8、中—冲;

9、俛—俯10、以—有

六、词语解释

1、次:驻扎;

2、亟:屡次;3惩:止;4、毙,跌倒;

5、而:你们

6、展,察看;

7、及:与;

8、吾子:您;二人

9、美:以……为美10、颜色:脸色

古代汉语(一)考核试题

B卷

一、填空。

1、()是现存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2、关于大篆有两个着名的材料:()和()。

3、()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

4、战国文字分()和()。

5、用字通假和“六书”假借的共同之处是()。

6、()称为联绵词。

7、词的本义是指()。

8、字形的发展变化脱离了原来的造字意图,发生了与造字本义不相符合的现象称之为()。

二、写出下列汉字的小篆。

泉自牙羊皿

齐舟壶欠斤

三、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哪一种。

泰行及交豆

祭州高星本

四、对下列合体字进行结构分析。

理徒除逐罟

旗徽戚烈疆

五、简答。

1、什么是“四体二用”说?如何评价“六书”?

2、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与通假字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3、根据下列句子,请用图表标出“习”这个词的词义引申方式。

①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②《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礼记·月令》“鹰乃学习。”④《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⑤《韩非子·五蠹》“莫如修仁义而习文学。”

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

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3、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

4、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

1

5、燕兵独追北.。

6、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7、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8、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9、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10、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11、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13、多行不义,必自毙.,子故待之。

1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5、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七、标点和翻译文言文。

1、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

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

2、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左传》

古代汉语(一)B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填空。

1、(殷墟甲骨文)是现存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2、关于大篆有两个着名的材料:(《史籀篇》)和(石鼓文)。

3、(从篆文变成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

4、战国文字分(六国古文)和(秦系文字)。

5、用字通假和“六书”假借的共同之处是(同音替代)。

6、(由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解的双音节单纯词)称为联绵词。

7、词的本义是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献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意义)。

8、字形的发展变化脱离了原来的造字意图,发生了与造字本义不相符合的现象称

之为(讹化)。

二、写出下列汉字的小篆。

三、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哪一种。

泰:形声字;行:象形字;及:会意字;交:指事字;豆:象形字;

祭:会意字;州:象形字;高:指事字;星:形声字;本:指事字

四、对下列汉字进行结构分析。

理:从玉,里声;徒:从辵,土声;除:从阜,余声;逐:从辵从豕;罟:从网,古声;旗:从_,其声;徽:从糸,微声;戚:从钺,尗声;烈:从火,列声;疆:从土,强声

五、简答。

1、什么是“四体二用”说?如何评价“六书”?

清代,戴震提出“四体二用”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这是对“六书”说的宝贵贡献。

六书是汉代人对文字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基本上概括了汉字造字结构状况。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由于时代的限制,六书说还不完善。

2、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与通假字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按时代来划分。

古字和今字有时代先后之别,通假字与本字没有时代区别,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字。古字和今字在意义上有联系,它们总有一个义项是相同的。而通假字与本

字在意义上没有联系,它们没有共同意义。

3、根据下列句子,请用图表标出“习”这个词的词义引申方式。

①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②《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礼记·月令》“鹰乃学习。”④《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⑤《韩非子·五蠹》“莫如修仁义而习文学。”

习:鸟反复练习飞翔—→练习—→熟习—→通晓—→习惯

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表.:标志。

2、封.:边界。

3、货.:财物。

4、睡.:打瞌睡。

5、北.:败退的军队。

6、绥.:安抚。

7、木.:树。8、德.:感激。

9、币.:礼物。10、鄙.:边邑。

11、秋.:年。12、归.:通“馈”,赠送。

13、毙.:跌倒或失败。14、英.:草开花。

15、蚤.:通“早”

古代汉语(二)考核试题

A卷

一、填空

1句子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2在各种语言要素中()的稳定性最强。

3我们把副词归于实词是因为()。

4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语法理论着作()的作者是()。

5“诸”作指示代词,用在句尾“子闻诸?”是()的合音,用在句中动词后“遇诸途”是()的合音。

6助词“所”后面的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

7参差荇菜,左右芼之。(),钟鼓乐之。

8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9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10肃肃兔苴,施于中逵。(),公侯好仇。

11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

12维鹊有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13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

14被之僮僮,()。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15摽有梅,()。求我庶士,()

二、指出下列句中前置的宾语,分析前置的语法条件,并翻译各句为现代汉语。

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2、吾道一以贯之。

3、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

4、岂不尔思?

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恶圬也,于予与何诛?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虚词“以”“为”“而”“则”“虽“”且“如”的词性和用法,并翻译各句为现代汉语。

1、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2、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1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4、任重而道远。

5、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6、虽众,无所用之。

7、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8、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9、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1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这些词。

1、公请自刃于庙,崔子又不听。

2、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

3、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4、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5、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6、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7、禹无百人之众,而王诸侯。

8、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9、项梁涉淮而西。

10、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并翻译各句为现代汉语。

1、射之,豕人.立而啼。

2、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熟。

3、身死为.戮于天下。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魏王遗荆王美人..。

六、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指出其中的修辞用法。

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2、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3、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4、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5、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7、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

8、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10、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七、标点并翻译。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古代汉语(二)A卷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VIP专享]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漢語 文字(上): 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 结绳、契刻、八卦等都是帮助和提示人们记忆的工具,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都不是文字,和文字的产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图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时,才可以成为文字:(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3)有些抽象的意思,语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画出来,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 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 汉字是辅助交际工具,它使汉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 字体是指整个文字系统的书写样式。它与字的结构方式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比较稳固的,但字体却可以变化。 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 字体要求便于书写和识别,所以汉字字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复到简洁的。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字体出现,旧字体被淘汰,中间有一个交替的过程。 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一)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 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会意字为主,也有形声和假借。所代表的词汇较多,词类也较齐全。 2.笔画纤细,曲线较少。 3.许多字还没有统一的形体。 (二)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 1.笔画粗肥圆浑,形体比较匀称。 2.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有的字笔画上有所改变。 3.内容丰富。 (三)篆文 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西周晚期到秦统一之前通行的文字属大篆。大篆的特点: 1.形体与金文接近,但笔画整齐。 2.列国字型各有特色。 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小篆的特点: 1.形体比大篆简单,结构比金文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矩。 2.是一套完整而稳定的汉字系统。 (四)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 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相对于篆书的特点:

古代汉语新知识点

名词解释 傳: 箋: 疏: 正义:又叫“疏”,(1分)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1分) 讀為: 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曰、为、谓之 谓 貌、之貌 犹 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 读若、读如 章句:古注的一種。这种注释不仅对字词进行解释,同时指出章旨和句意。 五音 古無輕唇音:钱大昕关于上古声母的结论之一,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在上古读成重唇音,轻唇音在上古不存在。 並提:修辞方式,将两句合为一句,使相同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之言:声训术语。 陽聲韻: 陰聲韻 破讀: 三十六字母 十三經: 失粘 三平調:丁種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則為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如果用了平聲,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這叫做“三平調”,是近體詩絕對不允許的。 平水韵 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聯中對句和出句的平仄應當相對(尤其是雙數字及句尾)。 孤平:乙種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為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句式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韻腳字是平聲以外只有一個字是平聲這叫做“犯孤平”。 拗 救 借对 流水对 联

二、选择题: 下面各小题之下,都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之言 B、谓之 C、犹 D、读若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为 C、曰 D、之言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之 B、貌 C、之貌 D、为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言 C、读曰 D、犹 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怀王。”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D、为 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饥,菜不熟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如 C、犹 D、曰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读曰 B、读如 C、犹 D、之言 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崖也。”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读曰 D、犹 5.“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其八)所用的修辭方式是() a. 委婉 b. 誇飾 c. 並提 d. 倒置 e.起興 6.下列劃線的詞中,不屬於借代这一修辭方式的是() a. 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資治通鋻?漢紀》 b.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c. 至於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d.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諸葛亮《前出師表》 e.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詩經?豳風?東山》 7.下列字母屬於全濁音的有() a. 並 b. 奉 c. 定 d. 從 e.见 8.下列注疏中不正確的列項是() a.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 b. 《儀禮注疏》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c. 《禮記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d. 《春秋左傳正義》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e. 《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 5.d 6.a、e 7.a、b、c、d 8.c 三、填空:(15分)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 新疆师范大学 文 学 院

第七单元 (1) (一)文选 (1) 7.1道可道 (1) 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 7.3三十辐共一毂 (2) 7.4曲则全 (3) 7.5小国寡民 (3) 7.6胠(qū)箧(qiè) (5) 7.7秋水 (10) 7.8鲁少儒 (14) 7.9 惠子相(xiàng)梁 (15) 7.10 运斤成风 (16) (二)通论 (17) 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 第二节中古音 (20) 第三节上古音 (23) 第八单元 (25) (一)文选 (25) 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 8.2 许行 (26) 8.3 荣辱 (30) (二)通论: (33) 第一节诗词格律 (33) 第二节对联 (36) 第三节词律 (37) 第九单元 (45) (一)文选 (45) 9.1更法 (45) 9.2五蠹 (46) (二)通论:训诂 (53) 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 二.古注的作用 (54) 三古注的类型 (54) 四、古注的术语 (55) 五.古书的体例 (55) 第十单元 (56) (一)文选 (56) 10.1谏逐客书 (56) 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 10.3报任安书 (59) (二)通论 (65) 古书的标点 (65) 第十一单元 (66)

(一)文选 (66) 11.1黄帝 (66) 11.2垓下之战 (67) 11.3仲尼弟子列傳 (69) (二)通论 (73) 修辞 (73) 第十二单元 (75) (一)文选 (75) 12.1答客难 (75) 12.2情采 (78) (二)通论:古代的文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代天祥自序其诗”。(2)用 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 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 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 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 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 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 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代天祥号代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 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代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代忠公,王安 石为王代公,范仲淹为范代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 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代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 丑则是一种“恶谥”。

我国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与考核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及考核知识点说明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字形分析题等。以下各小题是示例性的,因此小题总分与该大题的分数不合。 一、填空(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汉字学萌芽于()时期,创立于()时期。 2.“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 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一词指称()。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 么影响? ……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分析到小类,每字1分,共10分) 朱,伐,睹……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阿房宫,天姥山,阳夏 ……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每小题3分,

共15分) 1.都广之国,番禺之埜。(梁江淹《空青赋》) 2.脣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 (二)写出句中加黑字形所对应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并说明在句中的字义。(每字3分,共15分): 1.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一、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先秦;东汉。 2.文字学。 二、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知识分享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1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2、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13、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14、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五言诗的最早作品。 15、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诗。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

————————————————————————————————作者: ————————————————————————————————日期: ?

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从时代看: 汉代:毛传;孔安国注《尚书》;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王逸《楚辞注》魏晋南北朝: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三国时韦昭《国语》;刘宋裴駰《史记集解》;郭璞《尔雅注》。 唐代:孔颖达注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注》,颜师古注《汉书集注》。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音张守节《史记正义》 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清代:乾嘉学派:《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父子;注释广,质量高。 从作品看: 诗经:毛诗郑笺孔疏诗集传 (今)程俊英《诗经注析》 论语:何晏集解皇侃义疏刘宝楠正义(今)论语集释论语译注 左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今)左传译注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汉书:颜师古注 李白:王琦注 杜甫: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十三经注疏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 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 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仪礼 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 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孝经尔雅 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二、古注的类型 诂、训:解释字词。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传述的意思。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孔传。“春秋三传”与一般的注释有所不同。 笺: 意为“笺识”,补充、订正。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和补充。后来所谓“笺注”“笺证”只是注解的意思。 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不称“传”而称注。还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就包括毛传、郑笺。 疏:是相对于“注”而言。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如《诗经》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郭象注,成玄英疏。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古代汉语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 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 最早见于《玉篇。五音声论》。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 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 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 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 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 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11、扇面对:(隔句对) 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偶,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偶。这种对偶格式在骈文体中很常见,受骈文体这种格式的影响,近体诗中有时也可见到。 12、对偶: 就是两个平行的句子,它们的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两句中相应的位置上的词的性质也是相同或相近的。

文言文考点知识整理大全

. . word. .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 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良心出品必属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 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 1 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 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 秦以前的古文字: 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 秦以后的今文字: 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楷” 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④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

(精选)古代汉语常考知识点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 (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 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 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 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 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 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 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 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教资考试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一词多义

教资考试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一词多义 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外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拿东西给人或动物吃,读sì,喂。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④通“蚀”,亏损。《易·丰》:“月盈则食。”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通假义。 (一)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 词的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把这“最初意义”叫做本义,这时词的本义就是字的本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食”的②③义项。 词的通假义是由于通假而产生的意义。如上文中“食”的④义项。 (二)词义的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隐身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④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s://www.sodocs.net/doc/6b15240710.html,/html/jiaoshi/yueduzilia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