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Textbook Chapter 1 (undergraduate-level)-Introduc

Textbook Chapter 1 (undergraduate-level)-Introduc

Textbook Chapter 1 (undergraduate-level)-Introduc
Textbook Chapter 1 (undergraduate-level)-Introduc

第一章 财务分析导论

?导入案例:股神巴菲特 ?第1章财务分析概论 ?第2章财务分析的信息基础 ?第3章偿债能力分析 ?第4章盈利能力分析 ?第5章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第6章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7章企业财务综合分析 ?第8章风险信用分析与财务预警分析 ?第1章财务分析概论 ? 1.1 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 1.2 财务分析的主体与目的 ? 1.3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与程序 ? 1.4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 ? 1.1 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最早的财务分析开始于银行家 一般认为财务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为银行服务的信用分析?资本市场形成后,公司筹资范围扩大,财务分析发展到投资领域。 为股权投资者服务:受托责任分析盈利能力分析 ?随着公司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公司经营者也逐步认识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财务分析延伸至企业内部。 为公司经理决策服务的内部分析 ?现代财务分析领域的扩展 资本市场、企业重组、绩效评价、企业评估等 ?思考:企业并购,不进行财务分析行不行? ?2010年上半年,国内市场上发生了这样一个并购案:上市公司A收购非上市公司B的股权。B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净资产总额1.2亿元,2009年度的净利润为0.3亿元。A公司聘请的资产评估师对B公司评估的结果是:成本法评估的净资产价值为1.6亿元,收益法评估的净资产价值为3亿元。而最终双方股东确定的B公司的净资产价值为3.6亿元。 ?在这个案例中,出现了几个与财务报表、企业价值评估等有关的术语,如净资产、净利润、成本法、收益法等。 ? 1.2 财务分析的主体与目的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Water B. Meigs认为,财务分析的本质在于搜集与 决策有关的各种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技术。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Leopold A. Bernstein 认为,财务分析是一种判断的 过程,旨在评估企业现在或过去的财务状及经营成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未来的状况及经营业绩进行最佳预测。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洪国赐认为,财务分析以审慎选择财务信息为起点, 作为探讨的根据;以分析信息为重心,以揭示其相关性;以研究信息的相关性为手段,以评核其结果。 ?引导案例: ?国内某著名旅游公司计划增加几项新的娱乐设施,包括购建垂直过山车道、 U形滑板、四维影院、峡谷漂流设施、露天游泳池以及改进现有基础设施

Chapter1会计概论答案

第一章会计透视:会计信息及其使用者▓复习思考题 1.概述会计的性质。 会计是按照会计规范确认、计量、记录一个组织的经济活动,运用特定程序处理加工经济信息,并将处理结果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系统,是组织和总结经济活动信息的主要工具。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处理的各个环节的加工的对象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信息,包含三个层次: 其一,以货币化指标体现的财务信息,它是从动态、静态两个角度,对特定主体经济资源的数量(资产)、归属(负债、所有者权益)、运用效果(收益分配)、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财务状况变动及其结果)进行描述; 其二,非货币化的和非数量化的说明性信息,它们不仅仅是对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财务指标的基本说明,而且还包含了大量的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道德、法律等环境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正确判断主体的经营能力、发展前景,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三,其他用于主体内部管理的信息,这些信息常常由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主要包括了短期(长期)决策信息、预算信息、责任中心要求及履行情况等情况,虽然与外部性较强的财务会计信息相比,它们更容易为人们所忽略,但在经济管理和财务信息质量控制方面,它们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过,在当前的会计报告模式中,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主要是前两个层次上的信息。 2.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否为债权人的主要考虑因素? 债权人关心那些影响自己的债权能否得到按期偿还的因素。他们会对公司的获利能力及清偿能力感兴趣。债权人会从获利能力去衡量未来的现金流量,由于企业的获利能力与现金流量并不一定同步产生,所以对短期债权人来说,企业的获利能力不能成为债权人的主要考虑因素,但对相对长期的债权人来说获利能力应该是值得更加关注的因素。 3.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用以满足不同使用群体的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使用者都能得到相同的满足的。在实践中,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诸如股东、供应商、银行等是如何获得有关公司的财务信息的?若要同时满足不同类别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有什么困难? 首先,股东是公司法定的所有者,法律上财务报表是为其制作的。法律规定,公司必须定期编制并发布财务报表,为其股东公布财务信息,我国《公司法》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 其次,供应商与公司是商业伙伴关系,不提供商业信用的供应商,由于是钱货两讫,可通过报媒和网络了解公司公开财务的财务信息,如果供应商对公司提供商业信用,供应商可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财务信息,但对这些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需要有一定的分析。

第一章总则概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规范本系统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形成高效廉洁、团结协作的会计群体,促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根据《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以及有关地方性财政法规,结合本局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技工学校参照执行。 第三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第四条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全面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积极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并依据制度对本单位的一切收支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第五条本单位财务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具体对本局和直属事业单位的一切财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任何单位、部门均不得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账。

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一切财务经济活动负领导责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二章财务机构设立及会计岗位职责的划分 第七条本局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财务中心),为单位唯一财务机构,在局长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各项财务会计工作。财务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内设经费和基金两个核算组,每个核算组分别配备一名副主任,负责本核算组的日常业务工作,另设总账会计、辅助会计、出纳会计岗位。会计岗位实行定期轮换。 第八条经费核算组岗位职责 经费核算组负责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行政事业经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一、出纳会计岗位职责 1、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根据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在规定范围内办理现金支付、公务卡结报、转账结算等业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坐支。妥善保管现金和有价证券,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不得将公款擅自借与他人和挪作他用,不得白条抵库。 2、严格按手续制度办事,做到收支有据,原始凭证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有用途说明。对不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08英本1 杨慧颖 NO.35 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 严复 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鲁迅 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 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中国翻译简史

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 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 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 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这种 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 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 2翻译全凭口授 3大多才有直译法 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 古代佛经翻译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 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总结 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 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主张直译,

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 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 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约在今山西朔城区)人。出生于代州(约代县) 主张直译与意译、音译的结合,著有《三法度序》 真谛(449-569)梁陈时代人,翻译《摄大乘论》 古代佛经翻译(唐朝——全盛期) 古代佛经翻译(续)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近代翻译

中国翻译史1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s: 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2.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中国翻译史的大致分期 1.由汉代到唐宋的上千年的佛经翻译【支谦、道安、鸠摩罗什、昙无谶、法显、谢灵运、真谛、彦琮、慧远、玄奘、不空】 2.明清交替之际的科技翻译【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熊三拔、李之藻等】 3.清末民初的文学和科技翻译【李善兰、华蘅芳、傅兰雅、林纾、严复、梁启超等】 4. 民国时期的翻译【赵元任、朱生豪、林语堂】 5.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傅雷、钱钟书、杨绛】 Lecture 1 佛经翻译 I.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 《册府元龟·外臣部·鞮(di)译》记载,周时有越裳国“以三相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礼记·王制》 翻译的不同称呼:“象寄”、“象胥”、“鞮译”“舌人” 寄send; entrust; rely on 象be like; resemble; image 译translate; interpret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 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 秦汉时期对“翻译官”的种种称谓: “行人”、“典客”、“大行令”、“大鸿胪”、“典乐”、“译官令”、“译官丞”等。 到汉朝,我国主要的外事活动是对北方的匈奴用兵,故翻译活动逐渐用“译”来统称了。 II.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公元前六至五世纪 创立地点:古印度 佛教流传:公元65年之前传入中国 我国的佛经翻译

中国翻译史

《英汉翻译教程》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马建忠在他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中发挥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可以说是试图说明翻译标准的一个开端。他的善译标准包括了三大要求:第一、译者首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这些要求是很有道理的,因他本人后来没搞翻译,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反被后人忽略了。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

保险学概论第一章课后答案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 思考练习 一、术语解释 风险——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 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原因和条件。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的或间接的原因。 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又称风险事件,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也就是说,风险事故是损失的媒介,是造成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原因。 损失——在风险管理中,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纯粹风险——纯粹风险是指那些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 投机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那些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 静态风险——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作用,或者由于人们的错误或失当行为而招致的风险。 动态风险——动态风险是指以社会经济的变动为直接原因的风险,通常由人们欲望的变化、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以及产业组织的变化等所引起。 责任风险——责任风险是指由于社会个体(经济单位)的侵权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依照法律负有经济赔偿责任,以及无法履行合同致使对方受损而应负的合同责任,所形成的风险。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在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违法行为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可保风险——可保风险是指可被保险人接受的风险,或可以向保险人转移的风险。 保险——保险是集合具有同类风险的众多单位或个人,以合理计算分担金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成员因约定风险事故所致经济损失或由此而引起的经济需要进行补偿或给付的行为。 自愿保险——自愿保险是指投保人和保险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保险合同而建立保险关系的保险。 强制保险——强制保险又称法定保险,是指国家对一定的对象以法律、法令或条例规定其必须投保的一种保险。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行为。 二、思考题 1.什么是风险?风险有哪些特征? 答: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不确定性、可测性和可变性的特征。 2.简述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中国翻译历史概况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中国翻译历史概况 以佛经翻译为主的古代翻译 在我国,"翻译"作为一个词出现,是在南朝的梁慧皎《高僧传》中:"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但是翻译的工作开始得比这个时间早得多.早在周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翻译的官职.《周礼》中称当时的翻译官为象胥("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礼记》则对负责东南西北四方的翻译人员给予了不同的称呼:"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北方日译." 东汉以前,我国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各民族为沟通交流所需要的口译.佛教传人中国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书面翻译.这种佛经的翻译肇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唐代臻于极盛,至宋代逐渐式微,入元代已近尾声.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翻译家,如东晋时期的释道安,唐代的玄奘等.他们不但有大量的翻译实践,还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的见解.比如释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五失本"是指有五种情况可以允许译文不同于原文,"三不易"指翻译工作中的三种难事:难得恰当,难得契合,难得正确."五失本"与"三不易''从理论上解决了"质"与"文"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表达原著的内容和义旨,又要力求译文简洁易懂.开创佛典意译新风的是鸠摩罗什(344—413).他主张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实出华".后人称道他的译品"善披文意,妙显径心,会达言方,风骨流便".到了唐代,佛典的翻译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玄奘不但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而且还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诸如增补,省略,变位,分合,替代等一些在现代翻译教科书中常讲常练的翻译技巧,在玄奘的译经中已经运用得存乎一心,十分熟稔了. 中国近代的翻译 中国近现代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清末.1894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善译"的标准,要求译者对原作"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能"心悟禅解,振笔而书".简言之,译者在翻译时应做到内容与风格的高度统一.此后不久,严复在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的翻译标准,也就是"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的翻译活动和理论建树后来成为这一时期的翻译成就的代表. 翻译的标准 我国学者所创立的本土翻译标准 如前所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翻译标准的提出者是严复.严复,初名宗光,字又陵,号几道.1853年生于福建侯官.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攻船舶驾驶专业.1871年毕业,做军舰驾驶工作.1876年被派往英国留学,1879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同年归国并执教于母校.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纳21年病逝于故里.从1898到1911年13年间是他译介生涯的鼎盛时期.严复译介的作品多系西方资产阶级著名思想家的代表作;内容涉及进化论,哲学,社会政治学,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等领域.他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本是他本人关于翻译的感慨,但也自然而然成了一种翻译标准.这个标准今天虽然遇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严复之后,又有许多文学家,翻译家提出自己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人. 伟大作家鲁迅作为一位翻译实践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题未定"草》1935) 著名翻译家傅雷根据自己的文学翻译实践,在1951年提出翻译"神似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高老头·重译本序》) 我国通学大儒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比傅雷更进一步,他的标准(毋宁说是方法)是一个"化"字.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

第一章 保险概论

第一章保险概论 第一节保险的要素与特征 一、保险的含义 保险作为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其含义。 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财务安排。投保人交纳保险费购买保险,实际上是将其面临的不确定的大额损失转变为确定性的小额支出,将未来大额的或持续的支出转变成目前的固定性的支出。通过保险,提髙了投保人的资金效益,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财务安排。人寿保险中,保险作为一种财务安排的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人寿保险还具有储蓄和投资的作用,具有理财的特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险公司属于金融中介机构,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在法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签订合同,承担各自的义务,享受各自的权利。《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规定:“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冋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从风险管理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力法,或风险转移的一种机制。通过保险,将众多的单位和个人结合起来,变个体对付风险为大家共同对付风险,从而提高对风险损失的承受能力。保险的作用在于集散风险、分摊损失。 二、保险的要素 保险的要素是指进行保险经济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现代商业保险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可保风险的存在 可保风险也称可保危险或保险危险,是指符合保险人承保条件的特定风险。理想的可保风险应具备六个基本条件: 1.风险应当是纯粹风险。纯粹风险是一种只有损失机会,没有获利可能的风险。具体地说,风险事故发生以后,保险关系双方亊人面临的只有损失机会,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 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 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 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 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 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公元1894年在他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中发表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包括三大要求:第一,以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一统;第二,龙庆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 四、民国时期的翻译事业的繁荣: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 一则当然其义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并提出了通行的翻译标准:忠实于通顺(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瞿秋白论证翻译是可以做到又信又顺的。林语堂提出了?忠实的标准,通顺的标准,美的标准?。傅雷的?重形似而不重神似?的标准。钱钟书提出的?精神姿致依然故我?和?化境?之说。哲学家艾思奇则总结说,?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根本的东西,‘达’和‘雅’的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于本质一样,是分不开的然而是第二义的存在。 五、第五次翻译高潮:无论在翻译的规模和译作的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第二节西方翻译简史:古代翻译活动、近代翻译活动、当代翻译活动 一、古代翻译活动: 西方翻译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当时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作品已经问世:七十二位犹太学者在自己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后人所称的《七十子希腊文本》;

《保险财务会计》第一章 保险公司会计理论课后练习

《保险财务会计》 第一章保险公司会计理论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共7 题 1、保险会计的基本特征是()。 A . 风险计量 B . 实物计量 C . 劳动计量 D . 货币计量 参考答案:D 2、某一年度中可以用于当年赔款支出的保费收入可以称为()。 A . 入账保费 B . 未赚取保费 C . 已赚取保费 D . 预收保费 参考答案:C 3、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做法体现了()。 A . 客观性原则 B . 可比性原则 C . 历史成本计价 D . 谨慎性原则 参考答案:B 4、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时间是()。 A . 月末

B . 发生保险事故的当期 C . 年末 D . 确认保费收入的当期 参考答案:D 5、保险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A . 投资和理财 B . 管理和控制 C . 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D . 核算和监督 参考答案:D 6、某公司期初负债总额为65 000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82 000元,现发生一笔收回外单位欠款4000元保费的经济业务,该业务发生后该公司的资产总额为()。 A . 151 000 B . 147 000 C . 155 000 D . 143 000 参考答案:B 7、下列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是()。 A . 短期借款 B . 库存现金 C . 保费收入 D . 一般风险准备金 参考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题 1、保险公司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 . 会计核算 B . 会计监督 C . 会计计量 D . 财务分析 参考答案:ABD 2、保险会计的分类是() A . 财产保险 B . 人寿保险 C . 再保险 D . 意外保险 参考答案:AB 3、保险会计基本假设() A . 会计主体 B . 持续经营 C . 会计假设 D . 会计分期 参考答案:ABD 4、会计的计量属性() A . 历史成本 B . 重置成本

保险会计练习题1

练习题 习题一 一、目的:练习非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的核算。 二、资料:保险公司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业务部门交来家财险保费日报表和保费收据存根,以及现金50000元,该业务是保单生效时收到全部保费。 2.收到业务部门交来的某企业货运险保费曰报表、保费收据存根以及银行收账通知,共计1 000 000元。该业务自下月10日起,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 3. 10日,上述业务保险责任开始生效。保费收入共计5 000 000元,又收到现款(由银行转账)3,140,000元;余款尚未收到。 4.某厂投保企业财产险,保费120000元,约定一个月后缴付。 5.公司收到上述保费120000元。 6.某厂投保企财险半年后,因特殊情况退保,应退5500元,但该厂尚有应收保费4300元未收。 7.某企业投保财产综合险,与公司签订保险单,双方约定保费为200 000 元?分期付款。首期已收到40 000元,其余保费分8期,每期20 000元收取。 8.某集团公司为其管理职员100人投保一年期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保险金额为50 000元,每人每年缴保费80元,合计8 000元。该笔保费已收妥入账。 9.某中学为在校学生3000人投保一年期学生团体平安险,保险金额为5 000元,按规定每人每年缴保费10元,合计30 000元,经特别约定分两次缴清,投保时支付80%,两个月后支付20%。 三、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习题二 一、目的:练习非寿险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核算。 二、资料:保险公司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某公司货物运输保险全年一年期直接承保的保费收入为80000 000元,试按1/2法计算该公司年末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数额。 2.某公司财产保险综合险一年期保单订立于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其保费收入分别为120万元、150万元?试按1/8法计算该公司年末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数额。 3.某公司机动车辆保险一年期保单订立于2月、4月、7月、9月,其保费收入分别为80万元、60万元、100万元、110万元,试按1/24法计算该公司9月末和12月末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数额。 4.某公司财产保险合同当期保费收入1200 000元,根据保险精算计算结果,本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320 000元。年末,按保险精算重新计算确定的结果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应为250 000元。 5.某一财产保险合同提前解除,该合同已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8 000 元。 6.某公司2007年6月已决赔款累计数为450 000元,2006年6月已决赔款累计数为495 000元,业务部门提供未决赔款清单上已报案的未决赔款金额为940 000元,根据保险精算计算结果,本期应提取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20 000元,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72 500元,理赔费用准备13 000元。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配套题库(我国翻译史简 介)

第1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一、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有多久?对我国的翻译史进行大致划分,并给出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 【答案】 中国的翻译,从公元67年天竺僧侣(摄摩腾和和竺法兰)到洛阳白马寺讲经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出现过的翻译高潮大致有五次。 第一次: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这时期出现过中国佛经的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第二次:明末清初的西方科技著作的汉译和中国典籍的西译。翻译家有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第三次:五四以前对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家有林纾、严复、梁启超等。 第四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后的十几年。这个时期我国对马列著作的汉译和《毛泽东选集》民族经文及外文的翻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翻译家有鲁迅、赵元任、朱生豪、林语堂等。 第五次: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开始的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的大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迄今为止的第五次高潮。翻译家有傅雷、钱钟书、杨绛等。 【解析】我国翻译史、所出现五次高潮、每一个高潮的研究内容、代表译家是每一个译者都应了解的基本内容,此外译者也应对西方翻译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展翻译

实践。 二、简要介绍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谈谈你对这个标准的看法。 【答案】 严复在《天演论》译文的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是指对原文和译文两个关联事物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风格、思想以及精神,不可歪曲原文,不可遗漏原文的重要内容。“达”是指译文要通达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雅”是指译文所要达到的文学美感,即文采气质。译文语句要规范、得体、生动、优美,有独特的文学典雅气质。 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译员,首先应该保证前两个标准,即“信”“达”的实现。在翻译时,应确保译文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范,然后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完善译文,使之更具美感。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工作有哪些特点? 【答案】 ①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工作,逐渐取代了抢译、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②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大叶、不负责任的风气; ③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④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着外译汉的任务,同时为了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介绍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以及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还肩负了汉译外的任务;

《保险会计》习题及标准答案

《保险会计》习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第一章总论 (4) 第二章保险会计基本核算方法 (6) 第三章原保险业务的核算(上) (9) 第四章原保险业务的核算(下) (11) 第五章再保险业务的核算 (14) 第六章保险公司投资业务核算 (16) 第七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 (19) 第八章保险公司负债的核算 (22) 第九章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25) 第十章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 (28) 第十一章保险公司财务报告 (31) 保险会计综合实验 (33)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保险公司会计具有一般会计的共性,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种(管理活动)。 2、保险会计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3、反映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保险公司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4、保险公司的利润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两部分组成。 5、保险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二、判断题 ( V )1、保险公司年终决算的重点是正确估算负债。 ( X )2、会计分期是指假设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 X )3、保险公司的负债主要项目是各种责任准备金,且具体的债务人及债务金额和偿还时间较为确定。 ( V )4、保险公司所有者权益中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利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外,还包括计提的总准备金。 ( V )5、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与一般企业收入性质不同,它介于收入与负债之间。 三、单选题 1、下列保险会计诸多目标中,保险监管部门最关心的是( D )。 A、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与决策。 B、呈报企业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请求权及变动情况。 C、呈报企业的经营绩效。 D、呈报企业资金的流动性、流量及偿债能力。 2、( A )假设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3、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D )元。 A、3万元 B、500万元 C、1亿元 D、2亿元 4、下列关于保险公司费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保险公司的费用是资产的耗费 B、保险公司的费用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 C、保险赔款及向保险营销员支付的佣金均属于保险公司的费用。 D、保险公司提取的各种责任准备金不会产生费用。 5、( B )要求保险公司要向有关各方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A、可靠性 B、相关性 C、可理解性 D、可比性 四、多选题 1、下列关于保险公司会计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会计核算过程与业务处理过程融合。 B、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外部监管日趋严格。 C、保险经营成本支出与收入补偿的顺序与一般行业相反。 D、保险公司的利润具有较大的确定性。 2、下列关于保险公司资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 A、与其他工商企业相比,保险公司流动资产中存货比重相对较大。

中国翻译史笔记

中国翻译史 袁素平 一.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 中国文化的特色:从未中断过。 巴比伦灭了 印度,埃及曾经沦为殖民地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季羡林:“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保持永保青春,万灵之药就是翻译。” 中华文化的源头: 易经the art of changes Confucius 孔子 Mencius 孟子 Confucianism 儒家文化 太极生两仪include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西方之水: 第一次高峰:从明朝末年开始引进西方的文化,最终在清朝末年特别是在于1840年鸦片战

争之后达到高潮。清朝末年其实是引起了中华文化的后退。 梁启超: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掀开了翻译政治小说之幕,林纾翻译文艺小说。 第二次高峰:以1919年为界,掀起第二次高峰 鲁迅是现代小说之父,其一半的活动是和翻译相关的。 第三次高峰:改革开放1978年之后。近现代出不了大家。 中西文化之别: 中国重智即动头脑的能力 外国重用即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要:手脑联盟 四次翻译高潮: 1.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2.明末清初,欧洲一批耶稣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 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的西方思想和文学翻译。这一时期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严复和林纾。(3,4之间是断档的历史)4.改革开放至今 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1.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

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 而不野”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2.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促使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3.支谦:“颇从文丽”,开创了不踏实原著的译风,对三国至西晋的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翻译中的“会译”体裁,以及用音 译取代前期的音译。(复译,重译等) 4.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由此一直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北魏孝文帝:促进中华文化的融合 千古一后:冯太后 前秦:释道安 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翻译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推动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词序颠倒),而使从秦(改从汉语语序),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

《保险会计》课程教学大纲一

《保险会计》教学大纲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任务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课题与课时分配表 第四部分:课题教学内容 第一章保险会计基本理论 第二章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发展与规范体系 第三章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核算 第四章人寿保险公司业务核算 第五章再保险业务的核算 第六章外币业务核算 第七章流动资产核算 第八章投资性资产业务的核算 第九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核算 第十章负债的核算 第十一章所有者权益核算 第十二章保险公司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三章保险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分析 第五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六部分:大纲说明

《保险会计》课程教学大纲(会计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性质:《保险会计》是将会计理论运用于保险公司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员在完成保险学概论、会计学基础课课程的学习后,进入该课程的学习,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再进入各具体专业课程的学习。本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还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 2.任务: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培养具有一般会计理论知识且掌握保险会计实务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保险会计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熟悉财产保险公司业务、人寿保险公司业务、再保险业务、外币业务以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懂得保险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技巧和分析方法,能胜任保险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 二、教学目标 1.概括了解保险会计理论研究动向,为学员选择主攻方向及毕业论文选题与进一步研究作好准备; 2.探讨保险会计制度特性及规律,掌握保险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3.通过保险会计专业知识运用于保险会计实务,掌握保险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能,能够胜任保险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 三、课题与课时分配表 总学时为57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