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代西域教学设计

汉代西域教学设计

汉代西域教学设计
汉代西域教学设计

《汉代西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统治者为抵御匈奴侵扰所采取的巩固边疆的措施及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概况并正确认识他在西汉民族融合与对外交往中的作用,认识汉朝对南方的经营情况和对朝鲜、日本的交流。

2.过程与方法:结合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等历史地图,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建立教学线索并从中获取准确的信息。利用丰富的图文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开展有效对话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汉朝开疆拓土的过程,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展现汉朝与世界各地的交往,认识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西汉政府统一西域和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统治。

2.难点:汉代西域的经济和文化。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2.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学会从历史地图中获取准确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出示秦朝疆域图和

西汉疆域图:比较地

图,说说西汉疆域与

秦朝疆域的不同

观察讨论,比对两幅

疆域图,找出不同点

通过比较,更加直

观地认识到西汉疆

域的扩大部分,为

接下来详细的阐述

和分析做好铺垫

活动一:经略北疆1.出示西汉和匈奴

战争示意图:观察地

图,尝试着描述西汉

和匈奴战争演变过

2.出示四则材料:

分析西汉对匈奴的

政策为什么会发生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

变?

生:前期为匈奴跨越

长城,南下侵扰西

汉;西汉后来三次出

击匈奴,设置六郡,

并将匈奴赶到大漠

以北

生:汉初采取防御政

策是因为匈奴非常

强大,而自身实力薄

弱;武帝时期主动出

击匈奴是因为和亲

并不能带来长久和

平且西汉国力逐渐

强盛

生:昭君出塞是在汉

匈两国因长年战争

国力受损情况下实

行的一个举措,有别

借助于西汉和匈奴

战争示意图,更加

直观简单地了解汉

匈关系的演进,避

免了文字的繁缛

结合丰富的文字资

料,分析汉匈关系

演变的原因是本课

教学的一个重要知

识点

结合材料,在阅读

理解的基础上,采

3.展示昭君出塞图和相关文字资料:结合材料,你如何评价昭君出塞?于战争,她以一种和

平的方式换取了长

久的稳定,促进了经

济文化的交流,应当

受到大家的尊敬

用评价历史事件或

历史人物的方式,

从多个角度阐明昭

君出塞的意义,同

时也开拓了学生的

思维空间和表达能

活动二:凿空西域1.展示张骞出使西

域路线图:观察地

图,“西域”指哪里?

张骞为何前后两次

出使西域?

2.出示图文资料:

翦伯赞评价张骞是

中国历史上出类拔

萃的人物,你是否认

同?请说明理由

生:西域指阳关、玉

门关以西的地方。张

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是为了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第二次是

为了访问西域各国

生:认同。张骞出使

西域,促进了汉朝和

西域的经济文化交

流,公元前60年,

新疆地区正式纳入

汉朝版图;丝绸之路

的开辟,使中西贸易

和文化交流日益活

简单了解张骞出使

西域的基本概况

从多个角度阐明张

骞通西域的意义,

同时对张骞的性格

形象有较深刻的了

活动三:经营南方出示图文资料:观察

地图,西汉建立初期

在统治上面临哪些

问题?

生:诸侯王势力庞

大,闽越、南越等南

方地区不受中央政

府管辖

分析西汉前期形

势,简单了解汉武

帝时期对南方的经

营过程

课堂小结虽然以后各朝代的

疆域随国家实力变

化而变化,但大体以

汉唐疆域为基础而

赢缩

学生相互交流从整体上把握汉朝

疆域在历史上的地

位和作用,再次回

顾汉朝开疆拓土和

对外交流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汉代西域

1、汉朝与乌孙的和亲

2、张前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4、班超在西域

5、丝绸之路的拓展

6、汉代西域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六、教学反思

以图读史:通过观察、比较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对西汉疆域的开拓有较直观鲜明的认识,再利用汉匈战争示意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西汉前期形势图、东汉时期中外交通路线图等历史地图分别进行探讨,构建了清晰的教学线索,有利于学生的接纳和理解。

解析史料:基于大量的课内外阅读,筛选有针对性的、丰富的史料,图文互证,形象生动地分析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如“结合材料,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政策为什么会发生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也为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提供了有效、坚实的依据。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全称参与,耐心观察,细心指导,发现细腻的思维,开展有效的对话。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最全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 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 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汉书?主父偃传》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方案一:阅读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我

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 案 执教者: 于夕芳 工作单位:洪泽县实验中学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12、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三、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方 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填充图册。 3.历史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第12张骞通西域 【程标准】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x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西域风情的

电视片、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学生读文引言。 2教师引入: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它辽阔、神秘、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 3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 二、新讲授 (一)西域 、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 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 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67页辅栏内容。(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 (二)、张骞出使西域 、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请同学阅读教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导入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一、“焚书坑儒”批判 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写有史料的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二] 在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中,汉朝是一个重要阶段。一般认为,其发展规律为:秦创立—汉巩固—隋唐完善—两宋强化—照清达到顶峰。汉朝在中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汉朝在中央集权制发展中所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表现是“汉武帝的大一统”。那么,汉武帝的大一统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中间包括有哪些内容?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只有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才会明白。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古代史时,要接触到封建社会史里的“治世”和“乱世”两个概念。治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乱世有“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等。今天,我们首先要接触到的有“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那么,这两个治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我们学习这一课将要接触到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第三章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 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学习进度:2课时 ◆考点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何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 儒家孔子仁、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法家韩非子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 道家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难点解析: 1.关于孔子(结合选修4) (1)仁、礼: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2)中庸: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 (3)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2.法家思想的意义: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思想的意义: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法、道三家思想有互补性,表现出融合趋势,到隋唐时期,形成我国古代治国思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大连第三十七中学赵红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 本课是一节重要的介绍秦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史实的课文,主要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在本单元中,这节课是在继对秦汉政治制度加以介绍后,从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秦汉两朝的内容作了补充。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秦汉两朝的历史。 本课共有三目,即“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核战关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一子目是小字部分,对后两个子目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第二子目是第三子目的前提,第三子目是第二子目的发展延续。三个子目内容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本课中的小字部分、“每课一得”、“材料阅读”和十幅图片、示意图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补充作用,可指导学生在过程中阅读。 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张骞通西域。这里包括较多的较生疏的地域名以及行走路线的复杂。此外,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秦汉大一统措施的具体学习后,对此时期的民族交往、经济发展的学习易于接受。另外,初一学生感性认识是较强烈的,授课过程中应把更多理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易接受的、明白的知识来教授。可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大量的路线图、示意图和人物肖像图,帮助学生有趣而有效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概念。 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情况。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收集中原王朝通西域互相输出的物品、技术、艺术等史实,以此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通西域史实的学习培养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认识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要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其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发展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力求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研讨关系。 本节课采用图片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力求提高学生们的学史读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习中较强的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

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 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

《安塞腰鼓》,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培训资料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2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16)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l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所以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汉武帝的大一统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l 二、课程标准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l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于方法:通过《汉武大帝》的主题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l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l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的主题歌——《最后的倾诉》 教师:歌曲中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学生:汉武大帝 教师:是啊,是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是他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使汉朝进入到了鼎盛时期,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穿越时空,驶入汉朝,去了解汉朝的历史,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设计意图:通过这首气势恢弘的歌曲来渲染气氛,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板书课题,解释“大一统”的含义。 一、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思考回答: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学生: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牲畜奇缺。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秦的暴政和连年的战乱造成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从史料中了解史实。(论从史出)) 教师:假如你是汉初的皇帝,该怎么办? 学生: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税,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展示:图片《汉文帝霸陵》与《秦始皇陵》

初一历史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 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 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 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或实物)。(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是什么?这个呢?……这些东西你吃过吗? 生:都吃过! 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 生:吃过!皇帝可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啊!

师:秦始皇啊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可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内地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展示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 新课学习: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生:新疆!维吾尔族! 师:对!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 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 1、西域的地理范围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朗读完毕后展示汉代西域地区地图)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汉代西域图。汉朝时,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同时点击突出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点。)你们以前听说过玉门关和阳关吗?(展示玉门关、阳关遗址图。)古人有诗云 "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关都是黄沙漫漫,一片荒凉。西域和内地之间少有联系。 西汉初年,西域地区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当时,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自然环境呢?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西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 (展示沙漠、雪山、绿洲、草地图片) 师:这样的自然环境对西域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选择在绿洲上过上了定居生活。下面,我想请大家根据课本第67-68页的小字想象一下,绿洲上的西域人民每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们白天劳动,有的种植粮食、桑麻,有的种植葡萄、核桃、胡萝卜,有的放牛、放马……。晚上,他们会唱歌、跳舞…… 师:很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域人民的歌舞。(展示新疆舞蹈图片。)他们擅长歌舞,前面我们听过的那首很优美的歌曲就是一首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

第一单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等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 1.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统治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大政方针的制定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因此统治者采用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思想理论也是必然的。 2.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辨证地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导学案”。 教学方法 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汉朝统治者又喜欢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 引导: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喜欢法家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1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 A(1):简述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2组学生板演预测】历史背景: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急需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表现:休养生息,如减轻田租、减免赋税和徭役、士兵还农等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范文 一、教学目标方面 1、实践了新课程的某些重要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节俭观通过学生举例回答汉文帝的节俭,以及秦始皇与汉文帝的陵墓的.比较,论从史出,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如何节俭,为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学方法方式方面,历史教学应该“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为此,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由学生编写历史短剧的对话来完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教学手段方面,历史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为此做了17张幻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2、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由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个

别回答和集体、幻灯显示等多种方式和方法,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历史小品、图片展示等形式,并对书本主要内容编写历史歌谣,简化记忆内容,学生仅仅用2分半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堂练习测试效果非常好。 二、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 导入时以猜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 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回答。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2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 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课题:《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 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对东汉后期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因为本课重点在于讲“兴”。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变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

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法导入新课 教师:现在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中有同学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吗?就是由著名演员黄晓明主演的。 学生:看过(没有) 教师:好,我听到有同学看过的,有没看过的,没看过也没关系,现在呢,我就请大家欣赏一段视,来自《大汉天子》的片头曲,这首歌叫《守业更比创业难》请大家认真看,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中) 教师:好不好看?视频中气势恢宏的场面,是不是似乎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回到大汉朝,感受那份士气如宏呢。 学生:是。 教师: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之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通过刚刚的视频音乐《守业更比创业难》,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如何来更好地守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 现在我们就在本课的学习中来寻找答案。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整理了一个汉高祖刘邦的个人小档案,就像同学们平时搜集的明星小档案一样,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整理我们历史上的明星们, 汉高祖刘邦个人小档案(课件展示) 教师: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先了解一下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知识脉络,我们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子目,一、文景之治;二、汉武帝的大一统;三东汉的统治。其中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既是我们本课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而本课的第三子目,东汉的统治是选学内容,只须有个大概史实的了解就可以了。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 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师:谁来说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学生说)师课件演示提问: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