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件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件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件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件

马克思主义文论

(绪论)

教学目的:

《马克思主义文论》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文科其他专业的基础主干课。

绪论:马克思美学、文艺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一个理论观察的新视角:现代性角度

1.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认识和理解要放在西方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过程中认识。

2.现代性:学界较统一的共识是指从文艺复兴、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历史和文化,现代性的特征主要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

表现在两方面:

①对于自然世界,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并且以合理化、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为标准达到对自然的控制。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相信历史的发展是合目的和进步的,通过理性,不断地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就能够逐步实现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想。

但是,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弊病,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没有和谐的发展,人的单向度发展,人的异化,人压迫人的现象仍难以消除,人类理想远未达到。

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19世纪中后期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形成两种重要的思想理论,其一就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理论,其二是以尼采和狄尔泰为代表的生命哲学。

3.马克思理论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超越,影响巨大。

一是抨击现代工业文明,痛惜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丧失。

二是对人类进步和力量的信心,相信历史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自我实现的途径。

三是理性主义和历史决定论。承认有社会规律,把自由看作是对必然的认识。

二、马克思文论构建历程

1.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简介:

①马克思:1818年生于特里尔,其父是一位律师。

②恩格斯:1820年生于巴门,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逼迫去经商;1841年到柏林服兵役,期间经常去柏林大学旁听。

2.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贡献首先在于创建了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文艺理论是其整个学说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他们的文艺理论大致经历了萌芽、成熟、发展三个时期。

①萌芽期(1835——1844年):这一时期涉及文艺思想和美学的代表作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

②成熟期(1845——1859年):有关文艺理论的代表作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马恩致拉萨尔的书信。

③发展期(1860——1895年):这一时期恩格斯提出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真实论、典型论和中间因素理论。

三、马克思美学和文艺思想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古典美学。18世纪后期,鲍姆加登命名了美学学科,而真正使美学建立起自己独立的领域的是由康德完成的。

2.席勒的美学贡献是在继承康德的美学观点的同时,对康德美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特别是突破了纯形而上思辨的话语框架,引进了一种康德美学所没有的社会历史之维。

3.黑格尔认为的艺术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方式之一的思想、异化与复归思想、对象化与自我观照思想在马克思美学中都有接受和新的发挥。

4.马克思是十分肯定费尔巴哈将精神实质还原到人的本质,从而把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的做法。肯定了他的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方向。

5.马克思的文艺思想总体上是对再现理论文艺观的继承和创造。

二页

第一部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马克思以前的西方美学情况简要回顾

1.在前现代时代,美学尽管没有形成独立学科,甚至没有美学这个名称,它仍然存在在西方思想中。

2.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讨论诸如大自然为什么是美的,美的本质是什么这类问题。古希腊毕达哥拉斯为美学提供了第一个范畴——和谐,他认为,美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

和谐。

3.柏拉图是第一位从抽象角度讨论美的问题的哲学家,他直接讨论美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是美的理念构成了现实中美的事物的根本原因(牵涉理念论)。“美即美本身”

4.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是以个别形态存在的,而普遍则存在于个别事物中,美是存在在一个个具体的事物中的。

5.郎吉弩斯的美学贡献主要是扩大了美学的范畴,提出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他的代表作是《论崇高》。

6.中世纪时期是美学发展处于停滞、僵化时代,美学成为神学的附庸。从14、15世纪现代性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美学也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出现新的生机。

7. 17、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现代性运动的发展使人放弃了彼岸形而上的追求,开始关注人自身的命运,美学学科也就应运而生了。

8.康德是真正为美学学科奠基的人,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第一次为审美界定了四个特征,而且从人的主体方面来考察美学问题。这为以后的美学和艺术自主自律论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9.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是其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给美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此外黑格尔还提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观点。

10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把唯物主义引进到美学,他针对黑格尔的定义指出美是生活,美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

11从马克思之前的西方美学发展情况看,在前现代之前,美学还没有与人的问题联系起来,进入现代发展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

人的现实存在成为西方思想家的理论出发点与核心,这就形成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

第二章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出发点(略)

马克思继承现代性运动以来,美学研究与关注人的问题相结合的传统,把关注人的命运作为他的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这同时也是马克思哲学、经济学的出发点。

第三章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1.清楚:马克思并没有专门把美学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去研究,他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巴黎手稿)中。

2.马克思没有将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来阐述。

3.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在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质特性,揭示了人的一般本性,同时,正是在探讨人的一般本性时,马克思涉及到了审美问题。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亦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虽然是人生产的,但它成为了异己的东西,这导致人成为对象的奴隶,他接受劳动的对象,并只有作为片面的生产者(劳动者)和片面的生活者(肉体的主体)才能生存。

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象的异化是劳动活动异化自身的结果。劳动过程的异化表现为:它是外在的,不属于人的本质,因此它不是人的肯定,而是人的否定。是从事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另外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劳动者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他人。

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使劳动对象异化和劳动活动异化,也使人的类的本性异化。它把对人说来的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而使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的类的生活的目的。

共产主义对异化的扬弃与人的“复归”

第一、马克思所憧憬的共产主义不是共产,不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而是共同生活,共同生存,如同中国古代哲人所梦想的大同世界。

第二、共产主义者是被共产主义所规定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通过人并为了人而对于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本性的全部复归。总之共产主义者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合乎人性的人,一个获得了现实自由的人。

第三、共产主义也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高发展。它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是它们的和谐与合一。同时共产主义也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克服,是他们的共同存在。

第四、在异化劳动中,人作为动物时才是人,而人作为人时成为了动物。这要求人与非自由的人相区分,成为自由的人,并成为真正的人。共产主义不仅使人与异化劳动者的区分得以完成,而且也使人与动物的区分得到真正的实现。因为异化劳动者是动物性的,共产主义者才是人性的。

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在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质特性,揭示了人的一般本性,同时,正是在探讨人的一般本性时,马克思涉及到了审美问题。

一、审美的发生问题

1、“因此,一方面,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属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也对他说来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等于说,对象成了他本身。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眼睛对对象的感受与耳朵不同,而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恰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之独特方式,它的对象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方式。因此,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P14

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的确证,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说来存在着,因为对我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所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P15

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性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因为不仅是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2、这段著名的论述是马克思美感发生论的集中表述。它十分明确而深刻地论证了人的感觉(包括对美的感觉)如何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

由于人有“自由自觉的本性”,即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所以人与外界可以建立这种主体——对象关系。

3、从客体方面而言,它并不是与人无涉的纯客观的存在物,那些未与人发生联系的东西不是客体,也不是对象。对象的本质规定性也只是与人的本质力量——主体能力的某一方面相联系,所以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因而,对象也便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对象越丰富,他的本质力量也就越丰富。

4、从主体角度看,任何主体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对象而言的,都是一定客体的主体。主体不是天马行空自由翱翔的神灵,它原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主体所以要受客体的限制,要带上客体的色彩,并不仅仅因为作为客观存在,它与自身的客体本来就有一致性,而且还在于他的主体能力正是相对于客体才存在的。

主体离不开客体有三层意思:一是主体原与客体不可分,是混沌一片。二是主体有多少能力都是客体所给予的。三是主体将自身也当做客体。

5马克思确定了“主体—对象”的关系样式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于是就构成了实践论的美学思想。实践是使主体一对象关系获得现实存在的中介因素。离开了实践活动,也就谈不到什么主体和对象了。人成为主体、客观世界成为客体.都是实践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是从人的实践出发的。

6、由此可见,马克思精辟地阐明了美感的发生问题。美感的发生绝不仅是一个的简单过程,它是主客体在实践基础双向建构的过程,因此,美感的发生同时也是美的发生。美感和美都是活动范畴,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既无美感也无美。

美并不是客观存在物,也不是客体,它只是主客体之间建立某种特定关系后呈现的一种价值属性。

7、所以马克思的美感发生理论其实也就美的发生论。同时也就是审美活动发生论。根据马克思的主体对象关系的实践理论,美感与美是—对共生现象,它们是人类实践活动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二者都是结果,并不是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结果。

我国学界的几大流派 :

8、所谓主观派,理论渊源是德国19世纪的费肖尔父子、立普斯的移情论。他们部认为客观事物本无所谓美丑,人们认定它们有美丑之分,完全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外射。

9、所谓客观派。这派观点与苏联的“自然派”美学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认为,事物的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的固有肩性,在人类出现之前,美就客观地存在了。

10 、第三种观点是主客观统一论。这种观点意识到主观派、客观派的明显的片面性,提出了主客观统一的观点,认为美既非主观的亦非客观的,而是二者的统一。

11、社会派观点强调社会实践,认为社会实践使自然人化,使自然具有社会性,而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美。因此社会派亦被称为实践派,他们强调的不再是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而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二、审美价值、功用问题

1、马克思并没有将审美活动的价值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提出来。但是由于他结合人的本性来谈论审美的问题,因此他实际上已十分明确他回答了审美活动的价值功用问题。

2、德国古典美学中的许多大家都过分地强调了审美的功用。

3、马克思肯定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审美的主体能力的实现过程,是人对真正的人的本性的占有,是人成为人的标志之一。

4、人从事审美活动并不是要达到什么外在目的,他的目的就在活动本身,因为这种活动一方面满足了他在实践中产生的自由自觉地活动需要,一方面又由于确证了他固有的天性而使他感到愉快。而这两方面就是审美活动人性价值的本质。

5、正是基于对审美活动的人性价值的肯定,马克思论述了人的异化现象与审美活动不可调和的矛盾性。

6、异化与审美活动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劳动的异化人们甚至在从事美的创造这样的活动时也感受不到美的享受。

第二,由于人的动物机能成了人性,因此物质利益在人的活动中就必然处于核心地位。

7、马克思所揭示的这种异化现象与审美活动的对立,是否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和其他形式的审美活动就必然趋于消亡呢?

三、审美规律问题

1、关于“美的规律”的理沦是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长期以来人们聚论纷坛的一个问题。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的:

2、“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当作自己的本质来对待,或者说把自己本身当作类的存在物来对待)的自我确证。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

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在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塑造,而人则值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只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P10

3、怎样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呢?

①这段话是论述人的本性的。

②马克思是从“生产“的角度入手来区别人与动物的不同的。

③人与动物在生产上表现出质的不同。

④人可以根据任何物种的方式来进行生产,人的生产具有无限的创造性。

⑤人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与本性赋予对象以价值。

4、人的一切对象在人的眼里都具有某种价值,因此,人就可以根据自己对自然的审美评价去进行生产,例如原始人在陶器上就开始装饰简单的图案了。这也就是马克恩所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5、马克思主要论述的不是什么是“美的规律”问题,而是人为什么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人

是有意识的,使他能够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进行生产。这样,人的生产就是自由自觉的了。

6、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那么,凡是能够引起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事物和使人充分地感觉到自身自由自觉地活动的事物必然会使他产生美感,从而使他将这些事物判定为美的。

7、只有到了像马克思所预见与向往的那个时代,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了人的第一需要,劳动活动本身才又恢复了它所应有的审美属性,在那时候,劳动不再是痛苦,而是像从事其他任何审美活功一样,享受到美感。这便是社会的美的规律。

自然之所以是美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能够印证人的本性。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自然更直接地体现了人的本性和人的生命存在。

其实,自然美也同样是心灵灌注的。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乃在于它是以一种创造出来的形式体现人的内心世界,而自然美只是以固有的形式呈现这一切。这里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古往今来世上的一切艺术品,莫不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物态化,因此,在艺术品中,人们可以更明确地把握到美的价值。另外,任何艺术活动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最能表现人的本性的生命活动。不管人们的动机如何,只要他真正进入艺术的世界,他就会真正感到精神的自由与身心的和谐。

人们唯独在艺术活动——创作与接受中,人在瞬间克服了异化,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这便是艺术中的“美的规律”。

四、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

1、人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其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是怎样的?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地、完整系统地论及这个问题,但就他的美学思想

看,却从三个方面涉及到了一点:

首先是审美过程中主体心理的能动与受动问题。

马克思把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均看做一种关系,是人与对象的关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它的本质不在于掌握外界事物,因此,审美主体能感受到人的生命活动本身造成的强烈快感。而且审美活动由于无目的,所以才在最大程度上享受到心灵的自由运动,这又增加了快感的内容与强度,于是形成美感。

第二个方面是审美能力与审美对象的对应性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审美能力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人的审美能力都是具体的,或者说,都是与某种特定的审美对象相对应的。

这就表明美绝对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人的审美能力的发生发展,一方面要依靠具有某种特征的客观对象,一方面又取决于一定的文化氛围。

第三个方面是审美活动的心理障碍问题。

一是当人的基本需要尚未满足之前,它的高层次的需要就不会产生。

二是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人的审美有破坏作用。

三是在心理上兴趣被集中在某一方面,而对其他事物失去兴趣。

马克思指出这三种审美心理障碍,也就揭示审美活动的心理条件问题。

五、美是何物

1、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美的本质问题,或者说是美的内在规定性问题。在美学史上,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坛的。在马克思关于美和美感的论述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出马克思是怎样理解美的本质的。

2、美学不是认识论,因此不应以认识论的范畴来规范它;美不是认识对象,因而不能用认识论的标准来商量它。同样认为美学是哲学本体论,那是一种关于世界本原的哲学追问在美学领域的泛化。

3、马克思是从研究人的活动——生命活动入手来研究美学问题的。首先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换过程来入手的。

4、由此可见,美不是那些可以离开人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也不是这些客观存在物的固有属性。它只能是客观存在物对人而言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只是在“人化的自然”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无限循环的某个阶段上才产生出来的。

美作为对象的一种属性,不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是一种相对于人而言的价值属性。它不是一种使用价值,而是一种精神价值,是人的真正本性的确证。

从另一个方面看,对象的审美价值就具有唤醒人的自由自觉本性的功能。于是这种功能就使审美价值与人的人性价值相沟通。换言之,美的价值基础就是人性价值。

在马克思那里,美是存在于人与事物间的对象性关系中的一种价值属性,它的价值来自于对人性的肯定。社会越是异化,美的价值就越突出。

三页

第二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社会学思想

第一章《神圣家族》与文学艺术的人性观点

在早期,1844年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时,他们却是以实践论的人本学为理论支点的。

《神圣家族》书名的全称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

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是对当时影响极大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漠不关心,热心于摘黑格尔式的纯粹的哲学思辩。

《巴黎的秘密》作者欧仁·苏是一位雨果式的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位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这部作品展现了19世纪初巴黎社会的广阔生活现实,塑造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和无辜的下层人民的形象。但同时作品又宣扬了虚伪的人道主义,这就又使作品带上了歪曲现实、歪曲社会矛盾的一面,并且有概念化倾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青年黑格尔派分子施里加对小说的评论以及小说本身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深刻批判,通过这种批判体现了他们与施里加、欧仁·苏等人在人性、人道主义、道德、宗教等问题上的根本对立。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对几个主要人物命运的不同理解上。

“刺客”本来是个屠夫,后来成了杀人犯。

欧仁·苏是把这个人物当做鲁道夫道德感化的成果来写的,他满含热情地描写了刺客由一个杀人犯、流氓变为有道德的人的过程。

施里加“在一阵批判的狂喜中叫道:‘多么可贵的觉醒和振奋呵”。又说:“鲁道夫把这个‘刺客’还给了人类,这是他的一桩多大的功绩呵!”

马克思对“刺客”这一形象截然不同的态度。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刺客”转变的实质,在欧仁·苏和施里加为鲁道夫将“刺客”变成人而狂喜时,马克思却发现“刺客”并没有被变成人,而是变成了一条狗,一条忠实于主人的看家狗。

如果说“刺客”作为一个杀人犯、一个流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人的人性,但毕竟还是一个具有独立性、有个性的人,因而还有作为人的某种特征的话,那么,经过鲁道夫的驯服,却变成了一条完全丧失了人性的狗,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分析,马克思深刻揭露

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虚伪性。

当然,马克思并不是说“刺客”就应该作为“刺客”而生存,并不是说他们的犯罪行为是合乎人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个形象的批判旨在说明像鲁道夫那样改造“刺客”,并不能使他恢复人性,并不能使他成为真正的人。甚至可以说,这种“改造”比使“刺客”堕落的那个现实环境,更彻底地使他丧失了人性。

在对小说女主人公玛丽花的评价上,马克思进一步阐述自己对人性的理解。

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不曾害过任何人,她总是合乎人性地对待非人的环境。

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太阳和花给她揭示了她自己的像太阳和花一样纯洁无瑕的天性。

最后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还年轻,还充满希望和朝气。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玛丽花可以自由地表露自己固有的天性,因此她流露出如此莲勃的生趣、如此丰富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美的如此合乎人性的欣喜若狂,所有这亠切都证明,她在社会中的境遇只不过伤害了她的本质的表皮,这种境遇大不了是一种歹运,而她本人则既不善,也不恶,就只是有人性。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衡量人性的标准,它不是关于善与恶的抽象原则,而是人本来就具有的那些特性。

作品对玛丽花美好人性的揭示乃是欧仁·苏一时超出了他那狭隘的世界观的界限的结果。但是欧住·苏将玛丽花交到鲁道夫手中以后,就开始了对人性的扼杀过程。

她对人的感恩之情被改造为对上帝的感激之情,

她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被改造为对上帝的崇拜,

她的天真活泼充满朝气的人性的自然流露被改造为虔诚的、循规蹈

矩的非人的品性。

渐渐领悟到“她的本质的一切人性表现都是‘罪孽深重’的……

马克思写道:“她已经为宗教的伪善所支配,这种伪善把我对别人的感恩拿过来归功于上帝,把人身上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一概看做与人相左的东西,而把人身上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一概看做人的真正的所有。”

“她怀着人所罕有的内心纯洁而与世长辞了。”

在这里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与《手稿》时期是完全一致的,在他们看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深层的本性。

马克思的实践论的人本学具有真正的革命性质。它通过肯定和强调人的固有天性而对照出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证明着社会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从人转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意识形态观点

一、从人转向社会

1.从对《神圣家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在当时依然是以实践论的人本学作为自己文艺批评的思想支点的。

2.费尔巴哈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独特价值表现在他将宗教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将思辨理性还原为人的理性。但是,费尔巴哈的还原是不彻底的,是没有完成的还原。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了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了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3.费尔巴哈所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的,第一,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不管他是感性的、理性的,还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

第二,理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因此只有将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人变成人。

马克思将人与社会、人与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而发现了人的真正本性,而且提出了改造现实社会的伟大任务。

4.马克思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了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5.马克思是从分析人的需要入手来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最先基本的活动乃是物质生产活动,但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生存是他的目的,但绝不是唯一的目的,在生存的基础上,他还要从事其他活动。

在这里逻辑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人的需要和满足这一需要的方式,

构成了人的活动,这便一是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水平又决定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叉反过来制约着人的新的需要的产生。

6.在人类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过程中,人的意识发展起来了。

只是到了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相当高的时侯,才出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

7.社会分工造成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分离,从此以后,人类精神活动就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而存在了。

但人类精神生产也只能建立在物质生产之上并为它所制约。

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的精神活动就与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这样,马克思就从围绕着人的本性来探讨美学的问题转向联系人类社会生活来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核心——艺术活动和艺术特性问题了。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1.文学艺术与法律、政治、宗教和哲学一样都是意识形态的形式它的存在形态;它的发展变化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即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制约的。因此,社会变革的原因不能到文艺、宗教、法律、哲学中去寻找,而文艺等的变化的原由必须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中去寻找。这就是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

2. 马恩在人类思想史上,他们第一次确定了文艺在社会结构坐标系中的位置,第一次明确揭示了文艺所具有的最普遍的社会本质。

3联系社会状况来考察文艺并非马克思首创。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发展观点

1.在《《政治经济学批荆》序言》中,马克思论证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特别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指出了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必然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运动规律。

在他看来,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必然是这个社会作为整体的经济生活的“必然升华物”,因此,要受到它的制约。

2.马克思的这种观点常常被作简单化理解。

庸俗唯物论

指责马克思为“经济决定论”

3.马克思对文艺独特性的认识主要反映在他1857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在这篇文章中,他是从两方面来谈文艺的这种独特性的:

第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规律。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酷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这段话的意义何在呢?

5.首先,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并不表现在二者的同步发展中,亦即物质生产方式由低级而高级的进步,并不能导致艺术生产也同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 的要点。 二. 课程内容 9.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9.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9.3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9.4 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9.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 9.1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9.2 卢卡契论艺术本质、艺术发生和艺术功能。 9.3 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 9.4 马舍雷的“沉默论”。 9.5 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 9.6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四.考核要求 9.1 识记:卢卡契的主要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葛兰西的主要论著《狱中札记》、《狱中书简》;马舍雷的主要论著

《文学生产理论》;戈德曼的主要论著《文学社会学方法论》;伊格尔顿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 9.2领会:卢卡契论艺术本质:文艺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卢卡契的艺术发生说:一方面接受并发挥了马恩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卢卡契论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9.3领会: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要求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9.4 应用:马舍雷的“沉默论”:作品中的空白和沉默是意味深长的,它们间接地表现了意识形态。 9.5领会: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 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9.6应用: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1)把文学艺术看作商品,文艺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2)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相互关系看艺术形式,艺术生产和消费既可以改变艺术形式,也可以改变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关系,还可以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10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要点。 二.课程内容 10.1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论。 10.2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文论选读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20分) 1后康德美学中————、—————和——————三人的美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极为突出。 2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将人的本质特征(“类特性”)规定为“————————”或“————————”。 3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的概念, 4马克思在《——————》中直接提出“精神生产”,说:“精神生产随着物 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5在马克思、恩格斯致——————信中,出现了“——————”和“席勒式”名词。 6马克思在《————————》中,提出了人类对世界的四种重要的掌握方式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问题。 二、解释题:解释下列观点(每题10分,共40分) 1“首先对劳动者说来,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报按、精神遭到摧残。因此,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突然若失。……结果,人(劳动者)只是在执行自己的动物机能时.亦即在饮食男女时,至多还在居家打捞等等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地活动的,而在执行自己的人类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P8

2.您完全正确地反映了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总而言之是一种纯 粹低贱的白作聪明,并且是垂死的模仿文学的亠个本质的标记。此外,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P189 3.“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想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 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粹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4“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酷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P165 三、简答题(20分) 1马克思恩格斯文论发展可以简单地分为几个时期?各个时期各有那些涉及或论述 文艺问题的著作?(8分) 2如何理解马克思对艺术意识形态性确定的意义?(6分) 3 什么是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想“三融合”的观点或原则?(6分)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汇编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马克思主义文论

1,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创立者、创立的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之作:《巴黎手稿》2,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学说一,列宁论“两种民族文化”学说1,关于文化的涵义,列宁用“文化”的概念是很严格的,他运用文化这个概念非常注意区分广义和狭义2,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的基本涵义(1)每一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2)两种文化各自的地位不同(3)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很早提出文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之理论的是谁冯雪峰对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论述.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一直是文艺界关心的一个问题,很多文艺理论家都作了探讨。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冯雪峰很早就提出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看法。他在《过渡性与独创性》中说:“我们现在是从旧的民族文化过渡到新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从国民的文化走到世界的文化”,他认为民族性中也有“世界性”或“人类性”的意蕴,“任何民族在任何环境里生活战斗上所达到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高的要求与理想,也是一切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人类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意向”,因此,“民族的独创能力和独创性要求,并不是向着特殊的民族性的树立,然而却是世界文化的到达所必要”。由此可见,冯雪峰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文化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也就越是民族的,两者并行不悖。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内容1)内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表现创造的主动性,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高尔基对于俄国文学和西欧文学都很熟悉,还系统地讲过《俄国文学史》, 所以对于各种流派的作品都熟悉,他认为在 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者倾向共有两个,即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热爱现实主义文学, 对于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深恶痛绝,并始终 不懈地与之进行斗争。有比较才有鉴别,这 样他就有可能寻找新的创作方法。2)特点1, 文学艺术应该具有崇高的社会目的,要为促 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服务,反对“为艺术 而艺术”以及那些引人颓废、堕落的艺术。2, 要求作家艺术家把过去的现实、现在的现实、 将来的现实这样三种“现实”有机地结合起 来3,要求作家艺术家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武装头脑,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社会现实 生活,讴歌现实的变化和正在成长中的社会 主义新人,激励他们求真、向善和爱美 5,毛泽东用《孟子》中的一句什么话来说明 “共同美”的存在关于“口之于味,与同嗜 焉”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 子》)译文: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 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 色,有相同的美感。 6,席勒式1)“席勒式”这一词语出自马 克思1859年4月19日给拉萨尔的信:“你 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 精神的传声筒。”所谓“席勒式”指席勒创 作中部分存在的一种偏向,即忽视文艺创作 形象地表现生活,使作品主人公变成宣传某 种抽象化观念的化身。2)关于“席勒式”倾 向a为一般找特殊b在艺术构思和创作中进 行哲学思考c以理想代替现实d人物形象的 抽象化、概念化e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7,文学是“人学”1)高尔基认为文学是人 学。教材里对这个问题说了三点:一是指文 学的主要对象问题;二是指体现了高尔基的 美学思想;三是指体现了高尔基对人道主义 性质的理解。这三点概括缺乏内在的逻辑贯 通,而且着眼的角度并不一致。2)笼统地说 高尔基关于文学是人学的说法体现了高尔基 的美学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具体地说,这 个说法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一是文学是写 人的;二是文学是人写的;三是文学是为人 写的。 8,“主观战斗精神”1)胡风的“主观战斗精 神”强调创作主体的心理意识是一种“人” 的文学观,同时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文艺思 想。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 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 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 翻作家的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动态过 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能够促 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世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现实 的热情,三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 神”。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 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 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 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 表现结为一体。” 2)胡风强调要用“主观战 斗精神”拥抱现实,即要求作家在对客观现实 的描写中反映出自己的强烈的主观愿望。胡 风将其概括为“主观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 和融合”,并把这视为“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他指出,优秀作家如果想投入“为人生” 的艺术创作,“一方面须得有…为?人生的真诚 的心愿,另一方面须得有对于被…为?的人生 的深入的认识。所…采?者,所…揭发?者,须得 是人生的真实……这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 的结合和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 值得注意的是胡风强调的是主观战斗 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与融合,不能发生偏 颇。为了预防这种偏颇,胡风明确反对两种 倾向:一种是偏于主观,使艺术形象成为抽 象概念的冷冰冰的绘图演义;一种是偏于客 观,即主观战斗精神被客观现象所吞没。为 此他提出要使“对生活的感受力”、“热情”和 “深邃的思想力量”三者“浑然一体”。 9,“杂取种种人”典型化:“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 脚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10,莎士比亚化首先,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的形象化表述。它要求文学创作严格地遵循 莎士比亚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原则,从客观的 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 写”(恩格斯《致敏考茨基》),广泛地反映 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真实地评述人类 的关系”(《神圣家族》)。恩格斯批评拉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试题及答案

绪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B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D ) A. 剩余价值论 B. 历史观 C. 辩证法 D. 劳动价值论 9.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黎眩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进行发挥和完善、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概述 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国家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在卡诺伊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50 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针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社会经济出现的问题对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如何理解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从客观上看,这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理论者主观上说,个人的理论出发点、使用的方法和关注的领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国家理论的几个流派。从对国家作用的判断可以区分出“工具主义”国家论、“结构主义”国家论、“调节者”国家论和“制度平台”国家论四类。 “工具主义”国家论是在马克思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米利班德。他认为国家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间的中立的裁判者,而是一个深深介入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偏袒者,是统治阶级的重要 工具,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结构主义”国家论是以20 世纪60 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为分析工具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和希腊学者普兰查斯。它认为要理解资本主义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上。只有生产关系即社会阶级才是历史的主体。结构的存在和变化决定了个人的选择和历史的方向。可以区分出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虽然经济结构有最终决定性,但是其他两种结构在一定时期也能成为特定生产方式的支配结构。“调节者”国家论把国家视为调节阶级矛盾、应对社会经济危机的主体,保持相对的自主性,通过缓和各阶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奥菲。“制度平台”国家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主义”有相似之处,带有明显的制度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杰索普。他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从关注的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学、政治学、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四种国家理论。 比较而言,前三者强调的是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来理解和解释国家。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关系。政治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的是国家的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 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 B.文学学 C.诗学 D.文学理论 2.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A. 17世纪 B. 18世纪 C. 19世纪 D. 20世纪 3. 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 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 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 〈〈镜与灯- 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英伽登 D.艾布拉姆斯 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 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 A. xx B. xx C. xx D. xx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 B.精神生产 C.人的生活活动 D.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反映论 D.辩证法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 B.文学作品 C.人 D.摹仿 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A.生活的积累 B.人的生活活动 C.知识的积累 D.作家的出现 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白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 对象(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保持一种白由的关系 D.形成对立关系

马克思文论复习资料

现实主义(恩格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充分的现实主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生活的环境必须是典型的;典型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黑格尔;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第一次被赋予引申的哲学含义;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莎士比亚化”所谓“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出发点从现实出发;创作方式:典型化方式(“福斯泰夫式背景”)重要特征情节生动丰富。现实主义化。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描绘出典型的社会生活场景,刻画出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内涵:深度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表现出历史内容;反映一定的思想。 “席勒式”所谓“席勒式”,指在席勒的部分创作中,从观念出发,以主观观念演绎代替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创作原则出发点从观念出发;创作方式:单纯的观念传达重要特征以“论证性的辩论”代替“剧情本身的进程”。主观化、观念化。从观念出发,在作品中直截了当地表达作家的主观倾向,人物、环境因观念而生。“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内涵抽象化、概念化描写;以主观代替客观。 托尔斯泰主义在《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中提出。不抵抗主义和向精神呼吁是它的核心;基础是农村的社会现实;表现特征是矛盾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是“悲观主义”、“不以暴力抗恶”、“向精神呼吁”。 “镜子说”提出者:达芬奇、绘画理论、艺术理论;列宁;能动反映说(能动反映社会现实)。①时代的镜子。农奴制残余、资本主义势力;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的抨击。②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镜子。农民问题。③宗法制农民的镜子。农民的苦难; 缺陷:农民对所追求的新的社会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并不明了。 单向度社会1964年马尔库塞发表代表作《单向度的人》提出“单向度”理论。“向度”是指方向、维度、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单向度社会”其含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成为生产的奴隶,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现代工业社会使人被商品拜物教控制,是一种病态的社会。 单向度的人(先解释“向度”)“单向度的人”是“单向度社会”的首要体现,是指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是“工业文明的奴隶”,这群人丧失了自由、思考和判断,主体性消失。 文化工业:提出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内涵: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症候阅读比喻性说法,通过文本表层的矛盾、空白、断裂等,找到隐藏在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揭示其实质。 意识形态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与政治立场相联系,思想或者观念体系。18世纪初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命题对文艺的鉴定———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马列文论的三个发展阶段①马恩阶段:无产阶级刚刚崛起②列宁毛泽东阶段:革命取得胜利(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列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毛泽东)③邓小平阶段:发展和繁荣时期(“二为方针”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马列文论的主要特征①反映论的文学观。强调了文学是什么,是作家思想观念的体现,是历史、现实、文化、意识形态的体现;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决定作用;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对文化的重要影响②人本主义的文学观。强调审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异化及其克服③工具论的文学观。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 为什么要学习马列文论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②从文艺理论学而言,马列文论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③从文科生的理论素养而言,马列文论能提高哲学素养。 文艺的意识形态内涵①文艺是精神领域的特殊活动:观念的上层建筑或精神生产②文艺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何看待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美学和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总原则)内涵①确立了文艺批评的双重标准:艺术性标和准思想性标准②全方位的批评视野(总体原则)③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①文艺的观念形态性②能动的反映论③无产阶级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如何服务两个“深入”、两个“学习”,同时,在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中为人民大众服务。 对《讲话》的态度①坚持和发展其革命和科学的理论原则②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评价①“文化大革命”之前17年的文艺路线是基本正确的,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特指其中科学的、正确的文艺思想③“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 邓小平文艺思想①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从属于人民:表现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面向群众,精益求精,注重作品的社会效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增强艺术表现能力;老一代文艺工作者还要培养年轻的文艺工作者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应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今用、古为今用的方针”③文艺标准问题:实现四个现代化。④坚持“双百”方针⑤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具备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重要意义:激发积极性,促进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文艺思想的主要贡献①将文艺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②进一步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从属于政治③“二为方针”的提出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创作道路⑤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原则和方法:“双百方针”、改进党的作风、重视思想教育、发挥党员文艺工作者的模仿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卷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 A卷) 2007学年第1学期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考试注意事项 1、自带铅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等。 2、客观题答案必须用铅笔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才有效。主观题答案必须写在主观题答题卷上才有效。答题卡和主观题答题卷必须写上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3、考完试后分开交答题卡、主观题答题卷、试卷卷。 4、遵守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规定的其它相关考场纪律。 客观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结构性 D、层次性 7、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说的是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4.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5.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6.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艺术生产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精神生产分为艺术生产和科学研究两种,艺术生产和科学研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即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艺术生产主要靠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内容不同于抽象思维的内容的,形象思维是以社会生活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的形象为思维对象的,而社会生活中的形象是千差完别无限多样的,因而,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形象的反映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就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况其次艺术生产的形象思维过程中是离不开形象的,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形象思维时,因为他们的思维是形象的,所以就带有形象的多样性,鲜明性和独特性,再次,从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的结果看,形象思维的结果是艺术形象,在艺术形象的过程中,生活的形象变成了艺术的形象一般说来。这种艺术形象同别的艺术形象有差别性,因为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活形象,所以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艺术形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8月在巴黎写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巴黎手稿”。它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这些手稿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论和改造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涉及并阐述了美和美感等问题,包含有丰富、深刻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答:(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内部固有的矛盾已经暴露,工人运动迅速开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这个时期最不复存在的革命运动。(2)1844全巴黎工人举行了频繁的起义,巴黎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此时住在巴黎的马克思同很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3)马克思根据斗争实践的需要,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发展。(4)1843年夏,马克思感到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后他阅读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著作,着手物质生活关系的研究,并在1844年8月完成了这部手稿的写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理解美感和艺术起源的启示。 答: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我们只能从人化的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美和美感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2)人类实践活动的初期,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同时进行的,在满足肉体的需要时,又能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和情感上的反映。人们制造物体,同时也把自己的力量,智慧等体现出来。因此,当他们再看到他们所制造的物体时,便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3)艺术的产生也是和物质活动密切相关的。如狩猎前后大跳集体舞,目的显然是为了猎取食物,但也是和艺术活动结合着的。4)费尔巴哈认为,实用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先,审美的艺术的活动在后,马克思继承了这一思想。人们首先按照人的各种需要改造自然物,对象的审美属性开始隐藏在使用价值中。5)美感的观念产生后和各种观念复杂的结合在一起,如实用的观念,富有的观念,心理的观念,奇怪的道德观念等。6)马克思在《手稿》中记述了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对进行审美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马克思的《手稿》对我们理解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主客观关系有何启示? (1)不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文艺欣赏,都要正确处理主客观的关系,否则便不会有真正的创作和欣赏,二者都要求主观方面的思想感情和客观对象的性质和属性相适应、相切合、相和谐(2)创作是在反映对象的同时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欣赏是在对象化的作品中“直观自己本身(3)如创作中,郑板桥画竹,既表现竹的挺拔同时展示自己的高风亮节,欣赏中也是如此,人的心情心境和物的本性和属性也应当是和谐默契的,如”移情说“强调”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艺术对人的目的在让他在外界寻回自我“。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 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 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通过典型来反映现实,典型是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第二,艺术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因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首先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动密切相联;其次是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能。最后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巫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从而具有现实生活的现象形式;巫术能激发思想感情,这两点是产生文学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艺术功能是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