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挑战

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挑战

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挑战
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挑战

中国经济给中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挑战1

德怀特·帕金斯2著贾拥民3译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结构变迁受到多股力量的推动,如果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力量,那么我们就可以一举数得: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度将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外界得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面临的挑战;同时有了“中国经验”,肯定有助于在更大尺度上进行的关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比较研究。对于本刊的读者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如果你不积极关注中国经济所发生的事情,也就不会看到这篇文章。

认识到理解中国经济有重要意义,这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能不能设计出一个有效的研究计划,以保证人们能够搞清楚塑形中国经济的那些力量究竟是什么。如果对高收入的后工业国家中是什么因素在推动经济学研究议程没有清楚的认识,不了解这些因素对这些国家经济学家接受训练的方式的影响,那么要制定出一个有效的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计划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了。

在美国,以及发展水平与美国类似的国家中,推动经济研究的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学者有推动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的欲望;另一方面,这些国家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工业革命在英国刚刚开始的时候,当时的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关注的主要是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但是,到了19世纪末,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已经基本上从最前沿的研究议程中消失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再加上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挑战,才使这些问题又回到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但这也只维持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很快,经济学家的主要兴趣又重新回到了微观经济效率、收入分配和歧视、宏观经济稳定等问题上来。在刚刚过去的十年中,经济发展理论似乎又经历了一个复兴阶段,不过这一次人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如何构造包括了内生技术的增长模型上,而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出,主要是因为最先进的技术对高收入国家有着重大利益。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特别是那些试图确定经济增长主要源泉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和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但是这类研究得到的成果远远不能满足指导实际政策的要求。事实上,从这类研究中得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可能是相当离谱的,比如说有些研究重新强调了资本形成和地理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美国和其他高收入国家制定的研究议程已经对这些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在西方接受训练的学者能够发挥的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尤其是如果这些限制没有被清醒地认识到的时候。这种局限性在中国的学术训练中也同样存在,但是性质并不一样。在中国最好的大学中,研究生阶段现代经济学教学质量已经得到了迅速提升,其中许多课程都深受西方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应该的。但是,这些大学是中国的大学,因此他们最关注的议题必定是与中国人、中国的决策者有关的问题。在美国,最好的应用研究的工作通常都是由最关注美国根本政策问题、最深切地了解美国体制的美国学者来完成的;同样,在中国接受训练的经济学家们必须高度关注中国的各种根本政策问题、深入体察解决这些政策问题的体制框架。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和社会已经越来越愿意接受对现

1英文标题“The challenge China's economy poses for Chinese economists”,原载China Economic Review 13

(2002) 412–418。――译者注。

2德怀特·帕金斯(Dwight H. Perkins),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曾任哈佛大学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译者注。

3贾拥民,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行政策的各种严厉批评了,这是一个大趋势,因此,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的质量也将继续上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批评并不是针对在中国本土接受训练的经济学家,而是针对那些在西方接受训练(或接受过西方式的学术训练)、同时又对中国经济感兴趣的学者,不管他们是来自中国还是其他国家。

在中国之外(我指的主要是美国)接受学术训练并对中国经济有兴趣的经济学家面临的挑战与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挑战不同。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把在严格的学术训练过程中得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经济学技术转化为对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真正有用的东西。我怀疑很多人――比如说我在哈佛大学经济系的一些同事,都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接受过严格的训练,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大展宏图了――世界是普遍的,中国只是其中一个特例。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不妨先讲一下我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30年前,我曾经在位于汉城的韩国开发研究院(Korea Development Institute, KDI)工作。在我就职之前,该研究院成立还不到一年,我去之后设法帮助它吸纳了来自美国和德国的12位训练有素的、拥有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家,这相当于当时韩国本土所有经济学博士数量的3倍。这12位经济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论文,但是他们研究的内容大部分都与韩国实际问题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不是与自己的博士论文所研究的问题有关,就是受当时美国学者正在对美国经济进行的研究的启发。当时的韩国开发研究院院长后来成了该国的副总理,他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即绝大部分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韩国问题并没有什么帮助。事实上,他之所以要邀请我和比我更资深的两位同事每年夏天去韩国,是想要我们帮助年轻的韩国经济学家把研究重点转移到更有用的领域。这位韩国开发研究院院长邀请我们去韩国,并不是要我们诊断韩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只是因为他觉得他自己想要说的东西,借我们这些哈佛教授的口说出来,他的手下会更听得进去一些。

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了更大层面的问题了。在美国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中,理论是最优先的,其次是强大的计量技术,对大量国家进行实证比较研究――比如说“新增长理论”――也有较高的地位。应用研究虽然也受到尊重,但它们都专注于美国经济中的问题。正如我前面已经说过的,在美国,经济学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在研究美国经济之前,通常都已经拥有了大量与塑形了美国经济的各种制度有关的知识。但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对有关的制度比较问题往往关注得比较少;而且,如果他们在这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就可能会被称为“地区专家”。

因此,许多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研究工作无非就是收集大量的数据,然后试探利用哪种计量技术是否可以找到某种显著关系。另外一些研究则把发展中国家经济作为某些关于金融危机或其他宏观经济失衡问题的模型中的促发因素,但它们强调的是模型本身的创造性,而不是对危机或经济失衡的理解。当然,上面这些研究确实有助于改善我们的模型、增加我们对诸如教育水平与工人生产率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知识。但是,我们从这些研究中,并不能得到多少与支配着经济的那些关键问题有关的东西。

中国经济以及对中国经济的研究,在哪些方面符合我们上面描述的这个景象?从经济上看,中国(特别是在过去的20年)正在经历一系列重大的结构性变化,而这在高收入后工业化国家中早就结束了。这些结构上的变化已经对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而且目前尚不清楚这个过程将在哪里结束。在美国,我们有非常熟练的几百位经济学家在分析如何使本来已经很高效的资本市场变得更加有效率一点。而在中国,只有少数几个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在绞尽脑汁地思考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如何创建一个金融体系并使它们运行良好。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的优点,同时尽是避免其弱点,但绝对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

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因为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问题(big issue)。在

将来的某一天,或许会有数以万计的训练有素的中国经济学家,分别去研究一个小问题,比如说他们可能会去探究边际税率很小的变动将对储蓄和税收产生什么影响,或者会去讨论经济萧条对汽车轮胎需求的冲击。但是,就目前而言,经济学家们需要集中关注的是结构性变革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大问题。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是中国面临的大问题尤其令人振奋。这是因为,中国是大国,在这里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世界意义上的大事件。而且,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短时期内的变化更大,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而且是因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彻底变革而发生的。

那么,这些大问题究竟是什么?经济学家又应该如何表述这些问题呢?在此,我先举几个例子,然后再回过头来讨论,一位经济学家如果想做出有意义的贡献的话,应该怎样来调整自己的研究取向。

(1)最有意思的结构性变迁问题之一是城市化问题,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主题1。中国在1979年以前的城市化模式与其它国家并不相同,而且在这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其他国家城市化的模式。在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户籍制度有效性的下降,迅速地减少政府控制城市化模式的能力,不过政府的控制能力仍然没有完全消失。人均收入的增加,即是城市化的原因,也是城市化的后果。与此同时,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从道路、住宅到电力,对城市化的步伐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以何种速度迁移到城市、一般人将迁往哪些城市、到达目的城市后生活条件又将如何。

在这方面,住房政策有深远的影响。一种极端的政策选择是对进入城市的人的住房问题视而不见,听任贫民窟包围城市,这正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马尼拉、圣保罗、香港等地的情形。另一种极端的政策选择是努力建立一个庞大的公屋体系,新加坡、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香港实行的就是这种制度。如果中国能够承担如此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工程,并建造出足够多的物美价廉的公寓,那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将迁移到城市。如果城市生活太有吸引力,那么结果可能是大量失业人口和就业不足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最终大城市将会变成所谓的“黄金贫民窟”。2而且我们要记住,中国的城市周围并没有香港与深圳之间的那种栅栏、也没有新加坡周边的国际边界,因此要限制移民是很困难的。

正如本次会议的主题所表明的,中国要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或非农人口,还有很多重要问题要解决。在美国,城市经济学是城市化进程已经结束之后(即大多数人口已经转移到了城市之后)才出现的。在中国,城市化正在进行,我们可以试图去理解和影响这个进程,这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重大的挑战。或许真的没有其他选择――中国将不得不重复美国、日本、欧洲那种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城市化程度上升的模式,但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我们现在确实不知道,因为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上,现有的比较研究仍然极为有限。

(2)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区域发展将如何继续推进。中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怎样才能发展起来,一直是中国决策层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过去,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一直是由开发自然资源的意愿或军事动机推动的(比如说,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分权改革后,决定一个地区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是省级政府。

在一个规模已经达到了大洲一级的市场经济内部,区域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在这方面,我们并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欧盟已经取消了内部人口迁移的各种障碍,因此

1本文是作者根据他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1年年会上的发言改写的,该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其名称为“I 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中国城市化发展:挑战和对策国际研讨会)。――译者注。

2美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黄金贫民区”。但部分城市经济学家担心,如果对美国某些城市中已经存在的贫民窟进行过多的升级改造,可能会导致原本不能在那些城市找到生产性工作职位的人大量涌入。――作者原注。

它的经验对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意义;前苏联在斯大林主义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大量的扭曲现象,今天显然没有什么人想重复那种经历。这样一来,有可能发挥正面或反面的指导作用的,就只剩下美国、或许还有巴西的经验了。在美国,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大规模的劳动人口迁移,其迁移目标是北部和西部地区;到了20世纪下半叶,则发生了工厂和资本的大规模迁移(制鞋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其方向则是南部地区。在中国,目前的格局似乎是劳动和资本都在向沿海地区转移。这种模式不可能是有效市场的反映。那么它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劳动力转移到沿海地区是合乎情理的,因为那里的工资比较高,但是资本不是应该转移到工资较低的地区吗?资本没有转移到内地,是因为那里的基础设施缺乏,还是因为那里的金融基础过于薄弱?抑或是因为内部的政府仍然没有转变观念,他们仍然只是计划者、管制者和寻租者,因而阻碍了想追求比较优势的风险资本家往内地转移资本的进程?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没有看到其他人能给出更令人信服的答案,尽管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研究。不管经济学家有没有去研究,中国的区域发展仍然会继续下去。虽然如此,但是我还是坚持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影响中国区域发展的各种力量,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好处,而且当我们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性质了解得越多,世界其他地区也就越容易借鉴中国的经验。

(3)我最后一个例子来自相当不同的一个经济学领域,不过我本人对它特别感兴趣,而且它也是许多中国经济学家与决策者关注的问题。在这个领域,国际比较研究相当薄弱,能够提供的指导极为有限。这是属于产业组织和企业融资领域的一个问题。

界定出核心问题也许很容易,但是要给出答案,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这个问题的起点是:中国现在产业组织结构继承自中央计划时期,企业原先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官僚等级体制下的低级分支。改革开放后,从1984年起开始允许成立较小的本地企业(乡镇企业),以填补计划体系的空隙,于是乡镇企业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然后,在20世纪90年代,外国直接投资(FDI)开始对产业组织产生重大影响。不过,外国直接投资的企业可能是个例外,它们所继承的结构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情况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这样一来,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哪种产业组织结构是中国真正需要的?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已经发生了很多争论,很多人认为日本的财阀体制和韩国的大商社模式就是中国未来的方向,不过由于日本最近经济发展陷入了停滞,韩国也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这种呼声已经有所降低。在中国,兼并和收购案例在急剧增加,各种各样的集团被不断组建起来、又不断地被重组,可是国家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取向。

在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内,企业结构应该是怎样的?现有的产业组织理论,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多少指导。也没有人敢保证,只要有了适当的法律框架,由市场各种力量进行兼并重组就能够带来一个有效率的结果,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可以袖手旁观。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完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出一个新法律是很容易;但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来实施法律,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在这个领域,政府之所以要插手,可能正是因为法律制度过于薄弱,不能为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做出独立决策提供一个适当的框架。这种情况在其他许多领域也一样存在。

将企业金融理论应用到中国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时,也会发生同样的问题。在西方,大量文献讨论的都是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破产制度,以确保最终的结果是有效率的。但是,大多数的文献都假定法律将按照制定出来的那样得到完全执行。在中国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个假设更远离现实了。又比如说,少数股东权利问题,在后工业化发达国家,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中国,不管法律是怎么写的,小股东的权益依然少之又少,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大抵如此。这种情况在某些国家已经开始有所改变,比如说在韩国;但是在中国,股东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没有权

力雇用和解雇管理层者。

当然,或许中国政府能够找到一些方法,或多或少地解决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在产业组织和企业金融领域,经济学家们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方面仍然没有什么作为,因为他们并没有对各种可能的结果进行细致分析。当然律师也没有做出什么应有的贡献。在一个如此薄弱的法律制度环境中,如何使法律真正得到实施?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问题,确实有一些律师一直在努力推进这个问题的解决,但它实在太困难了,仅仅有少数几个法律学者关注一下是远远不够的。

以上这些例子,都涉及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它们都是我们必须更好地加以解决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大问题”。那么,经济学家应该如何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在我看来,这并不太复杂:

第一步,经济学家首先必须乐意去提出这些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并去把它们表达清楚。经济学家的着眼点应该是:对中国未来发展而言,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他们的眼睛不应该只盯着欧美经济学界当前碰巧关注的那些热点问题。

第二步,经济学家必须对制度、法律,以及其他所有对这些结构性变化有重要影响的东西有深刻的理解。

与上面这个步骤密切相关的一点是,对于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数据的性质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如果没有可用的数据,那么就得先搞清楚如何去获取所需的数据。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地拿到了一些现成的数据,就匆匆忙忙地开始回归计算。

同时,你不能只看到中国发生的事情。你需要有一个进行比较研究的总体性框架;而且要进行比较研究,就需要目标国家的大量资料,这时很可能需要你自己去做一些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因为有关的基本资料可能尚不存在。

只有在完成了以上步骤以后,你学到的强大分析技术才真的有助于你得到可靠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你的研究才是有科学依据的。

这些步骤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的执行起来却绝非易事。如果一位学者不满足于拿一些现成的数据来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而要进行真正严肃的比较研究,那么要对几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就是一件特别困难的工作。这项工作必须以对多个国家的相关制度的深刻了解为基础,它将是一项必须持续几十年的研究,甚至可能是终身性的。那么,这种研究态度能让你们在美国大学得到一个工作或教职吗?我建议的研究策略可能不能帮助你们快速地在西方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中得到一个高薪职位。但是我相信,如果你们真的做得非常出色的话,这种研究策略最终会为你们带来不止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更重要的是,无论它能不能给你们带来教职或诺贝尔奖,只要你的研究对于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你就为中国以及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CE 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城镇化率接近60%。 2、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2.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 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今后10年,人民币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今天跟大家交流这个话题大家可能比较关注,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挑战,需要怎样的新思维,这是我们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之后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重大话题。 1中国经济新时代三大特点 中国已经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我总结了三个比较有意思的新特点。 特点一:储蓄高,实体经济规模超大 1)产品量巨大 咱们看一张图,这张图不是清华校园,那怎么一夜之间搞得遍地都是共享单车呢?共享单车的背后是什么?

当然你可以说有智能手机、互联网、微信、支付宝,这些是肯定的,但是还有一件事你们想过没有,这么多共享单车几乎是一夜之间蹦出来了,它反映的是咱们中国人至少生产自行车的能力是很强的,甚至于过剩的。事实上咱们国家生产自行车的生产量在全球至少占一半,而且生产能力还用不完,所以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特点我总结为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规模非常之大,下面这张图是中国、美国、日本这三个经济体刨除服务业、华尔街、金融业、律师服务之外,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的产量。

上面那个蓝线是咱们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是接近6万亿美元了,咱们总体经济规模12万亿,远远比美国高了。

2001年,本世纪初时,美国的实体经济是咱们的3.7倍,日本的实体经济比咱们还高一点。但现在,咱们实体经济的规模是美国的1.3倍,不是多一点儿,而是比他多了30%,而日本整个经济的规模,自从2010年被中国超过之后,现在只剩下不到中国的一半。 当然我这里强调的是实体经济的规模,所以实体经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产量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 2)储蓄高 第二,咱们的储蓄非常多。 北宋、明朝、清朝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发现从北宋到明朝、到清朝,增长速度每年也就是0.3%左右,当时储蓄好的年份是3%,经常是负储蓄,为什么?打仗了,来了灾年了,为了保命把耕牛杀掉吃,那是负储蓄。所以今天中国经济储蓄非常多,储蓄非常重要,它是经济增长之源。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日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及其重要,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就如同兵家在打仗中了解了敌方,可以主动快速地适应世界、发展自己。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必要前提。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也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使股市出现分化加大现象。 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虽然部分地区存在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但趋向缓和仍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为更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猛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略的。公司跨国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各国各大公司再也不能满足只在自己国家发展,纷纷向国外扩张。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的主力军。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其一,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其二,我国产业结构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挤出。在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化,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加大了我国出口压力。 其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中国经济崛起及对美国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c18277489.html, 中国经济崛起及对美国影响 作者:韦恩·莫里森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 摘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严峻 挑战。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崛起对美国的影响。本部分回顾了中国经济发展变迁的过程,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源于高储蓄推动的大规模投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以购买力平价估算,中国的经济规模约相当于美国的80%,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美国。 关键词:中国;美国;经济增长;购买力平价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9-0048-05 在过去的34年中,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快速崛起,成为现代经济学中最成功的经典案例之一。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约有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最大的工业制造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预测,在未来5年时间里,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不过,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言,中国还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升了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中美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从1980年的50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360亿美元。现在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商品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为了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许多美国公司在中国开办业务,这些业务帮助美国企业使其保持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低成本商品。中国政府大量购买美国债券(约为1.3万亿美元)有助于美国政府为预算赤字融资,从而保持低利率政策。 然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使美国政府提高了对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有人提出,中国利用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比如,估值偏低的人民币汇率给国内企业补贴,增强了中国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使大量廉价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威胁到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还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利用产业政策保护国有企业,却未能保护知识产权,美国的知识产权在中国遭遇了普遍的侵权,进而影响了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此外,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政府实施的贸易政策和投资壁垒政策限制了美国企业在中国的销售,损害了美国企业的利益。 中国政府深知,经济增长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目前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能会影响经济长期增长。这些挑战包括: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而不是消费;对国有企业的过度保护;银行体系较为脆弱;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中国政府承认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 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也都连在了一起。那种独立关门搞经济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既面临很多机遇,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中国刚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经济实力大增,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动荡。该文结合当前实际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机遇、挑战 经济全球化基本上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有高端的技术与雄厚的资金,为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与人才,经济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直处于弱势,并且还会经常受到发达国家的所谓的“制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同时也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说是赢家之一。我国的经济持续保持中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对于对外开放的中国明显得益,但也受到一定的冲击,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更加尖锐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变革、扩大对外开放、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导向,持续保持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工业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加快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面貌。 (2)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有效利用世界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各国优势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实现互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在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有利于中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利于中国克服国内资源和市场的约束,有效利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在参与中发展壮大。 (3)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人才交流增长的速度将超过货物和资本的增长速度,人力资本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的调查报告 班级:环工132 小组成员:李健、蒋龙裕、施相如、杨秦翔、肖扬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的调查 前言: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小组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深入研究,于2015年5月份在问卷网发布调查问卷,20多天的时间里,累计收集了47份调查问卷,参加者多为20-25岁的大学生,他们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详见附录) 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实力总体来说比较乐观,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给予重大期望。大多数调查者认为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人们对互联网新兴金融产品的关注与使用越来越多,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相比,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免去了银行排队办理业务的困扰,尤其是近几年来支付宝,网银,余额宝等进入大众视野,进而引发全民使用热潮。但是这些金融产品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行业制度监管不力,信用度低,风险大等。大多数调查者认为这种现状会驱动银行的发展模式的改变,但最终它们还是

会依赖银行体系生存。 近年来,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低,房价问题是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对此也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近40%的调查者认为房价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它全面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近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需求萎缩,销售市场持续低迷,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房地产市场市场饱和,供大于求是主要原因,并希望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督,出台购房优惠政策,促进房地产销售。 能源短缺,污染加剧,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中多数调查者认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太弱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调查者期待我国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新科技改革领域加速经济转型,并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期待中国下一任领导人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科技带动经济的自主创新型经济模式。总结: 通过对47名调查者的调查分析得出,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需要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多做改变,中国政府应该紧贴民生,在全力追求小康社会的同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尤其应加大金融改革。金融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金融改革正是中国经济改革蓝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进一步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力超过了世界上任何的经济体。 李杰睿老师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论文

xx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如应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由此看来,xx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xx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机遇和挑战国内外环境经济全球化 1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1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我国有13亿人口,按照温总理的说法:“再大的数除上13亿都是一个小数目”。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0年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29748元,比较低。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标准,还处于中低收入国家,就是在中等收入国家中还是偏低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差距。 1.2发展不平衡性还比较突出。 不仅我们的总体实力还比较低,而且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最高的上海比最低的贵州要高出10倍。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还是比较突出的。另外,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发展很快,农村虽然也在发展,但相比较城市而言,还是慢了一些。 1.3工业化水平还不够高。 从数量上来看,我们的工业量占整个经济总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都要高。但是,经济发展实际上还是有一个规律,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水平真正的高低,还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看。工业化程度的高低仅仅从数量上看不是不够的,更重

要的是看它提供的附加值的效益。美国制造业占整个经济总量才14.4%,谁能说美国工业基础薄弱?这就说明,工业技术含量反映工业化程度完成没完成,可能它是一个逆向的指标。也就是当这个比重在降低的时候,你的工业化进程有可能逐渐在完成,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需要工业的积累、工业效益的提高去支撑,因为只有工业效率提高,工人的工资才能够提高,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提高,消费才能上去,服务业需求才能增长,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我们还比较落后。我们有很多核心技术都没有,比如汽车,包括我们的发动机,除了像奇瑞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大部分我们现在跑的汽车,知识产权全部是国外的。还有计算机,我们实际上是一个来料加工,看着我们计算机产量很高,其实核心技术全部都是国外的。为什么我们这里经济受冲击,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这次冲击比较大的也是电子行业,主要是世界经济出现减缓以后,国外需求的减弱,因为他们要维护知识产权。所以说,我们的工业技术水平也是反映我们技术工业化水平不高的一个方面。 1.4资源承受的负担较重。 目前,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0人。实际上我们大量的土地是不可利用的,包括西北这么大的沙漠,我们的土地主要是集中在东部地带,要是换算成可利用的耕地,就更少。可见,我们是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另外,我们的淡水资源人均2156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接近7000立方米,我们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然,还有能源,我们承受的负担都很重。目前我们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我们50%的石油现在要靠进口,要不然国内资源很难支撑我们高速的经济增长。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国内就业压力仍比较大。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两位数以上,这些人口现在正处于一个就业的年龄。所以,现在我国每年都要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