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分析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分析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分析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分析

智祺

(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国际贸易系 30001)

[摘要]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国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其表现形式是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本文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以及我国目前垂直专业化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际分工; 垂直专业化分工; 加工贸易

1 引言

20 世纪 60 年代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新的分工内容与形式蓬勃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由产品层面逐步深入到工序层面,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增值环节,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并以跨国界的垂直贸易相互连接。分工的细化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进而导致全球收益分配不均,对国际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分工格局下,中国如何有效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培养动态比较优势从而实现经济赶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必须对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现状进行分析,方能制定有效对策。

2 垂直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影响

2.1 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垂直专业化有两种安排模式,一种是公司间贸易,一种是公司内贸易。从微观个体来看,公司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是不同企业的跨国分工与协作,即通过市场协调把各生产阶段的生产活动组织在一起。各生产阶段是由位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完成的,参与方需要花费大量的搜寻成本和谈判费用,达成协议后还存在着履约风险,任何一方的违约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链的中断。如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把企业之间的市场协调变为企业内部的非市场协调,一般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正是这个原因,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2.2 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

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下,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由垂直专业化分工引致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复出口和海外加工直接转口,成为各国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普遍采用的形式。在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由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包含了多个国家的投入,各有关国家对这种分工的依赖及其相互间的利益联系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近年来,虽然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但涉及的产品多是贸易一方单独生产的产品或贸易另一方未投入价值增值的产品。相反,涉及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摩擦十分少见,国家在考虑到本国企业从事跨国投资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利益时,会尽量避免贸易摩擦的出现。

2.3 有利于克服资产专用性的束缚

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资产一旦投资形成就很难改作他用,除非在转移过程中蒙受巨大的价值损失和生产力损失,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认为均质的生产要素被塑造成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专用性资产。由于资产专用性对生产要素流动的束缚,又会反过来导致已有专业化及分工模式的固化,降低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弹性,从而对进一步的特别是跨行业的专业化分工形成障碍。在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各国在同一行业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分工,不仅可以实现各自的比较优势利益,而且也较容易克服资产专用性的束缚,减少和避免生产要素在转移中的损失,从而使资源的再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

3 中国的垂直专业化现状分析

3.1 总体分析

自1985年到2006年这21年间,中国出口贸易中来自外国提供的中间产品的比重迅速增加,从1985年的0.16变为1993年的0.40,然后逐渐稳定,这与世界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趋势(Hummels,2001)是一致的。自1993年以来稳定在0.40左右的垂直专业化比重,充分表明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融入当今的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体系。

3.2 行业分析

从行业看,中国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主要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中机械设备、化学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比重分别为33.99%、29.80%、28.69%,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比重则较低。这说明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

3.3 参与主体分析

我国的加工贸易无论从进口还是出口来看,均发展迅猛。但只要对参与主体的比重详加分析,即可看出中国加工贸易主要由外资企业所支撑,所占比重维持在75%左右,2003年其加工贸易额为2864亿美元,而同期内资企业仅为760亿美元。这说明垂直专业化分工主要由跨国公司所支配和主导,主要采取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以此种方式下,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土地等资源被雇佣,知识学习和外溢效应被削弱,企业根植化程度较低。

4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我国的战略选择

垂直专业化分工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而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我国应把握机遇,积极参加垂直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4.1 短期内加强劳动密集型生产

加工贸易处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正是我国静态比较优势的体现。从21世纪前十几年来看,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供过于求的态势。另外,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平均素质较低,因此,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虽然增值率比较低,但毕竟能吸纳一部分人就业,增加一部分国民收入,国家也能得到税收。所以,目前我国仍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生产环节。

4.2 长期内提升分工层次和增值率

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实现加工贸易商品的结 (下转47页)

48

难,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等。

2.2重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 扩大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工程建设。这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当前我国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投资的增加使收入以倍数增加。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2)“三农”问题对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是中国的重要市场,农民是中国的主要消费者,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扩大内需,带动经济的发展。

(3)教育是立国之本,是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海星通过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回归分析得到:文教科学事业费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加大教育的投入是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长远性问题。

(4)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即关注于民生问题,借鉴西方的财政经验,随着政府财政政策的完善,财政支出应更多的偏向于民生。中国人面临的最大难事之一就是看病难,这也是制约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财政支出更多向民生倾斜,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人民看病难的后顾之忧,更能有利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今年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

(5)加大灾后重建的投入,将有利的刺激原材料市场,尤其是钢铁、铝等行业。受全球市场的低迷,这些行业的出口下降严重,灾后重建将为这些受影响的行业扩大国内市场。

三、09经济增长预测

通过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得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的增长成正相关关系。我国自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通过对2009年的财政预算支出分析,我国在2009年要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是能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3] 张海星.财政支出结构与增长实证分析.投资研究,2003(3)

[4] 庞瑞芝.财政支出影响经济新的作用机制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2(3)

[5] 阎坤, 王进杰..积极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效用分析,2003(4)

[6] 谢旭人. 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7] Nourier,Roubini美国《外交杂志》2008

[8] Barro.RJ,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06,1991

[9] Kormendi.R.C and P.G.Meguire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growth Cross-County

现 代 信 息

(上接48页)

构升级; 二是实现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的过渡。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发展较快,而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的过渡较慢。

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工资率增长较快,这一方面要求东南沿海地区加速资本积累、提升技术和劳动力素质!从而提高分工层次和增值率;另一方面,也要求扩大东、西部之间的区际贸易,以充分挖掘国内贸易的利益,提高垂直专业化分工在我国国内的增值率。

4.3 发挥跨国公司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促进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链条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上,呈现出如下演进态势: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零部件的分包生产----中间产品的生产----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自创品牌的生产。我国加工贸易引发的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显示了外资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实现产业长级的推动作用。加工贸易是我国承接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成为当前主要经济任务的背景下,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是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向。

4.4 培育全球性竞争优势企业

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极为有限,这与我国缺乏全球性竞争企业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外向型企业缺乏国际企业所应具有的信息开发、技术开发、金融开发、产业开发等基本功能,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经济规模和竞争力都很有限,并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应先在国内同一产业内形成几个强大的经济集团,通过市场化的企业联合方式,培育其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功能以及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然后以大型综合性产业经济集团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从而形成能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全球性竞争企业。

[参考文献]

[1] 杨治平,顾艳辉.产品内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探讨[J].当代经理人,2006,(21).

[2] 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理论的相关拓展[J].经济评论,2007,(2).

[3] 高敬峰.国外产品内分工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7,(2).

[4] 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5).

[5] Amdt, Sven. “Globalization and the Open Economy”, North-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997, 8(1):71-79.

47

2009年03期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加深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中国学术界与政府部门都密切专注着中国经济增长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关系问题。基于此,本文借鉴了经济增长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理论,同时选取中国2000-2014年产业附加价值率(RRL)和经济增长(GDP)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说明垂直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作者使用EViews软件对二者进行E-G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用产业附加价值率度量指标代替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得到产业附加价值率和经济增长虽然存在着协整关系,但未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二者相关性不强,即产业附加价值率并不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但由于数据选择等原因造成的误差,作者在文章结论处又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给出了相关建议。 一、引言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更加深入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事物中去,并且吸取国外先进思想与技术,充分利用国外的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的经济状况稳定且迅速的增长,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学者们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因素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使得人们对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热情大为提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专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随着国际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专家们意识到可以通过研究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来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二者存在着很强的牵连关系。中国政府在统计数据时也发现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对此,政府推出一些列政策来鼓励提升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而如何更好的利用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何反作用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则是探讨两者关系时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对各行业的支持政策使得各行业飞速成长起来,中国在努力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昌盛。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步,中国正在通过一切正能量的手段来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并且逐渐探索更好的发展经济的方法和路径。尽管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逐年攀升,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些许差距。特别是中国在各行业在分工理论上的应用有所欠缺,增强专业化分工应用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为了中国经济可以发展的更快更好,专家学者们应该不断努力争取找到更多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繁荣。 二、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形象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55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 五十多年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一员,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联合国,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两年前,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产业的壮大推动了贸易的扩张。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专家拉迪预言,“2004年,中国将成为在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经济。” 他指出,中国的贸易迅速增长,对亚洲造成尤其重大的影响。 拉迪说:“其他亚洲国家认识到中国是它们的头号出口市场,又因为中国的进口增长也很快,所以中国对亚洲国家,包括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的经济增长,起了重大作用。” 正因为近十年中国在区域和国际经济、贸易和外交层面的角色日益显赫,打破了国际间原有的势力均衡,由此引起各方的不同反应,中国威胁论是其中最明确的一种。 未知数但是,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室的东北亚事务专家季北慈认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到底是不是一种威胁,现在下定论为时过早,因为还有不少未知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国际社会和中国是否能互相容纳和适应对方。 他说:“世界历史经验表明,每当国际间出现一个新的力量时,有时会造成破坏,因为现有体系中的力量需要接纳和适应新的力量,而新的力量,现在是中国,显然要寻求更大的影响力,要扮演更大的角色。至少历史表明这个过程不会一直顺

第二章 专业化经济和分工经济

第二章专业化经济和分工经济第一节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一、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在这部著作中,斯密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斯密特别强调了劳动分工所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提出了分工和自由竞争是能够使人民给自己改善自己的境遇的重要观点。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所说,“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作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出的贡献的总和”。这句话现在仍然完全正确。 显然,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心是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人们关于专业化水平的模式的决策决定分工的水平,社会分工水平和模式决定市场上的供求,而各种经济现象都与分工的水平和模式有关。 但是自瓦尔拉斯、孟格尔和马歇尔之后,经济分析的重点转向价格制度分配资源的功能。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有两部分,一部分用边际分析研究需求与供给。这种分析以纯消费者与厂商的绝对分离为基础,所以社会的分工结构是外生给定的,以角点解为基础的个人选择专业的水平和模式无关,因而不能用该方法进行分析,而供求也与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无关。另一部分是继承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分析分工和专业化对经济发展和和对技术发明的意义。但是这部分理论的分析过程却没有任何数学分析。严格说来,边际分析是以内点解为基础的古典数学规划方法,而研究专业化和分工需要当代分析角点问题的非线性或线性规划方法。内点解是指所有决策变量都不取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解,而角点解是指某些决策变量会取其最大或最小值。马歇尔用边际分析研究供求及价格的方法成为当代的主流经济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由于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对与分工结构有关的总量需求及种种宏观现象无能为力,所以自凯恩斯以来经济学家发展出种种独立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所谓宏观经济现象,萨谬尔森在战后把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作为微观经济学,而把凯恩斯等人的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放在一本教科书中,形成了当代经济学的结构。但是萨谬尔森把马歇尔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洞见弃之不用,因而使古典经济学中关于专业化和分工的研究在当代主流学派中不再有地位。 战后,由于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不能解释经济增长和发展现象,所以有发展出一套与微观经济学互相独立的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理论。60年代以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不能解释厂商的出现,不能解释交易费用的意义、财产权的意义又发展出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新企业理论。特别是80年代以来,对策论开始进入主流学派,它被广泛用来研究内生交易费用。 80年代以罗森、贝克、杨小凯、博兰、黄有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了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他们发现,一旦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然后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分工水平,则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就可以彻底克服。他们以超边际分析发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可以将很多发展和贸易现象解释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可以解释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均衡意义,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台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可以解释货

垂直专业化_成本优势与产业竞争力

总26卷第5期兰州商学院学报 Vol.26No.5 2010年10月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Oct.,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2010 垂直专业化、成本优势与产业竞争力 * ● 王 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摘 要:本文采用OECD 最新版本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和双边贸易数据库,借鉴Hummels 等人建立的垂直专业化 分工测度方法,对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成本优势与产业竞争力进行估算并建立关于三者的计量模型。结果发现:不同类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同。虽然参与垂直专业化可以提升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在不断下降,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一定提升,低成本优势虽然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但其影响较弱,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依靠低成本优势来获取产业竞争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成本优势;产业竞争力;投入产出表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5465(2010)05-072-08Vertical Specialization 、Cost Advantage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Industry WANG Kun (Economics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6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newest edition of input -output databases and the BTD databases offered by the OECD ,and calculates the VSS of China ’s industries 、Cost Advantage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industry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 by Hummels etc.We find there are different effects 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the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differ-ent types of industries.Although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can enhance China ’s labor productivity ,on the whol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s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is decling ,whil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ies is enhancing.Although the low -cost advantages can improve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e effect is weak ,it can not be effectively translated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refore ,it is unadvisible to upgrad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industry by lowing the labor cost.Key words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Cost Advantag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put -output table 一、引言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指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 段的国际分工,反映的是不同国家或企业在同一产品价值增值链上的垂直关系,只是由于各国比 — 27—* 收稿日期:2010-08-13 基金项目:2007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教育项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链贸易与产业集群理论” 。作者简介:王昆(1983—),男,河南开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分工合作与专业化分析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4.6 分工合作与专业化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释了分工和专业化可以增加产出,他举了扣针工厂的例子——一个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劳动者,无论如何努力,一天也生产不了20枚扣针,但有了分工之后,经过前后18道工序,每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0枚扣针。这体现出分工的高效率性。斯密分析的分工理论提高效率的原因:第一,分工专业化是劳动者的劳动技巧或熟练程度日益增进。第二,分工可以减少由一种工作换到另一种工作损失的时间。第三,分工使劳动简单化、专门化,从而为机械的发明和使用创造了条件。 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的角度来分析斯密所说的原因:1)劳动技巧,熟练程度的提高和机械的发明都是增加了力量F;2)减少转换时间的损失就是增加了有效工作时间t;3)劳动简单化和专门化就是力量的作用点明确,力量的方向α偏差减少,使方向α增加,增加了力量的准确度并减少力量转变的损失。所以增加了力量F,时间t和方向α,成果MV会增加。 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各国集中力量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可以增加产出。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处于比较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也可以增加总产出。 亚当斯密提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阿林?杨格提出“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这就是著名的“斯密-杨格定理”。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市场与分工互相加强的正反馈模式,当市场足够大时出现了分工,分工增加了社会的总产出,分工需要交易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分工也增加交易量,即增加了市场容量;市场容量的增加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从而促进分工的发展。分工与市场是互相影响的。杨小凯独创了超边际分析方法,并用此方法复活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重要思想。超边际分析就是将产品的种类、厂商的数量和交易费用等纳入分析框架的分析方法。更具体一点说就是人们在做出资源配置的决策之 1

第2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两种形式——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分析两种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和区别: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被认为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李嘉图理论重点分析劳动生产率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并以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所有产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高,另一国成本相对更低,它们之间仍然可以进行分工与贸易。在劳动成本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在不利中选择不利较小的产品进行生产与出口;在劳动成本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则可以选择优势更大的产品生产与出口,两国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是李嘉图理论的发展和补充,他们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该理论把李嘉图单一的劳动要素分析,扩展到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这一理论强调,一国应该利用国际分工机制,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最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今天学术界所讨论的比较优势理论,基本上是以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为蓝本的。 相同点与不同点何在? 2.关于比较优势原理对发展中国家是否适用的争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以及主要缺陷。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国内外理论界的认识分歧较大,我国近年来两种对立观点的论战一直在持续。 一种观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误导,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会陷入停滞的比较利益陷阱(洪银兴,1997、王允贵,2001)。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选择与其要素禀赋即比较优势相符合的产业与技术结构,才能达到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升级,从而使其经济收敛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违背比较优势原则选择产业与技术结构,则会使企业丧失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林毅夫、李永军,2003)。 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优势原理在中国的现实应用,使中国成为名列世界前五位的出口贸易大国。但是,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竞

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解析

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 摘要: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这 30年来, 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概括为:在全球范围, 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日益发挥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总之,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 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关键词:中国国际地位重要影响世界发展国际事务国际格局 正文: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 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 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密切关注着中国,也亟待了解中国。 20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引发的国际形势, 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等一系列震荡和嬗变。这种变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当然, 中国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所创造的奇迹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这 30年来,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文档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中国气候威胁论”的指责不断升温, 纷纷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同时,中国国内环境污染问题集中出现,特别是全国大面积雾霾污染现象频发。国际碳减排和国内环境污染治理的双重压力,倒逼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为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C02非放量年均累计下降18% 然而,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不仅仅是国内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导致的,同时也是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 (Global Value Chai ns , GVC的低端[1],出口货物急剧增加 的结果[2-3] 。有效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不仅实现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已有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的重要影响因素[4-5] ,然而,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提升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能否降低其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是否受到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拟从GVC分工地位的视角,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不同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有利于缓解中国国际碳减排和国内环境治理压力,同时也有利于

1 文献述评 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是隐含碳的主要测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SRIO、双边贸易投入产出模型(BTIO)和多区域投入?a出模型(MRIO三种⑹。其中,SRIO模型多用于分析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隐含碳,该模型基于国内技术假定,即国内外完全碳排放系数相同[7] ;BTIO 模型 则放弃国内技术假定,假定所有进口均用于最终消费;MRIO模型则进一步放松上述假设,不仅将进口产品分为中间投入和最终需求两部分,还考虑了技术异质性、反馈性出口、反馈性进口和间接进口效应[8-9] 。方修琦等[10] 和李惠民等[11] 详细比较了 SRIO模型和MRIO模型在估算国际贸易隐含碳方面的区别。具体到本文而言,在计算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时,MRIO模型与SRIO 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MRIO模型考虑了反馈性出口隐含碳。反馈 性出口隐含碳是指中国在从其他国进口的同时,也会导致这些国家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进而导致中国国内碳排放增加。 该类碳排放生产和消费均在中国国内,如果不从出口隐含碳中扣除,将会高估中国出口隐含碳[9] 。因此,为了准确估计中国制造业 出口隐含碳,本文采用MRIO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进行计算。 关于技术进步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大多是在测定出口隐含碳的基础上,运用分解方法将影响因素分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来考察技术进步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12-15] 。 Yan等[13]研究发现,1997—2007年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了449%,其中技术效应为-48%。部分学者分析了双边贸易中技术进步对中国出口碳排放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中国的出口隐含碳排放[14-15],但鲜有学者进一步探讨具体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专门研究GVC分工地位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文献很少,但是已有学者从GVC嵌入程度的视角分析垂直专业化 分工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Zhao等[16]发现提高垂直专业化率将会显著增加中国出口隐含碳。由于中国主要从事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出口规模和份额迅速增加,垂直专业化率不断提高,但其出口技术含量并不一定会显著增加。即垂直专业化率代表中国嵌入GVC的程度,而出口技术含量更能

精细化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精细化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众所周知,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会有,出现的问题也会更多。一旦企业的规模越大,存在的问题越会越多,账目问题又成为了重中之重,处理这样的账目需要专业的人,而一家规模大的企业专门聘请一位高级会计师所需要花费的佣金不低,再者由于同属公司员工,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交集,在处理账目的时候不能做到真正的公正公平,这样就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选择代账公司就可以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首先,记账公司和委托公司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与委托公司接触的人员也仅限于会计人员和老板,对于其他人没有多的接触,也就不会存在交集,在做账时自然会保证做账的真实性。 再者,天津代记账提供的服务项目多,服务质量好,代理记账公司有严格的管理机制,可以确保会计人员做的每一笔账目的清晰性。此外,任何一家专业的记账

公司除了为企业提供记账服务外,还可以提供类似税务咨询等的免费服务。就来拿合理的财务管理以及改善方法来讲,这两个工作应该是财务主管的工作,而聘请一位财务主管的酬劳是很高的,而且也不一定能够找到,而个人的水平也很有限。记账公司会有多位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来一同为企业想出来更好的财务管理以及改善方法,帮助企业更好的成长。 企业的经营中最看重的就是效率问题。记账公司常年奔波在税务和工商部门,对其中的门道更是清楚非常,在办事的时候效率自是不用说的。再者,天津代记账帮助企业做好每一笔账其实就是帮助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些老板对于企业的账目都是马马虎虎的,觉得无需要做到每一笔账目都很清晰,有这种想法的老板的企业大多数要么是依然是小规模的,要么是已经倒闭的,这样的结果想必也不是老板想要的。 言而总之,如果企业的规模较大,又不愿多花费用,不妨选择一家专业的记账公司帮忙处理企业财务,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才是企业经营的正确之道。

30.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和发展前景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在过去的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变化之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其次,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体制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居民消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扩大内需潜力巨大,人力资源丰富,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较大余地。中国正在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世界多数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相对实力稳步上升,成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稳步上升的重要基础。 中国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也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始终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有关举措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中国在面临巨大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内容提要】比较优势原则仍然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进行国际分工定位的原则。加入WTO之后中国现实的选择是力争成为国际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中国具备成为现代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处在要素驱动转向投资、创新驱动阶段“入世”与经济全球化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巨大机遇。短中期内中国不具备成为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基础和条件研发活动与服务业的发展应围绕提升制造能力而展开以避免盲目性。【摘要题】对外开放与中国【关键词】比较优势/制造业/研发业/服务业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理性定位应该是取代上个世纪中后期日本的地位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这一结论的主要论据有三:其一目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全球竞争体系中最具优势的竞争要素仍然是劳动力包括高素质劳动力和简单劳动力;其二研究与开发优势的形成不仅有赖于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有赖于超常规模的资本投入而且必须以强大的制造能力为基础;其三服务业尤其是面向生产、管理与资本运营的服务业必须有其服务对象即制造业同时服务业的高度化也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硬件作支撑。 一、理论分析:比较优势仍是全球化下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在形成它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生产制

造、研究开发、管理运营。把中国定位于现代制造业中心就是将经济资源重点配置在新兴产业和经过现代技术改造过的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同时对其他两个环节也有所注重的国际分工定位和产业竞争战略。在全球化生产体系的三个环节中研究开发环节居于关键地位管理运营环节能获取较多的国际分工利益生产制造环节则处于较低的层次。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将中国定位于生产制造环节呢?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的H—O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比较优势学说的经典理论地位但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实践对比较优势学说似乎形成了挑战。围绕着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二战后国际分工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循着两条脉络:一是继承比较成本学说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正和发展比较成本学说如新要素理论、动态周期理论等循着这一方向形成的研究成果扩大了比较优势的内涵指出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特征但仍然坚持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二是从全新的角度去研究贸易产生的基础及国际分工所应依据的原则如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等。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因而寻求产品的差异性并以差异产品为基础进行规模扩张是进行分工、获取贸易利益的有效途径。表面上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结论与比较优势学说的主张似乎是不一致的但确定差异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比较优势、劣势的过程扩张规模以降低成本的过程就是创造比较优势的过程。产业内贸易理

第8章 生产、专业化分工与交易

第八章生产、专业化分工与交易Production, specialisation and exchange 在第二章中,本书首次对生产的含义作出了这样的阐述——生产的作用是为了尝试解决稀缺性这一最根本的经济问题。在帮助你回忆了生产的含义后,本章引入并解释了一些生产相关的概念,即,生产率、生产效率及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为了使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有价值,必须能够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易。交易虽然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通常使用钱作为交易的媒介。本章末尾阐述了生产商的平均成本曲线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平均成本曲线说明了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学习要点LEARNING OUTCOMES 本章将: ■帮助你回忆生产的含义 ■对生产和生产率进行区分 ■阐述各种形式的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 ■引入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概念 ■解释了成功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为何需要交易 ■采用了平均成本曲线 ■解释了生产效率的含义 ■通过使用平均成本曲线,解释了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生产 Production 本书在前面的第二章中介绍了生产的含义,及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在继续学习本章前,你需要回顾第二章的内容,并重新阅读生产部分。需要回忆的关键点是,生产将投入或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服务转换为最终产出——商品和服务。 另外需要记住的一点是,生产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我想着重强调一点,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在不破坏子孙后代享用地球提供的资源的能力的情况下,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提升人类幸福或经济福利。大部分(并非全部)的经济福利是通过最终由开采及使用地球自然资源而产生的消费品和服务获得的。生产是最终消费的必要前提,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没有生产,将不会有人类生活。 关键术语 KEY TERM 生产Production:将投入或要素服务转换为最终产出——商品 生产率Productivity 学生经常会将生产率与生产混淆。虽然两者密切相关,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在AS阶段,生产率指劳动生产率,即每个工人的产出。但是,与企业生产率一样,资本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也可以被衡量。实际上,所有使用的生产要素对企业的当前产出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增长均有所贡献。为反映“所有生产要素都对生产有所贡献”这一事实,可对全要素生产率 (TFP) 进行衡量。当一个以上的生产要素发生改变时,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变化衡量出企业的总产出变化。 关键术语 Key term 生产率Productivity:单位投入的产出(例如,劳动生产率指的是每个工人的产出)。 考试建议 EXAM TIP 生产率是AS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主要概念。虽然问题通常集中在劳动生产率上,但考生还应知道该术语的其它含义。考题可能还会提到生产率差距,即英国与其竞争国家之间的生产率水平差距。 劳动生产率或每名工人的产出量在制造业(如汽车行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早期,罗夫汽车集团(从那时就已破产)就努力在英国汽车行业中立足。罗夫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和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和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和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

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和。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和挑战

专业化分工与纵向一体化的极限

专业化分工与纵向一体化的极限 一、分工与协作 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专业化分工对增加社会财富的巨大威力,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到内部专业化协作的工场式生产,再到专业化工厂之间的分工协作,甚至可以豪不夸张地说,工业化的道路就是生产专业化的过程。轴承作为一种机械基础件,正是在工业化的浪潮中从其它机械产品中分离出来的专业化产品。 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中国周朝就有了车,也就有了车轮、车轴和轴承。车的核心功能是把物体对地面的滑动摩擦转变成了车轮对地面的滚动摩擦,从而大大减少了物体搬运过程中的摩擦力和能量消耗,而实现这一功能的核心部件就是轴承。然而,这种简单的轴承是由造车匠在造车过程中一起完成的,不可能象今天这样由专门的轴承生产厂生产,然后再提供给专业化的车辆厂安装使用。 专业化分工不仅仅把轴承从一般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轴承自身的生产过程也被不断地专业化,如独立的钢球厂、保持器厂、套圈锻造厂以及专门的球轴承生产厂、滚针轴承厂、关节轴承生产厂等等。 分工与协作是两个孪生兄弟。亚当?斯密考察的18世纪制针业,一个普通人一天做不出一根针,而一个专业制针匠一天可以制作20根针,但这个专业制针匠需要农民为他提供粮食,需要纺织匠为他提供布匹,等等。如果把整个制针过程分解为抽铁线、拉直、切截、削尖、装圆头等18种操作,由10个人(个别人完成2~3种操作)分别完成相应的操作,这个团体每天可以制作12磅针,约合四万八千枚,平均每人每天制作4800枚,远远超过任何一个独立的熟练制针匠。但是,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独立完成哪怕是一根针的制作,他们必须协作才能制作出完整的针。 实现协作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市场,一种是企业。制针匠需要农民协作生产粮食,需要纺织匠协作生产布匹,这种协作一般通过市场方式完成。而10个制针匠每天合作生产四万八千枚针,一般则是通过企业的方式实现协作。市场协

论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论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11710班刘芳芳1107314056 摘要:资本主义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方面科学的分析国际分工生产和发展的客观性,而且从生产关系方面提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性。 关键字:马克思国际分工关系阶段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二、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各阶段及特征(四个阶段)。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 ①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没有国际分工,就没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 ②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 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的开始,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萌芽阶段。 地理大发现以前,只存在极不发达的地域分工,世界市场也还没有出现。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一些殖民主义国家积极推行殖民政策,把广大的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都卷入到国际贸易的行列,从而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和民族迅速增加,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显著增多,从而形成的区域性的国际市场,也产生了国际分工的萌芽,出现了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

即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设阶段;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世界市场建立的阶段。也就是产业革命开始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结束(典型特征是机器大工业的建立)。 这个时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德、美等国先后建立起大机器工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最终确立,机器大工业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从而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形成了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和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3、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工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巨大变革,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到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把世界各国都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并在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4、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阶段: 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的国际化与生产的国际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革命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分工(其中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迄今为止所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不断地改善了工艺技术和劳动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使国际分工无论是它的形式或是广度、深度都随之而不断发生变动。 从个别国家来看,也是如此,一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历史上,英国最早进行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它最先,以后又和美国一起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二战以后,许多殖民地国家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综合实力的稳步上升,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将日益扩大,中国对国际组织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多,同国际组织的关系也将会深入扩展。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关系的发展既反映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建设的程度,也表明了中国对国际社会各项事业的负责任态度,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形象的确立。对于今天中国来说,经济的飞速和持续发展正在改变中国的世界形象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应包含国家主体的自我认识和定位,以及国际社会对国家主体的外部认识和定位两个方面。就理论视角而言,如何认识中国在当前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对当前国际体系中的中国地位和作用的正确判断,有利于理解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本质与方式,有利于中国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实施,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更好地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国家力量、国家利益的追求、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等因素,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与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力量和国家追求是有差异的,所以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是变化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和资源占有量都很低。在经济基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效益差。从国内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仍很大。中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

立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世界意义。 应该说,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有其特定的地位和身份,无论在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她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独立一极,是和其他大国、强国享有平等地位的一极,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极,是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一极,是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社会主义的一极。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日益上升,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和定位。中国的国际形象,既是中国国内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延伸,也是中国国际地位的直接表现,所以,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建设有特色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也与当前国际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的最佳状态是主体的自我判断与外部的真实评价相一致,当前的中国对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认识和判断已非常明确,重要的是在于认真地建设。而这种建设的最大挑战又来自外部少数国家对中国的恶意攻击或不信任。营造宽松的国际环境既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树立和发挥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重要条件。为此,中国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自身的发展,二是要加大对外宣传。抓住机遇,不断进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