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新方法论

创新方法论

创新方法论
创新方法论

创新方法论

一、创新方法论概述

创新方法论是研究创新过程中有没有逻辑顺序、规则、方法以及有什么样的顺序、规则与方法为宗旨的哲学研究。

首先,要把创新方法论与科学研究方法论和科学发现方法论加以区别。

按照“创新”的定义,“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不只是发生于组织之间的某种事,而是组织以外的一种变革。创新应以它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因此,一个工商企业中的创新始终必须以市场为中心,如果创新以产品为中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技术上的奇迹?,而报酬却另人失望。”(这相当于将技术发明专利束之高阁,实现不了市场价值,这也就说不上是创新。所以,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其标准,而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为其判别标准。

这中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发现或发明的成果与这些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别,而恰恰是后者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要求付出的劳动以及所花的代价比前者(即发现、发明)要大得多,困难得多。《科学时报》2002年8月14日有一篇题为《从企业为主体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文章中说:“据统计预测,浙江省专利技术和产品的实效率以40%,其中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市高达50%以上这是该省把专利工作作为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特别是技术创新大局的基础性、综合性工作来抓的结果。”(如果把专利的发明与使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创新两者混淆起来,在实践中就有很大的危害性,人们误以外有了发明就有了创新,其实相比之下后者要难得多。如果认识不到在一点,那么技术发明的转化率低下是必然的。

硅谷之所以是创新的摇篮,是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栖息地,就是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取得的科学进步或技术的突破上。”“硅谷与众不同的不是这里发明的技术,而是把这些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并将其推向市场的在当地创建的企业。换句话说,硅谷的故事是企业尤其是创新企业(Start-Ups)进行技术开发与市场应用的历史。”

由上可见,创新与发现、发明并不是一回事,它们的成本和代价也都是不同的。正如德鲁克所指出的:“作为一种经验规律,如果把产生一种新思想上花费一美元。则在对之进行研究以便把它转化为一种新发现或新发明,就必须花费十美元。在…研究?上每用十美元,在…发展?(…开发?)上至少要花费一百美元。在…发展?(…开发?)上花费一百美元,则在市场上引进和建立一种新产品或一个新企业就需要花费一千或一万美元。而只有在市场上建立了一种新产品或一种新企业之后,才能说已有了一种…创新?。”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著名创新研究专家肯特(RosabethMossKanter)指出,“创新首先是人们能够迅速地了解一种市场需求。”“几十年的产品研究表明,使用者是刺激创新的第一要素……领导技术发展的公司现在意识到,他们必需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概念而不简单的只是优秀的技术。”《第五项修炼》一书的作者彼得·圣吉说:“当一个新的构想在实验室被证实可行的时候,工程师称之为…发明?(lnvention),而只有当它能够以适当的规模和切合实际的成本,稳定地加以重复生产的时候,这个构想才成为一项…创新?(innovation)”

所以,创新与发现、发明不是一回事,因此,它们的方法论自然也是不同的。

其次,创新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也有不确定性,其结果并不能事先预测或保证一定成功,在这种意义上发现与发明也有风险。但这种风险与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无法比拟,后者的风险要大得多。著名创新研究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森伯格(NathanRosenberg)在谈到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时,特别强调了“创新的尝试大多数情况下以失败告终,”并指出了财务风险的九大形式。

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因素非常之多,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即使是在能够正确预测当代95%的技术后果的3M公司里,也承认其50%的非相关产品或世界首创型创新都失败了。吉列(Gillette)公司每三个上市产品中只有一个能取得市场成功,而这三个产品是从100项前期技术研究中得到的。”可见,创新的风险是很大的。而且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创新主体的期望值成正比,即期望值越高、规模越大,风险就越大。德鲁克说,“绝大多数创新思想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结果。创新思想正好象青蛙蛋一样,孵化1000个只能成熟一两个。因此,创新性组织中的经理人员要求那些具有创新思想的人员仔细思考一下,为了把创新思想变成一种产品、一种生产程序、一项业务或一种工艺技术,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德鲁克这里所说的创新是通常意义上的创新,他要求人们重视并探究创新过程。

撰写《创新之战》一书的作者冯?布朗在谈到人们关于公司创新过程的讨论时说:“这一讨论表明尽管本世纪已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但是将新产品成功地引入市场仍要冒很大的风险。既不能清楚的知道如何最好地开发新产品,也不能事先确定一种创新活动最终是否能取得成功。”

毫无疑问,如前面所指出的发现和发明也都有风险,都要付出代价,但比起创新活动来,风险会小得多。因为创新还必须与市场相联系,而市场的风险比起实验室内的发现、发明可能遇到的风险要大得多。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知道,原初意义上的创新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所以,要强调指出创新大于科技,创新也不是单纯的经济,而是科技长入经济,这才是创新。举一个科技创新史上的例子。19世纪70年代,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ustusVonLiebig)提出了农作物生长的三要素(氮、磷、钾)理论(这是发现),190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FritzHaber)首次用空气中的氮和氢合成氨(这是发明)。哈伯的发明不久被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所接受与采纳,但从发明到生产出产品,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单就为了获得较理想的催化剂就经历两万多次试验,到1913年第一个合成氨工厂才建成投产。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发现、发明,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当然,这里决不意味着轻视发现、发明的重大意义,没有发现、发明、创新就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了。可以用下式来表达这个创新过程:

R&D→P&S→M→V

P&D即研究与开发,亦即科学技术过程;

P&S新产品与新服务

M市场

V价值

这是一个创新过程,研究这一过程是否有逻辑推理程序,是否有模式或方法,这就是创新方法论。不过,下面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公式是早期创新的线性程序,现在已远比这个程序复杂得多了。

二、创新过程从线性到非线性

1、线性创新模式的局限性

最初的创新模式都是线性模式。线性模式认为,创新的起因与来源是科学,来源于基础研究,只要对科学(通常称上游端)增加投入就是直接增加(下游端)创新的产品,其公式为

R&D→中试→生产→销售

线性模式最典型的代表观点反映在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VanneverBush,1890-197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的报告中。该报告有两个基本观点:(基础研究或纯研究本身是不考虑实际后果的;(基础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意义,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受布什思想范式的影响,产生了由基础科学到技术创新,再转化为开发、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代表动态形式的一维的“线性模式”,即基础研究引起应用研究与开发;再依据创新是一种产品还是工艺,转到生产或经营。

所以,布什的观点可表达成这样一种线性形式,即: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

美国学者D。E。司托克斯通过对巴斯德的工作所作的深入研究分析,从而揭示了布什的上述线性模式的局限性。司托克斯在《巴斯德象限—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PasteurˊsQuadrant:BasicScienceaneTechnologicalInnovation,199一书中,肯定了布什观点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尖锐地指出了布什观点的局限性。司托克斯指出:“然而,(布什的)这一范式的影响是有代价的,因为这种影响既朦胧又深刻。布什关于基础科学根本目的的表述,对科学工作的动机的解释过于狭隘;而他关于基础研究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的论述,在说明技术创新的实际源泉方面也过于狭隘的结果,这些局限性使利用这一范式思考一系列政策问题的难度加大。这就需要对科学研究目标及科学发现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司托克具体地指明了以下几点:

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并不界限分明,有的应用研究同时也是杰出的基础研究;

2、科学研究进程同时受认识目标和应用目标这双重目标的影响;巴斯德和其他许多研究中同时体现出双重目标的融合;

3、单一的线性模型描述由科学发现向技术创新的单向流动过于简单了;

4、本在基础科学方面相对落后,但在生产技术上却取得巨大成功。这一实例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远比布什的单一线性关系要复杂。

现在知道,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科学领域,其中也包括创新过程,都越来越从线性思维方式向非线性思维过渡。“生态经济或政治系统中的局部变化,都可能引起一场全球性危机。线性的思维方式以及把整体仅仅看作全部部分之和的观点,显然已经过时了。”

2、创新过程的非线性机制

美国管理学者蒋世任(FelixJanszen)对创新的过程的非线性特征作了多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际效应。他在《创新时代》一书中谈到,十多年前,在他开始作这一课题的时候,并不为人所理解。但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网络时代使得经济系统非线性特点成为每个经济学家不可否认的事实,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系统的非线性行为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于是当人们谈论新经济体制时,经济系统的非线性行为也就成了谈论的热点话题。

英国经济学家奥默罗德(PaulOrmerod)曾任《经济学家》经济咨询小组负责人,伦敦与曼彻斯特学院经济学客座教授。现在被人称为后正统经济学重要

人物。他于1994年出版了一本题名为《经济学的死亡》(TheDeathofEconnomics)书,1998年又写了一本《蝴蝶效应经济学》(ButterflyEconomics),他在后一本书的前言中说:“我十年前所要阐述的一个论点是,传统经济学把经济体与社会看成是一部机器,认为其行为不管多么复杂,最终都可予以预测和控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人类社会更像是生命的有机体—活的动物,只能透过其各个部位复杂的相互作用来了解其行为。正是这一观念和想法构成了蝴蝶效应经济学的基本主题。”

知道,“蝴蝶效应”是混沌理论中最常被人引用的一个借喻:表明事物事态发展的非线性,即一只蝴蝶的翅膀一煽动,可以导致地球的另一边的一场大风暴。蝴蝶效应经济学就是强调经济学要考虑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累积的非线性效应,说明经济领域中极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

创新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最近微软首席技术官迈赫沃尔德在《技术评论》发表文章说:技术创新自十九世纪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现在正进入第四代技术创新时代。先来回顾一下迈赫沃尔德的几个技术创新时代,然后再来分析创新过程的非线性特征。

第一代技术创新时期发生在1830年,美国专利法的改革带来了技术创新的黄金时代。由于专利法激发了发明家的创新热情,使大量技术发明喷涌而出,有的发明家如贝尔、爱迪生等人名垂青史;

第二代技术创新时期,创新活动主要由公司控制。如20世纪初的通用电器、杜邦公司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他们雇用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试图以更多的技术突破达到垄断目的。公司将技术创新的权益据为己有,利用法律、起诉,等手段来压制个体发明人。20世纪20年代,晶体管问世并开始生产微电子产品和计算机,公司专利占美国专利的大多数。但到70年代,经济压力使公司研发经费减少,大量公司实验室关门,从而使创新热情退潮。

第三代技术创新时期是“硅谷模式”,企业家、创新的技术专家正是抓住了公司实验室衰败的机会,形成第三代技术创新高潮。一些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及公司内有创新能力的人得到大量私人风险资本的资助,开创了新的研发工作和市场营销业务。但迈赫沃尔德认为,到2000年,硅谷模式的发展已到极限,也进入衰退中。

由此,迈赫沃尔德认为,技术创新进入了第四代—有组织的个体发明时代。他本人带着6。5亿美元的微软股票离开微软,创建了“智慧风险”公司,他称为“发明工厂”。第四代技术创新有两个显著特点:1、真正好的的创意能得到大量资金支持;2、独立发明家都拥有新的信息工具,如对新产品进行三维模拟和实验的高性能计算机,而这些工具是以前所不曾拥有的。

迈氏的技术创新四代模式给人许多启发,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理想化的。即使从他的理想化分析中,仍然能够看出,技术创新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诸因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其中专利法、公司法、风险资本、组织管理都对技术创新发挥作用,并非是一个全然可预测和控制的。对于硅谷模式的分析,迈氏认为到2000年春天,硅谷已经进入低潮,这是有争议的。例如由多位硅谷的“内部人”所写的《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一书中,中文序言作者钱颖一教授在介绍该书时有这样一段话:

“本书英文版出版在2000年硅谷的顶峰时期,而中文版的出版恰逢美国经济衰退和硅谷发展的调整时期(硅谷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都经历过低潮)。其实熟悉硅谷历史的人都知道,硅谷的发展经过

了多次波折,有起有落,产业在不断的起落中不断更新,每一次调整都是为新的突破做准备。”这表明硅谷模式似乎并没有过时,只是进行调整,“为新的突破做准备”。还从该书中看出,硅谷未来的发展将趋向网络化与簇群化,这意味着朝向更复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化方向发展。

这正如蒋世任所说:“创新是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和新市场以及新组织管理形式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是以上诸多因素相互渗透而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各因素之间本身就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整个系统也是一个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过程。简言之,创新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由许多小事件组合在一起以螺旋式不断发展的,所以,很难判断出哪一时刻产生的创新的结果或哪个个别因素造就了创新的成功。”

创新是一个无法控制,事先也难以作出预测的非线性过程。

3、创新过程中的悖论

以上讨论是要说明创新过程的诸因素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特征,本节将从创新自身的本质出发来讨论创新过程中的悖论。

前面提到过的蒋世任在他的《创新时代》一书中列出了创新过程中常见的悖论有以下五个(第255页),它来自卡斯蒂的《虚实世界》一书中关于“难题与悖论”的讨论。悖论6是我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得来的,旨在说明创新过程中的非线性过程。

悖论1:创新就是“创造性毁灭”

悖论2:成功的创新既要无序又要控制(混沌边缘)

悖论3:创新管理的方向在于降低不确定性,但同时又要运用不确定性

悖论4:创新强调消除壁垒与瓶颈,却创造新的壁垒与瓶颈,既可预见又不可预见

悖论5:创新既可以作一个事件又可以看作一个过程。

除上述五个悖论之外创新过程的一个更常见的悖论,即圣吉指出促进因素与抑制于是因素之间相互制约,

悖论6:创新过程的强化链与限制链,

举一个浅显的例子,中国参加WTO,是由政府决策和推动的,但一旦进入WTO,政府的职能又将淡出,这样政府职能的强化与淡出之间就是一个悖论,今后在创新过程中也会遇到同样的两难问题,总之,悖论的存在展示出创新过程中的非线性过程与机制。

三、创新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应用于创新,使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第五代创新模式。

1、第五代创新模式

20世纪70年代前后,创新模型主要是线性模型。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创新模型是科技先导型的,即创新从基础科学研究作先导或以科技为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直线式创新;第二代创新模型是市场拉动型创新,即从市场需求出发,用市场需求导致科研方向,求得科技突破并推向市场。市场拉动型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规模和方向决定着技术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方向,而是市场需求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从而导致着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方向。但这种模型仍然是线性模型,只是把创新的重点从科学技术移向市场,市场成为研究开发的思想源泉。

70-80年代有关技术创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无论是科技先导模型还是市场需求拉动模型都过于简单化了,通常的情况都是科学、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耦合过程。实际的创新是在一个创新企业框架内部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人们借用控制论中“反馈—回路(feedbackloops)”的概念来讨论这种科技与市场之间的耦合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莱因(LawrenceKlein)和罗森伯格(NathanRosenberg)在1986年所提出的链环—回路创新模型。这就是第三代创新模型。这个模型已被许多著名著作所引述,包括OECD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一书,为节省篇幅本文从略了。需要强调的是,第三代创新模型仍然是线性模型,只是创新的路径多了,相互作用的要素也增加了,但作为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概念框架的理念大多仍然是线性的。

第四代创新模型是周期模型,也有人称为一体化创新模型。“它的出现标志着观念的转变,即不是把创新过程看作主要是序列式的从一个职能转到另一个职能的过程,而是将创新系统看作同时涉及R&D(研究开发)、原型开发、制造、营销等因素的并行过程的转变。”

第五代创新模型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到这时,系统思想、系统观念,系统方法逐渐深入到创新过程中,创新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它要求企业在各种活动中都有所创新,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信息源、研究机构建立密切的战略联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方法应用于创新,使创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第五代创新模型相联系,出现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即第五代管理:通过建立虚拟企业、动态协作和知识联网来实现创新。

2、国家创新系统(NIS)

国家创新系统是将创新系统方法应用于国家范围的创新。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一书中已经指出,“创新系统方法是综合经济增长过程多个方面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用学习经济的思想作为分析创新活动的参考框架。……可以把创新系统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参与者(企业、组织和政府机构)构成的系统,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经济的整体创新绩效,并受特定的基础设施、专业化模式、需求结构、制度安排和政府政策所影响。”

国家创新系统是从系统论(区别于前面提到的控制论)的角度来研究创新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经济理论框架。它的哲学涵义是它运用的方法是系统方法,是一种整体论,可以称为“系统整体论”。运用系统整体论,就可以将所有影响创新的因素整合进来进行分析研究。“一个系统的和整体的框架对于理解创新具有很大价值。一个创新系统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为它的许多要素相互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否则,也就没有所谓的…系统?。此外,创新系统方法不仅包含影响创新的经济因素,而且包含影响创新的制度、组织,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从这种意义上看,它又是一种跨领域的方法。”

最早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创新并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Freeman)在1987年提出的。他在研究日本的经济发展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大国。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表明了国家创新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

改进和扩散。”创新系统方法不但考虑到创新的经济因素,还考虑制度、组织、社会、政治等影响因素。它的概念框架是系统论,其所用的方法就是系统方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系统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表现在:

1、与弗里曼同时有不少研究者纷纷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如,纳尔逊,伦德华,以及OECD等;

2、许多国家都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报告,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1997年开始,国家创新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关注,许多学者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与意义作了较多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路,逐渐引起了政府部门和有关组织的重视。然而,从已经正式发表的一些文献和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中,可以看出,在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认识上,至今还存在着一定的混淆和模糊。这有多种表现,有的人把国家创新系统看作是一个国家工程的任务,似乎国家对一项工程的投资就能建设一个国家创新体系。有的人把国家创新系统看作是机构的简单拼凑,他们认为,只要把国家的研究开发队伍搞好,把企业的、高校的研究开发队伍建设好,国家创新体系就算建设好了;更有人认为把国家创新体系分成几个相分离的、与部门利益相关的独立体系,即把国家创新系统简单地、机械地看作是由一件不同部门分担的工作,等等。显然这些观念都是机械性,线性分割思维的表现,是缺乏系统思想,不了解创新系统方法对国家创新活动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的表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实现创新,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必须抛弃机械分割分离、线性思维的方法,尽速掌握并正确运用创新系统方法。

3、时间维的缺失

系统方法被引入创新活动,意味着人们运用“系统”或“整体”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和处理创新,这在创新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创新思维方式的一个历史性转变。但知道,系统论与系统方法本身已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整体论的诞生—从机械分割占据统治地位到整体性系统思维方式的形式与确立。在人们的视野中,不再简单地把世界、宇宙看成是可以任意拆卸与组装的大机器;世界是由一个由其相互作用着的各部分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这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确是一个质的飞跃。

第二阶段: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

仅仅把世界、宇宙和事物看作是系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区分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不错,从分割论或机械论模式进入到有机整体的系统模式是一个大突破,但人们开始只把系统看作是一种封闭的孤立系统。封闭系统理论虽然认识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但它忽视了与其环境间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交换,因此这种系统只能是一种死的有机体,它只能维持暂时的平衡与稳定,而活的有机体必须是一种开放系统。从创新的角度上看,任何一个创新组织除了组织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外,还有与环境的互动,才能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这大致相当于第三代创新模型:链环—回路模型。

第三阶段:系统的自组织性

“自组织是动力学原理,它是构成了生物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结构的丰富多彩的形式世界的基础。”自组织系统是指“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在当前创新研究中越来越多涉及到自组织理论。

最后是复杂适应系统。复杂适应系统是从构成论转向生成论。它强调是演化、突现与生成,一旦创新系统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用演化、突现与生成来研究并实施创新,弥补原有创新系统那种静态的时间维缺失,进入动态过程,创新必将形成一个新阶段。

四、创新系统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创新系统方法论的主要特征概述如下:

第一,任何创新活动,无论是个体的、企业组织的、地区的、国家的乃至全球的创新活动,都是一个系统过程,都需要运用系统方法,才能获得好的成效。许多从事创新研究的学者专家都指出:“创新通常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把不同团体的创新知识联系在一起,使之健全完善至少可以进入市场。这些组成部分有许多是技术性的。……但是,创新往往还需要其他形式的有组织的配合。……在实现从发明到创新的征途中,单一的团体比之拥有多个团体的企业可能显得势单力薄。创新企业之所以成功,依靠的是把不同的团体整合在一起—科学家与工程师、工程师与设计人员、设计人员与营销人员,如此等等,并且对他们的不同实践活动以及不同的价值体系进行协调。”如所述,国家创新系统更是如此。所以,系统方法运用于创新,能使创新效率提高,达到事半功倍。

第二,创新系统是开放的,演进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创新通常是在“混沌边缘”实现的。所谓“混沌边缘”就是系统处在混沌与有序之间的状态。为什么创新必须在“混沌边缘”呢?因为它的两边都不适宜于创新。它的一边是“有序”,这相当于中国以前搞计划经济,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执行就行了。这里没有自由度和灵活性,当然也就没有创新;它的另一边,则是混沌。混沌的特征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蝴蝶效应”,或“小原因,大结果”。在这种无任何稳定的状态下,创新也不可能进行。所以要实现创新,必须在“混沌边缘”下才能成功。我把这种“混沌边缘”状态称为“浑序”状态。“浑序状态的特征请参见浑序组织—一种建立在复杂性基础上的新型组织”一文。

第三,创新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成功的创新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不同形式的能力和技能之间多角度的反馈,同时也是企业与它们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其他众多的知识生产和知识持有者之间联系和互动的结果。各创新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创新系统的核心,正是要素联系孕育了创新。创新需要在不同技能、不同思想和不同价值观的人们良好的融合与交流中,才能激发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知识的流动是创新的关键,创新系统的方法能促进知识的流动,达到知识优化配置。系统的知识配置力比知识的生产更重要。知识的网络系统是创新的基础。

第四,由于系统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还原方法而是整体(即不破坏系统中诸要素之间联系)的方法,所以,还必须引进一套适合于整体研究的具体方法。在这些具体方法中逐渐明朗起来的有建模与隐喻(metaphor)

著名的复杂性研究专家约翰?霍兰在谈到建模、隐喻和创新的关系时说:“无论是模型还是隐喻,所产生的结果都是创新,都让我看们到了新的联系。对那些大量从事创造性活动,都会同意这样的结论“隐喻和模型的运用是创造活动的核心。进一步研究隐喻和模型的构建学到一些新的方式,这些方式使能够在对支持创新过程的机制所知不多,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的情况下,一样能够加快创新过程。”

创新设计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创新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创新项目心得体会 一、创新实验理解 创新性实验是旨在引导、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实验,利于大学生开拓思维,进行创新性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性标准,在大学校园我们学到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由理论到实践之间有一个过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就给我们这个实践的平台,给我们实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理解到,举办创新实验旨在探索和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模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同时,由于我国的高校教育模式中存在实践和教学衔接薄弱,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不足之处。无论是大学毕业直接进入社会,还是读研继续深造,自主创新能力极其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尝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心态,以便更好的和社会实践或者研究性学习相融合。这也就显示出了创新实验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二、实验过程中的感悟 举办创新实验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 验实践能力。这也就要求参与者有自主实验和创新的能力,在项目实践中得到锻炼。自确定课题以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我们的实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本项目。通过这次参加创新实验,使我们受益匪浅。下面谈谈在参加实验过程中我们的体会。 1、在实验初期,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实验进度很慢,我们及时调整方案,先花一段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我理解到实验最重要的是把实验原理吃透,再对实验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做出合理合乎实际的设计,最后才能取得预期成果。 没有这次创新实验,我们不会了解到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也不会了解到太空诱变育种的特点,更不会有实现个人想法的机会。这就体现了创新实验的一个目的: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所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到实验最根本的是把原

TRIZ创新方法尔雅满分答案

TRIZ创新方法 课程简介 1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所介绍的知识只包含经典TRIZ理论。(×) 创新需要方法吗? 1 【单选题】“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笛卡尔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2 【单选题】“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蔡元培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3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发现,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工具,完成同一实践活动的效果、效率、成本与代价常常会存在较大的差 别。(√) 4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创新实践的时候,只需 要选择工具就可以了。(×)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不需要方法,本身没有规律可循。(×) 6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方法是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7 【判断题】创新方法的根本作用在于根据一定的科学规律,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人们的创新效率。(√) 创新方法的演化 1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分为(B)个阶段。 A、2 B、3 C、4 D、5 2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二阶段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设问法D. 3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三阶段是(C)。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4 【单选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毒”,便是(A)的生动写照。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5 【单选题】爱迪生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先后实验了6000多种材料,做了7000多次实验,终于发现可以用棉线做灯丝,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使用的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6 【单选题】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主要途径是大量筛选、大量实验和灵感,主要采用了(B)。 、尝试法A.

创新设计方案

创新设计方案 一、设计名称:可以关闭的易拉罐 二、设计目的(设计背景): 大多数人们在外面玩的时候口渴了都会想到要买水喝,但很多又不愿意一瓶喝完,就出现了易拉罐比较少量的瓶子,但易拉罐有一个最不方便的地方就是喝不完也关不上,很多人不喜欢手上拿着就喜欢放在包里方便,渴的时候再拿出来,然后我们就想到为了大家方便,想要设计出可以打开后还可以关闭的易拉罐瓶子。 三、设计原理: 现在的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人们对这些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易拉罐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最初的易拉罐设计是将一个拉环固定在事先划好的开盖带上,利用杠杆作用和刻划痕迹,罐头先在开口上方打开,进一步拉开的动作将金属片拉离罐头顶部,铝片沿着刻划的痕迹撕开,留下来的开口从罐子边缘延伸到(或超过)罐子中心,这样在打开罐子饮用或倾倒饮料时,空气能由开口进入罐内,让饮料轻松地流出。易拉罐拉环独特的设计一方面结束了钥匙型开罐器的时代,另一方面也将在罐顶上打两个不同三角形切口的开罐动作减少为一个拉的轻松动作。半开半闭式的易拉罐更容易引进市场,通过在罐顶下安装旋转装置,让喝不完的水放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易溢出,会给更多的人带来方便。四、作用与功能: 方便人们的生活,受各大消费群众的需求,方便携带和饮用。拉环式易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小口式,拉环拉起时罐盖开启一小口,由此小口可以吸出或倒也流体内装物,比如汽水类易拉罐就属于小口式;另一种是大口式,拉环拉起时几乎整个罐盖都被揭开,以便取出固体 五、设计结构与简图:

设计结构:采用普通的易拉罐瓶子,在开口处设计可以旋转开关的开口。 六、设计说明: 这次我们设计的是一个可开关的易拉罐,这个易拉罐跟平时我们看到的普通易拉罐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拉罐开口处做了一些轻微的调整,普通的拉罐拉开过后就不可以再关闭,使消费者买了打开了以后就必须要喝完,然而一些消费者一次喝不完这么多放在那里就只有浪费。我们这次设计的这个易拉罐开口就设计成为了可开关的,当消费者打开后喝不完还可以将瓶口关上,这样方便了二次饮用,不会造成了浪费,也方便携带。做成这个易拉罐的技术条件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在现有的易拉罐制作工艺上,将易拉罐瓶口配上一个可旋转的开关,开关可以由简单的铝片制成,在消费者第一次将易拉罐打开后,旋转铝片就可将开口处密封。 七、制造用料: 普通的易拉罐一个,少许铝片 八、可行性分析: 在该易拉鑵项目可行性研究中,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遵循“创新、先进、可靠、实用、效益”的指导方针,严格按照技术先进、低能耗、 低污染、控制投资的要求,确保该易拉鑵项目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保证进度、

创新实践报告心得体会

创新实践报告心得体会 经过自我创新实践学习和老师的帮助,加强了我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精神;第三,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在学习中创新,在学习中成长,在此分享心得体味。下面是查字典范文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创新实践报告心得体味,欢迎大伙儿阅读。 创新实践报告心得体味篇1 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创新与超越性思维的专题说座,在短短的3个小时的学习中,会议室内气氛热烈,掌声别断,创新思维心得体味。王健教授从新时代与创新思维、超越性思维等别同侧面,借助一系列智力咨询题、游戏和案例,阐述了思维创新的全新理论研究成果,听来既生动有味又开拓思路。经过学习,使我们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地方,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在本职工作中哺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觉咨询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咨询题。有咨询题别主要,关键是要善于发觉咨询题,及时认识别脚。惟独发觉咨询题,才干解决咨询题,才干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制造入口。 发觉咨询题,最要紧的是增强观看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打算、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进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看,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同意和执行。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降实兑现。如此一来,咨询题就别难被发觉。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办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办法,加强训练,心得体味。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别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别学习、别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惊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并且,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辟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咨询题,要养成经常咨询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办?的适应,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便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考虑。系统考虑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思考咨询题的一种办法,系统考虑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要紧矛盾,寻到解决咨询题的办法。 第三,借鉴比较,寻觅启示。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刻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觅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找纽带。寻到了联系,认识了共性,我们就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进行借鉴比较,启示自己的思路,去创新求解。 三、要勇于付诸实践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全然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假如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惟独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才干别断把工作推向一具新层次、新水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很多,但亲自去付诸实践的人却别多,他们缺乏实践的勇气和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因此,在竞争时代,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算是要增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勇气,别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思维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我们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工作效果,思维方式对了,即使工作遇到困难,往往也会柳暗花明反之,机遇和条件再好,有时也会

创新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创新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时光飞逝,转眼间创新设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真的感慨万千,有辛酸,有喜悦,当然更多的是收获啦!学习生活提高了我的独立学习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在学习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通过实践真正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了,从实践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通过课程的学习,加强了我对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的重要性;第三,在上课的这些日子里,我学会了在学习中创新,在学习中成长。 刚开始上专业课的时候,因为实践能力的欠缺,起初做起事来总是笨手笨脚,也觉得挺辛苦,不过在老师和同学的的关心和帮助下不断进步和成长,也充分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团结和温暖,于是我决定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所以设计起来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通过虚心请教,在老师的指导帮忙协助下,解决了很多专业上和技术难题。 通过创新设计这门课,在学习的半年时间里,我知道了实践创新的重要性,所以我不断积累实践技术经验。创新设计课是将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使我们通过实习在专业知识和人才素质两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成为骨干打下良好基础。“理论来源于时间,理论最终用于实践”,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平时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学习了解制作电路板所涉及到的有关方法。在这次实践中都得以解答,并进一步让我深刻地理解、体会和证明了理论知识,让自己有了深刻地记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为一个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习就是首要任务。

学习学不好,事情也很难做好。大学生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行万里路,从实践求真知,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本学期创新课程过程中,我不但对所学习的知识加深了了解,更加重要的是更正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观点和提高了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等。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得到印证,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电气工程专业

怎样研究理论以及怎样创新理论

怎样研究理论以及怎样创新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启示 梁东黎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 210093) 内容提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有两类,一类是完善经济理论本身,一类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前者必然面临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多元化理解,以及学术观点的相对性和政治观点的绝对性的矛盾。马克思“继承和发展”前辈理论的基点是解决他所处时代的实际经济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必然广泛“继承和发展”前辈理论。理论研究有真问题和假问题之分。揭示实际问题的因果联系,才是真正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必须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作为第一目的。 关键词: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实际问题方法论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后人往往不自觉地以一种极端的态度不恰当地对待它,结果使得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是说,在很多时候,我们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要求太高了,即要求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能够解释一切时代、一切方面的经济问题。然而这是不现实的。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有其固有的研究对象,有其固有的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对发展至19世纪(1883年以前)的资本主义所进行的理论解释。马克思留下了一部具体的经济学,没有留下一部一般的经济学。即使我们把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称为马克思的一般经济学,它也只是19世纪(1883年

以前)人类方法论研究的一个优秀成果。方法论本身的研究也需要发展,它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当人们用这么高的标准要求马克思时,对自己的理论要求必然降低了。马克思曾经说不是物产丰富的温带、而是条件艰苦的寒带更适合资本主义的发展。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来说,也有类似的情况:马克思理论本身太伟大、太丰富,致使马克思理论的后来者很难抵挡当懒汉的诱惑,他们不自觉地坐享其成、坐吃山空,使马克思的理论难以继续发展。似乎可以说,马克思理论太伟大反而损害了马克思理论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们思考:怎样才能真正更好地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而且应该首先向马克思请教。 在运用马克思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时候,笔者发现其间必然会面对一个取舍的问题:(1)当研究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基本的目的时,我们的注意力不得不主要集中于怎样的研究才是真正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这样对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关心程度和感受程度必然降低。(2)当研究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为基本目的时,我们关心的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本身。至于必须用哪一种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则不必刻意追求。问题第一,理论第二,能够解决问题的理论才是好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对理论研究中必须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的要求必然降低。在笔者看来,这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的悖论。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必须对这个悖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理解它,并最终加以克服。 二、为完善经济理论本身进行的研究 经济研究五花八门,笔者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完善经济理论本身而进

TRIZ创新方法尔雅网课答案

T R I Z创新方法尔雅网课答 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所介绍的知识只包含经典TRIZ理论。(×) 创新需要方法吗 1 【单选题】“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笛卡尔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2 【单选题】“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蔡元培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3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发现,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工具,完成同一实践活动的效果、效率、成本与代价常常会存在较大的差别。(√) 4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创新实践的时候,只需要选择工具就可以了。(×) 5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不需要方法,本身没有规律可循。(×) 6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方法是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7 【判断题】创新方法的根本作用在于根据一定的科学规律,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人们的创新效率。(√) 创新方法的演化 1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分为(B)个阶段。

A、2 B、3 C、4 D、5 2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二阶段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3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三阶段是(C)。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4

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

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的心得体会 撒拉中学顾华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独立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新课程教学改革专题培训,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的,不是教师个人行为。 6、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7、教材是范例。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论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材的观念转向“示范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 二、实践过程。

TRIZ创新方法尔雅满分答案

T R I Z创新方法课程简介 1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所介绍的知识只包含经典TRIZ理论。(×) 创新需要方法吗 1 【单选题】“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 B、笛卡尔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2 【单选题】“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蔡元培 C、奥斯本 ~ D、吉尔福斯 3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发现,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工具,完成同一实践活动的效果、效率、成本与代价常常会存在较大的差别。(√) 4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创新实践的时候,只需要选择工具就可以了。(×) 5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不需要方法,本身没有规律可循。(×) 6 【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方法是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7 【判断题】创新方法的根本作用在于根据一定的科学规律,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人们的创新效率。(√) 创新方法的演化 1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分为(B)个阶段。 A、2 B、3 《 C、4 D、5 2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二阶段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 3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三阶段是(C)。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4 【单选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毒”,便是(A)的生动写照。 、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5 【单选题】爱迪生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先后实验了6000多种材料,做了7000多次实验,终于发现可以用棉线做灯丝,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使用的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 C、现代创新方法

[心得体会]创新实验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创新实验心得体会5篇 从xx年6月份开始,我们小组开始了广东省科研实验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指导教师是我校法学院的杨帆副教授。到现在,将近一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就过去了了。回想起过去一年里参加创新实验的过程, 从开始的寻找课题到申请立项撰写项目申请书,到查 阅相关 __, 确定实验项目、实施方案与寻找创新点; 并制定详细的 研究方案和步骤;对项目进行相关调查和研究;到最后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一步步走来,其中的辛苦与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其中的经验与成长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分享和拥有。这是一次难得经历,一次让我们得到锻炼得到成长的经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 协作性,遵循“兴趣驱动、自主试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注重创新 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讲究长远效益,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创新思 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 急功近利,不为成果而设计,重在实施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和培养。这次创新性实验项目我们团队选取的题目是《打造现实版 __乐园的可行 性研究》,针对目前发展迅速的网络生活,设想打造一个把网络游戏等搬到现实生活中来的,加强亲友交流、亲近自然、放松自我的乐园。 在项目研究方面,我们最深的体会就是要善于勤于思考,主动动 手动脑。创新实验不是课上的实验,只要按着老师讲的、实验指导书

上步骤做就行了。做的课题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几乎没有接触过的新领域,没有人告诉我们一步步该怎么做。需要自己去找文献查资料,去弄明白实验的原理,然后确定要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个方向一点点努力,所以每一步都需要独立思考。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越是做到后面,越是进展得深入,我们越发觉自己不懂的太多了。就以项目中为乐园选址,需要考虑很多自然因素,这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水华,学理科的我们真的从来没听过这种地理、气候方面的专业术语,于是认真查阅资料。做项目的过程真是一个不断在学习的过程。而通常,除了寻找帮助,往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思考。 在创新方面,首先要确定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方向和目标是贯穿整个实验的核心,只有明确方向,围绕这个方向努力下去,才可能有结果。创新点可以从很多方面确定,不一定是很高深很前沿的东西。只要不是照搬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好。当然,能做出更大的成就最好。有时思维可能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好像只能思考到这个程度了。这时要用发散思维多方位的考虑,作出大胆的猜测。但要始终围绕创新点,不能偏离主题,也不能随意猜测,而要有根据有目的地做出假想,再一步步实践去论证自己的猜测。其实,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是这样“平凡”的一步步得出来的。 回想这一路走来的过程,真的感触很深,我们虽然只是个两人的团队,但是我们同舟共济,在项目中一直并肩前行,这种为同一目标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典例列举:猪肉价格上涨引起连锁反应,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五个统筹、循环经济等。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典例列举:A有些人将命运同生肖属相联在一起;涸泽而渔、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B 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循环经济;嫦娥一号卫星实现绕月飞行。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又是具体的,每一个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主观、客观、内部、外部、有利、不利的条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也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条件性要求我们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联系的条件性。 典例列举: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

创新思维实践心得体会

材料化学 创新思维实践 个人体会 题目:创新思维实践心得与体会 学生姓名:闫伟光 学生学号: 140231112 指导老师:秦元成 2017年1月

创新思维实践心得与体会 创新一词经常被我们提及,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各大媒体里,我们似乎对它很熟悉,但我们若是静下心来,问一下自己,到底什么才是创新,什么才叫创新思维,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我们对它是细思极恐的,一个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天天念叨的词,我们却连它到底是什么都不知,这样的我们是不是很浅陋,很浮夸。最近学校里组织了几堂关于创新思维实践的讲座,听完之后,我对创新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发现它并不只是一个空泛高大的名词,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对创新思维实践也有几点心得体会,故述之一二。 到底什么才是创新,什么才叫创新思维?这是我从创新思维实践的到的第一个答案。其实“创新”一词并不“新”,早在古代,我国的先哲就曾提出“革故鼎新”,去掉旧的,留取新的,只不过创新一词经过连续不断的发展,如今的含义更加丰富,也更加有时代感。具体说来创新就是从产生新的认识到认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前者得到的是认识成果,后者取得的是事实成果,举个例子,爱因斯坦推导出量子力学中重要的质能方程,并在二战时期将该理论用于了裂变式原子弹的研究,最终加速了二战的结束,他所提出的质能方程是前所未有的理论,这相当于创新中的认识成果;而裂变式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则属于创新的事实成果。而什么才叫创新思维呢!由字面上不难看出,创新思维便是指思维上的创新,一个全新的方案、观点、思路,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思维,其实严格来说创新思维与创新有着不同的含义,创新的包含范围比较广,可以是抽象的想法思路,也可以具体到一件东西,而创新思维则是指思维上的创新,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只是创新的一部分,一个阶段,创新包含了创新思维。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着重讲创新思维呢!这是由于创新思维是创新的精髓和内核,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只有想得好,才能做得好。也就是说没有好的创新思维是很难有好的创新的,好的创新思维给出了创新的思路方法,让创新变得有理可依,不在盲目,更加高效。 我们该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这是我得到的第二个心得体会。从第一个答案里我知道了什么是创新和创新思维,可是我们又该如何实现他呢,我们整天喊着口号这要创新,那要创新,但这样我们真的就能够创新吗,显然是不能的。创新首先要求我们要事实求是,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好的创新要先有好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洞察力,具体起来,我们要有一定宽度的知识面,这样我们遇到了某些方面的问题,我们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 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 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 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 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内容:实践、认识、真理)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创新十型

《创新十型》:企业管理者创新的方法论 ——关于《创新十型》的读后感 拉里·基利、瑞安·派克尔等著的《创新十型》一书值得所有企业管理者阅读,我认为可以称其为企业管理者创新的方法论。 所有企业都高度重视创新,但是绝大多数的创新努力以失败告终。德勤公司旗下专注于创新相关咨询的德布林公司通过30多年的研究,分析了2000多个创新案例,总结出了企业最关键的十种创新基本类型也即“十型”,分别是属于企业自身运营范畴的盈利模式、网络(联合他人来创造价值)、结构(组织并配置人才和资产)、流程等创新;属于产品范畴的产品表现和产品系统创新;属于客户体验范畴的服务、渠道、品牌和客户交互等创新。企业可以利用创新十型,通过几个方面的组合,来构想突破性创意。书中用丰富的案例分别阐述了十种基本类型的创新方法,同时列出了如何混合搭配这些类型中的创新方法,从而使企业实现系统性管理创新。如下图所示。

2

这本书对于看似没有规律的管理创新给出了规律和方法。 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以创新驱动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无疑是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历数世界上伟大的企业,它们都在创新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通用首创事业部制,福特创造纵向延伸战略模式,UPS实施流程自动化,吉列剃须刀的定价策略,阿里巴巴推行电商模式,uber掘金共享经济模式,谷歌按点击量收费的精准广告模式,等等,都是以管理创新缔造了企业快速发展奇迹。 企业管理创新说起来似乎很难,但有了《创新十型》,就相当于有了工具。如同书中始终强调的一样,我觉得要做好管理创新,必须要做好五项工作。 首先,企业要积极培育组织的创新能力。企业要想实现大范围的管理创新,创新文化的倡导和包容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持续地、可靠地、重复地创新的制度性能力——这就是创新能力。它不依赖于某位员工的智慧,而是依靠组织的制度性设计。为此,企业需要从方法、组织、资源和能力、指标与激励四个方面进行培育。方法,就是指企业如何开发创新?要形成识别、优选、开发概念、制造和测试模型到试点并进行营运的系统的方法,倡导创新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创新都是正确的,或者说并非创新一定会成功,那就需要有选择、评价和测试的机制,保证管理创新的高效识别和实施成功;组织,就是指企业要设立管理创新的相应的组织机构,如管理创新委员会、领导

科技创新大赛心得体会word.doc

《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创客教育骨干科技 辅导员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2018年10月14-16日,我与本校孙老师来到银川第六中学,参加2018年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创客教育骨干科技辅导员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学习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培训为期两天,分为周又红老师讲的《学生创新项目专题辅导》、《学生创新项目申报书编写》《实践活动项目专题辅导讲座》《实践活动项目申报书编写》,滕保华老师讲的《教师创新项目专题辅导》《教师创新项目申报书编写》,闪光耀老师的《科学DV的选题和制作》。 通过此次的培训学习,我感受到我们的每个学生的头脑都有一块未开垦的领地,需要用创新意识去点燃兴趣,点燃梦想,点燃智慧,点燃对科技的渴望与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把创新思想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促进科技的发展。 周教授在讲座中重点讲述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评审标准,评审标准为:“三自”、“三性”原则。 “三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三自”: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 “三性”原则: (1)科学性:包括选题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发明与创新过程的科学性。 (2)先进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技术水平与难易程度。新颖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先进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3)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便于使用或投产。 “三自”原则: (1)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发现、提出的。

(完整版)哲学原理与方法论(经典版)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的指导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略等)【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TRIZ创新方法尔雅网课答案

1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所介绍的知识只包含经典TRIZ理论。(×) 创新需要方法吗? 1 【单选题】“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笛卡尔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2 【单选题】“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蔡元培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3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发现,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工具,完成同一实践活动的效果、效率、成本与代价常常会存在较大的差别。(√) 4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创新实践的时候,只需要选择工具就可以了。(×) 5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不需要方法,本身没有规律可循。(×) 6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方法是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7 【判断题】创新方法的根本作用在于根据一定的科学规律,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人们的创新效率。(√) 创新方法的演化 1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分为(B)个阶段。

A、2 B、3 C、4 D、5 2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二阶段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3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三阶段是(C)。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4

【单选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毒”,便是(A)的生动写照。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5 【单选题】爱迪生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先后实验了6000多种材料,做了7000多次实验,终于发现可以用棉线做灯丝,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使用的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6 【单选题】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主要途径是大量筛选、大量实验和灵感,主要采用了(B)。 A、尝试法

对机械建模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心得体会 对机械建模的心得体会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心得体会 2009年7月我报名参加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电学院的选拔,后来分到了一个课题组来研究灾难搜救机器人,正好与本次大赛的主题是一致的。由于当时我会使用一些三维设计软件,所以小组中我的任务主要是工程制图和仿真分析。前期我主要做国内外同类产品的资料收集,中期根据大家讨论好的设计模型绘制三维图,出图纸,并校核产品的机械强度,动力性能,后期去市场购买所需标准零件,和制作一些简单机械动画。本次大赛是一次漫长艰辛的过程,我全面知道了机械产品开发前后的流程,开发时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等。我感觉最重要的收获如下 1、团队合作和协调沟通能力。任何一种机械产品的开发,凭一人之力是很难完成的,此时团队的力量将变得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团队成员合作能力强,大家能够互相协调并有效地沟通,拧成一股绳,产生的力量会无比强大。如果大家努力的方向不一致,大家互不接受对方的意见,工作将难以开展,或者效率很低。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设计过程中大家出现几次意见分离,产生了抵触情

绪。当自己在精心做完一项工作时,却得到其他组员的批评指责时,其实他只是凭自我感觉说话,而我当时十分恼火,直接扔下工作不管。其实我觉得一个团队中大家必须相互理解,每个人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一开始不能凭感觉否决他人,而是应该理解别人的思想后再给出中肯的意见。所以我从中学会去了解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做事方式,去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不要简单地批评他人的构思,而是学会倾听,然后积极讨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2、何谓机械创新设计。机械设计往往离不开自己的阅历,经验的积累固然可以从书本中学到不少,但是事非躬亲很难再自己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机械设计的好坏必须要依靠实践经验。所以之前设计的机构形状复杂,没有考虑到工件的定位,加工工艺等,当我们把图纸给机械加工师傅看时,他以为我们是大一的。很多结构无法用普通机床加工,如果上数控机床成本太高,我们的经费不足。当我们按着公差书上的标注时,把精度定的太高,所以很多参数根本对那些普通机床来说是无法做到的。很多结构复杂的必须分解加工,然后再组装起来,有的装配图的零件孔加工必须配做。这些东西必须要亲身去工厂实践才能有具体的概念。对于创新,通常的创新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构成事物就有元素的重新组合,一种就是在旧有元素上加上新的元素。所以,不管怎样,创新总是含有一些旧有元素影子。正像哲学中所讲,新事物总是在肯定中否定,否定中有肯定产生。但是任何创新不是为了独特而创新,而是因为追求新的功能,追求设计的东西比已有事物在各方面更好。我们的项目名称是“城市灾难现场搜救机器人”,我们的创新是功能的一些组合,但是这种组合势必有很多缺点,在复杂的场景下肯定是很难完成的,也就是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不太好。我们机器人分离组合采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死记内容) 辨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基本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坚持运动与静止相统一的观点,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反对不变论和相对主义。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基本原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5.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原理: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6.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基本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②从全面的实际出发,③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④从联系的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7.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基本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8.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 合起来。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9.实践决定认识的具体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1.认识的辩证发展原理(无限性反复性) 基本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认识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