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师如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如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如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如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如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老师,他打我!” “老师,他推我”……在学校,这种打闹声音我们会经常听到,教师该如何应对呢?不责备?孩子会打得更厉害;真要责备?好像也没多大的事。其实,这和学生的年龄及生活环境有关,学生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再加上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子,家长深怕孩子受到欺负,总是跟孩子说“你去打,打伤了爸爸帮忙看”之类的话,使得孩子产生了喜欢攻击别人的想法。具有关资料显示,70%的少年犯在学生时期存

在攻击性行为,所以,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非常重要,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学生的健康教育是终生教育的基础,矫正攻击性行为必须从学生开始,只有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才能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满足学生合理愿望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自制力但可塑性较强,只要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心理,采取合理的方法,总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师想要的目标。小瑞是我们班的一个男孩,个子最高,经常欺负其他人,一次清晨,小瑞见到我,轻声地说:“老师,今天能不能让我分课本呀?”这样的愿望是合理的,可以满足的,但我没有直接答应他,而是说:“想分课本,可以呀,那得看你今天上午的表现。”小瑞点点头,走上了位置。做操时,小瑞为了抢自己喜欢的蓝色手铃想推开别人,我朝他使了一下眼色,他立即缩回自己的手臂,随便拿了一个手铃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回到教室,我发动全班的学生监督他,并许诺只要小瑞他表现好,就让他

分课本。内心的愿望和同伴的监督都促使他自己管住自己,在以后的

日子里,小瑞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当然我也履行自己的承诺让他分课本。这样,既满足了小瑞的愿望,让他体验到服务的快乐,也很好地矫正了小瑞的攻击性行为。

二、教会学生战胜挫折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的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喜欢用武力来发泄,攻击别人,遇到这样的学生就要教会他们战胜挫折的方法,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明白攻击别人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伤害别人。

1.开设耐挫课。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认知上,让学生正确理解挫折,

知道挫折不可怕,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会面对;情感上给孩子信心,教育孩子不要被挫折打到;行为上教会孩子战胜挫折的方法,例如哭泣、大声喊出来等,这样从知、情、行三方面全方位完善孩子的耐挫心理。

2. 在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学生的

理解能力有限,空洞的说教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所以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贯穿耐挫教育,减少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例如,安排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攻击者和被攻击者,体验不同

角色的心理,在扮演中学会耐挫,同时知道攻击别人的错误

性。

三、树立学生模仿榜样

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学生的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模仿,换个角度想想,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谦让、分享等社会行为。通过讲故事,让故事里的正面形象感染学生,同时发现身边的优秀典型,及时表扬,让学生明白攻击是不对的,朋友之间应该友好相处。一次课间,班上的三个学生在一起玩,其中两个学生为了抢一个物品争论了起来。其中,被抢的小星并没有动手,而是告诉另一个学生:“你再不还给我,我就告诉老师了。”旁边的琪琪大声说:“你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终于,抢东西的学生放下了积木。

当我看到这一幕后,我把看到的情景编成了故事并讲给全班的学生听,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家像小星和琪琪学习,遇到事情不动手使用武力,而是商量着解决问题。

学生是很在乎同龄人的看法的,同伴之间的影响客观存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同班的学生间表扬和激励表现好的,建立“星星榜”,让学生可以直观看出谁的表现最好,这样其他的学生都会跟着模仿,模仿多了就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了。

四、完善家校合作体制

如果学生具有攻击性,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矫正学生的攻击行为,需要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如果仅有学校单方面的纠正,就可能会出现“ 2>5”的现象,在学校的5天接受良好的教育经

不住回去两天的破坏,这样循环往复,攻击行为将很难

矫正。

1. 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

也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特别是在学生阶段,很多的见识都是来自于家庭,试想一下,出生在一个充满暴力家庭的孩子怎么会没有攻击性呢?毕竟他天天见到的都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庭环境很重要,和睦是第一位的,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全家一起商量解决,就算非要吵闹,也别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2.家校合作。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家长学校给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平台告诉家长学生存在怎样的攻击性行为,并晓之以理,告诉家长矫正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更可以明确提出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同样,家长也可以在家长学校平台将孩子在家的矫正情况及时汇报给老师,这样,家长和教师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学生就能顺利矫正攻击性行为。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及早发现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用正确的眼光看待,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一定能及时得到矫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初探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及矫正措施

初探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平水镇中心幼儿园王浙丽 一、问题的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家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可谓是家中的“小皇帝”。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家长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好斗,喜欢和小朋友打架,甚至闯祸。在幼儿园里,老师们也有同感,总能发现有些幼儿会对别人拳打脚踢,会抢夺别人的玩具。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现在有些孩子的性格奇怪,常常做出一些不良行为,特别是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许多不良的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他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原因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班幼儿的特点 中班幼儿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基本上的幼儿都能在班内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这说明幼儿已经有了交往意识。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饭、他对我好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即“他打我”“他骂我”“他批评我”等。中班幼儿的交往冲突明显增多,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从不喜欢同伴的理由来看,中班幼儿的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而不再像小班幼儿那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和预防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3-6岁是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儿童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儿童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因此,矫治和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必要的。 学前儿童的情感由情绪刺激引起情感体验,具有直觉性、易外露、不稳定、易受感染、易受暗示等特点,行为受情感直接指导调控,加上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模仿性又特强,都直接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家庭的溺爱、幼儿园玩具数量、活动空间密度的影响,也使攻击性行为更易出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与个性全面发展,从环境、情感着手,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孩子体验情感、宣泄情绪来保持自身心理和谐,从而防止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空间。我们曾对100多例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出现80%左右的攻击性行为发生在室内,20%左右发生在室外。。而幼儿园的经费问题又通常不能满足对活动材料投放数量上的要求。在实践中发现“自带玩具”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法,一方面可以弥补幼儿园活动材料不充足的缺点,另一方面通过交换玩具可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孩子学会分享并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有效的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二、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与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同龄伙伴的信息以自我为中心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儿童对别人的行为判断是敌意的,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幼儿中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间没有搞清楚对方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用敌意去判断别人的动机。另外,幼儿之间很容易产生行为上的相互模仿,一个不善攻击的幼儿在一个相互攻击的群体中,很快也会以攻击的形式对付其他幼儿。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在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后,应该心平气和地让他说出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这样会避免全盘否定他而导致其心里不服,因为儿童在攻击他人时总是自认为有理的。我们可以肯定其合理的部分,然后及时让他了解别人的动机是什么,接着讨论其行为的效果怎样?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什么样的行为更受欢迎,以及攻击行为发生后如何妥善处理?如何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好孩子?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此外,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关注:(1)点名表扬:在平时活动中只要发现一点友善行为,都及时给予正面鼓励-点名表扬。(2)游戏奖励:若他们出现较多或强度较大的友善行为,在自由游戏时间任其选一项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进行奖励,并引导全班幼儿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3)物质奖励:让全班小朋友对他们一周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由老师结合点名表扬、游戏奖励的情况综合确定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累积几个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手工作品、自制小玩具等)。通过以上一些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幼儿提高认知水平,逐步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防止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注重体验,激起情感共鸣 幼儿期(3-6岁)是孩子情感发展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儿的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根据情感的本质特征及幼儿情感的发展特点规律,我们从“情感体验”、“表情表达”、“替代想象”、“自我调节”几个方面人手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情感体验。依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进行体验,从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为此教师要注重创设典型情景。如:让爱打架的小朋友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挨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让广大的教师和家长汲取经验和教训,正确的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并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心尽力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一、前言 小学生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培养不到位,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造成的,当然也与家庭教育方法粗暴分不开。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很容易造成学生自身不良的发展,如学习不刻苦、上课精力不集中、好斗等;还容易造成班级秩序的混乱,引起躁动,特别不利于班级良好的班风的形成,还可能影响到在社会上的声誉;有时还可能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交往和联系等等。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师需要关心、耐心、爱心,积极和家庭联系,达成共识,使用适当的方法,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调整其心理因素,让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正常发展。为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 周刚,男孩,1996年10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现在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时稍微调皮,但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主要目标。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爱插嘴,言语带有取乐性质,脑筋灵活,但是就是喜欢捉弄同学,表现出脾气暴躁,好打架。尤其是四年级的时候,下课后,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它男孩搞恶作剧,一会儿又挥拳欺侮小同学,有时还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挺怕他的,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周刚的原班主任一提起周刚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让他安静一天、半天。据周刚自己说,爷爷和爸爸脾气都很急躁,易怒,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绪。据同学反映,周刚爸爸很凶,如果不听话,首先是“屁股伺候”。与其父交谈,其父显得力不从心,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了,打也打,骂也骂,可就是……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五年级一学年的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刚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期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不及早予以纠正引导,对幼儿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必须加以淡化、纠正和引导。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进行的有意的伤害,这也包括语言伤害。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和言语性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年轻的父母(或祖父母)对幼儿娇宠、放纵,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二是电视广告和动画片中不良内容的影响。三是从父母同伴和周围人那里模仿得来的。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稍不如意,便以“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的地步。 “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阶段有着两个明显的差异:首先是性别差异,即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的比女生突出;二是攻击类型差异,即攻击性攻击和语言攻击。幼儿的不仅对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幼儿的生活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对幼儿自己以后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方面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有资料显示,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时期就被认为有功性行为,因此,对于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显得至关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只希望他们在幼儿园里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将来迈入社会打好基础,因此幼儿的这一行为必须加以淡化。我通过两年的跟踪观察和教育实践,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了解和分析,觉得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淡化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出现攻击性的原因分析 1、需求不满

幼儿的需求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不同的需求。有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当幼儿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相应的产生了,由于幼儿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对自己喜爱的物品、玩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所以常常发生争抢玩具的攻击性行为。由抢夺玩具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较为普遍,这是一种需求性的攻击行为。 2、遭遇挫折 攻击行为有时是对所受挫折的一种隐射。在幼儿的生活里,让孩子产生挫折感的原因很多,除了一些偶然发生的不愉快事情外,还有父母和他人对孩子的拒绝所造成的。心理学家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实际上挫折并不总是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同时,攻击的发生也并不总是以挫折为前提。儿童对挫折的反应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回避、哭泣、寻求他人安慰等。攻击行为只是其中之一。 3、同伴影响 幼儿的生活当中,同伴是一直存在必不可缺的,但是同伴也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影响,孩子之间在一起相处时,会很容易出现相互模仿,打闹、抢夺等情况,幼儿在交往时,当发现有同伴通过打人、抢夺等攻击性行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时,其他幼儿也会模仿,用同样的方式去达到更多的目的,可见幼儿之间相处有利也有弊,就看教师及家长如何正确引导了。 4、家庭模仿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模仿父母或他人的不良行为是导致孩子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5、媒介影响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及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角度,人们对攻击行为提出了不同的分类,得到了较广泛认可的是把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幼儿期攻击性行为存在如下特点: 1、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 2、幼儿攻击行为方式的改变。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攻击性行为呈现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3、幼儿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在幼儿园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事 件中。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一)父母的因素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着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父母自己如何表现。一个在家里因侵犯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在外边往往有更大的侵犯性。惩罚使孩子在家里限制了侵犯行为,但却等于鼓励了他在外面的侵犯行为,因为孩子模仿的是父母的侵犯行为。惩罚教育孩子在家里要老老实实,等于告诉他们,如果干了坏事不被发觉是不会被惩罚的,这样使儿童不是减少了侵犯行为,而是加剧了这一行为。 另外,经常在孩子面前暴露矛盾,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也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强攻击频率。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榜样的作用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舒城县实验小学西校区赵永霞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积累一些经验,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抛开心理偏见,正确平等地看待这个孩子的优缺点,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尽心尽力,长期坚持,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前言: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问题。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攻击性行为会造成孩子很多不良的发展,如学习散漫,不关心他人,好斗等;在班级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校园安全隐患。矫正这种攻击性行为,教师应放正心态,耐心、细致,积极地走进家庭,走进孩子的心灵,真正改变孩子的思想意识,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一、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 周剑,男孩,2005年11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现在是本班三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刚入学时,在课上课下都显得比别的孩子要调皮,很多孩子刚上学,对老师多少有点“害怕”,可该同学第一节课,就在班里跑来跑去,不仅坐不住板凳,还在前面的女同学马尾辫里放了一条虫子,很是调皮。 下课了,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他男孩搞恶作,有时甚至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学生来办公室告状。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数学老师一提起周剑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是找同学看着他,叫他安静一会。据周剑自己说,爸爸和奶奶脾气都很急躁,容易发火。据同学反映,周剑爸爸很凶,如果考试没考好,首先是一顿打。与其父交谈,他爸爸也知道打骂不对,很苦恼不知该如何管教孩子,重复一句“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二年级一学年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剑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二、分析与讨论 根据心理学理论中有关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主知、造谣诬蔑)。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综述 时间: 2010-4-26 作者: 刘晋来源:幼儿教育 [摘要] 攻击性行为的存在造成了教养者不同程度的困扰,为了解决这种困扰,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要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回事,它在学龄前幼儿的身上又是如何的产生,如何体现的,它发生的概率、频率有多高?第二,现在面对这一现象存在,社会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态度又是怎样,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解决。第三,这一群体的幼儿其社会关系比较差,作为他们的教养者,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是什么,怎样的方式方法才是对“问题幼儿”最好的。事实上,为了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人们容易孤立这一群体的幼儿。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

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幼儿将来容易走上犯 罪的道路。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现状;对策 学龄前(0—6岁)幼儿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由于学龄前幼儿各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处在不稳定状态,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幼儿问题行为。幼儿问题行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特点的客观存在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而攻击性行为是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一种消极行为。它不但会对其他幼儿或班集体造成危害,而且容易使攻击者本人得到比较多的来自周围环境的 否定,不利于幼儿健康的成长。正因为如此,该问题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 所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

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一线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要解决攻击性行为的问题,不可避免,首先对攻击性行为需要具备有深刻的认识,这里我们所谈到的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为学龄前幼儿。 ㈠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⑴(aggressive behavior)通常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发生对他人、周遭物体进行的行为或言语上的严重攻击表现。0——4岁的幼儿常采用直接的吵架,打架等进行身体攻击,4——6岁的幼儿常采用间接的语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是一种不受欢 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也阻碍 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幼儿矫正对策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特别是小班幼儿常 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年龄越小的儿童攻击性 行为越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凡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同感,小班家长找老 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 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 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一 般会说:“我不爱跟他玩,因为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因为他欺负别人,把 人家弄哭了。”在小班,由于一些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幼儿的影响,常常导致受其欺负的小朋友产生心理恐惧,甚至不愿上幼儿园。使得老师对家长的工作难做。而 且由于他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 大的限制。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对策 1.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西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天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能发展成现 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如果环境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 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的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 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 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的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2.直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有些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这些 孩子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般儿童。对于这一类孩子,父母、老师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这就要求家长一方面要加强自 身修养,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对孩 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即使孩子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教会 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甜头”,如得到所需物品或受到家长的夸奖,攻击 性行为就会“定型”或加剧。家长的抚养方式研究和事实证明:冷漠的家长常会反 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 性的儿童。这些冷漠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 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值得重视的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得矫正策略 摘要:儿童得攻击性行为就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得社会性行为,也就是个体社会性发展得一个重要得方面。它阻碍了儿童得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得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得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正常开展与教学质量得提高。儿童攻击行为得产生受个体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得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攻击行为得影响因素,提出矫正策略,从而促进儿童社会得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成因;矫正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大量得观察、实验得基础上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外部攻击与关系攻击。外部攻击就是指在挑衅者与受欺者之间用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进行公开、直接得对峙。如:同伴之间得冲突与物品抢夺而引起打、骂。关系攻击就是指故意操纵与破坏她人得同伴关系从而伤害她人得行为。如散布谣言、排斥同伴、中止友谊关系等、儿童得攻击性行为就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得社会性行为,也就是个体社会性发展得一个重要得方面。它阻碍了儿童得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得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得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正常开展与教学质量得提高、本文在对儿童得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得基础上,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得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得策略,为有效得矫正与防止儿童得攻击性行为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儿童社会得健康发展。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得影响因素 一)、社会学习因素 不论行为适当与否,都就是儿童对其周围环境及人得反应而习得;儿童在与伙伴及成人互动时,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反应、表现方式,也得知她人会如何反应或应对我们得行为。儿童得攻击行为就是由于其过去习惯或社会经验受限得无知所造成得、 二)、可改变得因素 1、物得环境 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攻击行为视为发生。空旷得教室没有间隔易使儿童相互追逐,室内走道穿越经活动区易造成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空间安排也很重要:围坐适合讲故事,排队适合上厕所。若挤在一起会有推挤、攻击等行为。环境中得器材不够会造成争执与攻击,要根据儿童得发展经常评估环境对儿童得影响。需要改变得常常不就是儿童,而就是物得环境、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摘要:幼儿园是孩子们快乐的海洋,是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空间,他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愉快地生活,但是同样因为是孩子们所待的地方,所以就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行为。如:“老师,童童又打人了!”“张弛把瑶瑶打哭了”。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事端,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 关键词: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 我们在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而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少,大都是攻击性具体行动,如打人、推撞、抢夺玩具、破坏物品等,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它是幼儿个性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早期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怎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是个值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 家长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知道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给出罢了一下策略: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学前儿童与个体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原因对策 【目录】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性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成因

2021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受个体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矫正策略,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成因;矫正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外部攻击是指在挑衅者和受欺者之间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进行公开、直接的对峙。如: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物品抢夺而引起打、骂。关系攻击是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散布谣言、排斥同伴、中止友谊关系等。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对儿童的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

上,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为有效的矫正和防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学习因素 不论行为适当与否,都是儿童对其周围环境及人的反应而习得;儿童在与伙伴及成人互动时,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反应、表现方式,也得知他人会如何反应或应对我们的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由于其过去习惯或社会经验受限的无知所造成的。 二)、可改变的因素 1、物的环境 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攻击行为视为发生。空旷的教室没有间隔易使儿童相互追逐,室内走道穿越经活动区易造成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空间安排也很重要:围坐适合讲故事,排队适合上厕所。若挤在一起会有推挤、攻击等行为。环境中的器材不够会造成争执和攻击,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经常评估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需要改变的常常不是儿童,而是物的环境。 2、对刺激过于敏感 学前阶段教学常是紧凑的、规律的、活动的、多姿多彩的,大多儿童适与此环境的刺激;但另一些儿童(如:自闭症儿童)可能因过度的颜色、噪音、活动量、运动量等刺激负荷不了而有攻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郑州市中原区育华学校 李一帆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小时候,孩子不自主的愤怒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家长认为在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有些教师也认为这也许只是小学生当时选择的一种发泄当时情绪的方式。因此,孩子也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我校位于郑州市的西郊城乡结合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中,都有将近70%—80%的孩子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了生存,这些孩子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存在的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认识非常肤浅,有的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有本事,不被人欺负。如果被欺负了,家长就认为不还回来能行吗?在我校,我们常可看到学生违反纪律、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有些孩子一星期至少要发生一两回这种事情,这些孩子常常惹事生非,给教师、家长增添不少苦恼和麻烦,既干扰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由于同学和班组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都有意回避他,不理睬他,使他成为一个被孤立的人,而这种被冷落在其心中转化为进一步的愤怒和怨恨,他故意惹对方生气,攻击他人,挑起争端,同学也因此更不愿意接近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中小学生日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陈霞 一. 什么是攻击性: 1.根据攻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2.根据攻击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根据攻击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4.从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看,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二.儿童攻击性的发展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以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成人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而变化。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6.在攻击性意图上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7.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三.什么导致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例如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家庭的影响等等。 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其

教师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 四、模仿 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崐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

如何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如何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摘要:学前是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从学前便有所表现,对其发展规律和形成的因素的研究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摘自《大众文艺》2011年24期《学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为影响其社会化与今后个性与行为的发展,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所以,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对于幼儿今后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预防和矫正对策 通过几次在幼儿园的见习,我发现攻击性行为不论是在大、中、小班都十分常见,并且如果没有及时矫正很有可能伴随孩子一生。每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程度都不同。学前儿童正是出于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所做出的反应完全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反应,对某个小朋友不满意就会抢夺他的玩具或者一些其他物品,或是说出一些不好的话语,严重的就会打人、踢人、咬人,以此来发泄自己紧张不安或者焦虑愤怒的情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性格的养成是有一定影响的,若是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没有养成控制自己情绪和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行为,那么对于孩子将来性格的发展十分的不利,更有甚者会让孩子误入歧途,对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 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想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受到挫折时,采取打人、踢人、咬人、扔东西、夺取别人东西等类似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以引起与别人的对立和争斗。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幼儿。在学龄前儿童期,男孩和女孩攻击性的发展过程截然不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行为事件,他们在受到攻击之后还击的可能性更多,自学龄前儿童期起,

浅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转化

浅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转化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受家庭、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小学生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进行引导和转化。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特征;成因;转化 1攻击性行为及其分类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攻击性行为是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其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 攻击性行为的划分是多样的,大致类型有: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无原因攻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小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2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根据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有其显著的特点,通常表现为:①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②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③情绪不稳定,好冲动。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3.1生物和心理因素。①遗传和气质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遗传特征和不同的气质,在出生后就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安静温顺,有的孩子则爱哭闹。后一种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出现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和易冲动的特点,可能发展成为较强的攻击性。②生物机制的影响。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一般来说,多动症的孩子较有可能具有攻击性行为。③情绪、行为出问题。一般来说,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儿童因冲动、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激动,就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④心理发育不成熟。这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⑤自尊心太强。这类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这类人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2家庭因素。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专断的管理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①部分家长自身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行为上的过激。②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循循善诱,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