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广州市小学数学练习题组设计(强)

广州市小学数学练习题组设计(强)

广州市小学数学练习题组设计(强)
广州市小学数学练习题组设计(强)

广州市小学数学学科“优秀数学练习题(组)设计”申报表(09上学期)

"

“乘法分配律”新授课中的巩固性练习题组设计

番禺区石楼镇沙南小学陈富强

练习课是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还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所以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实施新课标中,我认为练习的设计,要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3+45)×6=_____×6+_____×6

(2)125×(80+8)=125×____+125×____

(3)43×12+57×12=(_____+______)×12

(4)63×28-63×18=(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熟

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两种形式,使学

生都能顺利变化,做完填空后让学生试着再进一步口算结果,让学生

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下面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

算作好铺垫。)

2、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请打“√”,应用错的请打“×”

①(7+8+9)× 10=7×10+8×10+9 ()

②12×9+3×9 = 12+3×9 ()

③(25+50)×200 = 25×200+50 ×200 ()

④201×42=200×42+1 ()

⑤49 ×15= 50× 15 -1 × 15 ()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学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从形式上作判断;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联系乘法运算意义来进行判断。这几个都是学生的典型错例,旨在通过判断,引起学生重视,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

(3)、观察下面一题的计算过程,说说老师是怎样计算的。(利用乘

法分配律计算)

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材上没有例子,学

生又是初学,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学生较盲目,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设计先用课件展示计算过程,让学生来说

说是怎样计算的,进一步明确每一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这样操作

让学生弄懂了这种题的做法,有一定的导向性。)

其次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深浅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所以,我们的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

练习的设计,我力求做到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各有收获:通过三个环节的分层训练,学生进一步巩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提高了测量能力

和口头说理的能力,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受到

图形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在解

决与周长相关各种的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各得其所。通过形

式多样的练习,由浅入深,逐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体现了练习设

计的有效性。我把练习融于闯关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应

用数学,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大部分题目都能顺利完成,进一步提

高计算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最后的拓展题(走迷宫),由

于时间上比较仓促,我没能交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与思考,答案有点急于求成,效果不太好。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55×9=(__+__)×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32×(48+52)

(2)(24+8)×824×5+24×8

(3)20×(l+15)0×17+20×15

(4)(40+28)×540×5+28

(5)(10×125)×8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②(28+42)×(28+29)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①(a+b)×8②(a-b)×(8+8)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②10+5×8+5×9③10×5+5×8+9

5.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25×(200+4) 62×201

'

125×99-125 78×99

265×102-65×102 125×33×8

265×(105-5) 11×(25×4)

(1)75×16+25×16= 16×( + )

(2) (100+2)×15=100×+ ×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24×(200+5)附加题:103×12

6.填一填

(12+40)×3= × 3 +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 )×20

66×28 + 66×32 + 66×40

=(+ + )×

练习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还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所以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实施新课标中,我认为练习的设计,首先,要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由此,我们要根据

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的。同时,在练习的设计中,既要有目的性,更要有针对性。

其次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深浅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所以,我们的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

第三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1、判断正误

(1)25×(100+4)=25×100+4()

(2)(25+7)×4=25×4×7×4()

(3)32×(7×3)=32×7+32×3()

(4)64×64+36×64=(64+36)×6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学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从形

式上作判断;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联系乘法运算意义来进行判断。这几个都是学生的典型错例,旨在通过判断,引起学生重视,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

2、填一填:

(1)(12+40)×3=_____×3+_____×3

(2)15×(40+8)=15×____+15×____

(3)78×23+22×23=(_____+______)×23

(4)63×28+63×32+63×40=(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两种形式,使学生都能顺利变化,做完填空后让学生试着再进一步口算结果,让学生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下面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作好铺垫。)

(3)、观察下面一题的计算过程,说说老师是怎样计算的。(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2×108

=12×(100+8)

=12×100+12×8

=1200+96

=1296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材上没有例子,学生又是初学,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学

生较盲目,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设计先用课件展示计算过程,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进一步明确每一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这样操作让学生弄懂了这种题的做法,有一定的导向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