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

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现状,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核心概念螺旋建构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分级设计,即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具体概念,并对具体概念进行分级。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能力培养和科学态度教育的载体。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方案一)

1、理解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食物和现象;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以及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的技能;能够运用一些简单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科学方法

(1)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

(2)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进行观察和实验)(3)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科学解释)

(4)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科学验证或检验)

3、弘扬科学精神(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

(1)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理性精神)

(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实证精神)(3)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4)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

具体目标(方案二)

(一)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理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形成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初步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

2、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而且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

3、有将自己的意见公开并与别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并能理解别人的观点。

4、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方案三)

(一)科学知识

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尝试解释各种各样跟科学有关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的问题及现象。

1、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了解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能够互相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多种生物及它们的种类,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认识到人具有高级的脑,使得人成为能够劳动、进行发明和创造的高等动物。

3、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上可以分为不同的圈层,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了解太阳与地球、月球的相对运动关系,知道太阳是地球能源的主要供给者,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4、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知道不同的技术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5、初步认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认识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断地探索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因而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了解科学应用到技术中后,由于技术的运用不当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能够识别科学性问题,辨识由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收集证据。

2、能够大胆猜想,有根据地进行假设,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行实验设计,以便能够验证假设。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

4、能够运用表格、统计图表等形式分析整理数据资料。

5、能够在居于证据的基础上回答关于物体、事件或系统的特性和规律的问题,从自然现象中发现因果关系。

6、能够调动思维进行理性的思考,参与讨论和辩论,

7、了解科学探究使人们认识自然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

8、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包括科学研究中需要的工具、仪器,也包括技术工具,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态度

1、保持对科学以及与科学有关事件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创新。

2、对科学与技术感兴趣,有参与科学和技术事务的愿望,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3、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和进行质疑。

4、能够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热人际关系,参与到科学小组中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5、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观点,认识到考虑不同科学视角和论点的重要性。

6、具有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心,对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表现出责任感,对个人行为产生的环境和更有意识表现出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愿。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实验稿)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一)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略)

2.提出问题

3.猜想与假设

4.制定计划

5.观察、实验、制作

6.搜集整理信息

7.思考与结论

8.表达与交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对待科学学习

2.对待科学

3.对待自然

4.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三、生命世界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的共同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整合学生对生命零散的认识。"生命与环境""健康生活"部分的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略)

(二)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1.多样的生物

(1)多样的生物之一:常见的植物

(2)多样的生物之二:常见的动物

(3)多样的生物之三:常见的其他生物

2.生命的共同特征

1)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动植物的一生

(2)

(4)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生物的基本需求

(5)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遗传现象

3.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

4.健康生活

(1)健康生活之一:生理与健康

(2)健康生活之二:生长发育

(3)健康生活之三:良好生活习惯

四、物质世界

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物质世界"这部分的学习将带领小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

"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运动与力"部分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能量的表现形式"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

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

1.物体与物质

(1)物体与物质之一:物体的特征

(2)物体与物质之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3)物体与物质之三:物质的变化

(4)物体与物质之四:物质的利用

2.运动与力

(1) 运动与力之一:位置与运动

(2)运动与力之二:常见的力

(3)运动与力之三:简单机械

3.能量的表现形式

(1)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热现象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三:光的传播

(4)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四:简单电路

(5)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五:磁现象

(6)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六:能量的转换

五、地球与宇宙

在低幼年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个名词,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

(一)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1.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1)地球的概貌

(2)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

(3)地球的物质之二:水

(4)地球的物质之三:空气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

1)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

(3)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4)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

3.天空中的星体

(1)天空中的星体之一:太阳和月球

(2)天空中的星体之二: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3)天空中的星体之三:探索宇宙的历史

修订稿: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科学内容标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希望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所列内容进行学习,能逐步领悟到一些普适的科学规律和主题,同时在总体上对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进行的创新活动有所体验。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技术方面的学习,初步学会能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并能亲历以设计为特色的技术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相并存的过程,发展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领域的内容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构成领域内容的核心概念,用黑体字表示;第二层次是核心概念内容的分解,用具体概念表示;第三层次是体现具体概念内容的现象和实例,用举例表示。这是本内容标准的分层分解呈现方式。

教师和教材编者要自上而下地对核心概念逐级分解和领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下而上的,从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举例着手,自然地进入各具体概念细目,并由此逐渐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内容标准规定的是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其中,核心概念是必须达到的教学要求,且必须要有探究活动构建;具体概念是通过探究或传授的方法来实现,其条目数可以按水平分级有目的地选择;现象与实例的举例,根据各地域的环境和教学条件,合理选择适合于儿童探究和学习活动的例子,由现象出发构建一条上佳的教学主线,到达核心概念的建立。

领域和主要概念

领域主要概念主要概念的说明

物质科学Material Science 物质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物质的特性取决于它的结构和成分

可以按不同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分离

物质可以以不同形态存在,但是物质不会消失

能量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转换并保持总量的不变性

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

能量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能量,并把能量保力的作用和运动物体总以不同形式在运动

运动表现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修改了两者的顺序)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力的作用需要能量

生命科学

Life Science 生命的主要特征:

1、个体的维持

2、生命的延续

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适应环境以维持生存

生命有周期,有生有死,通过繁殖延续后代

动物、植物、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给养分

植物能自己养活自己外,还提供人和动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微生物不能用肉眼观察到

生物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人类人与其他动物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有语言、思想、复杂情感和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卫生和健康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地球与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太阳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运动,因此形成了白昼和季节

太阳是地球上能源的主要供给者

1、人与自然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

地球独特的圈层构造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它们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大系统。

1,大气圈:大气、风、氧气、二氧化碳、大气污染

2,生物圈: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生物多样性

3,水圈和土壤圈:水的循环、水的污染、土壤的形成和作用、可耕地

4,岩石圈:矿石、化石、火山、地震、海啸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的

人类活动与环境自然资源有限,人口快速增长,环境与灾害,环境与健康,我们需要保护环境

技术Technology 发展技术是为了解决

实用问题

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一> 物质和物理科学领域

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1.1.1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颜色、形状大小、重量、气味、厚薄、表面粗糙的程度、软硬等

1.1.2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如:硬度、柔软程度、可渗透性、透明程度、导电性、磁性、漂浮的能力(密

度)、强度等

1.1.3 物质一般有三种形态:固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重量;液态有确定的体积和重量,液态的表面总会保持水平;气态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只有确定的重量

如:冰、液态水、水蒸气;

钢材、酒精、空气

1.1.4 有的物质在一定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有的物质不容易腐烂

如:不再存活的动物和植物容易腐烂、石头不容易腐烂

1.1.5 可以利用物质的一些特性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分开

如:沙和糖、油和水、铁砂和木屑

1.1.6 有些材料的形状改变以后,它的特性可以不变

如:水果切成小块、木头锯成木板、木屑压成木板

1.1.7 有些物质改变以后,它就不能复原了;它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是没有消失

如:煮熟的水果、烧掉的纸、生锈的铁

二、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1.2.1 水在常态下有三种存在的状态

如:液态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像其他液体一样,会流动,有一定体积,形

状随容器而变化

固态水(冰)像其他固体一样有固定的形状

气态水(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会到处扩散

1.2.2 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在水,水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如:人体内血液的含水量占83%,肌肉的含水量占71%,骨骼的含水量占22%

1.2.3 液态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积

如:江、河、湖、海、极地

1.2.4 水在任意温度和压力下都会变成气体(水蒸气)—蒸发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雾就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如:晒衣服、蒸馏水

1.2.5 水凝结成冰的温度是零摄氏度;温度高于零摄氏度时,冰融化成水

如:冬天,室外温度降低,水结冰;阳光下温度升高,冰化成水

1.2.6 一定量的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形成不同的溶液,如:盐、糖;气体

有的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如:沙

1.2.7 有的物质遇到水会发生作用而变成了其他的物质

如:铁、小苏打

1.2.8 有的物质和水不能混合,如:油、蛋白

有的物质和水可以混合,如:酒精

1.2.9 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循环,形成了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各种重要因素

如:江、河、湖、海、冰川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雾、露、霜,导致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

三、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1.3.1 空气和水一样,形状随容器而变,但没有固定的体积

如:空气会充满或被压入不同的容器

1.3.2 空气有重量,会产生压力;能挤压或推动东西

如:气球、轮胎、皮球

1.3.3 空气流动形成风

如:扇扇子、台风

1.3.4 风具有能量,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如:帆船、风力发电、风车提水、风吹起浪、走马灯

1.3.5 一些微小的颗粒可以在空气(风)中漂浮

如:沙尘、花粉、炊烟

1.3.6 风可以把一些物体托起来

如:风筝、滑翔机、热气球

1.3.7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是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

如:按体积计算,氧气占五分之一,氮气占五分之四

四、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1.4.1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如:上下、左右、前后,家距离学校多少米

1.4.2 国际上共同用一些基本的量和单位来描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

如:时间(秒);长度(米);质量(千克)

1.4.3 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的长短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速度值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900千米/小时;汽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人在地面上行走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

1.4.4 物体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如:地上跑的汽车车厢(平动)、电风扇扇页的运动(转动)、鼓上跳动的米粒(振动)

五、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5.1 力直接或者间接施加在物体上

如:拉力、推力、摩擦力、弹力、浮力、重力、磁力

1.5.2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多少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如:球沿着不同斜面的运动、拔河时两队的平衡和移动

六、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6.1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如:铃声、口哨声

1.6.2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如:空气、金属、木头、水、医生用的听诊器、皮层(耳的鼓膜)、骨头(听小骨)、体液

1.6.3 声音通过物质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如:泡沫塑料、棉花

1.6.4 声音传播到某些物体的界面处,会反射回来

如:回声、天坛回音壁

1.6.5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如:击鼓、吹哨、弹弦

1.6.6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高;振动的次数越少,音调越低如:尺子的振动,琴弦的振动

1.6.7 声音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轻

如:敲鼓、拨动琴弦

1.6.8 声音携带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声能

如:话筒(麦克风)、扬声器(喇叭)、声控开关

1.6.9 声音传至我们内耳的神经处,使我们听见了声音

如:我们只能听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振动次数在一定范围内,振动幅度超过一定大小的声音

1.6.10 过强的声音会损坏我们耳朵的鼓膜

如:耳机

七、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7.1 光(如在空气中)沿着直线行进

如:手电筒的光照、探照灯光、阳光的照射

1.7.2 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如:遮阳板、阳伞、皮影戏、手势造影

1.7.3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原始光源

如:太阳光、电灯泡发出的光

有的光来自物体反射原始光源的光

如:我们看见楼房、树木、汽车等物体

1.7.4 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输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反射,或被吸收

如:镜子、滤色镜、玻璃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