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长征

长征

长征
长征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青年的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因此关注、了解红军长征,参与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活动,弘扬长征精神,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

基于此,2016年9月,兰州大学西部传媒与舆情研究中心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全国140多所高校的937名大学生进行了红军长征认知程度调查,其中男生占43.2%,女生占56.8%;本科生比例66.1%,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比例为33.9%;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生比例为81.8%,自然科学类的大学生比例为18.3%。

一、当代大学生对红军长征基本史实认知程度分析

1.大学生对红军长征相关时间节点知晓度不高

46.0%的受访大学生知道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其余54.0%的不知道;39.0%的受访大学生正确选择了1934年10月是红军长征的起始时间,其余则选择错误;42.5%的受访大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持续了两年时间,其余的则选择错误。

2.大学生对红军长征整体历史的了解程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0%大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十分了解,并能对其详细讲述;有42.1%大学生基本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知道重要阶段、关键会议、重要人物和重要时间节点等;两者相加仅为47.1%,说明少数大学生对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红军长征有一定的认知度。49.2%大学生表示对红军长征历史不太了解,只是粗略知晓发展阶段、个别人物和时间节点等;而表示完全不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大学生占比 3.7%。因此,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了解程度亟待提高。

3.大学生对于红军长征中的重大事件知晓程度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红晓程度也较高,达到了70.0%。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关于红军长征历史认知的“事件记忆”军长征中的重大事件知晓程度较高。在所列举的红军长征重大事件中,大学生对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等事件知晓程度达到了80.0%;对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会宁会师等知特征明显。

4.大多数大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及性质认识比较客观

调查显示,在红军长征原因的选择上,有89.5%的大学生表示是军事上的原因,归结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有75.9%的大学生认为是政治上的原因,主要是中央苏区领导路线出现严重错误;选择是经济上的原因,中央苏区经济基础不稳的大学生比例为26.7%。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于红军长征原因的认识较为客观。

对于网络中流传的红军长征是“流窜”、是“逃跑”的说法,多数大学生表示不认同,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对长征性质的认识模糊不清。

5.课堂/教科书成为大学生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最主要途径

课堂/教科书、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历史书籍/文献是大学生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主要途径,比例分别为89.8%、61.4%和54.0%;相比之下,大学生通过网络社区、论坛、贴吧、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平台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比例相对较小。

6.有9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红军长征历史

有95%的大学生表示有必要了解红军长征历史,其中有55.7%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有必要;有39.3%的大学生表示有必要。这反映出大学生认识到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重要性。

7.大学生眼中有必要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原因符合当前社会主流价值

在调查问卷中列举了大学生眼中有必要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相关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相关原因符合当前的社会主流价值,其中有77.8%的大学生给出的原因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其他原因如“传承长征精神,激发爱国热情”“领

悟学习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了解过去那段艰苦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及“以史为鉴,振兴中华”等选择比例也较高。

少数(5%)认为没必要了解红军长征历史大学生给出的原因首先是“对红军长征的过度政治化宣传影响了了解兴趣”,其次“存在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不同叙述,易导致混乱”,还有少数认为没有时间精力或与当下无关。

二、当代大学生对红军长征胜利历史意义及长征精神认知情况分析

1.大学生对长征胜利历史意义的认同度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认同度较高,其中“进行军事上的战略大转移,实现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历史性转折”和“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的选择比例最高,分别为87.3%和85.0%;其他方面如“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铸就了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树立了永恒的人类精神丰碑”等的选择比例也较高;对“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奠定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坚实基础”认同度相对较低。

2.大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度较高

对有关长征精神的各种宣传,当代大学生的认同度都较高,其中最受认可的长征精神是“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占比达到了86.4%;其他如“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等长征精神认可度也高,都在50%以上。

3.近九成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有必要弘扬长征精神

调查显示,在当今社会是否有必要弘扬长征精神问题上,认为有必要者占绝大多数。选择“非常有必要”的比例为55.5%;选择“比较有必要”比例为33.0%,二者之和占比达到了88.5%;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或认为没有必要弘扬长征精神,说明绝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对在当今社会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认识较为清晰。

三、大学生观看/阅读红军长征主题文艺作品分析

1.大学生观看红军长征主题影视作品不多

对于挑选出的知名度较高的长征主题作品中,拍摄时间较晚的电视剧《长征》受访者表示看过的比例最高,为60.3%;其次是经典作品《四渡赤水》和《大渡河》,比例分别为33.8%和26.9%,其他影视作品看过的比例很低;26.3%的大学生表示都没有看过。总体来看,大学生观看长征主题影视作品的比例较低。

2.大学生对红军长征主题文学作品阅读较少

长征主题文学作品中,当代大学生都没看过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2.3%;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过的比例略高,均为21.4%,其余作品选择比例均不足10%。这说明大学生对于长征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远远不够。

3.大学生对红军长征主题歌曲唱过或听过曲目较少

在对大学生红军长征主题歌曲的调查中,受访者表示唱过或听过最多的是《十送红军》和《红军不怕远征难》,选择比例分别为68.1%和60.5%。其余歌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唱度均较低。这说明红军长征歌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很低。

4.大学生对红军长征主题诗词阅读较少

有关红军长征主题的诗词以毛泽东的最有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知晓度最高的是《七律·长征》比例最高(73.3%),其次是《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和《念奴娇·昆仑》,占比分别为39.4%、38.5%和33.7%。除了毛泽东的诗词,大学生阅读过的其他红军长征诗词微乎其微。

四、大学生对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关注度及参与度分析

1.大学生对于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整体关注度不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整体关注度不高。表示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大学生比例仅有29.4%;有31.2%的大学生表示对纪念活动不太关注或不关注;其他大学生则关注程度一般。

2.大学生主要通过新媒体关注到红军长征相关纪念活动

在关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大学生中,有37.3%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新闻这一途径关注到纪念活动;有18.2%的大学生经由传统新闻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途径获得纪念活动相关信息;还有部分通过微博、微信等进行了解。整体来看,大学生目前获取相关纪念活动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新媒体。

3.大学生对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活动意义认知度较高

调查发现,大学生能较为充分地认识到举办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活动的意义,其中有78.6%的大学生认为举办活动能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其他方面的意义,如“激发爱国热情,提振民族精神”等受大学生的认同度也较高。表明大学生对举办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活动意义的整体认知比较全面、均衡,符合时代与社会的主流意识。

4.大学生参加过红军长征纪念活动的较少,以参观长征主题纪念馆为主

调查显示,有74.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之前没有参加过红军长征纪念活动,表示参加过的大学生只占到了总数的25.3%。

在少数表示参加过红军长征纪念活动的大学生中,参观长征主题纪念馆成为最主要的纪念活动,占比达到了61.8%;其次是歌唱比赛,参与比例为46.9%;其余纪念活动参与较少。

5.超六成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活动

对于是否愿意参加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活动,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其中有25.9%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有36.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愿意。而表示不太愿意和不愿意的占少数,表明大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参加红军长征纪念活动的意愿。

6.大学生最乐意参与的长征纪念活动是参观主题纪念馆和重走长征路

调查表明,参观长征主题纪念馆成为大学生最乐意参加的长征纪念活动,所占比例为68.6%;其次是重走长征路活动,占比达到了58.2%。而选择歌唱比赛和演讲比赛等的比例均较低。说明大学生更喜欢参加能带来切身感受的长征纪念活动。

五、结论与建议

当代大学生对于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度较低,对基本史实缺乏系统、深入、全面的了解,大多只了解部分重要事件,缺乏整体认知。同时获取相关知识的来源上过于狭窄,主要来自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对于长征主题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歌曲和诗词等知之甚少。

当代大学生对于长征的性质认知较为明确,对于长征是“流窜”“逃跑”的说法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不认同。大学生对于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长征精神的认知较为客观、全面,认为现今仍有必要了解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

虽然大学生对于纪念活动意义的认知较为积极正面,但其对于相关纪念活动的关注度却并不高,参与度更低。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之前从未参加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相关活动,但他们有着较强的参加纪念活动的诉求,乐于参加参观长征主题纪念馆、重走长征路等参与度强、能带来强烈感官体验的纪念活动。

基于以上大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及其纪念活动的认知情况,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了解和长征精神的认知。

1.改革课堂教育模式,增加大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与教科书获得的,而大学生普遍反映目前的课堂教育重历史事件的记忆而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重历史事件的罗列而缺乏表述上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重宣传性解读而缺乏精神层面的启迪,因此大学生对红军长征缺乏系统、深入、全面的历史认知和精神领会,停留在应试教育要求的重大事件和节点的记忆上。

但大学生实际有着较强的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诉求,长征历史和长征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而言,也是最好的励志故事。因此,需要改革教材式的简单叙述和课堂式的单向传播模式,最好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考核体系,增加学生对长征历史的学习兴趣。

2.转换、提升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使之更加适应长久普遍的人类认知需求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奇迹,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不仅限于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意识形态宣传功能,要充分挖掘其超越时空,得到一致认同、普遍接受、共同继承的意义价值,将其升华为英雄史诗般的文化经典和励志样本,突出其坚守信念、信奉理想、奋斗拼搏、奉献牺牲、勇往直前、绝处求生、勇于担当、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坚忍不拔等具有超越时空、超越意识形态宣传功能的精神和价值,为今天的大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人生观教育。

3.加强关于长征的历史文献研究和权威读本建设

大学生不会仅仅满足于通过教材和课堂了解历史,他们需要从文化知识和认知理解的角度形成历史观念和价值认同。客观、真实、全面的关于长征的历史研究和权威读本并不多见,达到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样水平的集文献、访谈和实证考察为一体的读本很少。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思维和叙述角度,加强长征历史文献研究,真实还原长征的历史,拿出权威的、具有真实性和知识性的长征读本,满足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知识的需求。

4.创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相关活动,增强大学生参加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根据大学生乐于旅游、乐于参加体验性较强活动的特点,除了组织大学生参观长征主题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圣地,举办长征主题歌唱大赛、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外,可以创新设计一些新颖的主题活动,如组织节假日大学生长征主题游、假期长征沿线高校接力长征考察等活动,通过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的“真人秀”节目、直播节目、长征知识竞答节目、长征动漫大赛进行传播,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关注。

5.加强长征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

《四渡赤水》《大渡河》等长征题材的经典电影,影响了一代人对红军长征的认知。如今依然要加大对红军题材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视作品的创作,还原历史真实,通过影视作品增加青少年对红军长征的理解。事实证明,电视连续剧《长征》的传播效果,正是在解放思想、力求还原真实的努力下取得的。

6.进一步创新红军长征的新媒体宣传方式

根据当代大学生喜好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可以设计长征主题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以游戏闯关的方式让大学生在游戏中领略长征的重要事件和艰难过程等。长征这样历时两年、行程两万五千里,兼具战争和危机转换等要素的经典事件,本来就是网游、手游的绝佳题材。

2017高考人物素材:长征中的人物

2017高考人物素材:长征中的人物 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长征时主要任红军第三军团、第八军团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 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常委,长征时主要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第1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 任弼时:长征时主要担任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治委员。 董必武:长征出发时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 林伯渠:长征出发时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和财政部长。 贺龙:长征时主要任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总指挥、第2军团军团长、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时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 李维汉:长征时主要任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 3梯队司令员兼政委。 王稼祥:政治局委员,长征时主要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 陈赓:长征中任红军干部团团长 谭政:长征时任红一军团第1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

部组织部长 肖劲光:长征时任军委干部队队长、第1方面军第3军参谋长、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参谋长, 张云逸:长征时任第八军团参谋长、红军副总参谋长、红军陕甘支队副参谋长 罗瑞卿:长征时任红一军团保卫分局局长、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部主任 王树声:长征时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李富春:长征时主要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央纵队政治部代主任、第1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第1方面军第3军代政治委员、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委。 蔡畅:长征出发时为江西省工农监察委员会主席。 张闻天(洛甫):政治局常委,长征时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遵义会议后任党中央总书记。 徐向前:长征时主要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 罗荣桓:长征时主要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政治部副主任。 刘伯承:长征时主要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前敌指挥部参谋长。 邓小平:长征初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遵义会议时任中央秘书长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本文是关于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对日宣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然而,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

长征练习题[精选.]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磅礴—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磅礴()() 岷山()云崖()7.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两联诗句是()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8.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9.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1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七律(lù) 铁锁(suǒ) B. 岷山(mín)云崖(yá) C.逶迤(yí)迤逦(yǐ) D. 磅秤(bànɡ) 磅礴(pánɡ) 12. 下列每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1)A风尘仆仆 B平易近人 C戒骄戒躁 D只等闲(2)A风烛残年 B无边无际 C 来龙去脉 D云涯暖(3)A围追堵截 B巍峨高大 C翻山越岭 D腾细浪(4)A艰苦卓绝 B水流湍急 C气势磅礴 D尽开颜 13.给下列诗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小故事大全

红军长征小故事大全 1个:《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充足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很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仅仅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第2个:《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个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全纪录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全纪录 次 数 发射时间发射任务火箭型号基地轨道备注 1.1970-04-24 “东方红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长征一号酒泉LEO 成功 2.1971-03-03 “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长征一号酒泉LEO 成功 3.1974-11-05 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酒泉LEO 失败 4.1975-11-26 第1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酒泉LEO 成功 5.1976-12-07 第2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酒泉LEO 成功 6.1978-01-26 第3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酒泉LEO 成功 7.1982-09-09 第4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8.1983-08-19 第5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9.1984-01-29 试验卫星长征三号西昌GTO 部分成功 10.1984-04-08 “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11.1984-09-12 第6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2.1985-10-21 第7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3.1986-02-01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14.1986-10-06 第8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5.1987-08-05 第9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6.1987-09-09 第10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A)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7.1988-03-07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1号)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18.1988-08-05 第11颗返回式卫星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9.1988-09-07 “风云一号A”气象卫星长征四号酒泉SSO 成功 20.1988-12-22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2号)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21.1990-02-04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3号)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22.1990-04-07 “亚洲一号”通信卫星(美)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23.1990-07-16 巴基斯坦科学实验卫星(澳星模拟星)长征二号捆西昌LEO 成功 24.1990-09-03 “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 “大气一号甲、乙”卫星(气球卫星) 长征四号太原SSO 成功 25.1990-10-05 第12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A)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26.1991-12-28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4号)长征三号西昌GTO 失败 27.1992-08-09 第13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B)长征二号丁酒泉LEO 成功 28.1992-08-14 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澳)长征二号捆西昌LEO 成功 29.1992-10-06 第14颗返回式卫星 瑞典弗利亚科学实验卫星(瑞典) 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30.1992-12-21 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澳)长征二号捆西昌LEO 星箭分离澳星爆炸 31.1993-10-08 第15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A)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32.1994-02-08 “实践四号”科学实验卫星(模拟星)长征三号甲西昌GTO 成功 33.1994-07-03 第16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B)长征二号丁酒泉LEO 成功 34.1994-07-21 “亚太一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35.1994-08-28 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澳)长征二号捆西昌LEO 成功 36.1994-11-30 “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星5号)长征三号甲西昌GTO 成功 37.1995-01-26 “亚太二号”通信卫星长征二号捆西昌LEO 星箭爆炸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箭头1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箭头2 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箭头4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箭头6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箭头7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箭头10 红1十军团北上路线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 箭头25 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红体字为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 敌军进攻方向 黑色箭头为敌军进攻方向巴中、毛儿盖、阿坝、巴西、山阳、柞水、卢氏、腊子口; 黑色锯齿标记为敌军封锁线淳化、会宁、将台堡、延安、永坪镇、吴起镇、神木。

主要路线:瑞金→遵义→胶平渡→安顺场→泸定桥→雪山草地→毛儿盖→静宁→吴起镇→会宁 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按现在行政区划为15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宁夏、陕西。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doc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但各分支意见并不

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sù);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布告说明红军与反动军阀不同,而是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红军到这里来只是想通过彝族地区北上抗日。 考虑到彝族同胞言语不通,红军先遣团就请来一位彝族通司(翻译)。这位彝族通司名叫果基达列,大约有30多岁,头上缠着厚厚的灰布,上身披着一个大披肩,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光着脚。这

题库长征含答案)

选择题: C1.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吴起镇 B.直罗镇 C.会宁 B 2.(),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1934年10月 B.1936年10月 C.1938年10月 A 3.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A.直罗镇 B.太原 C.徐州 A 4.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 A.“左”倾错误 B.“右”倾错误 C.整风运动 B 5.()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娄山关会议 A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D.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 D7,红军长征的原因() A.日本的入侵 B.北上抗日 C.伪满洲国的建立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8,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D9.《八一宣言》最早刊载于1935年10月1日中共在哪个城市出版的中文《救国报》第十期上?() A.纽约 B.伦敦 C.莫斯科 D.巴黎 A10,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B.陕北会师 C.红军攻克遵义 D.懋功会师 D11,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A.两河口会议 B.巴西会议 C.俄界会议 D.遵义会议 D12,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长征结束时红军的实力有多大

长征结束时红军的实力有多大[摘要]红军到达陕北时总计3万多人。 在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前,各苏区的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长征。那么长征期间红军兵力发生了哪些变化?长征到达陕北时红军还有多少兵力? 毛泽东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到陕北以后,补充了一点,还是不到三万人。”毛泽东在1971年视察南方讲话中进一步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剩下二万五千人。” 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说:“共产党在一九三七年,因为在内战时期受了挫折的结果,仅有四万左右有组织的党员和三万多人的军队。” 那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是3万多人,还是2.5万人?各路红军长征胜利分别保存了多少兵力? 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期间兵力有哪些变化?

到达陕北时保存了多少兵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军委第1野战纵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下设4个梯队)、第2野战纵队(由中共中央机关、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共青团等组成)和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共8.6万余人。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央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红军过湘江后,已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这是“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据统计,遵义会议时,中央红军的兵力总数约为3.7万余人。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雪山夹金山后,于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此时,中央红军人数已减少至2万余人。 1935年9月,在张国焘企图危害中央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领红一方面军的第1、第3军(原第1、第3军团)编为陕甘支队北上。编为左路军的红5、红32军(原第5、第9军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介绍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介绍:长征三号系列 作者:陈国华 概述 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由长征三号、长征三号A、长征三号B 和长征三号C4 种火箭组成。它们都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它们区别于长征二号系列的特点是:1)都是三级火箭;2)三子级使用液氧和液氢作为推进剂;3)三子级的发动机可以多次起动;4)可以直接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是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级火箭,全长约45米,一子级和二子级的直径均为3.35米,三子级直径2.25米。卫星整流罩有A、B两种型号,A型的直径为2.6 米,B型的直径为3米,尾翼翼展6.15米。火箭的起飞质量约205吨。 长征三号的一子级和二子级均采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推进剂,三子级采用液氢和液氧作推进剂。 由于长征三号在中国率先采用液氢和液氧作推进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诸如研制氢氧发动机、低温绝热结构和防爆设计等。众所周知,在研制新发动机的过程中,试车占有重要的地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靠试车来发现,改进措施是否得当也要靠试车来验证。氢氧发动机在正式参加飞行试验之前,共进行了约120次试车,累积时间32000秒。在三子级绝热共底贮箱的研制过程中,进行了缩比贮箱、短贮箱和全尺寸贮箱等各种试验,如推进剂的蒸发量试验、用液氢和液氮填充的爆破试验、共底的绝热试验、内压试验和外压试验等。通过这些试验,解决了贮箱的绝热性能、工艺性能、低温强度以及使用寿命等各项技术问题。同样,真空绝热的液氢输送管和各种低温阀门等也都在真空的介质中进行了严格的试验。针对液氢易爆的特点,在火箭上采取了安全防爆措施,如在易于聚集氢气的地方进行吹除和开通气孔;在氢箱与仪器舱之间设隔离膜,防止氢气进入仪器舱;为了防止氢气进入伺服机构,对伺服机构进行氮气保护等。此外还采用了屏蔽、接地、设置放电针等防雷电措施。 火箭的制导系统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补偿式方案,以保证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精度。火箭的姿态控制系统采用平台、速率陀螺、网络、摆动发动机连续式控制方案,而在三级滑行段飞行中则用继电器型开关控制系统,由开关放大器对无水肼喷管进行控制。姿态控制系统保证了火箭在给定的轨道上的稳定飞行,并将俯仰、偏航和滚动三个姿态角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为了了解火箭飞行过程中箭上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在火箭上设置了3套遥测设备。一子级上装有一套YE-3M磁记录设备,记录分布于全箭各处的振动、冲击和噪声传感器送来的信息。它只在一级飞行时工作,一、二级火箭分离后随一子级箭体落至残骸落区,然后由人工收回处理。二子级上装有一套Y7-1速、缓变状态的大速变设备。它主要测量火箭在一级和二级飞行中的缓变参数和速变参数。三子级上也装有一套Y7-1速、缓变状态的大速变设备,主要测量第三级火箭和全箭控制系统在飞行全过程中的各类缓变和速变参数。两套Y7-1设备所测得的数据均实时地通过发射机发回地面。从第11发火箭开始,取消了一子级上的YE-3M磁记录设备。 火箭飞行过程中,地面的测控台站以及海上的测量船队都要对火箭进行跟踪测量,所以在箭上设有外弹道测量系统,给地面的测控台站提供跟踪信息。为了防止火箭发生故障而危及发射设施、城镇的安全,在箭上设置了安全系统,以求尽

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 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30日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 孔地区。这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红6军团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4月25~28日,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日,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于 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 座县城及广大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 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见彩图)。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 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结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中著名的战役

1.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 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2.赤水河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3.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4.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迅速渡过了大渡河。

长 征

2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文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拍”“暖”“横”“寒”“喜”“开颜”中 所蕴含的意思,知道对偶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诵读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 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 培养热爱祖国、爱人民的军队,热爱伟大领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暖”“寒”“喜”“开颜”品读诗句。 教学难点: 在读中领悟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和第一两句,还学习了朗读小妙招, 还记得吗? 出示朗读小妙招: 看字清准字音 语气明别乱停 用心读,有感情 看字清:看清楚字 准字音:读准字音 语气明:朗读用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语意和感情即声气

别乱停:朗读可不能乱停,也不可不停,标点符号的地方要停,句子太长了也可在句子中间略停一停。 2、齐读课文。 二指导朗读: 1、昨天讲到了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豪迈) 想要读出豪迈的语气,我们要从句中含义里具体体会的。课文中,那些词语能体现呢?那你们再读课文在3、4句中找找2、老师读,同学听,并找出词语。 金沙水拍云崖暖 动词“拍”:说明水急;“暖”心理感受:既暗示红军巧度金沙江后的欢喜之情,又能现统帅处险不惊的气度。 翻译: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再齐读诗句。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它穿行云南、四川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国民党蒋介石下令封索江面、渡口,并破坏船只,红军到达后缴获探子的一艘小船,并在当地农民帮助下找到了7条小船,巧妙渡过江口。) 3、大渡桥横铁索寒 动词:“横”横跨于东西两岸,大渡河宽百余米,而且只有几根铁索。 心理感受:“寒”冷峻严酷(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爬着铁索,冒着枪林弹雨,边爬边辅木板的惊险悲壮。) 翻译: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传递着九死一生的回味,反衬出战士们勇敢无畏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 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36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28岁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乘42岁 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 司令员叶剑英37岁 政委陈云29岁 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 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 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武亭是朝鲜人延安派领袖)

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31岁 政委宋任穷25岁 3、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 军团长林彪28岁 政委聂荣臻35岁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 参谋长左权29岁 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30岁 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 第一师(下辖第1、2、3团) 师长李聚奎30岁 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 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 第2团政委邓发24岁 第二师(下辖第4、5、6团) 政委刘亚楼23岁 第4团团长耿飙24岁 政委杨成武20岁 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 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 师长彭绍辉28岁 政委肖华18岁

4、红三军团(下辖第4、 5、6师。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军团长彭德怀36岁 政委杨尚昆27岁 李富春34岁 参谋长邓萍26岁 第四师 师长张宗逊26岁 政委黄克诚32岁 第五师 师长李天佑20岁 政委钟赤兵20岁 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 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 政治处主任王平27岁 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 5。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 军团长董振堂39岁 政委李卓然35岁 参谋长陈伯钧24岁 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34岁 6、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 中央代表刘少奇36岁

红军长征优秀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长征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长征》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2)发展过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过渡: 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的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作业布置】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3.长征红军什么时候跳出敌人包围? 4.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英雄人物

红军长征的英雄人物 试卷3红军长征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简介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石鼓红军长征纪念碑)位于丽江城西52公里的石鼓镇,镇内山河壮丽,风景优美,有长江第一湾、石鼓碣、红军渡江纪念碑、柳林等景观,是玉龙县内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1936年4月25日,由贺龙、肖克、关向应、任弼时、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为实现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在石鼓、大同、新华、巨甸一线顺利渡江北上,在丽江的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77年修建了红军渡江纪念碑,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额等组成。 碑通高8.1米,碑身高7.1米,碑座呈方形,边长5.1米,分别寓意建军纪念日、党的生日和无产阶级政权。 碑顶置陶质红五星,高1米。 碑为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嵌精磨大理石。 正面集毛泽东手迹,阴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字样。 背面刻: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后款识为毛泽东三字。 基座正面摹刻毛泽东《长征》诗手迹。 背面碑文327字,记述贺龙等率领的红军长征经过丽江,胜利抢渡金沙江的光辉历史。

基座置不锈钢栏杆,有望柱。 碑座东西方各有八级石阶可达其上。 凭栏远望、山河纵横,万里长江第一湾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2008年6月,五个分渡口被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4月,玉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开始具体筹备内部展厅布置。 其展览以文字、图片展览为主,配合有部分实物展品。 展览以四路红军长征及红军过丽江为线索,以红二方面军长征和红军过丽江为主要内容,系统概述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历程,重点突出红二方面军长征及红军过丽江的历史。 展览分成三个展室及室外展室部分:第一展室为综述及红一、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情况,第一展室的实物以有关红军长征的图书资料为主;第二展室重点介绍红二方面军长征;第三展室介绍红军长征过丽江的情况及红军长征部分将领简介,第三展室的实物展柜以红军过丽江时遗留的实物为主;室外及走廊展示长征诗词、书画等。 同时,对纪念馆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如维修了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的铁虹桥、在原有的基础上分别维修和扩建了两个展厅、修建了红军长征过丽纪念馆标志碑、红军亭、走廊、卫生间及后门等硬件设施,并多方征集红军当年留下的文物及资料,充实了展览内容和讲解材料,进一步完善并优化了教育设施。

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发表时间:2016-10-12 来源:新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精神一直被称为艰苦卓绝的代名词。红军长征时脱离了原有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区域或无人区,衣、食、住、行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 衣──历尽风雨尽褴褛 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从苏区突围前,每人发放了一套新军装,经过近三个月转战多已磨损。占领遵义后,中央红军休整近半月,被服厂日夜开工,为每人补充了一两套新军衣。此后部队持续行军九个月,无法统一补充服装,到达陕北时多数已衣衫褴褛。 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过雪山前,在荒凉的地区根本找不到多少能够御寒的棉衣,只好找来少量白酒和大量辣椒让指战员取暖。当时部队还穿着单衣,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高昂的口号声中开始爬山。爬雪山时,毛泽东没有棉袄,翻过山后尽管浑身湿漉漉,仍显得兴致勃勃。周恩来却在途中患了感冒,下山后不停咳嗽,这是随后出现险些夺取他生命的病症的第一个症状。健壮的朱德也得了支气管炎,留下的后遗症终生没有治愈。 红二、六军团过雪山时也是夏天,指战员们也都身着单衣,同样也靠身披被子毯子和不断运动取暖,在山上停顿就有严重危险。据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写的总结:“有的在雪山上停止、休息和吃雪水的致死亡近百。”

红军过草地时,衣物缺乏也是造成大量减员的重要原因。当地中午温度可达40度,却经常会突然出现雷电交加,夜晚气温又降至零度左右,有一条破烂不堪的毯子或油布都是极为奢侈的物品,往往只能供伤员或体弱者使用。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宁时,一方面军买下了往来新疆的商旅运送的7万套冬衣,这才使全军在严寒来到时顺利补充了服装问题。 食──沿途征集常断粮 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通过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群众逃跑不在家时,买其粮食就要找邻近群众留信给逃跑群众,并将钱付给邻近群众代转。 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粮食供应最为艰难的日子,都是进入川康少数民族区域之后。进入雪山草地附近地区后,因人烟稀少且百姓多已逃避,部队为生存只好收割藏民接近成熟的青稞,从而产生了非常时期的特殊征粮方式──“留条(牌)筹粮”。收割完后,指战员们都将所收数量和原因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后可拿这木牌向红军部队领回价钱。由于许多群众躲避未回,红军起初还留下部分银元,后因钱物不足而改留欠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接受斯诺采访,曾说过这是红军唯一的外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指示川西和西康地区的领导应向藏民做补偿。第一次过草地时行军七天,指战员们体力消耗大,多数人走了一半路程便将炒面吃光,断粮时只好长足发展所有能充饥之物——皮包革履、死牛烂马、树皮草根、“神仙土”、粪便中残留的粮粒等,甚至一根牛皮带分几次熬汤供数人

《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读书笔记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伟大革命家们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险象环生的战斗。毛主席曾说过,“它事前并无计划,没有让我参加它的准备工作”,他直到最后一刻才接到撤离的通知。但是它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敬佩。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它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从红军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到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共产主义在地球四分之一人口生活的土地上取得胜利,它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它就是二十世纪深深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及其未来的壮举之作——长征! 自己本来就着迷于抗战时期的历史,又通过毛概老师的介绍,近日认真研读了《纽约时报》原副总编辑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作的纪实文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在为该书作者成功的以西方人的独特视角来完美再现半个多世纪前那段故事而叹服的同时,也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国内媒体记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部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史诗。”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一位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曾经如此写道。在他说这番话不到五十年后,他的一位同胞实现了这个目标,写成了这部传世之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残酷的史诗,壮美的乐章,作者成功的把它改写为一部纪实文学。该书写于一九八四年,距离事情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我们从该书中,却感觉并无历史隔膜,彷佛一切皆发生在昨天。长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似乎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为何一个外国人会写出如此活泼鲜明的关于中国的作品 呢?我认为,作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对于写作时一些仍然健在的长征参与者的采访,大量引用他们在长征中的珍贵的历史记忆,历史参与者对当时情形的一种描绘,对长征事件的一些重新描绘,丰富了该书的内容和可读性。 索尔兹伯里说,他为了写这部书,行程为七千四百英里,在大路和小径上乘坐吉普、面包车和越野车旅行,历时两个半月。随后又不断地进行了采访,并于一九八四年秋又到中国去了一次。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索尔兹伯里,在古稀之年,为了追求事实的真相,实现自己的一次伟大的采访,不惜到一个万里之外的国度进行了一次艰辛的跋涉,这种记者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也同样值得我们后辈们敬佩与学习。 我从小就接受了国内书籍对长征正面且轻描淡写的描述,从没有阅读过如此客观的中国历史。外国人看中国历史不一定看的比我们的专业研究员少,但他们的优点是敢说实话,敢写东西,其实中国人看自己也要批判地看,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才有进步的动力,才能不在有前车之鉴的事情上再摔跟头。这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