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熊剑平刘承良袁俊

2012-10-19 21:02:18 来源:《世界地理研究》(沪)2006年1期

作者简介:熊剑平/刘承良,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系,武汉430062/熊剑平/刘承良,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武汉430062/袁俊,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062

熊剑平(1964—),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企业管理、区域旅游规划研究。

内容提要: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复杂性空间规律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范畴。现代意义的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发展研究始于50年代,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二战前的启蒙发展、二战后—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80年代的丰富深化、9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50多年来城市群空间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呈现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上文章着重对国外大都市区、都市带等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组织与结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关键词: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组织与结构研究进展

地理学领域的复杂性正被认识[1],其中区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结构的复杂

性规律研究成为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范畴。区域经济联系表现为经济实体区域间相互作用和关系,李春芬(1995)提到这种区域联系将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近期前沿[2],而关系经济地理学派(国际主流观点之一)则认为这些经济实体及其相关作用关系所引起的经济地理发展和变化过程应成为研究的中心[3]。

随着城市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显赫地位和作用的凸现,城市体系经济联系更为活跃,呈现出网络化联系特征,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构、速度、规模向前发展,相关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地域组织优化研究成为研究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部分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发展研究始于50年代,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二战前的启蒙发展、二战后至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到80年代的丰富深化、9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50多年来城市群空间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呈现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上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在50年代后大规模出现交叉与重叠,主要集中于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空间组织两个方面。

1 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的启蒙阶段(1945年前)

早期城市体系联系研究主要涉及单个城市—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集中于空间组织思想、中心地理论、城市—腹地经济联系方面,为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奠定基础。城市与区域联系的功能组织思想主要有“田园城市”(E. Norward, 1898)、“集合城市”与“世界城市(world city)”(P. Geddes, 1915)、

“有机疏散”思想(E. Saarinen, 1918)、“卫星城”(R. Unwin, 1922)等,提倡运用城市—区域间的密集联系进行城市规划组织。随后德国地理学家W. Christaller(1933)、经济学家廖什(1940)创立中心地理论,演绎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腹地市场等级(功能)联系规律,随后M. Jefferson(1939)和G. K. 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这种等级规模分布展开进一步理论探讨,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体系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建立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基础。此后,许多学者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上实证探讨城市对其直接腹地经济联系。一方面利用中心性表示经济联系强度,开展了对城市中心性的定量评价,涉及用批发和零售业[4]、空间流量[5] 来度量中心性。另一方面,认识到城市对区域的经济联系作用强度存在距离衰减效应,城市与城市影响的边缘地带就可能成为城市间竞争腹地(competitive area),探讨了城市联系的空间竞争[6]。

2 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二战后—1960年代)

二战后,地理学研究迅猛发展,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计量革命”极大的推动经济联系相关空间分析理论研究,主要成果有:“增长极”与“增长中心”理论(F. Perroux, 1950; J. Boudeville, 1957)、“空间相互作用理论”(E. L. Ullman, 1957)、“核心—边缘理论”(J. R. Friedmann, 1966)、“空间扩散理论”(T. Hagerstrand, 1968)等,为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50年代开始,城市体系研究思想产生(O. D. Duncan, 1950)。50年代末60年代初,运输与信息网络化带动城市体系经济联系的加强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郊区化与土地扩展明显,大量城市在优区位快速聚

集,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主要形成大都市带(J. Gottman, 1959)、大城市群(高野,1959)等几种城市群形态,相关研究侧重于其空间结构与组织方面。50年代,日本学者狄更生和木内信藏提出城市体系地域分异的三圈层学说,之后许多学者不断延伸与发展建立城市体系的“圈层结构理论”,戈特曼则提出大都市带概念及区域空间组织发展理论,成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60年代,政府对城市的运营管理在欧美国家受到相当重视,城市群空间组织实证研究兴起。主要成果有J. Gottman(1961)的波士华都市带等六大都市带组织[7];Donald J. Bogue 和Calvin L. Beale(1961)利用州、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和县界,考虑大都市影响范围,把美国分为5个省、2个大经济区(major regions)和121个经济亚区(sub-regions)[8]。他们普遍强调大规模的城镇群体化现象是城市体系经济联系作用与地域空间扩展下的结果,注重其空间形态描述及城市经济区规划组织,但多是经验性的静态空间研究。

3 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1970—1980年代)

3.1城市群经济联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中心地理论提出以后,城市中心等级思想引起相当大的注意。H. Carter和W. K. Davies(1970)利用居民出行流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群的两种等级水平,一个是大都市带水平(metropolitan)控制整个城市地区,一个是城市水平(city)对邻里地区的控制[9]。A. Pred(1977)着重分析了城市群的技术等级扩散,认为在大都市层面技术扩散处于较高等级,占据着循环优势[10]。

3.2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景观形态动态研究

70年代后,地理学者开始重视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复杂性与动态性,纷纷展开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动态研究。希腊学者C. A. Doxiadis(1970)大胆预测世界城市群发展将形成连片巨型大都市区(ecumunopolis)[11]。80年代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群郊区化扩散中出现相对集聚现象,空间形态由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形成边缘城市(edge city)[12]。

4 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代以来)

4.1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进入信息时代,随着通讯、交通设施的日益发达,城市便有可能采用更松散、更开放的空间结构形态:网络城市、新兴城市[13]、信息城市等。

相应的演变机制研究也受到重视,主要集中于人口、产业等的郊区化、政府调控政策、技术进步、交通运输化等几个方面。Gustavo Garza(1999)强调了联邦政府的城市体系政策对城市化及城市集聚空间形成的影响[14]。G. Mulgan 分析了网络通讯技术对城市产业结构、经济联系及地域扩展的促进作用[15]。Allan D. Wallis(1994)[13]、富田和晓(1995)[16] 则系统的研究了大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及进程。

4.2城市群经济联系发展与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研究

普遍认为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网络紧密相关,强调交通运输网络是形成城市群网络系统的物质条件和必要前提,良好的交通连接与国家、区域和全球层次城市群的空间整合有着密切的联系[17]。主要表现为两种视角:一是分析运输网络发展与城市群发展的积极关系,探讨交通运输网络对城市体系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的影响。Se-il Mun(1997)建立了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工业结构、贸易水平、土地扩展及房产发展等与城市运网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模型,强调运网投资带来的城市内部空间集聚特征以及运网发展引起的大幅度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分异现象[18]。Kiyoshi Kobayashi(1997)则以高速铁路系统建设为例探讨了快速交通对城市资本、知识交流、城市规模分布、城际间相互作用等空间结构的影响,并建立多因子区际增长模型动态模拟了城市群经济联系发展[19]。二是通过研究交通运输网络结构揭示城市体系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20]。Morton E

O'Kelly(1998)分析了中心地经济联系的纽带—轴(hub),以美国100组城市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城市航空运网轴—辐网络结构,揭示出城市间经济联系及腹地变化的空间特征[21]。

4.3空间流与城市地域系统空间特征研究

区域经济联系表现为经济实体区域间相互作用和关系,在地域空间上体现为各种空间“流”,地区间的这种物质、能量、信息交流通过人口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形式维持区域系统的活力,其空间分布最直接反映区际经济社会联系特征。

城市地理学家着重利用空间流的变动来分析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地域演变,进而揭示其发展的空间规律。T. Bunnell、P. A. Barter和S. Morshidi(2002)在评估了Kuala Lumpur大都市带区信息、技术、运输交流联系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了近几十年全球化进程发展过程中的该城市的社会空间扩展演变过程[22]。

而运输地理学家依据运输联系与经济联系的共存关系通过对以交通运输设施为基础进行物质、人口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探讨,揭示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则成为研究的重心。强调运输联系在区域城市群体相互联系中的意义,主要从流、节点、区位与网络运输地理方面分析了物流与货物分配的空间演变,进而揭示货物运输联系的发展特征[23]。

航线流是能够反映交易流和城市间连通度的少数几个指数之一,航空运输联系强度及网络结构越来越多的成为国家级、世界级城市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24]。A. R. Goetz(1989)等人先后从航空运输流(旅客流、货物流)角度分析了城市体系航空网络结构与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25]。

4.4城市群空间通达性研究

通达性体现出的是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经济、社会、地理要素的空间范围重构表现出空间通达性的变化,通过通达性变动分析从交通网络与作用可进入性方面揭示地理空间经济联系特征成为运输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集中于四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定义、定量评估通达性;如何运用通达性分析空间形式;如何运用通达性分析新的交通与通讯技术;通达性如何影响形成未来城市空间形态[26]。Francisco(1995)以研究通达性变化作为城市土地利用和运输系统间经济联系的评估向量,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通达性对出发地—目的地(O-D)间航量变化影响[27]。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区域人口、组织、中心

地等相互作用可能性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Si-ming Li和Yi-man Shum(2001)分析了高速公路项目对地区通达性影响的时间与空间差异。认为高速公路投资对区域通达性的影响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将逐步减弱,对不同地区通达性变化影响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即内陆城市通达性影响较沿海城市显著[28]。

5 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发展展望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群已经不是自我发展的封闭系统。城市与区域经济关系,已经不是行政区和而是市场区联系,并扩展到全球联系;城市间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单元已由宏观空间转为微观产业活动;区域内城市间空间交流不仅是人与物而更重要的是信息、资金和技术流;城市群的等级经济联系不全是在于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而更在于组织经济活动的能量和地位,处理与转化信息技术、吸引资金和人才的能力。这种经济联系特征已经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空间拓展广域化、空间结构多核化、空间运输网络化、空间联系国际化、空间扩散垂直化的发展特征。

5.1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全球开放视角

随着全球范围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逐渐与经济全球化、新国际劳动分工研究相结合[29],相应的城市群范围也由单一的地区、国家城市体系转变为跨国城市体系、全球城市体系[30]。普遍认为:大都市带实际上是产业空间整合的产物,作为新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将占据全球经济的核心位置;认为纽约、东京、伦敦等为发育成熟的世界城市,处于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点,国际城市、地方城市等为全球城市体系次一级。

90年代全球开始进入“跨国公司”时代,不少学者从跨国企业网络与城市体系网络同构关系来理解城市群的等级经济联系及空间结构,Camagni(1993)通过对跨国企业空间组织的分析把传统的城市等级联系重整为包括世界城市、专门化国家城市、专门化区域城市三个层次网络组织结构。

5.2城市群经济联系主体的产业微观视角

5.2.1经济联系的产业区位研究

通过分析产业经济联系的可能机会以进行区位研究;认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弹性因素包括较熟练的人力资源蓄水池、后向联系机会、前身联系机会[31]。这种产业间经济联系发生机会与作用程度成为产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Manuel Castells(1989)进一步指出城市内部信息技术制造业实际区位主要依赖于产业功能间的关系[32]。

5.2.2经济联系的产业集聚分析

信息时代远程通讯技术既助长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33],又因自身的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产生的城市产业的极化与分割化不均衡现象[34]。许多学者对这种产业集聚的空间模式(产业带、产业集群、公司活动综合体、高技术园区等)展开了分析。lan R. Cordon和Philip Mccann(2000)认为,不同集团和不同活动的混合趋向于在不同的地方集结成带(束)状,经济联系发展到某种程度伴随着产业专业化的空间分异(spatial heterogeneity),主要表现为三种带状模式:纯聚集模式、产业综合体模式、社会网络模式[33]。Jungyul Sohn(2004)运用经济联系空间相关模型研究制造业活动的空间联合,以美国3110个县、361

个制造企业资料为基础发现相关模型(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空间相关系数(Spatial correlation cofficient))能较好的表现出其制造企业的集中性分布特征,具体为制造企业在县域小范围内表现出较强的集中性,而在大范围县域内空间集聚性较弱[35]。

5.3城市群经济联系的信息空间流

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通讯网络,生产、分配和管理等经济活动得以隔离分开,定位于最佳区位,流空间将取代传统的场所空间[32],形成新的信息空间结构。90年代以来一些技术决定论者对信息技术决定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展开了讨论。归纳出信息城市(information city)、有线城市(wired city)、技术城市(technopole)、数字城市(digital city)、虚拟城市(virtual city)等新的信息空间现象,Barney Warf(1995)进一步指出这些新的空间现象是反映了不同信息模式的“新信息空间”(new information spaces),其空间尺度表现为全球城市、离岸银行中心、办公功能的全球化[36]。新的信息发展模式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中心地模式的地域空间组合——“网络城市”(network city),表现为基于快速交通要道与信息网络及范围经济的新型城市集合形态,具有独有的多中心结构和弹性功能联系。Kenneth E. Corey(2000)则把这种基于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产生的城市集合体称之为“智能走廊”(intelligent corridors)[37]。

5.4基于信息技术与模型定量创新研究

利用模型来模拟城市群经济联系发展特征可以追溯到Hagerstrand(1967)的空间扩散方程研究。70年代计量革命促使城市群模拟模型大量涌现,但多是

经验性的。80年代以来,借助计算机与卫星图片等进行的模型模拟与定量研究进入实用性阶段,90年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3S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网络技术等)大规模兴起与普及,为信息数据的提取与分析提供坚实基础,促使智能模型模拟研究迅速发展,模型模拟科学性、精确性、实用性方面全面提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群地域扩展CA模型模拟城市增长、演变过程的动态研究。元胞自动机或单元自动演化(CA)最早由Ulam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出现为CA规则提供重要信息源,但直到80年代GIS迅速发展时,CA 技术在城市联系发展模拟中才得以积极应用,主要集中于模拟城市地域扩展的空间结构变化[38]。Besuss(1998)以意大利威尼托城市为例,构建CA模型模拟了城市—乡村经济联系的中心地区演化动态及空间组织联系特征[39]。Wu (1998)利用CA模型研究了城市集聚区集散联系的多中心性结构[40]。

(2)城市体系空间相互作用的重力(引力)模型理论与实证发展研究。距离对空间相互作用的线性反比关系在50年代就受到学术界批判,许多学者提到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对距离的幂函数及指数依赖关系[41]。90年代,Manuel G. Russon等(1995)针对重力模型进行修正,提出短拖模型(shot-haul models)反映客源地—目的地(O-D)间的旅客流与人口密度、运输距离间的指数关系[42]。Simeon Djankov(2002)运用重力模型对前苏联9个俄罗斯地区、3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FSU)1987—1996 间的贸易流联系变化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43]。Hidenobu Matsumoto(2004)则选取GDP、人口、距离等变量构建重力模型分析了航空流作用强度,揭示出国际航空港城市群网络结构[44]。

(3)其他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发展创新研究。Edward L. Glaeser(1999)

运用马歇尔理论构建了城市密集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知识溢出模型,分析了知识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流动特征[45]。Kurt Fuellhart(2003)发展一线性替代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s)描述了70—90英里距离内的航空港旅客流替代空间竞争现象[46]。Guo-qiang Shen(2004)构造了SAM模型估计了大范围内的城市(节点)间的吸引力及其相互作用强度[47]。

(4)城市群运输网络模型研究。运输系统网络结构是城市群经济联系作用空间特征的重要现实展示,通过模拟交通运输网络结构揭示出城市群空间发展研究成为近期运输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JinsooYou和Tschangho John Kim (1999)把运输网络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手段相结合应用于欧洲货物运输流空间网络结构研究。Campisi和Tesauro(1999)建立通讯网络结构模型分析了意大利省区间电话扩散与通讯流特征。Reggiani、Nijkamp和Nobilio另辟蹊径强调人为调控与反馈作用,从行为逻辑与神经自反应角度,首创行为逻辑与神经网络模型(behaviorally based logit model and neural network model),构建一运输网络自动反应智能模型,展示了欧洲货物运输网络的空间特征[48]。

(5)信息网络技术定量研究。90年代,3S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网络技术等大规模兴起与普及,为信息数据的提取与统计分析提供坚实基础,许多学者总结前人模型模拟与统计定量研究成果,对经济联系的复杂性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RS技术发展大大提高空间数据的精度,Victor Mesev(1997)等利用卫片载荷的丰富数据信息,结合GIS空间动态分析技术,定量研究城市群的空间扩展。

参考文献:

[1] 王铮,邓悦,宋秀坤,吴兵.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331—340.

[2] 李春芬.区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J].地理学报,1995,50(6):491—496.

[3] H. Bathelt, Glucker. Toward a relational geography [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3,3(2):117—144.

[4] C. A. Harris, E. L. Ulman. The nature of cities [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45(242):7—17.

[5] E. Ullman. A theory of location for cit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41(46):35—64.

[6] R. D. McKenzie. The metropolitan community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33.

[7] Jean Gottman. Megalopolis: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M]. Cambridge: The M. I. T Press, 1961.

[8] Donald J. Bogue, L Calvin. Beale economic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1.

[9] W. K. Davies, C. R. Lewis. Regional structures in Wales: two studies of connectivity [J]. From H. Carter, W. K. Dries. Urban Essays: Studies in the Geography of Wales [M]. 1970.22—48.

[10] A. Pred. City systems in advanced societies [M]. London: Hutchinson, 1977.

[11] C. A. Doxiadis. Man's movement and his settlements [J]. Ekistrics,

1970,29(1):173—175.

[12] Joel Garreau. Edge city: life on the new frontier [M]. New York: Doubleday, 1991.

[13] Allan D. Wallis. Evolving structures and challenges of metropolitan regions-augmented title: part of a symposium on the challenge of American renewal [J]. National Civic Review, 1994,83(1):40—53.

[14] Gustavo Garza. Global economy, metropolitan dynamics and urban policies in Mexico [J]. Cities, 1999,16(3):149—170.

[15] G. Mulgan.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net work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munication [M]. Oxford: Polity Press, 1991.

[16] 富田和晓.大都市圈的结构演化[M].东京:古今书院,1995.14—79.

[17] W. Owen. Transportation and world development [M].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18] Se-il Mun. Transport network and system of cities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7(42):205—221.

[19] Kiyoshi Kobayashi, Makoto Okumura. The growth of city systems with high-speed railway systems [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ec, 1997,31:39—56.

[20] W. Weidlich, G. Haag. An integrated model of transport and urban evolution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a metro pole of an emerging nation [M]. Sringer, Heidelberg, 1999.

[21] Morton E O'Kelly. A geographer's analysis of hub-and-spoke network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8, 6(3):171—186.

[22] T. Bunnell, P. A. Barter, S. Morshidi. Kuala Lumpur metropolitan area: a globalizing city-region [J]. Cities, 2002,19(5):357—370.

[23] Jorg Schonharting, Alexander Schmidt, Andre Frank, Stefanie Bremer. Towards the multimodal transport of people and freight: interconnective networks in the RheinRuhr Metropoli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3(11):193—203.

[24] R. K Heldman.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layered network's layered services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2.

[25] A. R Goetz. Air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and growth in the US urban system 1950—1987 [J]. Growth and Change, 1992(23):218—242.

[26] David C Hodge. Accessibility-related issue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7,5(1):33—34.

[27] Francisco J. Martinez C. Access: the transport-land use economic link [J]. Transport Research, 1995,29(6):457—470.

[28] Si-ming Li, Yi-man Shum. Impacts of the National Trunk Highway System on accessibility in China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1(9):39—48.

[29] R. Cohe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urban hierarchy [C]. In M. Dear, Scott.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lanning in capitalist society, 1981.287—315.

[30] J. Friedmann Wolf G. World city form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 Rearch, 1982,6(3):309—344.

[31] S. Illeris.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 rise of 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Wester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Mookai, Hawaii, 1990.

[32] Manuel Castells. The informational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from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gress [M]. Oxford UK and Cambridge USA: Blackwell, 1989.

[33] Ian R Gordon Philip Mccann. Industrial cluster: complexes, agglomerations and/or social network? [J]. Urban Studies, 2000,37(3):513—532.

[34] Mitchell L Moss, M. Townsend Anthony. The internet backbone and the American metropolis [J].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0(16):35—47.

[35] Jungyul Sohn. Do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Economic linkage and geographic proximity [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4,38(3):47—73.

[36] Warf. Barney.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changing geographies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J]. Urban Studies, 1995,32(2):361—378.

[37] Kenneth E Corey. Intelligent corridors: outcomes of electronic space policies [J].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2000,7(2):1—22.

[38] M. Batty. New ways of looking at cities [J]. Nature, 1995.377—574.

[39] E. Besuss, A. Cecchini, E. Rinaldi. The diffused city of the Italian North-East: identification of urban dynamics using cellular automata urban models [J]. Computers, Environments and Urban Systems, 1998.22.

[40] F. Wu. An experiment on the generic polycentricity of urban growth in a cellular automatic city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1998,25(7):31—50.

[41] Smith, A. David. Interaction within a fragmented state: the example of Hawaii [J]. Economic Geography, 1963,39(3).

[42] Manuel G. Russon, Farok Vakil. Population, convenience and distance decay in

a short-haul model of United States air transportation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5,3(3):179—185.

[43] Simeon Djankov, Caroline Freund. Trade Flows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1987 to 1996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30(1):76—90.

[44] Hidenobu Matsumoto. International urban systems and air passenger and cargo flows: some calculations [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04(10):241—249.

[45] Edward L. Glaeser. Learning in Cities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9,46:254—277.

[46] Kurt Fuellhart. Inter-metropolitan airport substitution by consumers in an asymmetrical airfare environment: Harrisburg, Philadelphia and Baltimore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3(11):285—296.

[47] Guo-qiang Shen. Reverse-fitting the gravity model to inter-city airline passenger flows by an algebraic simplification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4(12):219—234.

[48] Aura Reggiani, Daniele Fabbri. Network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spatial systems: new perspectives [M]. Ashgate, Aldershot, 1999.

美国创客运营模式研究_以全球知名创客空间TechShop为例_王立娜

创新科技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总183期第5期2015年5月Vol.183,No.5May ,2015 创客为公众将其发明创意转变为创新产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通过互联网和制造业的融合引发了新的制造业革命,推动制造业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发展,并带来与之相匹配的营销模式。因此,各国纷纷掀起了创客运动的热潮,创建了形式多样的创客空间,促进全球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其中,TechShop 是美国知名的经营性连锁创客空间,开发出的一些创新产品具有革命性意义,带来了瞩目的经济效益,曾作为“制造业复兴的象征”接受过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参观[1]。我国创客运动的发展相对较晚,发展模式和政策环境等还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本文以全球知名的创客空间TechShop 为案例,对美国创客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1TechShop 的发展定位 TechShop 是由Jim Nlewton 和Ridge McGhee 于2006 年10月1日在美国硅谷创立,现已在亚利桑那州、加利福 尼亚州、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德克萨斯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成立八家分店[2]。 TechShop 的使命是为公众提供实现其发明创意所需 的工具、软件和工作场所,促进全球制造业创新;目标是在各城市实现产品制造的本地化,通过减小产品分发距 离来保护环境、普惠公众。 迄今为止,TechShop 已开发出多项产业化创新产品,如DODOcase 公司的iPad 保护套、Square 公司的移动支付设备、Clustered Systems 公司的先进服务器冷却系统、Lumio 公司的创新照明产品等[3]。 2TechShop 的运行模式2.1 设施与服务 TechShop 拥有制造和原型设计工作室、黑客空间和 学习中心,所提供的专业设备和软件价值超过100万美 元,具体设施包括3D 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柔性电子实验 [摘要]本文以全球知名的美国创客空间TechShop 为案例,从发展定位、设施与服务、资金 来源、业务模式等角度对美国创客的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美国创客空间所处的政策环境,可为我国创客空间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创客空间;TechShop ;运营模式;政策环境[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5-7-3 ——以全球知名创客空间TechShop 为例 Research on the Operating Patterns of Maker in USA ——Taking Techshop-World's Leading Makerspace as an Example Wang Lina Fang Junmin Tian Qianfei Xu Jing Tang Chuan Zhang Juan (Chengdu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Chengdu Sichuan,610041)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operating patterns of maker in USA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develop ? ment orientation,facilities and services,funding sources,and business modes,with an example of Techshop that is the world's leading MakerSpace.On this basis,the policy environment for MakerSpace in USA is in ?vestigated,providing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plans of Mak ?erSpace in China. Keywords:MakerSpace;TechShop;operating patterns;policy environment 收稿日期:2015-4-28 作者简介:王立娜(1985.9-),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情报。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导读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分享经济下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内涵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1987年,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提出分享消费是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济活动。雷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享消费的观点,指出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需求获得满足。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把共享经济的含义归为三部分:产能过剩(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共享经济鼓励物品的所有权者与目标使用者基于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倡人与人之间以互信的方式交流、生活。

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包含共享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个必须主体。 1.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把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位置应用大数据基本算法等精准实时对接供给端与需求端,平台本身对共享的物品与服务没有所有权,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成本支出,提供的仅仅是必须的服务与法定的监管,属于轻资产运营,收入来自交易的抽成。 2.供给方 供给方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只要拥有闲置可用的资源,并且愿意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暂时性转移产品使用权或服务,供给方的本质是在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而不自觉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需求方 需求方是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报酬而获取物品的使用权或接受服务。在互联网经济下,每个有需求的个体或组织均可成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方,无须拥有产品所有权而获取产品和服务需求。 在互联网经济下,共享经济完美地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供给因能提供“私人订制”的解决方案而提高了产品与服

(完整word版)创客空间国外案例借鉴

创客空间国外案例借鉴 (一)创客与创客空间 创客最初指专注于利用数字技术设计产品原型的具有创新天赋和爱好的群体,后扩展为所有热衷动手实践、以分享技术和交流思想为乐的创新群体。2011年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客文化浪潮。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把创客提升到打造新一轮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高度,并宣布每年6月18日为“美国国家创客日。有人认为,创客运动是新时代颠覆现实世界的助推器,是一轮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浪潮。我国创客比较活跃的地区是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深圳在每年6月份专门设立国际创客周,今年3月10日(美国当地时间),还在纽约时代广场打出了“MAKE WITH SHENZHEN”的巨幅广告,打造创客之城。 而创客空间,顾命思义,就是“创客”们一起做东西的地方。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发源于欧洲的“黑客空间”(hackerspace),目前在欧美有很多知名的创客空间。国内比较知名的也有新车间、柴火创客空间、北京创客空间等,创客运动和创客空间都在蓬勃发展中。国外创客空间的案例可以为我国创客空间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借鉴。 (二)国外知名创客空间 Chaos Computer Club Chaos Computer Club成立于1984年,是最早的、也是欧洲最大的hackerspace,由时年32岁的程序员沃·荷兰(Wau Holland)在汉堡成立。其创始人Wau Holland 认为“混沌”这个词是对如今这个世界最好的解释,因此创设了Chaos Computer Club(混沌电脑俱乐部),以揭露重大的技术安全漏洞而闻名于世,范围从芯片到PIN,再到智能手机,等等。Chaos Computer Club有自己的信仰,创客们更多是为了纯粹的乐趣,俱乐部的集会更像是一种朝圣。不过,“黑客空间”并不仅仅破解电脑,在理想状态下会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可以将其看作是与人类日常生活并行的另一套“系统”。目前,除了“黑客”外。一些记者、学者等自由工作者人数,也占很大比例。 Noisebridge Noisebridge创立于2008年,创始人Mitch Altman,有人称其为“创客教父”,在2007年在德国参加Chaos Communication Camp后,想在美国设立同类场所,最终在旧金山建立了Noisebridge。Noisebridge崇尚开放、自由、互助,在有些混乱的表面下按照类似开源社区的组织方式保持着井井有条地运作。从视觉风格上看,它面积不大,稍有些陈旧、杂乱,其中甚至有一个车间被命名为“Dirty

共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35金融观察与经济视野 共享经济是在网络时代下诞生的新型经济模式,引发了新一轮商 业革命,提高了各类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 享雨伞、共享汽车出现,带动了IT 软硬件、信息终端等产业发展, 缔造出全新的企业运营、消费和生产模式。根浴PwC 的预测显示,到 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规模将会达到3350亿美元,我国的共享经济 规模将会达到世界首位,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一、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关于共享经济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至2016年,在2016年3月, 《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共享经济”字眼,强调提升社会资源利 用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对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国家、政府提供了 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经历了2017年共享经济的洗牌潮后,2018年, 共享经济继续迅速发展,涉及领域包括金融、交通、医疗、生活服务、 知识技能等产业,根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显示, 2018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2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6%。从发 展现状来看,共享经济已经从开始的房屋住宿、交通出行渗透至了物 流、餐饮、金融、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多个细分市场,并朝着能 源、农业、城市建设等传统领域中扩展。共享经济的产业、市场规模 均逐步扩大,根据2010年的数据来看,共享经济企业数量仅有十余家, 市场规模也仅有千万余元,在2015年,这一数据直线上升,市场规 模突破了百亿,各个行业发展规模均得到显著扩大,尤其是交通出行 业,滴滴平台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交通出行共享平台。同时,共 享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就业率,在共享经济支持下,就业方式变得更 加自主、灵活,每个人只要有资源、有时间,均可以参与,如在闲暇 时间通过滴滴平台成为专车司机,参与众包物流等,都能带来额外收 入。 二、共享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信用体系有待健全 在社会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下,社会失信问题得到了进 一步改善,但是相较而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违背诚信问 题依然存在。在共享经济的发展中,“诚信”是一个关键,只够有完 善的信用保障体系,才能满足共享经济的发展需求。在个人诚信体系 上,发达国家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如,在美国,制定了包括品德、能 力、资本、条件、担保品、稳定性在内的5C1S 标准体系,为Airbnb 与Uber 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支持。而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社会信 用水平不高,以共享单车为例,少数用户将单车据为己有、恶意破坏、 涂改二维码在,更有甚者,利用二维码实施诈骗行为,严重影响共享 经济的发展。 (二)监管机制急需完善 共享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与之相关的法律还不完善,政府的监 督力度不够,会给消费者造成隐患问题,这一新型经济模式的准入门 槛低,行业细则也不明确,导致事故频发。以共享单车为例,其发展摘要: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运行模式,以其新颖的商业模式,在其细分市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共享经济也暴露出新的问题。本文针对共享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具体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共享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共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刘亚威 (身份证号:30105199005170912) 初衷是为了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但是大量用户将单车随意停放,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城市秩序,加上监管不到位,也出现“儿童骑共享单车死亡”、“骑共享单车发生车祸致重伤”等事故。除此之外,网络监管不当也会造成问题,如APP 中存在的漏洞可能会导致用户财产遭到损失、信息泄露等。三、共享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一)完善现有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互联网+时代,共享企业掌握着大量用户隐私,包括支付账号、身份证号码、姓名、电话等,企业需要履行自身责任,严格遵照国家规定,做好事前预防工作,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更新现有技术,做好数据文件的监控和管理工作,严格规范信息使用权限,严禁侵害用户的权益。同时,完善现有的信用系统,对于失信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为个体建立信用方案,借鉴美国的措施,将品德、能力、资本、条件、担保品、稳定性等纳入信用体系中,制定奖惩措施,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出诚信的风气。(二)制定针对性的法律制度针对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法律层面进行监管,打破立法思维,为共享企业提供生存空间,根据其发展中的问题和消费者的反馈进行科学指引,完善监管体系,制定法律制度。对于网络信息平台的运营,也要做到全程监管,加强对用户数据、网络安全监管,并做好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大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引导人们安全用网、文明上网,从法律、道德上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成立共享经济行业协会通过共享经济行业协会,能够为共享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提供平台支持,并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来做好产品管理工作,提高服务和产品质量,针对侵害用户权益等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并规范企业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在退出运营前,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预先公示,保证用户的合法权益。在发生纠纷时,由行业协会介入,杜绝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和负面影响,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四、结语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产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服务,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然而,共享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进程中,也遇到了不和谐的音符,对于共享经济,要用包容心态对待,并从法律、监管、信用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制约。参考文献:[1]张一弛. 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困境与法律规制[J]. 金融经济,2019年08期[2]郭希雅,马淑娇. 共享汽车的发展逻辑:现在与未来[J]. 改革与开放,2019年06期[3]苏妍羽. 试论经济新常态下共享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 商业故事,2018年17期

创客空间案例

纳什空间 ●纳什空间纳什空间隶属于汇石合创(北京)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纳什空 间是一个为所有工作者而生的办公空间,成立于2013年7月的北京。在纳什空间,人们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办公空间和共享服务,并可加入到令人兴奋和充满无限可能的工作社交中来。 工位基本情况 ●1、第一批工位设置在14个服务中心内。 2、工位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每天9:00-18:00开放。 3、收费标准:49元/个/天;200元/个/周;600元/个/月。 4、工位标准配置:每个工位配置: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电源。 5、提供设施及服务: A、免费WIFI B、提供20张以内的免费打印。 C、免费使用办公用品。 D、免费饮用水、立顿茶包、雀巢速溶咖啡、一次性杯子。 E、电视,连接电脑数据线。 ●纳什工位针对于小微初创企业的建立与成长提供了高效灵活的办公选择,真 正实现“拎包办公”。通过“全程服务,全程办公”的理念,纳什工位的超高“性价比”以及“全城覆盖”多维度的满足了创业者的创业需求。 ●共享服务电脑租赁 ●工商注册 ●财税托管 ●人力社保 ●云计算 ●创业导师 ●日常行政 ●办公软件 ●法务咨询 ●知识产权 ●视频会议 办公保洁税务咨询 ●办公空间 ●空间改造 ●网络通讯智能门锁 ●生活方式 ●代客泊车 ●生态农庄 ●健康饮食商务旅行 ?SOHO 3Q ●开放区工位1000元/周(很少),办公室工位1300元/周(最小办公室2人), 最长租约12周,不开放年租。注册:不提供

●楼层配套:会议室5个、茶水区1个、休闲区1个、活动区1个、电话吧2 个。 ●免费:咖啡茶水、Wi-Fi、文印 ●收费:会议室200元/小时(4人)、400元/小时(8人)、访客超过1小时 收费50元/人/小时 世鳌国际(Servoffice)服务式办公室 ●世鳌商务中心为客户提供服务式办公产品,包括独立办公空间、企业商务地 址注册、办公家具、办公自动化设备、通讯网络、商务秘书服务、办公商务休闲环境、延展性商务服务等优质办公产品,为客户创造极致价值。客户只需手提公文包及笔记本电脑即可创办企业、开展商务活动,并获得相当于五星级酒店式的商务服务环境;让客户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实现商务办公 ●客户创业型中小企业及国内外企业分支机构入住,适合外资代表处、财务 会计公司、广告设计公司、律师事务所、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策划顾问公司、教育培训公司、金融顾问公司、旅游咨询公司、贸易进出口公司等。 ●北京核心商圈10个甲级写字楼、全国10个一线城市独立办公室20天/月使 用。拥有其他任何共享办公室无法比拟的私密性、同行业中唯一提供外侧办公室供客户使用; ●北京核心商圈10个甲级写字楼、全国10个一线城市会议室40小时/月使用。 专业会议室,配套投影/液晶电视、写字板、咖啡红茶等设备设施,均无需额外付费; ●北京核心商圈10个甲级写字楼、全国10个一线城市商务贵宾厅20天/月使 用。纯正的商务办公环境,星巴克品质的自助式免费咖啡、红茶; ●自由选择世鳌国际任一商务中心地址用于信址、名片及通讯等商业用途。提 升企业形象,助力企业发展; ●前台专属客服为您代收私人或商业函件、邮包,妥善保管或转发到您所指定 的任何地方; ●全国10个城市本地电话号码作为您专属的直线电话,并即时开通 ●专业双语秘书以您公司名义接听电话,处理来电,转拨到您所指定的公司、 手机、传真、家里。无论您是在差旅中、异地办公或是在家办公,都不会因此错过任何商业讯息; ●办公室使用期间本地电话免费拨打,并无任何开线费、设备使用费等其他杂 项收费; ●400企业级电话号码开通服务; ●文印服务赠送:每月600页黑白、200页彩色A4自助式打印复印; ●每月200页自助式彩色扫描; ●商务中心现场免费服务:前台双语秘书接待、IT人员现场技术支持、茶水区 丰富的咖啡、茶水等饮品 ●服务项目 ●行政办公 ●工商注册 ●人力资源服务 ●培训服务

关于共享经济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共享经济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 告 报告人:张治鑫 调查方式:网上问卷 调查时间:2017.08.22-2017.08.26 调查对象:大学生群体 整理报告时间:2017.08.27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能力的提升,共享经济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均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尽管仍有人对共享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质疑,但总体发展较好,是人类的进步。

关键词:共享经济、互联网+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正在兴起。类似于众筹,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自己的需求,跟其他消费者一同订购旅馆、汽车、飞机、船舶等,以较低的价格成本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此同时出租者可以利用闲置的产品赚取额外的费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联系起来,实现直接交换、资源共享。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看,共享经济都表现出了鲜活的生命力,但是有人却对共享经济的未来充满了质疑,共享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吗? 2.共享经济内涵及其争议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共享经济现象却是在最近几年流

行的。据调查统计,当今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共享单车,大概有一半的人听说过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闲鱼等共享产品,只有26.92%听说过Uber。共享经济主要特点是,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经济牵扯到三大主体,即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在讨论共享经济的内涵与现状时,有必要对共享经济的广义与狭义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从狭义来看,共享经济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陌生人之间物品使用权暂时性转移的商业模式。随着共享经济内涵的不断扩展,广义的共享经济模式已经涉及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对闲置的物品进行租赁、二手转让等经济模式,同时共享经济模式也包括对闲置资产、技能、服务进行共享的协同生活方式。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型租赁经济模式,往往被视为广义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共性经济的主要领域 共享经济的主要领域包括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医疗服务、共享金融、二手交易等。具体来看,出行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李海龙 引言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曾是一个城市的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 空气污浊、水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污染严重,甚至不能在湖中游泳的工业 引导城市发展,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我国很多城市城市,但经过一系列努力已成为世界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空气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年被欧洲经济学名的生态城市。2007 题困扰,也存在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环境差、食年被2010人智库评为全球宜居城市,品安全、缺乏特色等问题,亟需转型发展。在国家可持委员会授予“欧洲绿色之都”称欧洲 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战略引导下,各地均提出建设生态城德哥尔摩在能源、交通、资源号。斯 市的发展目标,并在最近几年陆续开始了实质性建设,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回收利用 特别是生态新城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的年在能源方面,该市自上世纪50 特点。但由于理念、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代 系统的标准体系,部分项目存在理念和技术的偏差而受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和燃到专家和公众的质疑。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部分地 为了解国外生态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主要做法,吸取建筑规范规定所有新建建筑节室温。其成功经验,本文通过部分国外典型生态城市的研究,平/大使用量一次能源最 100千瓦时分析其建设特征,以期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方米,并大力的用源利用要求60%能改造。城市能 源消费要来自能电量和20%的一次 的家庭购买可再生能源。该是有 12% 源产生的电力,独立认证的由可再生能 气可用于居民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 做饭。 在交通方面,斯德哥尔摩通过一系 列创新措施来实现绿色交通。首先,在 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 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 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 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使每 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长 公里,人均专用自行车道达到4度达到 米;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1 欧元的通行税,的地区征收每天最高6

我国共享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分析

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分析 共享经济产业发展态势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共享经济上属于基本起步阶段,部分细分行业有望进入高速成长期。从行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行业发展可以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从中外共享经济发展对比来看,共享经济在国外发展起步比国内早,目前发展比国内相对更加成熟。从Uber、Airbnb 为代表国外共享经济近期的发展和增长速度来看,当前国外在租车、房屋共享等细分领域已进入高速成长期。然而,我国共享经济从发展形态、用户习惯、平台建设、供需双方认知等方面,目前都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市场进一步培育,其中租车、停车、房屋短租等领域有望进入高速成长期。 图表中国共享经济行业生命周期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分析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分享经济发展迅速,平台企业快速成长。根据速途研究院数据,2012年在线短租市场起步时市场规模仅有1.4亿元,2014年达到38亿元,2015年超过100亿元,环比增长163%。在医疗分享领域,名医主刀自2015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年10月上线后的几个多月内就开展了数千台手术,业务量月均增速40%以上。在网贷领域,行业发展还处在高速增长期,领先企业仍然保持100%以上的增长。搜易贷成立于2014年9月,在2015年实现营收65亿元。京东产品众筹于2014年7月上线,截至2015年12月,京东产品众筹总筹资额已突破13亿元,其中百万级项目超200个,千万级项目已有20个。分享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传统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分享经济各领域代表性企业的参与人数快速增加。截至2015年底,接入滴滴出行平台的司机数已超过1400万人,注册用户数达2.5亿人。成立于2015年5月的京东众包,半年多时间内就发展注册快递员超过50万人,其中参与过快递业务的就有20万人。到2015年底,猪八戒网注册用户数达1300万人。2015年约有7200万人次参与过众筹活动,使用过O2O 类本地生活服务的用户数量超过3亿人。 图表 2010-2015年中国典型分享经济初创企业数量及新增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

共享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

E-Commerce Letters 电子商务评论, 2018, 7(3), 25-3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6d9547810.html,/journal/ecl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6d9547810.html,/10.12677/ecl.2018.73004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hared Economy Yuqi Zeng, Jiawen Gu, Wenyi Qian, Shenkai Wu, Jiacheng Zh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hanghai Received: Jul. 21st, 2018; accepted: Aug. 3rd, 2018; published: Aug. 10th, 2018 Abstract The shared economy is a new economic model, which aims at sharing resources that are unused or newly created, playing a synergistic effect, renting resources to get rewards, and sharing this eco-nomic bonus. A large part of China’s shared economy is dominated by enterprises, such as the bi-cycle short rental platform ofo and the shared mobile power all over the mall.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enterprises should shoulder more responsibilities. But according to our investig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excessive release of the single car, the unused charging treasure, and so on. This mode of sharing the economy is very harmful to our society and is a waste of resources. It is obviously a violation of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shared econom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sharing mod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rob-lems of the shared econom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latform operators and the solution. After the analysis, suggestions of improvement will be given by drawing on the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Keywords Shared Economy, Sharing Platform, Waste of Resource 共享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 曾雨琪,顾佳雯,钱雯怡,吴沈恺,朱嘉程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7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3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10日 摘要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其目的是分享资源闲置的或是新创造出的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将资

创客空间典型案例知识讲解

创客空间典型案例

精品资料 创客空间典型案例 一、上海新车间 上海新车间是中国第一个创客空间,也是全球数百个创客空间之一。尽管每个创客空间都自主运营,但大家都秉承着相同的理念——在创作中寻求快乐。在创客环境中,大家可以捣鼓新技术,可以与团队一同协作,也可以参与国际竞赛,寻找并创造新的机会。新车间的使命是支持、创建并推广物理计算、开源硬件和物联网。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新车间会积极举办讲座、研讨、项目、初创推广、工坊、竞赛,同时新车间也会参与国际竞赛。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在中国各地传播创客空间的理念以及推广创客的文化。 李大维在2010年创办了上海第一个非正式的黑客空间“新单位”,后来正式与全球黑客网络结盟,搬到了现在位于长宁区的地址。新车间的成立让上海与全球的黑客运动网络“黑客空间”(Hackerspace)联系了起来。只要每个月交上500元的会员费,人们就可以拥有进入这个“车间”、摆弄任何自己想完成的技术项目。李大维与他的伙伴和项目发起人伍思力一起开办了这个吸引电子爱好者、DIY迷和业余爱好者“扎闹猛”的技术天堂。大家顺便在这里交流心得、造造东西。用伍思力的话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享受科技的乐趣”。 他们的工作室不大,在一幢不起眼的大楼里,面积不到50平方米。这个黑客的“游乐场”里乱哄哄地堆着各种电路、电脑零配件和微芯片,靠墙还排着几个便宜的锻铁架子,上面堆满了会让每个极客做梦会笑的好东西:DIY用品。空间里的这股能量明摆着就是在“邀请”发明和创造的光临。新车间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联系起来,通过“黑客”的方式,让技术变得不那么神秘。 二、深圳柴火空间 2010年,柴火创客空间正式成立。作为深圳第一家创客空间,承载了一分执着,一份信念,当然也终于给在深圳的创客们带来了一个可以拧成一绳的契机。柴火创客空间寓意于“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创新制作者(Maker)提供自由 开放的协作环境,鼓励跨界的交流,促进创意的实现以至产品化。 柴火创客空间是机器科技的工作坊。柴火空间是提供基本的原型开发设备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电子开发设备,机械加工设备等,并组织创客聚会和各种级别的工作坊。现在拥有开源硬件,Linux及嵌入式开发,物联网,绿色能源,城市农场等多个主题,并在不断增加中。 柴火的理念都是为创客们提供一个好的场所,让来自各界各有所长的人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并且加些催化剂,把这火花炸得更欢腾,让普通大众能够看到能够感受能够喜欢。创客来源于生活但不拘泥于生活,归根结底,柴火一直都想把不甘寂寞的人变为创客,让创新创业变为他们不甘寂寞的一种宣泄。 从柴火走出的项目与成就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柴火第一位会员王建军的Makeblock、海归帅气的高老师的Betwine、国内创客大神级人物张浩Dorabot、以及充满乐趣像朝阳一般的Shenzhen DIY。创客社区的小伙伴们共同成就了柴火,柴火只是深圳创客社区的一个缩影。深圳的创客们都是有独立思想,有高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国外创客教育发展模式及借鉴意义

国外创客教育发展模式及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将简要分析国外创客教育的发展模式,以及对我国创客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及研究,旨在为我国创客教育工作进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国外创客教育发展模式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20xx年韶关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基于校园邮政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的游驿服务站”(项目编号20xx10576032S)。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XX)20-0009-02 一、创客教育概念界定 创客教育是一种以创客空间为基础,为学习者提供合作、交流及创造机会的教学活动,在创客教育过程中,将有效的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及共享性的特点。创客运动的不断深化发展,推动了创客教育地位的提升。现阶段,针对创客教育的

概念认知尚未形成统一,普遍看法为创客教育是一系列的综合课程,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国外创客教育发展模式 (一)教学内容多元化 国外的創客教育内容较为多元化,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主张为学生提供动态及变化的知识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内容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外创客教育中,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跨学科的综合性创客教育活动,将有效的突破学生的知识认知界限,帮助学习者掌握各个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学习模式合作化 国外的创客教育中,教学模式主张合作化,提倡学生在协作及沟通中完成学习任务。国外创客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将充分分享自身的知识内容,并努力遵照学习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创客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学习空间,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人物,并进行实时的互动及探究。国外创客教育活动较为重视合作学习模式,因此国外的专业人才在就业过程中团队合作的意识较为强烈。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国外的创客教育活动,教学模式较为多样化,采用具有针对性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尊重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性。单一的

创客空间典型案例

创客空间典型案例 一、上海新车间 上海新车间是中国第一个创客空间,也是全球数百个创客空间之一。尽管每个创客空间都自主运营,但大家都秉承着相同的理念——在创作中寻求快乐。在创客环境中,大家可以捣鼓新技术,可以与团队一同协作,也可以参与国际竞赛,寻找并创造新的机会。新车间的使命是支持、创建并推广物理计算、开源硬件和物联网。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新车间会积极举办讲座、研讨、项目、初创推广、工坊、竞赛,同时新车间也会参与国际竞赛。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在中国各地传播创客空间的理念以及推广创客的文化。 李大维在2010年创办了上海第一个非正式的黑客空间“新单位”,后来正式与全球黑客网络结盟,搬到了现在位于长宁区的地址。新车间的成立让上海与全球的黑客运动网络“黑客空间”(Hackerspace)联系了起来。只要每个月交上500元的会员费,人们就可以拥有进入这个“车间”、摆弄任何自己想完成的技术项目。李大维与他的伙伴和项目发起人伍思力一起开办了这个吸引电子爱好者、DIY迷和业余爱好者“扎闹猛”的技术天堂。大家顺便在这里交流心得、造造东西。用伍思力的话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享受科技的乐趣”。 他们的工作室不大,在一幢不起眼的大楼里,面积不到50平方米。这个黑客的“游乐场”里乱哄哄地堆着各种电路、电脑零配件和微芯片,靠墙还排着几个便宜的锻铁架子,上面堆满了会让每个极客做梦会笑的好东西:DIY用品。空间里的这股能量明摆着就是在“邀请”发明和创造的光临。新车间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联系起来,通过“黑客”的方式,让技术变得不那么神秘。 二、深圳柴火空间 2010年,柴火创客空间正式成立。作为深圳第一家创客空间,承载了一分执着,一份信念,当然也终于给在深圳的创客们带来了一个可以拧成一绳的契机。柴火创客空间寓意于“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创新制作者(Maker)提供自由开放的协作环境,鼓励跨界的交流,促进创意的实现以至产品化。 柴火创客空间是机器科技的工作坊。柴火空间是提供基本的原型开发设备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电子开发设备,机械加工设备等,并组织创客聚会和各种级别的工作坊。现在拥有开源硬件,Linux及嵌入式开发,物联网,绿色能源,城市农场等多个主题,并在不断增加中。 柴火的理念都是为创客们提供一个好的场所,让来自各界各有所长的人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并且加些催化剂,把这火花炸得更欢腾,让普通大众能够看到能够感受能够喜欢。创客来源于生活但不拘泥于生活,归根结底,柴火一直都想把不甘寂寞的人变为创客,让创新创业变为他们不甘寂寞的一种宣泄。 从柴火走出的项目与成就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柴火第一位会员王建军的Makeblock、海归帅气的高老师的Betwine、国内创客大神级人物张浩Dorabot、以及充满乐趣像朝阳一般的Shenzhen DIY。创客社区的小伙伴们共同成就了柴火,柴火只是深圳创客社区的一个缩影。深圳的创客们都是有独立思想,有高尚情怀以及有梦想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创客们不只是柴火的会员与访客,每一个

众创空间在中国发展现状、七大模式、三大案例

众创空间在中国发展现状、七大模式、三大案例2015/05/14 11:29来源: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作者:投中研究院李克强总理于5月7日结束了对北京中关村创业街的造访,咖啡杯的余温还未退却。这不仅让聚集在创业街上的“众创空间”们欢欣鼓舞,也使得中国无数从事与创业相关的人群倍感振奋。今年初,“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两万字政府工作报告13次提“创业”,国家明确表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经济发展新常态。“众创空间”也俨然成为2015年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热词。 投中研究院秉承严谨专业的风格保持着对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深度观察,现拟从“众创空间”这一热点出发,力图全面梳理和总结我国现存的“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和模式,以供各方参考。 1.众创空间概述 1.1 提出众创空间的背景 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辞时,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2015年1月4日,李总理探访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称赞年轻创客们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创客运动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让“创客”和“创客空间”们倍受鼓舞。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被寄予厚望。 1月2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众创空间”。2月,科技部发文,指出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3月5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再次反复提

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且将其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众创空间”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此举为国家层面首次部署“众创空间”平台,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又具备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特点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1.2 众创空间是什么 “众创空间”是科技部在调研北京、深圳等地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基地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总结各地为创业者服务的经验之后提炼出来的一个新词。那么,究竟何谓“众创空间”? 根据国务院《意见》中的定义,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显然,“众创空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也不能把它与现有的任何一种具体形式划等号。科技部也一再强调,众创空间绝不是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建设,而是在各类新型孵化器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 投中研究院认为,众创空间的概念外延与孵化器略有重叠,但应比后者范围更大(见图1),此外,它还应包括创客空间(见下文第2章)、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模式。一方面,众创空间包括那些比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门槛更低、更方便为草根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台;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不但是创业者理想

2017年众创空间发展前景、七大商业模式、三大精选案例

2017年众创空间发展前景、七大商业模式、三大精选案例 李克强总理于5月7日结束了对北京中关村创业街的造访,咖啡杯的余温还未退却。这不仅让聚集在创业街上的“众创空间”们欢欣鼓舞,也使得中国无数从事与创业相关的人群倍感振奋。今年初,“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两万字政府工作报告13次提“创业”,国家明确表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经济发展新常态。“众创空间”也俨然成为2015年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热词。 秉承严谨专业的风格保持着对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深度观察,现拟从“众创空间”这一热点出发,力图全面梳理和总结我国现存的“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和模式,以供各方参考。 1.众创空间概述 1.1 提出众创空间的背景 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辞时,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2015年1月4日,李总理探访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称赞年轻创客们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创客运动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让“创客”和“创客空间”们倍受鼓舞。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被寄予厚望。 1月2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众创空间”。2月,科技部发文,指出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3月5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再次反复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且将其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众创空间”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此举为国家层面首次部署“众创空间”平台,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又具备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特点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1.2 众创空间是什么 “众创空间”是科技部在调研北京、深圳等地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基地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总结各地为创业者服务的经验之后提炼出来的一个新词。 那么,究竟何谓“众创空间”? 根据国务院《意见》中的定义,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显然,“众创空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也不能把它与现有的任何一种具体形式划等号。科技部也一再强调,众创空间绝不是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建设,而是在各类新型孵化器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 认为,众创空间的概念外延与孵化器略有重叠,但应比后者范围更大(见图1),此外,它还应包括创客空间(见下文第2章)、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模式。一方面,众创空间包括那些比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门槛更低、更方便为草根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台;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不但是创业者理想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还是一个能够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