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第30卷第5期2006年9月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30 No 15Sept.2006

收稿日期 2006

02

13,2006

0606收修定稿

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502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4CB 418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1005作者简介 黄荣辉,男,1942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行星波动力学,大气环流和气候动力学的研

究。E 2mail:h rh@https://www.sodocs.net/doc/6916158504.html,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

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黄荣辉1

蔡榕硕2

陈际龙1

周连童

1

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

2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

摘 要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我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从1976年之后迄今我国华北地区发生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此地区的水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季风降水明显增加,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作者还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系统地分析了发生在我国旱涝气候灾害年代际变化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迄今,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并出现/类似于厄尔尼诺(El Ni no)型0分布的年代际海温距平。这不仅引起了东亚和西太平洋上空EAP 型遥相关环流异常分布的年代际变化,使得从1976年之后迄今东亚夏季风变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而且引起了热带Walker 环流的变化;并且,由于热带Walker 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引起了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北非上空下沉气流的加强,从而使得萨赫勒及以东地区上空反气旋环流异常增强,并由于遥相关波列的传播,从而导致我国华南上空反气旋环流距平的增强;此外,中高纬度欧亚型遥相关环流异常分布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使得1976年之后我国华北地区上空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这些使得到达华北的偏南季风气流减弱和长江、淮河流域水汽输送的辐合,从而导致了我国旱涝的年代际变化。分析结果还表明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天数增多,深度加深,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气温差增大,这些有利于长江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而不利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关键词 旱涝气候灾害 年代际变化 东亚气候系统

文章编号 10069895(2006)05073014 中图分类号 P461 文献标识码 A

Interdecaldal Variations of Drought and Flooding Disasters in China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the East Asian Climate System

HU ANG Rong 2H ui 1,CAI Rong 2Shuo 2,CH EN Ji 2Long 1,and ZH OU Lian 2Tong 1,

1Center f or Monsoon System Resear ch ,I nstitute of Atmos p heric Phy s ics ,Chines e Aca 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2T 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 ap hy ,State Oceanic Ad ministration of China ,Xiamen 361005

Abstr act T he cha 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t ions of drought and flooding disaster s in China ar e analyzed by using the observed data.T he r esults show that t he persistent dr oughts occurred in North China from 1976to now,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water resour ces and susta 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this region.And the summer monsoon ra infall obviously incr eased and flooding disaster s frequently occurr ed in t 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the Huaihe River va lley in this per iod.Mor eover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inter decadal va riations of drought and flooding disaster s occur ring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 y of the East Asian climate system.The analyzed r esult s show that the SST incr eased and an interdecadal SST anomaly pattern which is similar to El Ni n o appear ed in the tr opical cent ral and easter n Pacific fr om the late 1970s to now.This has caused not only the in 2

ter decadal var iation of circulation anomaly distributions of the East Asia Pacific(EAP)patter n teleconnection over East Asia and the the western Pacific,which has led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south2 ward and westward shif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but also the inter decaldal va riability of the Walker cir2 culation over the t ropics after1976.And the results a lso show that t 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Walker circula2 tion from the late1970s to now cause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descending flow in Nort h Africa,which led to the inten2 sificat ion of the anticyclonic anomaly cir culat ion in the Sahelian region and east of North Africa.And due t o the pr opagation of quasi2st ationar y planetar y waves,the intensificat ion of anticyclonic anomaly cir culation over the Sahe2 lian region caused the a ppearance of an ant icyclonic anomaly cir culation over South China from the late1970s.Be2 sides,since an inter decadal var iation for the circulation anomaly distr ibutions of the Eur asian(EU)pattern telecon2 nection over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also occur red in the late1970s,an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distribu2 tion over Nort h China was caused aft er1976.These led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southerly monsoon flow r eaching North China and the convergence of water vapor tr ansport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the H ua ihe R iver valley, thus,the inter decadal var iation of dr oughts and floods was caused in China in the late1970s.The analyzed r 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days and t hickness of winter and spr ing snow cover in the T ibetan Plateau incr eased,and the differ ence between the gr ound surface temper ature and surface a ir2temperatur e in spr ing in the arid and semi2a rid a r2 eas of Northwest China became large from the late1970s.These ar e helpful to t he increase of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 iver valley and the H uaihe River va lley and t he decr ease of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 China. Key words drought and flooding disasters,inter decaldal variation,the East Asian climate system

1引言

气候灾害是指大范围、长时间的气候异常所造成的灾害,如长时间气温偏高、偏低,或降水量偏多、偏少,风力偏强等,这些气候异常会带来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沙尘暴等气候灾害。气候灾害对农业、工业、牧业、水利、交通等会产生巨大影响,从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汛期季风降水比常年偏多了100%,造成了全流域严重洪涝,致使3000多人死亡,2600亿元的经济损失。由于气候灾害经历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故造成的灾害也严重,特别是旱涝等重大气候灾害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如图1所示,旱涝气候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可占到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80%左右。在20世纪90年代,气象灾害每年约造成200@108kg 的粮食损失和20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这在90年代中后期可占到国家GDP的3%~6%,这其中80%是气候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由于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严重性,我国大气科学界一直重视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研究,特别是在1998~2003年,/我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0中把/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0作为首批启动项目之一。通过此项目的研究,对于我国旱涝等重大气候灾害的发生规律、机理和预测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1~3],特别是对于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4~7],揭示了我国夏季旱涝气候灾害年际变化是与包括海陆气各子系统的东亚气候系统的年际变化有关[8,9]。然而,限于该项目的研究目标,该项目对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研

图11989~2003年平均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百分比(资料来源于国家气候中心)

Fig.1Fraction of th e area of damaged crops for various meteoro2 logical dis asters averaged for19892003.Data are from the Nation2 al Clim ate Center,China

究比较少。由于东亚季风有很大的年代际变化,致使我国夏季季风降水在20世纪中后期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跃变,华北地区从1976年之后,夏季季风降水减少,发生了持续干旱,导致了此地区水资源缺乏,国家不得不花费巨资实施南水北调工程[10,11];并且,

731

5期No15

黄荣辉等: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H UANG Rong2H ui et al.Inter decaldal Var iations of Drought and F looding Disasters in China and...

由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增加,致使此流域从20世纪80~90年代经常发生洪涝。为了分析我国夏季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以便

预测今后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变化趋势,使得今后更有效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最佳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因此,最近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机理作了深入研究。图2 我国华北地区平均的夏季(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年际变化(取1961~1990年夏季各月降水平均值为正常值)

Fig.2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sum mer (Jun 2Aug)mons oon rainfall an om aly percentage averaged for North Chin a.T he climatological mean of m onth ly rainfall for 19611990is tak en as the n ormal

本文利用我国测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 和ERA 240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发生机理,特别是分析了最近20多年来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分布特征;并且,本文从包括海陆气各分量的东亚气候系统分析了这些重大气候灾害年代际变化的机理。

2 中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我国由于位于东亚季风区,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异将导致我国干旱和洪涝等重大气候灾害的发生,而东亚冬季风的变异将导致我国严重雪灾、寒害和沙尘暴的发生,因此,中国气候灾害的种类是很多的,有干旱、洪涝、沙尘暴、夏季低温、酷暑、寒害、雪灾、霜冻、春季连阴雨、登陆台风的增多等。这些气候灾害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其中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损失最严重是干旱和洪涝灾害。由于东亚季风有很大的年代际变化[10,11]

,

使得我国旱涝气候灾害有很大的年代际变化。2.1 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是指由于降水减少所造成的水资源的

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干旱灾害是我国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如图1所示,每年因旱灾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的受灾农作物总面积的55%左右,全国每年平均旱灾面积2000@104hm 2(约3.0亿亩),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6左右。据统计,在黄河、淮河、海河地区旱灾发生的频率可达三年二遇,居全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之首[12]。因此,旱灾列为我国气候灾害之首。

图2是我国华北地区平均的夏季降水距平的年际变化。从图2可以看到,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迄今,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处于年代际减少阶段。

为了更好地看到我国各地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情况,我们分析了1976年前后全国夏季降水距平之差,图3是我国1977~2000年期间与1967~1976年期间平均的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之差。从图3可以看到,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降水处于年代际降水偏少阶段,造成这个区域干旱灾害发生频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年均农田受旱面积达2633.3@104

hm 2

(4.0亿亩),特别在1999~2002年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近50年来少有的持续严重干旱灾害,2000年和2001年全国受旱面积超过和接近约4000@104

hm 2

(6.0亿亩),发生了近年来最严重的旱灾[13]

。这些干旱灾害不仅给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而且造成此地区黄河断流,水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不仅严重地影响此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用水,而且造

732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 ic Sciences

30卷Vol 130

图3我国1977~2000年期间与1967~1976年期间平均的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之差(取1961~1990年各月降水的气候平值为正常值)。阴影区表示正距平区

Fig.3Differ ence b etween the s ummer(Ju n Aug)rain fall an om aly per centages averaged for19772000and th os e for19671976.T he climatological m ean of m on thly rainfall for19611990is tak en as th e normal,and the positive anomalies are sh aded

成此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是完全有必要的,以便满足华北地区城乡人民生活用水以及工农业生产和维护生态环境用水。此外,在2000~2003年,江南和华南一带也发生了严重干旱,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通常是指由于大气降水偏强,致使江河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河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洪涝灾害也是我国的重大气候灾害之一(如图1所示),它所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受灾农作物总面积的27%。根据1950~2002年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洪涝受灾农作物面积为937.6@104hm2(约114亿亩)。夏季连续暴雨是我国洪涝灾害产生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我国东部、南部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因此,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14]。

受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影响,我国洪涝灾害有很大的年代际变化,我国洪涝受灾面积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长江和淮河流域处于季风降水的偏多期(见图3),在此两流域暴雨发生的频率也增加,因此,洪涝灾害发生频数明显增加。特别是90年代,在此两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如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发生严重洪涝;1995年鄱阳湖水系发生大水;1996年洞庭湖水系、长江流域、海河流域发生洪涝; 1998年长江全流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1999年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又发生严重洪涝以及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严重洪涝等,这致使我国在此时期的洪涝面积远大于多年平均,达到每年1460@104hm2(约2.0亿亩)[13]。这些洪涝灾害给此地区带来了工农业生产的严重损失,当然也给南水北调工程带来了水资源。

2.3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演变特征

由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很大,旱涝气候灾害有很大的年代际变化[11,15]。20世纪50~60年代除雨涝灾害发生较多外,干旱灾害不多;70年代旱涝气候灾害虽发生频繁,但面积相对小;80年代干旱发生频率和面积都增加,特别在90年代我国华北地区的干旱和长江、淮河流域的洪涝不仅发生频率增加,而且面积增大;21世纪初我国华北干旱灾害和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加剧。此外,由于华北地区干旱灾害加剧,华北地区沙尘暴和扬沙天气发生日数也呈增多趋势。

从上述可见,我国旱涝气候灾害是很严重的,

733

5期No15

黄荣辉等: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H UANG Rong2H ui et al.Inter decaldal Var iations of Drought and F looding Disasters in China and...

不仅分布广,而且发生频率高,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特别是由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华北地区发生持续性干旱灾害,严重影响此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以及城乡

人民的生活用水。

图4 东亚气候系统示意图

Fig.4 Sch ematic diagram of the East Asian climate system

3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与东亚气候系统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在认识气候方面有了一个突破性的飞跃,这就是认识到:气候变化与异常不仅仅是由于大气圈的内部热力、动力作用的结果,而且是由于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和岩石圈所构成的地球气候系统中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我国气候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所引起[8,9]

。如图4所示,这个系统包

括了以下几下成员:

(1)在大气圈中有东亚季风(包括冬、夏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纬度扰动;

(2)在海洋圈中有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循环(EN SO 循环)、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力状态和印度洋的热力状态;

(3)在陆面与岩石圈有青藏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北冰洋海冰、欧亚积雪,特别是青藏高原的积雪以及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地气温差。

从上可见,我国气候灾害的成因是很复杂的,它是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密切相关。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是包括了图4所示的海陆气各分量的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异常及其它们之间相互

作用造成的。为此,下面我们将分析东亚气候系统各分量的变化及其对我国旱涝气候灾害变化的影响。

4 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异

常及其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根据Ramage [16]的定义,季风是海陆热力差异所造成的带来雨型不同的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因此,热带西太平洋的热力变化对东亚季风变化与异常有着重要影响。

4.1 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

热带太平洋海表热力异常不仅是引起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引起东亚夏季风异常和我国旱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Zhang 等[17]和Chao 等[18]分析了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变化,指出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有很大的年代际变化。黄荣辉等

[15]

也指出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存在着

/类似于ENSO 循环0的年代际变化现象。蔡榕硕等[19]的研究结果表明了热带西太平洋及邻近海的海平面高度也有很大的年代际变化。图5是热带太平洋1977~2000年期间与1967~1976年期间夏季平均的海表温度(SST)距平之差。从图5可以看到,热带中、东太平洋从1976年以后SST 明显增暖,出现了明显的/类似厄尔尼诺(El Ni n o)型0的SST 距平年代际分布,即发生了/年代际的厄尔尼诺事件0。这种海温距平分布不仅减弱了东亚夏

734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 ic Sciences

30卷Vol 130

季风,而且对热带Walker 环流也有重要影响。H uang 等[20,21]

从观测测资料分析指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对我国夏季风异常和旱涝分布有着不同影响。当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处于发展阶段,即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处于上升阶段时,该年夏季我国江淮流域降水将会偏多,可能发生洪涝,而黄河流域、华北地区的降水往往偏少,易发生干旱。这也表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增温将会使我国华北和黄河中、下游流域易产生干旱。

4.2 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对亚洲季风环流系统变化和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影响

由于东亚气候受到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很大影响,并且,由于东亚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很大,这使得我国东部、韩国和日本的夏季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很大,从而带来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等气候灾害的年

代际变化。

图5 热带太平洋1977~2000年期间与1967~1976年期间夏季平均的海表温度(SST)距平之差(单位:e )。实线、虚线表示正、负海温距平;阴影区表示正距平区大于0.5e 区域

Fig.5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mmer (Jun Aug)SST anomalies in the tropical Paci fic averaged for 19772000and those for 19671976(units :e ).The solid and dashed li nes indicat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omalies,respectively,and the positive anomalies over +0.5e are shaded

4.2.1 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旱涝

灾害的影响

正如图3所示,东亚夏季风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别在华北地区和江淮流域降水的年代际变动更加明显[9]。这个变化是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变化

有密切关系。为此,本研究利用ERA 240再分析资料[22]

系统地分析了欧亚非地区700hPa 流场的年代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了由于受热带太平洋年代际海温异常的影响,东亚夏季风有很大的年代际变化。正如图6a 所示,在1976年以前,东亚夏季偏南季风偏强,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出现偏南距平气流,并在欧亚大陆上空呈现出一欧亚型遥相关,即在西北欧上空有一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在乌拉尔山东侧上空有一气旋性环流异常,在贝加尔湖和蒙古高原上空有一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而在日本海上空有一气旋性环流;并且,从图6a 还可以看到,在中印半岛和我国南海上空有一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在东海及以东海域上空呈现出一气旋性环流异常,而在日本以东上空有一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这些环流异常呈现出似EAP 型遥相关的分布。此外,从图6a 还可以看到,在萨赫勒及以东地区上空有一气旋性环流异常,而在阿拉伯半岛、伊朗南部和阿拉伯海上空有一反气旋性环流异常,从印度半岛到我国华南上空有一气旋性环流异常,这似乎存在一季风环流异常遥相关分布。然而,正如图6b 所示,从1976年之后东亚夏季风明显减弱,偏南气流到达纬度明显偏南,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出现偏北距平气流,并在欧亚大陆上空出现与图6a 所示相反的欧亚型遥相

735

5期 No 15黄荣辉等: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H UANG Rong 2H ui et al.Inter decaldal Var iations of Drought and F looding Disasters in China and ...

关环流异常分布,即在西北欧上空有一气旋性环流异常,在乌拉尔山东侧上空有一反气旋性环流异常,

在图6 东亚夏季(6~8月)700h Pa 距平环流的年代际变化:(a)1966~1976年期间;(b )1977~2000年期间。取1961~1990年各月气候平均环流为正常值,资料取之于ERA 240再分析资料[22]

Fig.6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 ummer (Jun 2Aug)circulation an om alies at 700h Pa over East Asia:(a)1966

1976;(b)197722000.

T he climatological mean of m on thly circulation for 19611990is tak en as th e normal,and data are from the ERA 240reanalysis data [22]

贝加尔湖和蒙古高原上空有一气旋性环流异常,而在我国华北上空有一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并且,从图6b 还可以看到,在中印半岛和我国南海上空有一气旋性环流异常,在我国台湾和菲律宾以东的副热带西太平洋上空有一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在日本及以东上空有一气旋性环流异常,这些呈现出与图6a 所示环流异常

型相反分布的EAP 遥相关。此外,从图6b 还可以看到:在萨赫勒及以东地区上空有一强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而在阿拉伯半岛、伊朗南部和阿拉伯海以及印度半岛西北部上空有一气旋性环流异常,从孟加拉湾到我国西南、华南一带上空有一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因此,图6a 和b 表明了在亚非季风带上似乎还存在着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季风环流系统异常遥相关分布。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使得从热带西太平

736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 ic Sciences

30卷Vol 130

洋、孟加拉湾和南海输送到东亚的水汽发生了很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从图7b 与图7a 的比较可以看到:由于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使得从1976年之后输入到华北地区的水汽大大减少,而输送到长江、淮河一带水汽大大增加,并在这个区域产生辐合,从而引起华北地区的持续严重干旱,而长江、

淮河流域洪涝频繁发生。

图7 东亚和热带西太平洋夏季(6~8月)水汽输送通量距平的年代际变化:(a)1965~1976年期间,(b)1977~2000年期间,资料取之于ERA 240再分析资料[22]

Fig.7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 ummer (Jun Aug)water vapor transp ort flux anomalies over Eas t As ia and th e tropical wes tern Pacific:

(a)1966

1976;(b )1977

2000.Data are from th e ERA 240reanalysis data [22]

4.2.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

旱涝灾害的影响

东亚雨带的北移不仅与东亚夏季风的北进有关[23],而且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跳有关[24]。我国夏季

在夏季风环流背景下,在青藏高原的影响下,在副热带高压的西侧与北侧季风暴雨具有频发性,从而引起洪涝。由于东亚夏季风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又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及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紧密相关[25]。黄荣辉和李维京

[26]

的研究表明:在菲律宾附近对流活动强的夏季,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6月上、中旬突然北跳明显;相反,在菲律宾附近对流活动弱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突跳往往不明显;并且,研究还表明了北半球夏季环流异常存在着一遥相关型,即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型(也称EAP 型)。这个遥相关型表明

737

5期 No 15黄荣辉等: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H UANG Rong 2H ui et al.Inter decaldal Var iations of Drought and F looding Disasters in China and ...

了行星尺度扰动波列在北半球夏季能够从东南亚通过东亚向北美西部沿岸传播,它严重地影响着西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与东亚夏季旱涝的发生[25,26]。

图8 东亚上空500h Pa 高空距平的年代际变化(单位:gpm):(a)1966~1976年期间;(b)1977~2000年期间。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正和负高度距平,资料取之于ERA 240再分析资料[22]

Fig.8 Interdecadal vari ations of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 aly (gpm)field at 500hPa:(a)19772000;(b)19661976.The solid and dashed lines indicate the posi tive and negati v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respectively,and data are from the ERA 240reanalysis data [22]

如图8所示,由于受热带太平洋热力的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迄今偏南、偏西,这就导致东亚夏季雨带容易在长江和淮河流域停滞。

5 热带Walker 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

对东亚上空夏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

赤道东太平洋所发生的/年代际El Ni n o 现

象0等是导致东亚地区所发生的持续严重干旱的重要成因,它不仅可以直接通过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环流直接影响东亚夏季风环流,而且可以通过影响非洲季风进而影响东亚夏季风环流。为此,本研究利用ERA 240再分析资料[22]分析了热带地区Walker 环流的年代际变化(见图9)。从图9b 与图9a 比较可以看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出现了年代际的/类似El Ni n o 型0的SST 距平分布,从而引起热带东太平洋上升气流的增强和非洲萨赫勒地区下沉气流的增强,此下沉气流的增强导致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反气旋环流增

738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 ic Sciences

30卷Vol 130

强;并且,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正如图6所示,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从非洲萨赫勒及以东地区经阿拉伯半岛、伊朗南部和阿拉伯海上空,以及印度半岛到我国华南地区的亚非季风带上的季风环流系统异常似乎还存在着一个遥相关波列的分布[27]。因此,

非洲萨赫勒地区上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通过从非洲图9 热带Walker 环流距平的年代际变化:(a)1966~1976年期间;(b)1977~2000年期间。取1961~1990年各月气候平均为正常值,资料取之于ERA 240再分析资料[22]

Fig.9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Walker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the tropics:(a)for 1966

1976;(b)for 1977

2000.The climatological

mean of monthly Walker circulation is taken as the normal,and data are from the ERA 240reanalys is data [22].T he vertical motion is multi plied by 100

萨赫勒地区经阿拉伯海、印度半岛到我国华南地区上空对流层下层所存在的季风环流异常遥相关波列会引起我国华南和东部上空环流的异常,从而影响到

华北地区上空的环流。这表明热带Walker 环流的变化所引起非洲季风的变化似乎也可以通过波列的传播来影响东亚季风的变化。

从上可以看到:热带太平洋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所发生的年代际增暖现象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年代际变化:一是通过热带西太平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进而影响东亚季风环流和水汽输送;二是通过Walker 环流影响非洲季风环流,再通过行星波波列的传播,进而影响我国华

739

5期 No 15黄荣辉等: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H UANG Rong 2H ui et al.Inter decaldal Var iations of Drought and F looding Disasters in China and ...

南和东部地区上空夏季风环流的年代际变化。6 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气

温差和青藏高原雪盖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正如在上一小节所述,季风是海陆热力差异所形成,不仅热带太平洋的热力变化对东亚季风的年代际变化有严重影响,而且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地气温差对东亚季风的年代

际变化也有重要影响。图10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平均的春季地气温差(T s -T a )的年际变化。取1961~1990年气候平均值为正常值

Fig.10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pring (Mar May)differen ce b etween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u rface air temperatu re (T s -T a )averaged for the arid an d semi arid areas of North west Ch ina.Th e climatological mean of monthly (T s -T a )for 19611990is tak en as the n ormal

6.1 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

化及其对我国旱涝气候灾害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周连童和黄荣辉[28]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夏季地气温差变化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指出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与我国江淮流域降水存在着正相关,而与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有负相关。本研究选取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55个站的地表温度与地表附近气温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此地区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图10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区气温差的年际变化。从图10可以看到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地气温差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从1976年之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地气温差距平值从负值跃变为正值,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这表明此地区春季地气温差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迄今明显增强。这个地区的地气

温差的增强,使得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上升流增强,从而使得华北地区上空下沉气流也随之增强,

导致了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减少,且发生了年代际的持续干旱现象(由于篇幅原因,图略)。6.2 青藏高原雪盖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青藏高原陆面热状况对东亚气候异常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雪盖面积大,深度深,不仅本身是气候灾害之一,而且它对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韦志刚等[29]从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指出了青藏高原冬、春雪盖与我国长江流域南部的汛期降水有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有负相关。这表明:青藏高原冬、春雪盖天数多、深度大,夏季洞庭湖、鄱阳湖和江南地区的梅雨强,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弱。韦志刚等[29]

和H uang 等[30]

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天数和深度的年代际变化情况,指出了青藏高原冬、春季无论积雪天数或积雪深度都有很大的年代际变化,相对于1976年以前,从1976年起迄今,青藏高原冬、春季无论积雪天数或积雪深度都增加了。按照上述的研究结果,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的这种年代际变化也会使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和长江和淮河流域降水增加。

7 结论和讨论

从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旱涝气候灾害不仅发生

740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 ic Sciences

30卷Vol 130

频率大,分布广,而且造成经济损失巨大,且有很大的年代际变化。从1976年以后,由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导致了华北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迄今发生了持续严重干旱灾害;并且从1976年以后迄今由于长江流域和江淮流域夏季降水明显增多,从而造成了此两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由于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迄今我国旱涝灾害的加剧,特别是华北地区发生了持续严重干旱,造成此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图11 引起我国旱涝气候灾害年代际变化的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示意图。取1961~1990年气候平均值为正常值

Fig.11 Schem atic diagram of th 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s of East Asian climate sys tem caus ing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dr oug ht an d floodin g dis asters in China.T he climatological m ean for 19611990is taken as the n orm al

本研究还利用观测资料从东亚气候系统各成员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它们的互相作用系统地分析华北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所发生的持续干旱以及长江流域和江淮流域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正如图11所示,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迄今,由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

并出现/类似于厄尔尼诺(El Ni n o)型0分布的年代际海温距平。热带太平洋海温的这种年代际变化不仅引起了东亚和西太平洋上空EAP 型环流异常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从而导致了东亚夏季风变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而且引起了热带Walker 环流的变化;并且,热带Walker 环流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的变化引起了北非下沉气流的加强,使得北非萨赫勒及以东地区上空反气旋环流异常的增强,由于遥相关波列的传播,导致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上空反气旋环流距平的增强;此外,在中高纬度地区所存在的欧亚型(EU 型)遥相关波列

[31]

,对于我国华北和东亚上空夏季

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异常也有重要影响,由于此遥相关年代际变化,使得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迄今华北上空出现反气旋环流。这些年代际变化使

741

5期 No 15黄荣辉等: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H UANG Rong 2H ui et al.Inter decaldal Var iations of Drought and F looding Disasters in China and ...

得到达华北的偏南季风气流减弱和长江、淮河流域水汽输送的辐合。另外,分析结果还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天数增多、深度加深,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气温差增大,这些有利于长江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而不利于华北地区夏季的降水。

从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由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使得华北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迄今发生了持续严重干旱,而长江、淮河流域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迄今夏季降水增多,这严重影响这些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是完全必要的和可行的;并且,分析结果还表明了我国旱涝的年代际变化是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因此,可以根据东亚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今后华北地区干旱的变化趋势,为南水北调的水资源的具体调度方案提供科学背景,从而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黄荣辉.关于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

进展.中国基础研究,2001,1:4~8

H uang Ronghu i.Advances in the studies on th e formation

m ech anis m and pr ediction th eory of s ever e climatic disasters

in Chin a.Basic Res.in China(in Chines e),2001,1:4~8 [2]黄荣辉,李崇银,王绍武.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形成

机理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83pp

H uang Ronghu i,Li Chongyin,Wan g Sh aowu.Resear ch on

Severe Climate Disasters in China and the Mechanism of For2

mation(i n Chinese).Beiji ng:China Meteorologic al Press,2003.

483pp

[3]黄荣辉.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研究综述.中国基础

研究,2004,4:6~13

H uang Ronghu i.Review of th e studie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 m of severe climatic disaster s in China.Basic Res.

in China(in Chinese),2004,4:6~13

[4]黄荣辉,徐予红,王鹏飞,等.1998年夏长江流域特大洪涝

特征及其成因初探.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300~313

H uang Ronghu i,Xu Yuhong,Wang Pengfei,et al.T he fea2

tures of the particularly s ever e flooding disaster in th e Yan2

gtze River basin du ring the summ er of1998and the expiration

of its cau se.Clim.Environ.Res.(in Chinese),1998,3:

300~313

[5]陶诗言,张庆云,张顺利.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气候

背景和大尺度环流条件.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290~

299

Tao Shiyan,Zhan g Qingyun,Zhang Shunli.Th e great flood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Yan gtze River)valley in1998.

Clim.Environ.Res.(in Ch ines e),1998,3:290~299 [6]赵思雄,孙建华,陈红,等.1998年7月长江流域特大洪水

期间暴雨特征的分析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368

~381

Zh ao Sixiong,Sun J ian hua,Chen H ong,et al.Study of

heavy rainfall in th e Ch angjiang River(Yangtze River)during

July,1998.Clim.Environ.Res.(in Chinese),1998,3:

368~381

[7]黄荣辉,周连童.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特征、形成机理和预测

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2,11:1~9

Hu ang Ron ghui,Zhou Liantong.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2

istics,form ation mechanism and prediction of severe clim atic

disasters.J.N atur.Dis a s ter s(in Chines e),2002,11:1~9 [8]黄荣辉,陈际龙,周连童,等.关于我国重大气候灾害与东亚

气候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大气科学,2003,27:770~787

Hu ang Ron ghui,Chen Jilong,Zhou Lianton g,et al.Studies

on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the severe climatic dis as ters in

China and th e E as t Asian climate system.Chinese J.Atmos.

Sci.(in Chinese),2003,27:770~787

[9]Hu ang Rongh ui,Zhou L iantong,Chen Wen.Th e p rogr ess es

of recent studies on th e variabilities of East As ian mons oon

and their cau ses.Ad v.Atmos.Sci.,2003,20:55~69 [10]黄荣辉,徐予红,周连童.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

北干旱化趋势.高原气象,1999,18:465~476

Hu ang Rongh ui,Xu Yu hong,Zhou Liantong.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umm 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and drough t trend

in North China.P lateau Meteor.(in Chin ese),1999,18:

465~476

[11]周连童,黄荣辉.关于我国夏季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

能成因的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274~290

Zh ou Liantong,H uang Rongh ui.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2

istics of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summ er climate in Ch ina

and its pos sible caus e.Clim.Envir on.Res.(in Chin es e),

2003,8:274~290

[12]黄荣辉,郭其蕴,孙安健,等.中国气候灾害图集.北京:海

洋出版社,1997.190pp

Hu ang Ronghui,Guo Qiyun,Sun An jian g et al.Seasonal

Char ts of Climatic Disas ter s in China(in Chinese).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1997.190pp

[13]王永光,张强,周自江,等.我国主要灾害的严重性及其对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见:黄荣辉,张庆云,阮水根等

编.我国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与科学防灾减灾对策.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4.53~60

Wang Yongguan g,Zh ang Qiang,Zh ou Zijiang,et al.Severi2

ty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an d their im pact

on th e n ational economic an d social developments.Pr ed iction

and Warning of Meteor ological Dis aster s in China an d Sci2

enticf ic Decision f or the P revention and Mitig ation of T hes e

742

大气科学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 ic Sciences

30卷

Vol130

Disasters(in Chin ese),H uan g Rongh ui et al.,Eds.Beijing:

Ch 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4.53~60

[14]叶笃正,黄荣辉,等.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87pp

Ye Duzheng,Huang Ron ghui,et al.Research on the Reg u2

larity and Cause of Droug hts and F looding s in th e Yang tze

River V alley and the Y ellow River Valley(in Chinese).Ji2

nan:Shandong Science and Techn ology Pres s,1996.387pp [15]黄荣辉,陈际龙,周连童.中国重大气候灾害种类、特征和

成因.见:黄荣辉,张庆云,阮水根等编.我国气象灾害的预

测预警与科学防灾减灾对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23~43

H uang Ronghui,Chen Jilon g,Zh ou Liantong.Kinds,char2

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severe climatic disasters in China.

P rediction and W ar ning of M eteor ological Disaster s in Ch i2

na and Scienticf ic Decision f or the P revention and Mitiga2

tion of T hese Disaster s(in Chin es e).H uang Ronghui et al.,

Eds.Beijing:China M eteorological Pres s,2004.23~43 [16]Ramag e C.Mon s oon Meteorolog y.International Geop hy sics

Series15.San Dieg o.Calif.Academ ic Pr ess,1971.296pp [17]Zhang Y,Wallace J M,Battisti D S.ENSO like interdecadal

variab ility:19001993.J.Climate,1997,10:1004~1020 [18]Ch ao Y,Ghil M,McWilliam s J C.Pacific in terdecadal varia2

bility in th e century.s s ea surface temperature.Geop hys.

Res.L ett.,2002,27:2261~2264

[19]蔡榕硕,李立,吴培木,等.热带太平洋及邻近海平面年际

及年代际变化得研究.见:巢纪平等编.我国重大气候灾害

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项目论文集(二))))E NSO循

环机理和预测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66~276

Cai Rongs huo,Li Li,Wu Peim u,et al.Study on the interan2

nual an 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of sea level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and its adjacent oceans.Pap er s of Disasters in China

I I,Studies on the Mech anism and P rediction of EN SO Cy2

cle(in Chinese).Chao Jiping et al.,Eds.Beijing:China

M eteorological Pres s,2003.266~276

[20]H uang Ronghui,Chen Wen,Yan Bangliang,et al.Recent

advan ces in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 e Eas t Asian

winter an d s ummer monsoons and ENSO cycle.Adv.At2

mos.Sci.,2004,21:407~424

[21]H uang Ronghu i,Wu Yifang.Th e influen ce of ENSO on th e

s ummer clim ate chan ge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 m.Ad v.

Atmos.Sci.,1989,6:21~32

[22]Uppala S M,Kallberg P W,Simmons A J,et al.The ERA240

reanalysis.Quart.J.Roy.Meteor.Soc.,2005,131:110 [23]涂长望,黄仕松.夏季风进退.气象杂志,1944,18:1~20

T u Changwang,H uang Shisong.T he advance an d r etreat of

the summ er monsoon.Meteor.M ag.(in Chin ese),1994,

18:1~20[24]黄荣辉,顾雷,徐予红,等.东亚夏季风爆发和北进的年际

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大气科学,

2005,29:20~36

Hu ang Ron ghui,Gu Lei,Xu Yuh ong,et al.Ch 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ann ual variations of ons et and ad vance of th e Eas t

Asian summ er monsoon and their ass ociations with therm al

states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Chines e J.Atmos.Sci.

(in Chinese),2005,29:20~36

[25]Nitta Ts.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 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nd their im pact on th e North ern H emis phere circu lation.J.

Meteor.Soc.J ap an,1987,64:373~390

[26]黄荣辉,李维京.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热源异常对东亚

上空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大气科学,1988,12

(特刊):95~107

Hu ang Ron ghui,Li Weijing.In fluence of the h eat source a2

n omaly over the tropical wes tern Pacific on the subtropical

high over East Asia an d its phys ical mechanism.Chines e J.

Atmos.Sci.(Scientia Atmosph erica Sinica)(in Chin es e),

1998,12(Special Is sue):95~107

[27]Hu ang Ron ghui,Zh ou Liantong.T he persis tent droughts in

North China from th e late1970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interdecadal variab ility of th e Walker circulation over the

tropic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 ational sym posium on Ex2

tr 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Th eir Dynamics an d Pre2

diction.CAS2T WAS2WMO Foru m.Oct.12~16,2004,Bei2

jing,China

[28]周连童,黄荣辉.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的

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气

候与环境研究,2006,11:1~13

Zh ou Liantong,H uang Ronghui.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2

d ecadal variab ility of differenc

e b etween su rface tem perature

and su 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sprin g in arid and semi2arid re2

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nd its im pact on summ er precipita2

tion in North Ch ina.Clim.Environ.Res.(in Chinese),

2006,11:1~13

[29]韦志刚,黄荣辉,陈文,等.青藏高原地面站积雪的空间分

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大气科学,2002,26:496~508

Wei Zhigang,H uang Rongh ui,Chen Wen,et al.Character2

istics of the s pecial distribution and in 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snow cover in the Tibetan Plateau.Chinese J.Atmos.Sci.

(in Chinese),2002,26:496~508

[30]Hu ang Ron ghui,Hu ang Gan g,Wei Zhigang.Climate varia2

tions of the summer m on soon over China.East Asian Mon2

soon. C.P.Chang,E d.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Ltd.,2004.213~270

[31]Wallace J M,Gutzler D S.T elecon nection in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du ring th e North ern H emis phere winter.Mon.

W ea.Rev.,1981,109:784~812

743

5期No15

黄荣辉等: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H UANG Rong2H ui et al.Inter decaldal Var iations of Drought and F looding Disasters in China and...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一、典例剖析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2为图1中甲城市的气候资料。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图1 图2 答案: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 600 mm 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多(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 解析:结合气候特征描述的一般思路,即从年均温高低、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大小等方面进行描述。据图中气温曲线来看,各月均温在20℃以上,说明全年高温;将各月降水量数值加起来,年降水在1 600 mm以上,说明年降水量大;从时间分配来看,降水的季节分配并不均匀,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旱 季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4月。 二、方法讲解 气候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描述某地(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二是分析造成某地(种)气候特征的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三是

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般从气温、降水、光照三个方面来分析。在高考中常以“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的设问形式来呈现。 1.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1)气温特征:主要分析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于15 ℃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 10 ℃表明海洋性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2)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估算降 水总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10 mm描述为稀少,10~50 mm为少雨,50~100 mm为多雨,大于100 mm为丰富。 (3)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对上述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分析结果进 行比较,并对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进行描述,如7月均温大于22 ℃、降水量超过50 mm,可描述为“高温多雨”。 (4)光照特征:主要分析平均日照时数或年日照时数多少。其数值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天气状况,如云量大小,雾日或阴雨天多少等。 (5)风力、风向特征:主要分析某级别以上大风天气的多少(日数)以及季节分布、风向和风速情况等。 其答题思路为: 2.气候特征的原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课后练习含解析新版湘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课后练习含解析新版湘教版 题一: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主要得益于哪种气候()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题二: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国家,原因是() A. 气候复杂多样 B.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C. 夏季长 D. 大陆性强 题三:我国气候大陆性较强,主要表现在( ) A.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 B. 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C. 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D. 7月一般为气温的最高月 题四:洞庭湖畔的贝贝家附近,有一座高大的烟囱,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夏季烟尘一般飘向偏北方向,冬季烟尘一般飘向偏南方向。这种现象与我国气候的哪一特征相关() A. 气候复杂多样 B. 大陆性特征明显 C. 季风气候显著 D. 多特殊天气 题五:“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其中“西北风”和“东南风”反映我国气候特征中的() A. 季风气候显著 B. 气候复杂多样 C. 海洋性特征显著 D. 大陆性特征显著 题六:读“冬季风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冬季风①盛行风向为()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2. 图中冬季风②吹向() A. 印度洋 B. 北冰洋 C. 大西洋 D. 太平洋 题七:我国东部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其原因是() A. 纬度位置的影响 B. 海陆位置的影响 C. 地形复杂多样 D. 地势西高东低 题八:《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一种重要食材—蜂蜜,抚州有很多蜂农为了赶上油菜花花期,他们

气候系统变化与人类活动

气候系统变化与人类活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发展奠定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恶果。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在征服自然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伴随着对地球环境的巨大冲击。 而其中的气候更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理环境的主要部分之一,是最容易被人类感受到的生存环境部分,给人以直接的刺激作用,使人感受到冷暖,干湿及其变化;反过来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到玛雅文化的毁灭;从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洞扩大到沙尘暴的肆虐,人类文明的发展无不关乎到气候系统及生态环境异常变化,这些影响又困扰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气候的变化,去感受它,了解它。 气候系统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这一作用同样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工业革命(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目前已达到368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这可能是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增强的温室效应使得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摄氏度。最暖的十四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条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近百年我国气候也在变暖,气温上升了0.4~0.5摄氏度,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7个全国大范围暖冬。降水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纵观历史,古代文明的失落也同样是气候变化所赐。其中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上游地区的森林不断地遭到砍伐,以及过度放牧,垦荒之后,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尼罗河中的泥沙逐年增加,导致了现在埃及百分之九十完全沙漠化的土地。同样的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消失都是人类无休止的垦耕,过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等毫无顾忌的索取造成的。 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23页) 对于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国内外科学家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到2100年时,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4~5.8摄氏度。这一增温值将是20世纪内增温值(0.6摄氏度左右)的2~10倍,可能是近10000年中增温最显著的速率。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将会增加,北半球雪盖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到2100年时,全球平均海平面将比1990年上升0.09~0.88米。一些极端事件(如高温天气,强降水,热带气旋强风等)发生的频率会增加。(2)我国气候将继续变暖。到2020~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摄氏度。我国气候变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但华北和东北南部等一些地区将出现继续变干的趋势。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2001年的评估报告显示,20世纪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增加了0.6+—0.2摄氏度,而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增暖可以归咎于人类活动。如果人类再不行动,对自然仅仅说一声遗憾或者抱歉,那么,100年后,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的无影无踪。 所以,想要采取相应的行动,必须懂得气候系统的驱动过程,从本质入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气候系统是那些能够决定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各种因子的统一体。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意见,完整的气候系统有五个物理组分。大气圈是地球的气体包围圈,也是

【地理】地理天气与气候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下图为沿南纬3°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两题。 (1)图中②所在的地形区名称是() A.乞力马扎罗山 B.刚果盆地 C.撒哈拉沙漠 D.东非高原 (2)一位地理学家在③地区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湿季,大草原一片葱绿,斑马、长颈鹿成群结队迁徙而来。到了干季,满目枯黄,茫茫草原上,间或有一些耐旱的孤树……”,下图中,符合他描述的气候类型是()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根据南纬3°纬线经过的非洲地形区判断,③处为东非高原,东非高原的西部②为刚果盆地,东部④为乞力马扎罗山。故答案为:B。(2)从气候资料上来看,ABCD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理学家描述的是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故答案为:B。 【点评】(1)非洲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形以高原为主,包括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等大型高原地形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整个大洲西北部和东南部有两列山脉,整体上海岸线十分平直,岛屿、海湾数量少。 (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度至20度之间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受赤道低气

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的气候特征。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巴西高原等地区。其中非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 2.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造成甲、丙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2)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为沙漠景观 B.乙山顶终年积雪 C.丙地全年高温多雨 D.该山地位于北半球 【答案】(1)C (2)B 【解析】【分析】(1)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叫地形雨。丙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甲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2)甲地一年中最高气温20℃,最低气温-3℃,降水350毫米,说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少,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地一年中最高气温-9℃,最低气温-19℃,所以山顶终年积雪;丙地一年中最高气温19℃,最低气温1℃,说明夏季高温,冬季温和;三地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最低气温出现在7月,说明位于南半球。【点评】(1)影响降水的因素有:①海陆位置:沿海迎风区降水多,内陆空气干燥降水少;②大气环流: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如赤道地区降水多;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降水少;③洋流:寒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少,暖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多;④地形: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抓住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即气温和降水,然后分步骤判断。第一步要判断出该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第二步是以温定带,这里的“温”是指最冷月均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3

[例题1]读图,解释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的作用: (1)在A区,森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B区森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B区森林对河流水文特点的影响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区森林比较明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森林调节气候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森林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森林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森林是重要的生物资源、自然资源、国土资源和环境资源,森林有多种作用,大致可分为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而环境作用是主要的。一般看来,环境作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据专家估算,是其直接经济效益的5—10倍多,尤其是在减灾方面。如1998年夏季洪水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 000多亿元人民币,其危害之烈,很大程度上是河流中、上游山区破坏森林造成的。中、上游山区如果植被覆盖良好,灾害就会大大减轻。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作为环境资源所减少的损失,要大大超过采伐那些森林所能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 答案:(1)防风固沙、保护农田(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河水含沙量调节径流的时间变化森林使山坡上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避免了暴雨时河水暴涨,干旱时地下径流可稳定地补给河流(3)净化空气吸烟滞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4)降低风速,森林的蒸发作用使空气湿润,增加降水,夏季森林的蒸发作用吸收大量汽化热,降低气温(5)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提供食物(6)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 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能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读出各种气候的分布,知道季风的含义,了解季风气候的范围和特点,能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季风对气候的影响,认识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明白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教学教法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讲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

城市与气候变化关系

尽管城市只占地球表面面积的2%,但它的温室气体排放却占总量的70%。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以下简称人居署)最新发表的《城市与气候变化:2011全球人类住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城市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污染者。当然,城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只是大多数政府都低估了这一作用的重要性。 《报告》指出,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以一种危险的方式汇聚,严重威胁世界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稳定。《报告》旨在使各国政府以及所有对城市发展和气候变化感兴趣的人进一步了解城市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城市正在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报告》确认了有发展前景的减缓和适应措施,从而保障城市以一种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向前发展。 ■城市怎么影响气候变化? □消费是温室气体重要来源 人居署执行主任克洛斯(JoanClos)说:“《报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城市向大气层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占总量的70%。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城市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不仅来源于生产环节,同时城市的消费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报告》指出,城市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其主要来源与化石燃料的消耗有关,包括用于发电、交通、商业和居民建筑的照明、烹饪、取暖及制冷,还有工业生产和废物处理的能源供应。如果以生产类数据为基础进行测算,那么由城市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例为40%~70%。如果是以消费类数据为基础,即无论生产地在哪里,由城市居民消费所有产品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例则高达60% ~70%。 1950年~2011年,全球城市人口增长了5倍,2010年,世界人口有一半居住在城市。2010年~2020年,全球人口增长的95%将是城市居民。当一些城市呈现收缩态势时,许多中心城区却见证了快速且基本上毫无控制的人口增长,创造了快速城市化的基本模式。这种增长模式大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并集中在非正式居住区和贫民区内。 《报告》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时,增长最快的城市地区也是预备措施最少的区域。这些区域通常存在严重的管理欠缺、基础设施不足以及经济和社会分化。 ■气候变化对城市有何影响? □很大部分将由城市贫民来承担 克洛斯表示,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了解气候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将变得更加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给城市及其不断增长的人口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克洛斯表示,随着气候变化的推动力不断积聚,对城市地区的威胁也变得越来越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些影响中的很大部分将由城市贫民来承担。消除贫困并降低沿海和其他地区的死亡率当然绝不仅限于贫困人口,但富裕人口却因政治和经济优势以及保险的介入而得到更好的保护。 他指出,要减缓气候变化并应对因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了解造成全球城市增长的推动因素很重要。 克洛斯说:“温室气体向大气中的排放同富裕、繁荣和我们延续目前生活方式的经济模式有关。这意味着,如果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增长相互并行,将会排放更多温室气体。问题是,这种状态不可持续。我们不应忘记的是:我们有必要改变我们的能源消费方式。如果考虑到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预测性数字,将碳作为能源的基础,我们将使这个星球的能力变得难以持续。” 《报告》指出,如果城市无视目前和未来对资源的需求以及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影响而快速扩张,城市中的居民及其财产将遭遇具有广泛的破坏性和损害性的灾害风险。这些影响远远超过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等气候变化现象带给我们的实际风险。 气候变化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各城市的供水、生态系统商品和服务、能源供给、工业和服务。还可能扰乱当地经济并让城市居民遭受财产和生计损失,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可能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 ■如何应对挑战? □转变能源消费模式 克洛斯表示,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目前主要集中在5个重点行业:城市发展与设计、建筑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和碳封存。他指出,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2018上海地理一模简答题汇编专题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2018.崇明.一模)欧洲西部是个风光怡人,社会经济发达,而且经常创造奇迹的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主要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最雄伟的山脉。 材料二:2017年10月10日凌晨,世界杯足球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诞生了,那就是人口仅有33万的去年欧洲杯大黑马冰岛,历史上第一次杀进了世界杯。冰岛也是史上人口最少的世界杯参赛国。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 材料三:甲、乙两城市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上表为两城市主要月份降水量(单位:mm)分布表 22.冰岛积极开发清洁能源,结合该国的位置、气候和地形推断其发展电力工业的资源优势。(6分) 答案: 22.冰岛处板块张裂带,地壳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2分);冰岛处中纬西风带,常年风力稳定,有利于发电(2 分);冰岛地形山地多,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2分)。《任答两点,共4分) (2018.崇明.一模)长三角城市群将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5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安徽8个城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将提升核心竟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赴技创新中心,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引领长三角域市群一体化发展。新融入地区将发挥区位优,建设承接产业技移示范区。 材料二:2016年6-7月,长三角地区连日暴雨导致多地次生灾害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范围、A区域河网示意图和A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

23.分析A区域河网密布的原因。(4分) 24.指出A区域1991-2010年河网密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5.比较A和B两地因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29.A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为平原地形,地势低平;人工开凿运河,(任答两点,共4分) 30.特点:水域面积减少,河网密度下降。(2分)河道泥沙自然淤积:城市化建设,填埋河道:农业围显。(任答两 点,共4分) 31.差异:A地洪涝:(1分)B地滑坡、泥石流(1分)原因:A地为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B地为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降水充沛水流速度快。(2分) (2018.奉贤.一模)(一)读欧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和丁山脉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0分)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导学案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4.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提纲】 1.我国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2. 以上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3.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4. 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气温的垂直变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5.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6.冬季风:内陆吹来,偏北风,寒冷干燥,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夏季风: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7.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是季风区,降水多。 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地区是非季风区

【导学过程】 自学导航: 1.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气温差异。降水地区差异, (东部/西部)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地形类型,多山地。使我国气候。 2我国东部为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气候,气候,气候。 3.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气候。 4.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冬季。 5.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冬季。 6.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界线是。 7.温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在以下,雨季短。 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在以上,雨季长。 8.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9.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等。 10.我国位于大陆东部,洋的西岸,西南部离也较近,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 11.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吹来,盛行,性质是。 12.夏季风从洋和洋吹来,盛行,性质是,雨热同期。 13.我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离海洋越来越,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降水越来越。 合作探究: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东北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 D.两广丘陵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这里() A.不受夏季风影响 B.夏季风来的迟 C.年降水量少 D.雨季来得迟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1——————————〉 气候学与气候变化学 1.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及气候特征在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的学科,它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气象学与自然地理学间的边缘学科。 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气候要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区域气候特征、过去气候变化规律、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及人类活动制约地球气候等问题,以期利用气候资源、改善气候条件,并避免气候不利影响。 分支: 1)按研究尺度: ①大气候学:较大空间尺度的气候状况。其水平范围在200km 以上,垂直高度在1-12km之间。 ②中气候学:中等空间尺度的气候状况。其水平范围在100-200km以上,垂直高度在1-6km之间。 ③小(微)气候学: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2)按研究所用原理和方法: ①天气气候学:借气流场型式与天气系统的关系,以研究地区气候特征的学科。 研究内容:长时期内平均环流、环流型式与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以及大气环流与大范围气候异常的关系等问题,从而为提高该地区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阐明气候形成理论提供重要材料和理论分析。 ②物理动力气候学:用物理学方法分析、研究气候形成及其现象的学科。 研究内容:大气中的声、光、电、辐射、蒸发、凝结、云雾等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过程与规律。 ③自然气候学 3)按研究时段和所用资料: ①古(地质时期)气候学:分析、研究史前地质时期气候状况及气候变迁的学科。 研究方法:依据古生物学、地史学等得出的化石、深海沉积、孢粉等资料,分析地质时期气候的演变规律。 ②历史时期气候学:研究人类进入文明,但尚无仪器观测大气现象时期的气候的学科。 研究方法:主要依据考古发掘所得植物遗骸及古代墓葬等提供气候信息和各种历史文献记载来研究数千年来冷暖气候演变的概貌。 ③近代气候学 2.气候变化学:研究区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气候系统年际变化预报、地球物理因子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变化预测方法的科学。 气候变化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气候变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1)气候变化导致发热、哮喘、白内障、皮肤癌和其他皮肤病的增加。 2)由于自然灾害增加和农业品改变引起饮食和营养的变化。3)传染病发病率增加,进而导致了死亡率、致命性伤病增加,媒介传染病在较暖湿的气候中影响范围及程度均会扩大。2.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增加,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2)反复曝露在气候变化引发疾病或压力下的个人,身体或精神病发病率均增加,从而导致暴力、自杀和犯罪率上升,影响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意义 1.研究的主要方法: 10-100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预测方法主要有:经验性气候预测方法、气候数理统计预测方法和气候动力学模式预测方法。 1)经验性气候预测方法 主要原理:建立在观测资料基础上,经过气候诊断分析,找到一些与预报对象有联系的物理因子,从而做出预报。 特点:计算简便、定性,物理机制不够明确,取决于是否有观测资料。 2)数理统计预测方法 主要原理:建立在观测资料基础上,利用统计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做出预报。 特点:计算简便、定性,物理机制不够明确,取决于是否有观测资料。 3)气候动力学模式预测方法 主要原理:根据数学物理方程建立描述全球气候系统的气候模式,利用模式做出预报。 特点:计算复杂、定量,物理机制较明确,尚有不确定性,尤其在局域范围。 2.方法介绍 1)经验性气候预测方法 主要依赖于影响气候变化的物理因子,特别是具有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的因子。10-100年时间尺度气候预测的主要物理因子有: ①外部因子: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太阳黑子活动等)、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倾斜率、黄赤交角等)、月亮(阴阳历与节气、潮汐等)、行星(位置、相互关系等),以及人类活动(经济活动的排放、能源排放、土地利用、人口变化)。 ②内部因子: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成分 a.大气圈:大气环流型、环流特征量、年代际变率、遥相关等。 b.水圈:海洋环流、冷暖洋流、热盐环流、海温、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等。 c.冰雪圈:冰雪面积、强度、流冰、融化等。 d.陆地岩石圈:地形、地热、反射率、粗糙度等。 e.生物圈:植被覆盖变化等。 2)气候数理统计预测方法 ①时间序列分析 基本原理是计算预报对象本身的前后关系。 常用的方法有:趋势法、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差分析、譜分析、小波分析等。 ②相关与回归分析 基本原理是根据最小二乘法,建立预报对象与预报因子之间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一、学习目标 1.能用规范的地理术语描述气候的特征。 2.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并找出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并学会描述它们特征。 4.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体验高考 1、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2、左图为北非简略,右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其差异的原因。3、读下图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 原因。

三、知识归纳 (一)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温:冷热程度,时间变化(年较差和日较差)。 降水:总量,变化,季节分配。 其他:光照,风等。 2具体分析思路: 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降水:根据月降水量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降水特征主要点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

(二)气候成因分析思路 1纬度因素:决定太阳辐射,引起气温差异 2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大陆东岸为季风环流,大陆西岸受气压带风带控制。 3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包括海陆、地形、洋流、地面覆盖物 (1)海陆——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气温和降水(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2)地形:a 、海拔——水热以及组合状况的差异——高山气候(垂直差异);b 、坡向:迎风与背风,阳坡与阴坡 (3)洋流 (4)地面覆盖物:裸地与植被覆盖地 4、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或通过改变下垫面(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四、能力提升 4、读下图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5、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到下列问题。 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降水量/mm 甲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降 乙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图8 °

(完整word版)2019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二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基础知识1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专题7 自然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主要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1.光照资源 1)含义:太阳直接辐射 2)衡量指标:年太阳辐射总量(焦耳/平方米·年)和年日照时数 3)影响因素: 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数多,光照资源丰富 地形: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光照时数长,光照资源丰富 气候:阴雨天、云雾天较多的地区,光照资源较少 4)分布 世界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位于各大陆南北回归线附近(副高控制,降水较少),以及亚欧大陆中部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燥)。 我国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纬度低,晴天多;海拔高,大气稀薄);最少的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形封闭,水汽含量大,云雾天气多) 2.热量资源 1)含义:某地区在特定条件下所提供的热辐射(辐射收支差额) 2)衡量指标:气温、积温、无霜期 积温:日平均气温高于某一指标温度期间的温度累积总和,常用≥10℃或≥5℃的积温来衡量 无霜期:一地春季最后一次结霜日至秋季最早一次结霜日之间的天数 3)影响因素:纬度(纬度越低,热量资源越丰富)、海拔(海拔越高,热量资源越缺乏) 4)分布:我国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位于海南岛,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比较少。 3.水分资源 1)含义:大气降水和地面湿润状况 2)衡量指标:降水量和干燥度(一个地区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3)影响因素:降水和气温 4)分布: 一般情况下,水分资源的分布与降水分布大体一致;降水较少的区域,如果气温,蒸发微弱,也可能成为湿润地区,如北极地区和我国三江平原。 (二)水资源 1)含义:广义(水圈的全部水体);狭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总降水量-总蒸发量)

答题模板类型气候特征描述类

类型3__气候特征描述类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描述的基本内容表达形式 气温特征气温的高低及季节或年际变化 恒温型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严寒 变温型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温带:冬冷夏热(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降水特征年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雨季长短 年雨型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少雨型终年干旱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夏雨型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 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典题示范 [2013·福建卷] 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3-1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图3-1 材料二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 描述M城气候特征。 解题分析分析某地气候特征一般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进行。气温从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气温年、日较差等方面分析,降水从降水的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 答题要领(1)气温方面必须体现“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 (2)降水方面必须体现“年降水量小”的特点 [答案]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大陆性强。

规范演练 1.读某区域图(图3-2),回答问题。 图3-2 图中加利福尼亚半岛(甲)与佛罗里达半岛(乙)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同,试比较它们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3-3(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3-3(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1、自然资源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根据自然资源按利用分为:①土地资源、②水资源、生③物资源、④气候资源、⑤矿产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根据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可分为:①气候资源、②海洋资源、③陆地自然资源。 2、气候资源及利用 (1)气候资源的特点 ①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②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③气候资源的数值;④气候资源有较大变率。 (2)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气候资源与农业:A、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B、一地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区的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 ②气候资源与建筑 A、日照与街道方位: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以使街道两侧较好地、公平地获得光照。B、风与城市规划。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盛行季 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风向的市郊。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③气候资源与交通 A、公路、铁路设计要考虑暴雨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大风出现的频率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B、桥涵、路基高低要考虑暴雨强度;

C、机场选址,宜选少云雾和暴雨频率较少、风速较小、距城较远的地方。 ④气候资源与旅游 不同气候区域的气候景观的独特非凡性,如冰雕、雾凇、日光等。 3、海洋资源及利用 (1)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 ①化学资源: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②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③矿产资源:大陆架海底——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硫等;近岸带滨海区——砂、贝壳、金属矿;深海海盆——锰结核。 ④海洋能源: 优点: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密度很小,利用难度大。 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和波浪发电。 (2)海洋渔业生产 ①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A、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B、温带海域:鱼类饵料浮游生物丰富。 C、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 ②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③主要渔业国:我国和日本等国家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3)海洋油气开发 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开发和勘探的工作基地。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3-1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的描述(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 3-1 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的描述 知识系统 (专辑所有的思维导图均有导出emmx格式一起打包上传,下载mindmaster即可对思维导图进行再编辑) 考点精讲 一、气候类型 (一)分布:分大陆东西岸的排序进行识记。

(二)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温(1、7月)”定“球”(半球),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以“形”定位(半球):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以“温”定带(温度带): 热带:终年皆高温:> 15℃;亚热带:冷季最低温:0℃ < T < 15℃ 寒带:冷季最低温:< 0 ℃ 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冰原、苔原气候(年少雨)

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2.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先依据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或是内陆)判断是大陆东岸的季风环流模式还是大陆西岸的三圈环流模式;再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 3.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 (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 )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 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气候类型的分布】澳大利亚(图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 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 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 4)。据此完成第 1题。 先根据经度或海陆位置“定模式” 西岸 东岸 气压带、风带模式季风模式 内陆 再根据气候的纬度分布规律推演“热型” 气候类型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等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这 个系统的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一各个组成部 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气候系统卖际上就是地球系 统的表层系统。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对中长期气候变化原因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气候系统,而 需扩大到地球系统。人们逐渐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地球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在大气圈中的反映,气候系统与深层地球系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出21。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几十亿年至最短的年际变化。气候变化己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由稳定到突变的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气象科学家曾认为用30年的气候平均就可描述气候特征,气候被看作是一个静态、大体稳定的孤立系统。70年代提出的气候系统的概念,打破了这种形而上的观点,在各个不同时间尺度上都存在气候变化的观点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卩斗 地球历史上经历了气候的多次重大变化,毫无疑问这些气候变化对生态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化石记录显示在过法的5亿年里物种大灭绝都和主要的气候变化有联系。然而,当前的全球气 候变暖却不同于以往,它己经被人类活动极大地“加速”了。 因此,气候变化很可能对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一一简言之,就是对生态系统产 生影响。正如我们有责任保护生态环境一样,我们必须控制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并且帮助 人类和生态系统适应地球变化的气候。 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从1995年以后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几乎呈直线增长,如果继续以这种速度增长必然会对生态系 统造成不可估量的威胁。下图表示近几年中国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1· 1己观察到的变化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增加了约0,6摄氏度,对全世界造成了影响。例如,在二十世纪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0到20厘米:瑞士的冰川总量减少了三分之二晚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