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佛教音乐的历史与发展_徐丹丹

佛教音乐的历史与发展_徐丹丹

2012年第180期

艺术研究

佛教音乐的历史与发展

徐丹丹

(广东民族乐团 广东 广州 510075)

[摘 要]佛教音乐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音乐特有的韵味很吻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唱者身

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使人意念净化,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

生真谛。

[关键词]音乐 佛教曲牌 梵呗 发展

公元前6~前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释迦牟尼佛教时就使用了音乐,以“清净和雅”的吹唱来演说经法,通俗讲就是僧侣念经的声音,是指用清净的语言赞叹诸佛菩萨三宝功德,意为清净、离欲、赞颂、歌咏。2009和2010年间,我随团参演了几场佛教音乐,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到佛教音乐,心里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从而对佛乐产生了极大地兴趣。

佛教起源于印度吠驮时期,佛陀根据其中记述梨俱吠陀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约在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音乐就随着佛教逐步向亚洲和世界各地流传。由于民族、地域各异,佛教音乐在流传过程中,吸收着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产生不同风格的佛教音乐。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是由陈思王曹植鱼山梵呗开始的,梵,印度语“清净”的意思,呗,是印度语“呗匿”的意思。

最早把佛乐引进中国的人,是伟大的旅行家张骞。《晋书?乐志》中说,“张博望(张骞封博望候)人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张骞凿空,出使西域,共有两次,第一次是从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第二次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此时佛教尚未正始传人中国。当时汉政府的首席音乐家李延年根据这首“胡曲”所创作的“二十八解”武乐——中国汉代最早的军乐—— 是什么样子,我们已不可能知道了,但张骞带回的这首乐曲,却似乎是一首佛乐。兜勒,应该是人名。吴支谦译《义足经》中,有《兜勒梵志经》品,讲兜勒如何从迷信外教而经释迦牟尼点化皈依佛教的故事。“摩诃”在梵文中是“大”、“伟大”的意思,兜勒改变信仰,终于变成“摩诃兜勒”(伟大的兜勒),似是这首音乐的主题。这首佛曲大约可以被视为有史可依的传人中国的第一首佛曲。这首被汉武帝用作军乐的“二十八解”佛曲,直到后汉时还用来给边将扬威,“万人将

- 59 -

军” 方可使用。但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俱存,只能找到《黄鹄》等十曲了。而到了刘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已只能慨叹“其辞俱亡”了。《乐府诗集》第二十一卷“横吹曲辞”引“解题”说:“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是东汉明帝年间,由于传播期间掺杂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因素,因而中国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或西域少数民族音调。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各宗派的繁荣,佛教音乐也达到了鼎盛阶段。

2006年,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和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体系中。这一事件标志着佛教界本身和社会各界佛教音乐保护意识的觉醒。佛教音乐在近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并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传承。中国的佛教音乐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中国非物质遗产的一部分。

器乐主要演奏曲牌。各地各派寺院所用的曲牌不尽相同,如江苏地区用十番鼓,山西五台山用八大套,北京有智化寺的京音乐等。 我国器乐演奏的形式非常盛行,佛教也较多地采用了这一通俗的形式来供养佛菩萨,并以此来接近民众,以此来接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在随团演出的佛乐就是主要以音乐会的形式,并伴上僧侣合唱,和佛曲的独唱。佛乐同时也大量吸取了南北民间曲调和曲牌,各地寺院相继产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梵呗。

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现在一般常用的梵呗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二百曲。除了六句赞多用《华严会》外,其余如《挂金锁》《豆叶黄》《望江南》《柳含烟》《金学经》《金砖落井》《破荷叶》以及《寄生草》《浪淘沙》等都是最常见的。近年来,闻北京、江西、天津、厦门等地相继成立了佛教音乐团,已整理、出版、发行中国梵呗的音响磁带。在传统梵呗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已将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用于佛门梵呗,在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梵呗这一古老的佛教传统文化也遇到了挑战,但只要有佛界及音乐界等各界同仁的努力,它会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并会使之流传百世。

佛教音乐可以分为赞、偈、咒、诵四大类。

赞,有祈祷和歌颂佛祖之意。赞同词为韵体体裁,以八句、六句、四句为一组。譬如《戒定真香》、《佛宝赞》、《杨枝净水》等。

偈,梵文唱,有五字体和七字体之分,有八句复唱,也有四句复唱。

咒,即是咒文,由梵音转读,只可意会而不可解读。无韵咒常以木鱼单点伴击;有韵咒则常以磬、铃、铛来伴奏。

诵,即唱诵,与赞同是韵体体裁,但更富音乐性。

佛教音乐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中国汉语佛曲的发展是由陈思王曹植鱼山梵呗开始的(唐密和显教)。梵,是印度语“清净”的意思。呗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义为赞颂或歌咏。梵呗,亦称赞呗、梵乐、梵音、念唱、佛曲、佛乐等,是佛教徒(确切的说:是指出家人或主持)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后世梵呗是鱼山梵呗为标准的简称,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

曹植渔山制梵的故事,流传甚广,不但佛教的典籍多有记载,就连儒、道两家,也对此津津乐道。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载;“陈思王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则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唐道世《法苑珠林》亦载:曹植“尝游渔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音节,写为梵呗……”此外,唐道宣《广弘明集》等典籍中均载此说。

宋元明清诸代,佛教音乐又经多次的搜集、加工和整理。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400余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行世。这本曲集不但影响全国,还流传越南、缅甸一带。

在梵呗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铛、铪、铃、鼓、鱼等为主,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如《翠黄花》《挂金锁》《水洛因》《八句赞》《准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仅为寺院所用。琴乐、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释章谈句》《初起咒》《香赞》《<莲台现瑞》《二起咒》《钟声》《鼓声》《钟鼓同声》《鸣钟和鼓》《清江引》等组成,是一组特别优美的梵曲。

梵呗在寺庙的主要用途是一、讲经仪式;二、六时行道(即朝暮课诵,斋供);三、道场忏法。经过历- 60 -

代高僧的倡导,赞呗在古代许多宗教仪式中被普遍运用。首先,在讲经时必用赞呗,这类赞呗一般行于讲前讲后。赞呗在中国流传之后,因为中国地域广大,故其音调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大体说来,主要有南北之异。

2011年12月20日,永悟禅师编著的《鱼山梵呗声明集》,由中国佛教协会传印长老题名,一诚、星云、学诚、田青等50余位大师专家题词、作序等参入编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教音乐的最早著作,不仅是佛教的壮举,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件幸事!鱼山梵呗从古至今被日本、韩国、台湾等海内外佛教尊为梵呗之源,广为流传。梵呗流与源的往来,凝聚着各国文化经济的黄金纽带。

我们接触佛教音乐,不仅仅是接触了几千年来的佛教历史,更可以在现代喧嚣的环境中洗涤自己的心灵。佛教音乐特有的韵味很吻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收摄身心,使人意念净化受持,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

参考文献:

[1]田青.《中国佛教音乐的起源》.2008-10-26.https://www.sodocs.net/doc/6516585038.html,/news/news_view.asp?newsid=47647 [2]文珠法师讲述.《法华经-方便品》https://www.sodocs.net/doc/6516585038.html,/view/5dbfb58884868762caaed5c2.html

作者简介:徐丹丹(1983--),女,2003年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2003年7月在广东民族乐团任高胡演奏员至今。

- 61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