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方治理论文:地方治理省管县政府间权力配置

地方治理论文:地方治理省管县政府间权力配置

地方治理论文:地方治理省管县政府间权力配置
地方治理论文:地方治理省管县政府间权力配置

地方治理论文:地方治理省管县政府间权力配置

【中文摘要】本文以地方治理的视角分析省管县改革问题,指出中国地方治理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成长是由地方政府培育、引导并推动的结果。而地方政府间权力的配置是影响地方政府绩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地方政府权力的合理配置就成为推动中国地方治理发展的前提和首要任务。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省市县间的权力配置,通过梳理市管县体制、省管县改革下的省市县权力配置情况,指出省管县改革的目标是在省市县关系中引入治理的思想,走向府际治理。市管县体制是目前省市县政府间权力配置的一般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了对县的行政管理,促进了城乡问经济的融合,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步伐。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权力配置模式已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各种弊端。这首先体现在,一些地级市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有效的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在市县博弈中,县因为被管理的地位,常处于劣势地位;再次,县乡基层政府严重的财政困难;最后,过多的行政层级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与行政成本的增多。为了能有效解决市管县体制带来的这些问题,以浙江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以放权为主的一系列的改革,调整了省市县间的权力配置,优化了地方治理结构,形成了一种接近于省直管县的体制。浙江省管县改革的实践促进了全省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然而浙江这种以权力下放为主的省管县改革,在行政权力结构没有大的变动之前,这种单纯通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以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鸿尾乡人民政府吴依俤 摘要: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对社会系统协调运转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推进全社会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应当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讲稿】 公共服务创新:政府与GONGO培育和发展SHO案例分析——重庆市北碚区计生委公共服务分权拓展模式 【案例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实施,独生子女死亡对家庭造成的伤害问题逐步突现出来。据估计,全国农村就累计约有30万户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独生子女死亡给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缺失、养老保障等问题,更多的是对丧子父母近乎毁灭性的精神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自助组织(SHO)应运而生,在丧子户的精神抚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庆市北碚区的“真情互动联谊会”就是其中一例。早在2003年,重庆市北碚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 、计划生育协会(计生协) 、妇联和团委在“母亲节”召开全区关爱特殊母亲(中年丧子母亲)座谈会,向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贡献的母亲们表达了国家和社会的慰问。这次的聚会后,区计生协将区内中年丧子(女)家庭登记造册,建立联络小组,鼓励她们自主开展精神互助活动。本来就存在情感交流的巨大需求,又在政府和计生协的大力推动下,这些特殊母亲们很快自主联系起来,并开展一些文娱活动。 【案例简介】: 2005年,利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开展“60岁以下农村独生子女特困家庭抚助行动项目”的契机,在特殊母亲们的积极要求和计生委、计生协的共同努力下,北碚区“计划生育家庭真情互动联谊会”成立。区计生协将联谊会作为自己的二级协会,使其具有合法性。由计生协秘书长担任联谊会会长,副会长则由中年丧子(女)户的积极分子担任,管理组织日常的运作。至2006年9月底,“真情互动联谊会”的会员已达到134户近250人,均为中年丧子的夫妻。联谊会的自主性较强,活动开展和组织的运作基本是由丧子家庭的成员来自主决定,体现了自助组织(SHO)独立运作的特点。联谊会定位在“联系计划生育中年丧子家庭的桥梁和纽带”,以“敞开你的心扉、诉说你的烦恼、沟通你的心灵”为口号,互相抚慰,携手树立积极向前的生活态度,共同回归主流生活。联谊会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各种文娱活动、新老会员倾诉、心理医生定期的心理咨询等,目的都是为那些有着共同遭遇的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一个缓解心灵悲痛和精神压力、相互交流抚慰的平台,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中德政府行政权力配置及其比较

中德政府行政权力配置及其比较 [摘要]德国的政府间关系呈现为相互依存的合作型模式,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此种模式下,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参与决策,对联邦政府施加影响;联邦政府也运用财政手段去控制各成员单位,干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务、德国的政府间关系还体现为州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州政府间和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联系,显现出地方政府自治权力扩大的趋势。德国政府间关系的协调机制保障了政府间的沟通与协作,有效避免和化解了政府间的矛盾冲突,保证了德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在分析德国政府间行政权力配置的基础上,将之与中国政府的行政权力配置相互比较,以期为中国政府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德国;行政权力配置;中国;比较 一、行政权力的配置 (一)概念区分 行政权力配置,是指一个国家的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群众团体等之间,中央地方之间权力分配关系及其制度的总称。行政权力配置按照配置的方向可分为横向配置和纵向配置。所谓行政权力的横向配置是指行政权力在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分配。其核心内容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该国政治体制中所拥有的权力地位和职权范围,而通常这些内容都由该国的宪法和法律做出明确规定。本论文主要研究我国行政权力的纵向配置相关理论。接下来先对行政权力纵向配置的概念进行阐述。 行政权力的纵向配置,是根据国家行政权力与其管辖区域地理、人口、文化、公共事务等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后,形成的行政权力分配的制度总称。由此可见,行政权力配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分配,诸如事权与财权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等,因此,行政权力纵向配置问题是一国行政结构的核心问题。 行政权力的纵向配置从实质上来说主要研究的是国家行政权力在中央与地方或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和制度。从古代到现代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变迁中,自国家产生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一直是各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行政权力的纵向配置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而且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模式 1、联邦制国家模式 联邦制国家属于复合制国家,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组成的国家联盟。德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模式。其行政权力配置的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不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一种联盟关系,是具有不同权力、职能范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是联邦制原则的要求。它们与联邦政府在不同管辖范围内分别行使统治权,在许多权力的行使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从属关系和领导关系。但联邦政府通常会作为整个联邦制国家成员的代表对外行使外交等国家主权。 (2)联邦政府根据法律设有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并对联邦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样的一种关系导致联邦内各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制度颇为相似,例如,当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一国准备采取救市政策,其他成员国家不能采取相反的或者不作为的政策,而是应该与采取救市政策相同的政策,但是,任何成员国家不能以此为优势,不经其他成员国同意,私自采取政策,而应该经过成员国之间共有的行政机关,提交政策预案审批通过后,共同实施同向政策。 (3)联邦制国家通常制定统一的联邦宪法,实行联邦制的各成员国家都认同于这部统一的联邦宪法,并且受统一宪法的法律约束。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联邦范围内与人民密切相关或需要特别统一管理的事项,例如管理外交、军事等,涉及其他与各联邦成员人民密切相关、

浅议地方政府上的管理创新与不足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与不足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经验,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过程上常常出现误差,因此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在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经验,地方政府在创新方向常常陷入误区,导致创新举措的后果和最初的政策目标背离,最终管理创新行为失败。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重庆市城口县镇长直选等案例。 二、当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地方政府是直接治理一个区域和管理该区域内居民最直接的政府,是基层的政府,也就是指除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以外的所有各级政府。地方政府在我国政府组织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和各地在实际情况存在这许多不同的地方,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管理创新的道路上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缺乏动力,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项政治改革的重要措施,将会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整,也牵扯到广大群众权利和价值以及文化观念的调整。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任何管理制度创新的驱动力都来自各方面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领导者缺乏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而非深入民众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论文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叫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与中央政府相对应的术语。对于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分支机构,是为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由中央政府设置的:对于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是国家设置在中央政府之下,行使部分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地域性政府。 然后了解什么是地方政府结构。地方政府结构,是国家为实施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法律程序对其领土进行划分,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分层、分类的地方政府,由此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度化系统。地方政府结构的组合方式有其内在规定性的。它是由国家的民族状况、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统治与整合治理的需要而决定的。地方政府结构组合方式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层级化和类型化。层级化构成地方政府体制的纵向结构,类型化构成地方政府体制的横向结构。层级化是指地方政府体制结构中的各个地方政府在纵向上分为若干层次,并依照上下隶属关系组合形成的结构。各级主要与其上级发生统辖与被统辖的关系,故纵向的层级结构是地方政府结构的基本结构,按其本身不同的权限排列在不同的等级,构成国家行政管理的最基本体系,从而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稳定性、有效性,使管理活动得以有序地进行,获得最佳的效能。行政学基本理论认为,行政组织的上下级之间、每级行政组织各组成部门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关系的组合方式,这种排列组合方式称为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层次是指行政组织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目,行政管理幅度是一级行政机关或一个行政首长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元数目。 最后了解地方政府的分类。根据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分为基层地方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和高层地方政府。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同中央政府和辖区居民的距离不同,承担的职责也不同。地方政府在层级划分中所居的位置离中央政府越近,级别越高,中央政府所赋予的职责与权限越大,其承担的管理职能越具有政治性,管理方式越趋于间接性:反之,地方政府在层级划分中所居的位置离中央政府越远,级别越低,则与管理对象一居民的距离越近,其承担的管理职

我国权力配置图

我国的国家机构具体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主要有:(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3)国务院。(4)中央军事委员会。(5)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地方国家机关按行政区域划分级别:(1)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2)市(包括自治州)。(3)县(包括自治县和县)。(4)乡。其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以各级人大为核心,包括该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2.责任制原则。责任制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均应对其后果负责。责任制原则是我国国家机关活动的普遍原则。 3.精简和效率原则。我国国家机构是为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职能而设,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应该是精简的、高效的、充满活力的 4.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5.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社会主义法治是指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和利益的法律为依据来治理国家,形成一种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第二节我国国家机关体系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和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在我国国家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2.组成和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3)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4)决定国家重大事项。(5)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6)其他应由它行使的职权。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 性质和地位: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部分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2. 组成和任期:由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并应当有适当的少数民族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为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权:(1)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等职权。 三、国家主席1. 性质和地位:国家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职权。国家主席对外代表国家。2.产生和任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为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3. 国家主席的主要职权根据现行宪法及2004年宪法修正案,国家主席的职权主要有:(1)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2)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接待外国使节。(3)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四、国务院. 领导体制: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成员组成。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或者国务院全

地方政府治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 学习指导书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地方政府治理》的课程内容: 《地方政府治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环境、机制以及行为,重点介绍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和政治过程、地方政府及其治理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该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与模式。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1)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与基本职能。主要介绍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层级结构、功能结构、权力结构、地方政府的职能界定、职能划分与职能转变。 (2)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与方式。主要介绍地方政府内部管理、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具体方式等。 (3)地方政府治道变革。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更新、地方政府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等。 (4)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与财政体制。主要介绍地方立法体系、地方司法体系、地方行政执法体系、地方财政预算、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等。 (5)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主要介绍地方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地方社会资本的培育、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构建、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经验以及目标模式等。 2、学习基本要求:《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注重专业性与基础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地方政府及其治理行动的特点,具备从事地方各级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

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研究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 创新研究 学生周文 学号 1110812423002 专业行政管理 类型网络教育 层次专升本 通讯地址宁波市海曙区西湾路137弄16号 邮政编码 315100 指导教师王琦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逐渐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经验,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过程上常常出现误差,因此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字: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创新

目录 摘要 (1) 1.前言 (1) 2.政府制度创新的含义及意义 (1) 3.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 3.1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过程中存在应急现象 (3) 3.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方法单一 (3) 3.3 缺乏群众参与,不能对政府制度创新形成外在的推动力 (3) 3.4 由于政府自身利益的影响,政府自身不足以构成强大的动力 (4) 4、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制度创新 (4) 4.1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建设,确保制度创新是一切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 (4) 4.2 规范制度制定,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活动提供制度前提与保障 (5) 4.3 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引入电子政务管理系统作为地方政府创新的技术保障 (5) 4.4转变思想观念,将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摆到一切创新的首位 (5) 4.5 确保制度实施,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活动的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摘要时至今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仍然严重滞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方面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而地方政府作为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直接联系企业与市场的中观层面的特殊角色,其角色“错位”是转轨时期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要促进经济有序发展,需要对地方政府角色错位进行矫正,重朔地方政府职能。各级地方政府应依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性诉求,突出服务导向,职能的“退位”与“补位”相结合,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切实规范政府与企业、社会、公民、市场4个方面的关系,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宗旨。 关键词地方政府; 职能转变; 公共服务 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已走过了210几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制约,甚至成为进1步深化改革的障碍。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1系列问题,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政府自身的改革。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改革成败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确立的关键。尤其在当今我国已经加入WTO,明确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紧

迫性和现实性的意义。 1 地方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直接联系企业与市场的中观层面的特殊角色,要扮演好这1角色,首先要对地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合理定位。 1.1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中间传递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不应再作为中观经济决策层主导资源配臵,而应由市场在资源配臵上发挥基础性作用。地方政府的中观经济决策职能应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首先,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任务。包括制定相应的地方经济政策,保证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其次,引导地方经济健康运行。主要包括制定地方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选择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调整优化地方经济结构,构建地方优势产业;再次,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 1.2 地方政府是地区内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的营造者和保护者 地方政府应从微观经济领域转移出来,把1切可以由市场调节的归还市场。它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管理应从直接干预变为间接调控,主要是通过制定地区性法规、政策及地方市场规划为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和市场公平竞争。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以促进全国统1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在目前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应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培育市场的职能。 1.3 地方政府是本行政区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弥补市场缺陷,在社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领

浅析中国地方政府的合法性

浅析中国地方政府的合法性 地方政府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公民对政府相应活动和政策的支持和认同,当前提高政府合法性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高效性,博得公民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法治,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和相关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实现政府的合法性。然而,要实现我国的地方政府的合法性,我们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一、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拓宽绩效考核的范围,走出唯GDP是求的怪圈,将教育、社保、社会救济等关乎民生的工作也归纳到考核范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公民参与的作用。充分发挥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作用,转变公职人员的行政理念,转变旧时的官民思想,向顾客与雇主的思想观念转变,实现客户至上的理念,让行政相对人能够充分发挥民主权利约束公职人员的公权力。 二、转变责任负责对象,改对上负责为对下负责。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都是典型的压力型政府,实行对上负责制,首长负责制,通过任务的层层分解,层层下压,实现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但是也因为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产生了许多行政不合法现象。比如说在上级事权下放,财权上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填补财政上的空缺可能转向许多不合理的罚款。而为了转变这一行政观念,必须逐步推行县区级以下领导直选制,通过直选的方式,对行政领导的行动和政策加于监督和约束,只有推行民主,充分发挥民主,才能限制公职人员滥用权力,也只有通过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公民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现在党中央领导已经意识到民主的作用,也正在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前段时间推行的县区级领

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

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地方治理的需要,为了适应地方政府治理要求的变化,推进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本文从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地方自治功能,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分析如何开展地方政府创新。 关键词:地方治理政府创新途径

一、引言 井冈山市拿山乡拿山村位于井冈山市拿山乡南面,是全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属于革命老区,主要靠山吃饭,经济来源少,农民处于极度贫困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政治中心迁移下山为契机,加强乡镇规范化建设,利用新农村建设、新农合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2000元,有大小运输车辆达100余辆,建筑施工队3个,建材点达4个,个体私营业户达到86户。但是问题也伴随着出现,环境破坏、群众群体事件,公众参与度不高,公民诉求日益多样化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极大考验着地方政府如何创新治理好地方。 二、地方治理和地方政府创新 (一)地方治理 地方治理就是对一个地区/区域的政治、经济、行政事务的管理与实践活动。其主体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民间组织。地方治理的重点是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及其功能,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促进公民参与,完善与增强市场的机制和功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地方政府创新 地方政府创新是为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现实的挑战,探索政府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解决治理过程中所遇到的

问题,从而不断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包括地方政府自身的创新和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创新。地方政府创新开始更多的关注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公民参与,为社会工作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的关系 1、地方政府创新是地方治理的直接途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成功的创新需要不断进行试错、学习、反馈,才能形成有效的治理途径,地方政府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试错”,使得地方政府行为要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市民的广泛认可等。通过地方政府创新行为可以有效改善地方政府职能缺陷,促进政府组织的有效运行,为地方治理的全面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地方政府创新活动的展开,给予地方治理在理论、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形成全面的地方治理结构和模式。 同时,随着地方政府治理要求的变化,也会不断促进地方政府的创新,地方政府创新也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治理的实现,社会环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社会资源被多方主体竞争、政治家创新行为的出现等,使得地方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形成社会总体发展。地方政府创新行为与地方治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进一步完善了地方治理。 2、地方政府创新与地方治理的协同性与摩擦共存

社会治理创新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2期 社会治理创新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 康之国 摘 要:转型期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有其必要性。地方政府在治理中面临诸如社会治理创新中 的理念偏差,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的缺失,社会治理资源的缺乏等困境。地方政府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路 径选择就是树立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提高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和 培育非政府组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等。 关键词:社会治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0X(2007)02 0063 03 一、转型期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变迁的趋势,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诸如经济风险加大、社会问题增多和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加大等。一些发达国家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虽然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矛盾,但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增长减慢,使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适应时代要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社会治理的转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国家与社会高度统一的 大政府小社会、 强国家弱社会的管理方式。在政府全面干预社会事务、政府与社会关系高度一体化的模式下,政府的行政等级制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的力量很小,社会组织大多处于依赖政府的地位,甚至被纳入政府体系之中,成为政府控制个人和社会的工具。其结果造成社会生活中 一方是强大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政府,另一方是弱小的、缺乏独立地位和经济自由权利的个人。在这种力量悬殊的两极社会中,政府主宰一切。[1]事实上,转型期社会比其他任何时期的社会更需要社会治理,因为它有比其他时期更多、更复杂和更尖锐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社会管理的任务加重,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各类矛盾的难度加大。表现在: 首先,由于单位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 单位人游离于单位体制之外,成为 社会人。他们中既有失业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待安置的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自由职业者、户籍地与居住地不同的 人户分离人员等,又有涌入城市的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这种状况成为影响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隐患,甚至会导致社会管理的危机,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因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十分迫切。 其次,利益格局调整的加快,矛盾冲突甚至激烈冲突增多,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也出现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 收稿日期:2006 12 22 作者简介:康之国(1963-),男,河南潢川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公共管理部副教授,博士;天津 300191 63

治理视域下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研究

菲律宾太历国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TARLAC STATE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治理视阈下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研究 摘要 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核心内容。在中国近几年特别是自2013年中国新一届政府换届以来,强力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成为重大的现实要求,如何以新的视野和举措强化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促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优化提升,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治理理论,积极探寻政府、市场、社会的有效合作之途,不断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变革创新,其理论蕴含的先进理念为思考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实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早日实现中国梦,以及致力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深刻背景下,政府必须改变单一化的公共服务治理结

构,更加重视政府与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机构的合作,与其他治理主体一道努力,创造一个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良性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服务主体、服务模式的多元化和服务方式的现代化,共同为民众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服务。 从西方一些国家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实践来看,政府对公共服务高度重视,并借助先进公共管理创新理论特别是治理理论,推动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为公共服务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要积极借助西方治理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成果,结合本国国情和社会响应,以“参与、互动、合作、服务”为核心,从服务思想理念、服务决策体系、服务供给模式、服务管理体制和服务运作流程等方面入手,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共进,以两方共强强化公共服务。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对于当前与治理适用情境下的中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立足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实际状况,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做法,从治理视角提出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路径策略,提出涵盖文化治理、顶层治理、供给治理、行政治理、技术治理的一揽子治理措施。此项研究将为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优化提升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对公共服务创新理论的丰富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公共服务、治理、创新研究

研究生班《地方政府治理》课程论文选题

11级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与创新》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1.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突发性公共事件与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 3.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4.我国地方政府行政问责的困境及对策 5.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及对策 6.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障碍及突破 7.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 8.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提升 9.科学发展观与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强化 10.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及出路 12.应急管理中地方政府执行力建设的途径研究 13.地方政府责任机制的建构研究 14.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与强化 15.地方政府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16.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7.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机制的路径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垄断的成因及治理研究 19.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20.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短期行为研究 21.财税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22.浅谈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23.我国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途径研究 24.打造信用政府——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思考 25.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障碍及创新路径研究 26.地方政府决策民主化探析 27.突发性群体事件及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研究 28.地方政府形象建设的路径思考 29.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30.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自利性行为研究 31.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思考32.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失灵的原因及对策研究33.“大部制”与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路径选择34.科学发展观视域中我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3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36.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37.地方政府效能建设:问题与对策 38.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39.我国乡镇治理中的困境与对策 40.我国乡村治理的障碍及突破 41.村民自治中的“两委”矛盾及其化解 43.浅谈利益集团对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44.地方政府决策中公民参与的主要途径 45.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中听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46.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中专家咨询制度的发展与完善47.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8.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49.“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50.地方本位主义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对策51.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及突破 52.我国乡镇治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3.我国乡镇治理的制度创新途径探索 54.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问题与对策 55.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角色定位56.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构建 57.“三农”问题与我国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58.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宗族问题研究 59.基层政府在村民自治中的角色重 60.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新时期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探索

摘要:新时期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策略选择上,笔者重点从地方政府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治理方式和法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地方政府; 治理模式; 政府治理模式. 治理,特别是地方政府治理,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流行的一个核心概念。不少学者用治理 和地方政府治理一词来描述地方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活动。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是指地方政府为了有效行使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管理职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或方式,包含地方政府治理理念、治理制度和治理方式等方面。目前,政府治理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传统的统治型模式、近代的管制型模式和新型的服务型模式。在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系中,地方政府占据着基础与中间环节,地方政府治理主要承担着领导和决策、计划和组织、控制和监督等职能,这不仅是地方政府治理任务和目的,而且是地方政府公共行政治理的运行方向。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特别是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适应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政府形象产生直接影响。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力量不断增强,新兴阶层陆续兴起,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进一步加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制型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为此,传统的统治型或管制型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社会主义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应当是一个全新的治理模式,即建立服务型政府。 一、地方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传统的地方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地方治理的需要,显得力不从心。 ( 一) 地方政府缺乏正确的治理理念. 地方政府治理理念是地方政府对治理活动和运行模式规律性和价值性的认知。作为地方政府治理的基础,正确的政府治理念是地方政府治理成功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在合理正确的治理理念下,才能够准确界定地方政府的职能与边界。由于我国地方政府长期以来都以自身所具有的权力和权威,集中对社会各种资源进行强制掌握和控制,也就是采用管制型治理模式进行区域治理,从而形成单中心的治理理念。虽然该治理理念能够将社会各种资源快速集中在一起,但是,在这种权力控制的体制下,地方政府权力逐渐出现越位、错位、异化等现象。 在传统治理理念的诱导下,管制型地方政府无法向公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个别地方政府在发展、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问题上打折扣,不符合新时期政府治理的目标要求。 ( 二) 地方政府治理体制存在缺陷. 地方政府治理必须在满足法制和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将权力与地方资源集中管理,而地方政府治理体制改革是政府重新对权力调整和职能界定的过程。从当前地方政府治理现状来看,我国还未形成有序的地方政府治理体制。从权力分配方面,不仅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未被确认,而且地方社会团体组织的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同时,受现行政府管理体制的束缚,尤其是相关法规的缺失,地方政府在结合区域发展实际进行治理体制创新上受到抑制,使地方政府在治理模式改革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影响。 ( 三) 地方政府治理目标错位. 地方政府治理目标是推动社会治理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受长期的单中

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56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第19卷第3期 社科纵横 2019年9月 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李?超? (华东政法大学 法律学院?, 中国 上海 200042)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对政府的治理观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地方政府治理仍然面临着数据的真实性不足、数据的开放性不够、数据分析能力缺乏和数据的安全性欠缺等困境,这些都影响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此,需要完善数据收集机制保证其真实性,政府和企业要加强数据的公开,并建立专业的大数据人才体系,以及通过立法、技术保障、道德等多途径来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将政府治理的层次和水平提升到新台阶。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治理;治理能力;应对措施 [中国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50(2019)03-0056-05 [基金项目]教育部“行民交叉案件的诉讼模式研究”(12YJA820037)阶段性成果。[定稿日期]?2019-08-18 [作者简介]李超(1996-),男,安徽宣城人,华东政法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与现代治理。 21世纪,全球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思想观念,并将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发展。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制定了大数据发展战略,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本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助力供给侧改革、精准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已是大势所趋。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2016年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都提出要完善大数据治理,创新治理模式,发展大数据产业,为此分析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大数据 学界目前对于大数据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率先提出大数据概念的也是源于天文学等自然科学[1]。现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一个研究如何分析、系统地从中提取信息,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传统数据处理应用软件无法处理的太大或太复杂的数据集的领域。”[2]百度的定义是:“用传统工具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搜寻、控制的数据集。”[3]Gartner 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对它的定义:大数据是具有全新处理模式的信息资产。虽然各种观点对大数据的理解并不一致,但是都从不同方面描绘出了大数据的特征,笔者认为,大数据是指在信息时代超越传统工具,迅捷、高效处理并存储各类信息的数据集合。(二)大数据的特征 对于事物内涵的把握,除了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之外,分析其特征也实属必要,通过分析大数据的特征,能够发现其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进一步研究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大有裨益,经分析,大数据具有以下特征: 1.数量巨大,即Volume。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数据的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数据中有限的量已不能被满足,数据的规模迅速扩大,从TB 扩充到了PB,海量化的数据特征日渐突出。 2.形式多样,即Variety。大数据时代数据产生的源头和存在的形态多样化,不仅限于传统数据的格式化方式,还超越了传统数据增加了诸如音频、视频、图片、浏览记录、定位信息、聊天记录等新形式。 3.快速迅捷,即Velocity。大数据的快速迅捷体现在其对各种纷繁复杂数据的处理能力上,由于大数据产生的源头多样,各种数据的堆积提高了对其处理要求,以微信为例,2018年微信每个月活跃用户达10.82亿,有450亿消息每天通过微信被发出,这种快速迅捷也是大数据的时代特征。 4.价值化,即Value。由于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纷繁复杂与形式多样,使得有价值的数据所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