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化社区开发的探索_以重庆北部新区大盘开发为例

城市化社区开发的探索_以重庆北部新区大盘开发为例

城市化社区开发的探索_以重庆北部新区大盘开发为例
城市化社区开发的探索_以重庆北部新区大盘开发为例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06-0099-04

城市化社区开发的探索

———以重庆北部新区大盘开发为例

竹隰生 樊盛兰 任 宏

〔摘 要〕 本世纪初,以“睡城”为典型病症的城市病问题伴随着一大批城市新区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究其原因,根源在于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及战略引导。政府应该从城市规划入手,引导开发商在城市总体战略规划下共同参与城市的社区开发。以重庆市北部新区大盘开发为例,探讨了如何在规划实践中贯彻城市化社区开发的理念,进而提出使这个颇具潜力的城市新区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城市化;社区开发;城市病;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 U984.12;C913.3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竹隰生(1974—),男,汉族,山西永济人,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经济、技术经济等;樊盛兰(1981—),女,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硕士研究生;任 宏(1955—),男,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 2006-09-28〔修回日期〕 2007-03-12

 城市化社区开发的理念

1.“城市化社区开发”的时代背景

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房地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大批城市新区正在兴起。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及战略引导,一部分开发者“各自为政”,楼盘开发不能成为整个城市新区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得城市建设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遭遇一系列的“城市病”,而“睡城”则是最典型的城市病症之一。

楼盘开发不是与城市新区脱节的城市“孤儿”,开发者应该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战略性的统筹规划,以创造并且延续城市的繁华与便捷。而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也并不是为了单纯地发展经济,而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服务的———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1]

。如果开发者在新城建设中突出城市化

社区建设理念,就可以延续并发展城市的合理架构

和人性空间,从而有利于形成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使新区更快地融入到整个城市的体系中,并使城市的价值得到整体提升。

2.明晰概念———社区

在“城市化社区”理念中,“社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同于城市规划中居住小区的概念,而是

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2]

。“社区”(Community )是2000年小康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中着重强调的一个概念,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更强调居民之间的共同意识和利益及较密切的社会交往,注重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

[3]

。社区作为“地域性

生活共同体”,其基本功能除满足人类居住活动的正常进行外,通常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社会控制和社会参与等功能。因此,良好的社区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和谐、更美好的生活,还能调动人潜在的积极性,使其追求更高层次意义上的生活。

 总第143期

城市问题2007年第6期 

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还是政府都必须明晰社区概念。应认识到未来的城市建设追求的是城市功能完善的“社区”,而非仅有单一居住功能的“小区”。在城市发展中引入社区的概念是时代的需要。社区作为城市功能的细胞和单元,代表着城市将来发展的方向[4]。而城市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是社区最根本且最重要的目标。但是,社区的营造绝非一两个开发商可以独自完成的,它需要政府的战略统筹和资源整合。

政府是调动地方资源并进行效率分配最有力的行政力量[5],城市规划是政府职能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府的重要职权。这就要求政府找准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克服城市住宅空间自组织的不足,完善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以为社区的营造提供条件[6]。因此,政府不应当鼓励开发商走所谓的全能型经营开发之路,而应当引导开发商在政府总体统筹规划下共同参与城市的社区开发。

二 “城市化社区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大多数城市新区都有着很多明显的优势,如交通畅达,地理位置重要,居住环境优越,发展商实力较强,开发水平较高等等。但是,对于有些城市新区而言,虽然拥有上述优势条件,但却遭遇城市病而变成了一个缺乏活力、仅供人们安然入梦的“睡城”。睡城(sleep ing t o wn)一词源于上个世纪的英国,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吸取英国在城市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睡城在北京和广州都不乏其例。目前,尽管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弥补和改善,使新区开发开始步入良性发展,但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严重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对其曾经遭遇的城市病病因进行分析,以避免在建的和将要兴建的城市新区陷入同样的困境。

新区开发中所显现出来的城市病症的病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

1.地理位置带来的交通问题

地理位置通常是城市新区的优势,也是其劣势。因为地域较为边远,交通再畅达也不像住在市中心那样方便,在时空上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再加上早晚上下班高峰呈现出的“钟摆式交通现象”,难以解决的交通问题使得整个区域价值都受到牵连[7]。

2.城市配套不完善,缺乏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

楼盘开发各自为政,就像一个个将口开在马路边的口袋一般。这种口袋式的住宅小区各据一方,内部的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尚可,但区域却缺乏整体的城市配套。比如交通系统、商业网点、教育文化系统、通讯邮电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而所有的配套服务设施似乎都是为售楼服务的,而不是着眼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

3.区域成长性问题

由于缺少土地功能的合理组合,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缺乏让居住者就业与发展的条件,功能单一、形式单调的“睡城”徒有其华丽的外表而失去了城市应有的活力,这就是大盘所在的区域未来要面临的区域经济成长性问题。

如果区域缺乏就业支撑,即相当程度的本地化就业,就无法为区域发展提供税源支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动力。

经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这实际上就是大盘开发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复合性问题。大盘开发不是封闭孤立的,而应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其具有居住、商业、休闲娱乐、商务甚至产业等多种复合功能。政府应担当起统筹规划的责任,与各开发商相互默契配合。

重庆市在当前中国西部的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目前,这里正进行着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在重庆市的北部新区,一个建设总体量超过600万平方米,由众多高档大盘支撑的庞大新城正在形成。在当前中国的城市开发中,像这样一大片区域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可以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的处女地是非常珍贵的。如何使这个颇具潜力的城市新区健康发展,以免遭遇诸如北京、广州那样的城市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课题。我们认为,应当将城市化社区开发作为北部新区大盘发展的理想之路。

三 重庆北部新区①大盘开发的理想之路

1.重庆北部新区概况

“重心北移”是重庆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北部新区以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政府的战略支持,成为西部开发的热土和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核心增长极。目前,该区域已经汇集了全国和本土顶尖的开发商,如和记黄埔、棕榈泉、香江国际、奥林匹克、保利、龙湖、金科等等。这批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正在为这个年轻的城市新区打造着一系列的高档大盘。

2.潜在的问题

诚然,北部新区是重庆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新区,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离成熟的城市中心区较远,区域不够成熟;区域配套设施缺乏统筹规划,面临资源重复设置等成本浪费[8];居住群体比较单一,不利于城市的和谐共同发展。

不可否认,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交通、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北部新区高档楼盘的部分业主将这里当作了周末度假型的第二、第三居所。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人们已经离不开都市的便捷,他们理想的生活模式是那种“进一步享受都市繁华,退一步享受大隐隐于市的恬静生活”。这不是在某个小区内部建一条商业街就可以满足的,而是需要政府站在整个城市发展的高度进行战略性的生活配套规划。如果仅把它作为第二居所甚至第三居所,绝大部分时间使居所空置,这个城市新区会显得落寞而失去城市应有的繁荣,这也是一种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

另外,即使业主将其作为第一居所,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北部新区处于重庆的北面,这里并非全市的中心区域,在可达性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上班族们注定每天要奔波于新区与工作地之间。如果这样,北部新区将有可能变成一座“睡城”。

再有,目前北部新区的人和、鸳鸯组团区域的居住群体构成比较单一,多为白领金领等高收入人群,笔者认为这不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楼盘目标客户群定位可以比较纯粹,但是,整个城市新区却不应也不能过于纯粹。在高档住区周边科学地规划一些普通收入的居民住区,有利于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能够为城市新区带来人气与活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平衡城市不同收入阶层的心理,使社会矛盾得到必要的缓解。如果将这个年轻的城市新区过于单纯地定位为“富人区”,那么它将有可能陷入一种比较孤立的境地。

当然,这都是针对潜在问题最不乐观的预计,如果我们将城市化社区开发的理论贯彻于北部新区的建设中,就可以有效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3.城市化社区开发理念的运用

1929年的《雅典宪章》提出,现代城市具有居住、交通、工作、游憩四大功能。

城市化社区开发的关键就在于实现城市功能的多样性,这也是营造社区生活的前提条件。多样性是城市生活的魅力所在,适度的功能混合是实现多样性的重要手段[9]。通过合理的、连续的城市结构布局来鼓励居住、商业及服务在空间上的复合和功能上的相互支持,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理想的平台,建立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为了实现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最大限度地使大型生活、商业等公共配套设施共享化

目前情况表明,在小区内建设小而全的配套设施往往是费而不惠之举,再加上后期运营成本的压力,配套设施对开发商而言可谓“食之无味,弃之不能”。即使有不少开发商迫于后期的运营压力将配套设施对外开放,但由于其规模限制、功能定位不具包容性等种种原因,对外经营并不能从根本上让配套设施良性运作。这种“开发商办社会”式的小区配套模式,使得配套设施效率低下,付出了高额的社会成本却完全不具有外部经济性。因此,我们需要转换观念,生活设施的配套应着眼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其服务对象应该是广泛的城市居民群体,而不仅仅局限于小区的业主,如图1、2所示。小区内部可以保留最基本的配套设施,而诸如体育文化馆、农贸超市、娱乐休闲中心等大型生活设施的配套则应成为城市的共享资源。政府应从城市规划入手,打破楼盘与楼盘之间的高墙阻隔,使生活、商业配套设施等社会资源得到最为有效的利用。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发挥配套设施的规模效应,为城市新区带来活力;另一方面,开发商在政府的战略指导下进行配套设施的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

图1 

传统的生活设施配套模式

图2生活设施配套的新思路

(2)鼓励居住、商业及服务业(特别是中小型商服业)在空间上和功能上的相互支持

首先,居住、商业及服务业在城市功能上的互补,以及大型配套设施的共享,能够减少居住者对旧有城市中心的依赖,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而非一味地增加交通建设的投入来有效减少对公共交通的依赖。并且,城市新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增强,有助于人们建立对于居住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实现对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多样性的再现及重塑。其次,商业和服务业等城市功能的完善和繁荣,不仅有利于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而且能为区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充足的本地化就业能够保障区域的持续成长,不仅能让居住者扎根于这个年轻的城市新区,而且更重要的是能避免一系列由于新的城市极化而导致的社会问题[10]。如:刚刚脱离第一产业的原居民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又缺少适合的工作岗位,成为新的城市贫困阶层,从而造成与城市新区在社会和文化上的隔阂。这一点对城市新区实现第一居所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实现城市新区和谐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3)打造成熟、开放的现代城市街区,赋予居住者充分的生活乐趣

街区应该是城市生活的基本模式,通过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元素,传承现代城市中颇为宝贵的人性化关怀。城市的空间关系本不应被一个个的封闭小区割裂开来,而应当使成熟、开放的现代城市街区为人们的相互交流提供有效的公共空间。一些开发商已经意识到,仅仅在小区里建设所谓的步行街、商业街是远远不够的,要打造名副其实的现代城市街区生活,必须着眼于社区的整体规划和生活配套系统的营造,真正赋予居住者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体验权利。

四 结语

城市发展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建设开发累加,而是一整套复杂的社会行为。如果各个楼盘脱离了城市的统筹规划各自为政,这种口袋式的开发建设模式将会给城市区域价值带来致命影响,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化社区开发,可以使城市的土地价值和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形成社会、政府、开发商等多赢的良好态势。

【Abstract】 Fr om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the ur2ban s ocial p r oble m s,typ ical as“sleep ing t own”,have come up with great l ots of ne w urban districts s p ring up.It is the lack ness of scientific comp rehensive p lanning and strategic directi on that is res ponsible f or that.Starting with the urban p lanning,the govern ment should lead the devel opers t o partici pate in the com2 munity devel opment under the urban comp rehensive strategic p lanning.Taking the devel opment of Chongqing Ne w North Zone,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 o put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devel opment int o p ractice,and puts for ward s pecific measures of how t o make the potential ne w district healthily devel op.

【Key words】 urbanizati on;community devel opment;ur2 ban s ocial p r oble m s;urban p lanning

注释

① 北部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北部,南临渝中半岛,北靠江北国际空

港区,西接嘉陵江,与文化中心沙坪坝区数桥相连,东依长江寸滩港区。该区域规划面积136.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91.7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5万人,由7个组团构成,呈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其中的鸳鸯以及人和组团被规划为主要的高档住宅区。

参考文献

[1] 叶耀先.城市的未来———未来城镇建设的四大理念.城市开

发,2004(4):66-70

[2] 高鹏.关注社区及社区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规划师,2002

(8):13-15

[3] 杨瑛.城市居住社区的整体营造.中外建筑,2000(5):6

[4] 冉红,石培基.居住小区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湖北社会科

学,2003(7):86-87

[5] 金涛,张小林.国际可持续社区规划模式评述.国外城市规

划,2004(3):47-48

[6] 于洪平.城市经营的内涵与政府职能的转变.财经问题研究,

2003(10):15-17

[7] 仇保兴.中国城市面对未来的六大危机.城市开发,2004(3):

24

[8] 重庆中原地产.北部大盘的城市化之路.htt p://ne ws.s oufun.

com/2005-03-15/384780.ht m,2005-03-15

[9] 孙科峰,胡晓鸣,戚琪.城市化社区———成都市新都区蜀都新

城概念规划方案.新建筑,2004(4):38-39

[10] Peter Hall著,陈闽齐译.城市的未来(The Future of Cities).

国外城市规划,2004(4):20-21

(责任编辑:刘嫒君)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论文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 摘要: 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步进化。关于城市化,其理论研究非常之多,也存在不少争论,研究区域的区位论,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生态论等等,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和表现形式,对这些文献的回顾和评价,有助于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和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关键字:城市城市化农村经济发展阶段人口一.城市化的定义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化理论的探索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尽管如此,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仍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概念对于进一步认识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的概念源于英文urbanization, urban意为城市、都市;-ization是表示行为发生的过程,即“化”的意思。那么从字面理解,城市化就是非城市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的过程。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城市、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还包括实质上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城市文化、文明、意识和精

神的扩散。因此,城市化的定义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意味着农村地域不断被转化为城市地域,主要表现在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但从质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城市“同化”的过程,即城市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不断改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综合看来,城市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人口的城市化。 第二是空间城市化。 第三是乡村城市化。 可见,城市化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和聚集的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既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过程。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摘要: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 关键词:重庆城市化发展 正文: 一.重庆直辖前及直辖后十年城市化进程。 重庆是一座具有3 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地处长江黄金水道,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好,重工业发达。特别是重庆于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地域面积达到8.24万平方公里(这里的“重庆”指的都是大重庆的地域范围,即40个行政区县范围),都市发达经济圈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并且目前,重庆已被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心,加之挟长江三峡工程,具有全国大中城市所不具备的多重优势,商机无限,发展潜力巨大。由于这些原因,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此外,重庆作为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色,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直辖市,其城市化进程有着自己的特色。 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而到1997年直辖市建立以后,其面积由解放初辖1 8个区29433平方千米,扩大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82403平方千米,面积扩大了近280倍。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从1996年到2006年,重庆城市化水平由1996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46.7%,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到2006年间,城市化率的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年均增速快O.2个百分点(图2.6)。到2006年底都市区已达到86.8%,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 下面分别从经济及产业的演变、人口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变化三方面来放映重庆的建辖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产业的演变。 一方面,GOP总量及人均GDP均不断增加。在直辖效应的带动下,重庆的发展潜力被大大激发出来。直辖十年,蕈庆GDP保持年均l0.2%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重庆的产业及其结构发生快速变化,第一产业缩减、第三产业扩张,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化。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重庆经济实力,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人口的演变 就业结构演变与产值结构演变相互关联,随着产值结构调整.就业结构 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非农产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导致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人口的城市化率也逐年攀升。 3.土地利用的变化 截至2006年年末,重庆农用地为6941463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38%,这充分体现了重庆“大农村”的特色。但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来看,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大。值得一提的是,为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而实行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国家推行的生态退耕等因素,也导致了耕地的减少。 并结合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得出重庆市城市化具有以下特点: 1.重庆具有鲜明的“大城市、大农村”特点。重庆的都市发达经济圈社会发展程度较高,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的战略任务。城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中心力量,而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城市现代化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第三次城市革命 一场新的城市革命正伴随21世纪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城市革命,意味着城市发展存在重大变革和转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市建设、管理方法将受到巨大冲击。一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新的城市发展道路与模式将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中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发展因此而进入城市发展史上崭新的新纪元。 (一)历史的进程 透过科学的目光来探讨城市的发展,就能掌握城市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了解城市对科学的依赖,和科学技术对城市的决定性影响。用物理学家詹姆斯·特拉菲尔的话说,“科技设定了城市的极限,指出了都市发展的大致方向。用工程师的语言来说,技术定出了能够发展的‘壳’。我认为,在都市发展上,我们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建立都市的技术上几乎没有限制:我们可以建造出任何都市,只要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电梯速度的限制不在于电梯本身的技术上,而在于人的耳朵的结构和承受力。 城市革命,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和革命性转折,就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历史变革。 人类历史上的城市革命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小农经济的诞生和奴隶对乡村小农经济的追求引起了奴隶城市的崩溃和封建城市的出现。第一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不仅有城,而且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城市乡村化”,即“乡村在经济上统治着城市”“工业在城市中和在城市的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 第二次城市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使资本主义城市彻底取代了封建城市,而且使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第二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 第三次城市革命比前两次城市革命更为重要、影响更大、意义更为深远的一次城市革命。第三次城市革命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时代的出现或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第三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24 基金项目: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CS TC,2007CE9023);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070803)资助。 作者简介:梁振民(1981 ),男,内蒙古赤峰人(回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学研究。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梁振民,冯维波,陈国建,董国仓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摘要:采用实证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城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质量较差、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逐层分级,完善重庆市的城镇体系;完善制度,逐步消除二元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关 键 词: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质量;对策;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8)11-0078-04 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代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进步的程度[1],因此提高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对现实和将来一段时间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重庆市作为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同时面对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等现象,减少农民、走城市化道路不失为一条良策。目前国内学者对重庆市的城市化模式和进程中的问题研究比较多[2-5],但是都以理论和综述方式进行,专门从基础定量的角度研究重庆市城市化水平的文章还很少。该文运用定量分析对重庆城市化水平速度、城镇结构体系、重庆市城市化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最后从多角度勾画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重庆的城市化实现健康、和谐、有序发展,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速上档、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市化质量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1 重庆市城市化规模分析 1.1 重庆城市化水平体现出 起点低、进程快 的特点。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城市地区的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城市化水平。本文选用的是重庆市城镇(市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重庆市城市化率。重庆市到2006年城市化率为46.7%,按美国地理学家R.M.Northam (1979年)研究,城市化进程呈 S 型曲线发展[6]。根据城市化 S 型曲线,把城市化进程划分为3个阶 段,重庆市在2006年城市化水平为46.7%,按上述阶段划 分方法,重庆城市化水平正处于第二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城乡二元结构正逐步消失。2006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15名,在西部12省区直辖市中排名第2名。重庆市在1997年直辖时,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仅为29.5%,城市人口为848.21万人。与全国同期水平低一个百分点。到2006年重庆的城市化率46.7%,城市人口为1311.0万人,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43.9%(见表1)。增幅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6年至2006年期间,重庆城市化率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到2006年,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每年增长幅度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均增长速度快0.2个百分点。 1.2 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到2006年重庆市仅有一个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其中主城区人口368.48万),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仅有万州(48.65万)和涪陵(3 2.22万)两区,其余县城的规模普遍偏小,秀山、武隆、城口、巫溪4个县城的规模才达到5万人。重庆中等城市数量少,且大城市更少,而区县较多,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市体系,目前大城市还是个断层,缺乏中等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同时主城区与第二级城市万州之间的首位度达到了7.5,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这一断层,使得重庆市主城区好像一座孤城,没有缓冲的卫星城,阻碍了各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虽然重庆主城区所承担 第22卷 第11期Vol.22 No.11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 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8年11月Nov.2008

最新论城中村的社区保障及城市化意义

论城中村的社区保障及城市化意义 " 内容提要:高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异常突出。本研究以失地农民聚居的城中村为例,发现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致命残缺,难以成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主要依赖的条件下,由农民的自组织方式所实现的社区保障,能够为失地农民提供一种替代性的问题解决路径。而且,由于我国统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在相当时期内仍然还有困难,因此,城中村失地农民所依赖的社区保障及其城市化意义值得关注。 关键词:城市化;城中村;社区保障;城中村社区保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一、城中村石牌村的社区保障概况 石牌村是目前广州城市中心区天河区历史最长的城中村之一。还在1994年,村庄土地就基本被征用完毕,村社区范围与村民住宅聚落基本合而为一。随着城区的扩展,村社区实体所在、面积共016平方公里的土著居民聚落逐渐为周边繁华的石牌东路、石牌西路、黄埔大道与天河南路所包围,形成典型的“都市村庄”。1997年,作为农村建制的石牌村委会被撤销,原村居民近万人按地段归属四个新成立的居民委员会,原村集体经济则改制为三骏企业集团公司。但改制后8年来,由于宏观社会制度、社区组织管理方式与历史文化等等的原因,特别是非

农化农民利益机制的作用,四个新成立的居委实际上一直以改制的三骏公司为核心,形成具有过渡性特征的、同时具有浓厚村社型特质的社区共同体组织。 至今,人们仍然把原石牌村所在的社区称之为“村”,既是传统习惯的沿用,更指这种过渡性的特殊城市社区。社区进入城市的过程,既是村社型共同体组织的再延伸过程,也是依附于其中的社区保障体系建构或者完善的过程。这里,社区保障特指,通过动用社区资源,实现或者部分实现社区成员基本生活保障与福利的机制与方式。石牌村社区保障的发展,实际上是与集体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步进行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方面,村庄农地逐步被城市建设所征用,而土地非农转化中,失去土地这一最重要保障资源的农民在加速度递增,这些人对社会保障有强大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土地被征用,大量征地补偿款与留用地资源投入到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之中,村集体经济的基础越来越雄厚,且发展势头强劲,为失地农民保障需求的满足创造了物质基础。当村庄土地全部非农化后,村庄便成为失地农民聚居的社区,蓬勃发展的集体经济与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需要的结合,使社区保障成为社区组织必须承担的重要工作。正是在村庄土地非农化、失地农民与集体经济的关系演变中,社区保障不断地进入到了社区制度建设的视野。到撤村转制的90年代末,以社区经济为基础的社区组织,基本上建成了完整的社区保障体系。 社区保障与福利,涉及面广泛,几乎包容了村民生活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 (2)医疗保障。社区合作医疗是村里历史最长的社区保障之一,现在的社区合

浅析重庆万科发展策略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浅析重庆万科发展策略 院系 专业 年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时间 2012 年 12 月

目录 第1章重庆万科的简介 (4) 第2章外部环境分析 (4) 2.1 一般环境分析—PEST分析 (4) 2.1.1 政治因素 (4) 2.1.2 经济因素 (4) 2.1.3 社会因素 (5) 2.1.4 技术因素 (5) 2.2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5) 2.2.1 行业新加入者的威胁 (5) 2.2.2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5) 2.2.3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5) 2.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6) 第3章内部条件分析 (6) 3.1企业资源分析 (6) 3.1.1优秀的领导者 (6) 3.1.2 高素质的员工 (6) 3.1.4 财务资源 (7) 3.1.5研发资源 (7) 3.1.6 形象资源 (7) 3.2.1 财务能力分析 (7) 3.2.2 营销能力分析 (8) 3.2.3 企业文化分析 (8) 第4章重庆万科入渝策略分析 (8) 4.1 一体化策略 (8) 4.2 加强型策略 (8) 4.2.1 市场渗透 (8) 4.2.2 市场开发 (9) 4.3 产品开发策略 (9) 第5章重庆万科现状分析(SWOT) (9) 5.1 优势(S) (9) 5.2 劣势(W) (10) 5.3 机会(O) (10) 5.4 威胁(T) (10) 第6章针对重庆万科现状提出建议 (10) 6.1 实施成本领先策略,全面降低成本 (10) 6.2 塑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11) 6.3 细分市场,实施目标集聚策略 (11) 6.4 打造专业化策略,专注城市住宅的开发 (11) 6.5 提供优越的物业管理,完善配套设施 (12) 6.6 实施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形象定位 (12) 6.7 注重企业内部建设,加强员工沟通 (12) 结束语 (12)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 专业:行政管理学 类型:在线 姓名:李磊 指导老师:唐贤兴

论文摘要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单元,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载体,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工作量大,协调任务重,不是单个部门能够牵头推动的,也不是单靠办事处、社区能够完成的。抓好社区建设,事关全区发展全局,事关全区发展长远。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提升文明程度、发扬基层民主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基础,社区各项工作都要融入到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中。在抓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便民、利民、惠民”这个宗旨,积极为群众提供快捷、周到、完善、满意的服务。近几年来,我区按照市委书记对我区社区建设提出“打造精品社区,争创全国一流水平”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提出要瞄准全国先进,打造精品社区,深入推进我区和谐社区建设,我区积极筹备,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这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我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如何能够更好的推进我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成为我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就我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做了全面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社区建设;社区管理

目录 一、社区建设状况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 (1) (一)现有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承接 (1) (二)人口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工作难以到位 (2) (三)行政化的社区运行模式难以落实 (2) (四)现在的社区服务水平难以满足 (2) 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呼唤社区建设的突破和飞跃 (3) (一)社区建设的内容转向系统化 (3)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对象转向属地化 (4) (三)社区管理行为转向民主化、互动化 (4) (四)社区经济发展运作转向市场化 (4) 三、加强社区建设要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5)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社区意识 (5) (二)改革管理体制,构建新的社区建设组织体系 (5) (三)强化居民自治,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 (5) (四)探索财力体制,建立社区组织财力来源新途径 (6) (五)发展社区服务,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7) (六)完善管理办法,建立一支灵活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 (7) 总结 (7) 结束语及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一)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一) 一、重庆的城市化现状(一)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市化水平低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既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特大型城市,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重庆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近3/4的区县属于农业区县。199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59.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614.03万人,而重庆主城六个区的非农业人口就有222.79万人,是全国有名的特大城市。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入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业化开始了轻工业优先发展的“补课”,城市建设明确了补历史“欠帐”的任务,城市化的抑制因素出现松动。1978年以来,重庆的非农业人口呈持续增加态势,但增长速度较慢,以1985-1991年的最慢。1978年至今,重庆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增长十分缓慢,1998年也只达到20.1%,年均增长0.38%,而全国为30.4%,同期年均增长0.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据计算,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百分率的合理比值范围是0.8-1.5,比较发现,重庆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的增长速度。1998年重庆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值仅为0.53。1998年重庆的非农业人口比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只有0.6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范围。说明重庆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目前,重庆城市化水平尚处于准备阶段(城市化在30%以前的发展阶段)。按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斯蒂”曲线来判断,今后重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将加快,特别是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30-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期。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其城市化高潮时期的发展速度曾经达到每年分别增长1.6和2.9个百分点。(二)城镇体系不合理重庆现有7个建制市,645个建制镇。其中,特大城市一个,即重庆(城)市;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两个,即万州区和涪陵区,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6个,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其余多为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城镇。第一大城市重庆城市人口为250万,而第二大城市万州城市人口仅为30万,首位度达88。目前还空缺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可见,重庆特大城市孤悬,大中城市发展极为滞后,小城镇发育十分缓慢,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极不平衡。重庆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断层极大地抑制了各城市间、各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重庆城市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城镇发育较完善,特别是小城市和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密度较高,城市化水平为28.34%,而东部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属于“老、少、边、贫”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城市化水平只有11.60%。另外,三峡库区淹没城镇迁建规划、设计、“五通一平”等前期工程滞后,进一步影响了该地区城镇的发展。重庆城镇空间布局还具有典型的线形分布特点。90%左右的城镇是沿境内江河密集分布,这与重庆的交通网络分布和工业布局直接相关。这种布局结构无疑将进一步加大重庆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造成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目前,等级最高的特大城市重庆主城区尚未完全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分布的合理格局,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而且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三线”建设以来的新兴工矿城镇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配套、自我发展能力弱。中小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特色,产业结构趋同,工业领域重复建设普遍。二、加速重庆城市化的基本思路(一)重庆的城市化模式选择城市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而这两种效应发挥的程度就是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从重庆的现状来看,母城所承担的经济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无疑是很强的,但母城与第二级城市之间的首位度太大,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联度较小,从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母城与原万、涪、黔地区虽属同一行政区域,而其间的经济流向、经济联系可能还不如母城与四川省的泸州─内江─自贡─宜宾一带密切,原因一方面是交通不畅,另一方面还在于我市区域内部城市级差太大,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镇体系。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

浅析重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城乡规划的建议1

浅析重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城乡规划的建议 摘要:城市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新城的选址首先要进行地质条件、水源、地下水位、环境承载量的计算、交通的便利度等一系列的预先准备调查。无疑地形是限制城市选址最为重要的原因,特别是针对重庆这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直辖市,城市的建设受到很大的限制,人们扩建和新建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不合理的建设与开发导致很多地质灾害,因此搞好城市建设和长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化;重庆城乡规划;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影响;一圈两翼 1.重庆市地形简介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全市地貌类型分中山;低山;高、中、低、缓丘陵;台地;平坝等八大类,其中山地面积是62413.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8%;丘陵面积近14985.76平方公里,占18.2%;平地2964.22平方公里,占3.6%;平坝面积1976.14平方公里,占2.4%。市域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为其扩大带来一定的限制甚至是阻碍。 2. 重庆市城市建设现状(以主城区为例) 主城区:08年主城区现状建成区面积是443.6平方公里,比07年建成面积增加21.21平方公里,增长5.02%,但是从06年到08年来看,增加的量是在逐年下降的,如:06年较之05年,城市空间拓展了33.41平方公里,07年较之06年用的地拓展量增加了 25.38;这说明了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顶峰了,但由于主城区的人口还在不断增加,所 以其城市建设可定不会停止,要想解决人地矛盾,就只有向周边欠发达的地区扩展了。 各个区县在城市化的统一推动下,也相应的扩大城市建设面积,发展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 3. 重庆主要地质灾害与城市建设关系 3.1重庆地质灾害

重庆市城镇化率情况分析

重庆市城镇化率情况分析 【摘要】:重庆的城镇化问题不仅关系到重庆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重庆是否 能完成国家和党赋予的历史使命,成为西部增长极,从而更好的推动西部大开发。因此,有必要客观分析重庆近年来城镇化完成情况即城镇化率的情况以便更好的完成城乡统筹。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城乡统筹 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而反映城镇化水品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聚集的一个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把乡村比较分散的人口向城市比较集中的地方转移靠拢,能够带动经济快速有效的发展,随着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重庆直辖十五年,重庆人口城镇化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和其他几个直辖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有必要认真客观的分析重庆近年的城镇化的情况。 1重庆推动城镇化的意义 重庆直辖十五周年以来,重庆城镇化取得喜人的成绩,重庆城镇化率快速增长,2011年重庆城镇化率达到了55.0%(该水平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相比2000年35.6%同比增长了14.9个百分点,环比增长了2个百分点。推进重庆城镇化的发展可以融合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达到城乡统筹的目的,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现代化,实现农业集中的产业化和集中化,从而有效的拉动内需市场,还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人口城镇化。 2重庆直辖十五年城镇化分析 2.1 重庆市直辖十五年的城镇化进程 随着重庆的直辖,重庆的城镇化率以由直辖以前的31%增长到了55.0%,每年都层递增的趋势上升,如图所示

近年来,重庆城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城镇化人口由原来的890.74万增加到了1605.96万,年均增加了47.68万。 2.2重庆一圈两翼的城镇化情况分析 一圈两翼发展明显不平衡,一小时经济圈城镇化率达到了66.24%超了重庆市的城镇化率11.24个百分点,而两翼城镇化率还达不到40%,渝东南翼又比北翼低了大约7个百分点。一圈两翼的常住人口比较则有: 由于南翼只由6个县组成,从而它的常住人口相对于其他则只占了总人口的9.65%,由于渝东南翼发展比较缓慢,城镇化率较低,凸显出了重庆各个区县发展不均衡,呈现出了“一高两低”的格局,要想打破这种格局,必须加强对贫困区县的扶持力度,缩短区县之间的差距,对于实现重庆的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重庆市的主城九区,各个区城镇化率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其中渝中区达到100%的城镇化率而巴南区只有74.55%。整体主城九区的城镇化率达到了85.6%。 3重庆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虽然重庆整体的城镇化率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和其他三个直辖市相比,差距还很大,2010年上海市的城镇化率达到了88.86%,北京市城镇化率达到了86.0%,天津市的城镇化率达到了85%,但是重庆的常住总人口是北京的1.49倍,是天津市的2.26倍,上海市的1.27倍,从此来看重庆市的城镇化的发展任务是比较艰巨的,其艰巨性主要表现在:

浅谈正确理解城市化背景下的社区服务(一)

浅谈正确理解城市化背景下的社区服务(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社区服务福利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作为社区建设组成部分的社区服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要保证社区建设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对待社区服务,把社区服务看作是福利性服务而非单纯以利润为取向的商业服务。文章从社区服务的性质、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方面阐述了社区服务,并指明了社区服务与商业服务的区别。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正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条件已渐成熟。到了20世纪末期,随着经济转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加速,中国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29%,城镇人口35174万人,到1999年年末比重上升为30.9%,城镇人口达到了38892万人,1996—1999年城镇人口4年增加了3718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6%,年平均增加930万人。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位办福利逐渐为社会办福利所取代,社区服务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把“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今后五到十年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一些人对社区服务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社区服务就是商业服务,这种看法是根本错误的。要保证社区建设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对待社区服务,把社区服务看作是福利性服务而非单纯以利润为取向的商业服务。 一、社区服务的起源 “社区服务”一词在国外也被称为“社区照顾”,社区照顾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即不使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照顾服务。它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逐渐产生的。在西方,为了满足在工业化大生产、城市化的社会形势中激发出的各种需求,社区服务应运而生。 二、社区服务的概念 在我国,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居民所进行的自助服务,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社会服务,足一种公益性质的福利性、便民、利民服务,是一种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社会服务。它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阶段,是其内容的一部分。 三、社区服务的内涵 从社区服务的概念出发,结合社区服务实践,社区服务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政府在社区服务中起主导作用。社区服务需要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一方面,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其能力和作用也是有限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政府应当在社区服务的启动、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有所不为”是指政府不应干预居委会对社区服务的具体领导,不应直接参与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政府应在社区服务上发挥宏观指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社区服务,把握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为社区服务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区服务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是社区服务的组织机构。街道是政府的基层组织机构,担负着社区服务的实质性的指挥工作。街道应建立社区管委会,由街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也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改变。本文通过RS和GIS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陕西省汉中市近几年来的城市发展状况。根据2003年和2010年的LandSat5 TM影像提取了汉中市的NDVI值、土地利用状况、亮度温度值、地表温度TS值,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GIS可视化分析得到了城市化与城市生态景观变化的关系,对城市生态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遥感;GIS;城市化;NDVI Stud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Remote-Sensing Image Zhang T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Xian in Shaanxi, 71006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Urbanization phenomen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mon; the city scale expands unceasingl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landscape also change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study about the urban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HanZhong with the method of RS and GIS; According to the 2003 and 2010 LandSat5 TM image, we know the NDVI value, land use status, brightness temperature value, true temperature value TS; we get the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changing relations through the RS and GIS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his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city ecological research. Keyword: Remote-Sensing; IS; Urbanization; NDVI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重庆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未来展望

XX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未来展望 [摘要] XX设市以后,近年来,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对于XX城市化的进程,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究竟这个新兴的都市发展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以及对于这个十分有前景的都市我们应该寄予怎么样的期望,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思考。 [关键词] 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人口迁移发展展望 1、XX城市化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XX的城市化发展与新型工业化息息相关。新型工业化是指国家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再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征。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二者的发展在理论上具有密切联系,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 新型工业化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要求和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新型工业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节约。新型业化道路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

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市是第二、三产业的载体,聚集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种经济活动,直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是工业生产的基地。通过整合城市内部的各种创新体系,增强综合实力,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力支撑。 城市化为新型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撑。城市是服务业的重要载体,相比于工业,服务业对非农产业有更强的带动效应,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减少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配套合理的经济、人力结构。 在XX,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初期能够相互促进,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不再明显,当二者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再次表现出相互促进的作用,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显著于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拉动作用。城市化进程不足,成为制约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的主要因素,探索合理有效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2、XX城市化发展与人口迁移 自1937 年7 月7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 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 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抗战时期的被迫内迁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然而对于迁入地而言却并非是不幸的。大量的人口迁移为XX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给XX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民政府1942 年对XX抗战以来的巨变这样描述道: 数年前, 城区之一隅,道路狭隘, 房屋简陋, 犹遗有古城市之残迹。自抗战军兴, 国府西迁, XX一埠, 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及工商业之中心。XX设市以后, 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 抗战前的XX, 城镇化水平较低, 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后来抗战时期XX成为陪都, 使

近年来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近年来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为了客观认识我市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我们整理了1996年至2007年全市、2000年至2006年(注:因国家未公布2007年分省市的城镇化率,各省市数据只能到2006年)全国、各省 市及相邻省的省会城市的城镇化率资料,拟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中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差距,以鞭策我们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一、直辖以来我市城镇化发展概况 1、直辖以来城镇化率快速增长 2007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了48.3%,较上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到了1361.3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50.06万人。与1996比较,城镇化率上升了18.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513.14万人(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全市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城镇人口由1996年的848.21万人上升到1361.35万人,增长幅度达到了60.5%,年均增加46.65万人,城镇化率由1996年的29.5%上升到2007年的48.3%,年均上升1.7个百分点。 2、我市“一圈两翼”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2007年,“一圈”的城镇化率为61.3%,“两冀”的城镇化率仅为29.0%,还不足“一圈”

城镇化率的一半,其中渝东北冀城镇化率为31.0%,渝东南冀城镇化率仅为23.0%,呈现出了“一高两低”的格局(见图2)。 从2000年到2007年,全市城镇化率共上升了12.7个百分点,其中“一圈”上升了12.3个百分点,渝东北冀上升了12.7个百分点,渝东南冀上升了11.1个百分点。 二、我市城镇化率与全国及中、东、西部地区比较 从1996年到2006年,我市城镇化率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发展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提高速度比全国快3.8个百分点。 从各省来看,2000年人口普查时,我市的城镇化率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第15位,经过几年的发展,排位上升,2005年上升到13位,2006年排位进一步上到第12位,已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从分地区来看,2006年,我市城镇化率低于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城镇化率提高速度看,2000年到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以年均1.40个百分点、1.23个百分点和1.17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而我市则以年均1.85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快于中、东、西部地区的平均提高速度(见表1)。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

“乡村城市化”与“城市乡村化”的理性对话 ------对南北盘江红水河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龙青松1 什么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如一个人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也如“双刃剑”,弄不好也会割自己的手;有“乡村城市化”的说法,当然也有“城市乡村化”的实践,它们并不矛盾,只是看经世致用者怎么去运用。 1.不要自己摧毁自己家园的灵魂 时下总给人一种感觉,谁都可以到乡村指点江山。总认为乡村的一切都是落后的,布依族社区的危房改造工程一下子就变成了黔北民居,街道也拉直了;更有甚者,认为高楼大厦是现代化,于是就有“请农民上楼”的说法,这种流毒正在侵蚀到我们这里。 望谟县打尖乡有一个喜毫小学,为修建一个小学,毁掉文物------三个布依族粮仓,设计时我们为何不把校园建设和粮仓结合在一起?要知道,粮仓文化是可以转化成为现代教育的资源,把粮仓知识引进校园,我们孩子享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不要到处立图腾柱,不要把布依族的铜鼓画在地板上任人踩,不要破坏少数民族的文化空间(能绕道尽量绕道,不能绕道就用文化的方式迁址)…… 在大工业化全力推动下的乡村城市化的当代社会,不可避免地对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诚然,乡村的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这不论你是在这一破坏的过程中从多大程度上防止了这种必然的破坏。 在这里强调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不是说乡村人过现在城市人的生活,也不是要乡村人守望“贫困”,而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的城市化,市民和村民,能在教育、医疗等资源上共享一样的国民待遇,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服务方面均衡发展,让乡村独有的传统文明形态依然能和城市文化并存,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风貌。 2.怎样在建设中构建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乡村和城市的灵魂? 2.1乡村和城市的灵魂 1972年联合国的《世界遗产公约》主要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时,人类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认识还不完整,只看到了遗产的物质性一半,还没有看到另一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2007年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球执行,至此,人类将另一半文化遗产拥入了自己的怀抱。 冯骥才先生认为2:“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共同认同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共同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达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新的一轮直接对文化遗产构成影响的是高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某些误区。现在可以说,中国的六百多座城市基本一样。残余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有的城市甚至连一点历史踪迹都没有留下。我们可以解释为对城市的改造缺乏文化准备;可以解释为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可以解释为在政绩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终究在 1作者是国际奖学金获得者(IFP)、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IVLP),现任教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本文的研 究来自“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的课题《南北盘江红水河布依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同时,也把科研成果运用于“南龙古寨布依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电子信箱:bouyei16@https://www.sodocs.net/doc/6e16893486.html,。 2冯骥才,全面解析“文化遗产日”,在光明讲坛上的演讲,2006年06月15日。 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6e16893486.html,/GB/27296/4475095.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