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伪君子研究概述

伪君子研究概述

《伪君子》研究概况综述

《伪君子》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作家莫里哀创作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品。历代不少名家对它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伏尔泰写道, 《伪君子》“暴露了伪善行为的一切丑恶,起过许多良好的作用”。普希金认为“《伪君子》是不朽的,他是喜剧天才最强烈的紧张劳动的果实”。对于这部伟大的巨著,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伪君子》与古典主义、《伪君子》结尾的原因分析、《伪君子》中的人物与中外其他剧作人物比较、《伪君子》与中外其他作品比较、《伪君子》的艺术特色、《伪君子》所体现的莫里哀、《伪君子》与现代音乐剧、从不同方面论析《伪君子》

一、《伪君子》与古典主义

1、古典主义文学的典范———莫里哀的《伪君子》文论评析

作者:刘浥泓

期刊:《经济师》2008 年第10 期

主要观点:

1)创作手法上遵循了“三一律”①的原则:

虽然《伪君子》是一部五幕三十一场的长剧, 但是它却一直发生在同一个地点,并且只持续了一昼夜, 整部戏剧紧紧围绕着揭露答尔丢夫的虚伪本质这一主旨展开。除此之外, 整个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发生的地点从未改变, 都是在奥尔恭的家中。这就符合了“三一律”准则关于同一地点的规定。在情节方面, 整部戏剧只有唯一的主题, 那就是揭露答尔丢夫的虚伪本质,这也符合“三一律”同一情节这一规则。由于《伪君子》完全遵循“三一律”的规则, 因此,《伪君子》是一部古典主义著作。

2)贺拉斯的人物塑造上“类型说”②

在《伪君子》中, 主角答尔丢尔的性格完全是单一的, 一直伪善而没有其他的特点。在整出喜剧中, 他没有任何心理上的变化或领悟, 毫无个性可言。他在整出戏剧的表演就仅仅是为了表现伪君子这一类人共有的虚伪本质。答尔丢夫被模式化了,成为了伪君子最典型的代表。种种行为表明, 答尔丢夫是达米斯和桃丽娜口中的十足的伪君子, 彻底的两面派。他的这一单一的性格特点, 很好地表现了所有伪君子们的本质, 也遵循了贺拉斯的人物“类型说”, 是典型的古典主义的人物塑造法。

3)中心思想对王权的崇拜

《伪君子》中, 莫里哀塑造了一个睿智英明的王爷。他说, 王爷绝不是伪君子的朋友, 任何伪善行径都逃不过他锐利的眼睛。他明辨是非, 绝不会被动摇。在《伪君子》的结尾, 奥尔恭一家受到伪君子答尔丢夫的陷害, 情况十分危急。而万幸的是, 这件案子是由英明的王爷审判。正是由于王爷英明的决断力, 他查清事实真相, 还奥尔恭一家清白, 并惩罚了虚伪狡诈的答尔丢夫。王爷成功地处理了复杂棘手的案子, 惩恶扬善, 使这部戏剧得以喜剧收场。结尾的处理方式正好符合了莫里哀的古典主义思想。他的指导思想使得他自然地希望借由王权来解决普通百姓的纷争, 处理棘手的问题,也在此赞美了王权。

2、论欧洲古典主义文学和《伪君子》

作者:热娜古丽·阿不都拉(和田师专中文系新疆和田 848000)

期刊:《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11 第30 卷第二期

主要观点:

1)《伪君子》(又名《达尔杜弗》)莫里哀的精心之作,它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印

度佛本生故事中“骗子本生”的影响。

2)《伪君子》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

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①《诗的艺术》-布瓦洛,“三一律”是指剧情发生的地点也要固定, 标明,我们就要求按照艺术去安排情节,要求舞台上表演的自始至终,只有一件事在一地一日里完成。

3)莫里哀的喜剧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其中《伪君子》还吸取

了许多民间戏剧的艺术营养,例如打耳光、桌下藏人是民间笑剧的惯用手法;笑闹的成分的加入,避免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保守与僵化,使得这部喜剧显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4)《伪君子》一剧集中体现了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成就,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主义的法则,

并有所突破。

3、天才与法则——《伪君子》的结构及“三一律”新探

作者:宫宝荣

期刊: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 2006年第2期

主要观点:

《伪君子》在原则上虽然遵守了“三一律”, 但却没有严格到一成不变。《伪君子》中的地点一致只是相对而言, 其空间并不象拉辛剧本中那样绝然封闭。除了重叠空间之外, 莫里哀还大量借助语言手段来尽量让空间向外拓展。剧本空间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它与基督教天国世界相通上。《伪君子》的空间宽阔是由于它在本质上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剧作, 因而在广大观众心目中, 它与整个法国社会联系在一起。莫里哀通过这些手段, 打破了舞台上的地点一致所带来的封闭特点, 在观众的感受上造成了一种开放式空间, 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对比,避免了悲剧空间通常所具有的窒息感, 从而保持了《伪君子》空间的喜剧特性。

二、《伪君子》结尾原因分析

1、爱里克?本特莱在其《戏剧的生命》( 1964)

书中说这个结尾的基础是: “除非国王立即出面干涉, 这部喜剧就会出现悲剧结尾。”①他认为莫里哀从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克服这类社会危险势力的实际依据, 他只得抬出国王, 以最高权威来解决问题。这种主观愿反映了莫里哀拥护王权的政治态度, 反映了他的思想局限, 同时,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并不具备惩罚达尔杜弗的客观条件。

2、张立明的《良苦的写作用心——高超的斗争艺术评《达尔杜弗或者骗子》

的结尾处理》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认为在作品受到大肆攻击, 屡遭禁演, 作者本人也多次受到人身攻击, 反动势力猖獗的情况下, 莫里哀深知王权的重要性, 为了开展进步的戏剧活动, 打击反动贵族和宗教势力的嚣张气焰, 需要取得王权的支持。故作品结尾写国王出面解决矛盾虽显突兀, 但却说明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斗争艺术的高超。

3、线条的末尾——《伪君子》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解读

作者:韩益睿

期刊: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6月第17卷第2期

主要观点:

1)《伪君子》叙事过程中, 打结过程和解结过程始终缠结在一起, 也可以说自始至终都在

解结,而且一开始就是在解结。

2)“假如这个结尾被看作费尽心机打成的结,那么这个结总能被后续事件重新解开。”②

在《伪君子》的结尾, 所有的人物都得到了交待, 达尔杜弗得到了惩罚, 奥尔恭被赦免, 女儿玛丽亚娜和瓦赖尔的婚约恢复, 柏奈尔夫人也受到了教育, 改变了与全家人的对立情绪。这可以看成是一个齐整的结, 所有的人物都得到交待; 也可以看成是解结, 一切神秘难解之事均真相大白。即这个结尾同时具有结束功能的结尾的两种面目。

3)“假如结尾被视为对线条的梳理, 那么梳理出来的就不是一根松散的线条, 而会是无

①爱里克?本特莱-《戏剧的生命》 1964年

②??

数根并列的线条, 但全都可以再次打结”。《伪君子》的结尾如果作为线条梳理来看, 就有若干并列的线条, 剧中每一个人物得到了交待, 而且在剧终时, 人物全部出场。①4)对《伪君子》结尾的讨论一开始就会遇到障碍, 因为根本无法确切判断它究竟是封闭的

还是开放的。对于这个结尾的分析, 如果深入下去, 总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即根本无法确定该故事是否确实已经完结。

三、《伪君子》中的人物与中外其他剧作人物比较

1、《奥瑟罗》与《伪君子》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作者:刘中阳

期刊: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7 卷第6 期

主要观点:

1)《奥瑟罗》与《伪君子》两部作品有极大的差异性, 但两剧中主要人物思想、行为、

性格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形成一定对应关系。

根源是:第一, 从表面看, 《奥瑟罗》与《伪君子》分属于文艺主义、古典主义两个不同的文学时代, 但实际上都创作于十七世纪, 前者具体年代是1604 年, 后者是1664 年, 两者相距仅60 年, 客观社会历史背景基本相似, 即均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发展时期, 作品中的人物就是反映处于这一风云变幻时代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第二, 莎士比亚和莫里哀都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意识的戏剧大师, 他们的作品以其表现对社会问题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从而分别成为人文主义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两座不凡的高峰。

2)两部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同中有异, 这主要与作者创作的目的、所用戏剧的种类有关。两

部作品正面人物的追求与努力最后的效果和结局截然不同。这些是由悲剧、喜剧两种不同戏剧类型的要求决定的。

2、卑贱者的凯旋歌一一从《伪君子》和《西舱记》看中外戏剧中的女仆形象

作者:王梅

期刊: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主要观点:

《伪君子》以答丢夫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它有力地抨击了法国封建教会的虚伪和残忍。《西厢记》以莺张终结良缘而收场, 是一首反对封建世族观念的爱情颂歌。两剧主题不同, 情节的发展也大相径庭, 但在善与恶、自由与专制的斗争中, 两位女仆都以胜利的凯旋回答了观众的期待。桃丽娜和红娘, 虽不是舞台上的主角, 确是戏剧的灵魂和真正的主人, 是受压抑者心中的“擎天柱”(张生语),她们出身“卑贱” , 但在智能上、品格上、精神和意志力上却大大超越了那些“高贵者” , 成为戏剧中最美的形象。

3、卑贱者的赞歌——从《伪君子》和《帕梅拉》看西方文学中的女仆形像

作者:侯赛军

期刊:文本研究电影文学

主要观点:

1)女仆一直是早期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人物。这种女仆形像大致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

以17 世纪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中的桃丽娜为代表,是挑战恶势力的勇敢者;一类是以18 世纪英国作家理查逊的小说《帕梅拉》中的与女主人公同名的帕梅拉,是力保贞洁的高尚者。这两类形像,但都在“规定情境”中显示了自身的人格魅力,都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权利,反映了作家的抗争精神、平等意识与现实主义态度。

2)西方文学中的女仆们已提出了话语权和婚姻恋爱权的要求,虽然远未达到阶级斗争的思

①??

想高度,但毕竟表明女仆形象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

4、旧时代的新女性———《西厢记》中红娘与《伪君子》中桃丽娜的比较

作者:付地娟

期刊:《读与写杂志》2010年3月第7卷第3 期

主要观点:

红娘与桃丽娜是王实甫与莫里哀塑造的两个成功的艺术典型。本文试比较她们在出身地位、生活经历、精神性格、表现的社会意义等方面的惊人相似之处以及她们身上的差别,从她们在剧中的一些语言、行为着手,联系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追求与审美理想来分析产生这些相似与差别的原因。王实甫的《西厢记》与莫里哀的《伪君子》两部剧作中充满了叛逆者的声音。通过塑造红娘与桃丽娜这两个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女仆,热烈歌颂了敢于向封建力量进行突击的青年一代,赞赏了身居下层、地位卑贱的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格和美好心灵。深刻揭露了那些傲无理的贵族们的肮脏思想和丑陋灵魂。这两个仆人形象的塑造在封建旧势力和旧制度恣意横行的社会是一大突破与创举,是对封建传统观念、审美观念的一大挑战与超越。她们的光辉形象深受世代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外戏剧舞台上夺目耀眼的人物,鼓舞人们为争取美好生活而斗争。

四、《伪君子》与中外其他作品比较

1、“骗子本生”①与莫里哀的《伪君子》

作者:苏永旭

期刊: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 期

主要观点:

1)就“骗子本生”与莫里哀的《伪君子》的基本内容与艺术构思形式而言, 两者之间存

在着明显的历史承传关系。由这种历史承传关系出发, 使我们清楚地看到: 该剧的构思一开始就是完整的。1664 年上演的三幕本《答尔丢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剧本, 而是《伪君子》一剧的前三幕, 从而使该剧的版本问题这桩无头公案得到了较为完满的解决。答尔丢夫这一著名的类型化的文学典型的成功铸就, 固然离不开西方风俗喜剧定型化传统的薰陶, 更离不开古印度“概念的人物化”的重要影响。

2)答尔丢夫形象之所以能够获得一系列新的层面的质的内涵, 固然离不开莫里哀自身独

特的艺术创造, 但恐怕也不能忽略他对当时欧洲同类剧本的借鉴。譬如(《伪君子》的主题思想不仅来自斯卡隆的《伪君子们》( 只是这中的伪君子叫做蒙居法尔) , 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斯卡隆模仿过的西班牙原始剧本。除此之外, 莫里哀不仅借用了阿雷丹的(Lo Ipocrito) ( 意大利文( 伪善的人) ) 中的东西, 而且还借鉴了马莱兰·雷尼埃的《玛赛特》中的东西②。试想在莫里哀进行创作之前, 如果没有众多的作家所做的一系列如此重要的艺术尝试, 《伪君子》在艺术上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2、隐性的遥契:《西厢记》与《伪君子》的叙事话语

作者:唐扣兰

期刊:中国比较文学2009 年第3 期

主要观点:

1)《西厢记》与《伪君子》是中、法文学史上著名的古典戏剧作品。虽然创作年代前后相

距三百多年,但是由于艺术意识、艺术思维、艺术品质上的相通,它们在诗学特征方面表现出了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括为:王实甫和莫里哀通过文本意指结构的相似传达出共有的自由理念,即婚姻关系上的两情相悦与人际交往上的平等共处。它们是人类生命本体意义的呈现,也是人类生存的理由和依据。

①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2月版

②朱延生译, 乐祖德校, 「法」皮埃尔·加克索特著《莫里哀传),中国戏剧出版社, 19 86 年

2)“意指结构”①的相似:《西厢记》和《伪君子》的语意轴都是“婚事”,各个义素的

性质的相像。自由理念的张扬:《西厢记》和《伪君子》相似的意指结构表明了王实甫和莫里哀的自由观:在婚姻关系上注重两情相悦,在人际交往上追求平等共处:注重两情相悦、追求平等共处。

3)《西厢记》与《伪君子》蕴涵的自由理念是人类生命本体意义的呈现。它是人在领会着

自身并展开自身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加以关联的事物,驾驭着人类生存的方向,成为人类生存的理由与依据。

3、《伪君子》和《单刀会》的结构比较

作者:朱耀良

期刊:大江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1、2期合刊

主要观点:

1)“将军欲以巧袭人盘马弯弓惜不发”一一以陪衬人物为视点, 牵引情节线索的发展:

艺术大家莫里哀和关汉卿, 在创作《伪君子》和《单刀会》时, 都摆脱了主角必须尽快出场的惯例, 而从新的视点上, 将奥尔恭,鲁肃等次要人物作为总体构结引线, 推到开场亮相的重要位置上, 为主角的出场制造气氛和活动空间提供条件。

2)“大江东去浪千叠”引出好一派景色一一主要人物是支撑整体结构框架的支点:《伪

君子》与《单刀会》不满足于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间接、静止的介绍与烘托, 而是以主角自己的语言行动, 使其站立在舞台上, 活跃在观众的心目里。譬如, 其主人公的出场就令人叫绝。《伪君子》和《单刀会》在结构的处理上, 虽然不尽相同, 但也有共同的契合: 一开场, 就以异常纷葛纠错的人物和事件, 制造紧张、焦燥的气氛, 以动荡不宁的情绪感染读者或观众。而当故事有如岩浆迸发, 达到“热点”时, 主要人物又似旋风一般横扫而入, 掀起一个又一个戏剧高潮, 同时, 又让主要人物的激情倾泻, 卷起一个又一个情绪的狂涛, 增强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3)“两朝相隔汉阳江”“一个静鞭三下响”一一异曲同工的三个美学效应

莫里哀与关汉卿写的这两出戏也有其明显的差异。比如, 《伪君子》的结构明显受到道德观念的支配和欧洲新兴文学的影响, 从而使剧中人物体现出生活化、随意化的特征, 《单刀会》的结构则显示出人物神化的迸程, 并体现了中国戏剧程式化的特点。但是, 从这两出戏的结构艺术的比较中, 不难发现它们有着三个共同的美学效应:凝集、突转、补偿。

五、《伪君子》的艺术特色

1、伪善的极致呈现艺术的光辉典范——《伪君子》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浅析

作者:张仲英

期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07期第25卷

主要观点:伟大的歌德认为莫里哀“戏写得那样聪明, 没有人有胆量敢模仿他”。可见莫里哀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

1)基本上符合古典主义的要求: 韵文诗体, 分五幕, 遵从“三一律”。全剧情节的展开

都紧紧围绕着揭示主人公虚伪的性格, 没有平行的主题和从属交叉的情节线索。

2)《伪君子》还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古典主义喜剧的严格界限, 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莫

里哀在吸收各种戏剧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近代喜剧。

3)采用夸张、对比、集中、概括的手法, 刻画人物性格。5伪君子6是一部典型的性格喜剧,

全剧的艺术构思都是为了塑造一个伪善的性格。莫里哀把这一性格集中在答尔丢夫的形①

象上, 一切都为刻画这一性格服务, 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强调, 使伪善成为答尔丢夫性格最突出的特征。

4)语言上生动、个性化。《伪君子》中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如答尔丢夫是个宗教

骗子,所以他的话充满道德。满口虚伪和滥调, 句句不离上帝, 华而不实。奥尔恭是个个性暴躁的专制家长,自以为是, 我行我素。所以, 他说话常常是气势汹汹。桃丽娜生动活泼, 犀利鲜明,充满了尖锐的词句和双关语, 与她的性格完全相符。

2、喜剧艺术的光辉典范—谈《伪君子》的艺术特色

作者:吴文远安连村

期刊:岱宗学刊 1998 年第3 期

主要观点:17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的杰作《伪君子》是喜剧艺术的光辉典范。

歌德对这部喜剧非常推崇, 认为它体现出“舞台艺术的完善知识峋”。①

1)严谨、独特的结构:《伪君子》是一部性格喜剧, 每一场戏都是围绕着如何塑造主人公

答尔丢夫的伪善性格而展开的。它情节紧凑, 波浪起伏, 环环相扣, 绝对没有多余的笔墨, 特别是剧本的两次跌宕, 集中地刻划了人物形象, 深刻地表达了主题思想。

2)高明的讽刺手法——对比:莫里哀在《伪君子》中充分运用了对比手法。主要讽刺对象

是答尔丢夫, 作者在讽刺答尔丢夫时, 充分发挥了对比的作用, 通过对比引起观众的笑, 在观众的哄堂大笑中撕下了答尔丢夫伪善的画皮。入木三分地刻划了人物形象, 尖锐深刻地表达了主题思想。因此, 我们不能不说——对比是《伪君子》高明的讽刺手法。

3)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三一律”: 《伪君子》完全符合“三一律”的要求, 故事情节

自始至终发生在奥尔贡家里, 时间没有超过24 小时, 情节也是紧紧围绕如何塑造答尔丢夫的伪善性格而展开的。

3、一部久负盛名的喜剧杰作一一谈《伪君子》的艺术特色

作者:杨盛华

期刊: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2

主要观点:

1)情节简练生动是《伪君子》的显著特色之一。《伪君子》简练生动的倩节具有很强钟感

染力和引人浓胜韵艺术效果, 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品钓主题尽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结构精巧,井然有序是《伪君子》的又一显著特色。对生活材料的剪裁、布局和衔接是

精当得体的, 剧情发展顺理成章, 井井有条。

3)人物语言个性化, 生动、活泼性符合人物性格。《伪君子》一剧处理用语上的做法是, 选

择那些富个性特征的语言反复锤炼, 使之典型化这种语言从人物的口说出来能立刻活现出人物的性格。

4)《伪君子》在艺术上的根本成功在于, 它的艺术形式能有效地为内容服务, 它在情节、

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特色, 与作品的反封建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充分显示了作者现实主义喜剧艺术的娴熟。诚然, 受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影响, 《伪君子》中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以往评论所指出的那种人物塑造上的公式化, 人物性格单一化等缺点。

4、浅议《伪君子》文学艺术特色

作者:曹秀菊

期刊:汉语研究课岁语文 2012年第6期

主要观点:《伪君子》剧作深刻揭露了当时教会制度的虚伪和丑恶,讽刺了教会对人们精神①

的束缚和心灵涂炭,整部作品结构严谨、语言风趣、手法夸张、风格犀利,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伪君子》作品情节简述及主要人物造型分析《伪君子》是莫里哀文学创作的古典主义

喜剧典范。从戏剧文学的角度上分析,《伪君子》所呈现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2)主体结构严谨,内容整体统一、情节曲折生动,艺术感染力强、人物塑造夸张,艺术概

括性高、语言生动风趣,艺术表现灵活。

3)莫里哀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犀利、辛辣的笔触,遵循了喜剧艺术自身的

表现规律,塑造了答尔丢夫这个现实典型的伪善者形象。运用夸张的对比手法进行塑造人物、渗透高明的讽刺手法揭示生活现实、设置戏剧性变化手法强化矛盾冲突、运用古典主义的喜剧规则突出主题。

六、《伪君子》所体现的莫里哀

1、从《伪君子》解读莫里哀的写作立场

作者:张炜李晓卫

期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6月第9卷第3期

主要观点:

1)在剧中作者首先集中笔力对喜剧的中心人物达尔丢夫进行了批判。他作为没落贵族的代

表, 作为教会的代表, 作为以宫廷法院为背景的流氓恶棍的代表集伪善恶习于一身,具有广泛代表性。

2)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 深刻地揭露教会和贵族上流社会人士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

贪婪的艺术家。在逐步暴露答尔丢夫恶棍本质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作家毫不留情的批判态度。作者还对奥尔恭、柏奈尔夫人等资产者进行了嘲讽。对资产者的愚昧、贪婪、虚荣等劣根性的开导式的嘲讽

3)莫里哀在剧中还赞美了桃丽娜这样的下层劳动人民。具体体现了作者民主主义思想体系

中, 对劳动人民的肯定。

2、莫里哀和他的《伪君子》

作者:杜娟

期刊:《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Jul.2010 第29卷第二期

主要观点:

1)莫里哀和他的《伪君子》,感叹古典主义理论家们孜孜不倦地制定大小法则时那种认真

劲头的时候,同时钦佩莫里哀努力遵守法则又充分表现个性特征的那种创新精神。

2)《伪君子》体现作者明白艺术来源于现实,十七世纪的法国,基督教是专制政体的支柱,

因而被定为国教,势力很大。当时的教会打着上帝的旗号进行思想统治,它的活动向来以伪善为其特点。法国的封建势力还成立了所谓“圣体会”,表面上搞慈善事业,实际上是一个宗教秘密的谍报机构,突出地表现了这种宗教伪善的特点。它指派一些人伪装成虔诚的教徒,混进老百姓中,侦探进步人士的言行,有的人混进教师队伍,打入私人的家庭,干着秘密警察的勾当,通过告密手段迫害异教徒,自由思想和无神论者,在当时的统治阶级中,“伪善是一种时髦的恶习”①。

3)《伪君子》的结尾,不是剧本中矛盾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作者主观臆造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奥尔贡一家人喜剧结局的根据,只有通过主观幻想,借助国王的权力,主持正义,给剧本增添了一些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得到的是作者希望统治阶级的最上层——国王能英明判断,及时采取措施来挽救国家和人民。这是莫里哀

的一个政治梦想。

4)莫里哀的剧本直接取材于十七世纪的法国的社会现实生活。大胆地把下层人物搬上戏剧

舞台,充当了喜剧中的主人公,并赋予他主人公优秀的品质,比如《伪君子》中桃丽娜。

3、不朽的艺苑之葩—读莫里哀的《伪君子》

作者:靳丰江伙生

主要观点:

1)莫里哀的《伪君子》( 一译《达尔杜弗或者骗子》) , 是一出突破了古典主义束缚, 上

升到清醒的现实主义高度的喜剧, 它象一篇向天主教宣战的檄文, 充分地发挥喜剧的笑的战斗作用, 在观众的哄然的笑声中, 痛快淋漓地抹去了笼罩在夭主教身上的“神圣”的灵光,,无可逃遁地显示出它伪善的丑恶本相。

2)莫里哀这样写, 使“太阳王”成为全剧情节突转的关键人物, 也许是出于不得已, 因

为反对他的人的势力太强大了, 他不得不把此剧的开禁希望, 寄托于路易十四身上。这当然仍是表现了莫里哀的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但是, 作为一个己经完全成熟的、杰出的喜剧家, 竟构思这样一个生硬的、不合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的结尾, 是不是仅仅受古典主义喜剧结构的局限性, 即结尾一定得皆大欢喜( 所谓“恶行遭到惩戒和德行获致胜利” ) ?

七、《伪君子》与现代音乐剧

1、经典与现代的平衡—评音乐剧《伪君子》

作者:钟鸣

主要观点:

1)《伪君子》喜剧风格既抒情又奔放地表达出来,音乐剧的舞台样式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尝

试。相对于话剧来说,音乐剧在表现人物心理,表达人物情感上不仅直接外透而且可以尽情渲染。

2)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最善于表现这种“白变黑”,“假变真”的“假定性”。在音乐剧,

《伪君子》中以“中国元素为点缀”并不应该仅仅是为女仆桃丽娜设计几个二人转的“手绢舞”,也不仅仅是在群舞时加入中国古典舞中的太极动作,而应该使中国传统舞台中的流动性与自由性充分地为这出戏的浪漫精神与喜剧精神服务。

3)在体现原著基本情节的框架下,可以暗示可以假设甚至可以评论。在古典与现代之间,

什么样的处理方式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对话精神的问题——而我认为这正是现代《伪君子》这出戏的看点之一。

八、从不同方面论析《伪君子》

1、从话语理论视角浅析《伪君子》中的人物对话

作者:唐莹

期刊: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年10月第28 卷第7期

主要观点:以语用学理论为框架,从对话理论的合作原则视角分析《伪君子》中的人物对话及其语用效果,以此展现莫里哀语言运用的伟大造诣。

1)会话合作原则①:《伪君子》的第三幕中,当达尔丢夫调戏奥尔恭之妻欧米尔的丑行被

奥尔恭之子达米斯揭露,后果看似没有悬念,然而由于达尔丢夫的似无实有的自辩极其巧妙,居然使得整个局面发生了颠覆性的扭转: 达尔丢夫所描述的自身所犯的罪恶是一种易识别的明显的夸张,所以从对话合作原则出发,

①格莱斯( Grice,1957 - 1975) 认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

都必须遵守的原则,这就是会话的“合作原则”

2)会话转换规则①:在《伪君子》里,莫里哀却让人物恰到好处地违反了会话转换规则,

由刻画人物的语言使用而让剧中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妙趣横生。例如:在第二幕剧的第二节中,由于早已心有所属的玛利亚娜无法接受父亲要把她嫁给答尔丢夫的决定,使得奥尔恭不得不“苦口婆心”地对女儿展开一番劝说。就在此时,深谙事情真相的桃丽娜出现在了父女二人身旁,并且总在奥尔恭赞美答尔丢夫何其正直、高贵的话音刚落,就用犀利的语言戳破虚伪的表象,让奥尔恭十分恼怒。是通过对会话转换规则的破坏,让观众看到了一心为主人名誉着想、为小姐争取幸福而来不及顾及其他、个性善良直爽的桃丽娜形象。

2、《伪君子》的喜剧技巧

作者:王世德

主要观点:

1)《伪君子》突出的重大意义之一, 是突破了古典主义的等级局限。莫里哀和先进的优秀

的古典主义作家, 则摆脱和冲破了这种狭隘的美学原则, 继承了民间闹剧的传统, 在喜剧中嘲笑体面的上等贵族和崇高的宗教僧侣, 歌颂了机智、聪明、灵活、快乐、活泼、正义的下等人民( 例如《伪君子》中的仆人桃丽娜)。《伪君子》和莫里哀很多重要喜剧, 都使活泼的喜剧形式与歌颂人民、嘲弄贵族的先进思想达到了和谐统一。

2)《伪君子》突出的重大意义之二, 是塑造了不朽的艺术典型答丢夫, 勇敢地批判了当时

上流社会盛行的伪善风气, 尖锐地揭露了道貌岸然的宗教修士答丢夫的假仁假义,由于这在当时有强烈的战斗意义, 所以这个戏上演不久就被禁演。莫里哀为此重写、修改了两次, 直接向国王请愿了两次。此剧问世以后, 答丢夫很快就成了通用的代名词,等于是伪君子的同义语。

3)《伪君子》突出的重大意义之三, 是很有艺术技巧, 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艺术经验。它使

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吸收了闹剧的打浑因素、传奇喜剧和生活风俗喜剧的很多因素。

《伪君子》中答丢夫的出场体现了文艺作品要讽刺和鞭挞某一个主要皎丑恶人物, 可以有多样的手法, 不一定都要一开始就把他直接暴露在舞台中心, 有时候, 采用烘托和铺垫的手法,也可以产生很好的喜剧效果, 使观众得到满意的审美享受。

在“奥尔恭钻在桌子底下, 他的妻子欧米尔略施小计, 让他亲自看到听到他所崇拜的“正人君子”答丢夫是怎样一个鲜廉寡耻的好色之徒。”看到了在喜剧创作中, 为了使观众得到审美欣赏上的满足, 必须以多种条件巧妙地构成一个绝妙的喜剧情境, 让喜剧效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充分发挥。

戏的结尾, 也使用了戏剧技巧, 真够叫观众提心吊胆的。从中可以看出只要是能有效地为表现主题思想和刻划人物性格服务的戏剧悬念,是可以充分运用的, 不要稍设悬念, 就把它解了; 完全可以把戏做足, 吸引观众的全部关心, 让观众提心吊胆, 十分紧张, 得到审美欣赏的满足, 然后再解扣子, 从而有效地强烈教育观众, 发挥戏剧的审美教育作用。

3、论戏剧冲突塑造人物之《伪君子》

作者: 吴彦君

主要观点:

剧中充满着风趣的笑,欢愉的笑,鄙夷的笑,令人开怀的笑。在笑声中、在各种大小矛盾中,塑造了专制顽固的奥尔恭; 不畏强权、沉着大胆的女仆桃丽娜; 美丽善良却又充满智慧的奥尔恭之妻欧米尔; 勇敢无畏、快人快语的奥尔恭之子达密斯; 以及懦弱又没主见的奥尔恭之女玛利亚娜。通过不同人物与答尔丢夫这个伪君子的不同矛盾,在塑造

人物个性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对达尔丢夫的伪善面进行赤裸裸的讽刺。纵观《伪君子》这部戏剧,全剧主要由三重矛盾来推动戏剧发展。

1)正义力量与邪恶力量: 以热血青年达密斯为代表的正面交锋、以桃丽娜为代表的与达尔

丢夫的之间的非正面冲突、以欧米尔为代表,巧智慧与达尔丢夫进行抗争的正面冲突。

2)心之所向与外在行为:表里不一,言行矛盾,集中地体现在达尔丢夫身上。同时,也正

是他自身的种种矛盾,衍生出花样繁多的行为,促使着其它矛盾的产生,推动着戏剧走向高潮。

3)专制意识与自由意识:主要体现在奥尔恭同他的家人以及桃丽娜之间的斗争上

4)纵观全剧,可以明显地看到,通过剧情矛盾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鲜明的个性得以显现出

来,情节得以推向高潮,莫里哀得以将自己特有的“含笑的讽刺”蕴育其中。也正是不断的矛盾冲突,使达尔丢夫的形象深入人心,从此成为“伪君子”的代言人。

4、微笑中的泪水———论《伪君子》的悲剧性因素

作者:王国礼

期刊:《科教文汇》 2007.10 (上旬刊)

主要观点:从《伪君子》主人公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和情节的悲剧性两方面论述该作品的悲剧性因素。由此,全剧在充满戏剧气氛的同时也跨向了悲剧边缘。

1)人物性格中的悲剧性因素:奥尔恭的悲剧性就在于过分轻信和崇拜别人从而迷失自己,

使自己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和傀儡,答尔丢夫的悲剧性在于他一方面充满了世俗甚至是邪恶的欲望,而另一方面又要竭力以宗教面具掩护自己,即必须以虚伪的理性为幌子掩盖真实的原欲,是一种扭曲的人格,一旦小人得志便原形毕露而得意忘形,最终走向毁灭。歌德曾精辟地指出:莫里哀的喜剧“已跨至悲剧的边缘”。

2)情节安排中的悲剧性因素:全剧的悲剧性情节主要体现在奥尔恭逐步落入答尔丢夫圈套

的过程。他迈向悲剧的第一步是盲目崇拜答尔丢夫;第二步是决意把玛丽亚娜嫁给答尔丢夫;第三步是剥夺儿子的财产继承权,将财产继承权赠予答尔丢夫;致命的一步是他将造反者的名单交给答尔丢夫保管。这些悲剧过程是步步深入的,渐渐地,奥尔恭从心智到财产都被答尔丢夫完全控制,彻底成了答尔丢夫的工具,当面临牢狱之灾,被赶出家门时悲剧达到高潮。

5、伪君子的二难困境—达尔丢夫形象的社会学意义

作者:吴波

期刊:蒲峪学刊 1994年第4 期

主要观点:伪君子的二难困境主要体现在言论和行动, 手段和目标之间的巨大反差。以达尔丢夫得到赞美的禁欲表演, 并不能引起普遍的仿效和追随, 也不能形成神圣庄严之感, 禁欲终归是教会的一厢情愿, 是蔑视人类正常情感的强人所难。

1)作为攀附教会的没落贵族, 达尔丢夫的纵欲追求并非人文主义者反抗神权压迫时的失

误,以一种错误反对另一种错误, 更不是追求平等自由概念的人性解放, 而是把纵欲视为狭隘的个人目的, 故化为特权形式, 维护封建贵族高高在上的地位, 达尔丢夫的纵欲追求终归是市井无赖的野心, 也是其不择手段的标志。

2)资产者的附庸风雅事实上鼓励了达尔丢夫的骗人行为, 奥尔恭尽管可以辩解自己是受

害者, 但却不能推卸纵容伪君子行骗的责任。

3)达尔丢夫的不可原谅之处在于, 作为“自利型道德者, 倾向于用最小的努力来获取想

得到的东西。他也以社会认可的道德方式行事, 但只有当这些方式适合实现自己目的时才这样”。同时他还以苦难世界唯一安慰,宗教作为欺世盗名的手段, 迫逐个人享受的目的, 由此否定了大多数人淳朴的宗教情感, 否定了他们公认的生活原则, 尤其是否定了诚实为人的美德。

4)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人们放弃现实享受, 接受眼前的艰难处境, 安于痛苦贫困为教

义,但人类固有的永不满足的天性本身便构成了与宗教教义的冲突, 这一冲突正是人类得以发展进步的动力。

6、论《伪君子》写人的艺术

作者:安国梁

期刊: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年8月第16卷第3期

主要观点:《伪君子》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莫里哀延宕主人公的出场却让他处身其中的家庭分成两派并就他的道德品性展开唇枪舌剑的论争, 从而引导观众立即认清他的伪善本质. 莫里哀替于给予人物的反常行为以合悄合理的说明, 在这反常中, 凸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 从而造成强烈的印象.

1)“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伪君子答丢夫不仅没有在第一幕、而且也没有在第二幕出

现, 直到第三幕第二场他才登台亮相。此前两幕, 剧本描写了答丢夫所寄食的资产阶级上层奥尔恭一家的家庭环境。奥尔恭家因为答丢夫的到来而不免各有各的感触, 他们的话题离不开答丢夫. 尽管答丢夫并不在场, 答丢夫的影子却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2)用了两幕做准备, 来解决伪君子与真信士的区别。,莫里哀这样的艺术处理, 至少有两

大优点:延宕伪君子答丢夫的亮相时机, 是调动观众情绪的有效手段;第一、二两幕是虚写, 第三幕第二场起, 才是对答丢夫的实写。

3)“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伯的事”:在现实生活中, “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夫

妇之情是排他的, 也是极敏感的. 在十七世纪的法国, 这更涉及一个人比生命还重要的荣誉问题。因此, 听说自己的妻子受到自己信赖的信士的纠缠, 做丈夫的, 决不可能无动于衷的, 而且告发者还是亲眼目睹这一事件的儿子达米斯。在这情况下,奥尔恭赶子、赠产的行为, 在常人看来, 确实匪夷所思, 难以置信。但是, 莫里哀的生花妙笔却把这桩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的事变成了艺术上十分合乎情理, 从而成了一桩可信的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