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水文志(第二篇)

中国水文志(第二篇)

中国水文志(第二篇)
中国水文志(第二篇)

水利事业的基本目的是解决自然界水的量与质的时空分布与人类生产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定量研究自然界水量水质的时空分布规律,水水利事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水文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水文特征值(以下统称水文特征)是定量表达水文要素的指标。如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蓄水量,以天然水作为载体的各种物质量以及各种水体的物理特性等。它可以是一定地点或区域、一定时段的总量、平均值,或某一时刻的瞬时值。统计计算水文特主要以“水文年鉴”资料为基础,并辅以水利规划设计部门和气象部门的有关资料。为了水利建设的需要常系统地把水文特征按一定的编排程序编汇成册,供水利水电、环保、城市建设等规划、设计、调度运行和研究工作之用。

水文特征的内容一般包括:①主要水体(河流、湖泊等)的特征资料,如水体面积、几何特征,流域或水系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径流深、径流系数、降水与径流总量、径流模数以及测站的地理位置与资料年限等;②多年的和逐年的水文特征资料,如各测站的年、月的降水、蒸发、水位、流量、泥沙、水化学成分与污染物含量、水温、冰情等各种特征统计值;

③其他有关综合性的资料,如主要河流入海水量和出入国境水量的统计值,全国或流域、地区的水资源评价成果等。

水利(电力)部水文局于1956年第一次组织汇编《全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统统计》,并于1975年和1982年(含台湾省水文特征资料)进行两次修订。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各流域、省、市、自治区和部分地区与县,相继汇编了各流域和各地区的水文特征统计并经数次修订补充,以手册形式刊出,总数达百余册,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些水文实验站为了专门目的,也出版过特征资料,提供生产和科研部门应用。鉴于水文年鉴一般要隔一二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能刊印出来,为弥补这一不足,自1980年起水利电力部水文局专门选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测站资料,于每年年初发布上一年的《全国主要河流水文公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水利电力部水文水利调度中心于1983年开始筹建水文数据库,其中包括了各种水文特征统计资料。

从1955年开始,原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在各省、市、自治区水利部门配合下,编制了《中国年雨量和年径流图表》、《中国暴雨参数图表》,取得了编制水文图集的经验。1963年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编了《中国水文图集》,共有各种水文要素图70幅,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降水、蒸发、径流、暴雨、洪永、泥沙、水质、冰情等水文要素在地区上的变化规律,并简要阐述了重要江河控制站的水文特征,初步评估了中国地表水资源的数量及其特点。70年代以后,水文图集的编制,向专用化方向发展。根据水库防洪计算需要中国水利部门编制了可能最大暴雨和各种不同短历时的暴雨等值线图、暴雨洪水查算图表等。

本篇介绍降水、蒸发、径流、洪水与干旱、河流泥沙及水质、水资源等几个重要的水文特征状况,以概括地反映中国水文情势的特点。水位、水温、冰情等项目则丛略。至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等水体特征,已在第一篇中有所描述,本篇不再做系统介绍。

第一章

降水

第一节年降水

一、大陆上空年水汽含量分布及水汽输送量

(一)大陆上空多年平均水汽含量分布

用可降水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可降水量指地面至大气层顶的气柱中所含的全部水汽凝结成液态水时的相应水深,以毫米表示。

根据全国100个探空站15年探空资料分析,中国大陆上空大气中所含的水汽量多年平均为1445亿立方米,约为全球大气中含量129000亿立方米的1/89,折合成全国大陆面积上平均水深为15.1毫米。

中国大陆上空多年平均可降水量的分布(图2-1),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分布(图2—2)颇为相似,其高低值区基本对应,由南部沿海地区大于40毫米,向西北逐渐减少到5毫米以下。10毫米可降水量等值线与4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几乎吻合。长江、珠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面积只占中国大陆面积的26.8%,而可降水量却占全国的50%,其平均深度为西北地区的3~4倍。

可降水量的多年变化和季节分配与降水量的相应分配也十分相近,夏季为冬季的4~5倍,反映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

(二)大陆上空多年平均水汽输送量

根据沿中国大陆边界的53个探空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将中国大陆概化为经向和纬向的直角多边形,弁析计算得出中国大陆边界上空平均年输入水汽总量为18.2万亿立方米,水汽输出总量为15.8万亿立方米,水汽净输入量为2.38万亿立方米,占输入量的13%。水汽主要从南边界输入,由东边界输出。其中南边界输入量占总输入量的42%,东边界输出量占总输出量的68%。然而,东边界虽是水汽输出为主,但输入量也较大,占总输入量的23.5%,并大于北部和西部边界,这对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起着重要作用。现将大陆上空东、南、西、北边界和大陆上空经向、纬向多年平均年水汽输送量,列如表2-1和表2-2。

由表2-2可以看出,水汽主要是经向输入,由纬向输出。经向的输入量占总输入量的59. 3%,纬向输出量占总输出量的69.6%。表明经向环流是我国水汽输入的主要机制,纬向环流是我国水汽输出的主要机制。

二、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地区分布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是评价水资源和反映气候特性的重要水文特征,也是年降水量的重要统计参数。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东南多雨,而西北干旱(图2-2)。从图2-2可以看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与水汽来源、海陆分布、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北内陆受山脉、高原阻挡,季风难以深入,因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仅新疆西部和北部山区,受西来水汽影响降水量较多。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图2-2还可以看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蜿蜒贯穿全国,始于东北中俄边界,经大兴安岭南端、赤峰、呼和浩特、郑州,绕祁连山东段后折向西南,过那曲、日喀则,止于中尼边境。此线以东为较湿润地区,东北长白山区可达800~1000毫米,秦岭和淮河一带均为800~900毫米,长江中下游以南在1000毫米以上,东南沿海一些山丘区、台湾省、海南省东南部山区和西南部分地区可超过2000亳米。中印边境东段一些地区可达5000毫米以上,台湾省东北部火烧寮达6569毫米,是中国的最高记录。此线西部,除阿尔泰山、天山等山地有600~800毫米外,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和青海西部柴达木盆地不足25毫米,吐鲁番盆地托克逊站实

测21年平均年降水量仅为7.1毫米,1 968年全年降水量仅0.5毫米是中国的最小记录。

从全国而言,在主要山区形成16个相对高值区,而在盆地、平原和高原上形成13个相对低值区。自北向南,高值区有东北的张广才岭、长白山山区、新疆阿尔泰山区、天山山区、青海和甘肃祁连山区、陕西秦岭、安徽大别山区、湘赣山区、大巴一巫山区、浙闽山区、台湾山区、四川西部山区、粤桂山区、海南五指山区、滇西南峻区、藏南山区。低值区有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山西大同盆地、华北平原、河南南阳盆地、四川盆地、滇中高原等。

1982年,水利电力部水文局主持的中国水资源评价工作中提出按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多少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地带,即大于1600毫米的地区为十分湿润带;160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为湿润带;800~4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为半湿润带;400~2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为半干旱带;小于200毫米的地区为干旱带。由图2-2中可以看出,带状方向都是东北、西南向,数值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三、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一)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研究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是水资源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反映年际变化大小的指标一般有年降水量系列中的最大最小值之比值和年降水量系列的变差系数Cv值两种。

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选出63个系列较长的代表站,统计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西北地区(除新疆西北山地外)比值可超过8,华北地区一般为4~6,东北地区一般为3~4,南方地区一般为2~3,西南地区一般小于2。统计年降水量系列的变差系数C。值: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多雨地区一般在o.20~0. 25之间,在中南部有一些封闭的0. 15值的等值线;淮河以北地区一般在0.3~0.4之间,平原地区可达0.5以上;东北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地区一带一般在0. 25以下;西北部内陆地区,除阿尔泰、塔城和伊犁河谷较小外,其余地区均较大,干旱沙漠地区可达0.7以上。

(二)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研究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也是水资源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反映季节变化的程度,可用各月、最大一月、冬季(12~2月)和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水利电力部水文局主持编写的中国水资源评价报告中,提出了全国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数及出现月份图(图2-3)。从图中可以看出,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数:淮河和秦岭以南、大娄山以东、南岭及其以北大片地区、新疆西北部、西藏东南角、云南西部怒江一带和台湾北部等地区小于60%,局部地区小于50%,为中国降水年内分配较均匀地区;海河平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盒地和西藏大部分地区大于80%,为我国降水年内分配最不均匀地区;其他广大地区介于60%~80%之间。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出现月份:淮河及长江上游干流以北、云贵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除新疆大部分地区、青海北部外,都是在6~9月;江西大部、湖南东部、福建西部和南岭一带为3~6月;西藏的西南边境一带、黄河中游渭河和泾河一带以及海南东部为7~10月;其他地区为4~7月或5~8月。

第二节暴雨

水利部门在50年代中期开始系统分析暴雨资料,用2106站资料编制了中国暴雨图集。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又利用8254站资料分析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3日等五种历时的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利用38万站年资料分析了上述五种历时的最大点雨量分布图。此外,还制作了930次暴雨的时—面—深关系。

一、暴雨多年均值的地区:

中国暴雨的分布可用年最大24小时暴雨量均值等值线作代表,50毫米线从藏东南

的中国不丹边界开始,沿青藏高原东南经秦岭西段、黄土高原中央、内蒙古阴山,一直延伸

到东北的大兴安岭。该线东南方向为多暴雨区,均值在200毫米以上的暴雨高值区有台湾和

华南沿海,其他较大暴雨区还有浙江沿海、四川盆地西侧和鸭绿江口等地区;该线以西暴雨

出现机会很少,新南、藏北、蒙青西部广大地区的均值都不足20毫米。该线的年暴雨(指

日雨量50毫米以上)日数大致为1日,华南可达8~10日以上,江南部分地区可达5日,

淮河、山东、鸭绿江口为3日,宁夏以西广大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除个别山峰外,都在

0.1日以下。

二、暴雨极值分布

中国暴雨极值较大,其短历时部分已接近世界最高记录。最大雨量在东西部地区之间

差异较大,但在东部地区的南北方之间差异甚小。以实测和调查最大3日点雨量为例,台湾

新寮为2749毫米,广东、海南、福建、湖北、河南、河北的实测记录以及内蒙古、辽宁的

调查值都超过了1000毫米,西部的青海、新疆调查值也超过了200毫米。

由我国实测和调查各历时、各面积的最大雨量(表2-3)可知,短历时暴雨极值,因受

地形影响较小,故地区分布较为均匀,但北方一般大于南方;长历时暴雨极值却出现在东部

地区,南北方都较大,主要有台湾的热带气旋暴雨,江淮和海河流域的低涡切变线暴雨,大

多暴雨中心与地形分布有关。

三、主要特大暴雨

东北地区 1958年8月3~5日鸭绿江大暴雨,降水量174亿立方米。

海河流域 1963年8月2~8日河北大暴雨,降雨量600亿立方米,中心(獐弘)雨深

2050毫米。

淮河流域 1975年8月4日~8日河南热带气旋大暴雨,降水量201亿立方米,中心(林

庄)雨深1631毫米。

长江中游西部1935年7月1~10日湘鄂西大暴雨,降水量652亿立方米。

长江中下游1954年6月22~28日特大面积暴雨,降水量1269亿立方米。

东南沿海1963年9月10~11日台湾北部热带气旋大暴雨,降水量191亿立方米,该热

带气旋于12日在福建登陆,又造成浙江的特大暴雨。

长江上游 1981年7月9~14日四川大暴雨,降水量414亿立方米。

干旱地区 1977年8月1日内蒙古毛乌素沙漠大暴雨,降水量仅45亿立方米,但暴雨

中心10小时雨量高达1400毫米。

四、暴雨的年际变化

我国暴雨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年最大24小时点雨量的变差系数24v h C 、,南方地区在0.5

左右,北方地区可达0.6以上,西北干旱地区在0.8甚至1.0以上。

暴雨的变差系数C 。随历时的变化趋势有地区差异。在湿润地区,长历时暴雨的Cv 大

于短历时暴雨的Cv ,而干旱地区短历时暴雨的CV 值则较大。特短历时暴雨的变差系数Cv

值的地区差异比长历时暴雨的大,从华南沿海的0.3以下变化到沙漠地区的1.0以上。

五、暴雨的季节变化

暴雨量的季节分布与月降水量正常值的分布基本柏似,但有所差异。特大暴雨和一般

暴雨的季节变化也有差异。

逐月最大1日暴雨均值的分布,江南、华南、新疆西北地区以6月暴雨最大;从东北

到华北东部、淮河到云南以及新疆东南地区以7月暴雨为最大;东北东部、黄河流域、青藏

高原广大地区和台湾以8月暴雨为最大;东南沿海及海南以9月暴雨为最大。

中国全年各月均有部分测站发生1日降雨200毫米以上的记录,其中4~11月超过500

毫米,7~10月超过1000毫米。冬季大暴雨仅限于云南、江苏一线以南地区,夏季大暴雨则可出现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海河、辽河是暴雨发生季节最集中的地区,绝大多数发生于7~8月。东北北部、淮河的集中程度其次,珠江、江南和新疆西北部最为均化。

第二章

蒸发

第一节水面蒸发

早先观测水面蒸发量的仪器有直径为20厘米的蒸发皿和直径为80厘米的套盆式蒸发器。60年代后逐步采用E601型蒸发器。E601型蒸发器观测的蒸发量接近大水体的蒸发量(两者之间的折算系数多为0.90~0.99)。通常把20厘米蒸发皿和80厘米蒸发器观测的蒸发量,统一折算成E601型蒸发器的蒸发量,据此近似地代表大水体的蒸发量,探求其时空分布规律。

一、水面蒸发量的地区分布

中国水面蒸发量的地区变化很大,一般冷湿地区水面蒸发量相对较小,热干地区水面蒸发量大。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分布的趋势是北部和南部较大,中部和东北部较小;西部大,东部小;平原大,山地小。大部分地区E601年水面蒸发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最低值只有400毫米左右,最高达2600毫米,相差悬殊。中国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有两个低于800毫米的低值区:①东北山区包括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深山地区等,年蒸发量在600毫米以下;②中国中部,包括湖南、湖北西部,云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及陕西南部山地等均小于800毫米。而年水面蒸发量大于1200毫米的主要高值区有五个:①西北高原和盆地,从内蒙古离原西部起经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以北至新疆、青海诸盆地,其中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中部,以及新疆东部年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②藏北高原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⑧西辽河上游和华北平原;④两广南部,福建沿海和台湾西部沿海;⑤云南南部地区,其中楚雄州元谋站,实测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高达2318毫米。年水面蒸发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的地带分布很广,主要包括东北大平原的大部分,海滦河流域的山区和华北平原的南部,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浙闽台山区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二、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分配及多年变化

中国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分配,主要受年内风、温度、湿度等的季节变化影响。一般是低纬度地区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高纬度地区的年内分配很集中。在北方连续最大3各月的水面蒸发量占年蒸发量的40%~50%,常出现在4~6月或5~7月。在东北或华北月最大蒸发量出现在5月,西北地区则7月最大。连续最小3个月蒸发量常出现在12月至翌年12月,3个月蒸发量只占年蒸发量的4%~10%。在南方连续最大3个月的水面蒸发量占年蒸发量的30%左右,常出现于7~9月,最小3个月蒸发量占年水面蒸发量的17%左右,出现于1~3月。

由于影响水面蒸发的气象要素年际变化不大,因此也决定了水面蒸发量年际变化较小,分析不同类型地区部分长系列测站的年蒸发量变差系数Cv值,一般都在0.08~0. 15之间,且北方大于南方。

第二节陆面蒸发

陆面蒸发(亦称流域总蒸发)为流域内不同下垫面,包括水面、冰雪、土壤的蒸发和植物散发的综合和总称。中国陆地上的年降水量有近60%通过陆面蒸发返回大气中。根据中等流域面积(300~5000平方公里)的水量平衡分析,中国的国土面积上多年平均有56%的降水量耗于陆面蒸发,相当于364毫米,其地区分布十分悬殊,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在中国东部,从海南到黑龙江,有随纬度增高陆面蒸发量减小的趋势。在东南沿海和南方湿润地区,有随高程增加陆面蒸发量减少的趋势;而北方及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陆面蒸发的高值带往往相降水的高值带以及植被分布十分相应。

中国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在400~800毫米之间。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为陆面蒸发量的高值带,其中海南东部以及中印边界东段,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在600~700毫米,华北平原南部也在600~700毫米。海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下游大部地区在400~600毫米,东北除大兴安岭以西外,一般在400毫米以下。川西高原以西陆面蒸发量逐渐递减,至青藏高原西部仅100150毫米。内蒙古高原以西以及广大西北地区,一般都低于300毫米,其中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年陆面蒸发量仅25毫米左右,为我国陆面蒸发量最低地区。

通常,陆面蒸发量的大小,受陆面蒸发能力和供水条件(主要是降水量)的制约。从我国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陆面蒸发量和水面蒸发量可以看出:秦岭东南降水量充沛,蒸发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陆面蒸发量地区变化小,与水面蒸发量比较接近。其中山区不仅降水较多,且对径流有利,加之气温相对较低,不利于蒸发,所以径流深相对增加而陆面蒸发量减少,径流剖面线高于陆面蒸发线,形成地区径流系数大于0.50。与此相反,平原盆地不利于径流的形成,与周围山区比,气温高,蒸发强烈,陆面蒸发的分布与东南地区正好相反,盆地河谷的蒸发量小,陆面蒸发量随高程的增加有所增加,年蒸发量接近年降水量。

第三章

径流

径流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的根本因素。一个地区的径流量往往是该地区水资源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按径流的补给形式可分为:①降水径流;②冰雪融水径流;③如在冰雪融水期遇到降雨,则为雨雪混合径流。按径流的形成及径流空间位置又可分为:①地面径流(生成于地面并沿地面流动的水流);②壤中流(沿着土壤相对不透水层界面流动的水流);③地下径流(从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流动的地下水流)第一节径流量的地区分布

中国多年平均年河川径流深的分布和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相似,也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近海多于内陆,山地大于平原,特别是山地的迎风坡,年径流深远远大于邻近的平原或盆地。全国年降水量的44%转化为河川径流量,受气候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径流深的分布既有一定的地带性变化和垂直变化,也有局部地区的特殊变化。按照800、200、5 0、1 0毫米径流深等值线的分布可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带:丰水带、多水带、变渡带、少水带、干涸带。

(1)丰水带。年径流深在800毫米以上,相当于年降水的十分湿润带。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的大部分与湖南、江西、广西南部及部分山地,以及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南都。其中台湾东北部山地可达4 0000米以上,西藏东南隅山地竟达5 000毫米,为我国年径流深最高地区。年径流系数一般在0.5以上,部分山地可达0.80。

(2)多水带。年径流深在800~200毫米之间,相当于年降水的湿润带。包括东北东部山地,淮河~秦岭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云南、广西大部、西藏东部,年径流系数一般在0.5~0.2左右。

(3)过渡带。年径流深在200~50毫米之间,相当于年降水的半干旱半湿润带。包括松嫩平原一部分,三江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山西、陕西大部、青藏高原中部以及祁连山区、新疆西部山区。年径流系数一般为0.1左右,山区可达0.2~0.3。

(4)少水带。年径流深在50~10毫米之间,相当于年降水的半干旱带。包括松辽平原中部,辽河上游、内蒙古高原南缘、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北部和西部的部分低山丘陵区。年径流系数一般为0.10,有的地区小于0.05。

(5)干涸带。年径流深小于1 0毫米,不少地区基本不产流,相当于降水的干旱带。包括内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

第二节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中国河川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幅度,通常用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及实测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之比来表示其相对变化程度。年径流量Cv主要受年径流的补给来源的影响,一般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年径流量Cv值较大,有越干旱变差系数越大的趋势,尤其是雨水变化大的地区年径流量Cv值更大,相应的标准差也越大。

根据中等流域面积资料分析,中国年径流量Cv值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有与年径流深呈相反变化的趋势,Cv值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即湿润多水带Cv值小,干旱少水带大;山区小,平原河谷大。全国中等流域面积年径流量Cv值的分布大体是:江淮丘陵和秦岭一线以南,Cv值在0.5以下;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0.60~0. 80之间;华北平原达到1.0左右,是中国年径流变差系数最大的地区;东北地区山地和内陆河流域山地年径流变差系数一般在0.5以下,而平原、盆地则在0.80以上。

年径流极值的比较可反映年径流多年变化的幅度。从部分水文测站统计资料看,中国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之比,在地区上差异很大,长江以南各河两者之比一般在5以下,北方可达10以上,一般年径流变差系数C。值大的河流,极值的比值也大,反之,极值比值就小,两者变化大体相应。全国最大的年径流极值比发生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如潮白河苏庄站,两者之比达19.3。冰川融水补给较大的河流,年径流极值比最小,如伊犁河雅马渡站,极值比为1.9。对大江大河,年径流的极值比有随面积增大而减小的趋势。

中国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不仅有丰枯交替的特点,而且还存在着连续丰水年和枯水年。如松花江(哈尔滨站)1900~1907年和1917~1922年,分别出现连续8年和6年的枯水段。黄河(陕县站)1922~1932年出现连续11年的枯水段。海河近70多年来,连旱连丰更是频繁,既有连续二三年甚至五年的干旱,也有连续二三年的洪涝。纵观各江河丰枯变化,既有大范围同时遭遇的机会(如1928年北方各河),也有局部地区的旱涝,这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第三节径流量的年内变化

中国河川径流的补给来源,既有雨水和地下水,又有冰雪融水(包括冰川和永久积雪融水、季节积雪融水和消冰水),对径流的年内分配影响很大,各种补给来源在不同地区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中国的河流大多处在季风气候区,总的说来,径流的年内分配具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和春秋过渡的规律。由于中国干湿季节的交替非常明显,因而同一河流不同时期的补给来源也有明显的变化。中国雨期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随着纬度的增高雨期有越集中之势,因此河流雨水补给时期从南向北逐渐缩短。与此相反,靠地下水补给径流的时期则从南向北逐渐增长。东北和华北部分大河流在雨季到来之前,春季尚有一短暂的季节融冰水补给,形成春汛径流。西北和西南高山地区的河流补给最复杂,这里积雪和冰川在暖季融化,而雨水也集中在暖季降落,因此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或者交替发生,或者同时到来。

根据中等流域面积的测站统计(流域面积为300~5000平方公里),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出现时间较早,一般为4~7月份,长江以北径流集中程度明显增高,华北平原及辽河沿海平原径流集中程度最高,连续最大四个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80%以上,其中7、8两个月的径流量可占全年的60%~70%,最大一个月可占全年径流量的40~6~50%。西南大部分地区最大四个

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70%,出现时间在6~9月或7~10月。

中国冬季降水普遍较少,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径流占全年的比重很小。在黑龙江、辽河流域,大多数中小河流冬季径流量只占全年径流量的3%以下。只有湖南南部、南岭附近冬季径流可占全年径流的io%左右,而台湾的东北部,由于冬季雨水较多,冬季径流量可占全年径流量的20%左右。

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河流,几乎没有冰雪融水补给,都是雨源型河流,径流年内变化随降水的变化而定,大多数河流以夏汛为主。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和浙闽粤潴河春汛十分突出,春汛出现时间较早。而米仓山、大巴山地区的河流,是多秋汛的地区之一;海南、雷州半岛和台湾东部是受热带风暴影响最强烈的地区,这里的河也以秋汛为主;台湾东北部诸河,其径流年内分配很特殊,由于终年多雨,径流年内分配较均匀,因秋冬雨水较大,为秋冬径流最多的地区。

东北、华北及西藏高原东部的河流,虽然以雨水补给为主,但由于冬季严寒,降雪和部分水量积存于流域内或冻结在河网内,翌年春暖消融,形成春汛,但一般河流春汛不大。华北地区虽有少量融冰水,但不很明显。其他地区,春汛占全年径流的5%~10%,个别可达20%。由于春汛后雨水多,逐渐进入大汛前枯水期,使东北,黄河中下游,华北和西北一些河流的年径流量过程呈双峰型。

西北及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河流,冰雪融水补给量突出,补给量可高达30%~5%。部分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次之,特别在暖千年份,雨水较少,融水比例增加,径流与当地气温关系密切,水量、热量呈同步变化,因而径流主要集中在高温期。

北方有些地区,干旱少雨,地面下渗能力极强,河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除冬季冰期水量较小外,其他各月径流量分布比较均匀。

第四章

洪水与干旱

第一节洪水

中国山丘地区多暴雨,量级大,自然地理复杂。洪水的成因以暴雨洪水为主,还有融雪洪水、雨雪混合洪水、冰川洪水、冰凌洪水和因海啸、风暴潮以及因地震引起塌岸造成的洪水。此外,因人为原因,如水利工程失事造成溃坝,也会在局部地区形成巨大的洪水灾害。

中国实测水文资料系列一般不长。除少数大江大河的一些水文站外,至80年代末,大多数测站只有30年左右的洪水资料。但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大量的历史最高洪水位的碑文和标记,根据这些信息及洪水调查资料,就可分析计算得到大量的洪水定量资料。1950年以后普遍开展了历史洪水调查工作,至1984年,中国水利部门共调查历史洪水达11000个河段,其中6000段次的调查资料已整理刊印成册。1992年水利部组织编纂了《中国历史大洪水》专著,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洪水文献。

一、洪峰流量的地区分布

全国各河流的实测和调查的最大洪峰流量与世界各国的最大洪峰流量记录,如表2-4所列。

由表2—4可知,中国最大洪峰流量等级与世界最大值一致。最大洪峰流量发生在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下的,多出现在黄河中游地区;200~6000平方公里之间的,主要发生在辽东半岛、淮河流域、浙闽沿海以及台湾、海南等地;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则多出现在长江流域。

为了使各地区最大洪峰量的量级有可比性,将4000多个中等流域(集水面积为500~5000平方方公里)的历史最大洪峰流量,包括实测和调查值,统一换算为1000平方公里的最大洪峰流量,并称为标准面积最大洪峰流量QmA。由此可知,我国最大洪峰流量的量级

东部大、西部小,从云南腾冲经康定、兰州,沿贺兰山、阴山向东延伸至吉林哈达岭、张广才岭至小兴安岭西侧'大致可绘出~条QmA为1000立方米每秒的等值线。该线以西QmA 小于1000立方米每秒,最低的青海、西藏部分地区,小于100立方米每秒,东半部QmA 值均在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其中~些迎风山区可以超过8000立方米每秒。在东半部,长江以北山区以及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南等地较其他山区为大。QmA的地区分布趋势与暴雨量级和地形有明显相互联系。

二、洪水的年际变化

洪水发生时期是随机的。经过资料分析,发现一个流域在不同的时期发生的频次是不均匀的,一个时期频次大,而另一时期则可能为零。从全国而言,大洪水发生的年份也存在相对集中的时期,如本世纪30年代,水灾特别频繁,10年之内发生了5次重大水灾,包括1931年江淮大水、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黄河大水、1935年长江中游大水、1939年海河大水等。从50年代以来大洪水多发生在50、60年代,如松辽地区1953年洪水,松花江1956、1957年洪水,浑太地区1960年洪水,海河1956. 1963年洪水,黄河1958年洪水,江淮1954年洪水,长江1969年洪水,闽赣地区1968年洪水等。

从形成特大洪水的天气形势与暴雨特征分析,发现同一地区不同出现时间的特大洪水具有相似性。如1668年海河流域的著名特大洪水的暴雨时空分布与1963年8月发生的大暴雨洪水相似,1801年海河北系特大洪水与1939年大洪水的雨情也是大同小异。又如松花江1932年洪水与1957年洪水;吉林中部地区1886年洪水与1953年洪水;浑太地区1888年洪水与1960年洪水;黄河上游1904年与1981年洪水;黄河中游1843年与1933年洪水;四川1840年与1981年洪水;江淮1931年与1954年洪水,等等。从暴雨特性而言,特大洪水的年际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三、洪水的季节变化

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集中在夏季。主要雨带的位置,随着季风的进退而发生南北位移,因此汛期的时间在不同地区有先有后。

为了反映暴雨洪水的季节变化,在全国选择了54个有代表性的水文站,统计大于年最值1.5倍的洪水的发生旬月。其结果为:珠江流域的东江、北江主要集中在5~6月,西江稍晚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浙闽地区受台风影响自6月中旬至9月中旬;长江流域的湘赣地区洪水发生时间最早,为4月中旬~7月上旬,沅江、资水、澧水为5~7,清江、乌江为6~8月,四川盆地备水系以及汉江流域受华西秋雨的影响,从7月开始直至10月上旬,是中国汛期结束的最晚地区。7、8月份为北方地区暴雨集中的季节,淮河流域为7~8月;黄河中游为7月中旬~8月中旬;海河流域为7月中旬~8月上旬;滦河、大凌河、辽河、浑太地区为7月中旬~8月中旬;松花江流域为7月中旬~9月中旬。可见中国洪水的季节变化与季风的进退、消长有密切关系。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大洪水出现的时间也可提前或错后。如1 8 71年海河北系大洪水发生在9月2 0日,汉江安康河段1583年洪水发生在6月1 2日。融雪、冰凌等其他成因的洪水,则有其自己的气候季节规律。

第二节干旱

形成干旱的基本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对我国西北内陆和西藏高原以外的大部地区,主要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失时、失序,导致无雨或少雨形成旱灾。

一般可以用干旱指数和4~9月年平均最大连续无雨日数来反映地区的形成干旱的气候条件。由图2—2、图2—4可知,多年平均年降雨量400毫米和干旱指数3.0的等值线位置大致协调。

干旱指数r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湿润或干旱程度的一种指标。通常以年蒸发能力(水面蒸发量)Eo 和年降水量P之比,即r=Eo/P来表示。以此为标准分析各地区的湿润和干旱规律,当r>1.0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说明该地区偏于干旱,蒸发能力超过降水量愈多,

(即r愈大),干旱程度就愈严重;反之r<1.0时,说明该地区气候湿润。

中国的干旱指数分布,如图2—4所示,由该图可以看出淮河、秦岭至青藏高原东侧为我国干旱指数的分界线。该线以南、以东,占全国国土面积33. 9%的地区属湿润地带(r<1.0),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中部分山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r<0.5,又属十分湿润地区;该线以北、以西的地区干旱指数均大于1.0,其中青藏高原东部、云贵高原中部、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的干旱指数为1.0~3.0,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4 7.5%的中国7.部和西北内陆地区的干旱指数大于3.0,西北内陆干旱沙漠或半荒漠地区干旱指数大于0.7,哈密、吐鲁番地区的干旱指可达100以上。

第五章

河流泥沙及水质

一、河流输沙量

根据全国实测河流泥沙资料分析,平均每年从山地、丘陵被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亿吨。其中直接人海的泥沙约18.5亿吨,占全国河流总输沙量的5 3%;流出国境的泥沙约2.5亿吨,占全国河流总输沙量的7%;内陆诸河从山丘地区带走的泥沙约2亿吨,占全国河流总输沙量的6%。平均每年约有12亿吨泥沙量淤积在外流区下游平原河道、湖泊和水库中,或被引入灌区以及分洪区内。

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七大江河,其输沙量占全国总输沙量的85%。其中黄河流域输沙量最大,平均年输沙量和入海沙量分别占全国年输沙量和入海沙量的53%和60%;长江流域次之,分别占21%和26%。

平均年输沙量在1 000万吨以上的河流全国共有1 1 5条。其中黄河流域54条;长江流域1 8条;海滦河流域和辽河(包括大凌河)分别为1 0条和8条;内陆诸河、西南诸河、珠江、淮河和黑龙江流域共1 8条;浙闽台诸河7条。

二、河流含沙量

中国河流含沙量相差十分悬殊。黄河是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例如兰州至青铜峡之间的黄河右侧支流祖厉河和清水河,中游头道拐至龙门间各支流,以及泾河、北洛河、渭河中游左侧部分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在100千克每立万米以上。海河、辽河和滦河次之,例如辽河流域的西辽河、柳河以及大小凌河,海河流域的永定河、子牙河和滦河上游,多年平均含沙量在10~100千克每立方米之间。长江流域的嘉陵江上游(广元以上)、金沙江下游、汉江和西北地区内陆河中的疏勒河、昆仑山北坡的部分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在5~10千克每立方米。

淮河以南,贵州大娄山以东各河,长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珠江流域,浙闽台流域,青藏离藏谱河,以及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图们江、鸭绿江等,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三、河流泥沙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中国绝大多数河流高含沙量主要发生在汛期。尤其是北方河流,汛期多暴雨,地表受到强烈冲刷,使洪水期含沙量特别大,形成高含沙水流。北方河流连续最大四个月的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80%左右。黄河中游一些支流集中程度更高。南方河流一般含沙量较小,雨季较长,河流泥沙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河流泥沙的年际变化幅度很大,通常含沙量、径流量年际变化大的河流,输沙量变化也大,所以变化最大的地区仍在黄河、海滦河、辽河诸河。黄河流域干流站最大、最小年输沙量比值在4~1 0倍之间,年输沙量Cv值在0.4~0.55之间,多数支流站最大、最小年输沙量比值是十几倍至几十倍,Cv值一般在0.8左右。长江流域干支流最大、最小年平均含沙量比值是2~6倍。

四、输沙模数的地区分布

我国输沙模数比较大的地区,大体上分布在从西南至东北的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间的低山丘陵地带。根据近20年泥沙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全国平均年输沙模数大于1000吨每平方公里的面积达62.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5%。其中黄河流域的面积约28.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输沙模数大于1 000吨每平方公里总面积的一半,占黄河流域面积的38. 4%;辽河流域片的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的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左右。

黄河流域年输沙模数大于10000吨每平方公里的地区约有7.0万平方公里,辽河流城片年输沙模数大于5000吨每平方公里的地区约有0.4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年输沙模数大于2000吨每平方公里的地区约有1.0万平方公里。

河流输沙模数在100吨每平方公里以下的地区,主要有东北平原、内蒙古草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和南部沿海平原、海南的沿海平原、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广西和贵州岩溶发育山地、祁连山中段、阿尔泰山、天山中段等。

第二节河流水化学

一、河水矿化度

中国河水矿化度年均值的地区分布与降水、径流的地区分布趋势相反,从东南沿海小于50毫克每升的极低矿化度,向西北递增至大于1000毫克每升的高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秦岭、淮河以南及西南诸河,矿化度一般小于300毫克每升;秦岭、淮河以北及藏北高原和西北广大地区,除东北地区外,矿化度一般大于300毫克每升,地区分布变化比南方大得多。

矿化度小于300毫克每升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54%,主要分布在长江、浙闽台诸河、珠江诸河和黑龙江流域。矿化度小于500毫克每升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面积74%,除内陆河、黄河和海滦河外,其余各流域小于500毫克每升的面积都占到本流域面枳80%以上。大于1000毫克每升的高矿化度水,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的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内蒙古高原北部和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局部地区。

三、河水总硬度

水体的总硬度与矿化度关系密切,一般随着矿化度增高,总硬度也增大。因而河水总硬度的地区分布趋势基本上与矿化度的地区分布一致。秦岭、淮河以南及西南诸河,大部分地区河水总硬度为小于85毫克每升的软水或极软水。秦岭、淮河以北及藏北高原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河水总硬度都大于85毫克每升,地区变化很大,基本与矿化度的变化相应。

总硬度为85毫克每升以上河水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52%,与小于300毫克每升矿化79水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总硬度为170毫克每升以下河水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79%,比小于500毫克每升矿化度河水的分布范围稍大。总硬度为170~250毫克每升河水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9%,主要分布在内陆河和黄河中游。总硬度大于250毫克每升河水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 2%,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的三大盆地及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宁夏交界处。

三、河流水化学类型

中国河流的水化学类型共划分为13种,主要有重碳酸钙、重碳酸钠、硫酸钙、硫酸钠、氯化钠等五种水。河水属重碳酸盐类的分布面积最广,约占全国面积的78%。氯化钠或硫酸盐类水分别约占全国面积15%和2%,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黄土高原,海河平原盐溃土地区,沿海非石质性海岸段的河水以及局部受盐湖影响的河流。藏北高原河流的水化学类型有重碳酸盐、氯化物、硫酸盐类等三种。因资料不足,未能明确划分的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5%o

四、河流离子径流量

中国河水年平均矿化度为167毫克每升,平均年离子径流量为45268万吨,年离子径流模数为47.4吨每平方公里。通过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和浙闽台诸河等直接入海的离子径流量为26427万吨,占这些流域片总离子径流量30358万吨的87. 1%。流向邻国原苏联、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的河流离子径流量为9076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是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藏南和滇西诸河流出的,其离子径流量为8625万吨,流入中俄和中朝界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后入海和出境的离子径流量为1 650万吨。从原苏联、蒙古、巴基斯坦、印度和越南等邻国入境的河流离子径流量435万吨,其中从原苏联流入的占52. 8%,越南占31. 5%,其他邻国入境之和不足16%。

离子径流模数的地区分布趋势是湿润地区大、干旱地区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离子径流模数在20吨每平方公里以下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面积40.2%,其中内陆河为27.4%;20~100吨每平方公里酌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面积45. 3%,其中长江为10. 5%,内陆河为7.7%,黄河为6.6%,西南诸河为5.1%;100~200吨每平方公里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面积13. 9%,其中长江为8.1%,珠江为2.7%;大于200吨每平方公里的分布面积仅占全国6.0%。

五、河水矿化度、总硬度的年内和年际变化

在汛期,河水的矿化度、总硬度一般较低。枯季降水少,河水流量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河水矿化度、总硬度增大。中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矿化度最小,冬季最大。中国东南部地区雨季来得早,汛期矿化度小时,一般为重碳酸盐类,喝水的水化学类型变化小;非汛期矿化度大时,多为硫酸盐类或氯化物盐类,河水的水化学类型变化大。

根据全国具有20年左右系列的49个水化学站的资料分析,中国河水矿化度和总硬度的Cv值一般在0.1~0.3之间,长江大都在0.1左右,而松花江和黄河大都在0.2~0.3之间。

第三节水污染-

一、点污染源

1991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336.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35.7亿吨。在工业废水中的化学耗氧量为718万吨,重金属排放量为1836吨,砷排放量为11 27吨,氰化物排放量为4666吨,挥发酚排放量为78 63吨,石油类排放量为6835 3吨。

1991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5.9亿吨(不包括乡镇工业),其中排入江河的工业固体废物为1 000万吨。

一、面污染源

对面污染源,中国尚未开展系统的监测、研究工作。但据全国225 8个县(市)1976~1980年的统计,在1.0亿公顷耕地和220万公顷草原上,每年使用农药110. 49万吨,其中有机氯农药86. 23万吨,有机磷农药24. 26万吨,平均每公顷耕地使用农药10.8千克。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母年表土流失量约50亿吨,致使大量的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随之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总量大大超过全国每年的化肥施用总量。

三、全国地表水污染状况

(一)河流

根据1991年全国1800多个水质监测断面的资料,按照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对近700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的水质进行评价,其综合评价河长为98614公里,其中水质为Ⅰ类的河长为6042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 1%;水质为Ⅱ类的河长为2577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26.1%;水质为Ⅲ类的河长为2099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21.3%;水质为Ⅳ类的河长为27171公里,占评价河长的27. 6%;水质为Ⅴ类的河长为816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8.3%;水质超Ⅴ类的河长为10472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0.6%。污染河长为(即

水质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Ⅳ类、Ⅴ类及超V类河长的总和)45806公里,占评价河长的46.5%,其中水质超V类的属严重污染,已失去水的使用价值。全国以好氧有机物污染为主,有毒及易累计物质污染次之,主要污染参数为:非离子氨、总汞、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溶解氧等。

太湖、淮河、黄河流域是污染最严重的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百分数分别为72.8%、72.6%和71.3%,其次为海河和松辽流域,分别为69.3%和60.0%。

(二)湖泊

根据50个代表性湖泊1991~1992年的监测资料的综合评价,湖泊约有75%以上水域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难以满足各种用水功能的要求,其中,超V类水质的湖泊15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30%,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19. 6%。湖泊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参数为COD Mn、矿化度和非离子氨等。

湖泊水质的主要问题是富营养化。目前,富营养化程度的总体状况十分严重,50个代表性湖泊中,中富营养水平以上的湖泊36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72%,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46.6%,即我国目前有三分之二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其中有近10%达到严重富营养化程度。

(三)水库

根据50个代表性水库1991~1992年的监测资料的评表明:总体上看,50个代表水库中Ⅲ~Ⅴ类水质的水库数量为17个,占调查水库数量的34.0%,即有三分之一左右水库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库的主要参数有有COD Mn、非离子氨、汞。

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总体状况尚好,在评价富营养化的39个水库中,中富营养水平以上的水库虽占调查水库数量的30%左右,但库容仅占10%左右,即中国目前仅有10%左右的库容,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的损害。

第六章

水资源

第一节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指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河川径流量基本上综合反映了这一水量。根据1956~1979年资料统计分析,中国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1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为284毫米。全国年径流量最大的一年是1973年,为32490亿立方米;最小的一年是1978年,为23770亿立方米。全国各流域片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表2—6所示。

全国河川径流的补给由三部分组成:①直接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补给的河川径流量,约占全部径流量的71%;②由降水渗入地下含水层后又渗出补给河流的水量,约占全部径流量27%;③由降水补充高山冰川和积雪,而又融化成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占2%。

中国外流区多数河流直接入海,其集水面积达443万平方公里,约占外流区总面积的70%(不包括黑龙江、鸭绿江等国界河流和直接流入邻国的河流及相应的水量)。据1 956~1979年的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入海水量为1724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63. 6%。长江的入海水量最大为8908亿立方米,占全国入海水量的51.7%。海滦河入海水量为160亿立方米,只占全国入海水量的0.9%。按海域划分,东海和南海是承纳中国入海水量主要海域,两个海域接纳的入海水量占全国入海水量的90.8%。白湾东部河流直接流入太平洋,只占全国直接入海水量的1.2%。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系指现状条件下(即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运行条件下的地表水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水力联系的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矿化度小于2克每升),通常用地下水补给量来反映。

据水利部门的估算,全国山丘区面积68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762亿立方米,平均模数为16.5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原区矿化度小于2克每升的面积为198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873亿立方米,扣除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后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288亿立方米。和地表水资源一样,地下水资源也是南方多,北方少,南方地下水资源的模数是北方的3.5倍。与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同的是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大于周围山区,如北方平原平均模数为16.3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每年,而山区平均为4.0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每年。

从大范围的地下水平均补给模数看,地下水年补给模数亦有与降水、径流分布相似的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受降水、岩性、地形、地貌及植被等因素的影响,海南、珠江流域中的广东和广西、洞庭湖水系、云南、乌江流域、成都平原、长江中游地区和东南沿海等地区,平均地下水补给模数在20万立方米每乎方公里每年以上,其中珠江流域可达30~50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每年;而黄淮海地区为10~15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每年,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以及黄河中上游地区一般小于5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每年;内陆河地区及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一般小于1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每年。

第三节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中国在80年代进行水资源评价工作中提出的新概念。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总量系指参与当地水循环和水平衡的动态水量。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互相联系而又相互转化,河川径流量中包括一部分地下水的排泄量,地下水补给量中又有一部分来源于地表水的入渗量,故不能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直接相加作为总资源量,而是应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据分析,全国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711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两者之间的重复量为7279亿立方米,扣除重复水量以后,全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讲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讲义 李由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课程描述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经济学有关制度、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经济体制(制度)改革的方式、过程、内容和绩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能够在经济活动、政府或企业管理、市场分析和咨询、学术研究等方面灵活有效应用。 在学习上,要初步掌握积极、高效的学习方法,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养成合作和分享精神,基本的逻辑分析和思辩能力,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初步掌握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要养成怀疑、创新与实践能力,要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简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研究经济转轨(转型、过渡、改革、变革)的一门学科。它主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以及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学科,主要研究制度、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中国经济体制(制度)改革的方式、过程、内容和绩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具体内容:公平、平等与效率;制度、制度变迁;中国的渐进改革;国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农村和农业的制度改革;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财政制度的改革;中国的发展战略等。 三、学前准备(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概论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四、教学和学习方式 在教学上,一半课时用于课堂讲授,其他时间组织关键知识和案例的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和课下阅读、小论文。在学习上,将研究、自主、探究性学习与灌输性学习结合起来。 五、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占40分,包括出勤、课堂发言、读书笔记、调查访谈、体制改革案例分析等。其中,案例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外体制创新和变迁的案例分析,包括事件的背景、变革过程和效果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每篇字数3000—5000字或者更多,遵照学术规范,独立完成。 期终综合考试占60分。 六、学习材料 1、相关参考书目(按出版年代为序)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

五年级地方课程(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读本)

第一单元黔山秀水 在祖国的位臵,懂得“黔山秀水”的含义,看看为什么被叫做山的王国,体会美丽的喀斯特风光和宜人气候的精彩和可爱之处,并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感受。 第一课时 教学容:1、在哪儿 2、山的王国教学目标: 了解在全国的位臵,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的西南,北毗,南邻广西,西接,北连和。是一个“开门见山”的地方,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打开窗户,就可以见到巍峨的群山,这些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我们最美丽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1、教学在哪儿 在全国的位臵,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的西南,北毗,南邻广西,西接,北连和。全省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74.6万。现辖市、市、市、六盘水市4个地级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个民族自治州和、2个地区,88个县(市、区),省会是市。 2、教学山的王国 是一个“开门见山”的地方,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打开窗户,就可以见到巍峨的群山,这些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我们最美丽的风景画。山中还有无尽的宝藏,是我们人民生存的根。 境的山脉主要有西北部的乌蒙山、北部的大娄山、东北部的武陵山、中部的苗岭和中西部老王山五大山脉。 韭菜坪是乌蒙山的主峰,海拔2900.3米,它是的最高峰,素有“屋脊”之称。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572米,这里是佛教圣地,有日出、云海、佛光、瀑布“四纸”。 娄山关位于大娄山脉,海拔1444米,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娄山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雷公山是苗岭的主峰,海拔2178.8米,在苗族人民心中是“雷公居住的地方”,是“神”山。 老王山也叫郎山,地处六枝特区,主峰海拔2127米。 第二课时 教学容:3、灵动的水 4、神奇的喀斯特地质公园教学目标: 了解境河流密布,湖泊相连,长10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980多条。的山,总是和绿水相伴;的水,总是和青山相依。山是水之家,水是山之魂。的许多喀斯特地质景观不仅是国宝,在地球上也时无价之宝。教学过程: 1、教学灵动的水 境河流密布,湖泊相连,长10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980多条。的山,总是和绿水相伴;的水,总是和青山相依。山是水之家,水是山之魂。光是梵净山就有“九十九溪”之说呢。人工湖和天然湖交相辉映,大大小小就有1000多个。地下涌泉数不胜数。瀑布各式各样,有“千瀑之省”的美称。它们相互映衬,使成为美丽的公园之省,吸引了国外的许多游客。 在的瀑布中,以黄果树大瀑布最为典型,它位于市镇宁县境的白水河上,高77.8米,宽101米,是中国第一天瀑布,也是世界最阔大壮观的瀑布之一。 最大的天然淡水湖草海,地处海拔2200米的威宁县县城旁,以水草繁茂而得名。作

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精)

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

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探测设施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全民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对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本办法保护以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包括风廓线仪、声雷达、激光雷达等)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三)天气雷达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四)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五)大气本底台站、沙尘暴监测站、污染气象监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业务值班(暂行)办法 上海台风研究所承担了上海气象局区域数值天气预报和台风客观业务预报等众多业务工作,为了保证业务产品的质量、规范业务工作流程、提高业务工作效率,特制订如下业务值班办法。 1.主要的业务工作 台风所的业务工作主要是指客观(预报)业务系统的运行、业务产品的制作和入库、组织或参加各类业务会商、业务系统和业务产品的性能检验。目前,台风所承担的主要业务系统包括: (1)区域数值天气预报。负责全年上海区域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运行,制作(不断拓展)和解释数值模式的预报产品,并参与或协助相应的会商(提供PPT)。 (2)海洋气象数值预报。负责全年上海责任海区的风浪、风暴潮及海雾等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的运行,制作(不断拓展)和解释相关的预报产品,并参与或协助相应的会商(提供PPT)。 (3)台风路径和强度等客观预报。台汛期负责运行台风所开发并获准参加全国发报的台风路径和强度等客观预报业务系统,制作相关的业务产品,编辑并发送《台风活动专报》,组织所内的台风会商并参加或协助相应的会商(提供PPT)。 (4)台风短期气候趋势预测。负责制作全年和汛期(及汛期内

各月)西北太平洋、登陆中国及影响上海和华东地区的热带气旋频数预测,参加国家气候中心和上海区域中心组织的气候预测会商(提供PPT并发言)。 (5)中国台风网。负责中国台风网的运行维护,及时更新西北太平洋台风监测实况、滚动发布官方最新预报信息,通过BBS提供“台风论坛”等咨询服务。 2.业务值班 台风所的业务采取“业务中试室为主,其他业务科室支持”的方式组织实施。具体任务分工: (1)业务中试室:组织全所的业务值班工作,负责所内各业务系统的运行、相关业务产品(及专报)的制作和业务系统的性能评估,负责组织所内的台风会商和重要天气过程会商,负责参加或组织所内职工参加上海中心气象台及中国气象局的业务会商。该室职工原则上全员全年均参加业务值班。 (2)台风监测信息研究室:负责中国台风网的运行维护,台汛期提供台风监测及预报产品等信息的支撑保障。 (3)数值预报研究室:负责台风及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运行的技术支撑,协助业务中试室处理和开发数值模式的输出产品及释用(或新)产品,参加所内台风及重要天气过程的会商,及时掌握数值预报系统的业务性能。 (4)台风理论与预报技术研究室:负责台风路径、强度等客观

高中地理中国地气候练习题

中国气候练习题 1. 四季如春的“春城”最可能出现在 A.高纬度、低海拔地区 B.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C.低纬度、低海拔地区 D.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2.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7月均温(℃)等值线图,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两地距海远近不同 B.甲地为盆地,乙地为高原 C.高山阻挡了水汽输送 D.两地纬度差异大 3.关于我国温度带的正确叙述是 A.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河流都不结冰 B.塔里木盆地主要位于中温带 C.台湾、海南两省全部属于热带 D.秦岭一淮河一线基本上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读“中围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4~5题: 4. 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 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5. 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 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读下表数据,回答6~7题: 我国五地海拔及地理位置 6. 甲地所处的地形单元为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7.下图中表示乙地年内各月气温的曲线是 A.① 8.② C.③ D.④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方(①~④)的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四地 均位于平原.且受东部雨带的影响。读图.回答8~13题:

8.四地夏季降雨均主要是由于 A.海洋湿热气团受迫抬升 B.地形的影响 C.热带气旋过境 D.地面强烈增温9. 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一般位于 A.北京到南昌一带 B.钱塘江口到珠江口一带 C.青岛到西安一带 D.上海到重庆一带 10.一般情况下,位于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所处地区内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图中,①地可能位于 A.松嫩平原 B.华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河套平原 12.位于适宜种植小麦、甜菜地区内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唐·刘禹锡)描写的降水类型应是 A.锋面雨 B.地形雨 C.对流雨 D.气旋雨 14.有关季风对我国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各地夏季都吹东南风,冬季都吹两北风 B.季风的交替季节是我国的主要降水季节 C.冬季风势力强.在我国各地都比夏季风控制时间长 D.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主要是由各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引起的 15.下列有关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季风气候面积广大.为世界种植水稻最多的国家 B.水旱灾害主要是由各年冬季风强弱的不同引起的 C.由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在季风区内的最北地区也能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D.强劲的冬季风带来的寒潮和霜冻对农作物的伤害十分严重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l月、7月等温线图,回答16~18题: --6-- 1月等温线(单位:℃) …26… 7月等温线(单位:℃) 16.甲、乙两地l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为因素 D.距海远近 17.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陆差异 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18.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国一带一路网

附件二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2017年以来,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深化改革创新,振兴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强化预期引导,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优化,新兴动能加快成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为更好地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5932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增速较2016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经济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1229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8109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313951亿元,增长7.8%,比第二产业快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较2016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8%。

图1 2016年1季度-2017年3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下同。 二、粮食生产形势稳定,畜牧业稳定增长 中国政府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前三季度,全国农业生产形势平稳,“三农”发展持续向好。前三季度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5%、6.9%和1.8%,较2016年同期分别加快0.3、1.6和0.3个百分点;渔业增加值增速为2.5%,较2016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达到7.8%,与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国夏粮总产量14052万吨,比2016年增产131万吨,增长0.9%。受农户主动调整种植结构、气象条件差等多重因素影响,早稻总产量3174万吨,比2016年减产103.7万吨,下降3.2%。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77

中国卫星系列介绍及应用

中国卫星系列介绍及应用 中国自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成功研制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在民用领域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各系列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民用领域卫星系列 (1)“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此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试验通信卫星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中国这一系列至今共发射了十颗卫星,为通信、广播、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其中东方红一号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轨道的近地点高度是436KM,远地点高度为2384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的平面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圈需要114min。卫星质量为173kg,用20.009MHz的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后,星上各种仪器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经验。“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到2000年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现今,中国实验性的发射了“鑫诺”及“亚太”系列通信卫星,成为下一代中国通信卫星主力军。 (2)“风云”气象卫星系列。该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类,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此前已分别发射了三颗和两颗卫星,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进行过4次和3次发射,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中国在1997年6月10日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甲,并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使用。2000年6月25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乙。2004年10月19日又发射了一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3)“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这一系列形成时间较长,包括六颗卫星,分别是:一九七一年三月发射的“实践一号”;一九八一年九月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一九九四年二月发射的“实践四号”;一九九九年五月发射的“实践五号”。

《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技术要求》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技术要求》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申报,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本文件的编制任务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通过气法函【2019】58号文件于2019年9月30日下达给本单位,标准中文名称为《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技术要求》,英文名称为《Specifications for Automatic Acid Rain Measurement System》,项目编号为QX/T-2020-18,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C/TC 540/SC1)归口。 2.协作单位 浙江恒达仪器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浙江省气象局、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局、新疆自治区气象局、云南省气象局、广西自治区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北京华云东方探测技术有限公司、无锡信大气象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云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环科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3.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为潘志东、毛传林、艾红晶、柳世波、吴程、刘雯、王壵、贾小芳、吴静、周怀刚、索朗多布杰、苏雪燕、张鑫、杨安良、廖桉桦、王建森、于丽萍、王剑琼、于大江、何芳、贺文煌、刘鹏、宋庆利、李静锋、宋扬、刘银峰、胡烟华、傅昂毅、禹胜林、胡德云、张万诚。 其分工如下:

4.主要工作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 2018年3月-2018年5月,成立标准起草小组,并查阅和汇总了国内外酸雨观测的方法、设备、指标等相关文献。 2018年6月-2018年7月,查阅资料以及参加培训,学习标准编制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2)立项申请阶段

地理基础知识大全

地理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宇宙:宇是空间(经度、纬度、海拔);宙是时间——四维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带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月球中的 3He)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西部最大;四川盆地最小纬度:高弱或低强(正午太阳高度)海拔:高强或低弱(大气的削弱)天气状况:晴多阴少日照时间:长多短少太阳活动类型大气层结构标志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光球强弱气候耀斑色球 最激烈电离层(无线电)太阳风日冕磁场(指南针)注:白天看日食;夜上看月食 (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半径大于极半径,平均 6371Km 地轴:北端空间指向北极星附近——观察仰角=北半球地理纬度(举例)

两极:所有经线都交于极点;纬度为 90;北极点只有南;南极点只有北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点的半圆——等长;指示南北方向;180;20000 Km;一度 111 Km 本初子午线:0 度经线穿过英国的伦敦经度:划分原则;东西经与东西半球;地方时纬线:东西方向的整圆,并与经线相互垂直——平行;从赤道(特殊纬线)向两极对称递减;指示东西方向(相对的,以劣弧定向);360;40000 Km 纬度:划分原则;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定向;最近航线;距离计算时区的划分;日界线(0 时与 180);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线速度与角速度)和周期(恒星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1)太阳高度:日变化:夜小于 0;日出、日落等于 0;白天大于 0;物体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相反正午(地方时 12 时)太阳高度: H=90°-│A±B│其中:H 为正午太阳高度;A 为所求点纬度;B 为直射点纬度;A 与 B 同半球用减号,异半球用加号 0 时与 12 时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所差的度数与纬度所差度数相等 日出、日落、正午太阳方向与物体的影子方向:(3.21-9.23)日出东北;日落西北(9.23-3.21)日出东南;日落西南;3.21 与 9.23 这两天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正午太阳在正南或正北或正头顶;(影子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昼长=日落-日出;日出=12-二分之一

GPS高空探测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中国气象观测网

附件1 北斗-GPS导航卫星高空气象观测系统 功能需求书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二〇一二年九月

前言 为规范北斗-GPS导航卫星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研制和生产,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了《北斗-GPS导航卫星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功能需求书》。 本需求书针对综合应用北斗和GPS导航卫星双模的高空气象观测体制,主要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要求、结构与组成、基本功能、技术性能。 系统的研制、生产和使用必须遵从本功能需求书。 本功能需求书解释权归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目录 1 总体要求 (1) 2 系统组成 (1) 2.1 探空仪 (2) 2.2 地面信号接收和处理设备 (3) 3 系统功能 (3) 3.1 探空仪 (3) 3.2 地面信号接收和处理设备 (4) 3.3 软件系统 (4) 3.3.1 放球操作 (5) 3.3.2 探空数据处理 (5) 4 技术性能及其指标要求 (5) 4.1 工作频段 (5) 4.2 观测范围 (6) 4.3 测量范围和最大允许误差 (6) 4.3.1 探空仪定位 (6) 4.3.2 风矢量速度 (6) 4.3.3 气温 (6) 4.3.4 相对湿度 (6) 4.3.5 气压 (6) 4.3.6 风向 (7) 4.3.7 风速 (7) 4.4 探空仪 (7) 4.4.1 结构要求 (7) 4.4.2 测量传感器 (8) 4.4.2 测风模块 (8) 4.4.3 发射机 (8) 4.4.4 数据传输速率 (9) 4.4.5 电池 (9) 4.5 地面信号接收处理设备 (9) 4.5.1 天线类型 (9) 4.5.2 天线抗风能力 (9) 4.5.3 接收灵敏度 (9) 4.5.4 电源 (9) 4.5.5 电源适应性 (9) 4.5.6 接收设备与天线距离 (9) 4.5.7 计算机 (9) 4.5.7 连续工作时间 (10) 4.6 探空仪检测箱 (10) 4.7 可靠性和维修性 (10) 4.7.1 可靠性 (10) 4.7.2 维修性 (11)

翡翠雕件寓意大全

一、观音和佛公 佛和观音:中国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人们都相信佩带佛、观音能逢凶化吉,保佑平安,并赐来福运。南方有男戴佛公,女戴观音之分;北方有男戴观音,女戴佛之说。笑佛保主人心境豁达、事事顺利、快乐、多福、健康。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渡众生”。 [/url] 二、钟馗:传说钟馗能捉鬼。民间在屋内挂钟馗的画像,可以镇宅辟邪挡灾 [/url] 三、寿星公:寿星公即南极仙翁;福、禄、寿三星之一。翡翠寿星送老人,即祝 愿老人健康长寿 四、刘海:与铜钱或蟾一起寓意刘海戏金蟾或叫仙童献宝。

五、渔翁:是传说中一位捕鱼的仙翁,每下一网,皆大丰收。佩带翡翠渔翁,生 意兴旺,连连得利 六、八仙:他们各有仙术,生活得吉祥如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七、童子:童子天真活拔,逗人喜爱;有送财童子,欢喜童子,麒麟送童子。 八、凤凰:为百鸟之王,用来象征明君的威德,羽毛极美。象征美丽人生 九、狮:兽中之王,代表官位极高能辟邪护正。佩带翠雕狮坠,象征厚官进禄, 威武勇猛,生龙活虎,事事如意

十、麒麟:是灵兽的一种,能辟邪,使人逢凶化吉,得贵子,兴家业 十一、鹿:与禄字谐音,象征吉祥长寿和升官之意。 十二、蝙蝠:蝠字与福字谐音,代表福气;五福代表:福、禄、寿、喜、财。 十三、獾:寓意欢欢喜喜 十四、螭龙: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又叫螭虎

十五、龟:被视为延寿的吉祥动物;象征:健康长寿,坚贞不屈。 十六、鹤:雕鹤的翠件多用于祝寿;象征健康长寿 十七、鸳鸯:比喻为夫妻恩爱情笃,一生相随。 十八、喜鹊:是一种吉祥鸟,它的到来,必有喜事到 十九、金鱼:代表金玉满堂,年年有余,丰衣足食

中国气象局《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试行)》

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试行) (中国气象局 1998年5月) 本规定经中国气象局批准,以中气业发[1997]43号通知颁发,自1998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准确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是气象部门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提供气象服务,进行国际气象情报交换的基本依据。为确保这些资料准确可靠,长期稳定。特制定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适用于被中国气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列入气象探测站网的台站点。 第二条:对基准气候站观测环境的技术要求: 一、基准气候站周围的建筑物、树木和其它遮挡物边缘与基准气候站边缘的距离,必须为遮挡物高度的10倍以远; 二、基准气候站周围的工程设施边缘与基准气候站边缘(围墙)的距离要求:铁路路基必须为200米以远(电气化铁路路基为100米以远);公路路基必须为30米以远;水库等大型水体(最高水位时)必须为100米以远; 三、经省级气象局论证确定对观测资料准确性有影响的各种源体,其与基准气候站边缘(围墙)的距离必须为500米以远; 四、观测场四周10米内不能种植高杆(1米以上)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

第三条:对基本气象站观测环境的技术要求 一、基本气象站周围的成排(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22.5度,下同)建筑物、树木和其它遮挡物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必须为遮挡物高度的10倍以远;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与四周孤立(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22.5度,下同)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8倍以上;两孤立障碍物最近的横向距离不得小于30米。 二、基本气象站周围的工程设施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要求:铁路路基必须为200米以远(电气化铁路路基为100米以远);公路路基必须为30米以远;水库等大型水体(最高水位时)必须为100米以远; 三、经省级气象局论证确定对观测资料准确性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为观测环境有害的污染源,其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必须为500米以远。 四、观测场四周10米内不能种植高杆(1米以上)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 第四条:对一般气象站观测环境的技术要求: 一、地面气象观测场围栏(外缘)与四周孤立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以上;两孤立障碍物最近的横向距离不得小于30米。距离成排障碍物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8倍以上; 二、一般气象站周围的工程设施边缘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要求:铁路路基必须为200米以远(电气化铁路路基为100米以远);公路路基必须为30米以远;水库等大型水体(最高水位时)必须为50米以远。 三、经省级气象局论证确定对观测资料准确性有影响的各种源体,其边缘与一般气象站边缘的距离必须为300米以远。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公务员常识大全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公务员常识 大全 1.热带有几个季节? 2个 2.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 3.“海的女儿”是哪个城市的城徽?哥本哈根 4.被称为“老人国”的星系是哪一星系?椭圆星系 5.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由当时哪国的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尼伯尔 6.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 7.以下哪座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妙应寺白塔 8.称为“数学之神”的科学家是:阿基米德 9.“薛涛笺”产生于哪个朝代?唐 10.产生海水潮汐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引力 11.天文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天体 12.以下哪项不是天文学主要研究对象?气象 13.天文学家把全天空的星星按区域划分成多少个星座?88个 14.领土面积居世界前四位的国家是: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 15.加拿大的领土面积在世界上排第几?第2 16.我国最东边的城市是黑龙江的?绥芬河市 1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1789年7月14日

18.面临江上大风大雨时,吴六奇唱的是哪出戏《沉江》 19.吴六奇死于何人之手?归钟 20.非洲产量和储量都占世界第一位的矿产是:黄金、金刚石 21.尼日尔河位于:非洲 22.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整个非洲面积的:1/3 23.非洲石油产量最多的国家是:尼日利亚 24.非洲热带草原上最典型的动物是:斑马、长颈鹿 25.非洲的第一大河是:尼罗河 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热带草原气候 27.埃及地处非洲的:东北部 28.下列关于人种的叙述,正确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人的故乡 29.第一批黑人从非洲运往海地,发生在:16世纪 30.岛屿数量最少的洲是哪个洲?非洲 31.非洲英雄马赫迪是哪个国家的?苏丹 32.“杀龟大会”的“龟”是指:吴三桂 33.吴三桂在清朝初期在哪里宣布独立?云南 34.太阳在那一天离地球最远?夏至 35.太阳表面温度大约多少?6000度 36.日冕的内层温度约为多少?100万摄氏度 37.太阳的大气主要有几层?分别为?3层;由外到内分别为:日冕层、色球层和光球层 38.太阳系中行星最大的卫星是:木卫三

四字成语有哪些

四字成语有哪些 本文是关于四字成语有哪些,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你! 四字成语有哪些 以“四”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四至八道]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四肢百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同“四肢百骸”。 [四肢百骸]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 [四战之国]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四战之地]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四姻九戚]比喻亲戚极多。 [四通五达]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四停八当]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同“四亭八当”。 [四亭八当]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四体百骸]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同“四肢百骸”。 [四书五经]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四时之气]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四山五岳]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 [四衢八街]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四清六活]形容机灵干练。 [四平八稳]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四面受敌]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面出击]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四马攒蹄]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 [四脚朝天]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 [四角俱全]比喻完美无缺。 [四郊多垒]垒:营垒。敌军四面逼近,形势危急。也比喻竞争的

中国气象局_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实施细则(试行) 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依照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 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六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 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关于预警信号的规定,详见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附件2),下同。 —1 —

【公文写作】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展望

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展望 2019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是年末岁初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来,特别是2019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复苏较慢、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以及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下行的态势。 文章将在分析开放经济下2019年、2019年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格局的基础上, 从三大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对我国2019年经济走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 对我国2019年经济增长速度和要素贡献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风险。 2019年国内国际经济格局展望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2019 年是中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不断的开放, 也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塑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判断2019年中 国经济形势,首先需要在开放经济的视角下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进行分析和考察。 2019年,世界经济维持小幅温和增长,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状况仍然持续分化。美国经济总体而言稳定复苏,延续了小幅增长的态势,第三季度GDP 增速从第二季度的3.9%下降至1.5%,略低于市场预期。欧洲经济在走出欧债危 机的过程中,正逐步企稳复苏,欧盟和欧元区在2019年的经济增长分别为1.4% 和0.9%。在欧盟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19年秋季预测中,2019年和2019年欧盟的GDP 增速分别为1.9%和2.0%;其中,德国的GDP增速为1.7%和1.9%,法国为 1.1%和1.4%,英国为 2.5%和2.4%,欧盟对其内部这几个大的经济体均有良好预 期。新兴经济体经济状况出现分化,印度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而俄罗斯经济和巴 西经济则出现负增长。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主要经济体2019年的增长预期普遍 高于2019年。种种信息表明,2019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整体将有所好转, 特别是考虑到2019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即将离任的奥巴马政府不会出台激进的经济政策,这意味着

2020年新编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名师精品资料

中国自然地理 第一章:地理位置与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意义 (1)纬度位置:4°N^53°31/N之间,南北相距5500km。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地理意义: A、南北之间相距很远,造成太阳入射角大小不同T气温带分异。我国陆地约有98%位于200N?500N之间,亚热 带和温带所占据的面积最广。 B、同时造成昼夜差别很大,在海南岛一年内差值为2h,而漠河为10h。 (2)经度位置:73°40/E-135°5/EZ间,东西相距5200km。最西在帕米尔高原,最东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耶字碑东南。地理意义:东西跨度62。,造成时差达到4h以上。 (3)海陆位置: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地理意义: A、海陆对比强烈,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季风气候显著T干湿带分异。 B、西风带微弱,大陆性气候显著T夏季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冬季比同纬度气温低。 2、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久)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泛。 干湿带的分异,东西环境差异。?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像同纬度地区是荒 漠和草原,而是雨热同期的季风地区,重要农业发达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青藏高原、高大山系T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山地T东部平原也散布中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屮,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犬牙交错。造成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自然发展历史: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广泛作用,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独特复杂 的气候和地貌特点: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4)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取得经济建设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如华北平原的旱 涝灾害、土壤盐碱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水质恶化。 第二章:地貌 1、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一级阶梯内部特征: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一一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在5000?6000米以上,如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和盆地。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二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有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三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三级阶梯分界线: 一级、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东边有岷山、邛睞山和横断山等。二级、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 阶梯分界线地理意义: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是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地理意义: A、我国著名的大江大河东西流向,便于航运。力卩强了沿海与内陆间的联系 B、气候的区域差异,加强了季风的大陆性。 C、丰富水能资源,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但边坡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o 山脉不仅构成了我

中国气象局工作介绍

一、部门简介 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开始施行,之后颁布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40。 我国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中国气象局拥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是我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气象局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的研究。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和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与21个国家签署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向70多个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