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晴隆二十四道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规划文本

晴隆二十四道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规划文本

晴隆二十四道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规划文本
晴隆二十四道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规划文本

晴隆二十四道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规划文本

晴隆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8年4月

项目名称:晴隆二十四道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

委托单位:晴隆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编制单位: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253)

证书等级:甲级

编制人员名单:

院长:单晓刚研究员

总规划师:曾建江研究员

所长:陈隆诗研究员

项目负责:代小林高级工程师项目成员:代小林高级工程师

谢琪工程师

黄芳工程师

彭璇工程师

周婷婷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3)

第一条规划目的 (3)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面积 (3)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及资源特色 (3)

第四条规划期限 (4)

第二章保护培育规划 (5)

第五条资源分级保护 (5)

第六条资源分类保护 (6)

第七条建设控制管理 (8)

第八条生态环境保护 (10)

第三章风景游赏规划 (12)

第九条游人容量 (12)

第十条特色景观与展示 (12)

第十一条景区规划 (14)

第四章设施规划 (21)

第十二条道路交通规划 (21)

第十三条游览设施规划 (23)

第十四条基础工程规划 (26)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29)

第十五条居民点调控类型 (29)

第十六条居民调控措施 (29)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33)

第十七条城市规划协调 (33)

第十八条土地利用规划协调 (35)

第十九条其他相关规划和管理规定协调 (35)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重点 (37)

第二十条近期实施重点 (37)

规划图纸: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0-4 功能分区图

图1-1 风景区范围调整示意图

图1-2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图1-3 风景资源评价图

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风景游赏规划图

图3-2 二十四道拐景区规划图

图3-3 哈马关景区规划图

图3-4 飞水岩景区规划图

图3-5 盘江桥景区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图

图4-3 基础工程与安全防灾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景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

图7-1 近期实施与项目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对晴隆二十四道拐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全面发挥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和作用,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面积

(一)风景区范围面积

风景区北起孟寨,东经105°18′18″,北纬25°55′51″;南至哈马关村,东经105°18′03″,北纬25°51′43″;西起沙子,东经105°14′98″,北纬25°53′51″;东至东方红,东经105°22′03″,北纬25°52′13″,总面积为60.01k㎡。

(二)核心景区范围

本次规划将景源集中的区域划定为核心景区,面积为17.93k㎡,占风景区总面积的29.87%。其中,二十四道拐景区面积为6.22k㎡;哈马关景区面积为3.07k㎡;盘江桥景区面积为5.97k㎡;飞水岩景区面积为2.67k㎡。

第三条风景区性质及资源特色

(一)性质定位

以具有重大抗日战争纪念意义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和盘江桥为主体,以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多彩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胜迹和宜人的气候条件为底蕴,是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民俗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科普等游赏活动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资源特色

风景区自然景观以田园风光、山峦群峰、峡谷为主;民族文化与抗战文化融入其中。风景名胜区景源共18处,分为地景、水景、生景、园林、建筑、胜迹6个种类层及山景、瀑布跌水、古树古木、陵园墓园、田园风光、纪念建筑、文娱建筑、民居宗祠、遗址遗迹9个形态层。其中一级景源2处,二级景源3处,三级景源8处,四级景源5处。详见表1-1。

第四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十七年,分为近期2018—2025年,远期2026—2035年。

第二章保护培育规划

第五条资源分级保护

规划采用分级保护的方法,将风景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

(一)一级保护区

规划以二十四道拐抗战遗址、盘江桥两处一级景点为主,包括其视域范围内的一定区域划分为一级保护区,面积8.14k㎡,占总风景区总面积的13.57%。一级保护区内应保持原生自然地貌、植被、水体等,严禁开山采石以及破坏自然植被、山体、河岸的建设行为,严格保护二十四道拐道路线型的原真性及盘江桥的原有风貌,禁止一切破坏道路路面及桥梁的活动;区内只能修建必要的游览步道、游憩亭台、灯光布景和安全防护等设施,严禁建设任何有碍资源与环境的设施;区内景观资源可进行必要的景点建设、铁索桥修复和环境治理活动,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控制游人有序进入。

(二)二级保护区

规划将风景区一级保护区外的主要景点资源所在区域,以及风景名胜区内植被环境较好的区域,根据其完整的景观环境和视觉空间的要求划定为二级保护区,总面积约24.33k㎡,占风景区总面积的40.54%。二级保护区内游客以主动的方式参与游览活动,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利用行为,结合资源特色适宜安排各种游赏项目,根据游览需要,可以配置适量的旅游服务设施,开展一定的服务接待,可配置步行游览、休憩设施,以及必要的机动交通工具,并通过各种技术措施避免对生态植被环境造成破坏;区内可安排部分住宿设施,但必须分级调控旅游服务设施配置,对居民社会采取一定的限制和引导。

(三)三级保护区

规划将一级和二级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划定为三级保护区,面积约为27.54k ㎡,占风景区总面积的45.89%。区内可有序建设同风景名胜区性质和容量相一致的旅游服务设施,允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因城乡发展需要而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安排同风景名胜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及基地。要兼顾资源保护、旅游服务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居民的生产生活。区内在开展各种旅游活动的同时,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但要加强对各种设施规模和内容的控制。加强植树造林和养护管理,25°以上坡耕地应退耕还林。

第六条资源分类保护

(一)河谷水体保护

1、加强水源涵养,保育生态环境

加强天然林保护,依托防护林种植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区域整体植被覆盖率,增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禁止在盘江及飞水岩河两岸开荒种地、开山采石、放牧砍伐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植被的恢复,形成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水源林生态系统,及时对盘江、飞水岩河谷中乱石、淤沙进行清理。

2、加强水质监管,严控污水排放

在风景名胜区及其盘江上游重点控制区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预警系统,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对新建旅游服务设施的污水排放进行严格审批;完善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法治监管措施,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控制和逐步减少风景名胜区内各类污水的直接排放。完善风景名胜区内的生活污水和工矿企业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必须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3、保护自然风貌,严控建设行为

避免人为改造风景区的自然环境,保持原有地表水与地下水径流模式。禁止在水系河谷及其周边区域挖沙取砾、破坏植被。已发生植被破坏或生态退化的河谷水系周边应进行生态恢复和绿化建设。河谷水系周边拟建项目均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现状瀑布及河谷水系视觉影响范围内的村镇居民点实施景观环境整治。

4、完善环卫系统,加强环境整治

完善河谷水系周边范围内的景区和村镇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系统,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的整治。加强面向游客的环境卫生保护宣传工作。

(二)植物多样性保护

1、结合立地条件,就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风景区内珍稀濒危植物包楠木、红豆杉、榉木等珍贵树种。对其保护首先加强科研投入,建立珍稀植物档案及相关资料库,并进行跟踪观察。应在恢复原生生境的基础上,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对于单株需要特别保护的珍稀植物,应该在其周围以栏杆形式划出保护范围,不准游客进入;对于成林的珍稀植物,则要整片的保护该种森林,并且在周围一定范围内划出保护区,不准游客进入。

2、妥善进行迁地移栽,保存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对于某些珍稀濒危植物,周边生态环境现状确不适合生存需要,且修复难度

较高的,可妥善进行异地移栽保护,采取异地移栽的方式时,要注意在该物种集中生长的区域采集植株,迁移地的环境条件应与该物种的原生生境一致或接近,避免不适宜的方式造成该物种消亡。

3、开展生态治理工程,完善提升生态功能

针对风景名胜区内不同的植被覆盖类型,进行差异化的生态治理工程:对质量较高的飞水岩片区的乡土型复层植被区域加强培育,局部重要区域封山育林;对以灌丛植被为主的生态退化地区,逐步种植乡土型乔木,调整林相结构,提升生态质量;运用生态化的工程技术对较严重的石漠化地区进行环境修复,如种植先锋树种改善土质,清除外来入侵植物种,应用人工干预手段加速演替过程等。

4、合理控制游览活动,降低植被环境干扰

合理控制游客容量,对不同区域进行游客承载力评价,分级限制游客规模;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游客行为;根据植物的现状分布,合理规划游线,将游览活动对植被生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低。

(三)古树名木保护

1、加强调研管理,建立古树名木资料库

加强调研管理,建立古树名木数据资料库,制定保护计划,做好宣传和科普工作,并定期对古树名木生长和管护情况监督检查,更新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监管。所有古树名木都需挂牌保护。位于游路两侧及游览景源内的古树名木应设防护栏,严禁游客攀爬、划刻、折采、砍伐。

2、采用多样技术,保护古树名木生态环境

清除湾田村口内4棵黄葛树周围影响其生长的构筑物与垃圾。调查古树生长状况与其周边环境变化的关系,针对性地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对生长小环境进行保护改良。制定山体滑坡等突发状况危害古树名木生长的预案。

3、加强黄葛树病虫害防治和养护管理,清除周边不必要的支撑物,清理树体上的缠绕物。在古树保护的区域内装设避雷设施。

(四)文物古迹保护

1、科学合理分级,依法有效保护

对历史遗迹按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做好文物申报工作。对已经确定文物保护等级的历史遗迹,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对尚未核定公布为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市县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设定相应暂保等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对于地下文物应开展相关清查工作,划定保护范围。

积极做好文物的测绘、照相等资料记录工作,建立档案,依法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标志界桩,做出标志说明,清理周边对文物古迹有不良影响构筑物。

2、落实维护保养,杜绝安全隐患

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严格履行报批程序,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修缮保护工程必须报审批机关验收。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协调整体风貌。严格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杜绝线路老化、损伤等引发的安全事故,同时,文物必须加装避雷设施,杜绝隐患。

3、合理规划游线,健康引导游览

设计合理游线,控制游客容量,限制商业活动,保护历史文化氛围。

第七条建设控制管理

(一)分区建设控制管理

风景区内的设施分为道路交通、餐饮、住宿、宣讲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设施、游览设施、基础设施及其它设施等十种类型:

注:●应该设置;○可以设置;△可保留不宜设置;×禁止设置;-不适用(二)分区活动控制与管理

各分区内人类活动的控制与管理要求见下表:

注:●应该执行;○允许开展;△有条件允许开展;×禁止开展;—不适用

第八条生态环境保护

(一)水环境

规划对城镇生产及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建立环卫设施,严禁向河流水体内直接排放污水,不准向河内倾倒垃圾、废土等,盘江、飞水岩河及相关支流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Ⅲ类标准。

(二)大气环境

规划控制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对大气的污染,改革能源结构,使用清洁环保型能源,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在旅游服务基地使用液化气,其环境质量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的一级标准。

(三)噪声环境

规划严格控制人为噪声,重点降低交通噪声,声级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中规定的Ⅰ类环境噪声标准值,位于城市、城镇或过境交通附近的区域,可按照Ⅱ类环境噪声标准值进行控制。

(四)工程环境

风景区内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选址论证,不得建设破坏景观和环境的工程设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工程竣工后,应及时清理现场,恢复植被。

第三章风景游赏规划

第九条游人容量

风景区日游人容量为13567人次/日,日极限容量为15025人次/日,以全年300天可游计算,风景区的年容量为407万/人次。详见表3-1

表3-1 风景名胜区游客容量预测表

第十条特色景观与展示

(一)特色景观类型与展示主题

风景区拥有抗战遗址景观、田园村寨景观、水域景观三类特色景观。

1、抗战遗址景观保护与展示

(1)遗址景观是风景名胜区主体景观,应划定保护范围,实行严格保护。任何与游赏无关的项目都不得随意突破保护范围;

(2)在保护遗址景观的前提下,适当配以一定量的季相变化植物,形成以季相为变化的景观,丰富遗址景观的层次性;

(3)恢复二十四道拐中的“涌泉寺”。在寺旁岩壁之上,修复原有的“甘泉胜迹”、“云陵山色”、“乌道干重”、“且以饮人”等石刻;

(4)以石刻的方式展示中美两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历史文献,为抗战胜利作出极大贡献的“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增添历史色彩。使二十四道拐成为中美人民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友谊象征,成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桥梁;

(5)为更好的将盘江铁索桥的原有风貌展现给游人,建议原地恢复钢架桥的桥墩、桥身及周边的原始环境,同时立碑刻字介绍钢架桥的历史;

(6)在盘江桥利用两岸岩壁,将与二十四道拐同名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中典型的历史片段和自然景观集中将其展示。

2、田园村寨景观保护与展示

(1)田园村寨风光是风景名胜区主体景观之一,应划定范围,实行严格保护。任何与游赏无关的项目和村庄建设都不得随意侵占耕地农田范围;

(2)在保护农田景观的前提下,提倡生态农业,逐步改善以传统的农药化肥的传统模式,在保护农田耕地的情况下,适当开展生态农业观光体验类游赏项目;

(3)对反映景区内村民日常生产方式的农田进行整体保护,居民建房以及其他设施的建设,不得违反规划要求随意占用农田;村寨应建议完善的排污系统,村寨生产生活垃圾等不得随意排入农田内;

(4)严格控制游览接待设施的用地范围,设立塘边寨、哈马关、枪寨3个民族风情接待点,在完善接待功能的基础上,展示少数民族风情;

(5)在枪寨旅游接待中心安排体现乡土民族风情的参与式和体验式活动,集中全面地展现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同时减轻现有分散的民族风情设施和活动对于核心景区的生态压力;

(6)全面挖掘和展现各民族的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特色,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设施和产品,突出展现各民族制品的独特性和精美工艺,精心制作,使其成为民族风景软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水域景观保护与展示

(1)在盘江和飞水岩河水体两侧设置50m控制地带,在控制带内,不得新建与环境保护和风景游赏无关的建筑物,对于不符合景区保护与发展要求的零散民居建筑,应逐步拆除。

(2)局部地段修建防洪堤坝,防止洪涝灾害,堤坝材料尽量选用当地石材。结合防洪和景观建设需要,整治河床驳岸,主要以自然式驳岸处理。

(3)禁止一切破坏水源林、护岸林及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尽快形成和完善景区居民点及服务基地污水处理系统;不准新建、扩建有污染的建设项目及排污口。

(4)禁止向盘江及景区内的河流排放生产生活污水、倾倒生活垃圾,保护河流两侧景观环境,对农田、耕地等加强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防治污染水体;

(5)禁止在河道内毒鱼、电鱼、网鱼,竭力营造利于原生鱼类生长的水体环境,严禁投放会威胁当地生态系统的鱼类、螺类、甲壳类生物,维护盘江水体环境的自然生态特性;

(6)在飞水岩景区建设特色游步道,全景综合展示。通过滨水游步道和田园游步道建设,将不同景观资源串联在一起,形成“村寨-田园-瀑布”的循环游线,体现山水田园的特色。

(7)适当引入原生水生、半水生景观植物,丰富河道的绿化景观层次,提升河道的生态环境;

(8)将瀑布游赏与村寨、田园的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游赏瀑布的同时,使游客参与到民俗节庆、田园耕作等活动之中,使游赏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解说展示场所与方式

风景区解说展示场所主要设置在游客服务基地和游览步道沿线、观景点周边。有游览景源的介绍和说明;游览线路说明;提前预告会出现的游览状况;对游客人流的疏导和平衡;解说沿途会遇到的自然现象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具体解说展示内容。游览步道将根据不同的游览线路提供不同的游客体验、游览主题和解说方式。解说展示方式分为解说导览与设施展示两大类。

第十一条景区规划

(一)二十四道拐景区

1、游赏主题

以雄奇峻险的二十四道拐抗战遗址公路和南麓秀丽的田园风光为主要资源特色,景区以“红色文化体验、喀斯特风光鉴赏、布依民俗风情体验”为游赏主题。

2、发展定位

以蜿蜒盘旋的二十道拐抗战遗址公路为主体,依托高耸险峻的山体、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布依民族文化,结合景区内塘边寨村寨改造,塑造不同特色、不同主题的游览区域,开展观光揽胜、缅怀历史、风景摄影、户外运动、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体验等类型的游览活动。

3、发展思路

保护原真环境、还原历史遗迹

南拓游览空间、整合游览资源

传承民俗文化、展现民族风情

4、游览规划

规划形成“两轴、四区”的游览空间结构。

“两轴”:指依托原纵横交织的两条国道线形成的功能联系轴。

“四区”:遗址文化游览区、山地户外拓展区、美式村镇休闲区和峡谷民俗

风情区。

(1)遗址文化游览区

规划结合安南古城二期设置抗战博物馆,在博物内展示二战文化的历史文献及中美联合抗日的图文资料;在晴山西侧山体最高峰规划观景台和人行天梯,方便人们缅怀历史、参观游览;依托抗战公路定期开展国内国际知名的汽车拉力赛、爬坡赛和市民徒步健身等活动,提升二十四道拐的影响力。通过文化展示建筑、游览设施的建设及活动策划,形成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科普休闲观光的游赏区域。

主题形象:在观景台与塘边寨风情小镇间规划一观光索道,以“空中观光、缅怀历史”为主题形象。

游赏项目:该区主要以抗战红色文化体验、揽胜观光、展示为主,结合安南古城二期设置一处二战博物馆、二战文化街区等项目,开展观光、抗战文化图文展示、空中揽胜、婚纱摄影、爱国主义教育等游览活动。

(2)山地户外拓展区

在遗址文化游览区的东面利用其独特的地势特征规划山地户外拓展区,设置户外拓展训练营、野外实战基地、自行车营地等功能。开展军队文化教育、军人风采展示、唱军歌、体能训练、实弹射击、自行车越野赛等活动,打造具有军营风情的户外体验功能区。

主题形象:规划在砂锅厂、大坪地一带设置户外拓展“军事”训练营及实战基地,以“激发精神,凝聚民心”为主题形象。

游赏项目:规划依托抗战文化元素,积极发展野外拉练、军事攀岩及军事体验项目,在区内开展体验互动、户外健身、风味餐饮等游览活动。

(3)抗战文化休闲区

规划结合抗战元素,通过村寨改造,在此建设一个富含美国元素的民族村寨。该区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旅游景点的模式,以辅导当地的农民种植,种植技术得以提高,经济价值更高,作物更生态更环保。所种植的农作物,由公司统一收购,用于景区内各个酒店。

主题形象:该区重在展现中美联合抗战的历史,以“异域风情,中美友谊”为主题形象。

游赏项目:该区设置美式乡村教堂、乡村酒吧、疗养中心、射击场、跑马场、红酒酒庄、水上娱乐世界、抗战指挥部、乡村俱乐部、乡村剧院、生态酒店、微型高尔夫练习场等游赏项目。

(4)峡谷民俗风情区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对远离都市,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愿望更为强烈,自然风光、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旅游者吸引力更强。峡谷民俗风情区内以种植特色果蔬、特色果林为主,结合条件比较好的村寨设置风情农庄,在特色农舍里,赏民族歌舞、品农家美食、感受当地农家风情,设置开心菜园、瓜果馆、丰富游赏活动,强化游客与农耕劳作的互动体验。

主题形象:该区以“农耕劳作,心灵回归”为主题形象。

5、游览交通组织

规划将南街和新明作为二十四道拐景区的主要出入口,设立景区入口标志。对景区内车行道路、通村公路进行修缮,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为保护二十四道拐遗址景观,二十四道拐遗址公路主要以步行为主,利用现有田埂、灌溉渠、通组路等安排步行游览线路,可适宜新建部分栈道,以丰富游览;在观景台和塘边寨风情小镇之间新建一条索道,开展空中观光揽胜活动。

6、基础设施配置

提升游览安全设施:根据各游览区域内游线安排,配置必要的休憩桌椅、观景亭廊、游览步道、栈道等服务设施,以及安全防护、环境卫生等设施,加强景区内安全标示标牌的指引,保证游客在景区内游览的舒适性及安全性。

完善服务功能:规划依托大树民族村寨和塘边寨风情小镇建成集游客接待、餐饮娱乐、风景观光、乡村体验等功能为主的旅游服务点和服务部。为保护景区内地形地貌,服务基地的建设应避免大规模开挖,结合村寨用地合理布局。

(二)哈马关景区

1、资源特色

(1)连绵不断的群峰景观

(2)较为完整的石头民居建筑群

(3)富有特色的历史遗迹

2、游览主题

该景区以“诗画家园,茶马古道”为主题,开展古迹游览、户外徒步、骑行露营、科考科普等类型的游览活动。

3、发展思路

植树造林绿化群峰、塑造村寨外围屏障;

还原石寨原真风貌、展现田园诗画风情;

修复古迹转为今用、茶马古道哈马再现;

开展户外特色体验、丰富户外休闲活动。

4、规划要点

(1)资源环境保护

植物造林、美化群峰: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植树造林活动,在哈马关景区内植被较差的区域种植当地植物。同时,对植被良好的区域,严格划定游览的区域,有效保护景区内的现状植被,重点保护狮子山、腾(音)山内的原生植物群落。

严格控制建设、整治村庄风貌:禁止在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严格控制游览服务设施的体量和风貌,对干扰景观的建筑进行整改。保护哈马村的乡土民族建筑风貌,对新建的和原始风貌已丧失的民居建筑进行整治。

(2)游览空间规划

规划将景区划分为差异化发展的“三大片区”:

放马坪片区:以群山环抱下的平地为特色资源,修建旅游步道及服务部,绿化周边光秃的山体,清理片区内的杂物,增加游览指示展示设施为露营、骑马提供基础条件。

哈马关——灵官箐片区:以石头民居、古建筑为特色为主,进一步发掘和充实景区的历史人文资源,提升观光游览的特色吸引力,恢复古驿道、增加游览指示展示设施。

狮子山片区:以连绵不断石峰为特色,增加安全游览设施,同时新增关于喀斯特地质地貌的科普展览展示设施。

(3)游览交通组织

构建差异化的旅游步行线:

路线一:依托古建筑和古驿道,设置以历史遗迹体验为主的游线,其路线为景区东入口——哈马关——320国道——灵关箐古驿道——长安庙。

路线二:依托放马坪独特的地势,规划以骑行(骑马)为主要体验的游线,其路线为哈马关——放马坪环线。

路线三:依托景区内奇特的峰峦景观,规划以登山健身及观光为主的步行游线,其路线为灵关箐——长安庙——狮子山。

出入口体系:规划在景区的东、南、西三个方位各设置一处景区出入口,提升景区的集散能力。

道路慢行区域:在景区东、南出入口结合公共停车场共设置 2处环保车停靠站,并增建休息设施。

(4)服务设施建设

游览安全设施:新增景区内栈道、观景平台等设施,按安全防护等级进行配置,加强景区内安全标示标牌的指引。

民俗服务设施:依托现有民居建筑,适当发展民俗接待,规划接待床位200个。在放马坪建设户外露营地,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

游览服务站点:依托光照集镇设置1处旅游服务镇,在哈马关依托村寨设置1处服务点。

(三)盘江桥景区

1、资源特色

(1)代表抗战历史的铁索桥

(2)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文

2、游览主题

该景区以“五里三城,昨日重现”为主题,开展风景游览、休闲度假、民俗体验、购物娱乐、农业观光等类型的游览活动。

3、发展思路

还原景区历史建筑、展现璀璨历史文化;

构建多样游览路径、拓展多彩户外休闲;

游赏生产相互依托,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合理组织交通游线、逐步完善旅游服务。

4、规划要点

(1)资源环境保护

修旧复新、严控建设:按照现有的历史资料,修复景区内原“连云城”“长安城遗址”和半坡塘境内的建筑及周边环境,统一规划,严格控制,保持村寨内建筑格局和空间尺度特色。新建改建的建筑需采用传统建设材料,新建筑不得超过三层。老建筑翻修不得超过原有建筑层数。

保护水质环境和植被、维护良好的生态景观:晴隆县植被以次生喀斯特灌草丛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少部分被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代替,因此,保护景区所有植被势在必行;另外,严格保护北侧和东侧水系水质及景观风貌特色,生活污水需达标排放。

保存原住民生活生产方式、禁止工业园落户周边,在保证民族村寨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开展旅游活动。

(2)游览空间规划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镇发展功能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协调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分区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4) 第一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分区 (4) 第二节重要用地空间规划布局 (6)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7) 第七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9) 第一节工业区整治及工业用地规划 (9)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 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保护目标和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贵州自驾游的经典线路

自驾贵州15天8天推荐路线 自驾游要基本走完贵州的经典知名景点,在最低限度走回头路的情况下通过下面这条线路可以实现。 贵阳——克度镇(中国天眼)——平塘(掌布、甲茶)——荔波(樟江-大、小七孔)——三都(姑鲁产蛋崖)——从江(岜沙苗寨)——黎平(肇兴侗寨、堂安侗寨、加榜梯田、黎平会议会址)——锦屏(隆里古城)——铜仁(铜仁大峡谷、九龙洞)——江口(梵净山、亚木沟、云舍村)——石阡(城南温泉)——镇远(镇远古城、舞阳河)——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雷公山)——施秉(云台山、杉木河)——黄平(旧州、飞云崖)——瓮安(草塘古镇、猴场会议会址)——湄潭(湄潭茶海、天下第一壶)——遵义(海龙屯、遵义会议会址、土城)——仁怀(茅台镇)——习水(美酒河)——赤水(赤水丹霞、赤水大瀑布、赤水竹海、桫椤)——毕节——赫章(阿西里西-大、小韭菜坪)——威宁(草海)——因为威宁至水城的高速公路尚未开通,且两地之间省道路况不太好,这里只能走一段回头路——毕节——大方(百里杜鹃、慕俄格古城)——黔西(百里杜鹃、乌江源百里画廊)——织金(织金洞)——平坝(天龙屯堡)——安顺(龙宫、云峰八寨)——镇宁(黄果树瀑布、天星桥)——晴隆(二十四道拐-史迪威小镇)——盘州(乌蒙大草原、妥乐古银杏村、哒啦仙谷)——兴义(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贞丰(双乳峰)——紫云(格凸河)——贵阳(青岩古镇、天河潭、南江大峡谷、黔灵山、花溪国家湿地公园等)。 这条线路全程约3500公里,景点太多,8天不可能完成,全部走完需要至少15天以上,所以下面另外推荐一条可以在8天之内完成的线路,附推荐去的景点

所以下面另外推荐一条可以在8天之内完成的线路,附推荐去的景点 贵阳——都匀(秦汉影视城)——平塘(掌布)——荔波(小七孔)——三都——丹寨(万达小镇)——西江千户苗寨——镇远(镇远古城、舞阳河)——铜仁——江口(梵净山、亚木沟)——印江——湄潭——遵义(遵义会议会址)——金沙——黔西——织金(织金洞)——平坝——安顺(龙宫、云峰八寨)——镇宁(黄果树瀑布、天星桥)——兴义(马岭河峡谷、万峰林)——贞丰(双乳峰)——紫云(格凸河)——贵阳 这条线路全程约2100公里,可在8天之内完成,如果在景点游览耽误时间比较多,可以适当减少部分知名度较小的景点。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晴隆县概况

晴隆县概况 晴隆县位于云贵高原中段,贵州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05度01分至105度25分,北纬25度33分至26度11分之间,东与关岭县隔江相望,北与六盘水划江为界,南连兴仁,西接普安,南昆产业带辐射区,镇胜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县城东距贵阳246公里,南到兴义169公里,西至昆明420公里,北达水城180公里。全县总面积1327平方公里,管辖14个乡镇,居住着汉、苗、布依等14个民族,总人口30.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4%。 县境内矿产、能源、生物、旅游资源丰富,组合态势良好,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矿产资源有金、煤、锑、铅、锌、锰、铁、铜、萤石、翡翠、大理石等30多种,其中锑储量居贵州之首,全国第二;微细粒浸染红土型金矿是全国最先开发的新金矿库;煤炭储存量22.7亿吨,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发热量高,120万吨“晴北煤焦基地”正在建设中。装机104万千瓦的“西电东送”重点工程光照电站四台机组已投产。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茶叶、脐橙、夏橙、苡仁米、少花桂、中药材、草地畜牧业等农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特色优势明显,“贵隆牌”茶叶、晴隆脐橙、波尔山羊分别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奖牌。 境内有著名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史迪威公路标识(晴隆24道拐)、省级风景名胜区“三望坪”和富有魅力的民族风情,与黄果树瀑布、盘县胜景关,形成了中国西线旅游明珠的又一重要景观路线。 近年来,晴隆县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随着晴兴高速公路和长沙至昆明高速铁路的修建,晴隆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彻底打通,居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断奋进的晴隆,正沿着“建设生态文明县,实现晴隆新跨越”的发展道路一路高歌猛进。 中营镇简介

继往开来 勇于创新 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晴隆而努力奋斗

许风伦:继往开来勇于创新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晴隆而努力奋斗 继往开来勇于创新 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晴隆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晴隆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0月27日) 许风伦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晴隆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国共产党晴隆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县全面开启“十二五”伟大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中共晴隆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来,十一届县委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围绕“强农稳县、资源强县、科教兴县、环境立县”战略,按照“三化四建一推进”的科学发展思路,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妥善应对2008年百年不遇特大凝冻灾害、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和2011年的特大干旱等复杂艰难环境,抢抓机遇,共克时艰,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

作,超额完成了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11年9月底,完成生产总值18.66亿元,财政收入2.7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73亿元。到年底,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5亿元,是2006年(7.9亿元)的3.2倍;财政收入完成4.2亿元,是2006年(0.98亿元)的4.3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亿元,是2006年(1.68元)的2.1倍。三次产业比重从2006年的33∶34∶33调整为2011年的17:42:41,结构逐步优化。晴北煤焦化一体化、海权肉羊加工、规模纺织制衣项目等工业项目和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县经济实力增强、发展态势良好。 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县委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全县社保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廉租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有效落实。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五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6亿元,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从2006年的34.3%下降到19.6%。到年底,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0元,是2006年(1628元)的2.1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570元,是2006年(7668元)的1.9倍。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区位优势逐步凸显,镇胜高速公路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晴兴高速公路和沪昆快速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331公里,比2006年(1153公里)新增178公里,新增油路改造132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加强,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0.44万人。电力设施得到加强,新增装机容量13.5万千伏安,新建变电站5座,主变容量为2006年的4倍,实现了双电源供电,农村电网覆盖全县所有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15)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2001年1月

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 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魏天爵城市规划师 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 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 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工程师 马林涛助理工程师 洪昌富高级工程师 王瑞石高级工程师 王召森工程师 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秦晓昂城市规划师 孔彦鸿工程师 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永合工程师 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 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 叶伟南副局长 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 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 雷劲松助理规划师 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 (5) 第五章城市规模 (5)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 第一节道路系统 (13)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 第三节公共交通 (17)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 (18) 第二节城市景观 (19)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消防工程 (28) 第二节人防工程 (28)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 第四节防洪工程 (29)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二十六章附则 (33)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附件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一、基本情况 (一)风景名胜区概况 包括设立时间、范围面积、机构设置、资源特征等情况。 (二)总体规划情况 包括总体规划及其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内容要点等。 二、评估内容 (一)规划实施的一致性 重点聚焦现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是否协调衔接,包括规划编制内容是否科学完善,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情况(如现状空间布局与规划一致性、分级保护要求落实、设施建设等)、规划实施监管情况(如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性、管辖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性、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执法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违规建设查处等情况)。 (二)景观资源保护状况 重点评估当前重要景观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保存状况、新的景观资源挖掘情况,以及景观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威胁因素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三)规划的指导性 紧扣现行规划是否能够引领风景名胜区发展,有效指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统筹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发挥风景名胜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规划履行《条例》等情况 重点评估现行规划是否符合《条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和编制要求的通知》(建城[2015]93号)等规定的相关内容,满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和要求。 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评估内容。 三、评估结论和建议 (一)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 (二)重新编制规划的建议 基于评估情况,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和风景名胜区内外部发展条件,提出重新编制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点事项及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一、规划背景介绍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2002年5月,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5月,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2006年2月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2009年10

月获得国务院审批。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现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向社会公布。 规划文本有四大部分内容共19章,第一部分是规划景区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分区和结构布局、生态原则;第二部分是核心区保护和各个专项如培育、景观、游览规划;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市政设施、消防规划;第四部分是分期发展和外围保护地带控制规划。该规划为法定规划。市民可以上“规划在线”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6c17709388.html,查询规划文本和图则。 二、风景名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即核心保护区)规划面积为533.7公顷。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包括广州大道以西,白云大道以东,同泰路以南,广深铁路、恒福路以北,用地面积10.1平方公里(不含风景名胜区范围)。 (二)风景区定位: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广州市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特征,以自然生态保护培育、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具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风景区发展目标: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健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发展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维育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二是社会作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市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游人容量 规划对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控制目标。(一)风景区瞬时容量为3.6 万人。(二)风景区日容量为5.3万人。(三)风景区年容量为1949万人。 四、规划功能结构 风景名胜区整体功能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北环高速公路以南为城市公园区,以北为森林公园区。 南部城市公园以麓湖公园、云台花园、雕塑公园为主体景观,形成麓湖、三台岭、飞鹅岭三个景区。北部森林公园以南亚热带植被、“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主体景观,以南北

世界公路奇观——晴隆24道拐

世界公路奇观——晴隆24道拐 世界公路奇观,抗战史上最伟大的弯道,驰名中外的历史弯道——24道拐,位于贵州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25°45′N、105°15′E)起于大水沟,盘旋在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斜坡上,是史迪威公路的标识路段。 24道拐公路设计精巧,从晴隆山山脚的大水沟到鸦关关口,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66米,在60度的斜坡上由12个S形的弯道顺山势而建成,弯道全长4公里,有24道弯拐。因此得名,从关山上俯瞰,其公路似蛟龙下山,欲饮大水沟之清泉;从关下仰望,24道拐犹如巨龙欲飞,腾空于浩瀚天宇;在晴隆山观景台上看24道拐,一层薄雾罩在山腰,24道拐像巨龙在空中舞动,巧夺天工,奇妙无穷。有对联称:“雄关缠玉带,盘江锁钥,抗日情牵世界;险道绽金光,云海升腾,飞虹隘舞蛟龙。” 24道拐关隘旧名叫鸦关,当地人叫半关,是古代入滇的必经之地。昔日鸦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鸦关之雄险,明、清有诗吟诵:“鸟道从空辟,云程接汉通。投林警犬吠,入夜照途穷。著树花成冻,连村火失红。杖游梅岭上,日晡诗难工”;“列戟峰高俯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使者衔恩通北道,中郎飞檄定群蛮。弃儒叱驭无人说,何用长缨过此间”。 从前,这里是蜿蜒的古驿道,大树参天。相传东汉名将寿亭侯马援佐南征行于此地,时值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口干舌燥,战马以蹄刨土,涌出一股清泉,解了人马之渴,后人在涌泉旁边建一庙宇,称为“涌泉寺”,外设茶亭,供路人游客小憩。寺内供奉寿亭侯像,像下有饮马池,本地人则称为“马刨井”。寺旁岩壁上,有明林乔南之墨迹“甘泉胜迹”四字,清代云贵总督蔡荣毓所书的“且以饮人”。在鸦关古道旁的岩石上,有明万历中四川人宁万麓手迹“云陵山色”和江夏人程封书的“鸟道千重”等明、清墨迹。 24道拐公路,由贵州省路政局(局长马怀冲,字明亮,晴隆人)于民国17年(1928年)1月派贾善祥带领公路勘测队从贵州黄果树至贵州盘县沿线勘测,随即动工修筑,但因战乱被迫停工。民国20年(1931年),工程师周岳生率勘测队再度对滇黔公路进行总体勘测,从而设计确定了24道拐的修筑方案,并动工修建。由于工程异常艰险,加之工具十分简陋,安南(晴隆)民工身系绳索于悬崖绝壁之上,用手锤、钢钎、钻子开山凿石,工程进度相当缓慢。当时,正值兵荒马乱的战争年月,这期间,24道拐公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直到民国25年(1936年)9月才竣工通车。 抗战期间,日军封锁了海空运输线,滇黔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运输通道,是运输抗战物资的“生命线”。24道拐公路是这条运输线上的必经险关,弯急路窄,经常堵车,车祸频繁。为保障中国和美军每天三千多辆运输车在三个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5)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规划范围与面积 2.1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监测和控制泰山生态与地质的威胁要素,划定外围监控地带,面积约为381平方公里。外围监控地带范围北侧以自然山谷线为界,西侧与南侧以公路为界,东侧以现行的采石保护区边界为界。 3风景名胜区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

《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 1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 - 1 -第三章人口与用地规模 .................................................................................................................... - 2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 2 -第一节“三区”划定. (2) 第二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战略 (3) 第三节城镇空间、等级与职能结构 (3) 第四节产业布局 (4) 第五节旅游发展 (5) 第六节生态建设 (6) 第七节综合交通 (8) 第八节重大市政设施 (10) 第九节环境保护 (12) 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 - 14 -第一节城乡统筹策略 (14) 第二节重点建设地区空间结构和“四区”划定 (15)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 - 16 -第一节空间结构与发展策略 (16) 第二节各城区定位及重点发展方向 (17) 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 18 -第一节公共中心体系 (18) 第二节行政办公用地 (18) 第三节商业金融业用地 (19) 第四节文化娱乐用地 (19) 第五节体育用地 (20) 第六节医疗卫生用地 (21) 第七节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21) 第八节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22) 第八章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规划 .................................................................................. - 22 -第一节保障性住房 . (22)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现实问题,在生态保护、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文化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及各景区景观特色定位,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从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对策。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严格保护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山水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景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2、区域统筹、整体协调 高度重视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及区域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整体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太湖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太湖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协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促进城市与景区的和谐发展。 3、优化资源、突显特色 深入研究太湖风景名胜区水体、岛屿、湖湾、岸线、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景区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突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吴越文化交融的景观特色,提升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价值。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合理把握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充分结合景区资源特点,探索因地制宜优化生产方式、改善和提高景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环境。 二、性质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目标 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强化太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及人文特色,进一步协调景区与城市关系,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优化引导景区产业结构,将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境优越、特色鲜明、城市与景区和谐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大型生态绿心; 通过对各景区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华吴越文化精髓的文化遗产聚落; 通过对环太湖城市群与景区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布局,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宜人、风貌和谐的城景交汇型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各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人文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环太湖地区的整体产业协作引导以及各景区的协同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生态产业典范区。 四、总体发展战略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年苏政复1996(147号)文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产业和资本向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转移;为适应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需要,我市调整市区部分行政区划,市区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扩大至1864平方公里;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江苏省委、常州市委明确提出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必须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规范和指导新时期的常州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活动。 第二条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0]17号); 4.建设部《关于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6.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 7.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8.中共常州市委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9. 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实施意见;

10.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 11. 相关区域性专业规划; 12.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三条指导思想 1.坚持规划的超前性。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瞻远瞩,从长计议,以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瞄准国内外先进城市水平,从城市发展和进步的趋势研究常州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 2.坚持规划的科学性。立足常州的自然、区位、交通等条件,科学确定常州城市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重视近期建设规划,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3.坚持规划的整体性。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视苏锡常都市圈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分重视与各辖区城市资源的整合,谋求共同繁荣;十分重视远近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和城市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协调整合。 4.融贯生态城市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贯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创建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目标,确立各类区域的生态管治要求,谋求良好的城市生态和宜人的人居环境。 5.融贯特色城市理念。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从常州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条件出发,努力塑造富有常州特色的常州城市形象。 6.融贯经营城市理念。贯彻效益优先原则,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用地,优化建设时序,谋求集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第四条规划重点 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所规定的内容编制,重点突出下列内容: 1.城市功能定位; 2.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规划文本 规划委托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零零六年九月

项目名称: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项目委托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法人代码:72146607—0 证书等级:甲级[建] 城规编第(021004)规划顾问 吴良镛两院院士 秦佑国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陈素伟高级工程师 郑光中教授 左川教授 单德启教授 胡学凡原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江 山原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程迎峰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项目主持人 尹稚教授清华规划院院长 项目负责人 杨锐教授清华大学景观学系系主任 项目组成员 庄优波博士 袁南果硕士 邹桂武高级工程师 罗婷婷硕士 崔宝义硕士 刘晓冬硕士 祁黄雄博士后 王萌硕士 王彬汕讲师 杜鹏飞副教授 林瑾硕士 龚道孝硕士 陈海燕硕士

.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目的 (1) 第二条依据 (1) 第三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2) 第四条规划期限 (2)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 (3) 第五条规划范围 (3) 第六条缓冲区范围 (3) 第七条性质 (3) 第三章资源评价 (4) 第八条资源价值 (4) 第九条资源特征 (4) 第十条资源分类 (5) 第十一条资源重要性评价 (7) 第十二条资源敏感度评价 (10) 第四章目标体系规划与发展规模 (14) 第十三条目标体系的层次 (14) 第十四条无期限目标 (14) 第十五条资源与环境保护长期目标 (14) 第十六条游客管理长期目标 (15) 第十七条社区管理与多方合作长期目标 (15) 第十八条组织效率长期目标 (16) 第十九条瞬时游客容量 (17) 第二十条全区游客容量 (21) 第二十一条市场游客规模预测 (21) 第二十二条规划总人口规模 (21) 第五章战略规划 (23) 第二十三条科学管理战略 (23) 第二十四条资源整体保护战略 (23) 第二十五条游客管理战略 (23) 第二十六条统筹社区发展战略 (24) 第二十七条区域统筹战略 (24) 第二十八条伙伴合作战略 (25) 第二十九条文化资源保护与挖掘战略 (25) 第六章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 (26) 第三十条用地布局结构 (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