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免费下载】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

【免费下载】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

摘要:《荒凉山庄》作为狄更斯的核心之作,清晰而完美地展现了维多利亚早ee期英国社会的整体风貌。狄更斯通过全面塑造当时社会中的三个典型阶级实现了一种社会批判与道德教化的完美契合。本文试图从具体文本出发,以人物阶级身份为基点分析当时人们的伦理道德和行为风貌。这一时期的三个阶级之问在进行着一场无声无息却意味深远的伦理道德“互动”。一方面是贵族伦理道德继续作为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是社会所承认的官方的文化参照系。另一方面,随着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发展,贵族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受到中产阶级文化的冲击,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无产阶级仍是一个被压制的沉默阶级,是社会中的失语者。狄更斯在小说中不仅批判了那个社会阶级的不平等,也在评述着那个社会的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那个社会何去何从的关注与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层思索。

关键词:狄更斯《荒凉山庄》贵族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道德伦理

作家的创作动因可以多种多样,但究其根本却是借文学的艺术想象与描写将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转化为虚幻而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另外,因为“伟大的文学总是表现出关心真理和人们心目中的道德价值”(柏拉威尔548),所以作家常常借艺术之笔“把现实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转化为艺术中各种道德矛盾与冲突”(聂珍钊18)。作家的这一普遍创作动因在突出强调道德伦理的维多利亚时代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而狄更斯作为那个时代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伟大作家,在其小说中更是不懈地追求着一种社会批判与道德教化的契合。这在《荒凉山庄》中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荒凉山庄》以清晰而深刻的文笔反映了维多利亚早中期的整个社会风貌,和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及伦理道德观念。毫不夸张地说,《荒凉山庄》就是了解维多利亚早中期英格兰社会的百科全书。在这里,各个阶级纷纷登场各发言表,彰显着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换言之,小说在一个看似统一的表层之下张扬着一个多元的世界。只是在这里作家“像一个孩子观察一座陌生的城市那样地观察着这一个巨大的世界,但他用的是成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他所看到的亮光比一般人所看到的更为强烈,他所看到的阴影比一般人所看到的更为巨大”(华纳168—9)。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以人物阶级身份为基点分析当时人们的伦理道德行为风貌。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看来,“道德总是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直接相关,它为一定的阶级、集团的根本利益作伦理辩护”(姜迎春1O),因为“道德总是一定历史条件和一定历史阶段的道德;对道德而言,历史总是一定道德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内容的历史”(陆贵山周忠厚8O)。因而,通过分析狄更斯笔下各人物的行为以管窥维多利亚早中期社会的道德伦理风貌就必须从具体人物的阶级身份出发。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阶级可分为三个层次:贵族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此界定以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为基准,并参考其他较有代表性的阶级划分标准,具体地说,以人物的经济地位为其阶级定位的标准,同时关照人物的家庭出身、职业声望及其他因素。运用这样的标准考察狄更斯小说《荒凉山庄》,我们会明显地发现此小说中的人物也可以分为三类:贵族阶级,中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首先,贵族阶级的主要特点是占有土地和拥有特权,因而他们常常也被称为土地贵族。一般而言,贵族常常表现出傲慢、保守等鲜明特征。他们所代表的绅士理念(出身高贵,温文尔雅。衣食无忧,教养良好)却是另两个阶级向往和模仿的楷模,垄断着意识形态领域。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在导致新兴阶级的出现并逐渐主导那个社会—— 即下文谈到的中产阶级的同时,也导致贵族这样的传统统治阶级队伍开始缩小,政治和经济地位也随之开始下降,并且有逐渐为新兴中产阶级所取代的倾向。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及行为也出现相应的变化。特别是当他们走向没落之时,一部分人依然恪守着原有的道德理想,另一部分人却开始思索新的出路。而且他们对意识形态的垄断也逐渐被资产阶级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所瓦解。在《荒凉山庄》中最具代表性,

最有贵族气质的要数土地大贵族累斯特·德洛克爵士了。他出身高贵,衣食无忧,优雅闲适,拥有特权。他本人则“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不屑干任何卑鄙龌龊的事;你高兴让他怎么死,他都可以马上照办,但他就是不愿给人什么把柄,让人指责他不正直”(15)。他可以说是个

中世纪骑士一样的人物,为了爱情而与德洛克夫人结婚,且“除了感到多少年来主要是以她作为自己尊严和骄傲的基础以外,从未对她有过任何自私的想法。他爱她、崇拜她、颂扬她,并且把她当作表率,让全世界的人去尊敬”(951)。这与亚瑟王对圭妮维娅王后的爱有

着怎样的相似!所不同的是,他对其夫人的爱已经超出了荣誉、名声,甚至在她婚前生有私生女这一事实曝光从而辱没德洛克家族名声时,他依然决定“??我为夫人所做的一切安排,一概照旧,决不撤销。我送给夫人的东西,绝不收回。我和夫人的关系是始终如一的,我

为了夫人的利益和幸福而采取的行动,绝不更改??”(1013—1014),狄更斯本人虽然对贵

族常常嗤之以鼻,却对累斯特爵士的行为赞赏有加,认为“他那崇高的真挚感情,他那忠于爱情的情操,他那奋不顾身地捍卫她的行为,以及那为了她而忘掉自己的委屈和尊严的态度,都是非常可敬的、真诚的和具有丈夫气概的”(1014)。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工业时代,荣誉、声望和原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用荣誉、声望和原则

来发誓本身在那个时代其实已经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即使把它们和生命连在一起也不能

加重其在社会中的砝码,这在切斯尼山庄最后的荒凉命运中就能看出来。然而累斯特爵士

在具有骑士之风的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马修·阿诺德所说的那种“闭目塞听,盛气凌人,

桀骜不驯”的贵族(阿诺德53),这在他与所谓的宿敌波伊桑先生的纷争中就可见一斑。他为了面子问题而与波伊桑征讨一条可有可无的通道通行权,甚至把波伊桑当成了头号仇敌;

他这种自我假想的仇恨甚至在他到林肯郡终老时也未能消解。而他与钢铁大王朗斯威尔先

生的会面更是体现了他性格中顽固保守的一面他虽然看到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却看不到出

路而只是闭目塞听地顽固保守着原有的世界观,所以只能看着他所熟悉的旧秩序土崩瓦解。可以说狄更斯对累斯特爵士这样的贵族是又爱又恨的,他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矛盾是那个时

代文人的矛盾,也是那个时代的矛盾,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政治无意识——对保守顽固但

又有着真正骑士风度的贵族那种又爱又恨的贵族情结。所以当切斯尼山庄最终变成了真正

意义上的荒凉山庄时,我们会不禁重新思量小说的题目《荒凉山庄》,或许这部小说也是狄更斯献给贵族的一曲哀歌吧。

虽然说一定的阶级成员通常具有相似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但有时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同一阶级成员中也会出现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越位的情况。换言之,虽然贵族的伦理

道德观念像隐形的法则一样适用并制约着贵族的生活圈子、生活方式,但其中也会出现一

些贵族阶级人物在道德伦理上的越位。首先德洛克爵士娶比之地位低下的德洛克夫人并在

她辱没其家族声誉时仍对之不离不弃本身就是一种对其本阶级的越位。而阿伦·伍德科特则是狄更斯所描写的代表性伦理越位贵族。他像其母亲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流着高贵血统阿普

一柯里支血统的贵族,然而这个贵族却是没有了特权的没落贵族。与德洛克爵士相似,伍

德科特也具有着真正贵族骑士的高贵品质,他在海上拯救同伴船员的场景就足可证明这一点。而且他对埃丝特的爱也是至死不渝,而且言出必行的——从他在埃丝特容貌大变之后

的表现及对她的承诺中就可看出来。然而他并没有像其阶级所期望的那样认同“没有钱不要紧,只要有比钱更重要的门第就行”(531)这一观点。他对埃丝特的爱本身就是对这一门第

观念的一个讽刺,因为埃丝特作为一个私生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门第,更称不上是个贵妇人——严重违背了骑士精神之恋的基准,而他与埃丝特结婚这一行为本

身更是一种对其自身阶级的背叛。而且他对乔及其他穷人不求回报的帮助,他的务实从医,依靠自身能力养活自己及其家人,而没有像其他没落贵族那样闲散过日子或者作着贵人的

黄粱梦,最后与埃丝特结婚并在贾迪斯先生赠送的新荒凉山庄里过上充实的生活等都说明

他已经渐渐背离了自己的阶级。在这一背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集贵族骑士精神与中产阶

级务实精神于一体的新人。在他身上我们感觉不出通常意义上的贵族所隐含的悲剧色彩。

他身上充满了一种对社会的积极与希望。可以说他在贾迪斯先生的帮助下已经变成了一个

完全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了。这在新荒凉山庄与切斯尼山庄所形成的强烈反讽性对比中就能

看出来:本该荒凉的荒凉山庄已经欣欣向荣,温暖舒适,而那个固守本原的切斯尼却由原

来的宾客盈门变成了真正的荒凉山庄。

在维多利亚时期,贵族虽然已经开始没落,但他们依然在意识形态特别是文化上统治着当

时社会,因为他们依然有权力和能力把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或者显性或者隐性地灌输给其

他阶级。而中产阶级作为这个社会中最有活力的上升阶级,主导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按照

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中产阶级开始在文化、意识形态、

伦理道德观念上逐渐取代贵族阶级。本文所论述的中产阶级包括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其他有

产但没有特权者,他们既是维多利亚社会的主要群体,也是维多利亚小说中的主要描写对象,因为这一时期的作家大都出身于中产阶级,因而更善于塑造本阶级的人物,描述本阶

级的伦理道德观念。贯穿这一时期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的是福音主义,绅士理

想和功利主义。中产阶级人物中一类人崇尚工具,功利成为他们的唯一目的,他们创造了

巨大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把人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另一类人则崇尚贵族的绅士风度,他们

宣扬福音主义和绅士理想,或者成为道德上的说教者,甚至狂热者,或者成为崇尚贵族风

度的虚假化身。在作为中产阶级一分子的狄更斯看来,功利主义的务实精神是值得认可的,但是他认为还应该向贵族学习绅士精神——在前文伍德科特身上就体现了他的这一理想。

这就是他从本阶级伦理道德观念出发所重新界定的一个绅士标准:出身不再是最重要标准,务实、自助及责任心成了最重要标准。《荒凉山庄》就生动地体现了狄更斯对中产阶级伦理道德的深刻认识。

首先,出身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朗斯威尔先生虽然出身于管家家里,但是并不以之为耻,反而态度谦和而爽朗地对德洛克夫妇说:“??多少年来,一直靠工资过活,而且,为了深

造起见,还要靠自己自修。我的女人是一个工头的女儿,只受过普通的教育。除了我刚才

说的这个儿子以外,我们还有三个女儿。我们既然比较幸运,能够使他们得到比我们好的

机会,我们就让他们受好教育,非常好的教育。我们最关心和感到最高兴的,就是设法让

他们将来对任何职务都胜任愉快”(512—513)。他这种不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反而积极

肯干的自立务实精神使得他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了钢铁大王。而正是经济上的崛

起使他在面对大贵族时也变得“态度很自然,很随便,丝毫没有因为和大人物呆在一起而变得手足无措”(509)。

在不太看重出身的同时,积极肯干的自立务实精神成了中产阶级事业成功的重要信条之一。而务实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挣钱。钱成了中产阶级成功的最重要标准,因而卡莱尔对中产

阶级才会有“拜金主义者”的定论,而阿诺德也才会说“工具信仰是中产阶级的主要特点”(58)。对钱的执著使得他们严肃认真、自立自强。但是当这一执着走向极端时,便会出现可怖而

畸形的现象,而人也就在其中被异化了。这种异化在“放债世家”斯墨尔维德一家人身上得

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位住在快活岭附近的快活的爷爷,他父亲当初简直是一只唯利是图的外壳坚硬的两腿蜘蛛,他织下了天罗地网,来诱捕粗心大意的苍蝇。他平时就躲在网里,等它们落网了,才

爬出来,这个老异教徒所信奉的上帝,就是重利盘剥。他曾经为它而活,和它结成终身伴侣,最后还死在它手里。原来他在一桩诚实的小买卖上头,打算占对方便宜的,没想到自

己反而吃了大亏,因此,他赖以生存的东西突然垮了(这倒也说明他赖以生存的东西不是心脏之类的东西),他的一生也就完了。(374)

而且这种对钱的执著不只是商人“独享的权利”,代表着精神领袖的牧师恰德班德先生也逃不过。虽然他成天到处兜售所谓的博爱、福音,甚至连可怜的乔也被拉去听他布道,在他与杰利比太太等人所组成的社交圈子里极尽布道之能,充分展示了何谓宗教狂热,然而在说到“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钱时也一样的堂而皇之:“??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来呢,朋友们?是不是因为我们知道了一件罪孽深重的秘密,而且为了要我们保守秘密,就必须给我们小麦、油、酒——或者说,同这些完全相等的东西——金钱呢?也许是的,朋友们”(936—937)。

当钱的欲望走到极端的时候,亲情、仁爱也是以钱为基准的,而人的性情也因之而被异化了。小说中的文具店老板斯纳斯比先生本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对可怜的乔充满了同情,经常接济乔,可是在乔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他却只能通过“偷偷放下第四枚两先令半的银币”(828)来获得心理的安慰与平静。虽然斯纳斯比先生内心充满了仁爱,很想为可怜的乔最后做点什么,可是社会把他变成了一个畸形而异化了的人,在他的人生字典里,钱是一个人表达内心世界的唯一手段;由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爱已经变得赤裸裸的了。“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了道德义务感和情感特征,从而变得靠单一的经济利益来维持。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基于物质利益”(艾恺76)。

狄更斯在赞赏中产阶级的自立、务实与责任心并批判他们对钱之疯狂执著的同时,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物:老特维德洛甫先生。他虽然身处中产阶级,名义上开了一所舞蹈学校,但是在其言语行为中却体现着一种伦理观念上的阶级越位。虽然说“人们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陆贵山周忠厚71),但是当时在文化上处于霸权地位的贵族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可能会影响并导致中产阶级人物越出本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而向上一阶级靠拢。可以说特维德洛甫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贵族伦理道德文化霸权之下的牺牲品,他超越了自身阶级伦理信条而崇尚上一阶级的伦理道德,从而变成了荒诞可笑的可怜虫——只是因为他被影响得太深了已经看不见自身的可笑性了。首先他是个重视出身的人,为了虚构一个高贵的出身,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普林斯(Prince)。另外,他崇尚贵族的大家长制与闲适生活。而且,他还一直在外貌、言行诸方面标榜自己高贵的出身与所谓的风度。甚至于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以贵族为基准的,“‘虽然在我们这些人身上,’他补充说,‘还保留下一些风度,可是英国——我的祖国啊!——已经大不如前,而且是一天不如一天了。英国今天已经没有多少绅士。我们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我看不出由谁来继承我的风度,我看到的只是那些纺织工”’(253—254)。这和累斯特爵士的话何其相似,只是在累斯特的言论里我们会觉得合情合理,而在他则有一股浓浓的讽刺意味。可以说他由于对贵族的过分崇尚在伦理道德观念及行为上都已经完全越出了自己的阶级身份然而他的向上一阶级——贵族阶级靠拢并非真正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种靠拢或超越,只是一种盲目的崇拜,是贵族风度的一种虚假化身。

与贵族和中产阶级不同,无产阶级是事实上的被统治阶级——无论是经济政治上,还是文化上。所谓无产阶级其实就是无产者的阶级,它的主要成分是工人阶级;这是一个在生产关系上处于被雇用的阶级,或者潜在的被雇用阶级——因为自身除了劳动力已经没有任何资本。它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恩格斯236)。无产阶级作为事实上的被统治阶级在处于统治地位的另两个阶级所信奉的伦理道德观念挤压之下,是沉默销声的阶级,因而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只能在另两个阶级伦理道德观念的夹缝中微弱地存活着。再者,由于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大都出身于中产阶级,所以他们在小说中所体现的无产阶级通常都是贫穷、粗野的。狄更斯笔下的无产阶级可分为两类:一类崇尚并默认中产阶级和贵族的生活方式,成为驯服温顺的形象而为作家所夸赞,而且这类人物主要以女性形象出现;另一类则意识到了自身与其他阶级的鸿沟,但又无力扭转局面,

只能放纵自己的堕落,因而成为作家笔下肮脏、粗野、无知、堕落的代表,常以男性形象出现在作品中。在狄更斯眼中,工人是肮脏的,从他们的住处就可以看出来:“一问破烂的小屋??猪圈就在破烂的窗户附近??到处是旧木桶,承接着从屋顶滴下来的雨水,要不然就让雨水流到用泥巴堵起来的、象一个大泥饼似的小水坑里去”(140)。而住在里边的人与

贵族的优雅闲适,中产阶级的得体有着极大的反差:“??一个眼睛瘀黑的女人,在炉火旁给一个奄奄一息的可怜的小婴孩喂奶;一个男人浑身都是粘土和泥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抽着烟斗,显得很放荡??”(140—141)换句话说,工人阶级是肮脏的代表;同时,他们还

是无知、粗野、堕落的代表,尤其是男性无产者,他们没有文化、酗酒、放荡、堕落、没有宗教信仰。从珍妮丈夫对前来宣扬所谓福音的道貌岸然的帕迪戈尔太太的半是嘲讽半是谩骂中就可见其无奈之下的放荡、堕落。

狄更斯这种通过具体小说情节描写的方式所展示的关联与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生活的毫无保障、挣一天吃一天的日子,一句话,就是把英国工人造成无产者的那种东西,对他们的道德所起的破坏作用比贫穷还要厉害得多”(恩格斯401)。工人

阶级因为没有任何可获得最根本生活必需品的保障,掌握不了也看不见自己的命运前途,对于他们来说一切只是种偶然,因而似乎自己的命运也是件与己无关的小事,只能屈服于自己的命运,随波逐流在一个永恒不变、没有未来的未来之中。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珍妮的丈夫会天天酗酒了。另外,这种随波逐流在可怜的乔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孤儿乔本应该是社会关爱的对象,然而他却只有走不到尽头的往前走。“‘他们一直在赶我往前走,往前走,自从那个夫人给了我一个金币,我就不像从前那样自由自在了。斯纳斯比太太,她老是盯着我,赶我走开——可我没惹她啊!——他们那伙人老是盯着我,赶我走开。从我早上爬起来,到我晚上躺下去,他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对付我。??我到这儿或者到别的地方,还不是一样吗?”’(556—557)只因无意问帮助了德洛克夫人,只因接受了斯纳斯比先生菲薄的救济,他便被贵族和中产阶级拼命地赶着往前走,同时却没有被指明方向。因而,对于乔来说,哪一个前方其实都是一样的无望。他这种冷漠的悲观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同时也表现了一种人与宿命之间的抗争,一切都是徒劳的挣扎。一抹浓浓的悲观主义色彩在乔的遭遇里弥漫着。乔的命运其实体现的就是无产阶级的命运。但这并非说他是没有思想与灵魂的。当乔听说照顾过自己的埃丝特因为自己而染上重病的时候,“乔那种满不在乎的神气突然消失,他对那个女人激动地说,他根本不认识那位年轻小姐,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也从来没想过要害她,他倒是宁愿害他自己,宁愿把自己那个倒霉的脑袋砍掉,也不愿再和她接近??”(811)甚至像珍妮的丈夫这样一个粗野、无知代表的人物也是如此,他因为看到了自己的现实,社会的不平等,所以对这个社会充满了仇恨,对于比自己高的阶级除了恨还是恨,但是,对于埃丝特这个曾经照顾过他的家,对自己有着真正同情的有钱人,他的态度却是温和的:“‘我不喜欢上等人到我家里来,小姐,我以前大概已经跟你说过了。我不到他们家里去打搅,可是,真出奇,他们偏偏要到我家里来打搅。我要是到他们家去打搅一下,我想,他们要不闹个天翻地覆才怪呢。不过,我对你还不象对别人那样不满,我倒也愿意客客气气地回答你的话,不过,我要预先说清楚,我可不能像狗熊似地被人牵来牵去”’(992)。他这段软化了的话也表明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地位的卑微,同时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可以任人牵来牵去的动物。换句话说,他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的一种人之为人的个体性张扬,只是这种张扬是一种社会弱者的微言。

相对于无产阶级男性那种因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或者粗野无知或者凄惨,无产阶级女性则是金字塔底的蝼蚁。她们缺少贵妇人的美貌,也没有中产阶级女性的衣着得体。她们衣衫褴褛、相貌平庸,是男性在等级森严、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中找不到自身平衡时的发泄物,然而她们的心中却充满着爱。从前文提到的莉子为不相识的乔而四处奔波中就可看出来。

另外,与男性的粗野相比,她们是温顺的,只是这种温顺在男性充满咒骂的言语及殴打之

下已经软弱无力了。她们作为无产阶级的妻子,不仅自己拥有的一切甚至连自身都是丈夫

的附属品,只能在丈夫那并不丰满的羽翼下挣扎着生存。如“莉子没有再坐下来,而是畏畏缩缩地站在她那张椅子后面,一边用手摸着那折断了的椅背,一边望着我。我想,她要是

有胆量的话,一定愿意独自和我谈谈。??莉子很想回答我的话,可是,她丈夫又骂了她

一句,还当着我们面用沉重的靴子踢她的脚”(992)。

但是无产者中也是有例外的。哈罗德·斯金波这样一个让人印象深刻,比特维德洛甫先生更具有欺骗性的人物就是典型例子。虽然他一贫如洗,但是刚出场的他给人的印象似乎他是

中产阶级出身或者贵族出身,因为他的朋友都是中产阶级者,而他的言语行为却是十足的

波希米亚式贵族气质。和乔一样,他也四处流浪,所不同的是,他是有目的地四处流浪享乐,逃避责任。斯金波因为其所谓的多才多艺、风流潇洒也可能成为一个音乐家、画家?

?但是其天性中的“孩子”气质,注定了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人物。为了几英镑他可以出卖乔,为了微薄的酬劳也可以把理查德介绍给吸血鬼一样的律师,从而断送了理查德似锦的前程

甚至是年轻的生命。他不断强调自己是个“孩子”,其实只不过是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

罢了。而且斯金波所谓的天真里其实充满了冷酷,他看不到别人的凄凉,无法同情乔的凄

惨反而出卖了他,无法体会格里德利先生的悲惨遭遇,反而把格里德利先生比作无所事事

好勇斗狠的骑士,把他的遭遇说成是一场骑士的浪漫之旅,让人不知该责怪其人还是责怪

那个社会。而埃丝特到他家去所看到的情景更是一种令人无法忘怀的鲜明对比:他那葡萄

美酒夜光杯一般的享受与可一比废料场的肮脏破烂屋子给人一种极度难忘的记忆。这是一

个自身扭曲了的形象,他似乎在模仿着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与行为,但由

于自身阶级身份的限制,叉不可能做得彻底,因而显得更为可怜可笑。这也算是一种特殊

的越位吧。

然而,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也能发现,虽然有对斯金波这样一个越位人物的精彩描写,但

是从整体上说,狄更斯在《荒凉山庄》中所展现的无产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观念是抽象、

模糊的。它既不像贵族的特征那样鲜明准确,也不像中产阶级那样人木三分。这大概有两

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狄更斯作为中产阶级一分子,在看待下一阶级时虽有同情,但是作

为一个中产阶级的作家,狄更斯不可避免地会以自身阶级的标准来界定一个在经济基础上

根本不同的阶级,这种评价是可以理解的,但其本身也是不公允、有偏见性的。所以,他

小说中的无产阶级人物形象大都是模糊的,或被歪曲的。另一方面,从无产阶级自身来说,虽然他们或者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有别于上等社会的意识形态,但是因为没有能力再现自

己的生存状态,所以只能被动地被其他阶级再现一个歪曲的自身,成了那个时代和社会所

创造的一个“他者”;作为一个他者,他们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他们或者被美化,或者被

丑化,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狄更斯笔下的无产阶级女性是有名字的,温顺的,而男性

则是无名字的,粗野、无知、堕落的了。

可以说,《荒凉山庄》鲜活地展现了维多利亚早中期人们的生存状态、伦理道德风貌。这一时期的三个阶级之间在进行着一场无声无息却意味深远的伦理道德“互动”。一方面,传统

的贵族阶级对向上攀爬的中下层阶级充满了鄙夷和不屑,然而正是这种鄙夷和不屑使得中

下层阶级既反对贵族阶级的特权,又对这种特权顶礼膜拜。从而形成了英国那一奇特的贵

族情结,或者说是一种伦理道德方面潜移默化的认同,贵族精神、伦理道德成了社会的主

导价值取向,是社会所承认的官方的文化参照系。另一方面,务实的中产阶级则以其积极

的进取之心与务实精神为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同时,这些靠自

我奋斗而成功的人们大都出身低微,没有受过正统教育,因此他们也常常因为缺乏文化修

养而被人耻笑。所以“伴随着经济地位的崛起,商人阶层的人们信心增强了,他们开始把目

光转向了文化建设”(周晓虹44),试图建立一种本阶级的文化,彰显自己的伦理价值,并努力同化没落的贵族。因而,随着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两个阶级互相吸收对方的伦理道德观念,实现合成共利。这种合成共利典型地体现在伍德科特与埃丝特的联姻中。然而无产阶级仍是一个被压制的沉默阶级,在意识形态上或者接受贵族那种虚无缥缈的精神,或者继续沉沦,无论怎么样,他们那处于社会金字塔底层的被统治地位却在加深。他们是社会中的失语者,因而在道德伦理方面也无法呈现出特定具体的观念和行为。

随着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发展,贵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中产阶级文化的冲击,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伦理道德的发展性反映在文化中就是维多利亚时期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原有的一元文化价值观被打破。因而可以说,狄更斯在小说中不仅仅是在批判那个社会阶级不平等,而且是在评述那个社会的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那个社会何去何从的关注与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层思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