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心理学二

教育心理学二

教育心理学二
教育心理学二

《教育心理学笔记(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1)命题

命题指语词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往往传达一定的信息,隐含一定的意义。

(2)命题网络

(3)图式

现代认知心理学区分了两类图式。一类是关于客体的图式,另一类是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1)三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①符号表征学习

②概念学习

两种方式:一种叫概念的形成,一种叫概念的同化。

③命题学习

(2)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

①下位学习

②上位学习

③并列结合学习

(3)同化论(奥苏伯尔)

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学习的心向;强调潜在有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4)“六部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皮连生在《智育心理学》中提出。

“六步”:注意与预期、激活原知识、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变式练习、知识转化为技能)、根据线索提取知识(技

能在新的情景中运用)。

“三段”:一至四部位一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理解;第五步和第六步分别为第二三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以及知识的提取和运用。

“两分支”是指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前四步相同,从第五步开始出现分支:一支表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提取,一支表示程序性知识的变式练

习和迁移。

与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相比优点:

①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着眼于教师的行为;该模式则着眼于师生的双向

活动。

②传统教学过程模式没有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该模式反映了知识分

类的思想。

③该模式能清楚的解释基本课型的结构。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1)促进简单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①复述策略

②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是典型利用)

③组织策略

(2)促进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①复述策略(划线、符号注释)

②精细加工策略(释义、摘要、创造类比、做笔记)

教师讲课时应注意:a.讲课速度不宜过快;b.重复比较复杂的材料;c.把重点写在黑板上;d.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和便于复习的笔记;e.为学生做笔记提供结构

上的帮助。

③组织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看,目前我国流行的与技能相对的“知识”概念,实际上是与陈述性知识概念相吻合的。

技能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1)产生式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表征程序性知识最小单位是产生式。产生式是所谓条件—活动规则(简作C—A规则)

(2)产生式系统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

(1)智慧技能的层次

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为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加涅进一步提出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

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

这是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的核心思想。

(2)辨别技能的形成

①刺激与反应接近。

②反馈。

③重复。

(3)概念学习

概念是指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的一类事物或性质。概念学习是能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加涅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两种。

(4)规则学习

规则是由概念组成的,它反映了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是以掌握相应的概念为基础的。它是一种智慧技能,其学习的实质是使学生能在体现规则变化的情

境中适当应用规则。

规则学习一般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发现学习);一种是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接受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理加工过程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认知策略的只是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2.认知策略的分类

据E.D.加涅的程序性知识两维分类,认知策略可分为专门领域的和一般的。专门领域的认知策略是指适合特殊领域的认知策略,一般的认知策略是指跨学科领域的

认知策略。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一般过程:①命题表征(陈述性知识)阶段②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阶段③反

省认知阶段

特点:

第一,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

第二,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模糊性。

第三,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是启发式的。

4.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

①原有的知识背景

②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③学生的动机水平

(2)内部条件

①训练方法

②变式与练习

③有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技术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能力,它总包含着精细的肌肉运动。

2.动作技能的分类

(1)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可分为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动作技能

(2)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参与的肌肉群的性不同,可分为精细和粗大的动作技能。

(3)根据完成动作技能对环境条件的依赖程度,可分为开放性和封闭性动作技能。

(4)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是是否使用一定的工具,可分为工具性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3.熟练操作的特征

(1)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2)利用微弱的线索(基本线索、反馈线索、无关线索)

(3)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4)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

(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1)习惯轮

强调行为的时习惯论,主张用习惯来解释。习惯轮认为,一种运动成分所产

生的反应刺激,通过习惯的形成而与下一个运动成分联系起来。

(2)认知观

强调认知的理论中,比较突出的是闭环理论和开环理论。

①闭环理论

由加拿大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动作技能是对反馈信息进行加工并减少错误的过程,并不是习惯程度的增强。即动作技能是由反馈机制控制的。

②开环理论

认为我们的动作行为受头脑中的动作程序控制,不涉及反馈信息的加工和使用,因而也没有觉察和纠正错误的机制。(美国心理学家施密特提出的图式理论是开环理论

的重要代表)

(3)生态观

该理论认为,知觉和动作在机能上是密不可分的,由一些肌肉、关节和动作单元组成的动作系统,直接受知觉状态的影响并作出相应调整,而不是受计算性的、类似

于人的中枢脑结构控制。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粗略的掌握阶段

(2)改进和提高阶段

(3)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一般来说,经过大量学习的任务是不一遗忘的。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的动作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它的保持高度依赖小脑和脑的低级中枢,这些脑的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

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1)指导与发现的比较(戴维斯射箭实验比较)

(2)指导内容的影响

辛格等人的研究表明,动作技能的学习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学习情境的任务性质,并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判断,继而采取一定的策略。

(3)指导的方法

汤姆森的实验说明在学习动作技能的认识阶段,教师要使学生注意观察并理解所演示的动作技能。

(4)示范

许多研究表明,在动作技能学习的初期阶段,要使示范有效,示范动作必须慢速进行。2.练习

(1)练习的分布

一般地说,连贯的动作技能分配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2)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

一般地说,简单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整体练习法,学习很难马上掌握的比较

复杂的技能最好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练习法;学习者的能力低,采用部分

练习法较合适,反之采用整体练习法较有效。

(3)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

身体练习是指身体实际进行活动的练习。心理练习是指仅在头脑内反复思考身体动作进行过程的练习形式。

(4)练习时的情绪干扰

西和摩根的研究结果发现,随机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学习要比区组练习产生更持久的影响,这

一发现在心理学上称为情境干扰效应。

阿尔·艾米尔和图尔在随机区组的实验中表明随机化区组综合了随机练习与区组练习的有点,可能是安排练习的最佳形式。

3.反馈

在运动之中或运动之后接到的运动产生的信息,通常叫做运动产生的反馈,简称反馈。

分类:(1)根据信息的来源来分类。有内在的反馈和外在的(或附加的)反馈两种。

内在反馈的一种形式叫做结果的知识,这是在运动之后由别人以言语方式提供给我们的关于

运动目标或达成状况的信息。

内在反馈的另一种形式叫做表现的知识,是关于学习者做出运动模式的反馈信息。

(2)按照提供信息的时间来分类。有同时发生的反馈和延缓的(定期发生的)反馈两种。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1)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对象(人、事、物、制度、观念等)所持有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较为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反应倾向。

第一,态度是个体对一定对象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这种倾向或反应(内部)状态决定个体对一定对象的选择;

第二,态度是比较稳定的,一经形成,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

第三,态度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这结构由认知、情感、行为组成。

第四,态度是通过个体的经验组成或习得而成的,即个体是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和改变的,不是天生的。第五,态度是对象与评价的联结,当对象与评价的联结,

当对象与评价可接近性高的时候,则态度易于提取,甚至达到自动激活的程

度。

(2)态度的结构

态度三元论认为态度包含着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和认知成分,也称为态度的ABC理论。

①从认知成分的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的价值判断。

②从情感成分的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伴随着认知成分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所持有

的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③从行为倾向成分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的认知黄蓉情感的外显行为,是指个体

表现出来的对某对象明显的行为准备或行为。

(3)双重态度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态度一旦形成就表现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两种形式。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态度的学习是一个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的过程

1961年凯尔曼提出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服从、同化、内化。

(1)服从

为了获得奖赏或避免惩罚而表面上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但在内心却往往不认同。

(2)同化

由于喜欢某人某事物而乐于与其保持一致。

(3)内化

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协调一致,将内外价值观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1)条件反应法

就是对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态度改变中的具体运用。

(2)提供榜样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作为社会学习的一个内容,自然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获得。

榜样的特征:①榜样行为是符合要求的并得到奖励的,而其他人也常会模仿他的行为。②榜样有权利和能力奖励学习者。

③榜样与学习者有相同之处。

(3)说服法

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

其次,说服要晓以利害。

再次,要注意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相结合。

最后,还应该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从内部看:首先,不断加强对于新获得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以使个体在认识结构中清晰地具有新态度指向的事物、事件或人的观念。其次,减少或消除促使认知

失调的因素。

从外部看,要对新获得的态度不断地进行强化,以增强主体对于客体趋向的内部准备倾向。(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的概述

(1)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全部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周围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和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它是内在的。

②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实践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天生的。

③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实践和学习过程中

其随着主客体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④价值观反映的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即主体有需求,客体有价值,两者在

不断地社会实践中融合形成的。

(2)价值观的结构类型

①理论价值型:个体以探求事物本质和发现真理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②经济价值型:个体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③政治价值型:个体以操纵他人和掌握权力为人生最高价值。

④社会价值型:个体以与他人交际助人为乐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⑤审美价值型:个体以感受美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⑥宗教价值型:个体以信仰宗教、体验神圣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4)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理论书籍、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形成和

发展个体的价值观也有着重要作用。

内部条件:(1)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

(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

(1)选择阶段:①不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③对每种选择的后果进行充分考虑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个体喜欢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即真正赋予对象以价值后会产生一种

满足感。②个体愿意承认和乐意让别人知道我们是

这样考虑的。

(3)行动阶段:①个体选择行事并在行动上愿意受它的领导。②个体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

式反复加以实践。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1)问题

问题是一种不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来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境。

斯滕伯格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两种。

国内学者张大均等根据不同标准将问题分类:一是根据问题的内容,可分为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二是根据问题的界定情况,可分为明确界定和为明确界定的。三是

根据问题的性质,又可分为归纳结构问题、转换结构问题和排列问题。(2)问题解决

是指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高级认知加工过程。四个特征:①目的指向性②认知操作性③情境性④经验性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

(2)形成问题表征

两步:一是对问题作出字面的理解。二是对问题做出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将条件与目标统一的心理过程。

(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

(4)评价反思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主观因素

①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②认知结构

③动机强度

根据韦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解决。

④智力水平

⑤定势

定势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

⑥功能固着

这一概念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指一个人看到某一物品的常用功能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功能,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功能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功能。(2)客观因素

主要是问题本身特点与外界环境。

4.问题解决的策略

尝试策略是指对一个问题的所有解决途径都加于尝试。

启发式策略是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1)手段—目标分析法,是将目标分为若干个子目标,将问题分为若干个子问题后,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

(2)顺向推理,是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逐渐扩展已有信息直到问题解决。

(3)反向推理,是从目标状态出发,逐步推出达到目标需要的条件,并将这些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若吻合,则推理成功,若推理成功,问题也得

到解决。

(4)爬山法,先设立一个目标,然后朝着目标方向走到与起点邻近的某一点,逐步逼近目标。

5.问题解决与创造

(1)创造与创造力

创造是指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创造力是指在一定的目标和条件下,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造性三个主要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2)问题解决与创造的关系

联系:①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

②问题解决过程中蕴含有创造力。

区别:①定义不同②特征不同③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参与。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的概述

(1)学习迁移的概念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迁移的种类

①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②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面学习对前面学习的影响。

③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是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推广到其他内容、难度相似的情境中。

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水平、概括水平经验之间的影响。

④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是将习得的一般概念、原理、方法或策略运用于其他情境。

特殊迁移是某一领域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的学习产生影响。

2.传统学习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迁移是心的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结果,训练的关键在于形式而非内容,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提出了相同要素说。他认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的刺激与反应都相似时,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个情境中相同的成分越多,迁移就越大。

伍德沃斯将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3)概括化理论

贾德提出了概括化理论。他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根

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就越

好。

(4)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强调“顿悟”对迁移的决定作用。

3.当代迁移理论及教学含义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教学含义

奥苏伯尔提出了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他通过组织者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以完成学习迁移。

教学含义: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2)产生式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的。他们认为,前后两项程序性知识学习发生迁移的原因是知识之间的产生方式有重叠的地方,且重叠的地方越

多迁移来量就越大。

教学含义:在教材选编、教法选择和练习设计等方面考虑

(3)策略性知识的反省认知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学习者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想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的迁移,必须提高学习者的反省认知水平。

研究表明,清晰的教学对这种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意味着教师有责任去传授策略性知识,并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反省能力,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1)改革和精选教材

(2)合理呈现教材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5)教授学习方法

九、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一定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有四方面的功能:(1)激活功能:会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2)定向功能:指一定的学习目标。(3)强化功能。(4)调节功能:调节学习的强

度、时间、和方向。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诱因是指能够激发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作用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

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4.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人们由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外

部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

励联系。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奥苏贝尔等人将学业成就动机分为以下三类:

认知内驱力,即了解和理解的需要,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其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成就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属内驱力,指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工作做好的需要,显然属于外部动机。

(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又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前一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上网

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连接得到加强和巩固。

强化理论属于行为学派的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就会忽视甚至否定人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2.需要层次说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将前四

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它们使我们得以生存;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们使

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

该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结构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有一定科学意义。但忽略了人们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始动作用,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由

外部动机所激发和引起的。

3.自我效能感理论

最早由班杜拉提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他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

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

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以此来强化相应的学习

行为。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

4.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朝成功(或避免失败)活动的一般倾向。

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创建了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模型提出了需要、期望和诱因价值的综合动机理论,把人的动机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对动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与巨大的贡

献。但这一理论没有充分重视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作用。

5.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归因影响到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而这种归因后果影响后继行为的动机,即成归因就—情感反应和对未来事件的预期—后继行为动机。

韦纳提出影响个人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四个: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并通过研究提出归因三维模式,即控制点、稳定性、控制性。

该理论是对成就动机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为教育目标提供了具体而客观的标准。但对于如何进行归因训练尚未更加深入的研究。(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差异和个别差异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5)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情感环境和精神环境。

(2)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1)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2)设置榜样

(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第一,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某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

探讨的认知需要。

第二,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

第三,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

作用。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5)注意学生的归因取向

第一,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第二,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

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第三,教学生学会按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十、学习测评

(一)学习测评概述

1.基本概念

(1)测量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测验

狭义的测验指的是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使用的量具,包括测验的文本和测验指导书,指导书包括编制原理、记分方法即及解释标准。

广义的测验指的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过程等。

(3)评价

评价是指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法评估一个人的知识或能力,以作为作业教学或辅导效果的证明或依据。

学习测评是指采用测量手段收集对学生某种属性的定量描述资料,并作出评价的过程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促进教师的教学

①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

②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③确保教学目标的达到

④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

(2)促进学生的学习

①诊断学习的作用

a.诊断学生的学习。

b.作为补救教学的依据。

c.改进命题的技巧

②帮助学习的作用

a.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b.帮助学生的记忆和促进迁移。

c.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①对教师的管理

②对管理工作的促进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1)按测量与评价的时机所作的分类

①形成性测量预评价

②总结性测量与评价

(2)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

①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

②标准参照测量与评价

(3)以测量与评价本身的功能分类

①描述性测量与评价

②诊断性测量评价

(4)按测量与评价的对象分类

①智力测量评价

②能力测量评价

③成就测量评价

④人格测量评价

4.有效评价的必要条件

(1)效度

效度是指当测验用于某一特定目的时,对于支持测验分数解释的那些事实和理论凭证的有效程度。

(2)信度

信度是指在不同时间,使用同一测验,或者使用两个不同项目的等值测验,抑或在其他不同的测试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实施两次或多次测验所得分数的一致性。

①重测信度②复本信度③内部一致性系数

一般而言,测试信度越高越好。

(3)辨别力

①难度

②区分度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1)制定测验编制计划

①确立测验目标

a.认知领域的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是指有关知识或认知能力方面的学习结果。

知识,指最低层次的认知能力。

理解,指能够掌握所学过的知识或概念意义的能力。

应用,指将所学到的方法、原理原则、概念等,应用到新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指将所学到的概念或原则,分析成各个构造部分,或找出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综合,指将所学到的片段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事实等,综合、归纳

或合并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能力。

评价,指最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为依据某项标准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b.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指有关态度、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方式等情感能力的学习结果。

接受,为最低层次的情感能力,指对某些现象和刺激的接触、倾听、知

觉、感受、体会和选择性注意的能力。

反应,指主动的注意、参与活动的积极、有作反应的意愿,和从参与活动中获得满足的能力。评价,指对接触到的事情、现象或行为感到有价值存在,进而表现出接纳、偏好、承诺和认同等积极的态度和追求其价值的能力。

重组。

内化。

c.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动作领域的教学目标是指属于动作和技能方面的学习行为。

感知。准备。模仿。自动化。复杂反应。创作。

②设计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指的是以教材内容为纵轴,以教学目标为横轴,画出一个两维度的分类表。

③选定测验的题型

分为两大类:定向反应型试题(即客观题)和自由反应型试题(即主观题)。

(2)编制试题的基本要求

①试题取材均匀,对欲测内容具有代表性。

②试题的叙述力求简明扼要,题目明确。

③各个试题宜彼此独立,要避免含有暗示答案的线索。

④试题宜有公认的正确答案或相对较佳的答案。

⑤试题中某些错误,虽不影响答案的选择,也应避免。

⑥凡具有争议性的试题,应注明命题参考资料的来源。

⑦若要测验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则试题不一定要有固定的答案。

⑧试题的叙述一重新组织,避免照抄课本或原文教材。

⑨试题应重视重要概念或原理的理解与应用,避免考核琐碎知识的记忆。

(10)避免使用与测验无关的叙述,增加做大困难。

(11)命题不要超过单元教学的评价目标。

(12)提早命题,预留时间进行试题的审查与修订。

(13)多准备一些试题,以备不时之需。

(3)试题与测验的审查

①逻辑的审查

a.测验的一致性

b.测验的适当性

②实证的审查

是指通过对获得的测验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判断试题品质的好坏。

(4)测验的编辑

是指依据测验目的,将适合的优良试题编辑成一份完整的测试试卷。

①测验长度

a.测验的目的

b.试题的类型

c.信度的高低

d.学生的年龄

e.学生的能力

f.作答的时限

②试题的排列

a.根据试题难度来排列

b.根据试题的题型来排列

c.根据教学目标或测验能力来排列

③编制测验指导语

a.本次测验的目的。

b.作答时间多久。

c.是否必须列出计算过程。e.说明不同试题的总分是多

少。f.猜题是否扣分g.是否可以携带及使用教科书、讲义、笔记、尺、圆

规、计算器等。h.答题纸与试题册是否分开作答,分别交卷。i.是否允许

学生在答题纸上注释或补充说明事项。j.考试中途是否可以举手提问等。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1)选择题的编制技术

①选择题的结构

②选择题的编制原则

a.题干的编制

b.选项的编制

c.选项的排列

③诱答项的编写

a.以错误的方式使用专门术语。

b.由作业或口头问答中找出学生常见的错误

观念。c.使用正确、并非重点的,而是旁支节末的答案。d.使用在同

一单元上曾经用到的术语或新词汇。e.部分对,但缺乏某些要素使得

其他选项显得更周延、正确。f.若更改部分题干机会变成正确答案的

选项。

(2)判断题的编制技术

①题目应避免直抄课文或断章取义。

②若是要考对因果关系的了解,应该使前句和后句都是正确的,至于两

者的关系则可以是对是错。

③除非是在靠因果关系,否则同一个题目中不可含有两种概念。

④避免使用一些限定性词语,如:所有、有些、有时、可能、只有,等

等。

⑤避免使用否定句,尤其是双重否定的句子。

⑥避免答案为“对”的试题的叙述总是比答案为“错”的长。

⑦答案为“对”或“错”的试题题目数相当,答案不可作规则性排列。

⑧叙述要明确,使各专家都能得到一致的答案。

⑨切忌故意出诱人上当的题目,例如在关键字上出现错字。

(3)填空题的编制技术

①试题中的每一个空格只能包含一个要点,如果要考察几个要点,就需要提供几个空格。

②试题中的空格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在一个陈述句中抽掉太多的关键

部分,这样会导致实体难以读懂。

③保证所有的空格长度一致。这样,空格的长度就不会为学生猜测提供

线索。

④所要填写的必须是重要的概念,而非毫无关联的零碎知识。

⑤各题待天的内容,宜尽可能放置在末端或集中在最前面,以方便计分

和容易把握题意。

⑥如果是使用数字型的答案,则应清楚标明所要求答案的精确度。(4)简答题的编制技术(参见填空题)

(5)论述题的编织技术

①问题所涉及的应该是那些重要的概念,而非细枝末节。

②问题应该使学生运用或重新组织课堂或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而非简

单地报告一些事实。

③问题既要具体而明确,避免大而空泛、含糊不清,同时又要给学生足

够的空间来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④事先要设定评分标准,并让学生了解这些规则,知道教师在评分时重

点考察哪些方面。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案例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案例 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 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 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 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 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 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 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 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 找出证据和证人。 一、原因分析 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 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 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第一,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有答案)第一部分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部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C1.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去是( ) A.无条件反射 B.本能的反射 C.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B2.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的学流派是( )。 A.构造主义学派 B.机能主义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D3.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 )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个性 A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华生 B.铁钦纳 C.詹姆斯 D.罗杰斯 C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心理是( )。 A.脑的机能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D.在实践中发展 D6.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12对脑神经 B.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 C.脑神经 D.神经元 B7.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 )。 A.突感神经和副突感神经 B.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C.脑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D.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A8.对于一般人来说,言语功能占优势的大脑半球是( )。 A.左半球 B.右半球 C.左右半球没有区别 D.有人在左半球,有人在右半球 C9.表达人的心理过程内容的是( )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D.个性、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 A1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于(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D1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B13.同看一部电影或同上一堂课,不同的人其感受也不同。这种现象说明人的心理具有( )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教育心理学 (2)

小学生想象的培养 1.丰富学生表象 2.进行联想训练 3.指导学生阅读文艺作品。 4.培养学生正确的,符合现实的想象 小学生观察的培养 1.首先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 一方面明确给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教会他们观察方法 另一方面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 2.正确运用直观手段。可以引导儿童获得鲜明,准确,完整的表象,使抽象的教学内容与感性的材料相联系,学得深刻,记得牢固。 3.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观察训练。 ●小学生注意的培养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善于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方式 4.要善于运用有意后注意,使有意注意转化成有意后注意。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他把人格看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认为人格的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个体均面临一种发展危机及发展任务。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儿童面临的第一个基本冲突是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本阶段幼儿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听,渴望自主状态,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喜欢自己动手,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言语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然而有限的能力常使儿童的身体活动受到成人的禁止,使他们感到内疚,从而可能降低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在于儿童既要发展自己的主动性,又要避免那些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6.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教育心理学第一阶段

教育心理学第一阶段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 道小题总分值6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卷中填涂。) 1认知方式又称之为()。 (2 分) A. 认知差异 B. 非智力因素 C. 认知风格 D. 人格因素 2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2 分)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 生理需要 C. 社交需要 D. 尊重的需要 3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之一是()。 (2 分) A. 多维思维 B. 去自我中心 C. 思维的可逆性 D. 思维的不可逆性

4“死记硬背”,这是()。 (2 分) A. 接受学习 B. 发现学习 C. 机械学习 D. 意义学习 5“我要学”,这是()。 (2 分) A. 间接动机 B. 外部动机 C. 近景动机 D. 内部动机 6 学习动机的两种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 (2 分) A.内驱力 B.诱因 C. 学习期待 D. 成就动机 7 我国心理学家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2 分) A. 品德的学习 B. 态度的学习 C. 人格的学习 D. 行为规范的学习 8“心理自我”开始发展和形成的时期是()。(2 分) A.童年期 B.少年期 C.幼年期 D. 青年初期 9 能力属于()。 (2 分) A. 可控因素 B. 外部因素 C. 不稳定因素 D. 不可控因素

(2 分) A.童年期 B.少年期 C.幼儿期 D. 青年初期 11为获得师长赞许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这是()。 (2 分) A.认知的内驱力 B.附属的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 12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2 分) A.罗杰斯 B.马斯洛 C.苛勒 D. 阿特金森 13人与人能力水平有差异,气质、性格不相同,这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重点陈琦刘儒德主编知识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的基本理论、具体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教学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个要素。 活动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2、前运算阶段(2-7没有守恒性、没有运算的可逆性、泛灵论和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性、思维可逆性)4、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青春期自我中心、摆脱具体内容的束缚能进行形式运算) 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叫做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重要事件(入学)危机描述(儿童开始学习知识并发展为人处事的能力,如发展不顺利,则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第五阶段: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重要事件(同伴关系)由于经验等的限制,个体难以对自己的各个方面形成明确地认识,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始终保持自我的一致性。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家庭、同伴和教师。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语言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它建立在脑发育的基础上,受遗传因素最大。这种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增长,在三十岁左右达到顶峰,然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衰退。 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 多元智力理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掘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5347(Word版)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 1: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是() 单项选择题 A、格式塔效应 B、艾宾浩斯效应 C、马斯洛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2: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创造力培养的最好途径是()。 单项选择题 A、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B、进行反省认知训练 C、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D、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训练 3:()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单项选择题 A、程序教学 B、组织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指导教学 4:加涅于1969年与其同事一起第一次正式提出下列哪一选项的概念()单项选择题 A、教育心理学 B、教学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联结心理学 5: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多项选择题 A、反馈过程 B、学习过程 C、教学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E、相互作用过程 6:考试时,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符合遗忘的()理论。 单项选择题 A、提取失败说

B、消退说 C、动机说 D、同化说 7: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其目的是了解教学结果,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基于这一目的的进行的评定是() 单项选择题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论文式评价 8:一般而言,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于三种需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成就动机源泉需要的是() 单项选择题 A、认知的需要 B、交往的需要 C、自我提高的需要 D、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 9:下列属于非正式评价的是()。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2篇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2篇) 暑假期间,阅读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过阅读本书,感觉收获很大。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 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共十六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发展概况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学生与教师心理,着重介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成长与倦怠;第三部分是一般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心理导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动机,这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第四部分是分类学习心理,涵盖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策略与品德的形成;第五部分为教学心理,有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评定。最后是参考文献与英文文献。从总体上看,本书的逻辑体系十分明晰,最开始介绍教育

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定义以及发展历史,让初学者了解有关这一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点,很容易上手,并将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简洁的语言中突出了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紧接着,就“学”与“教”展开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心理以及教师心理的研究。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实际上都是介绍学习心理,只不过第三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学习心理这一教育心理学从始至终的研究重点作详细介绍,包括学习的有关知识,三大理论流派的大概发展历史,学习动机,第四部分分别介绍加涅所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最后介绍与教师相对应的教学心理,这也是根据教学活动的一般过程而编制的,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上课时的课堂管理,最后到课后的学习评定,一脉相承。由此看来,本书的编排逻辑符合学习规律,方便学习者在头脑中构建一副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从内容的角度看,本书着重介绍了学习心理,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也是最发达的领域之一。早在心理学尚未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就有不少哲学家论及学习的问题。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就有不少论述学习与记忆的内容,其中亚里士多德的三条联想律原则——临近律、相似律和对比律构成了后来心理学中联想主义的主要基础,而中国古代的传统学习心理思想更是十分丰富,伟大的孔子对此有重大贡献。学习心理涉及一般学习过程规律的理论,如条件作用、观察学习、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等;对各种学习结果及其过程的研究,如概念的获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机械-接收学习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B.班杜拉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B.认知结构C.信息加工D.有意义言语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B.苛勒C.斯金纳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C.认知-结构学习论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15、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这种行为是()。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教育心理学作业2

教育心理学作业2(第4—6章)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答题要点: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以产生式来表征,。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2、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答题要点: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例—规法和规—例法。例—规法指在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在实际教学中,例—规法和规—例法两种方式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何时使用何种方式,要根据原理的特点、原理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择,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都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原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与记忆。还要鼓励学生把原理用于实践,检验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促进概念学习都有哪些条件? 答题要点: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促进概念学习要充分考虑概念获得和运用两个环节,还要考虑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具体来说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提供概念范例(能够代表概念的典型事例,提供适当范例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2)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3)消除错误概念。(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4、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 答题要点: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可采用以下六个步骤或者说要满足六个条件:第一,使学生知道通过学习能懂得可以应用该原理来做什么。第二,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重新陈述或回忆已经学会的组成该原理的那些概念,从而为引出新原理做好准备。第三,用言语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组成原理的那些概念以适当的次序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原理。第四,以提问的方式来要求学生说明这个原理的具体实例,并对其回答给预反馈。第五,通过合适的问题,要求学生做言语的陈述。第六,在学习原理之后,提供间隔复习的机会,呈现一些新的实例,让学生回忆并说明这个原理,使学习的原理得到良好的保持。 5、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哪几个阶段构成?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分支。 教育心理学得双重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问卷法,5,个案研究法 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知识传授专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观察是有目,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敏锐性4,观察的系统性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

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1,根据类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时间长短)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4,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5,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项活动做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时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点;1,概括性2,间接性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发展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中学生早恋原因;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3,性教育的忽视4,学生个人原因 中学生早恋特点;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藏,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8,自我显示。 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1,早恋弊多于利2,引导男女间正常交往3,加强性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里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 2、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5、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7、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

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一)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二)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三)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