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女性主义心理学 (1)

女性主义心理学 (1)

女性主义心理学 (1)
女性主义心理学 (1)

女性主义心理学

女性主义心理学是在20 世纪60-70 年代的西方女权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它以女性主义立场和态度重新解读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与方法论,着重批判父权制社会体系下主流心理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性中心主义和价值标准,揭示主流心理学及其研究行为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歪曲理解。女性主义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界中独树一帜,对正确、全面地认识人类心理,探索心灵的奥秘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生成背景研究现状本土化

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生成背景

1.1社会文化背景

1.1.1女权运动:孕育的摇篮

艾宾浩斯说,“心理学虽有一个长久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女性主义心理学。如果把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起作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前身,那么女性主义心理学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但把女性主义心理学真正作为一门正规的科学来研究,已经是19世纪后半叶的事了。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在1970 年才真正得到国际心理学界承认,其主要标志是:1969 年美国女性心理学者成立了女性联合会,1973 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第35 分会——女性心理学分会,以及1977 年《女性心理学季刊》杂志出版。女性主义心理学受女权主义运动启发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渊源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女权主义运动是一场旨在消除社会性别基础上的压迫的社会运动,它要求从社会的各个层面上改善女性地位。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浪潮”是指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20 年代的妇女运动。这一时期的妇女把男女生来是平等的当做自己的口号,从要求改善她们在就业、教育、政治和家庭中的位置和机会出发,逐渐过渡到为争取妇女参政权的斗争。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浪潮”是指20 世纪60-70 年代的妇女运动。第二浪潮的基调是要消除性别差别,并把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第二浪潮提出“个人即政治”的口号,不仅力图从社会政治、经济原因认识妇女的处境,也看到妇女作为被压迫群体所伴随的心理压迫,并且懂得从社会中而不是男性生来的心理差异中寻求被压迫的根源。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进程,在后现代运动的影响下,女权主义运动进入“第三浪潮”。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既不愿意通过寻找男性和女性的共同特质而使得男性和女性达到平等的地位,也不想确立女性的独特之处,弘扬女性对男性的高贵之处,它要解构和消解性别差异,从中发现社会怎样建构了男性和女性范畴,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建构了男女不同的形象,最终达到解放妇女的根本目的。

1.1.2“父权制”:革命的镖靶

西方主流心理学根植于西方主流文化—父权制文化。男性中心主义是父权制文化的本质特征。在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主流心理学推崇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追求客观性与价值中立,忽视主观性和个人经验的价值,忽视和歪

曲女性经验等,反映了心理学研究中的男性主义偏见。女性主义心理学正是对父权制文化影响下的主流心理学研究传统的反叛和纠正。

1.1.3后现代文化:发展的动力

女性主义心理学与后现代文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学者甚至将女性主义视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科学主义的理智运动。它要向所有相互对立的理论、范式和学派所共同遵循的某种元科学纲领挑战;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经验,其本质在于它把社会看作是由无限多的生成意义的文化载体所构成的;它是一种批判性的解构战略。其目的不在于获得最大限度的清晰理解,而在于批判和摧毁。

1.2哲学与科学批判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社会文化运动的结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与科学批判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来自女性主义哲学、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女性主义科学批判,尤其是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批判武器与丰富的理论滋养。

1.3心理学背景

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奥康奈尔和罗素指出:“心理学的历史是由男性心理学家所建立的,并为男性心理学家服务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一方面与科学心理学自身的危机与困境以及科学心理学对女性的忽视、歪曲及病态化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早期的女性心理学研究(包括少数女性主义者的努力)也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2.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2.1.1实证主义取向

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女性主义经验论”(feminist empiricism) 。它忠实于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 但对主流心理学的核心假设——价值中立与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她们认为, 主流心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与男性中心主义偏见, 其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者未能严格遵循公认的科学方法论程序, 使由于迷信、无知、传统和偏见带来的敌意态度和虚假信念渗入科学研究的进程。因此, 她们尊重心理学的科学主义传统, 并试图通过更严格地遵循科学研究的规范要求, 超越实证主义传统的文化植根性, 消除心理学研究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 使之成为真正客观无偏见的心理学。

2.1.2现象学取向

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女性主义的立场认识论”(feminist standpoint epistemologies) , 是女性主义心理学中的激进派。她们不满于实证主义倾向的保守性, 认为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是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而为心理学中的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偏见负责的, 应该是心理学自身的概念框架和规范准则。因此, 必须推翻心理学研究传统中的主流男性话语, 建立女性主义心理学理论,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科学的男性化, 建构女性主义的“后续科学”(successor science) 。

2.1.3后现代取向

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后现代女性主义( postmodern feminism) 。她们拒绝寻求普遍的女性立场, 认为个人身份受个体差异和立场的影响, 如民族、种族、性倾向、阶级等; 而且知识从来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现实植根于社会关系与历史情境, 并被社会地建构, 研究者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意义

的建构以及权威者如何控制这些意义上。她们认为, 科学批判只是提供一种改造现实的可能性, 并不追求新的科学模式的建构。因为, 重建意味着重新落入男性中心主义圈套, 树立新的权威和普遍话语。因此, 她们主张采用解构的方法, 重新解读主流心理学中的有关女性的所谓“科学的”知识, 从中发现所隐含的男性偏见。

2.2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2.2.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第二次女性主义的思潮,心理学中的女性经验主义观点产生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女性立场论认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心理学从“性别中立、平等基础上的”心理学发展为“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学。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女性主义心理学发生了后现代转向。

2.2.2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

2.2.2.1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从来就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与种族偏见的心理学。19世纪末,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即从对人类心理的理解转移到对人类行为的控制。由于这种心理学中的性别偏见以牺牲对女性经验的情境理解为代价,强调客观性与价值中立,而影响了女性心理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心理学主要受到两种因索的影响:一方面,受性别歧视的影响,心理学重视性别差异的研究,认为女性与男性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这些性别差异是生物决定的而不是文化决定的现象。这种心理学中的性别歧视为男性在父权制文化中的支配地位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屈从地位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另一方面,受种族偏见对心理学的强有力影响,心理学将欧洲白种男性作为人类的典范,女性与有色人种是对这种标准的偏离。由于性别差异被看作是生物决定而不是文化决定的现象,因而20世纪初心理学中对于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脑结构与功能方面的性别与种族差异,而不是社会性别与文化的差异。因此,佩普劳等人指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性别偏见与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贯穿于整个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性别偏见不仅影响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心理学概念与理论的发展,而且影响研究方法的使用、心理学在治疗领域的应用以及职业心理学的结构。”

2.2.2.2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是一种充分体现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无女性的心理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与女性经验无关紧要,不具有代表性,因而不能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从男性经验出发界定心理学概念。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试图把女性安放到他的男性模式中去,把女性的生理解剖和心理发展历程与男性比较,把女性捏来捏去直至正好适应他提出的男性模式;(3)女性心理学家是边缘化的群体,学科地位低下,学术成就很少能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同。20世纪60~7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才促使心理学史学家开始重视心理学界女性前辈的贡献。谢利夫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心理学中的父权制,在这个父权体系中,实验主义者占据了最高的地位,接着是测量学家,最底层包括发展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心理治疗学家。最高层多半由男性占据,最底层包括更多的女性。女性心理学家在心理学中的这种学科地位的循环,使女性被迫进入应用心理学领域而不是学术心理学领域,同时也使应用心理学领域处于较低的地位。

2.2.2.3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是一种脱离社会历史情境的厌女主义的(misogynist)心理学。主流心理学宣称心理学是价值中立的科学,认为只有价值中立的研究才能产生无偏见的知识。因此,他们把个体看作是脱离社会情境

的抽象的存在,关注个体普遍的、一般的心理过程,隔断了个体行为与社会地位、社会性别、历史、信仰等文化价值因素的关系,抵制对文化价值因素的考虑。因此,主流心理学所倡导的价值中立与客观性实质上是厌女主义价值观在心理学中的体现,旨在为父权制文化的统治提供“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大量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业已证明:“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即便怀有良好的愿望也是如此。技术上的保证并不能完全排除价值观的影响,在测验理论假设的过程中科学的严格性并不能排除理论上的偏见和对研究问题的选择。因此,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没有揭示现实,相反却阻碍和限制了我们对女性经验的理解。”

2.2.3女性主义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2.2.

3.1使女性和女性经验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范畴

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中以男性为主体的研究者对女性的忽略、排斥和歧视,是心理学中男性霸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需要在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中加入社会性别因素,纳入女性及与女性相关的议题,将女性经验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以消除性别偏见,更全面、更真实地揭示心理世界的全貌。女性主义心理学对社会性别的关注,促进了心理学家对女性行为的研究,即把女性与女性经验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作为男性经验与行为的特例。恰恰是由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呼吁,使心理学意识到这是一个独立的领域。

2.2.

3.2强调社会历史情境与关系的重建,这使主流心理学重视文化价值因素成为可能

女性主义心理学重视社会文化情境——诸如社会阶层、种族、社会性别、民族、年龄等—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认为离开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人类行为;强调认识活动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指出这种统一需要重建研究者、研究对象以及情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应以非剥削的、平等与尊重的方式对待被试。女性主义心理学对文化价值因素的关注,动摇了实证主义在心理学中的不可一世的地位,有利于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研究的“价值负荷”特性,使重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成为可能。

2.2.

3.3倡导多元方法论,使主流心理学界公认应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以增加研究结论的效度

差异性和多元性是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女性主义心理学丰富性和生命力的标志。过去10多年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学—尤其是女性主义心理学—开始关注文化的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并将其整合进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研究方法的多元性。虽然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价值中立与客观性进行了批判,但方法论上的正统做法会限制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女性主义心理学家使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探索对女性来说意义重大的课题,并用女性主义框架来解释人类经验,这已经导致了心理学的实质性的变化,使心理学的研究日趋多元化。因此,多元方法论是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方法论的一大贡献。

2.2.4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新探索

女性主义对于心理学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批判的角色,它还致力于心理科学的重建与变革。这种重建与变革的努力不仅仅包含对研究议题的重新规划、解释和修正,同时试图通过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变革来重建与传统心理学相异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在进入心理学之初是以批判正统和填补空白的姿态而出现的,通过对社会性别这一变量的强调与提升,使边缘化或无形化的女性议题浮出水面并将它们纳入研究范围,从而改变心理学中以男性及相关议题为唯一正

统与标准的局面。然而,女性主义很快发现,这种对传统议题的重新解释、修正以及对新领域的拓展充其量只是在现有的心理学框架中修修补补, 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学中男性霸权的局面。他们认为, 心理学的整个框架和传统是依据男性经验建立起来的, 不能反映女性的特有经验, 这样就使得进入这一领域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家面临着一个自我冲突的困境, 即无法将女性的经验感受与现有的心理学规范融合在一起。这种发现使得女性主义相信现有的范式存在系统的缺陷, 进而将批判指向奠定学科基础的方法论本身。女性主义希望通过方法论的变革, 创建一个关于女性、由女性自己及为女性说话的全新的心理科学。要完成这样的使命, 除了需要特定的主体(女性主义者)来参与外, 还需要运用新的理念和新的工具(女性主义方法论或方法) 来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为此, 他们在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女性主义致力于将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区分开来, 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性, 因此, 在女性主义眼里, 社会性别不仅仅代表一种个人的性别身份, 还是一种反映社会结构的文化规范的符号。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与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为女性主义心理学家提供了一种认识文化现实的分析工具。女性主义审视的眼光不仅看到了女性在心理学知识体系中的缺失和受贬抑, 还看到了心理学知识生产中的社会性别权力关系, 看到了社会性别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基本的组织原则是以往心理学研究所忽略的, 看到了由这种忽略所导致的人们作为常识接受的许多心理学理论的偏颇和谬误, 看到了这些偏颇和谬误在巩固女性从属和边缘地位中的巨大作用。在社会性别理论的基础上, 女性主义心理学家试图建构自己的研究模式。但是, 关于什么是女性主义研究,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2.3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

2.3.1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内涵

陈小萍与张海钟教授曾把本土化女性心理学定义为:“在研究者自身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中,采用适合中国女性心理特点的研究工具、方法,将所研究的对象放置于传统—历史—宗教—文化的框架中,并能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成果加以批判地吸收,以达到既能在理论上形成关于中国女性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概念、理论,又能帮助广大中国女性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使女性心理学走进广大女性的实际生活。”由此定义可得出中国女性主义心理学本土化的几个要点:本土化的研究者、本土化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本土化的理论框架以及批判吸收西方成果。

我国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本土化所涉及的四个要素:我国女性心理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当今国内外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者自身的本土化及自发性思维、研究框架的本土化。

2.3.2我国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2.3.2.1对西方概念、理论的引进

我国关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始于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介绍,而且生存于对西方研究的模仿中。20 世纪80 年代至今,中国的心理学者们就没有停止过对西方女性心理学专著的翻译工作,内容多集中在介绍其产生背景、认识论、研究取向以及方法论等方面,这为我们了解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在发达国家的进展打开了通道,也为我国研究者提供了思路。但是,单纯对西方概念、理论的引进也存在其致命的弊端: 首先,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背景的独特性,西方理论服务于我国研究的普适性便有待推敲;其

次,随着日益完善的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被引入,我国心理学界趋向于将西方研究作为自己研究的标准或称参照系,这暗示着东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逻辑起点以及研究框架都应该是一致的,但事实上这一点也是备受诘问的。

2.3.2.2国内的实证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引进,国内关于女性心理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范围涉及婚恋、女性心理健康、女性压力及应对、成功心理、人际关系心理、犯罪心理等诸多方面,但在研究女性的个性问题、动机问题、价值观与态度、女性群体心理等方面则缺乏深入探索,而且多局限于中青年女性,对老年女性和女童则很少研究。在对女性的职业研究上主要是针对知识女性、女军人的少量研究,而对农村女性、女性工人、家庭妇女、残疾女性、早孕少女的研究几乎没有。其中一些研究试图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来研究我国女性的心理问题,但这种“拿来主义”受东西方文化历史语境不同,女性主义思想内涵不对等,以及研究方法上的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许多研究并未真正深入到我国女性心理内部,而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似”甚至不伦不类。众多问题的凸显引发质疑,聚焦于一点,即中国是否存在本土的女性主义心理学。

2.3.2.3对我国女性主义心理学本土化的反思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本土化存在着一般学科本土化的普遍问题,即脱离中国特有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除此之外,还面临着下列问题:我国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自发性问题,当今社会文化特点与我国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关联的问题,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及研究背景的女性主义心理学概念体系和研究策略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吸收引进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同时,国内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女性主义心理学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状况及其本土化所面临的困境,并为使之从“外衍性本土心理学”(指进口加工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思想)以及“反应性内发本土化”(指在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强势压力下进行的本土化)最终转化为“本态性内发本土化”(指根植于本国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女性主义心理学)而努力着。

2.3.3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路径

2.3.3.1研究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探寻本土女性心理发展的源泉

儒家文化中的女性意象对我国女性心理的影响是久远的。五四时期西方科学的启蒙传播以及“女性中心说”的传入,都给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在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在对传统女性有着根深蒂固态度的背景下,要想研究在历史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女性心理,首要的路径便是研究历史文化。一方面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我国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学、民俗学、科学学等学科都对中国女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女性主义心理学工作者们若能与之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以女性独特的视角从中挖掘其心理特征,才能真正地在中国女性的文化语境中做研究。另一方面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东西方文化的碰触带来巨大的冲突,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已不再是单纯的外来之物,还促使我国研究者们从内源开始思考自身状态,通过研究女性心理来为自身争取权利。鉴于此,可将外来文化所引发的中国女性的内源性变化作为切入点,探寻我国女性主义心理学本土化的路径。

2.3.3.2研究当今社会文化的影响,探寻本土女性心理发展的动态性

研究当代中国本土女性心理,既离不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不可忽视当今的中国特色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男女同”思想及性别的科学知识的传

播,再加上改革开放后大批女性走上工作岗位,这些发生在当今中国女性身上的惊天动地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她们的心理,女性崛起的观念也在持续传播。因此,将中国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与当今国情相结合是通向其研究本土化的又一条路径。从研究当今社会文化的角度入手,首先应该按地域、阶层、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对我国女性进行细化分类,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国家政策中针对女性的政策法规可能会从外显的行为以及潜在的心理反应层面对其造成影响,这也是需要我国广大研究者们重视的问题。再次,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关于女性身体意向、话语方式、职业规划等的节目也渐多,对女性心理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也成为我国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2.3.3.3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本土化入手,确保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所谓本土化的研究者并非单指拥有中国国籍的研究者,而是指谙熟中国女性史及传统女性文化、能将女性主义思想融会贯通、并把女性主义视角放在哲学高度来指导自己研究的人。本土化的被研究者则指生长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中、未脱离中国女性特有语境、对我国某类女性群体具代表性的中国女性。

2.3.3.4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构建本土化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

由于女性主义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研究均是源自西方的外来之物,其包含的研究方法大多也诞生于西方土壤,那么要建立本土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必须构建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体系,以确保研究的系统性、独立性以及本土性。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既要吸取其精髓,又要结合本土特点,将其融合应用于我国本土化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体系中。

3.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3.1在学术建制方面:以美国为例,女性主义渗入美国大学及心理学研究领域已经30多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促进了女性心理学家的大幅度增长。

3.2在心理学的知识生产方面:女性主义的触角已经延展到心理学的所有领域,,并充当了心理学学科变革的发起者,女性主义对主流心理学的性别主义模式的批判和对心理学理论以及研究视野的丰富和拓展;女性主义是对现代心理学中占主导性地位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的祛魅;女性主义心理学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基本分析范畴,透视主流心理学中所包含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使社会性别和社会性别理论成为女性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的革命性工具;女性主义心理学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与社会行动倾向;强调个人即政治,认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促进有益于女性的社会与政治变化。

4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4.1后现代取向将成为未来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主流范式

后现代研究取向既克服了经验论与立场论的认识论缺陷,又挑战了西方白人女性的优势立场,同时后现代取向还使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家有可能折衷地思考与包容经验论与立场论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理论。未来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应更多地采用后现代的研究取向,将多元性和差异性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4.2未来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应积极参与心理学范式的变革

变革意味着危机、冲突、变化与再造。为了推进心理学的进步,女性主义心理学需要发展更多、更好的方式来促进心理学范式的变革。库恩认为,危机是科学革命的前兆,而科学革命则是危机的必然归宿,指出“范式的转变就是科学革命”。可见,女性主义心理学需要其自身世界观的危机与变化,以促进研究范式

的革命,避免停滞。根据这一观点,为了推进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再造,女性主义心理学就需要不断输入外在于社会主流的个体。

4.3未来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应着力提高其科学地位

在威尔金森看来,女性主义之所以对主流心理学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关键在于主流心理学把女性主义心理学看做不合法的,主要原因有:女性主义心理学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科学,缺乏相关学术组织的支持;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本身是政治的,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他们挑战实证主义科学的中立性与价值中立,这对于主流心理学家是难以接受的;女性主义认识论不仅挑战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实践,而且挑战其认识论假设,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主流心理学的权力基础。因此,对女性主义心理学家来说,要想扩大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影响,就必须面对以上一些问题,增强科学的反思性与自我意识实践性,认识到自身对主流心理学所造成的威胁及主流心理学拒斥女性主义思维的本质,着力提高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学科地位。

4.4未来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应积极进行学科间的对话

虽然女性主义心理学已经汲取了科学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优秀及合理成分,并在自身内部不同观点的对话中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但是出于襁褓之中的当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还应该继续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进行对话。同时他也应打破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心理学对科学心理学的批判以及建立女性主义心理科学的努力已经成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与已有百年历史的主流心理学相比,女性主义心理学还比较年轻,仍然充满着分歧与异议,还有待于发展与研究,但随着时日的推移,他定会成为心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沈继荣, 郭爱妹. 试析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J ] . 南京师大学报, 2010, ( 01) .

[2]张颖. 我国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路径探析[ J] .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报, 2010, ( 06) .

[3]郭爱妹. “他者”的话语与价值—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探索[ J]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9, ( 01) .

[4]魏红权,冯江平.国内女性心理学研究轨迹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9,(4).

[5]郭爱妹. 女性主义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孙中欣,张莉莉.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郭爱妹.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3,(4).

[8]郭爱妹: 《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4期。

[9]郭爱妹. 试析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10]叶浩生.女性心理学的进化和后现代女性心理学的产生[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

[11]杨国枢.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4.

[12]郭爱妹, 叶浩生. 试论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蕴涵[ J]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 ( 5) .

[13]肖巍. 20 世纪关于”女性心理发展”研究的转向[ J] . 妇女研究论丛, 2001, ( 2) .

[14]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5]李银河. 妇女: 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M] .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16]叶浩生,郭爱妹.西方女权心理学评介[J].心理学动态,2001,(3).

[17]董丽敏.女性主义:本土化及其维度[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8]王身佩.心理学研究中国化问题辨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

[19]贾林祥,叶浩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3).

[20]罗媛,李鹏程.西方女性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9(1).

[21]Peplau, L. A. C on rad, E. . Feminist methods in psychology[ J] .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989, ( 13) .

[22]Riger S. Epistemological debates, feminist voices : science,social values, and the study of w omen [ J] .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2 , ( 06) .

[23]Cosgrove L. Feminism , Postmodernism an 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 J] . Hypatia , 2003, ( 03) .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感等。 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觉各与相关的物理特征相对应。但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强弱的感觉虽主要来自振幅,但同时也受频率、时程、波形的影响。听觉器官接受音波所得的听觉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音波的各个物理特征,由此形成人的音乐经验和行为。人对声音四个要素的感知水平并不平衡,这些水平的发展也互不相依。有些人某种水平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如音调型对音高的辨别力强,对旋律与和声感觉敏锐;力度型对强弱及重音敏感;时值型对速度、节奏、时程敏感;音色型对音质、音凋泛音的构成感觉敏锐。不同类型的人在他们欣赏、表演、创作中都会表现出他们的特长。 音乐记忆既包括一般记忆,如知觉的、理解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也包括音乐中特有的问题,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掌握及理论知识与记忆的关系、几个无联系的单音先后出现的记忆,以及记忆的音域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音乐记忆是音乐想象的基础,丰富的音乐想象水平是音乐家的重要心理特征。阿格纽在<大音乐家的听觉影像>中收集了舒曼、莫扎特、柏辽兹、瓦格纳等大音乐家听觉影像的记载。音乐家想象中的音乐世界,比现实世界里的音乐丰富很多。 音乐感是表现音乐才能的主要因素。心理学家对音乐感的看法不同。雷维斯认为它是统一不变的素质,西肖尔认为它是一系列单个水平的组合;施通普夫认为它表现在对和弦的分辨;捷普洛夫、科瓦列夫以及米亚西谢夫把音乐感看成是特殊的水平、爱好和个性的一种独特性质的结合。 音乐感在个体中的表现有早有迟,表现出来的深度和广度基于个体的音乐经验及经验对他的影响。对于音乐感是天生的还是从学习中获得的问题,各家主张不一。雷维斯、西肖尔倾向于来自先天的看法,但训练能够揭示出这种先天的潜在水平。 音乐感与音乐技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音乐理解及表现的深度不受乐曲所需的技术水准的限制,一首很浅易的乐曲能够表现得很深刻。但是一位音乐家,尤其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必须具备发挥某种音乐技能的优越的生理条件,并且实行严格刻苦的正规锻炼后,才能具有较高的水平。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 2.操作技能的特点表现为: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3.斯坦福—比奈量表通常以智力年龄(心理年龄)和智力商数来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 4.激情具有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的特点。 5.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这些需要呈现一个由低到高的排列层次。(3)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 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4)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达方式;(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经验水平;(5)情绪与动机对问题解决的动力和阻力作用;(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的作用。 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1.论述促进社会态度改变的途径。(1)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力。①选择高威信与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来提供有关信息,提供信息时适度激发人们的情绪。但应注意,高威信造成的态度变化总的趋势是随时间推移而减

少。③将沟通信息与人的原有态度的差异调整到适当的水平。③利用生动的演讲方式来提供信息。 (2)弱化个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①信息传达者尽可能使自己的立场向信息接受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的给定结论。例如某些广告是向公众介绍产品,甚至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指出产品的某些不足,从而增加人们对产品的信任感。②适当通过分散人们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③用各种特定惠待激发人们的认同。 (3)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出现。 心理学部分 选择题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B) A.笛卡尔提出“反射”概念 B.冯特1879年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C.巴甫洛夫提出“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2.下列属条件反射的是( D)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 D.恒常性 4.根据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一个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时(B) A.是一种正确的归因倾向 B.教师应予以引导和纠正C.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D.会产生侥幸心理 5.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B)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psychology of music 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音乐学有关,并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许多空白领域尚待进一步探索。 编辑本段概述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则应归功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流派的努力,他们最初致力于研究音响与 音乐心理学 感觉之间的关系。例如德国心理学家H.黑尔姆霍尔茨(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G.T.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了大量音响强度与感觉反应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6条心理-物理的有关法则。W.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E.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 C.施通普夫研究了人们感觉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协和与不协和的问题。这个阶段中所研究的内容以音响心理学为主,音乐心理学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20世纪初,音乐心理学才逐步分离出来,着重研究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如C.西肖尔提出了如何测验音乐才能的问题,E.库特研究了音乐创造的心理过程与曲式之间的关系等。随着现代心理学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构造派、机能派、格式塔派、精神分析派的各种观点。5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学的出现,又为音乐心理学增添新的内容,使它从研究声音的属性、音乐才能、音乐天资等问题进入到音乐的感知、认识过程及其本质的探讨,并更多地利用科学仪器对心理活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截至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

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名词解释: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倾向。游目标是人的旅游行为所要追求的预期 结果在头脑中的一种超前反映,也可以说是满足人的旅游需要的对象或期望所达到的结果。 诱导是一种把旅客的需要变成一种在服务中便于 接待的形式而进行工作。 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格中支配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客观 处理部分,它对储存于父母的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中的信息加以检验,看其是否适合具体的情况。 心理风险指旅游产品或服务能否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自尊心或改进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问题。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规范决策是指人在解决一般性问题时,依据长期处理此 类问题的经验迅速作出决定的过程。 服务态度是服务人员对旅客和服务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他人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过程。 组织结构指在组织理论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或指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态度是一个人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估价某些抽象事物、具 体事物或某些情况的心理倾向。 群体压力指群体规范对其成员所具有的无形的约束力。旅游需要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以得到某种满足的感受状 ^态。 性格一个人对待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惯常的行为方面的心理特征。很大程度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世界观的标志。刻板印象 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印 象。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到达一定目标的动力。 客我交往是指旅游服务人员同旅客之间为了沟通思想、交 流感情、解决在旅游活动中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而相互施加各种影响的过程。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系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

对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

大 众 文 艺大156 摘要:音乐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发展较晚的学科,西方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的形成和建构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比较中国和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历史,找出适合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特点;比较 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音响物理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广泛吸取了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发生学、数学、遗传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是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不同点,本文将对此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及特点 我国音乐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尔后,历代的乐论、哲学、美学论著及其它史书中,都有不少有关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真知灼见。尽管这些思想并不系统,多采取描述、观察、内省的方法论述,缺乏严密的科学实验论据及准确的分析,并带有伦理学的色彩,但它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范围也比较广,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对现在的音乐心理学发展仍有影响。 首先,十分关注音乐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在他们的论述中已经涉及音乐的和谐程度与人的身心的关系,音乐对人的机体的调节,音乐与人的情感的关系,音乐影响人的情绪的特点以及音乐对人性格塑造的作用等问题。 其次,对听觉心理学的问题也有了初步的探索。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这些观点已经涉及听觉审美感受与音乐的关系、听觉感受的声音范围、不同的声音产生的不同反应、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听觉差异、人的听觉个性差异等问题。 再次,对音乐中情感体验、想象、领悟等心理要素的描述是比较丰富的,这也是古代音乐心理思想相当有价值的一部分,其中有关审美活动中的通感现象的生动描述,以及对审美主体心境与客体的分析尤其值得重视。 中国音乐心理学科的建立始于19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的传入。当时有利玛窦的《西国记法》、艾儒略的《性学粗述》、毕方济撰写的《灵言蠡勺》等用中文写的介绍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书。此后,不少西方心理学著作陆续介绍到中国,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一批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心理学后回国创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会和出版了国内的第一本心理学杂志,促进了国内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进入了空前活跃、成果纷呈的阶段。这也是国内音乐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广泛传播的影响下,发展迅速的开始。这一阶段的研究使该学科在国内兴起,音乐心理学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屹立于国内学术界。 二、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及特点 西方音乐心理学思想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时期,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对音乐心理学的探讨同样不具备学科性,主要探讨音乐的生理、心理功能与听觉心理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多是观察与内省,但内容丰富,不乏独到的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讨了声音的感觉,并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弦长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探讨协和音和不协和音之间的不同听觉感受。 其次,研究了音乐对人精神的净化作用,认识到音乐有塑造人的心灵美感与影响人的性格的作用及这种作用的特点,并且研究了不同的调式和人的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再次,涉及到音乐听觉心理方面,认为音乐的感知觉是基本的,是进一步领会音乐的基础;以及音乐欣赏的心理机制,如联想、记忆等功能。 而西方音乐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始于德国的科学 家赫尔姆霍茨于1863年发表了《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一书,他运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对复合音与单音的知觉、协和音与非协和音的性质,提出听觉共鸣说之后,音乐心理学便结束了前科学的状态,与物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结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及各种科学实验的客观标准与数据,校正及补充了观察、内省、推测等方法得出的各种结论,使这一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更高的层次。随后构造派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理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比较与反思 无论是中国的音乐心理学还是西方的音乐心理学,都具有开端早的特点,并且在时间上比较相近,西方只是略微晚些。当西方正式建立音乐心理学学科时,而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正处于从春秋战国时期到19世纪末的孕育期,还尚属哲学范畴,仍缺乏独立的学科品格。 通过以上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和西方音乐心理学起源和发展的梳理,我们发现早期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依赖西方的理性科学。 首先,在起源上,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开端甚至远于西方一二百年,远及公元前七八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而西方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其次,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都比较丰富,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从事音乐心理学探索的人出现在各个层次。但是,在内容的细分上有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虽然在对待情感、审美、音乐欣赏的作用等方面中西方偏于一致,但在西方的音乐心理研究中有对音乐心理从物理或数学方面的探讨,更偏重于理性和实践。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中西文化古代都使用了观察和内省。虽然研究方法一样,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东方注重感受,西方注重理性,因此在研究方向和层次上产生了不同。 从早期的发展来看,我国的音乐心理学自有其体系,主要特点是在漫长的古代受文化传承的影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比较散漫不成体系,研究方法始终以内省为主。这也和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方式——私塾有关系。 维持了漫长的二千年的传承方式后,十九世纪中期随着国门的开放,中国的思想界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是在西方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成长起来,并逐步形成学科体系。两千年来中国古人在音乐心理学上的探讨开始只是用来作为追根逆源的论据,但是,并不代表这份资源可以被忽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必须随着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亦步亦趋。吸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国自身的音乐心理学,建立起中国自身的音乐心理学体系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最迫切的任务。 回顾近现代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近现代的中国音乐心理学经历了起,承、转、合四个时期,已经逐渐在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严谨的学科研究体系,参与研究的人员队伍逐渐壮大。通过我们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将来的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应该注重中国文化与西方理念的结合,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成果中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使之内容更加理性化,学科化,使中国的音乐心理学发展走上一条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特色的学科研究道路。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东三环出版社.1989.[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走、承、转、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2000.(3). [4]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动态扫描.人民音乐[J].人民音乐.2002.(7). 作者简介 鲁恩雄,音乐学硕士,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对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 鲁恩雄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 466000) 教育理论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 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情绪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6、( 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 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C、热情 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应激 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 B、情感对认知 C、需要对情感 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C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B )。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C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叫(A ) A 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C )。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截至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以及孤立存在的乐音在内,而有组织的乐音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音乐对消费的影响*/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音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节奏感等。 /*音乐极限*/ 一般认为,音乐感包括两类要素:①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②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音乐感通过训练及培养可以有所改善,但对于早年即极富乐感的音乐神童及所谓音乐天才究竟应如何理解,迄今未有定论。 /*音乐与国家,爱国;什么音乐,频率,节奏能唤起久远的记忆*/ 音乐记忆:指能记忆所听过的音乐的能力,包括对绝对音高、相对音高的记忆,对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色甚至整部乐曲的记忆能力。分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音乐记忆的过程,找出培养、加强音乐记忆的方法与原则,对学习音乐和掌握音乐有很大帮助。因此,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都将它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音乐的创造:源自于心理*/ 音乐与心理催眠:催眠时用的音乐,舒缓的钢琴曲。 /*通过音乐控制脑电波,治疗疾病*/ 音乐疗法: 1、有助于释放情绪 2、减压、排忧解困 3、改善身体和情绪功能,提高情商 4、改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处事技巧 5、减少不恰当行为及增强自制 6、改善学习兴趣,提高身体灵活性 7、增强专注力与定力 8、强化个性气质,使闲暇增值 9、缓解并医治身体的各种痛症 10、加快自我成长,提升自我价值,确定人生方向。 音乐的免疫力 通过音乐,使人本身抵抗力增强,从而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协调,这就是音乐的免疫力疗法。

个性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浙江自考1月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个性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6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兴趣的倾向性是指对着什么()而发生的,它是形成其他兴趣的前提。 A.目的 B.广度 C.爱好 D.内容 2.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混乱,将出现() A.思维的混乱 B.缺乏逻辑性和计算能力 C.性意识的倒错 D.人格障碍 3.自我展示也称作() A.自我推荐 B.自我发泄 C.自我宣扬 D.自我夸奖 4.蔡加尼克效应说明了() A.学习的四大成分 B.勒温的需要理论 C.麦独孤的本能论 D.认知理论 5.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气质类型的人是() A.巴甫洛夫 B.捷普洛夫 C.帕尔曼 D.格赛尔 6.()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

A.挫折 B.诱因 C.生理性动机 D.内在动机 7.T.帕金斯把()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 A.家庭 B.学校 C.特定时代 D.社会 8.以双生儿为对象研究个性心理遗传问题,是从19世纪后半期1875年由()开始进行的。 他对比调查了许多对养育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生子和养育在相同环境中的异卵双生子;其结果表明,前者在发展中其行为仍然相类似,而后者类似的程度则很少。 A.达尔文 B.孟德尔 C.高尔顿 D.施特恩 9.()是指对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智力、动机、性格特点等推测的概念或特质的测量程度。 A.效标 B.并存效度 C.预测效度 D.构想效度 10.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成绩为标准,经过统计处理出的智商,称为()A.标准智商B.离差智商 C.预测智商 D.平均智商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有()

实验音乐心理学百年历史与发展前景鸟瞰

趣在声乐艺术上的综合反映。由于不同的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历史背景 ,与西欧的声乐艺术在结构形态 以及审美习惯上有着质的差异 ,这种差异决定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尽管这种演唱并不尽善尽美 ,也尚无 系统理论 ,但这并不影响它成其为中国独立的声乐学派。因为 ,这是我们民族自己“心上的歌”,代表着中华 民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审美心态。忽视了民族审美心理相吻合的艺术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所独具的鲜明个性 特征 ,就没有了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了 ,也不可能对中国民族声乐做出全面和科学地认识。 ①稽康《声无哀乐论》 ②《乐记》 ③《论语八》 ④《荀慧主演剧散论》 ⑤《闲情偶寄》 ⑥《文心雕龙》 ⑦王骥德《方诸馆曲律》 1897 年 ,美国依阿华大学从耶鲁大学引进一位 31 岁的博士———被后人称为“音乐心理学之父”的 卡尔爱弥尔西肖尔 ( Carl Emil Seashore) 。在西肖 尔领导下 ,该校心理实验室成为实验音乐心理学的 发祥地。100 年来 ,音乐心理学已成为西方高校中 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治疗学等专业的核心学 科。在我国 ,它又是一切同音乐与人发生联系的学 术领域亟待了解和建设的新学科。20 世纪末 ,梳 理、评述这个学科的历程及现状 ,对其发展的问题和 前景略做判断 ,是这门学科在我国初建时期的必要 工作。 不同心理学派与音乐心理研究范畴的发展轨迹 科学研究中 ,心理学受不同学派理论观点和方 法的左右可谓最甚。所谓“用 1 个问题问 10 位物理 学家 ,其答案为 1 ;问 10 位心理学家 ,其答案为 10” 正说破这个道理。西方百年音乐心理学发展史的读 透点也在于此。对 20 世纪音乐心理学发展的阐释 , 只有与其所持的理论观点和相联系 ,才能把握其范 畴的性质和概括范围。 一、构造主义与音乐心理声学 1879 年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 理实验室 ,心理学与哲学分离成立独立科学。心理 学家产生的基础 ,是欧洲科学主义时代精神笼罩下 的机械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 ,以及德国的 感觉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视世界乃至人为可肢解

2018心理学试题及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该感觉越( B )。 A.迟钝 B.敏锐 C.正常D.低常 2.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C )。 A.思维 B.感觉 C.知觉。D.想象 3.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辑学写内容所产生的干拉作用叫( A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D.侧抑制 4. 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D )特点。 A.直观性 B.稳定性C.概括性 D.可操作性 5. 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 D )。 A.登门槛放应B.留面子效应C.引诱法 D.示范法 6. 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A )。 A.构造心理学 B.机能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A )。 A.詹姆薪—兰格理论 B.坎农一巴德理论C.沙赫特—辛格理论 D.腾斯伯格理论 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智力量表是( B )。 A.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B.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 D.瑞文推理测验 9.“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人的( A ) 特征的表现。 A.气质 B.能力C.性格 D.兴趣 10.“印刻”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的( A )提出的。 A.劳伦兹 B.皮亚杰C.艾里克森 D.柯尔伯格1.知觉的特性不包括( D )。 A.整体性B.选择性 C.恒常性D.间接性 2.以下不属于睡眠失常的是( B )。 A.日间嗜睡B.白日梦 C.突发性睡眠D.睡眠窒息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B )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4.老虎钳可以当作锤子用,缝制衣服的棉线可以裁纸,这克服了( B )的限制。 A.对问题的认知方式B.功能固着 C.知识经验D.思维定势 5.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B )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doc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A 4土2个组块 B 5土2个组块 C 6土2个组块 D 7土2个组块 1、按迁移的性质与效果,可把迁移分为()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 逆向迁移 E特殊迁移 2、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课堂的主要驱力有() A认知的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理想内驱力 E自我价值内驱力 3、表征陈述性知识的主要方式有() A概念 B规则 C 命题 D命题网络E图式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 A教的心理活动 B学的心理活动 C教与学的互动机制 D学生的差异心理 E教师心理 5、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一位教师编制的测验是否好() A效度 B信度 C适度 D 难度 E透明度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_赵冬梅

第2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N o.2 2006年6月 Journal of X inghai C onservatory of Music June.2006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赵冬梅1,刘志雅2Ξ (1星海音乐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2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摘 要]音乐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汲取生理学、物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研究解释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文章介绍了音乐心理学的开端,以及历史上对音乐心理学发展有所贡献的一些学者;论述了音乐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研究方法,从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到现代的实时测量和元分析等技术,阐述了音乐心理学两个热点研究领域:音乐知觉和认知神经音乐心理学。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实时测量;元分析;音乐知觉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389(2006)02-0024-04 音乐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国外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国内的音乐心理学研究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国内的研究者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和分歧,[1]但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音乐心理学应该采用实证的方法,并对此有所研究和贡献。[2-4]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的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应归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派的努力。如: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这部著作是以”欧姆定律”音响学理论,和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理论为基础的。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强度与感觉适应的试验。[5]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6] 首创音乐心理学的是施通普夫,1883年,他发表了《音乐心理学》,把心理学的观点渗透进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成为心理学领域中唯一的音乐心理学家。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7]。1883年和1890年他分别出版了《乐音心理学》上下卷,他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乐音心理学理论,其中主要是乐音谐和理论。他认为人类对乐音谐和的辨别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是高级神经的特殊能力。他的三名弟子柯勒、考夫和勒温都是完形心理学的创始人。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学,尤 42 Ξ收稿日期:2005212212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心理学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

《音乐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100430 课程名称:音乐心理学 英文名称:music psycholog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 32 学分: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指导自学学时:6 适用专业:音乐学(音乐治疗)适用层次:本科 先修课程: 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音乐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互动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音乐治疗学的理论课程之一。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在人听觉感知操作支配层面上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音乐心理学基本常识探索在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以及美学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治疗中应用的能力,为学习音乐治疗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艺术在人类生存中的本质功能,以及构成的依据和原则,这种知识对音乐治疗学的推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能力目标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掌握音乐在人的生理水平、心理层次以及社会认知层面的意义,熟练运用音乐元素进行音乐的选择与即兴创作,对音乐治疗的基本能力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音乐心理学基本常识的掌握和理解; 掌握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应用能力;难点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操作。重点章节是第6章、第7章。难点章节是第5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音乐心理学》教学以讲授和讨论与体验的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讨论和体验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方式与手段。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音乐心理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米用何种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特征 音乐心理学是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研究与音乐有关的心理现象与问题的科学。其研究范围涉及人类的基本听觉特征,音乐音响结构审美特征的心理依据,音乐表现的心里机制,音乐创作、表演、接受及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中的心理特征,音乐学习、教育及与音乐能力相关的心理问题等等。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对音乐美学与史学研究具有基础意义,又对广泛的音乐实践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以音乐活动为核心的人类主观精神活动现象,而这种精神活动的现象具有高度主观性、个体性的特征。然而作为有着共同生物基础的物类,人类的心理活动也必然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与规律。人类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的规律普遍性正是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基本信念。 在这样一个主观精神活动的领域中,去获得具有客观性、可证明性、可重复检验性与可推广性的科学认识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是必须的。因此如何从研究方法上排除研究者的主管偏差,是心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关键,以科学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是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每类其他科学的关键不同之处。使用与具体现象具有明确对应关系的概念,通过实验、调查及结构化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获得可信的现象,采用严谨的逻辑分析及必要的统计手段发现现象之间的规律与趋势,进而作出适当的结论与推论,是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2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只要领域 截止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 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 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 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 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 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 以及独立存在的音乐在内,而有组织的 音乐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 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 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 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 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 (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 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 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 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者音 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 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 节奏感等。 3音乐感 或称音乐质,泛指对音乐能欣赏、 理解、表现或进行创造的特性。但术语 概念很广,含义模糊,音乐心理学家尚 未能提出一个被公认的定义。 一般认为音乐感包括倆类要素:(1) 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 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2) 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 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音 乐感通过训练及培养可以有所改善,但 对于早年即极富乐感的音乐神童及所 谓音乐天才应如何理解,迄今未有定论 与此相系的是所谓音盲,即毫无或 极度缺乏音乐感的人。有些音盲可以缔 结为由于听觉生理方面受到障碍或出 现病理现象,但也有生理上健全而缺乏 音乐感受能力,通过学习、训练难以改 善的形成。此外,在欣赏、表演及创作 能力方面,音乐感所起的作用如何,音 乐感的组成要素,音乐感的形成,音乐 感的测定,音乐感的类型,均属于有待 深入研讨的课题。 同样受到重视的是音乐与情感的关 系问题,西方音乐心理学家所注重研究 的是将音乐作为一种物理刺激,通过实 验来测定人们的各种生理以及心理反 应,求出一般的规律,以及因个人的不 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涉及美学的领 域,各派心理学家所得出结论颇不一 致。 4音乐记忆 指能记忆所听过的音乐的能力,包括 对绝对音高、相对音高的记忆,对节奏、 旋律、和声、复调、音色甚至整部乐曲 的记忆能力。分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 音乐记忆的过程,找出培养、加强音乐 记忆的方法与原则,对学习音乐和掌握 音乐有很大帮助。因此,音乐心理学与 音乐教育学都将他作为一项很重要的 研究课题。 5 音乐才能 音乐才能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音 乐才能包括那些要素,又如何培养,尚 无定论。例如西肖邦认为应有6个方 面,及音高感、音强感、时值感、节奏 感、和声感与音调记忆能力。而M.舍 恩认为音乐才能应包括:听觉感受力、 音乐感情与理解力、音乐实现力、音乐 智慧、音乐记忆以及思考力、自信力与 音乐气质等。有人还指出音调想象力、 音乐经验对音乐才能也有重要关系。 为了确定音乐才能的高下优劣,在 西方出现了所谓“音乐才能测验”,由 心理学家编制一系列问题要求被测验 者回答,在根据答案鉴定音乐才能的劣 势。最早出现的测验表由西肖邦编制, 共100题,1919年录制成唱片6张, 公开发行,1930年J誇尔瓦泽 (1894-1977)的音乐测试法,只用三 个音,但不断改变音高、时值、音度及 节奏,通过40及50 次变化即可得出 判断。韦恩的“标准音乐智力测验” (1948)需用钢琴弹奏近一小时的测验 内容,包括和弦分析、音高变换、音乐 记忆、节奏重音、和声、力度及分句等。 但是这些测验究竟能否真正鉴定音乐 才能的高下,可能还是疑问,但作为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