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活史

生活史

生活史
生活史

生活史

1、前言

2、生活史的发展历程

3、生活史的定义及核心内涵

4、生活史的优缺点

5、生活史与纵向研究的比较

6、生活史的表述

7、生活史典型书目简介

一、生活史——前言

A何为“范式”

·英文:paradigm

·定义:某个领域的研究者们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做的潜在的知识假设、常规的思维方式、研究策略和方法的总称。

·定义提出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22-1966)

·作品:《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

B两大基本研究范式

1. 实证主义范式

(1)别称:定量研究、量的研究

(2)方法列举:社会测量、问卷调查、实验法、定量观察等

2. 自然主义范式

(1)别称:定性研究、质的研究

(2)方法列举:生活史、社会叙事、访谈法、定性观察等

二、生活史的发展历程

?起源

·最早出现的领域:人类学领域

·第一部生活史:美国印第安酋长的传记(20世纪初)

·概要:通过与美洲土著人的日常接触和交谈,了解他们对于现实的看法,以此来研究土著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步消失的原因。

发展阶段

社会科学领域的三个发展时期——W.M鲁尼恩:

(1)1920年——二战期间

人们对生活史的研究兴趣有相当大的发展。

其中大多数研究涉及个人文件,例如自传、信件和日记的研究。

(2)二战——到60年代中期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定量方法和实际方法,而对生活史的研究有所下降。

(3)60年代中期至今

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发展现状

·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列举:教师社会研究;成人发展研究;心理传记;心理病理学生活史研究;口述的历史;生活的传说。

三、生活史的定义及核心内涵

什么是生活史

·定义:一种对人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的研究方法。是从个人怎样解释和理解周围世界的角度来研究个人的生活经历。

·相关描述:“它不是传统的社会科学的资料的整理,也不是传统的自传方法研究,当然它更不是小说。同上述充满幻想和感情色彩的形式相反,更加贴近人们脚下的大地,着力于真实地再现被研究者的经验,并解释他所生活的世界。”——“芝加哥学派”贝克尔(Becker)·研究方法列举:访谈、参与性观察、写自传、档案研究、实验方法、纵向研究等。

典型事例

·美国:关于在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的研究——W.I.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

·中国:对上海工人生活的研究——社会学家陈达(20世纪40年代)

核心内涵

1. 它所描述的是个人自己的生活故事;

2. 它要反映故事中涉及到的所有人物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3. 事件的前因后果

四、生活史的优缺点

优点

(1)揭示日常生活:通过叙述者对那些容易忽视的个人故事的回忆,使平常的生活不再平淡;

(2)验证理论假设:生活史不仅丰富了一般性的理解,而且提供了一些独特的经验性的生活例子;

(3)诠释新知识:生活史的研究资料具有全面性和详细性,这使得被调查者的数据可以被用来作为解释新知识和新理论出现的数据来源;

(4)理清发展关系:因为生活史可以全面的收集个体各方面的信息,所以可以权衡外在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加强对他人的主观认识:生活史研究资料的中运用的文学和修辞的方式,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人们做决定时的复杂性。

缺点

(1)耗费时间;

(2)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整理数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五、生活史与纵向研究的比较

?什么是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

?比较表

六、生活史的表述

?表述方式

1、可以将每一个生活史研究都作为一个特殊案例,然后分析其中显现出来的关键问题,这种方法在关注个人经历的独特性时很有用;

2、将结果分主题地表达,并列举访谈和其他来源中的一些故事摘要来支持这些结果。

?表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研究结果的服务群体是什么

以研究应该以什么样的写法呈现,以便于需求者的阅读和理解

生活史典型书目简介

?生活史的一叶知秋:《林村的故事》

The Spiral Road: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through the Eyes of a Communist Party Leader

原著译名:

《曲折的道路——一个中共领导眼中的农村变迁》

?作者简介

黄树民,1945年生,祖籍广东,幼时随父母移居台湾,先后在台湾和美国进修人类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某高校专职教授。

作者长期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目前从事研究地区包括台湾、福建及山东农村地区。

?内容简介

关于1949年后中国闽南地区的一个小村子(“林村”)的民族志著作。

全书以林村的党支书叶文德(富于戏剧性的)生命史为主轴,展现铺陈出一幅幅贯穿时空背景的社会文化变迁图像

旨在揭示:在中国农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改善的情形下,一种全国性文化抬头,传统上小型、半自治而独立的农村社区,逐渐被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大众文化所取代,然而,某些传统的信仰与习俗仍得以延续。

?目录一览

妇女生活读后感

这个故事讲述了祖孙三代——三个女性的故事,又是三段式:娴的故事,芝的故事,箫的故事。 苏童的文字很特别,很平静,悲剧事件发生时,你不会大悲大恸,喜剧桥段加持时,你不会笑得不能自已,全文充斥着一种可怕又可喜的彻头彻尾的平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苏童笔下的女性怎么都这么敏感,对,不是悲惨,而是敏感。于是我去看了苏童的生平简介,得出的结论是,人家有天分。。。 靠近而远离的男性 女性生来就在情感感受方面比男性敏锐,所以芝能感受到母亲娴的偷窥,并终日惶惶,最终这种敏感吞噬了她自出生以来就植根于灵魂深处的不安;箫是芝的养女,却在娴、芝的影响了,遗传了这种家族性的不安,最终小杜在这种病态的不安中,做了这个家族第一个毅然决然逃离的男性。有意思的是,靠近这个家族的男人觉悟能力越来越高,离开的时间越来越早,离开的方式也越来越彻底:芝的丈夫邹杰身为党员,不能做抛弃家庭与病妻的恶人,无奈选择忍受折磨多年,直到无法控制男性生理欲望的那天,彻底崩塌,最终选择卧轨自杀;而箫的丈夫小杜是同济大学的高材生,刚结婚就看透了这个家族的基因,于是在箫孕期就提出分居离婚。小杜明知箫叫他回家吃饭留宿最后一夜是借口,明知箫去拿刀要杀了他,他也毫不畏惧地勇赴鸿门宴。为什么?他云淡风轻地对箫说,他知道箫下不了手,他知道他能从体力上轻易应付一个孕妇。因为他从情感和体力上,都看穿了女性与生俱来的软弱,所以他成了唯一一个,有能力从这个家族全身而退的男人。 远离而靠近的女性 这三个女人,都憎恨自己的母亲,憎恨那个楼房,憎恨那个家族,她们都从少女时期起开始盼望着远离那个家族,于是娴去做了电影明星,想远离那个啰嗦平凡的母亲,最终在战乱时期被男友抛弃,无处可去,带着腹中胎儿回到了那个阴暗闷热的楼房;于是芝一毕业就跟邹杰草草结了婚,想逃离她的母亲娴,却又与邹杰家人相处不睦,宁愿回到她深恶痛绝的地方,也不愿放下这个家族赐予她的高傲与尊严;于是箫在下乡之后竟生起了对这个家族的思念与依恋,最终使用了一些手段又回到了她噩梦开始的地方。 她们重复着厌恶这个家族女人的做派,却又传递延续着特属于这个家族的基因,放不过她们的,终究是一次又一次回到原点的她们自己。 女性生而为女性,就注定了悲剧的源头,女性的终生目标,是如何回避那个叫悲剧的漩涡,它晦暗幽深,有一种强大的不可拒绝的吸引力。她们总是在毫无知觉的过程中滑向它,等终于发现它了的时候,又以蹩脚而无力的姿势拼尽全力远离它。 她们的命运齿轮,无论走得多么优雅有序,总会有突然失控的时候,这是命运写给她们的诅咒。

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作者:————————————————————————————————日期: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婚礼并不是产生婚姻时就有了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礼的文明阶段才形成的。对于婚礼的起源、发展、呈现方式等,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看法。1928年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根据社会发展进程和妇女在生活中的位置,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妇女生活和婚礼制度,提出婚姻的形式是从群婚到掠夺婚,经过买卖婚姻,发展为媒妁婚姻。 群婚是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存在于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整个旧石器时代)。群婚的前期类型为血缘群婚。即由血缘集团内部同一辈分的男女成员互相婚配。后期则发展到两分组织间的族外群婚,即一个集团的一群男子与另一集团的一群女子集体互相通婚,而集团内部的男女则禁止婚配。这两个集团或是氏族,或是胞族。 掠夺婚是以强行“掠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姻仪式。它是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掠夺婚俗称抢婚,也叫劫夺婚,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制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性的婚姻形式,后来在不少民族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在一些汉字的构造还可以看出来。“妻”,甲骨文写作 。字形像手抓长发女子,上部为长发状,中间是一只手,整个字形像用手抢女子,也就是说,妻子是抢来的女人。“取”和“娶”是古今字,“取”甲骨文作

,以手持左耳状。《说文?又部》:“取,补取也。”可见,取的本义是捕获、抢夺,自然,“取亲”就是劫夺婚了。而“娶”是后来为表示娶亲义另造的字。另外一组字“婚”、“昏”中,也可以看出劫夺婚的遗俗。“昏”甲骨文写作,字形像太阳落在树枝当中,表示黄昏。许慎《说文解字》:“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结婚的“婚”和黄昏的“昏”同用“昏”来表示,“以昏为期,因名焉。”这是抢婚制的遗俗,选择黄昏时进行抢夺,但已逐渐由真抢变为假抢。男方黄昏时去迎亲,要乘墨车,即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迎亲的人也要全部穿黑色衣服。现代社会中倡导自由婚姻,因此抢婚实际上已改变它原来的意义,但作为婚礼的仪式依然保留,多见于我国西南云、贵、川、藏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 从父系社会开始,女子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地位,逐渐依附于男性,甚至成为男性的所有物,出现了买卖婚姻。古人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之礼",可知买卖婚俗至迟在夏商之时便产生了。“俪皮”,是指鹿皮,古代以鹿皮代货币,也就是用钱作娶妻之礼。初期,买卖婚没有妻妾之分,周代以后,聘娶婚确立,则以礼聘娶的女子为妻,用钱购买来的女子作为妾。因此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礼记·曲礼》中也有记载:“买妾不知其姓,卜之。”证明了买卖婚姻制度的存在。买卖婚制以金钱购买为实质,也存在多种形式。一是以礼聘娶为名,金钱买卖为实的购买式婚姻。起初纳彩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但逐渐演变为礼不厚不嫁,这是在聘礼掩盖下的买卖婚的延续。二是以钱买妾。长期以来,一夫多妻为社会所认可,妻子明媒正娶,而妾则可用钱来购买。三是卖女抵债或把女子作为

中国妇女生活史

中国妇女生活史 陈道元按: 陈东原先生是我的父亲,生于1902年1月17日(壬寅年腊月初八),卒于1978年2月8日(戊午年正月初二),享年77岁。他于1926年冬还在北京大学教育系读书时写成了《中国妇女生活史》,两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至今犹为很有影响的一本著作,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受到新观点的质疑。这种情况实在令我,他的长子,十分敬佩。我在自己的一个很窄的技术专业里也可算是一度的领头人。如果说我有一点成就,那主要得自他从我少年时期就开始给予的教诲。他在1957年被错误地戴上“右派”帽子,直到1979年他去世后才予纠正。可以想见他在晚年精神上如何压抑。然而,他在不幸中告诉我,“个人遭遇无所谓,只要后代好,社会好,国家好就行。”我永远记住他的话,并用以对待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难以承受的痛苦。为此,我一直坚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84年55岁时实现了28年的夙愿。现在,谨向我的朋友和同志们推荐这篇评介,以纪念即将到来的他的108岁诞辰。 —————————————————— 《中国妇女生活史》是陈东原著的一本历史著作,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关于中国妇女史第一部系统性论著,对于后来中国妇女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该书以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近代的女权运动等来分节。 在观点上该书由于受到民初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传统中国在文化上、制度上和实际生活中对于妇女的种种不公、压制作出甚多的描写及批判,一直到近代妇女生活的章节,才看到妇女生活开始有所改善。书中绪论即指出“我们有史以来的女性,只是被摧残的女性,我们妇女生活的历史,只是一部被摧残的女性底历史”。 陈东原并进一步述说该书写作的目的:“只想指出来男尊女卑的观念是怎样的施演,女性之摧残是怎样的增甚,还压在现在女性之脊背上的是怎样的历史遇蜕”,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时那种希望借着揭露压迫而促进妇女解放的期望。 列女传以及其他零星的女性传记,一直要到1912年由徐天啸撰写《神州女子新史》才出现第一部中国妇女史的专书,但该书仍主要是传记形式,对于史上重要女性作描述,并以西方杰出女性作对比,来激厉中国的女性,因此该书在史学界并不被重视。 陈东原一书,则资料更为丰富,且论述范围更广,主题丰富,且能及于更多数的一般女性,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妇女史的开山著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妇女史的入手著作,而这种中国妇女在传统受压迫,在近代开始被解放的史观,也在数十年来在两岸以及海外的中国妇女史著作中持续作为主流。这种批判传统的方式也为不少女性主义者所采用。 但随着中国妇女史研究1980年代以后在两岸及美国等地的快速发展,这种视传统妇女观点开始受到质疑和修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批判,是妇女史学家高彦颐(Dorothy Ko)于1993年所著的著名论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的绪论,她对这种以陈东原为首的“五四式”的中国妇女史研究取向加以批判,认为这种史观过于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性以及传统中国女性的受害形象,而忽略了一些古代女性在生活中可能扮演的主动角色,以及当时女性本身对所处位置的感受。 参考文献: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 of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ISBN 7-214-03878-1 1

智慧树知到《中国女性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女性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妇女由于记事和记数的需要,她们创造了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可能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这一观点出自()。 A: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 B: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 C: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生活》 D:武舟《中国妓女生活史》 正确答案: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 2、被尊为“婚姻之神”“媒神之祖”的是()。 A:妲己 B:女娲 C:妇好 D:窅娘 正确答案:女娲 3、下列各项表述中,与秋瑾无关的是()。 A:冲破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开启探寻妇女解放的道路 B:重组留日女生“共爱会”,将其改名为“实行共爱会”,并制定了《实行共爱会章程》 C: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 D:主编《妇女周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妇女问题 正确答案:主编《妇女周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妇女问题 4、被誉为缠足百科全书的是清朝方绚的《香莲品藻》。 A:对

B:错正确答案:对 5、下列考古发现中,与女娲相关的有()。 A: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 B: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 C: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考古遗址 D: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正确答案: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山西吉县人祖 山娲皇宫考古遗址 第二章 1、亚里士多德“女孩和妇女也该知道这一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中国古代科举教育与考试的大门不对女性开放。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康有为说:“妇女之需学,比男子为尤甚。” A:对 B:错正确答案:对

4、著名影片《窈窕淑女》中伊莉莎的主演者是( A:伊丽莎白·泰勒 ) B:奥黛丽·赫本 C:伊娃·门德斯 D:萨尔玛·海耶克 正确答案:奥黛丽·赫本 5、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注册的女子大学是() A: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B:斯威特布莱尔女子学院 C:斯贝尔曼女子学院 D:曼荷莲女子学院 正确答案: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第三章 1、母系氏族时期,女性由于独占生育功能被奉为“女神”。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我国贫困人口中,农村女性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我国历史上首部专门针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是2015 年 12 月 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从《新青年》到《妇女杂志》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妇女问题

从《新青年》到 《妇女杂志》 ———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妇女问题 刘慧英 提 要 创刊于同一年的《新青年》和《妇女杂志》在倡导妇女解放方面都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和地位,但是《新青年》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方面的“先锋”———在创刊后的二、三年间它基本是在梁启超所开创的女权启蒙话语框架内提出和讨论妇女问题,1918年才正式提出女性的主体性问题———“我是我自己的”;《妇女杂志》虽然一直从事着对女性的启蒙,但在五四期间却不能与时俱进而“落伍”,1921年章锡琛担任主编后发扬“五四”精神,沿续《新青年》的妇女解放话题———尤其是自由恋爱,从而使《妇女杂志》成为五四后又一个反传统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 《新青年》 《妇女杂志》 妇女问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创刊于1915年1月,而《新青年》则诞生于1915年9月,这两份创刊于同年的期刊后来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新青年》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它的创刊时间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①而 《妇女杂志》则在五四运动高潮时期被批评为“专说些叫女子当男子奴隶的话”。 ②1921年初,象征着五四一代“新青年”的章锡琛和周建人取代了王蕴章的主编位置,从而使这份杂志在立场和观念上得到全面改观。九十多年之后当我们再度回首五四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新青年》和《妇女杂志》都成为需要重新清理和叙述的文化遗产。 一 五四时期《妇女杂志》新老交替的背景 创刊于1915年的《妇女杂志》首任主任为王蕴章(1884—1942),1916年间商务印书馆 曾短期聘任胡彬夏(1888—1931)为主编。③五四运动以后,《妇女杂志》主编的人事发生了 变动,起因是1919年4月商务印书馆的大部分期刊(包括《妇女杂志》 )被当时北京大学的①②③有关《妇女杂志》前期(1915—1920)的情形,参见拙文《被遮蔽的妇女浮出历史叙述———简述初期的<妇女杂志>》,《上海文学》,2006(3)。 罗家伦《今日中国之杂志界》,载《新潮》第1卷第4期。 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这样评价《新青年》:“世界上谈到中国近年新文化的,必归功于‘五四’;谈到‘五四’的,又必归功于《新青年》杂志:这是显然的事实,也不必———尤其是不能否认的。”(《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1月,第365页。 )

植物生活史小结

植物生活史小结 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门的生活史是从孢子萌发开始,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便萌发成芽管,再继续生长形成新的菌丝体,一个生长季节里可以产生无性孢子若干代,产生菌丝体若干代,这就是生活史中的无性阶段。真菌在生长后期,开始有性生殖阶段,从菌丝上发生配子囊,产生配子,一般先经过质配形成双核阶段,再经过核配形成合子。 通常双相核的细胞是一个合子而不是一个营养体,只有核相交替,而没有世代交替现象。 苔藓植物的生活史 苔藓植物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其重要特征是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发达,并且寄生在配子体上,不能独立生活。苔藓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都是多细胞所组成的。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雄性生殖器官称精子器。 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一样,也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生殖产生孢子囊和孢子,有性生殖时产生精子器和颈卵器。但是蕨类植物的孢子体远比配子体(称为原叶体)发达,我们日常见到的蕨类植物就是它的孢子体。 此外,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这点和苔藓植物及种子植物均不相同。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裸子植物是一类保留着颈卵器,具有维管束,能产生种子的高等植物。它属颈卵器植物,又是种子植物,是介于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一群维管植物。裸子植物的孢子体比蕨类更发达,都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形成层、次生结构及发达的输导组织。但配子体简化,且寄生在孢子体上。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被子植物为植物界发展到最高等,也是最为繁茂的类群。 被子植物的孢子体达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具有了真正的花,输导系统更完善而发达。 而雌雄配子体较裸子植物更为退化,一般仅有由8个细胞形成的胚囊(雌配子体)和2-3细胞的花粉粒(雄配子体),同时颈卵器已完全消失。 具有形成层、次生结构及发达的输导组织。但配子体简化,且寄生在孢子体上。

【语文】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 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 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做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兄竟高过十倍。同时,贾府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的启蒙教育情况。 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诗歌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大观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和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偏阴柔,如黛玉的《葬花吟》。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牙牌

社会性别研究的书目

社会性别研究的书目,大家可以有所选择 三校社会学论坛·中国网社会论坛 必读书: 书名作者出版社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 《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李银河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 西方女性主义精选》 《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Susan.A.Bason著,(台湾)刘秀娟、林明宽译,扬智文化,1994年。 《女性权力的崛起》,王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美国中小学女生教育的缺欠》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专题报告,1994年。 《我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李慧英,《女性研究论从》1999年第1期。 《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钱铭怡苏彦捷李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盛宁著,三联书店,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西安。 《自信心的性别差异与女生的教育》强海燕《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 1、Introduction to Women’s Studies (密西根大学自编教学材料汇编) 2、Janet Saltzman Chafetz(editor),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部分章节),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3、Blythe Mcvicker Clinchy & Julie K. Norem (editors),1998,Gender and Psychology Reader,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4、[美]乔纳森特纳,邱泽奇译,200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43章《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别、政治和家长制》 5、[澳]马尔科姆沃特斯,杨善华译,2000,《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第八章《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 6、王政、杜芳琴主编,1998,《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 7、刘惠英,1996,《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 8、金一虹,2000,《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9、鲍晓兰主编,1995,《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 10、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1999,《主流与边缘》,三联书店 《性别与中国》李小江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 《平等与发展》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7年 《社会性别与妇女的发展》郑新蓉杜芳琴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王金玲主编上海人发出版社2002年 《阅读性别》周华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思想的发展

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思想的发展 学号:K011141141 姓名:邓焯瑜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本位的宗法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无才便是德也,防范奴隶之苛律也”,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奴化、驯化、愚化。当然,中国古代不乏能吟诗作画的才女,但女子有才历来被视为“实祸天下之道也”,“妇人识字多淫秽”。文学史上有许多有才女子,其文学才能不仅无法跨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获得进入社会场域的身份和资格,与男子一样参加治国平天下的国家大事,她们的才情甚至不被鼓励,并被视为逾越妇道和闺阁礼训的祸害淫乱,因而或被禁止或受指责或遭冷遇。在这样的女性困境里,女性文学是历史境遇里的一个“空白之页”。 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无疑标志着中国女性各种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女性文学秋瑾丁玲萧红张爱玲 正文: 女性文学,即指女性创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女性书写已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我们已经开始从文学中分出性别,并定义出“女性文学”这样的概念,开始看出文学性别的差异对文学与人生的影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标识,是女性作家、女性意识、女性主题和女性语体。 众所周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本位的宗法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无才便是德也,防范奴隶之苛律也”①,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奴化、驯化、愚化。当然,中国古代不乏能吟诗作画的才女,但女子有才历来被视为“实祸天下之道也”②,“妇人识字多淫秽”③。文学史上有许多有才女子,其文学才能不仅无法跨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获得进入社会场域的身份和资格,与男子一样参加治国平天下的国家大事,她们的才情甚至不被鼓励,并被视为逾越妇道和闺阁礼训的祸害淫乱,因而或被禁止或受指责或遭冷遇。在这样的女性困境里,女性文学是历史境遇里的一个“空白之页”。 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无疑标志着中国女性各种意识的觉醒。 女性,从“跪着的、闺房中的女人”转化为“站起来的、面向世界的人”,其成长历史诉说着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不过,漫长的“跪着的、闺房中的“历史养成了女性的自卑、自抑和从众心理,使她们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意识。 在戊戌变法中,女性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环节被提出和受到重视,可以说,戊戌变法不仅是女性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受教育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分水岭,也是女作家胸襟、见识及文学表现力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转折点。以戊戌变法为界,近代前期女性文学传统色彩比较浓厚,后期女性文学则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现代意识。 戊戌变法之后,得以呼吸、领略新风气的一些女作家,生活天地和想象空间远比戊戌变法之前的女作家开阔,舍弃家庭远赴日本留学、担任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成为女性为民主革命献身第一人的秋瑾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虽然秋瑾的诗词创作仍然是用旧体,但其散文创作已是通篇晓畅易懂的白话文体。观其作品,不论是旧体的诗词歌赋,还是白话体的演说、发刊词等,多体现了现代女性强烈的爱 ①《女报》增刊《女论》,1909年9月版,转引《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三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版。 ②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中转引他人之语,《实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12日。 ③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版。

刘娜《红楼梦中的女子“诗教”》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 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 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做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兄竟高过十倍。同时,贾府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的启蒙教育情况。 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诗歌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大观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和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偏阴柔,如黛玉的《葬花吟》。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牙牌令》其四中的“水荇牵风翠带长”引自杜甫的《曲江对雨》。 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指出:“清代学术之盛,为此前所未有,妇女也得沾余泽。”此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以诗词教育最甚。其原因是女子比较感性,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相契合。据统计,专门收录清代妇女诗集的作品就有多部,可看出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 红楼是明清女子诗教一隅。纵观明清之际,虽然正统礼教观念始终压抑着女子的才情与热情,但是思想进步的大家们,为女子读书而辩护,并亲自任闺塾师,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子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大量以诗才彰显的女子,如有着“林下风者”之誉的黄媛介、江南才女吴藻等,她们著作存世的背后,无疑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选自刘娜《<红楼梦>中的女子“诗教”》,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专门的塾师或专人教养是红楼女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 B.红楼女子的诗教既有贾府读书环境的影响,也有在生活中学习切磋的因素。 C.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D.红楼女子的诗作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在诗风上都显阴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菱在黛玉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这个例子说明学习交流对女子诗教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B.文章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内容、风格和作诗手法等角度阐述了红楼女子的诗歌创作情

从“附属”到“独立”:民初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六稿

从“附属”到“独立”:民初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摘要:民国初期是一个转型和变迁的时代,新旧并存,中西混杂。全社会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推动了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性从“男人的附属”逐渐转变为“独立的个人”,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这突出表现在女性政治参与度、受教育水平以及经济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本文浅析民初女性地位变化之原因,并以民初影响女性地位变化的重大社会事件为线索,探究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变化的微观表现,从而对民初女性地位的变化过程进行思考。 关键词:社会变迁女性地位变化思考 封建社会是父权制社会,女性长期受“男尊女卑”、“三纲五常”思想的压制,地位生来低于男性,《诗经》中曾记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被剥夺了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应有权利的女性,成为男人的附属物,“女子无人格,只能依男子而成人格”,无社会地位可言。 政治无参与。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处于被支配地位。“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牝鸡无晨”等旧观念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将女性困于家中,“妇女除煮饭洗衣、编织缝纫、料理家务外,其他事一概无权过问”。“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女性被禁止与异性接触,丧失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更不用说参与社会政治。而且女性参政是对男性权威局面的打破,这在当时社会是不被允许的。 经济难独立。“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而且由于分工有别,女性只能从事家务、喂养后代等,甚至于对自己的嫁妆都没有处理权。所以经济上必须依靠男性,“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股男子以犬马奴隶蓄之,于是妇女极苦”,这样就造成女性在家庭中受男性支配。 婚姻不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得女性的婚姻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而且有时父母出于权财考虑,女儿被当成物品进行交易。封建的贞操观控制着女性的生活,即使丈夫去世也必须“从一而终”,不可再嫁。但是男性却一夫多妻,根据“七出”中任一条离弃妻子。女性在婚姻中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

生活史对策概述讲解学习

生活史对策概述 大气基地贺园园1111700026 生活史与生活史对策: 生活史(life history)意为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也叫生活周期(life cycle)。 生活史性状包括出生时个体大小;生长形式;成熟年龄;成熟时个体大小;后代的数量、大小、性比;特定年龄和大小的繁殖投入;特定年龄和大小的死亡规律;寿命等。 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也称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y )或进化对策,例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体型大小对策等 主要内容: 任何生物做出的任何一种生活史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并通过这种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进自身的有效生存和繁殖。每个生物具有生长、维持生存和繁殖三大基本功能,生物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配置能够获得的有限资源,其核心主要强调在特定环境中提高生殖、生存和生长能力的组合方式. 1)生长对策 ●生长速度 早期演替种:早期迅速生长,具开拓对策(白桦) 后期演替种:早期生长缓慢,具保守对策(红松) ●生长方式 以温带木本植物为例,其顶枝形成有两种主要方式: ①有限生长类型:顶枝在冬季完全定型,冬芽形成时就决定了叶子数目。 ②无限生长类型:冬芽只含有少量叶原基,在下一个生长季,顶枝尖端在生长季内还 能产生新的叶子和节间。 ●根冠比率—物质分配 2)生殖对策

生殖对策实际就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生殖者存活的问题,也即生殖的代价问题,生物生殖必然带来变化的生理压力和个体危险,因此,也就必然会影响到生物的生存; 第二是生殖的效率问题,生物选择的对策,都旨在提高生殖的效率,这一点可从植物的生殖行为中证实。 1)体型效应 物种个体的大小与其寿命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2)成体的存活与繁殖 成熟个体存活率低,生物繁殖越早,投资于繁殖的能量越多;成熟个体存活率越高,生物的繁殖期越晚(个体较大),分配于繁殖的能量就越少。 3)当前繁殖与未来繁殖 如果未来生命期望低,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应该高,而如果剩下的预期寿命很长,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应该较低。 4)后代大小与数量 一般来说,种子越小,数量越多。 5)休眠和迁移 适应变化的环境,是一种能量协调使用的生活史策略。 休眠:使生物在时间上越过一段不利的时期; 迁移:使生物在空间上移到更适宜的地点来躲避恶劣的环境。 r-对策(r-strategy): 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种群内 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 身的竞争能力。 r-选择( r-selection)者: 采取r-对策的生物称r-选择者,通常是短命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生大量 的后代,但后代的存活率低,发育快,成体体形小,具有高的能量分配和短 的世代周期。 K-对策(K-strategy): 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与密度相关的因

中国妇女史参考书目[精华]

中国妇女史参考书目[精华] 教师:姜进博士 中国妇女史 (中国近现代史妇女史方向硕士课程,2007年秋季) 每周三中午11:30,闵行校区历史系近现代史教研室 课程简介: 这是一门给研究生开的阅读讨论课,目的是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使学生熟悉中国妇女史领域的研究概况,包括该领域的历史发展和所关注的问题、焦点、及方法论。 作业与要求: 学生必须在上课前完成本周的阅读任务,上课时积极参加讨论。每周课前交一篇500-800 字的读后感。学期作业要求写一篇5000-8000字的有关中国妇女史领域中某一个方面研究成果的综述。 阅读计划: 第二周(9-12) 导言 第三周(9-19) Virginia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 刘耀春,“文艺复兴时期妇女史研究” 第四周(9-26) 内闱: 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 伊佩霞 第五周(10-3) 放假 第六周(10-10) 缀珍录: 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 / 曼素恩 第七周(10-17) 闺塾师 : 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 高彦颐 中国妇女生活史 / 陈东原

第八周(10-24) 繁盛的阴 / 费侠莉 中国古代房内考 = 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 /(荷)高罗佩 第九周(10-31) 校运会 第十周(11-7) 危险的愉悦 : 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 贺萧 第十一周(11-14) 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 社会性别视角和跨学科视野 / 杜芳琴著 华夏女性之谜 : 中国妇女研究论集 / 李小江主编 第十二周(11-21) 中国古代妇女史 / 刘士圣著 古代女性世界 / 洪丕谟,姜玉珍著 中国妇女生活史 / 陈东原著 第十三周(11-28) 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 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 = Chinese wome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ixty years of change in Lu village Yunnan (加) 宝森著 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 / 沈海梅著 女书与楚地妇女 / 骆晓戈著 第十四周(12-5) 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 / 定宜庄著 中国清真女寺史 / 水镜君, (英) 玛利亚?雅绍克著 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 / 刘晶辉著 第十五周(12-12)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 / 王政, 陈雁主编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 夏晓虹著 第十六周(12-19) 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 : 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 / 李长莉著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婚礼并不是产生婚姻时就有了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礼的文明阶段才形成的。对于婚礼的起源、发展、呈现方式等,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看法。1928年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根据社会发展进程和妇女在生活中的位置,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妇女生活和婚礼制度,提出婚姻的形式是从群婚到掠夺婚,经过买卖婚姻,发展为媒妁婚姻。 群婚是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存在于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整个旧石器时代)。群婚的前期类型为血缘群婚。即由血缘集团内部同一辈分的男女成员互相婚配。后期则发展到两分组织间的族外群婚,即一个集团的一群男子与另一集团的一群女子集体互相通婚,而集团内部的男女则禁止婚配。这两个集团或是氏族,或是胞族。 掠夺婚是以强行“掠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姻仪式。它是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掠夺婚俗称抢婚,也叫劫夺婚,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制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性的婚姻形式,后来在不少民族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在一些汉字的构造还可以看出来。“妻”,甲骨文写作 。字形像手抓长发女子,上部为长发状,中间是一只手,整个字形像用手抢女子,也就是说,妻子是抢来的女人。“取”和“娶”是古今字,“取”甲骨 文作,以手持左耳状。《说文?又部》:“取,补取也。”可见,取的本义是捕获、抢夺,自然,“取亲”就是劫夺婚了。而“娶”是后来为表示娶亲义另造的字。另外一组字“婚”、“昏”中,也可以看出劫夺婚的遗俗。“昏”甲骨文写作,字形像太阳落在树枝当中,表示黄昏。许慎《说文解字》:“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结婚的“婚”和黄昏的“昏”同用“昏”来表示,“以昏为期,因名焉。”这是抢婚制的遗俗,选择黄昏时进行抢夺,但已逐渐由真抢变为假抢。男方黄昏时去迎亲,要乘墨车,即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迎亲的人也要全部穿黑色衣服。现代社会中倡导自由婚姻,因此抢婚实际上已改变它原来的意义,但作为婚礼的仪式依然保留,多见于我国西南云、贵、川、藏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

植物生活史对策学习心得上课讲义

植物生活是对策学习心得 生活史对策的研究始于Cole,主要论述生物一生中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的进化优劣,认为一次繁殖在进化上优于多次繁殖,这个结论成为Cole悖论的基础。Cole的开创性工作掀起了一个不小的生活史对策研究热潮。据Stearns统计,仅1975-1979年间,共有2家杂志刊载138篇该领域的文章。研究者们特别强调生活史对策对于种群的繁殖和生长性状有重要意义。 1.目前存在以下几种植物生活史选择对策: 1.1一维选择对策 r-,K-选择是一种与密度或拥挤度相关的一维选择。按照有机体投入到繁殖当中的能量比例沿r- K连续体排开,投入能量高的为r-选择种,投入低的为K-选择种。事实上,r-,K-选择是相对的,只标明有机体的相对属性,没有哪一个种完全是r- 或K-选择。 按照MacArthur和Wilson的原意,r-种完全处于生态真空之中,不受密度,不存在竞争,而K-选择种处于高密,竞争激烈的完全饱和的生态系统内。 K-对策只注重种的繁殖和散布能力。尽可能地将能量投入到繁殖中去,最大限度上占有资源;后者设法增大存活可能,只繁殖少数竞争力极高的后代。 r-,K- 选择理论的优点在于简捷和高度概括性,因而具有相当强的感染力。其致命的弱点有两条。第一,将种的生活史解释为由单一选择压作用的结果,把种的生活史对策过分简单化了,不能解释生活史格局的多样性。这种作法实际上掩盖了生活史对策的进化。第二,r - K- 选择理论是以logistic 方程为模板提出的用它来预测生活史缺乏种群数量统计(demography)方面的基础。 1.2二维选择对策 把r-,K-对策与种群数量统计联系到起的是PiankaH,他将r-和K-选择种的特性概括为一张对比表,对比项目有气候、死亡率、存活率、种群大小、种内和种间竞争、寿命、选择倾向以及概括特性等。Pianka首次将环境因素引入r-,k-选择理论发展了r-,k-对策理论。Gadgil和Solbrig比较了Taraxacum officlnale的几种生态型,它们生长在干扰程度不同的生境中,不同的生态型分配到繁殖组织申的能量不同。对于适应性较广的种,处于变动的不确定气候下的种群,倾向于r-选择;反之,则倾向于K-选择。看来,种群在r-K连续体上的位置受制于生态系统的特性和种群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r-,k-对策还具有时间动态的特点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对策,此时为r- 对策,彼时可能为K-对策;或者同时具r-和k-对策,比如大量小种子的r-对策和低繁殖效力的k-对策,只是不同时期两者各占的比例不同罢了。在动态对策下,个体其在条件有利的时期繁殖或存活。这充分表明环境不确定性是生活史对策的重要选择因子。 1.3多维选择对策 Grime三角对策Grime将植物生物量增长的外部因素分为两大类:逆境和干扰。加上竞争项,则构成他的“三对策模型,也称“Grime三角模型”。 他将逆境定义为限制植物全部或部分千物质增长的外部强制因素,比如光照、水分或矿物质不足,以及温度不适。将干扰定义为破坏植物生物量的外力,比如,风、霜冻、干燥土壤侵蚀和火烧等物理因素,以及人、植食动物和病害等生物因素。他认为竞争对策主要在生产力高、干扰不频繁的群落中出现。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女性生活的演变

XXXXXX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女性生活的演变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站点: 目录 一、曾经的辉煌—“女神时代” 二、千年的沦落—“女奴时代” 1、婚姻关系 2、社会地位 3、评价标准 三、历史的回归—“女人时代” 注释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收录的“女”部字共258个。这些字蕴含了中国古代妇女生活的内容。有人曾把中国妇女生活史分为“女神时代”、“女奴时代”和“女人时代”。“女神时代”指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那时妇女是社会的主宰,从“女”字和一些表示姓氏的字便可以反映出这一文化现象。当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女性就进入了女奴时代。这一现象从一些带有侮辱、贬低之意的字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的观念在逐渐改变,一些带有侮辱、贬低之意的字不再从“女”,这或多或少可以显示出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歧视在减少,女性回归到了“女人时代”。 关键词:女性演变文化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女性生活的演变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表意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决定

了汉字不只是简单的语言书写符号,而与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它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在东汉经学家许慎编纂的辞书《说文解字》中,以女字为部首的字共258个,是全书最大的部类之一。就这些字所表示的意义而言,有的表示古代姓氏,有的表示婚配和生育,有的表示女性容止德行,有的表示对女性压迫、侮辱、歧视等,这些字展现了一个多面的女性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生活尤其是女性地位的不断演变。有人曾把中国妇女生活史分为“女神时代”、“女奴时代”、“女人时代”。“女神时代”指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那时妇女在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尤其在那个盛行生殖崇拜的年代,妇女理所当然地成了社会的主宰,从“女”字和一些表示姓氏的字便可以看出这一文化现象。当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男子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女性曾经拥有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彻底沦为男性的附庸,进入了女奴时代。这一现象从一些带有侮辱、贬低之意的字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的观念在逐渐改变,一些带有侮辱、贬低之意的字不再从“女”,这或多或少可以看出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歧视在减少,多了一份对女性的公正评价。可以说从此女性历史才回归到了“女人时代”。 一、曾经的辉煌—“女神时代” 所谓“女神时代”是指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那个时候,妇女在社会上居于核心地位,这首先是由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男子打猎捕鱼,女子采集、管理氏族内部事务。男子打猎收获没有保证,而女子采集植物,收获较为稳定,妇女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从而成为生产的主人。其次,母系氏族社会的族外群婚必然造成“民知其母,不知其父”。①况且这种婚姻关系是不稳固的,男子临时居于妻方,去过婚姻生活,并不加入女方的氏族,双方没有建立共同的经济生活,各自属于自己的族团,而留在一个氏族内的成员都是同一女祖先的后代,是各代女儿的子孙,同辈之间都是兄弟姊妹,上下辈之间就形成了母子或舅甥的关系。此外,在那个盛行生殖崇拜的年代,肩负有“使人类繁衍生息下去”这一神圣使命的妇女理所当然地成了社会的主宰,形成了以母性为本位、以女性为核心的基本社会形态。以下一些女部字便可以反映这一文化现象。 “女”字在甲骨文中写作“”,《说文解字》解释为:“女,妇人也,象形。”关于“女”字初文的含义,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其形象中寄寓了贬义色彩。如“‘女’字在造字之初就表现了对女性的歧视”,“这个象形字惟妙惟肖地说明,中国女性至迟在殷商时代就处于被统治的地位。”②又有人进一步解释说:“甲骨文的女字描摹的是一个敛手跽坐的人,这个形象,无疑是反映了古代女子以操持家务侍奉丈夫为职,跽坐为先民居家常态,敛手为侍者之姿……这个象形字无疑反映了古代女子身份地位卑微低下。”③还有人说:“甲骨文的女字呈跽形,屈而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