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虚实相生 诗意盎然1

虚实相生 诗意盎然1

虚实相生 诗意盎然1
虚实相生 诗意盎然1

诗词鉴赏

虚实相生诗意盎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济,虚实相生,天地万物方能生生不息!

说课类型:课前说课

一.《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要求:探索诗歌的丰富意蕴,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材选择与解读

本学期我们所用教材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该教材以专题的形式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没有诗歌表达技巧的系统介绍,而表达技巧是学生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的理论基础。“虚实相生”是古诗词的重要表达技巧。它源于老子的“有无相生”。从《诗经》开始,诗词就在虚实掩映间流转,如满纸烟云,曼妙迷离,却意蕴悠长,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典范。

鉴于此,本堂课将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依据,精选《梦游天姥吟留别》《雨霖铃》《月夜》等课内外古诗词作为教学材料,用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期让学生习得鉴赏方法、增加阅读体验、探索诗歌意蕴。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下学期的学生。

1.心理特征: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心理逐步走向稳定和成熟。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为深入理解“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筹备了基础;但仍处于“暴风骤雨”的青春期,情绪体验丰富激烈,在当前学习情况下,容易形成畏难、冒进等情绪,且不擅长合理表现自己的情绪,这虽可能妨碍诗歌学习,也可能成为培养诗歌鉴赏兴趣的着生点。

2.诗词鉴赏现状:

就本堂诗歌鉴赏课来看,学生虽已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但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虚实概念模糊。对“虚实”概念的理解模糊,不能敏锐地辨识虚实相生的表

达技巧。

缺乏品诗情致。不理解“虚实相生”手法在情感表达上的艺术效果,诗词品读的积极情感体验较少,在诗词鉴赏上缺乏乐趣和信心。

品读与表达分离。诗歌品读和情绪表达分离,难以将生活情绪体验融入诗歌品读,诗歌品读中难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情绪。

四.教学目标

基于课标和教材要求、以及学情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虚实”概念,以及“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

2.技能目标:能根据虚实概念、标识和艺术效果的鉴赏角度鉴赏陌生诗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鉴赏实践中拉近与诗歌的情感距离,树立诗词鉴赏的信心,增强诗词鉴赏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虚实相生的概念、类型和艺术效果。

难点:能运用虚实相生的概念、标识、艺术效果的品析方法鉴赏诗词,提升审美能力。

六.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任务驱动和点拨的教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学法逐步实现从“辨识—归类—总结—应用”的提升过程。

五.教学流程

在立足学生心理认知特征基础上,从学生鉴赏诗词的不足出发,以人的认知规律“知情意行”为线索,将课程主体设计为“明理”的“安能辨我是虚实”,“怡情”的“何妨吟咏且品析”,“敏行”的“敏于诗而善于言”三大环节。辅以导入和拓展。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画入诗说虚实

PPT出示齐白石的画作《蛙声十里出山泉》问画面与画名一致吗?由此引出清代书画家笪重光《画筌》的画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趣,引出教学内容。

(二)“明理”:安能辨我是虚实

1. 明内涵,知特点

明内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出示文艺理论专家顾祖钊的观点。

知特点:教师强调“实的客观性”,“虚是由实诱发和开拓的”。

设计意图:更清晰地理解虚和实的内涵以及特点。

2.忆诗词,辨虚实

从教材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10组诗句,学生根据概念自主辨识虚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辨别虚实。

3.归类型,识标志

观察所找的虚写诗句并进行归类,并找出常见虚写类型及标识词句。

归类常见虚境:梦中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设想他人之境,联想神鬼之境。(标识见PPT。)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规律,以便更敏锐而准确地辨识虚写。

4.用规律,树信心

拓展两首课外诗歌王昌龄的《送魏二》和杜甫的《月夜》,请学生利用概念、类型和标识来辨识虚写。

(备注:前一首有显标志,后一首没有,需学生细致阅读。)

设计意图:在有梯度的课外诗词中实践,训练辨识虚实的能力,树立鉴赏诗词信心。

(三)“怡情”:何妨吟咏且品析

形式: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进行。

材料:教师精心选取三组诗词,每组有两首诗词组成,由课内到课外,包含虚实渲染烘托和虚实对比衬托两种关系。

一组:柳永的《雨霖铃》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二组:李白《越中览古》王昌龄的《送魏二》

三组:李煜《虞美人》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品析内容:学生找出每组诗歌里的虚写,辨别虚实关系,在吟咏品析中讨论归纳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教师方法点拨:去虚留实,进行对比品析,从诗歌意象、意境、情感角度

对比品析。

设计意图:学生在吟咏品析中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和品析虚实的艺术效果,增强诗词鉴赏兴趣,树立鉴赏信心。同时归纳出的鉴赏角度对他们今后的鉴赏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敏行:敏于诗善于言

给出杜甫的《月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概念、标识、规律快速找出诗歌虚写的诗句,并在品读的基础上写出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检验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将品读与表达相结合,提升鉴赏能力,同时增强学生鉴赏的信心。

古诗词鉴赏结束语:引用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的一句话作结点题:“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五)拓展:虚实相生生生不息

以恢弘诡谲又深奥玄妙的《庄子》、朱自清清新隽永的《春》,弗洛伊德的《创作家和白日梦》说明虚实相生在文艺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以虚实相生在书画、园林设计、电影、中医、军事等领域的作用说明虚实相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生活艺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激活思维同时拓展视野,认识到虚实相生魅力。

(六)作业设计

1.请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赏析欧阳修的《踏莎行》。

2.推荐阅读:张方《美学:虚实掩映之间》

六.说反思

本次说课属于课前说课,设计时我力求做到一下几点。

1. 立足学情:力求立足学情,根据诗词鉴赏存在的不足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2. 精心选材:选材力求有梯度,考虑其典型性和全面性。

3.层层推进:从环节设置到材料的选择,力求做到层层推进,以期在循序

渐中达成目标。

诗歌赏析虚实相生

诗词赏析手法一虚实相生 (一)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作者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异地相思之情的? (二) 忆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三) 琅琊溪①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四) 凉州词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i):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有何特点?

(一) 前两句写实,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想象所怀之人于空山之中“幽人无眠”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二)①上苑:古代皇帝的花园。 答: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实)作正面描写,而是在梦中回忆往昔的繁华生活。梦中写车马川流不息,“花月春风”,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通过对自己梦境的描述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亡国之君的悲恨之情。 (三)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不断上涨。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着溪水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流、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对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四)1描写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写出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①整体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②前三句实写,黄昏时分,边城阴雨绵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两幅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③含蓄地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 (五) ①“抱膝”二字形象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由“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显得形影相吊,充分表达了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②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在灯前议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本诗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真切感人,如“想得家中”“还应说着”等明白如话。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练习及答案

虚实结合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阅读下面是个,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下面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何种手法?请简要分析。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鉴赏下面这首诗。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3、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4、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一、答案略 二、1、本诗主要使用虚实结合虚写凯旋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实写王城故址鹧鸪乱飞的眼前之景,通过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2、前三句实写:松阴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而三四两句“家中夜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4、答案一:“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环境和被送者的衣着;“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答案二:“又携书剑路茫茫”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技法例说

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技法例说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后二句突出变化,表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的生活哲理,是虚写。实中存虚,虚实结合,读来意趣盎然。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哲理便是虚。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具体的写景、叙事之中,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②、言志为虚“诗言志”被认为是我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但是志向是抽象的,也需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诗中,诗人实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暗香悠远的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高洁精神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再如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用虚写言志,达到实中存虚,虚实结合的效果。 3、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语出宋代范文《对床夜语》)的写法,间接地表现出来。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二句字面上看字字写景,实际上饱含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实有的景物来表现虚化的情感,是虚实结合的常见形式之一。又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绵不绝的江水,来比喻亡国之恨的深长。贺铸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极言愁苦的多、长、大,写出了心中的无限伤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景物是实,

古诗词鉴赏之虚实相生

古诗词鉴赏之虚实相生 【摘要】这篇论文详尽地分析了虚实相生之“虚”与“实”以及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对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创作的诗词进行鉴赏时,须紧紧抓住实境并以实境为依托,实现对实境画面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同时立足延伸画面,注重情思体悟,方可不断开拓诗词的审美想象空间,把握诗词的灵魂。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虚实相生概念例析练习 【说明】1、本稿件绝对原创。2、编辑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删去后面的练习,并请同时删去“关键词”中的“练习”。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在古诗词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等等。 从以上对举中不难看出,“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 1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 (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二、初步体验 1、有备而来: 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①、说明是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歌分析技巧。 ③、表达了什么感情。 2、步步深入。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3、小战热身: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虚)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 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实)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 ⑥、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虚) ◆小结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 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比较这两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有何区别,分别有何作用? 例1:读柳永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最新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1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2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3 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4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5 的部分。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6 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客观之景为实,梦境、7 仙境、誓愿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8 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9 10 1、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对写法: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11 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12 对方难以割舍。 13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4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15 16 2、客观为实,想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贾岛的《寻隐者不遇》:17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18 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19 以想像得出隐者的情况: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闲云野20 鹤,优者游者。 21 22 3、当前为实,追忆为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是词人23 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

24 景,所以是虚写。 25 26 4、当前为实,未来为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27 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复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相关术语。 2.了解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含义及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 1.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虚景。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学习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归结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2.反复练习强化解题技巧,提升解题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1.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说明。 2.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吴激 江南春水碧于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二、整体感知 了解考点 三、问题诊断 学生答案归类 1.(1)手法:烘托、衬托,分析:以景来烘托思乡之情。 (2)手法:直抒胸臆,分析:翻译诗句或列举关键词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 (3)手法:寓情于景,分析:通过景表达思乡之情。 学生自己纠错,教师引导 答案:一二句写诗人除夜在清冷的旅馆里独对孤灯,心境凄凉不能成眠,是实写;三四句从对方起笔生情,想像故乡的亲人思念飘流在外的“我”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是虚写。全诗虚实相生,把诗人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2.(1)手法:对比,画中的江南美景与现实对比,并分析画中之景和现实之境况。 情感:爱国,思念国家,报效祖国 渴望回家而不得归家的心情,思乡 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生活 壮志难酬,难以施展抱负 年事已高,无能为力

物是人非 (2)手法:比喻,主要是分析一、二两句,表达对江南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生自己纠错,教师引导 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虚实衬托的手法。一、二句描绘了美如画的故乡潇湘山水美景,是画境,是虚写;“鞍马老风沙”是诗人现实生活的写照,关外风沙肆虐,生活凄苦,是实写。诗歌以虚景反衬实景,用乐于以船为家远行在潇湘美景中的“客子”反衬站在北庭风沙中忧郁南望的诗人自己,凄凉伤感、忧郁无奈之情跃然纸上。 四、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讨解题方法和思路 五、师生互动 1.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2.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作者用瑰丽的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3.(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实景和虚景 夜雨寄北 李商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合 一、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 (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二、初步体验 1、有备而来: 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①、说明是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歌分析技巧。 ③、表达了什么感情。 2、步步深入。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3、小战热身: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虚)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 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虚)(实)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⑥、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虚) ◆小结 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 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比较这两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有何区别,分别有何作用?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例 1:读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参考答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 例 2:读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参考答案: 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虚实关系及动静关系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关系、动静关系 一、知识讲解 知识点1: 虚实相生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1)实写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也为实写。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上课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三维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曾学了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学生齐背)在词中,作者将他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是实写;下片主要书写别后想象,是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那何为虚,何为实呢?(板书:虚实结合) 一、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学生谈)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实:现实的,眼前的; 虚:想象的,过去的、未来的; 那虚在诗歌中又有哪几种常见的形式呢,大家能结合具体的诗歌谈谈吗?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神仙鬼怪的世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界、梦境)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已逝之景之境)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设想未来之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设想对方之境) 虚具体表现为: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未来之景; d、想象对方之境 二、探究诗歌中虚与实的作用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学案上的三首诗,两两组合,相互讨论,探究虚与实在诗歌中有何作用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中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强化诗人的情感)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如高适《除夜作》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实写自己除夕之夜在清冷旅馆中寒灯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 导入: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结合诗的内容,分析它的表达技巧。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应,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 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 (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 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 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 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2005年高考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2006年天津高考题凉州词(其一)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安西: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问题: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前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后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表达了诗人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的辛酸沉痛的感情! 7、运用练习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 (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二、初步体验 1、有备而来: 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①、说明是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歌分析技巧。 ③、表达了什么感情。 2、步步深入。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3、小战热身: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虚)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 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虚)(实)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⑥、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虚) ◆小结 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 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比较这两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有何区别,分别有何作用?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例 1:读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参考答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 例 2:读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 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也就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在此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实写了雄伟壮观、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三、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正、侧面描写是诗词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诗人都在正面描绘景物特征。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常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化实为虚,以虚写实,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在诗词鉴赏中也可以看作是虚实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