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唐代军事体育发展略考

唐代军事体育发展略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418846394.html,

唐代军事体育发展略考

作者:陈媛媛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4-000-02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分析综合等方法,总结了唐代军事体育的内容;分析了唐代军事体育的特点;并探索了唐代军事体育发展兴起的原因和军事体育社会化的趋势。

关键词军事体育唐代军事体育军事体育社会化

一、唐代军事体育的内容

唐代军队中开展的体育项目有马球、角抵、武术、举重和水上体育活动等,丰富了军队的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增强了军人体质,锻炼了军人的品质。

(一)马球

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马球是唐代非常盛行的体育项目。马球是双方分别骑马,手持球伏,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取得胜利。这项激烈的运动能够展现士兵勇敢的精神,因而深受士兵们的喜爱。双方通过较量,不但能提高士兵的反应能力,还能够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增加彼此之间的默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军队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战斗力。唐代马球受到军队各级将帅的重视,节度使的驻地都建有训练用的马球场,并经常锄草便于马匹奔驰。

(二)水上军事体育活动

水上军事体育活动在唐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项目主要有拔河和赛龙舟。拔河是一种具有极强竞争性的直接对抗体育项目,唐代的拔河运动和现在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在大绳子上系着数百个小绳套,参赛者挂在胸前,后拉以决胜负。唐玄宗多次举办拔河活动,所作《观拔河俗戏》说:“俗传此戏必致年丰,故命北军以求岁稳”;“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1]”。赛龙舟也是一种激烈的竞争体育运动,在唐代张建封的《竞渡歌》中曾记载这样的景象:“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千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相目如瞬”。唐代的水军通过拔河和赛龙舟等军事体育训练,提高了士兵之间的配合能力和军队的凝聚力。

(三)负重、翘关和角抵

角抵即摔跤是士兵展现个人实力重要的项目。角抵运动在唐代军队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培养士兵力量和勇气的一个体育项目。角抵场面激烈,“凡陈诸戏毕,左右两军擂大鼓,引壮士裸袒相搏较力,以分胜负”。

关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

关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一般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前30年特别是文革十年,如果说我们国家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对我们国家刑事诉讼制度构建有影响的话,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是为什么十年动乱之后,作为国家颁布的七部法律里,最重要的刑法和刑诉法,为什么这么快能够出来,就是文革的前30年的基础。 二是我们前30年的司法实践,尤其是十年动乱期间,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小平同志提出十六个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新中国的法治史上有一个重要的领导人,那就是彭真同志。刑法和刑诉法都是在他直接领导下起草的,现行的基本思想都是他最后敲定的。 79年的刑事诉讼法有一些时代的烙印,有一些中国的特色,这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的制度,也影响着这次正在进行的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决定了我们现在诉讼制度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第一就特征,是借鉴了十年动乱之后,为什么第一批把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颁布制定出来的经验,重要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第二个特征,是如何看待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 第三个特征,在国家公权力行使方面,我们有一个中国特色,就是办案机制,公安司法机关实行分工配合,互相制约。 第四个特征,是如何看待被告人,如何看待辩护人。 第五个特征,主要反映在我们对客观案件事实查明的要求上,或者说是在我们证据的标准上。 第二阶段是96年对刑事诉讼法做了比较大的修改。修改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一个是立法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健全了我们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增加了三个重要原则;一个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查权、检察权,有点独立行使职权的意思。人民检察院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非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得确认有罪。第三个成就,是强化了辩护制。除此之外,我们还改革了刑事审判程序,特别是把审判的程序吸收进来了。我们的起诉制度也做了一些调整。针对公检法和侦查起诉阶段,各自解决了一个96年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而且为此立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一就是取消了公安机关的收容审查。第二是扩大了拘留的对象,延长了拘留的时间。另外我们还改革了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制度。第三,在上一个五年规划,刑诉法再修改进入了立法规划,正在进行当中。这次修改立法,和上次相比而言,一个是关于立法的背景,一个是关注的热点问题。 立法的背景方面,和96年刑诉法修改相比而言,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治也在不断的健全。在96年修改刑诉法之后,我们加入了两个重要的人权公约,其中一个现在已经完全批准了,另一个正在批准之中。这两个人权公约,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意义重大。 热点问题,尽管现在刑事诉讼法动静不大,但是上一个五年计划,经过立法机关、实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努力,把要改的问题都心中有数了。第一是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问题,要不要有沉默权和反对自我规制的权利,要不要取消讯问应如实回答的规定。第二是强化律师的作用,这个很多,会见权、阅卷权等,大家可以看看已经有的律师法。第三就是规范侦查机关的取证行为,杜绝非法取证。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自1997年1月1日实施至今,从中得到了贯彻和有效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原刑事诉讼法出现的问题,引起国际国内社会的良好反应,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这次修改是成功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少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并逐步克服和改进。我们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参考刑事司法国际标准,发现我国立法和实践中存

《相 学》解析

相学 通过观察分析人的形体外貌、精神气质、举止情态等方面的特征来测定,评判人的禀性和命运的学问。认为相是命运的一种显现形式,人相必然体现着命运。 中文名 相学 外文名 The petrography 观察对象 人的形体外貌、精神气质等 相学五官 耳、眉、眼、鼻、口 目录 1简介 2历史 3相学五官 4命与相 ?命相概念 ?流年运气 ?面相人术 5神相全编 6曾国藩 ?个人简介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相术” ?《冰鉴》简介 7麻衣相术 ?发相 ?额相 ?眉相 ?眼相 ?鼻相 ?耳相 ?口相 1简介编辑 相学又称人相学。俗传通过观察分析人的形体外貌、精神气质、举止情态等方面的特征来测定,评判人的禀性和命运的学

面相 问。认为相是命运的一种显现形式,人相必然体现着命运。 相术是一种观测人的方法;从人的外表特征,看出该人的性格、感情生活、家庭背景、及预测命运等。观测方法包括外表观察、谈话和推测。 这个行业的从业员一般称为算命或看相先生,他们说可以从人的面貌或手掌的纹路来预知命运。可预知命运的位置分为手相(按掌纹)、面相、骨相、痣相、内相、眼神、声音、气色、皮毛发肤、动态、气质、气魄、气概等。 阴阳学中相学祈福的看法:阴阳学中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无论多么微小的邂逅都必定会影响未来的命运,缘分缔结就不会消失。世界貌似很大,其实很小只限于自己看的见的,手摸得到的。也是因此,古人认为祈福是重要的事情,女士需要带橘子石手链,男士带红竹石饰品,在结印册上添加“但马土佐、梦窗疏石、隐岐元简”结押从而可以祈福带来人生幸福的机遇。 手相可包含:手形、指相、指甲、掌丘、八卦、指纹、掌纹、颜色、掌肉、掌骨等等……。手相探讨的范围,目前以个性、感情、婚姻、工作、事业、财富、健康、这些方面最多。[1] 在开始认识手相的阶段,手形是最早引起兴趣的外表部位。长指知性手和短指活动手是最初的分辨,可再分为精神形、艺术形、哲学形、实物形、活动形、原始形、混合形,等7类……进一步了解外观征状及性格特质。如下:精神形、掌指秀长细腻,手瘦薄色白皙,指头尖少指节,女性多于男性。 2历史编辑 相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约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之际。《左传·文公元年》载:一次会葬中,公孙敖听说周天子派来参加葬礼的内史叔服会看相,便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叔服对公孙敖说:"谷可以祭祀供养你,难可以安葬你。谷的下颔丰满,其后代必定兴于鲁国。"《史记》、《吴越春秋》等史书中亦有关于姑布子卿、吴市吏等早期相者活动情况的记载。至战国,看相始流行。《增孔子·执节篇》载:魏安茵王问子顺,拜马回为相是否合适。子顺答曰:"长眼猪视者诡诈。"后马回为相,终以谄获罪。此时看相之术虽已流行,但主要作为一种参政手段被人注意,职业相士和严格意义上的相学理论尚未出现。两汉时期,相学得到迅速发展。仅刘邦一家看相的事迹,《史记》就有种种详细的记载。但凡汉代发迹显达之人,如丞相周亚夫,长平侯卫青,吴王濞,淮南王英布,将军李广,御史大夫倪宪等,都有命相故事传世。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连皇宫挑选嫔妃、采女都须经相士过目。随着看相习俗的广泛流行,此时相学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汉书·艺文志》载有《相人》二十四卷。据《怀庆府志》记载,仅当时的著名相士许负就著有相书《德器歌》、《五宫杂记》、《听声相形》诸种。两汉以后,迨至李唐,看相成为重要的社会职业,相书多达三十余种,一百三十多卷。此后宋、明两朝,看相风气发展到颠峰。许多相士成为显贵,

琵琶的历史来源-1

琵琶的历史来源 发展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璐(或玳瑁)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拨弦发音。 演奏声音更饱满音色更亮,琴身的特殊设计可以增加琴的美感,它适用于大型的露天的场合。琴演奏时注重舞台样的视觉效果,使整个表演舞台表现力丰富,充满活力,感染人心。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作者:cpuer 关键字:琵琶命名史起源演奏技法情感表现发展提起琵琶,人们自然而然的会联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长诗《琵琶行》中所描写的情景;《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乐曲腕的弯曲的演奏,表现出万马奔腾、杀声震天的战斗场面;《夕阳箫鼓》的优美旋律使人置身于水波荡漾、江山如画的浔阳江上;《赶花会》轻快的音乐形象,使西南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情景呼之欲出……琵琶独特的演奏技巧,丰富的表现力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时期出现的。“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最基本的弹拨技巧)所以名为“枇杷”(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1]。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1]。琵琶音域的广阔、音色的多变、演奏技巧的多样是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乐器 [2]。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遂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如唐代诗人白

阆中历史文化

阆中文化资料 喵喵 一阆中印象第一词——风水古都 历史渊源:据称是唐代贞观年间着名天文历算学家袁天罡奉太宗皇帝之命由长安行至西南步测王气,到达阆中终于步测到王气。传说袁天罡规划了阆中古城,此地依山傍水,龙脉之地,颇具王气。(在天宫院的介绍中,关于天文的主要贡献多是由李淳风出血的,袁天罡的贡献十分抽象,估计实质贡献不多。) (风水,主旨是为了追求人居环境的协和、择吉而避凶,构成中国独特的景观评价体系。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已经为了建筑的潜规则甚至显规则。风水以藏风、得水为条件,着眼于寻求理想的居住或墓葬环境。古代认为,环境与人之间有奇异的类同性,地理环境尤其是山对人的影响,譬如形状上人肥山厚、人饥山瘦,气势上人秀山清、人迷山浊,动作上人驻山宁、人离山走,性情上人勇山雄、人凝山缩,伦理上人孝山顺、人亏山逆。中国风水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时代风水观念、风水意识的形成,到伏羲八宫卦序图发展为六十四卦、演变成《周易》,再到秦汉风水理论创世,到魏晋南北朝风水术大肆张扬,隋唐时期时期风水理论着作颇丰,直到唐以后,形成“形势宗”和“理气宗”两大派别,前者中山川形势的空间形象上达到天人合一,后者注重是在时间顺序上达到天地人合一。经由阴阳、五行、八卦、四象、天干地支等学说引入,综合了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学这风水学的三大支柱,实现风水学最高原则——天地人合一。古代哲学认为,天地人是一体的,天上有的,人间必然有,地下也有。这种观念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思维的基本源头和文化基因,也贯穿了风水学的发展过程中。) 1神秘的北纬31度 阆中与古埃及金字塔等神秘之地同处于北纬31度区域。

(沿地球北纬30°线前行,眼前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从地理布局大致看来,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同时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世界几大河流,比如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更加令人神秘难测的是,这条纬线又是世界上许多令人难解的着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谜的所在地)。 2阆中山水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四周环山绕水。山川形胜,秀绝寰宇,温润敦厚的嘉陵秋水为蜀都三秀之一。是大巴山脉、剑门山脉、嘉陵江水三者汇集之自然山水之地同时也是仙气、灵气、王气三者汇集之地,所以号称”嘉陵第一山水”。 文化历史渊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阆”字说:“阆,门高也。”意思说:“阆”是高门的意思。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解释“阆中”说:“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意思说:阆中周围山形似高门,城在其中,所以称阆中。也就是说,阆中因山得名。 《旧唐书·地理志》解释阆中得名时说:“阆水迂曲,经巴郡三面,故曰阆中。”嘉陵江流经阆中一段,古称“阆水”。意思说:嘉陵江绕城三面,城在其中,所以称“阆中”。也就是说,阆中因水得名。 两种说法看似不一,实际并不矛盾。阆中四面山形如高门,因名阆山;嘉陵江流经阆山下,因名阆水;城在阆山阆水之中,故名阆中。 阆中地理位置图 阆中山水环绕图 城周苍山连列拱卫,佳景云集、气象深远,准确表达了风水的“龙、沙、水、穴”理论模式,是历代堪舆家视为最理想的风水宝地。山水环绕、冲阴抱阳风水文化中必备元素一一具有。 阆中城周风光图

古代科举考试知识

学台大人即各省的学政,在清代是中央特派专门负责一省的教育的,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或主管教育的副省长,他的职责和权力主要是到省内各地级市(如宁波)主持考试,考查地方上的读书人——秀才,按考试成绩决定他们是否有资格参加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乡试的结果对读书人非常重要,在乡试中胜出的人,称为举人,获得了两种资格:一是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会试,胜出者成为进士,这是进入仕途的阳光大道;二是直接出仕做官的资格,如果举人不想参加进士考试,或者参加了考试而不能胜出,那么可以从基层干起,虽然这不是阳光大道,但还是有一定的升迁机会的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三年一次) 国家级考试 会试(京城) 贡士(贡生)(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各省举人参加) 殿试(朝廷)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一甲二甲三甲 省级考试院试(贡院) 生员(秀才) 乡试(省城) 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首先概括一下科举制度 正文: 首先概括一下科举制度的概念。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在唐朝开始正式实行,一直到清政府于1904年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为历代封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官员。下面,我将分朝代来简单介绍一下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考试在不同时 正文: 唐代科举考试在不同时期设立的科目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宇等,其中应考进士和明经的人最多。在唐代,最高一级的考试是由礼部侍郎主持的省试,一般在长安举行,中唐以后,也有时分别在长安和洛阳两地举行。凡是被举送参加省试的考生,可称“举人”。省试被录取称“及第”,第一名称“状元”。在唐代,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要经过史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设立的考试科目也 正文: 宋朝设立的考试科目也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凡是在省试和殿试中通过的考生立即可被授予官职,这一点相比唐代,更能笼络人心,巩固封建政权。 元朝的科举考试,每三 正文:

智慧树知到《刑事诉讼法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刑事诉讼法学以研究刑事诉讼法理论和实践,揭示刑事诉讼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要内容。 答案:对 2、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刑法是实体法 答案:对 3、如何学好刑事诉讼法,请选择 答案:要总分知识贯通融合、要查阅相关的司法解释和规定、利用网络在线课程补充式学习 第2章单元测试 1、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是 答案: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 2、刑事诉讼法学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刑事诉讼理论、刑事诉讼实务、古今中外刑事制度 3、“ 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体现了以人为本、保障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理念 4、狭义的刑事诉讼法是指 答案:刑事诉讼法法典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原始凭证必须记录真实,内容完整、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支凭证,如果填写错误,必须作废、一般原始凭证发生错误,必须按规定办法更正 6、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参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处理案件的活动,俗称“打官司”。 答案:对

7、在我国古代,“诉”与“讼”是分开使用的,两者的含义不同。“诉”指刑事案件,“讼”指民事案件。 答案:对 8、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 答案:对 9、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部门法之一,是国家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的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答案:对 第3章单元测试 1、对抗制诉讼模式的代表国家是 答案:美国、英国 2、代表纠问式诉讼制度的法典是 答案:加洛林纳法典 3、最早提出在立法上废除法定证据并建立自由心证制度的是 答案:杜波尔 4、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代表国家是 答案:法国、德国 5、纠问式诉讼对应的证据制度是 答案:法定证据制度 6、代表古代弹劾式诉讼制度特点的法典是 答案:汉穆拉比法典 7、以刑事诉讼的表面特征为标准进行划分为 答案:弹劾式、混合式、纠问式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作者:cpuer 关键字:琵琶命名史起源演奏技法情感表现发展提起琵琶,人们自然而然的会联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长诗《琵琶行》中所描写的情景;《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乐曲腕的弯曲的演奏,表现出万马奔腾、杀声震天的战斗场面;《夕阳箫鼓》的优美旋律使人置身于水波荡漾、江山如画的浔阳江上;《赶花会》轻快的音乐形象,使西南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情景呼之欲出……琵琶独特的演奏技巧,丰富的表现力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时期出现的。“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最基本的弹拨技巧)所以名为“枇杷”(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 [1]。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错误!未定义书签。]。琵琶音域的广阔、音色的多变、演奏技巧的多样是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乐器 [2]。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遂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着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摘要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摘要: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产生的。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机构。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关键词:科举制度、隋唐取士、糊名考试 科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选用的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政权的统一和集中。第二,选官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第三,向各地方庶族、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实现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第四,科举似乎是最公平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唐太宗曾有感而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影响了欧洲、亚洲各国的文官考试。这对当今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品德教育上尤为重大,在科举考试中是以儒家核心的,虽然它本身有极大封建性,但在品德教育上不得不说它有很大效果。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将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科举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不仅左右着当时的学校教育与教育管理,也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完善的过程 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充实官吏缺乏的问题,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选士制度;另外,在改朝换代过程中,豪门士族的经济势力日益衰弱,庶族地主的经济力量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他们希望能参与政治,同时统治者为了集中选士权,团结广大庶族地主,解决地主内部矛盾,各阶层都希望有一种新型的选士制度来取代九品中正制,这样科举制便应运而生了。 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隋初,围绕着选士问题,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到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七月“始建进士科”。大业三年又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一科,当为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之制在隋代只不过初具雏形,国运短暂也使新生的科举制度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加之隋统治者多好佛老而不尚儒术,所以也不甚重视科举取士。科举在隋代虽还不居于主导地位,但它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文化上削弱了士族豪门势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士族把持选士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唐立国之初,就将人才选拔列入国家重要政事。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明确规定了应试日期、对象、预选办法等。次年三月选举诏书指出,由于广大寒士“岩穴幽居,草莱僻陋,被褐怀珠,无因自达”,而官府又常常“举非其人,滥居班秩”,所以要求未得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已登朝,无嫌自进”。此诏确立了士人“自举”、“自进”的制度,规定了“怀牒自应”的自由报考办法。这标志着国家定时公开设科招考,士人凭才自由报考的科举制度臻于完备。 唐太宗执政时期,实行偃武修文的文教政策,一方面扩建校舍,振兴教育,为封建国家培养

唐代相术考

唐代相术考 张树雪 (黑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黑龙江黑河164300) 【摘要】数术作为一门学科愈近于古代其地位愈显得重要,然而其中的某些小类如相术,却是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愈加兴盛的。无论从史志中记载,还是从出土文献中发现的大量相书残卷,我们都有理由相信,相术在唐代的整个社会中均有着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相术;考证【中图分类号】 K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2)07-0053-02 【作者简介】张树雪(1959-),男,黑龙江庆安人,黑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科长。 一、两唐志及补志中著录相书考证 关于唐代的相书, 《旧唐书经籍志》中未见著录,《新唐书艺文志》不著录部分增补袁天纲《相书》七卷、《要决》三卷。相比其他类书籍, 此类著述的确很少。我们认为,其原因有三:第一,《旧唐书》著录的仅为开元时皇室内库的收藏书目,其他官藏书目及民间藏书均未收入。第二,撰述新唐志的欧阳修等人均为当时学术大家,学术上的正统地位、 思想上的崇道鄙术,决定了他们对于相术等“小道”所采取的不屑与轻视的态度。第三,隋末战乱、安史之乱以及五代频繁的战争导致了官藏书籍的大量流失与亡佚。 今人张固也先生所撰《新唐书艺文志补》增补相书数种,即《人伦龟鉴相赋》一卷袁天纲撰、《杂相歌》一卷僧一行撰、《相术》一卷赵蕤撰、《人伦龟鉴》无名氏撰、《相书》无名氏撰、《九宫要决》一卷杨龙光撰、《九宫诗》一卷杨龙光撰、《三运大运歌》一卷杨龙光撰、《相诗》一卷杨龙光撰。 除两唐志及补志著录外,另有《骨法》一卷袁天纲 撰,《九宫推事式经》一卷杨龙光撰、《气神经五卷》袁天 纲撰,《月波洞中记》一卷。以上各书略考如下: 《相书》七卷 袁天纲撰。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六:袁 天纲 《相书》云:足下有龟文黑子并大贵,一品宰辅之相。《人伦龟鉴赋》一卷 袁天纲撰。《通志》卷六八《艺文 略第六》 五行相法类:《人伦龟鉴赋》一卷袁天纲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 作袁天罡《人伦龟鉴相赋》。《骨法》一卷袁天纲撰。《通志》卷六八《艺文略第六》五行相法类:袁天纲《骨法》一卷。 《气神经》五卷 袁天纲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 目》相法类:袁天纲《气神经》五卷阙。《通志》卷六八《艺文 略第六》五行相法类:袁天纲《气神经》五卷。《崇文目》、《通志》历数类、《宋志》五行类、历算类别有《气神经》三卷,不著撰人。 袁天纲,《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国史载袁天纲前知武后,恐匪格言,而李淳风删方伎书,备言其要。旧本录崔善为已下,此深于其术者,兼桑门道士方伎等,并附此篇。…袁天纲,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术。隋大业中,为资官令。武德初,蜀道使詹俊赤牒授火井令。初,天纲以大业元年至洛阳,时杜淹、 王珪、韦挺就之相…谓淹等“二十年外,终恐三贤同被责黜,暂去即远。”…至武德六年,俱配流嶲州。淹等至益州,见天纲曰:“袁公洛邑之言,则信矣。未知今日之后何如?”天纲曰: “公等骨法,大胜往时,终当俱受荣贵。”至九年,被召入京,共造天纲,天纲谓杜公曰:“即当得三品要职,年寿非天纲所知。王、韦二公,在后当得三品官,兼有年寿,然晚途皆不称惬,韦公尤甚。”淹至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王珪寻授侍中,出为同州刺史。韦挺历御史大夫、太常卿,贬象州刺史。皆如天纲之言。…则天初在襁褓,天纲来至第中,谓其母曰: …“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贞观八年,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相)岑文本…张行成、 马周…天纲相人所中,皆此类也。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君更作何官?”天纲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至是月而卒。 《杂相歌》一卷 僧一行撰。一行(673-727),俗姓张, 名遂,巨鹿(今属河北)人(此按《宋高僧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谓魏州,即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的昌乐人)。他自小读书很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扬雄《太玄》的专著,名声不小。当时的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2年07月总第180期第07期 Jul.2012 Serial No.180No.07 53··

论琵琶发展的两次高峰

论琵琶发展的两次高峰 【摘要】隋唐是琵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隋初,“燕乐”为七部,后炀帝改为九部至唐太宗时期又改为十部。其中,“龟兹乐”的主要乐器——曲项琵琶占主导地位。琵琶其绝妙的音色使上至贵胄下至市井皆为之倾倒。唐诗中众多描写琵琶的诗句可以看出当时琵琶艺术的高度繁荣。明清是琵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在这一时期,琵琶的形制发生改变直至基本稳定,并且演奏方法得以改进。明清时期琵琶演奏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开始注重乐谱的编写与保存。 【关键词】琵琶;发展高峰 琵琶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琵琶从形成到发展的历程,是我国汉族中原音乐文化与周边广大少数民族及西域国家音乐文化相融合的表现。 琵琶最早见于杜佑《通典》:“杜挚曰:‘秦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又“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①枇杷的名称,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记载,“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枇杷”二字是为演奏手法。同时表明此乐器为木制。后魏晋时期改为琵琶。琵琶发展在历史上有两次高峰时期。 1隋唐 隋唐是琵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隋初,“燕乐”为七部,后炀帝改为九部至唐太宗时期又该为十部。其中“龟兹乐”的主要乐器——曲项琵琶占主导地位。曲项琵琶,约公元350年南北朝时由印度传入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形制为梨形音箱,曲项,四弦,四柱。以横抱姿势用较长大的木拨弹奏。琵琶其绝妙的音色使上至贵胄下至市井皆为之倾倒。随着唐音乐的繁荣,琵琶演奏者的姿势发生了变化。随着人们欣赏品味的提升,演奏者对琵琶熟练程度的大幅提高,演奏姿势也由横抱改为竖抱,从而减轻了左手的限制使演奏上更为自由。唐代琵琶名家裴神符对琵琶进行了改造,琵琶的演奏技巧也逐渐完善成熟,使得琵琶成为当时一种文、武兼备的乐器。经过长期的演奏、积累,在燕乐歌舞音乐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出一批具有艺术魅力的琵琶独奏曲。如《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清曲之一,在当时民间是一首很流行的琵琶独奏曲。而《六幺》也是以一首在歌舞大曲基础上改编的琵琶曲。 唐诗中众多描写琵琶的诗句可以看出当时琵琶艺术的高度繁荣。 唐诗中对琵琶描述最为经典的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同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流,铁骑空出刀枪鸣。 这一节生动描写了琵琶乐曲的快慢转变,使抽象的音乐有了视觉形象。琵琶的另一优点是便于携带、灵活小巧,既可在深宫市井中演奏,又可在塞外马上弹拨。王翰有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两句诗生动描写了马上弹琵琶的场景。 隋唐时期,当朝统治者的提倡为琵琶的繁荣创造了机会,统治阶级政策的开放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及融合,隋唐时期为琵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欢迎阅读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 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

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百年风流人物——曾国藩》期末考试

?《百年风流人物——曾国藩》期末考试新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曾国藩祖父提出的“三不信”不包括下面哪一个?()1.0分 ?A、 贵人 ? ?B、 医药 ? ?C、 僧巫 ? ?D、 地仙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靖港之战的获胜方是()。 1.0分

?A、 绿营兵 ? ?B、 淮军 ? ?C、 湘军 ? ?D、 太平军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下面关于倭仁及其生平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0分 ?A、 晚清大臣 ? ?B、 道光进士 ? ?C、 《倭文瑞公遗书》

? ?D、 藏族人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清代翰林生活的课程不包括()。 1.0分 ?A、 习武明志 ? ?B、 敬 ? ?C、 静坐 ? ?D、 读书不二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 中国留学生之父指的是()。

1.0分 ?A、 叶祖珪 ? ?B、 严复 ? ?C、 容闳 ? ?D、 伍廷芳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尔曹”的作者是()。 1.0分 ?A、 叔侄 ? ?B、 兄弟 ?

?C、 祖孙 ? ?D、 父子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 下面关于李秀成生平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0分 ?A、 初名李以文 ? ?B、 广东人 ? ?C、 太平天国运动著名将领 ? ?D、 出身农民家庭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8

天京事变发生于()年。 1.0分 ?A、 1886年 ? ?B、 1876年 ? ?C、 1866年 ? ?D、 1856年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作者是()。 1.0分 ?A、 何炳棣 ? ?B、 赵烈文 ?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修订稿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作者:cpuer 关键字:琵琶命名史起源演奏技法情感表现发展提起琵琶,人们自然而然的会联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长诗《琵琶行》中所描写的情景;《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乐曲腕的弯曲的演奏,表现出万马奔腾、杀声震天的战斗场面;《夕阳箫鼓》的优美旋律使人置身于水波荡漾、江山如画的浔阳江上;《赶花会》轻快的音乐形象,使西南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情景呼之欲出……琵琶独特的演奏技巧,丰富的表现力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时期出现的。“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最基本的弹拨技巧)所以名为“枇杷”(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1]。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1]。琵琶音域的广阔、音色的多变、演奏技巧的多样是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乐器 [2]。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遂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如唐代诗人白

科举制与唐诗

唐代诗歌是在继承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诗歌自三百篇、楚辞之后,经历了汉魏六朝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遗产。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光辉传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各种体裁的不断形成,以及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创作经验的总结,都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更值得重视的是唐代作家对诗歌遗产所采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使之日新月异,出现了高峰。当然,唐代政治、经济的昌盛繁荣,国力的强盛,思想的活跃,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中外文化的交流等等,都是促进诗歌发展繁荣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 唐三百年间,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是初、盛、中、晚四期。 唐朝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上,有了新的发展,它总结了汉代到魏晋南北朝的选士经验教训,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多少要凭点才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可能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线,选拔某些有才干的人,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得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诗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 之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乱后,由於南方的开发和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 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种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虽然有的时候也因人主的好恶,不免轩轾。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於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份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1)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 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 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 (2)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刑事诉讼制度考

唐代刑事诉讼制度考 周一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无锡214081) [摘要] 唐代法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基本核心内容,不仅是封建法制的代表,而且对于现代的立法仍有许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本文拟从唐代的刑事诉讼制度入手,从现代法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制度。 [关键词] 唐律疏议;三司会审;死刑三复奏 一、唐代刑事诉讼制度概述 隋朝统治后期,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中国社会陷入混战状态。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意识到要缓和阶级矛盾并推出了大量的安民举措。在唐前期的几十年间,统治集团形成了重法、慎罚的重要思想,并制定了《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开元律》等一系列的法律。其中以《唐律疏议》为典型。在刑事诉讼方面,唐朝确立了“三司会审”、“死刑三复奏”等一系列的原则。本文将从刑事诉讼制度来分析这些现象。 二、唐代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唐律疏议》中有捕亡律一章,其条文内容相当于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部分和有关逮捕拘留的一些规定,在当时是作为政府机关限制人身自由的法律根据来使用的。本文只论述其中的与逮捕犯人相关的内容。唐代的追捕犯人包括将吏追捕犯人和道路行人抓捕逃犯等。依据《唐律疏议》中的卷二十八捕亡律规定,囚犯以及有贼、盗和杀伤而要加入寇贼的都必须追捕归案,也就是说凡是犯罪败露而逃走的都要被追捕。对符合追捕的人,负有追捕职责的人必须尽职,否则的话将受到处罚。唐代对追捕过程中可实施的措施作出了一定的限制,规定如果逃犯空手拒捕的不准加害,并对违反者规定了一定的刑事责任。但是对于执杖拒捕的可以将其杀死,对于罪犯逃走的,捕者在追逐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其杀死。此外,普通人在一定条件下负有追捕或帮助追捕的义务,如将吏奉命依法追捕犯人以及扭送而力不能及的,路人在被告知的情况下若其人持有杖而有能力控制罪人但是没有帮助的,要承担“杖八十”的后果(《唐律疏议》454条)。 三、唐代的刑事司法机构 唐代的司法机构包括各级审判机构、复核机构、司法监察机构。唐代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完整的审判体系,确立了基层初审、节级判决制度。 1、唐代的中央审判机构。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始设于北齐,唐朝沿用。大理寺负责审 理朝廷文武百官犯罪以及京城徒刑以上的案件。对于徒、流刑案件的判决,必须经由刑部复 核后,方能生效;对于死刑罪的判决,尚需奏请皇帝批准。同时,对刑部移送的死刑与疑难 案件有重审权。[1] 唐代的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但是在刑事监察职能外,御史台还拥有重大疑难案件以及诏 狱的审判权,同时也是法定的上诉机关。[2] 2、唐代的地方审判机构。由于唐代在地方上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审判机构,所以审判权由行政机 关代为行使。在州一级,设立司法参军事;在府一级,设立法曹参军事。他们的职责在于“掌 律令格式、鞫狱定刑、督捕盗贼、纠逖奸非之事,以究其情伪,而制其文法,赦从重而罚其 轻,使人知所避而迁善远罪”。在审级管辖上,唐代采取基层初审,节级判决制度。所有刑事 案件,不论其重要程度,均首先由基层司法机构立案、审理。经基层司法机构审理后,根据 罪、刑轻重,分别由不同级别的司法机构作出生效判决。在京城,基层司法机构为各部所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