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

筛查与精查

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一直受到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已初见成效。在非高发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普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肿瘤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策略。

(一)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下列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超过40岁;(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3)有上消化道症状;(4)有食管癌家族史;(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

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癌肿状态, 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

期诊断。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的组合操作技术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55]。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评估阶段,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56]和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因诊断效能及接受度等问题,已基本被淘汰,不做推荐。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流程见图5。

内镜精查

(一)检查前准备

1.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2 h,有梗阻或者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2. 检查前应取得知情同意,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唾液,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3. 检查前10~20 min可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如链酶蛋白酶)及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口服,以清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改善视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4. 检查前5 min给予1%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或l%利多卡因胶浆5~10 ml含服,或咽部喷雾麻醉。有条件的单位可在麻醉师配合下使用静脉镇静或麻醉,可提高受检者内镜检查的接受度。

(二)内镜检查过程

1. 患者取左侧卧位,头部略向前倾,双腿屈曲。医生应注意安抚和鼓励受检者,以期配合检查。经口插镜后,内镜直视下从距门齿16 cm开始缓慢循腔进镜,仔细观察每1 cm的食管黏膜状态,注意黏膜色泽、光滑度、蠕动及内腔的形状等,并完成后续对胃及十二指肠的检查。尽量在进镜时观察未被内镜摩擦的正常黏膜和黏膜病灶的原始状态。检查过程中,如腔内附有黏液、唾液或气泡,应用清水或祛泡剂和黏液祛除剂及时冲洗吸引后再继续观察。如发现病变则需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范围及形态,并详细描述,同时拍照记录。

2. 如进镜时受检者咽反射强烈,观察颈段食管内腔较为困难,在退镜至此处时,嘱受检者屏气数秒,可使颈段食管良好扩张,便于观察。进入距门齿约40 cm胃食管交界区时可嘱受检者深吸气后屏气数秒,胃食管交界区向食管侧移动,较易观察并可在直视下摄片。

3. 保证内镜图片数量和质量:为保证完全观察整个上消化道,国内学者较为推荐的摄影法认为应留图40张[57]。观察食管时每隔5 cm至少拍

摄一幅图片。如发现病灶,另需额外留图。同时,需保证每张图片的清晰度。

(三)内镜检查技术

1. 普通白光内镜:食管黏膜病灶有以下几种状态:(1)红区,即边界清楚的红色灶区,底部平坦;(2)糜烂灶,多为边界清楚、稍凹陷的红色糜烂状病灶;(3)斑块,多为类白色、边界清楚、稍隆起的斑块状病灶;(4)结节,直径在1 cm以内,隆起的表面黏膜粗糙或糜烂状的结节病灶;(5)黏膜粗糙,指局部黏膜粗糙不规则、无明确边界的状态;(6)局部黏膜上皮增厚的病灶,常常遮盖其下的血管纹理,显示黏膜血管网紊乱、缺失或截断等特点。内镜医师应提高对上述特征的认识,在检查时注意观察黏膜的细微变化,锁定可疑区域是开展后续精查的基础。

2. 色素内镜:将各种染料散布或喷洒在食管黏膜表面后,使病灶与正常黏膜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更清晰地显示病灶范围,并指导指示性活检。色素内镜常用染料有碘液、甲苯胺蓝等,可单一染色,也可联合使用。

(1)碘染色: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内富含糖原,遇碘可变成深棕色,而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组织内糖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呈现不同程度的淡染或不染区[58]。根据病变着色深浅、范围及边缘形态,进行指示性活检,

可提高高危人群早期鳞癌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该法不适用于碘过敏、甲亢患者。

(2)甲苯胺蓝染色:因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富含核酸类物质,易被碱性染料甲苯胺蓝染色,而正常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相对较少,遇甲苯胺蓝着色不明显。与碘染色相比,甲苯胺蓝染色对操作技术要求更高,耗时长,假阳性率较高,在国内并不常用。

(3)联合染色:单一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效率受到染色原理、染色剂浓度等因素影响,而联合染色法可使各染色方法取长补短,如碘液-甲苯胺蓝染色法和碘液-亚甲蓝染色法对早期食管麟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准确率高于单一碘染色,且对病变浸润程度评估也有一定价值。

3. 电子染色内镜:通过特殊的光学处理实现对食管黏膜的电子染色,比白光内镜更能清楚显示黏膜表面结构、微血管的形态及病变范围,又可弥补色素内镜的染色剂不良反应及染色耗时长等不足。电子染色内镜和普通白光内镜之间可实现反复切换对比观察,操作更为简便。

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公认。NBI在食管鳞癌筛查方面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明显优势,另有研究报道其对食管鳞癌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优于碘染色,尚需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利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食管上

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s, IPCL)和黏膜微细结构有助于更好地区分病变与正常黏膜及评估病变浸润深度,已成为早期食管癌内镜精查的重要手段。

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lexible spectral imaging color enhancement, FICE)将白光分解成不同波段,可进行多达50种光谱组合,从而获得不同黏膜病变的最佳图像,能较清晰显示IPCL,可作为碘染色的重要补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技术(I-Scan)增强了不同性质黏膜间颜色的对比,在表面增强、对比度、色调处理方面有了很大提升。蓝激光成像技术(blue laser imaging, BLI)联合使用410 nm、450 nm两种波长激光可获得黏膜表浅和深部血管及黏膜结构的高清图像,得到更大的景深并保证明亮度,改善早期食管鳞癌与周围正常黏膜的对比度,并可结合放大技术精细观察。上述技术在在食管癌筛查和精查中的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4. 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放大内镜是在普通内镜的前端配置了一个可调焦距的放大系统,可将食管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有利于观察组织表面显微结构和黏膜微血管网形态特征的细微变化,尤其在与电子染色内镜相结合时,其对黏膜特征显示更为清楚,可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性,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

5.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CLE可将组织放大至1000倍,从微观角度显示细胞及亚细胞结构,在无

需活检的情况下即可从组织学层面区分病变与非病变区域,实现“光学活检”的效果。CLE可实时提供早期食管癌的组织学成像且精确度较高,省去了病理活检步骤,大大缩短诊断时间。利用CLE三维重建技术对食管鳞状上皮表面成熟度进行评分,可有效区分鳞状上皮内瘤变和非肿瘤上皮。

6. 自发荧光内镜(autofluorescence imaging,AFI):AFI可将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自发荧光光谱的不同转换为成像颜色的差异,从而加以区分。但其对设备要求较高,检出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较低,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精查应以普通白光内镜检查为基础,全面细致地观察食管的各个部分,根据各医院的设备状况和内镜医师经验,综合使用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等特殊技术可进一步突显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表现,并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浸润深度及病理类型,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早期食管癌内镜精查流程详见图5。

食管癌诊疗规范

食管癌诊疗规范 (征求意见稿) 2010年8月 前言 本规范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附录A、B、C、D、E是规范性附录,附录F、G是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赫捷、牟巨伟、雷文东、邵康、黄镜、惠周光、周纯武、王铸、吕宁、王贵齐、张月明

目录 (一)诊断依据 (3) (二)诊断 (5) (三)食管癌的分类和分期 (6) (四)鉴别诊断 (8) (一)治疗原则 (9) (二)手术治疗 (9) (三)放射治疗 (11) (四)化学治疗 (12) (五)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原则 (12) (六)食管癌分期治疗模式 (13)

附录C病人状况评分 (20) 附录D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疗效判定标准 (21) 附录E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和急性食管炎分级标准 (23) 附录F食管癌的分期(UICC 2002) (24)

一、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食管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一)食管癌 esophageal cancer 从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 1.食管鳞状细胞癌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2.食管腺癌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的Barrett粘膜的腺管状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偶尔起源于上段食管的异位胃粘膜,或粘膜和粘膜下腺体。 (二)早期食管癌 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ncer 指局限于食管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 (三)Barrett食管 Barrett esophagus 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代替。 (四)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炎、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食管失弛缓症、食管管型、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良性狭窄。 癌前病变指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食管癌辅助检查

一、食管吞钡造影检查 是诊断食管癌,特别是中晚期食管癌的常规检查方法。 早期食管癌造影特点:食管黏膜增粗、中断、迂曲、边缘毛糙或排列紊乱,常有1条或2条粘膜不连续;食管粘膜呈龛影。 中晚期食管癌造影特点:食管腔内粘膜紊乱、中断、破坏、充盈缺损;管壁僵硬,钡餐通过缓慢甚至停滞,病变上方食管扩张。肿瘤向腔外生长明显时,纵膈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影。 二、食管CT、PET-CT和MRI检查 食管的CT检查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可确定病变部位,显示肿瘤外侵范围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显示纵膈或腹腔淋巴结有无转移,以利于对食管癌进行分期。 PET-CT检查将肿瘤解剖和功能成像相结合,对食管癌远处转移诊断和确定肿瘤放疗靶区具有无可比拟优越性。 食管MRI检查一般被认为与CT检查准确性大致相同或略高。心脏、大血管搏动及呼吸运动易产生伪影影响MRI对食管观察,故MRI一般不作为食管病变首选或常规检查,但较适合于颈段食管或上胸段食管检查。 三、食管内镜超声检查(EUS) 是食管内镜及B超的融合技术。对于食管癌,尤其是非手术食管癌治疗前分期具有较大价值。EUS将食管分为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在准确判断食管癌外侵程度方面优于CT。EUS结合CT或PET-CT能使食管癌临床分期更准确 四、病理学检查 1.食管拉网法。主要用于普查 2.食管镜检查。是食管癌明确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3.超声内镜下细针吸取法。常用于食管壁内和壁外有肿块而粘膜保存完好者。 4.支气管镜检查。对于癌变位于隆突以上的食管癌拟手术病例,行支气管镜检查。 5.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或活检。如锁骨上或颈淋巴结重大,可行穿刺或活检以确定有无转移。 6.胸腔镜、腹腔镜和纵膈镜检查。是评估食管癌分期的有效方法。

早期食道癌治疗方案

早期食道癌治疗方案 早期食道癌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按照外科的原则作彻底切除术,并在术后积极进行一系列巩固治疗,如放化疗和中医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 ①内镜食管粘膜切除术(EMR):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道癌,通过内镜治疗可以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通常建议在EMR术后每隔6-12个月进行内镜检查和碘液染色是必要的。 ②食管早期表浅癌的内镜激光治疗:对于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试验组结果显示内镜激光治疗5年存活率为97%,自然病程5年存活率为67%。 ③早期食道癌的光动力学治疗:作为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光动力治疗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对于提高患者治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期食道癌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期食道癌治疗方法包括四种,即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中医治疗。中期食道癌治疗方法应结合使用,由于食道癌中期多未发生远端转移,治疗方法受限较少,但鉴于化疗效果有限,首先考虑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食道癌中期手术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22%。 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临床上多采用DDP和BLM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有效率超过30%。食道癌中期进行放疗,5年生存率仅10%,要提高放疗疗效,须服用某些中医药物或抗癌增敏剂。 中期食道癌手术及放化疗后应用中医调理,可杀灭残余肿瘤细胞,增加放化疗效果,减轻副作用,对促进患者机体恢复和防止转移复发,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 晚期食道癌治疗 晚期食道癌患者通常体质比较虚弱,而且体重较轻,不可以再进行外科手术和放化疗等创伤性治疗,运用中药治疗食道癌,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中医药是晚期食道癌治疗比较理想的选择,同时,患者心态对于保证晚期食道癌治疗效果也有重要意义。 中医无毒抗癌治疗技术广泛运用于食管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提高预后,更好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诊断与食管癌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在食管癌高发区对40岁~69岁年龄段人群进行普查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行之有效的途径。内镜检查辅以食管粘膜碘染色及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食管早期表浅癌的最佳方法。内镜超声检查(EUS)、微型超声探头检查(MPS)和EUS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引活检(FNAB)提高了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方法,效果十分满意。ep-mm2癌无淋巴结转移,通过内镜食管粘膜切除术或氩离子束凝固术等治疗可使食管上皮原位癌和绝大多数粘膜内癌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因而早期食管癌的治疗策略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食管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国内、外较广泛地应用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诊断食管早期表浅癌。常用的方法有卢戈氏碘液染色法、甲苯胺蓝染色法和甲苯胺蓝一卢戈氏碘液双重染色法。卢戈氏碘液染色法操作方便省时,已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普查中较普遍的应用,常用1.2%~1.5%碘液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对于指示内镜活检部位、提高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显示多点病灶和设定内镜治疗癌灶的范围很有帮助。 3、内镜检查对食管表浅癌浸润深度的判断 病理组织学检查我国把早期食管癌分成上皮内癌(ep癌)、粘膜内癌(mm癌)和粘膜下癌(sm癌)三类。日本进一步把mm癌和sm癌细分为三个亚型。日本的研究结果表明,ep癌无

食管癌内镜诊断

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武育卫1彭贵勇2胡文华1高春芳1郭先科1房殿春2 1.解放军150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河南洛阳471031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病研究所 目的 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 1% (48/51)、98.0%( 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 (8/10)、72.7% (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 26/28),观察3~ 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R735.1A1006 - 5709 ( 2011 ) 09 - 0785 -042011-03-26 Diagnostic value of endoscopic ultrasounography and therapic value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in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WU YuweiPENG GuiyongHU WenhuaGAO ChunfangGUO XiankeFANG Dianchun

食管癌简短宣传资料

食道癌(食管癌) 食道癌又叫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内粘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其中又以河北、河南、陕西、江苏、山西、安徽、湖北为高发区,安康又为陕西高发区之一。 男性多于女性,以40岁以上者居多。 食管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如泡菜、熏肉等)、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 食管癌早期症状: 咽下梗噎感最多见。 胸骨后和剑突下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疼痛。 食物滞留感和异物感。 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 胸骨后闷胀不适和喛气等症状。 食管癌中晚期症状: 典型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但却是本病的较晚期表现。另有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和吐黏液样痰。呕吐:内含食物与粘液,也可含血液与脓液。其他症状有声音嘶哑;呃逆;气急和咳嗽;颈交感神经麻痹;侵蚀主动脉则

可产生致命性大呕血。 食管癌早期没有明显身体表现(体征)。晚期可出现脱水、消瘦、贫血、或恶病质等体征。当癌肿转移时,可在锁骨上下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浅表淋巴结,或腹部包块。还可出现黄疸、腹水及胸腔积液等。食道癌的几种常规诊断方法: 1.胃镜(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食道癌最常用、最直观、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可以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浸润程度,并且可以取肿瘤组织活检,能达到确定诊断。(下图为食管癌胃镜下表现) 2. 食道X线钡餐造影:除极早期食管癌不易显示外,大多数食管癌病人可以通过钡餐发现食管癌的征像。 (下图为食管癌钡餐造影下表现)

3. 胸部CT、MRI检查。 4. 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是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大面积普查、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食管癌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早中期可达到治愈,部分晚期病人应选择手术切除治疗为主,并辅以放疗和化疗等,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三章 食管癌

第三章食管癌 食管癌(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以鳞状卜皮癌多见。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最典型的症状。 【流行病学】 本病是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高死亡率的国家之一,年平均死亡率为1.3~90.9/10万,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2.7~110.6/10万。本病的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①地区性分布,如在我国北方发病率可达130/10万,而美国仅为5/10万;而且在同一省的不同地区存在迥然不同的发病情况,高发与低发区之间的发病率相差数十倍到二、三百倍;②男性高于女性,其比例为1.3~3:1; ③中老年易患,我国80%的患者发病在50岁以后,高发地区人群发病和死亡比低发地区提前10年。 【病因】 食管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食管癌的发生与该地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存在强致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遗传易感性等有关。 (一)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1.亚硝胺是被公认的化学致癌物,其前体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二级或三级胺等,在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其含量显著增高,且与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国内已成功用甲苄亚硝胺诱发大鼠的食管癌,并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鳞状上皮癌。 2.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各种霉变食物能产生致癌物质。镰刀菌、白地霉菌、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等真菌不但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能增加二级胺的含量,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霉菌与亚硝胺协同致癌。 (二)饮食刺激与食管慢性刺激

一般认为食物粗糙、进食过烫,咀嚼槟榔或烟丝等习惯,造成对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可致局限性或弥漫性上皮增生,形成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慢性食管疾病如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或食管憩室等患者食管癌发生率增高,可能是由于食管内容物滞留而致慢性刺激所致。 (三)营养因素 饮食缺乏动物蛋白、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维生素A、B2和C缺乏,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食物、饮水和土壤内的元素钼、硼、锌、镁和铁含量较低,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间接相关。 (四)遗传因素 食管癌的发病常表现家族性聚集现象。在我国高发地区,本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25%~50%,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食管癌高发家族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较高,可能是决定高发区食管癌易感性的遗传因素。调查还发现林县高发区居民迁至他县后,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些现象说明遗传与食管癌有一定的关系。 (五)癌基因 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引起食管癌的发生,其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认为是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的基因变化所致,研究已证实的有R b、P53等抑癌基凶失活,以及环境等多因素使原癌基因H—ras、C-myc和hsl-1等激活有关。 (六)人乳头状病毒 一些研究发现食管上皮增生与乳头状病毒感染有关,食管上皮增生则与食管癌有一定关系。但两者确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理】 食管癌的病变部位以中段居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部分胃贲门癌延伸

食管癌鉴别诊断

食管癌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下列疾病应与食管癌鉴别,不能除外癌而各种检查又不能确定时可作随诊,至少每月复查1次。 1.食管静脉曲张病人常有门脉高压症的其他体征,X线检查可见食管下段黏膜皱襞增粗,迂曲,或呈串珠样充盈缺损。严重的静脉曲张在透视下见食管蠕动减弱,钡剂通过缓慢。但管壁仍柔软,伸缩性也存在,无局部狭窄或阻塞,食管镜检查可进一步鉴别。 2.贲门痉挛也称贲门失弛缓症,由于迷走神经与食管壁内神经丛退行性病变,或对胃泌素过分敏感,引起食管蠕动减弱与食管下端括约肌失弛缓,使食物不能正常通过贲门,一般病程较长,患者多见于年轻女性,症状时轻时重,咽下困难多呈间隙性发作,常伴有胸骨后疼痛及反流现象,用解痉药常能使症状缓解,反流物内常不含血性黏液。一般无进行性消瘦(但失弛缓症的晚期、梗阻严重时,患者可有消瘦)。X线检查食管下端呈光滑鸟嘴状或漏斗状狭窄,边缘光滑,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后贲门渐扩张,可使钡剂顺利通过。内镜活组织检查无癌肿证据可资鉴别。 3.食管结核比较少见,一般为继发性,如为增殖性病变或形成结核瘤,则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阻塞感、吞咽困难或疼痛。病程进展慢,青壮年患者较多,平均发病年龄小于食管癌。常有结核病史,OT试验阳性,有结核中毒症状,内镜活检有助于鉴别。食管造影有三种表现:①食管腔内充盈缺损及溃疡,病变段管腔稍窄,管壁稍僵硬,龛影较大而明显,龛影边缘不整,周围充盈缺损不明显。 ②食管一侧壁充盈缺损,为食管周围的纵隔淋巴结结核形成的肿块压迫食管腔,并侵及食管壁所致。③食管瘘道形成。表现为食管壁小的突出的钡影,像一小龛影,周围无充盈缺损。为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发淋巴结食管瘘。最后有赖于食管细胞学或食管镜检查而确定诊断。 4.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并发反流性食管炎,有类似早期食管癌的刺痛或灼痛,X线检查黏膜纹理粗乱,食管下段管腔轻度狭窄,有钡剂潴留现象,部分病例可见黏膜龛影。对不易肯定的病例,应进行食管细胞学或食管镜检查。 缺铁性假性食管炎本病多见于女性,除咽下困难外,尚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舌炎、胃酸缺乏和反甲等征。补铁剂治疗后,症状较快改善。 5.食管憩室可以发生在食管的任何部位,较常见的为牵引性憩室,初期多无症状,以后可表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及反流,于饮水时可闻“含嗽”声响,有胸闷或胸骨后灼痛、烧心或进食后异物感等症状。因食物长期积存于憩室内可有明显口臭,有时因体位变动或夜间睡眠发生憩室液误吸、呛咳。X线多轴透视或气钡双重对比检查可显示憩室。 6.食管良性狭窄多有吞酸、碱化学灼伤史,X线可见食管狭窄,黏膜皱折消失,管壁僵硬,狭窄与正常食管段逐渐过渡。临床上要警惕在长期炎症基础上发生癌变的可能。

食道癌早期的7大征兆

肝癌、肺癌、胃癌是世界3大癌症之首,近几年食道癌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和大多数癌症不太一样,食道癌的发生并不是无声无息的,发病初期常常会有一些轻微的症状,但还是容易被忽视,会发展到中期或晚期,极大增加治疗的难度。专家提醒,食道癌早期有7大征兆,如果长期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食道癌早期的7大征兆 1、吞咽食物时有梗噎感 病情早期,由于病变常表现为局部小范围食管粘膜充血、肿胀、糜烂、表浅层溃疡和小斑块病变,当食物通过时,就会出现吞咽不适或吞咽不顺的感觉。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梗噎感,吞咽干的食物时最明显。 2、咽喉部有干燥感和紧迫感 早期的食道癌病人常感到下咽食物不顺利,并有轻微疼痛,有点儿干燥、发紧的感觉,尤其是在吞咽干的食物时。 3、食管内有异物感 病人有类似如米粒或者蔬菜碎片贴附在食管上的感觉,吞咽不下,即无疼痛也与进食无关,就算不作吞咽动作,也仍有异物存在的感觉。异物感的部位多与食道癌的病变位置相匹配。 4、食物通过缓慢并有停留感 常有食管口变小,食物下咽困难并有停留的感觉。这些症状只出现在下咽食物或水时,进食之后立即消失。 5、胸骨后有闷胀不适感 隐约感到胸部不适,但难以指出不适部位及性质。 6、剑突下疼痛 自感剑突(心脏区胸壁前下端)下为烧灼样刺痛,轻重不等,多出现在下咽食物时,食后减轻或消失。也有的为持续性隐痛,与进食关系不大。 7、胸骨后疼痛

常在咽下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微疼痛,并能感觉得到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可为烧灼样痛、针刺样痛、牵拉摩擦样痛。尤其是在吞咽热食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时,疼痛感最明显。这种症状大多可用药物治疗,暂时获得缓解,但数日或数月后病情又会反复发作,存在较长时间,这很可能是食道癌的早期征兆。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要点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 新乡)》要点 食管癌(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癌、腺癌等,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7位(6.3/100000),死亡率居第6位(5.5/100000)。食管癌的发病率及发病模式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东亚地区发病率最高,可达世界平均水平2倍(12.2/100000),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而欧美等相对低发区病理类型则以腺癌为主。我国为食管癌高发国家,2018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13.9/100000)和死亡率(12.7/100000)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大部分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达到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5%。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低,预后差,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我国食管癌早诊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早期食管癌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因进行性吞咽困难或发生转移性症状后始就诊而发现,此时肿瘤往往已达中晚期。 一、筛查人群 【推荐1】推荐40岁为食管癌筛查起始年龄,至75岁或预期寿命小

于5年时终止筛查。(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 【推荐2】对于符合筛查年龄人群,推荐合并下列任一项危险因素者为筛查目标人群:(1)出生或长期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2)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3)本人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4)本人有头颈部肿瘤病史;(5)合并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热烫饮食、饮酒(≥15g/d)、吸烟、进食过快、室内空气污染、牙齿缺失等。(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 二、筛查目标 【推荐3】推荐将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或异型增生)作为主要筛查目标。(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 三、筛查流程 【推荐4】对于食管癌极高发地区,对于筛查目标人群推荐每5年1次内镜普查。对于其他地区,推荐对目标人群进行食管癌风险分层初筛,对高危个体每5年进行1次内镜筛查。(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 【推荐5】以群体普查与机会性筛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食管癌筛查。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随着近年来消化内镜新技术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食管癌的生存率。现综述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特点、内镜检查方法,包括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电子染色成像技术、荧光内镜、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共聚焦内镜、细胞内镜。 标签:食管癌;早期;内镜;诊断 早期食管癌是指在患者的体内,由于癌组织局限在食管黏膜层以内,并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包括原位癌、黏膜内癌(M癌)、黏膜下癌(SM癌),亦称浅表癌[1]。我国是食管癌病死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食管癌在早期诊断治愈的可能性极大,到进展期或者后期治疗的希望不大[2-3]。据李建生的报道早期食管癌在临床上是采用单独手术根治的方法治疗,原位癌患者或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在I期和ⅡA期手术治愈率相当高,约80%。但在患者进展期后,患者单独手术治愈率极大的下降,约10%[4]。从早期食管癌到进展期癌的转变过程中,患者可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但并无特异性,故临床医生很难做出早期癌诊断。常规的胃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的病变发现率不高,并常导致漏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消化内镜技术不断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本文就近几年早期食管癌内镜的诊断情况做出总结和阐述,并对其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做简单估计。在进行了食管癌的手术之后以及放射治疗后,患者往往会产生疼痛感,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更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从而造成患者的焦虑感、失望感和恐惧感,因此做好食管癌手术之后对患者疼痛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这样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实行,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细心的护理,一方面能更好的达到镇痛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 食管癌发生的早期有三大主要特性:(1)色泽的变化:黏膜会有白色区域和红色区域的两种表现。其中,红色区域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一般边界较清晰,黏膜略微粗糙浑浊;白色区域有稍隆起的黏膜白斑,且无光泽。(2)黏膜和血管的变化:相比于正常的食管黏膜,早期食管癌患者的黏膜会增厚,不再呈现出半透明状,黏膜下面的血管模糊,不能透见[5]。(3)形态学的改变:早期食管癌的患者黏膜出现糜烂、斑块、粗糙和结节等不确定性的改变。三种特征的变化为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5]。 1 色素内镜 色素内镜主要是指患者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如直接喷洒、注射、口服等途径将色素等染料导入内镜下需要进行观察的黏膜上,从而使患者的正常黏膜颜色与病灶对比更加明显,这样既有助于对病变目标进行活检,也有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该方法第一次提出是在于19世纪70年代,由日本著名学者Yamakawa创立的,之后到90年代,临床上对于显色的生物学基础、染料的选择及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才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6]。

卫生部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2011年版试行)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食管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地市级、县级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二级)及其医务人员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 食管癌 esophageal cancer 从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 2.1.1 食管鳞状细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2.1.2 食管腺癌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的Barrett粘膜的腺管状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偶尔起源于上段食管的异位胃粘膜,或粘膜和粘膜下腺体。 2.2早期食管癌 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ncer 指局限于食管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 2.3 Barrett食管 Barrett esophagus 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代替。 2.4 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炎、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食管失弛缓症、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良性狭窄。 癌前病变指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3 规范化诊治流程 3.1 食管癌诊断与治疗的一般流程

图1 食管癌规范化诊疗流程 4 诊断依据 4.1 高危因素 食管癌高发区, 年龄在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或者有食管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4.2 症状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或明显的吞咽困难等,考虑有食管癌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一般是早期食管癌的症状,而出现明显的吞咽困难一般提示食管病变为进展期。 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出现胸痛、咳嗽、发热等,应考虑有食管穿孔的可能。 4.3 体征 4.3.1 大多数食管癌病人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4.3.2 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头痛、恶心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骨痛,肝肿大,皮下结节,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4.4 辅助检查 4.4.1 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食管癌,目前无特异性血液生化检查。食管癌病人血液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考虑骨转移的可能,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4.4.2 影像学检查:

食管癌的诊断方法都有哪些

食管癌是我国癌肿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致命性较高,癌肿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能降低死亡率,而食管癌诊断对于提高患者治愈率、生存率又有着重大的意义。那么临床上食管癌的诊断放有哪些呢? 食管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但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包括咽下食物梗噎感,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这些症状往往很难引起患者的重视,很多患者都是在有了明显的症状才去就医的,确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增加治疗难度,愈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对治疗食管癌有重要的意义。 1、食管内镜超声检查:食管内超声内镜检查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优点是可以比较精确测定病变在食管壁内浸润的深度;可以测量出壁外异常肿大淋巴结;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别病变在食管的壁部位,这是诊断食道癌可运用的方法。 2、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该方法简便,受检查痛苦小,假阳性率低,经过实践证明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大面积普查切实可行,总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是食管癌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3、纤维内窥镜检查:纤维光学镜逐步取代金属硬管镜,由于其可弯曲,照明好,视觉广,安全准确,已成为检查上消化道疾病(食管癌、胃癌等)常规的临床诊断、术后随访、疗效观察的可靠方法。在早期食管癌中,纤维内窥镜的检出率可达85%以上。 4、X线钡餐造影:该方法除极早期食管癌不易显示外,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充分调好钡剂,令病人分次小口吞咽,多方位仔细观察和气钡双重造影,大多能发现食管黏膜增粗、迂曲或虚线状中断;或食管边缘发毛;或小的充盈缺损;或小的龛影;或局限性管壁发僵;或有钡滞留等较早癌的征像,对此看来诊断食道癌也可运用这种方法。 5、胸部CT扫描;在诊断食管癌中的作用众说不一,但对食管癌的分期、切除可能的判断、预后的估计有帮助。 食管癌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治疗有很大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同时当患者出现一周左右的吞咽食物的梗阻感,或是明显的消瘦等情况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检查治疗。 在临床上,食管癌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且人们对早期症状的疏忽,大部分食管癌患者在发现的时候都是中晚期,愈后较差。多需要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手段,如手术联合放化疗,手术联合中医药治疗等,可提高疗效,使食管癌患者症状缓解,存活期延长。 在食管癌的治疗中,中医药以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助手术可大大降低复发转移的几率,修复受损的机体,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用在放化疗中,能起到增效减毒的毒作用,对于不适合手术,放化疗不耐受的患者,单独采用中医治疗也能起到延长患者生命,减少痛苦的作用。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受到很多患者的好评。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食管癌的诊断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食管癌恶性程度比较高,近几年发病率居高不下,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生活中大家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了不适症状,及时到正规的医院检查诊治,减少食管癌的对人们的伤害。如果还有食管癌治疗方面的问题,可以留言咨询。

食管癌检查

食管癌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1.食管的X线检查:食管钡餐造影检查是诊断食管肿瘤最简便,实用而有效的方法。通过X西安检查,可以得到定性、定位及定型的诊断同时还可以根据病变的形态、范围和部位了解病灶侵犯周围胀气的程度,有助于制定临床治疗计划。吞钡后进行食管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将有利于观察食管黏膜的形态、食管舒张度改变及癌瘤形态的观察。食管癌的x线表现有食管黏膜增粗、中断、紊乱以至消失;龛影形成;管腔狭窄及充盈缺损,狭窄上下段食管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管腔僵硬,蠕动减弱以至消失;软组织肿块致密阴影;钡剂流速减慢或排空障碍等。 2.胸部CT检查:CT可观察测量食管壁的厚度,肿瘤的大小,外侵程度和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外侵在ct扫描上表现为食管与邻近器官问的脂肪层消失,器官间分界不清。CT平扫后常规行增强扫描十分必要,以区别肿大的淋巴结与血管。因此可作食管癌分期。 3.MEI检查:主要用于食管癌术前检查,可现实出食管癌的管壁增厚,对器官、支气管受侵敏感行、提议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84%、87%。MRI对食管癌干燥转移的诊断要略优于CT。 4.EUS(内径超声)检查:用于食管癌术前检查。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食管壁为3层或5层。食管病变范围≤10mm,周围淋巴结5mm,EUS均可显示。局限性约有15%-30%的病人因镜身无法通

过而无法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食管脱落细胞学拉网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及食管癌高发地区的普查尤为实用,是诊断食管癌并确定其组织分类和分化程度的重要方法,阳性率可达90%,但对食管癌有出血及出血倾向者,食管静脉曲张者禁用。 2.食管镜检查:早期诊断阳性率可达95%,可在直视下观察肿瘤大小、形态和部位,同时可在病变部位配合刷片和活检。食管镜检查与脱落细胞学检查相结合是食管癌理想的诊断方法。内镜检查特征:早期食管癌主要是黏膜局限性充血肿胀,病变处黏膜糜烂,粗糙不平,颜色变深,边界不清楚,触之易出血,有散在小溃疡,表面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坏死组织,病变处黏膜有类似白斑样改变。进展期食管癌病灶直径一般在3cm以上,在镜下可分为肿块型、溃疡型和狭窄型等。 1.鳞状上皮癌相关抗原(squamouscellcarcinomaantigen,SCC):SCC是一种特异性很好的鳞癌肿瘤标志物。Shimada等[9]对食管鳞癌的研究表明,SCC 在不同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数量、远处转移的个体中,其血清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是重要的预后指标。众多资料表明,SCC对食管鳞癌特异性最高,可作为食管鳞癌的第一标志物。 2.血清midkine(S2MK):S2MK是一种肝素黏合生长因子。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 筛查与精查 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一直受到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已初见成效。在非高发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普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肿瘤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策略。 (一)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下列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超过40岁;(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3)有上消化道症状;(4)有食管癌家族史;(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 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癌肿状态, 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

期诊断。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的组合操作技术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55]。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评估阶段,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56]和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因诊断效能及接受度等问题,已基本被淘汰,不做推荐。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流程见图5。 内镜精查 (一)检查前准备 1.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2 h,有梗阻或者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2. 检查前应取得知情同意,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唾液,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3. 检查前10~20 min可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如链酶蛋白酶)及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口服,以清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改善视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食管癌诊治指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食管癌诊治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食管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地市级、县级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二级)及其医务人员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从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 2.1.1食管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2.1.2食管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的Barrett粘膜的腺管状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偶尔起源于上段食管的异位胃粘膜,或粘膜和粘膜下腺体。 2.2早期食管癌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ncer 指局限于食管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 2.3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 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代替。 2.4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炎、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食管失弛缓症、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良性狭窄。 癌前病变指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3 规范化诊治流程 3.1食管癌诊断与治疗的一般流程

图1 食管癌规范化诊疗流程 4诊断依据 4.1高危因素 食管癌高发区, 年龄在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或者有食管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4.2症状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或明显的吞咽困难等,考虑有食管癌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一般是早期食管癌的症状,而出现明显的吞咽困难一般提示食管病变为进展期。 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出现胸痛、咳嗽、发热等,应考虑有食管穿孔的可能。 4.3体征 4.3.1大多数食管癌病人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4.3.2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头痛、恶心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骨痛,肝肿大,皮下结节,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4.4 辅助检查 4.4.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食管癌,目前无特异性血液生化检查。食管癌病人血液

食管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一、概述 我国食管癌发病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食管癌的病死率均较高。据 报道,预计 2012 年全世界食管癌新发患者数 455 800 例,死亡人数达 400 200 例。在中国,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一直位居第 四位。2017 年陈万青等报道,2013 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 27.7 万,死亡 人数为 20.6 万,我国食管癌粗发病率为 20.35/10 万,城市粗发病率为 15.03/10 万,农村为 30.73/10 万;我国食管癌粗死亡率为 15.17/10 万,城 市粗发病率为 14.41/10 万,农村为 21.05/10 万;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列全 部恶性肿瘤的第六和第四位。因此,食管癌一直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 要恶性肿瘤。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山西阳城县、江苏扬中县和山西磁县的 食管癌粗发病率高达 109.5/10 万、109.3/10 万和 103.5/10 万(2003 年), 我国食管癌流行的特点是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高发区主 要集中在太行山脉附近区域(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泰安、山东济宁、 山东菏泽、安徽、江苏苏北区域)。其他高发区域与中原移民有关,包括 四川南充、四川盐亭、广东汕头、福建福州等地区。因此,对高危人群和 高发地区人群的筛查,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阻断早期食管癌发展成为中晚 期食管癌是提高食管癌生存效果和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根本出路。也是减 轻我国政府和民众医疗负担的长期有效措施。另外,对于中晚期食管癌的 规范诊断和治疗也是改善中晚期食管癌效果的有效措施,可使众多的食管 癌患者受益,因此,食管癌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化诊治是全国各级各类 具备基本资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 组织学类型上,我国食管癌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占 90%以上,而美国 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病肿瘤专业 《食管癌诊疗规范》 (2019年12月28日制定,2020年1月1日执行) 为持续提升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参照《食管癌诊疗 规范》(2018版),特制定我科2020年本规范。

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全文)

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全文) 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一直受到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已初见成效。在非高发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普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肿瘤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策略。 (一)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下列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超过40岁;(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3)有上消化道症状;(4)有食管癌家族史;(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 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癌肿状态, 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期诊断。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的组合操作技术已成为我国

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55]。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评估阶段,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56]和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因诊断效能及接受度等问题,已基本被淘汰,不做推荐。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流程见图5。 内镜精查 (一)检查前准备 1.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2 h,有梗阻或者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2. 检查前应取得知情同意,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唾液,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3. 检查前10~20 min可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如链酶蛋白酶)及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口服,以清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改善视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 摘要】食管癌是一种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且患者常因缺乏典型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因而治疗的难度较大,预后相对较差。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其在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表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内镜诊治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005-02 1.前言 早期食管癌指的是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发生的一种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食管癌前病变指的是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恶化危险。早期食管癌患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仅为内镜检查偶然发现,且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高,所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早期检查、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和生存时间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2.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 2.1 共聚焦显微内镜(CLE) CLE是一种传统电子内镜与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组合构成的检查技术,在患者的内镜检查过程中,能够适当放大图像,进而实现消化管黏膜组织的显微实时成像,并对其进行类似组织病理学的诊断。食管黏膜细胞发生瘤变后,其CLE图像可表现为以下特征:管径粗细不等、毛细血管形态迂曲及细胞排列不规则[1-3]。 2.2 电子染色方法 电子染色指的是利用特殊光学成像技术,提高异常粘膜与正常粘膜之间的对比度,从而对粘膜进行更加直观清晰的观察,现阶段,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I-Scan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内镜系统(FICE)以及窄带成像技术(NBI)等[4-6]。 2.3 内镜普通光观察 早期食管癌患者大部分能够经普通光检查得以确诊,其粘膜改变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血管纹理变化,即正常的食管黏膜较为光滑,黏膜下存在清晰的血管纹理。第二,形态变化,即食管黏膜出现结节、糜烂和粗糙等变化,或是同时发生几种变化。第三,颜色变化,即出现白色或是红色的片状部位,粘膜可见白斑或是粗糙等改变,且边界隆起或是界限不清晰[7-9]。 3.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 3.1 射频消融(RFA) RFA属于一种新型的消融导管发射电磁波治疗技术,能够直接向病灶粘膜部位传递电磁波的热能,进而在热效应的影响下,使得病灶粘膜组织出现凝固型或是变性坏死等表现,最终达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临床治疗的作用,这一治疗方法能够对食管全周的病变以及多发病灶组织进行全面的治疗,进而弥补其他治疗方法存在的不足[10-12]。 3.2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 ESD治疗技术主要包括使用电刀完整剥离病变、黏膜下注射、病变黏膜标记三个基本程序,临床可选的电刀类型包括海博刀、三角刀、HOOK刀、尖端绝缘电刀(IT刀)、针状电刀等。ESD切除早期食管癌禁忌证为内镜分型Ⅲ型,癌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