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童情绪障碍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__

儿童情绪障碍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__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年9月第15卷第5期JClinPsychosomDis,Sep.Z009,Voll5,No.5457

2.2影响治疗依从性有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治疗依从性差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病程、首发年龄、初次治疗时的疗效、疗效持续时间、药物种类、治疗剂量、药物副作用、现有病情、社会功能、社会危害、家人对患者的态度、与邻居及同事的关系、家庭气氛、家庭经济、在经济及情感上的支持、家族史、康复方式、康复时间、康复费用、病情、自知力、复发次数等因素为自变量,经量化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a一0.05水平,析出4个有意义的变量进入方程,见表2。

表2治疗依从性差有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注:回归方程矿一29?67,p-o√0186

表2显示,病情较严重、无自知力、药物副作用以及缺乏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因素是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P<0.05)。

2.3干预对策应用长效针剂4例(22.2%)、调整剂量7例(38.9%)、暗中渗药于食物中3例(16.7%)、其它4例(22.2%);对18例治疗依从性差者加强服药监督,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3讨论

治疗依从性差、不良生活事件刺激、家庭气氛差、缺乏社会支持等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或复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持久迁延,在急性发作与相对稳定期两种状态之间波动交替[1],常倾向于慢性与复发[1]。大部分患者由于病情或药物副作用的原因,以及负担不了较大的治疗费用,故常不接受正规治疗,或没有坚持维持治疗,或治疗中断,或治疗不规则,甚至抗拒治疗。治疗依从性差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原因o,31。已有研究发现卧],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具有女性构成比高、教育程度低和病程长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在所调查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治疗依从性差者18例,占36.0%,表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不服从治疗或治疗不规则或中断治疗,其中,在急性复发期和疾病进展期的治疗依从性显著差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病情缓解期的患者(P<O.01),提示治疗依从性差多发生于急性复发期和进展期;治疗依从性差的持续时间平均为(8.6±2.3)d。

本研究还发现:进一步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情较严重、无自知力、药物副作用以及缺乏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是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能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脱落率[5“]。本研究对于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针对上述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采取长效针剂、调整剂量、加强监督、暗中渗药于食物中以控制病情等等措施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提示采取措施控制病情,加强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多给予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疾病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Eli高镇松,罗明强,李章,等.精神分裂症复发与治疗依从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关系E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05

E2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81[3]胡文安,文萍.心理素质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患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679

E43高镇松,林勇强,李章,等.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F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42

E53孟月兰.奥氮平与氯氮平治疗精神精神症对照研究F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6):497

[6]陆滨,陈桂兵,蔡则环.利培酮治疗精神精神症疗效的纵向观察E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9(1):13

(收稿日期2009一01—19)

儿童情绪障碍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黄朝红黄朝芬周莉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住院42例情绪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a~11a为好发期,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体检及多种辅助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教育方式不恰当是最常见病因,其次是家庭和学校环境不良。结论情绪障碍患儿多处在一个相对不良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在矫治情绪障碍的同时应对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因素进行干预,才能有效地预防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情绪障碍;临床特点;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心理环境

doi:10.3969/j.issn.1672—187X.2009.05.0457—02

【中图分类号】R749.94【文献标识码】A

儿童情绪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文献报

作者单位:650224(云南?昆明)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妇女儿童科作者简介:黄朝红,女,41岁,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少年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道口3近年来其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为了解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作者对在我院住院的情绪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458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年9月第15卷第5期JClinPsychosomDis,Sep.2009,Voll5,No.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1996年4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2例情绪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人组病例均符合ICD-IO儿童情绪障碍诊断标准。其中男24例,女18例;发病年龄5a~15a,平均(7±2.78)a,其中7a~11a30例(71.43%),其他年龄段12例(28.57%);病程2h~3a;诊断:抑郁症18例(42.85%),癔症15例(35.71%),分离性焦虑8例(19.05oA),其他1例(2.38%)。

1.2方法对入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疾病诊断、心理背景、诱因、临床表现、治疗结果等。

2结果

.}。

2.1疾病诊断入组病例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等进行相应评定,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检查,并结合询问家庭、学校等儿童生活环境,均符合ICD-IO儿童情绪障碍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及头颅CT、超声、脑脊液、生化检查均正常;15例疑难病例进行MRI检查未见异常;40例行24h视频脑电图检测未见异常,临床发作时同步脑电图正常。

2.2心理背景42例患儿与父母均无谈心和交流史,承认病前性格明显内向22例(52.38%),性格明显外向8例(19.05%),性格一般12例(28.57%)。

2.3诱因通过与家长和儿童本人谈话,发现可能的相关因素有:(1)学习压力过大10例(23.81%),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学校。(2)学校原因:受老师批评12例(28.57%),体罚6例(14.29%),同学恐吓4例(9.52%),与同伴发生冲突4例(9.52%),学校恐怖症2例(4.76%)。(3)家庭原因:家庭环境不良13例(30.95%),主要为父母离异、感情不和、单亲家庭。在家中父母严厉惩罚5例(11.90%),过度保护3例(7.14%),看见父母争吵惊吓2例(4.76),意外伤害1例(2.38%),看恐怖DVD(鬼片,枪击片)3例(7.14)。(4)无明显诱因5例(11.90%),独生子女36例(85.71)%。

2.4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发病时间以开学初期及考试前为最高峰,全部患儿均无相应的医学可以解释的阳性体征。临床表现:(1)运动障碍20例:其中肢体瘫痪无力12例,单瘫3例,双下肢瘫2例,四肢瘫1例,肢体痉挛4例。(2)感觉障碍10例:其中头痛幻视5例,肢体麻木4例,关节疼痛1例。(3)语言障碍2例:其中失语1例,失音1例。(4)躯体功能障碍者38例(90.48%):精神症状者如紧张、恐惧、抑郁4例,强迫洗手1例,突然恐惧发作4例,过度换气5例,不自主抽动3例,可存在≥2种症状。(5)学习方面:学习成绩差1例(2.38%),成绩优秀28例(66.67%),学习成绩一般12例(28.57%);强迫症失学1例(2.38%)。

2.5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给予心理治疗,以暗示治疗为主(包括语言及药物的暗示),辅以行为及认知治疗,家庭治疗。35例临床症状经暗示治疗后1mo内症状减轻或消失,5例好转,2例无变化。3讨论

儿童情绪障碍是目前儿科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因心理障碍而引起的躯体症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口]。儿童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气质,心理承受力和行为反应也不相同,因此,一些家庭或环境的改变,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可以引起精神创伤与剧烈的反应,表现为特殊异常的行为或甚至拟躯体化病症[3],具体的儿童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怖,抑郁等症状,其中常见类型有分离性焦虑,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癔症H]。

本资料显示,7a~11a患儿占71.43%,说明学龄期儿童为好发期,与国内许多报道一致[4]。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征和原因可能为:(1)因儿童正处在生物机能成熟与精神心理发育阶段,有强烈的易感性;因此外界各种不良刺激都可引起心理改变而造成精神及行为的异常,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其临床特点为躯体功能障碍者比率较大,典型精神症状者如紧张、恐惧、抑郁不明显。(2)患儿发病时间以开学初期及考试前为最高峰。(3)学习压力过大为最常见诱因。因而提示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是引起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增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家长、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对患儿的心理均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儿童情绪及行为异常。(4)家庭环境不良是影响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儿童对父母感情不合,离异、重组家庭等情况反应敏感,父母长期不和,关系紧张、冷漠比离异家庭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影响更严重,当儿童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他们没有安全感,不能面对环境与新世界,从而造成心理障碍而出现行为异常。(5)儿童的个性、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儿童情绪障碍、行为偏异的相关因素,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孩子的愿望一旦未满足或生活受到挫折,其承受能力差,最终均可导致儿童心理及行为的偏异。

综上所述,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对各种有害因素均较敏感,如家长工作忙碌,忽视儿童的正常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和相互理解、教育方式不当、过度保护或过分要求、学校严厉处罚等因素均是造成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5]。因此,在矫正儿童情绪障碍的同时,应对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因素进行干预,才能有效地预防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臧玉邻,姜小娣.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分析[J].江苏大学报,2003,13(4):373

[2]梅竹,任传波,杜亚松.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06例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5

[3]张建朋,汪梅先,许萍,等.儿童情绪障碍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3):143

[4]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0

[5]戴文献,王广吉,张继山,等.情绪障碍患儿家庭父母心理状况及养育方式的研究EJI.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15

(收稿日期2008—12—27)

儿童情绪障碍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朝红, 黄朝芬, 周莉

作者单位: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妇女儿童科,云南昆明,650224

刊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SOMATIC DISEASES

年,卷(期):2009,15(5)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臧玉邻.姜小娣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分析 2003(4)

2.梅竹.任传波.杜亚松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06例分析 2002(1)

3.张建朋.汪梅先.许萍儿童情绪障碍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2003(3)

4.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1999

5.戴文献.王广吉.张继山情绪障碍患儿家庭父母心理状况及养育方式的研究 2003(1)

相似文献(5条)

1.期刊论文张建明.汪梅先.许燮萍.沈瑛.单君.万卜萍儿童情绪障碍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3,21(3)

为了解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对 52例儿童情绪障碍患儿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学龄期儿童为好发期,发病时间以开学初及考试前为最高峰; 40.38%患儿有明显的人格、心理基础;学习压力过大为最常见诱因,其次是家庭环境不良; 94.23%患儿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暗示等心理治疗效佳.提示培养儿童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改善,才能有效地预防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

2.期刊论文李永凤儿童情绪障碍35例临床分析-社区医学杂志2005,3(3)

目的了解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病因.方法对我院1994年4月~2004年1月35例情绪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学龄儿童为好发期,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体检及多种辅助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教育方式不恰当是最常见病因,其次是看恐怖DVD及玩电子游戏.结论情绪障碍患儿处在一个相对不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中,只有环境的改善,才能有效地预防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

3.期刊论文易俊126例儿童情绪障碍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09,7(7)

目的 为了解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26例儿童情绪障碍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情绪障碍以学龄儿童发病多见,尤以青春期占优势,85%以上的患儿有明显的性格、人格基础,学习压力过重,青春期的困惑等为最常见诱因,家庭环境不良也是原因之一.95%以上的患儿均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心理治疗效果好.结论 从小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情感习惯,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和扶育,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

4.期刊论文巴合藏.张经霞.刘云儿童群体性癔病20例治疗与护理体会-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5)

儿童群体性癔病多发于学龄期,属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特点为:发病呈群体性,症状相同或相似,多在某些精神刺激下发生.如不及时诊断、治疗,波及面将逐渐增大.1998年11月,我院收治了因注射流脑疫苗后引发的20例群体性癔病患儿,现将治疗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5.期刊论文何艳.杜海霞.李梅香.陈佐明少年儿童情绪障碍120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

目的:分析少年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生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住院的120例少年儿童情绪障碍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少年儿童绪障碍住院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1,住院人数较高的前3种疾病类型依次为癔症、强迫症、抑郁症,住院期间采用的主要干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结论:少年儿童情绪障碍应引起医务人员、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通过积极的干预促进少年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72227483.html,/Periodical_lcsxjbzz20090503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3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