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福师大学前心理学网络作业

福师大学前心理学网络作业

福师大学前心理学网络作业
福师大学前心理学网络作业

作业一

一、选择题

1.自然实验法的特点是( C )。

A.所有实验条件是严格控制的

B.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些条件是受控制的

C.在儿童的正常生活条件中观察其行为

D.根据一定的实验项目和量表,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别

2.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 A )。

A.神经活动参与

B.口腔与手的协调

C.手与脚的协调

D.眼手协调

3.儿童的再认要比再现( A )。

A.发展早并好于再现

B.发展晚,但好于再现

C.发展晚,但比再现差

D.发展早,但比再现差

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 A )。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5.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 D )。

A.动作和语言 B.记忆和动作

C.记忆和语言 D.语言和情景

6.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 C )。

A.感知 B.动作 C.表象 D.语词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1~3岁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

B.3~6岁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

C.3~6岁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D.3~4岁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的时期

8.哪一种感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 D )。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9.消极词汇是指( A )。

A.不能理解也不能运用的词汇

B.不能理解但能运用的词汇

C.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

D.能理解也能运用的词汇

10.关于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最恰当的观点是( A )。

A.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B.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C.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D.阻碍儿童去做不良的行为

11.儿童情绪的动因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是( B )。 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12.儿童运用情境性言语最多的是在( D )。

A.复述故事时

B.看图复述故事时

C.看图讲述故事时

D.不看图而独立讲故事时

13.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是( B )。

A.同情 B.移情 C.分享 D.合作

14.关于“个性”的理解,下面不正确的观点是( A )。

A.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B.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C.人的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

D.同一年龄的人身上存在明显的共同特征

15.幼儿园老师常常把刚入园的哭着要找妈妈的孩子与班内其他孩子暂时隔离开来,这主要是因为( C )。

A.老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

B.该幼儿不适合上幼儿园

C.幼儿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D.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

二、名词解释

1.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性,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3.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儿童最初的想象和记忆的差别很小,谈不上创造性。最初的想象都属于再造想象,

幼儿期仍以再造想象为主。

4.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等。

三、简答题

1.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答: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刺激物本身的新异性、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等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的自身状态(兴趣、需要、经验等)有密切关系。自身状态不同,对同样刺激的注意情况也可能不一样。2.简述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趋势。

答:幼儿的理解以直接理解为主,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理解力不断提高。

(1)从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理解到依靠概念来理解‘

(3)从事物表面到复杂深入的理解;

(4)从对事物相对固定刻板的理解到有一定相对性的理解。

3.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答: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以客体为中心。

论述题:

一、论述题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一)情绪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儿童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

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儿童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儿童在看电影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儿童看电影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儿童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1岁以内儿童情绪反应的主要动因。而1-3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需要有关的事物。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如果成人对幼儿不理睬,或者其他幼儿不和他一起玩,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种惩罚手段,使他感到烦恼不安,甚至痛苦。同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儿童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近1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笼统地辨别成人的表情,对愤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儿童园中班开始。

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儿童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情绪日益丰富有两个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分化主要发生在两岁之前,但在学前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先前不能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引起了儿童的情感体验,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其他照顾婴儿的成人,然后是对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员有了这种情感。进入儿童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婴儿和较小的幼儿感到亲切,较大的幼儿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儿童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童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幼小的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相关。随着儿童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直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儿童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儿童晚期情绪较少受一般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婴儿期和幼儿初期(3-4岁)的儿童还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完全外露,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及其外部表现,这一阶段的儿童,从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到开始产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的意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因此,情绪仍然是明显的外露。

幼儿晚期,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学前到学龄期间,儿童情绪的发展成就惊人,他们的许多情绪技能例如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感受的“表面情绪”或“情绪外壳”,尤其在3-12岁之间飞速增长,这时幼儿在交往中掌握了许多情绪技能,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幼儿情绪逐渐内隐。

二、材料分析题一名幼儿能正确回答:“这里由6个苹果,分给两个人吃,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却不会回答:“3+3等于几?”一名幼儿往金鱼缸里倒豆浆,一边倒,一边告诉身边的小朋友:“我妈妈说了,多喝豆浆就能长的又快又好。”试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第一:幼儿形成了形象思维(苹果多少),而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数字计算)。瑞士心理系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的儿

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

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另外,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

在儿童11、12岁以后,就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理的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他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比如,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在他们的思维中,典型地含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就是不能设想与自己位置不同的人的认知观点和认知内容。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皮亚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于儿童。因此,他们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并不是

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的那样思维。

第二:幼儿没有形成抽象的知识概念,更不知道知识的迁移是有条件的。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晚期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整个学前期都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如前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以研究幼儿期三种思维方式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实验要求幼儿想办法利用杠杆,以便取得用手拿不到的糖果。试验设置了三种条件:第一种,实验室桌子上放有实物杠杆,使儿童能以直觉行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第二种,提供有关物体形象的图画,使儿童没有利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可能,而可以依靠具体形象进行思考。第三种,既无实物,也无图形,只用口头言语布置任务,要求儿童在言语的抽象水平上思考。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复习材料 亲手整理

一婴儿微笑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性的笑(0-5周) 内源性微笑,出生2-12小时中,“嘴的微笑”可自发产生,是生物节律的反应,睡觉时最普遍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外源性微笑,人声和面孔容易引起,尤其是母亲的声音,对不同的人是不加区别的结论:只要看到是人脸,3个月婴儿都会绽露微笑 5个月后,婴儿只对有笑容的脸才微笑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对熟悉的人无拘无束的笑,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陌生人有一种警惕的注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有助于依恋的行成 二儿童主要的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 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肌体觉刺激引起的,如刺耳的高声等。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逐渐起主要作用。 3.怕生 所谓怕生,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 个月左右出现。伴随婴儿对母亲依恋的形成,怕生情绪也逐渐明显、强烈。研究表明,婴儿在母亲膝上时,怕生情绪较弱,离开母亲,则怕生情绪较强烈。可见,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相联系。人际距离的拉近或疏远,影响到儿童安全感的减少与增大。 4.预测性的恐惧 2岁左右的婴儿,随着想象的发展,出现了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坏人等。这些都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往往是由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形成。与此同时,由于语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增加,也可以通过成人讲解及其肯定、鼓励等来帮助儿童克服这一种恐惧。 三依恋类型及不同依恋类型 1安全性b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2回避型a这类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所以,也有人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学前心理学试题(A)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函授站 学前心理学(A) 姓名:学校: 专业: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2.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3-4岁 B、4-5岁 C、5-6岁 3.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 ) A、前后 B、上下 C、左右 4.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日常生活事件 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 C、天气变化 D、生活制度 5.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6.根据幼儿记忆发展特点,6-7岁幼儿应着重培养以下方面的记忆能力( ) A、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形象记忆 B、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形象记忆 C、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语词记忆 7.提出游戏“剩余精力说”理论是哪位科学家() A、弗洛伊德 B、格罗斯 C、斯宾塞 D、霍尔

8.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为代表,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是哪种() A、认知动力说 B、社会性活动说 C、社会性情绪表现说 9.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哪种游戏() A、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C、智力游戏 D、音乐游戏 10.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加入幼儿正进行的游戏,并让幼 儿掌握游戏的进程这是哪种教师介入游戏的形式() A、平行游戏 B、合作游戏 C、指导游戏 D、参与游戏 11.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最有代表性的是哪种游戏()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建筑游戏 12.美国心理雪茄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为了赢得(如教师、父母、同辈 等)的赞许与认可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哪种动机类型() A、认知的动机 B、附属的动机 C、自我提高的动机 D、社会性动机 13.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 A、进作用 B、维持作用 C、驱动作用 D、激励 14.下列对运动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般的随意作出的动作也包含着运动技能 B、运动技能称为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D、支持技能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特点 15.在操场上跑步属于( ) A、间断型运动技能 B、粗放型运动技能 C、开放型运动技能 D、器械型运动技能 16.在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中,对4—5岁的幼儿在跑的要求是( ) A、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两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 B、用前脚掌着地,重心手稳的跑。 C、上体正直,两臂曲肘放在体侧,自然迈开步子跑。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最新篇)讲解学习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最新篇)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 三、 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 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

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 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 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

《学前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 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______ 、 _______ 、_______。 2、新生儿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是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3、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是以_______为主,以_______为主。 4、感觉既是一种______现象,又是一种_______现象。 5、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_。 6、3---6岁学前儿童注意的特点之一是_________占优势,_________逐渐发展。 7、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分为_______ 和 ________两大类型。 8、幼儿真正掌握数概念包括三层含义,即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广义的学前期是指_______。 11、个体发展中发生和成熟最早的心理过程是________。 12、婴儿视觉集中现象在出生后______ 个月时表现比较明显和频繁,此时婴儿的视线能够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称为_______,______个月时能追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称为_______ 13、儿童心理实验分为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种。 14、幼儿掌握的概念大致上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皮亚杰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阶段。 二、判断题 1、人类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是在学前期开始发生的。() 2、根据一两次观察结果就可以确定一个儿童的心理表现。() 3、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 4、前幼儿期是儿童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 5、幼儿出声的自言自语不属于内部言语。() 6、婴儿期普遍存在记忆缺失现象。() 7、个体心理发展总是呈现出连续性。() 8、新生儿是软弱无能的、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 9、儿童最乐意与自己的同伴进行交往。() 10、儿童的记忆比成人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名词术语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 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心理学 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 英学前 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而是通 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 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 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 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答:萌芽阶段:18 世纪至20 世纪40、50 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二)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三)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前教育过程和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理解; 2)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学前教育教育教学与活动经验; 4)为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研究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指导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 5、学前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测查),实验法,临床 个案法,其他研究法 第二章学前儿童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与方式、特点 名词术语 1.学习潜力:是指一个人能够达到的学业水平与现在已有的学业水平之间的空间能够达到的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最新全国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B )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 “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C )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C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D )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D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 )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B ) A.1~1岁半(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B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 )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A ) A.意义记忆效果好 B.机械记忆效果好(用得多) C.两者都很好 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

最新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班级:学号;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应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最终不可能与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这说明: A、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B、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 质前提 C、环境因素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成为现实 D、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调控作 用 ()2、“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3、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的记忆形式是() A. 运动记忆 B. 情绪记忆 C. 形象记忆 D. 语词记忆 ()4、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A. 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 形式运算思维 D. 抽象逻辑思维()5、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 感觉和知觉 B. 记忆 C. 想像 D. 思维 ()6、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 A. 气质特征的表现 B. 能力特征的表现 C. 性格特征的表现 D. 思维特 征的表现 ()7、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A.动作 B.言语 C.情绪 D.表象 ()8、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无意想像 D.幻想 ()9、与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相关的是( ) A.生理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社会性适应 D.脑成熟 ()10、某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精力旺盛,待人热情,但冲动,易感情用事,他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测查的是() A.婴儿的深度知觉 B.婴儿的大小知觉 C.婴儿的形状知觉 D.婴儿的方位 知觉 ()12、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研究指出,如果17岁儿童智力为100%成熟的话,那么,儿童4岁时已达到() A.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一 B.成熟智力的二分之一 C.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二 D.成熟智力的四分之三 ()13、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0~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14、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15、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

福师《学前心理学》在线作业二答案

福师《学前心理学》在线作 业二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福师《学前心理学》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共 36 道试题,共 72 分。)得分:60 1. 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中,哪种图形最容易() A. 圆 B. 长方形 C. 正方形 D. 五边形 满分:2 分得分:2 2. 一个5岁三个月的女孩说:“我想画小猫咪、小花、还想画人”她基本上按所说的去画了。说明她的想象是()。 A. 仍以无意想象为主 B. 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 C. 有计划的、但想象内容零碎、缺乏组织 D. 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满分:2 分得分:0 3. “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 A. 独立性的 B. 个别方面的 C. 多方面的 D. 依从性的 满分:2 分得分:2 4.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

A. 婴儿期 B. 幼儿前期 C. 幼儿期 D. 小学生初期 满分:2 分得分:2 5. 哪一种感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 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触觉 满分:2 分得分:2 6. 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学习过程是: A. 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有用的人,整体的人格得到发展 B. 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 C. 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D. 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 满分:2 分得分:2 7. 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是()。 A. 掌握了代名词“我” B. 儿童行为出现了明显的个别差异 C. 出现了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 分)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 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 就 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 题,每题2 分,共10分) D )。 A.0-1 岁 B.0-3 岁 C.0-5 岁 D.0-6 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 想象 B. 记忆 C. 知觉 D. 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C )。 A. 形状知觉 B. 大小知觉 C. 深度知觉 D. 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D )。

A. 陈鹤琴 B. 布鲁纳 C. 皮亚杰 D. 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A )。 A. 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C .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 题,每题10 分,共50分)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何为儿童心理发展? 何谓“发展” 积极的、有顺序、不可逆、持续时间长的变化,如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方向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3、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研究任务 描述:发展的普遍特点与行为模式、差异性 手段:质性(语言描述)、量化(测量)、影像、作品等。 解释:揭示发展的原因与机制 促进:最优化发展,即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 (2)研究意义 1、为基础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2、为儿童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儿童心理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一)客观性原则: 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并在儿童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二)发展性原则: 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正是处于迅速成长中。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趋势。(三)实践性原则:研究应密切注意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在儿童的活动中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必须遵循职业道德。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言谈举止,都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工作可能给儿童造成的影响。 5、解释: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研究指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具体研究时,其重点在于了解双生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如,林崇德的”双生子运算能力与智力品质研究”;英国西里尔.伯特的”不同血缘关系儿童智商关系研究”。 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设计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中美两国儿童价值观比较”、“儿童道德认知差异比较”等。 6、运用观察法和测验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分别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以克服儿童的“反应性”; 局外观察 参与性观察 (2)记录要尽量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为了保证记录的速度和质量,可运用录音和录像技术;可事先设计好表格等。 (4)不能仅凭一次观察记录的材料得出结论。因为早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运用测验法于学前儿童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 不能根据一次结果作为判断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第二章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由简单到复杂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0303_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

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2.可以利用各种刺激物对婴幼儿的感觉进行刺激,以开发其早期智力。 3.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对环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 4.3岁幼儿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如一边哭一边笑。 5.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已经具有自我。 6.3-4岁儿童身上存在明显的双人或集体独白。 7.儿童的依恋一般要在2.5岁以后才能真正形成。 8.到1岁大时,婴儿已经能够"以貌取人”了。 9.尊重儿童的关键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答案: 1.错。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个性远没有形成。 2.错。感觉轰炸会让婴幼儿退却,并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乐趣构成威胁。 3.对。儿童不是简单地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4.错。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年幼儿童很难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 5.错。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 6.对。这一年龄的儿童,相互之间说话,但并不构成沟通思想或传递信息的功能。 7.错。儿童依恋的形成一般在6个月至2.5岁。 8.对。婴儿很早就具有视觉偏好,能长时间注视漂亮的面孔。9.对。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儿童的权利。 简答题: 1.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 2.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 3.简述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4.简述爱斯沃斯的依恋类型。 5.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6.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7.如何理解儿童早期词使用的扩张与缩小倾向。 8.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9.如何理解幼儿的愤怒情绪。 10.简述婴儿记忆形成的条件。 11.简述心理过程的内容。 12.简述皮亚杰关于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 13.简述加拿大布里奇斯情绪的观点。 14.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 15.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16.简述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17.试比较两类不同性质同伴关系。 18.试述限制他律阶段儿童道德理解的因素。 19.如何理解发展是一个终身的任务。 20.简述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1. 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 答: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3.发展的生物 性和社会性4.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 2. 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 答:婴儿在出生后几小时都可以看见勉强 称得上"微笑”的反应,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因为这种反应只 是局限在口部,不包括眼睛和眼睑等部位的活动。直到第三周的新生儿才

学前心理学内容试卷7套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B )。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 A )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 )。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D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C )。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D )。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B )。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 C )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C )。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事物与其特征)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四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直觉行动思维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情绪情感: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同伴关系: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 4、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5、理智感: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20210218080140)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 到 6 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 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 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 4 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

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 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 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D )。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 B.记忆 C.知觉 D.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 D )。 A.陈鹤琴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 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 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案例

学前心理学 期末考试题库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一) 一、填空(20分) 1、情绪情感的作用有、、。 2、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尺度。 3、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 。 4、幼儿自我评价尚处于学习阶段,大致有以下特点、 、。 5、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又决定意义。 6、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分为、。 7、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都是一种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这使得他们均带有一种的特点。 8、的出现标志个体思维的发生。 9、记忆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0、是学前儿童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 二、名词解释(9分) 形象思维自信感能力 三、选择题(10分) 1、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期是()。 A一岁左右 B一岁半到 C 两岁到三岁 D三到六岁 2、幼儿利用掰手指头数数属于()。 A直觉行动思维 B形象思维 C 抽象思维 3、盼望的目标达到或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解除紧张时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心境 C激情 D惊奇 4、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高度积极的肯定态度是人的() A兴趣 B需要 C 动机 D抱负 5、婴儿用手抓住所看见的东西,属于()。 A有意运动 B无意运动 6、()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因和动力。 A态度 B 需要 C动机 D抱负水平 7、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中,()是体现其社会化进程的尺度。 A人际关系的形成 B 自我意识的形成 C性别角色的形成 D社会性规范的形成 8、中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是由于()。 A中大班儿童已形成了各自的社交小群体 B中大班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已相当稳定 C中大班儿童有能力作出指向同性伙伴的亲社会行为 D社会性规范在中大班儿童心目中形成 9、()在婴儿性格萌芽中起最重要的作用。 A母子关系 B 婴儿的气质特点 D婴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相关主题